-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语文浙江专用版大二轮讲义:专题六 小说阅读 训练三 Word版含解析
训练三 描写和语言艺术赏析 练前提醒 赏析描写艺术以“赏析画线句子”最为典型。首先要根据描写内容分清“画线句子”是属 于哪类描写:是人物描写,则要思考描写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表现出人物 什么样的形象特征;如是景物描写,则要思考景物描写的技巧(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正 侧结合、细节描写等等),分析景物描写在环境、人物、情节与主题方面的作用。 赏析语言艺术在审题时要分清两点:是小说叙述语言还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是全文语言 还是局部语言。对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一般从地方色彩(方言)、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生 活情趣(个性化语言)三方面分析。其余的语言赏析,可以按照惯常的词语、句式、修辞和 风格四方面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 分) 阅读文签:外国小说+远的美好,近的残酷 远和近 [美]托马斯·沃尔夫 在小镇郊外离铁路不远的土坡上,有一座别致的绿色百叶窗的洁白小木屋。屋子的一侧 是个园子,里面几块菜地构成整齐的图案,还有一个八月末结着熟葡萄的架子。屋前有三棵 大橡树,夏天以它浓郁的树荫遮蔽着小屋。另一侧,生机盎然地长着一溜鲜花,与邻居为界。 整个环境弥漫着一种整齐、节俭而又朴素的舒适气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就有一辆区间特快列车路过这里。它从容地跃入视野,一掠而过, 发出一阵低沉平和的隆隆声,然后便消失在远处的弯道上了。二十多年来,每当这列火车驶 近小屋时,司机就拉响汽笛,听见这信号,便有一个女人出现在小屋后面的门廊里并向他挥 手。最初,她身边偎依着一个很小的孩子,现在这孩子已经长成一个体态丰满的姑娘。每天, 她仍旧和母亲一块到门廊去向他招手。 司机就这样常年开着车。他老了...,头发变得灰白。他曾经驾驶他那重载满员的巨大火车, 上万次地穿越大地。他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而且结了婚。曾有四次,在前方的轨道上, 他看见酿成悲剧的可怕的黑点,凝聚着恐惧的阴影,像炮弹一样朝着车头直射过去——一次 是一辆轻便马车,车上挤满一排排面容惊恐的孩子;另一次,一辆蹩脚的汽车在铁轨上抛锚, 车上的人都吓得呆若木鸡;还有一次,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走在铁路边,他又老又聋,完 全听不见鸣笛的警告;又一次窗内有人忽然尖叫一声跳了出去——这一切他都看见了,懂得 了,凡是像他这样的人所能了解的悲哀、欢乐、危险以及劳累,他都遇到过。在那忠实的服 务中,他饱经风霜,变得满脸皱纹。他的工作使他养成了尽忠职守、勇敢和谦恭的品质。现 在他老了...,具备了他这一类人特有的那种尊严和智慧。 但是,不管他见过什么样的危险和悲剧,在他脑海里留下的印象都不如那座小屋和那挥 动胳膊大胆而自由地向他招手的女人来得深刻。这印象美好而持久,超然于一切变更和毁灭 之上,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不幸、悲哀和过失,打破他日复一日铁一般的时间表,它总是永恒 不变的。 一看见这座小屋和两个女人,他说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极不寻常的幸福。他曾在一千 种光线、一百种天气里见过她们。他在冬天灰白而刺目的阳光下,隔着遍布凝霜覆盖的棕色 短茬的田野,远望过她们;他也在魔术般诱人的绿色四月里看见过她们。 在她们身上,在她们所居住的那间小屋上,他怀着一种父亲对亲生孩子才有的那种柔情。 她们生活的图景如此鲜明地刻印在他的心中,终于他认为自己已完全了解了她们的生活,直 至她们一天中的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最后他决定将来当他退休时,他一定要去寻找 她们,对她们说说话儿。因为他和她们之间,生活上已经如此地融成一体了。 这一天来到了。司机终于走下火车,踏上月台,到达了那两个女人居住的小镇。他在铁 轨上往返的岁月终结了。他现在只是铁路公司里享受养老金的职工,没有什么工作要做了。 他慢慢地踱出车站走到街上。小镇里的一切都显得这么不熟悉,就像他以前从未见过它一样。 他走着走着,渐渐生出一种困惑慌乱的感觉。这果真是他经过了上万次的那个小镇吗?这些 房屋难道真是他从驾驶室的高窗向外看到的那些房屋吗?一切就像梦中的城市那样生疏,嘈 杂。他走着,精神上茫然失措的感觉愈加强烈了。 突然,房屋渐渐稀疏了,四散成小镇边区的村落,大街也消失为村道了——那两个女人 就住在这条路边。他在炎热和尘土中拖着沉重的脚步缓慢地走着,最后终于站在他所搜寻的 那所房屋面前了。他一看就知道自己找对了地方。他看到屋前那高大的橡树、花坛、菜园和 葡萄架,以及远处闪光的铁轨。 是的,这正是他所要找寻的那幢房子,他开车多次经过的那块地方,他怀着如此幸福的 感情所一心向往的目的地。那么现在,他既然已经找到了它,他既然已经来到这儿,为什么 他的手还畏缩着不敢推门?为什么这城镇,这道路,这土地,这通往他热爱之地的入口,却 变成像某些丑恶的梦境中的景色一样那么陌生呢?为什么现在他感到这么彷徨怀疑和绝望 呢? 最后,他走进篱门,慢慢地沿小路走着,不久便登上了通往门廊的三级矮石阶。他敲了 敲门。很快便听见大厅里有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女人站在他的面前。 顷刻间,他感到一阵极度的失望和伤心,而且后悔来到这儿。他一眼就认出:现在站在 面前以一种不信任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女人正是原来那个曾经向他招过千万次手的女人。但她 的面容却是生硬而消瘦,脸上的肌肉无力地松垂着,形成黄黄的皱褶,两只小眼睛充满猜疑, 胆怯地,惴惴不安地打量着他。看到这般情景,听到那不友好的言语,所有那一切,那种他 从她的招手中所领悟到的那股大胆、自由和亲热劲儿,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他试图解释,告诉她自己是谁,为什么会来到这儿。他觉得自己的声音听上去既 不真实而且可怕。但他还是支支吾吾地说下去,顽固地抑制着涌上心头的那种悔恨、慌乱和 疑惧交集之感。这种恐惧感在他的心中不断地上涌。淹没了他当初的全部欢乐,并使得他为 自己那充满希望和温情的举动感到羞愧。 后来他结结巴巴地简单说了声再见,便离开了。他沿着小路走了,再顺着大道走到镇上。 突然间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老人了..............。对着那伸向远方的、熟悉的铁轨时,他内心曾是那 样勇敢,充满自信,现在,在这片陌生而又不容置疑的大地面前,他心里充满了怀疑、恐惧 和厌倦。那块土地离他不过一箭之遥,然而他没有看过一眼,也不了解。他明白了,他刚失 去了光闪闪的铁路的一切魔力,那条明亮的铁轨引向的远景,还有他怀着希望追求着的美好 的小小世界里那一块幻想的角落,也都一去不复返,再也得不到了。 1.小说开头细致描写了小屋的环境,有何作用?(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渲染环境的朴素、温馨和美好,为下文火车开过时母女二人招手的情节做铺垫。(2 分)②引出火车司机,增加司机想象的合理性,并与后文司机实地探访时的失望做对比。(2 分) 解析 小说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环境本身、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去分析 作用。本篇开头这种美好温馨环境的描写,一方面为引出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母女二人,另 一方面契合了后文中司机的想象,同时与结局处司机的失望做对比。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一千种光线”“一百种天气”夸张地写出天气的多 样性,“冬天”“四月”表现季节变化,凸显司机对“她们”的关注细致而长久。(2 分)②运 用“灰白”“棕色”“绿色”等色彩词,使冬日的昏暗和春日的明媚对比鲜明,衬托出无论 外在环境如何,“她们”都给司机内心带来了“极不寻常的幸福”。(2 分)③抒情化笔调使司 机的记忆充满诗情,体现出司机内心对“她们”怀有的柔情。(1 分) 解析 回答这类题目,一般要从描写对象、表现手法、情节结构作用等方面分析,还要留意 文本特色。 3.文中加点的三处都提到“他老了”,分别是什么含义?(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一处:随着时间的流逝,司机的年龄增大了。(1 分)②第二处:在工作的过程中, 司机目睹了生命的无常、苦难和绝望,了解了人生的悲欢、危险及劳累,饱经风霜,拥有了 老人的智慧。(2 分)③第三处:探访那对母女后,司机生命中的幻想、温情和希望破灭了,生 活对他而言不再美好,他真正老去了。(2 分) 解析 回答本题,需要结合三次“他老了”的上下文理解和阐释。根据“司机就这样常年开 着车”和“头发变得灰白”,可知第一处“老”是指年龄增大;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可知第 二处“老”是一种经历上的丰富;根据小说结局司机的遭遇,可知第三处“老”是指司机的 心灰意冷,他真正老去了。 4.小说为什么以“远和近”为题?(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情节发展上,“远和近”是全文结构框架,小说情节由司机“远距离地看”到“近 距离地探访”推动。(2 分)②主题上,“远和近”暗示主题:那些我们远处看来美好的东西, 可能只是我们的幻想,近处的现实通常是残酷的。(2 分)③艺术效果上,“远处的幻想”和“近 处的现实”对比鲜明,凸显希望的虚无和生活的庸常。(2 分) 解析 小说中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作答:标题本身、人物、情节、环境、主 题、表达效果等。这篇小说的标题“远和近”,包含了小说内容的对比,暗示了主旨,推动 了情节发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 分) 阅读文签:外国小说+寓言体 百无一用 [意大利]卡尔维诺 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斜照进街道,杂乱地照亮这条街。阳光从料想不到的缝隙里射出 来,打在拥挤的人行道上匆匆走过的行人的脸上。 在一个十字路口,我第一次看到那个浅色眼睛的男人,记不清他是停在那里还是往前走 着,可以肯定的是,他离我越来越近,因此或者是我朝他走去,或者是他向我走来。他高大 而消瘦,穿着一件浅色的雨衣,一把紧紧卷起的雨伞利落地挂在胳膊上。他的头上戴着一顶 毛毡帽子,也是浅色的,帽檐又宽又圆;底下紧挨着的是眼睛,大大的、冷冷的、亮亮的, 眼角带有奇怪的闪光。他手里拿着一本书,一根手指夹在书里,好像是为了标记那个位置似 的。 很快,我感到他的目光落在我身上,静止的目光打量着我,从头到脚。我立即把目光转 向别处,但是每走一步,我就扫视他一眼,而每一次我都看见他离我更近,并且望着我。最 后,他停在了我的面前,几乎抿着的嘴唇,正要摆出一个微笑。这个男人从衣袋里抽出一根 手指,慢慢地,用它向下指着我的双脚。这时他才讲话,用一种有点儿谦卑的、极低的声音。 “对不起,”他说道,“您一只鞋的鞋带开了。” 真的。鞋带的两端垂到了鞋的边缘,拖拉下来,被踩脏了。我的面颊微微地红了,嘴里 嘟哝了一句“谢谢”,我俯下了身子。 在马路上停下来系鞋带是令人讨厌的,尤其是像我这样停在人行道的中间,还会被人碰 到。浅色眼睛的男人低声告别后,就马上离开了。 然而命运却注定我又遇到他:还没有过去一刻钟,我就又看见他站在我面前,望着一个 橱窗。那时候,一种不可解释的冲动攫住了我,我想趁他正专心地看着橱窗的时候,转过身, 退回去,或者赶紧走过去,希望他没有注意到我。不,已经太晚了,这位陌生人转过身来, 他看见了我,望着我,还想对我说些什么。我站在他面前,很害怕。陌生人讲话的声调更加 谦卑了。“您看,”他说,“它又松开了。” 我真想消失。我什么都没有回答,弯下腰,愤怒地努力系鞋带。我耳朵里嗡嗡响,觉得 周围走过并且碰撞我的人,还是上一次就碰撞我、注意我的那些人,他们低声说着嘲讽的话。 不过,现在鞋带系紧了、结实了,走在路上,我既轻松又自信。这会儿,我甚至怀着一种无 意识的自豪感,希望再次巧遇那个陌生人,好为自己恢复名誉。 刚刚沿着广场转了一圈,我竟发现自己离他只有几步之遥,又在那条人行道上,刚才催 促我前进的自豪感突然之间被惊慌代替。陌生人看着我,脸上流露出一种遗憾的表情,他向 我靠近,轻轻摇着脑袋,像是为某个不受人控制的自然事实而惋惜。 往前迈步的时候,我担心地瞟了一眼那只让我内疚的鞋子:鞋带系得又紧又结实。然而, 让我沮丧的是,陌生人继续摇了一会儿脑袋,然后说道:“现在,另外一只鞋的鞋带松开了。” 这时候,我的感受就像是在噩梦中。我显露出一副反抗的怪相,用牙齿咬住嘴唇,像是 不让自己发出诅咒,我又开始在街上弯下腰,暴躁地使劲系鞋带。我站起来,眼睛下面的脸 颊火焰一般灼热,我低着脑袋走开了,只想要避开人们的目光。 但是那天的痛苦并没有结束:当我吃力地急急忙忙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我感觉到蝴蝶结 一点儿一点儿地滑开,结扣则越来越松,鞋带正在渐渐散开。刚开始,我放慢了脚步,似乎 只要小心谨慎一些,就可以维持那一团不稳定的平衡了。可是我离家还很远,而鞋带的两头 则已经拖在地上,这边那边地甩来甩去。于是,我走得气喘吁吁,像是在逃开疯狂的恐惧: 害怕再次遇到那个男人无法逃避的目光。人们的目光似乎在我周围密集,仿佛林子里的树枝 一般。我钻进了遇到的第一个门廊,躲了起来。 然而,在过道的深处,在半明半暗之中,我看见那个浅色眼睛的男人站在那里,双手搭 在紧紧卷起的雨伞的伞柄上,似乎是在等我。 我起初惊讶得张大了嘴,随即大着胆子挤出笑容,我指着松开的鞋带,想阻止他说话。 这位陌生人点点头,露出他那忧伤的表情。“是啊,”他说,“两只鞋的鞋带都开了。” 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门廊更安静而适合系鞋带了,虽然我后面的高处站着一个浅色眼睛的 男人,他看着我,不放过我手指的每一个动作,而且我还感到他的目光落在我的手指中间, 打乱我的动作。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现在我不再感到任何痛苦,我甚至还吹起口哨,第无数 次重复着该死的系鞋带动作,不过这一次系得更结实。我很放松。 如果那个男人保持沉默,不先轻轻地咳嗽几声,有点儿犹豫不决,接着以坚定的语调一 口气说出下面的话,就没事了。他说道:“对不起,您还是没有学会系鞋带。” 我满脸通红地转向他,仍然猫着腰。我舔舔嘴唇。 “您知道,”我说,“对于系鞋带,我真的不在行。也许您不相信我的话。从孩童时代 开始,我就从不愿意费力学会它。我用穿靴器。对于鞋的结扣,我无能为力,我弄得乱七八 糟。也许这难以置信。” 于是陌生人说了一句奇怪的话。“那么,”他说道,“您的孩子,假如您有孩子的话, 您怎么教他们系鞋带呢?” 然而最为奇怪的还是,我思考了一会儿,然后给出答案,似乎我以前想过这个问题,解 答过了,还把答案记下来,等待着迟早会有某个人向我提出它一样。“我的孩子们,”我说, “将从其他人那里学习怎样系鞋带。” 陌生人更为荒唐地反驳道:“假如,比如说,发生了大洪水,整个人类都消失了,您是 被选中者,您以及您的孩子们将延续人类。那时怎么办?您有没有想过?您将怎样教他们打 结?因为不然的话,天晓得,在人类能够打结、重新把它发明出来之前,要过去多少个世纪!” 我再也理解不了了,无论是打结的事,还是他的这番话。 “但是,”我尝试着提出异议,“为什么恰恰我应该成为被选中者,为什么恰恰是我这 个连打结都不会的人呢?” 长着浅色眼睛的男人逆光站在门口,他的表情中有些可怕的、天使一般的东西。 “为什么是我?”他说,“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所有人鞋上都有一个结,一件他们不善 于做的事情,一份把他们与其他人连接在一起的无能为力。社会依赖现今人们之间的这种不 对称。可洪水呢?如果来了洪水,需要一条诺亚方舟呢?不是单单一个人就能完成要重新开 始而需要做的那几件事。您看,您不会系鞋带,另一个人不会刨木头,又一个人还没有阅读 过托尔斯泰的作品,还有一个人不会播种,如此等等。我多年以来就在寻找,请相信我,很 困难,困难极了。看来人们应该手挽着手,就像盲人和瘸子一样,尽管吵架拌嘴,却不能分 开行走。” 他这样说着,转身消失在街上。我再也没有见到过他,直到今天我还好奇,他是一个奇 怪的疯子,还是一位天使?多年以来这位天使徒劳地在人间转来转去,为的是寻找另一个诺 亚。 5.小说中写“我”反复遇到“那个浅色眼睛”的陌生人,陌生人反复提醒“我”鞋带开了, 有什么作用?(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结构上构成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不断反复,渲染了“我” 焦虑恐惧的心理;③呼应标题,强化隐喻的主旨。(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小说中写“我”四次遇到陌生人,他反复提醒“我”鞋带开了,可从结构、内容、情 感、主旨、标题等角度来探究其作用。结构上,这一情节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始终,推动 了情节的发展;反复出现,更加突出了“我”害怕的心理;同时呼应标题,强化了主旨。 6.试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色。(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比喻,写“人们的目光”像“林子里的树枝一般”,突出聚焦“我”的人之多 及“我”内心的惶恐;②细节描写,“急急忙忙”“渐渐散开”“小心谨慎”“甩来甩 去”“气喘吁吁”等细节,突出了“我”小心谨慎走路鞋带仍然松开的现实以及害怕再遇到 那位陌生人的恐惧痛苦;③心理描写,交代“我”匆忙、小心谨慎走路及害怕恐惧的原因, 并为下文的再次遇见蓄势。(每点 2 分)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上的作用入手,找出句中表达上 的重点词语,具体分析其表情达意上的效果。仔细分析画线句,可以找到比喻句“人们的目 光似乎在我周围密集,仿佛林子里的树枝一般”,然后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其作用;再从描 写人物的角度找到细节描写与心理活动描写,联系内容分析其具体用意即可。 7.小说标题是“百无一用”,有人认为改为“鞋带开了”更合适。对此你怎么看?(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不合适。①“鞋带开了”虽是小说的主要事件和线索,但用作标题,缺乏意趣, 过于俗气;②而以“百无一用”作标题,赋予这个寓言式故事以隐喻的象征意义,启发读者 去深思小说的主旨。(每点 2 分) 解析 解题时,要联系小说文本内容及主旨、意趣等作对比性的有效探究,指出原标题的作 用和意义,与“鞋带开了”这一标题进行对比分析即可。 8.小说最后说“直到今天我还好奇,他是一个奇怪的疯子,还是一位天使”,对此你是如何 认为的?(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我认为他是天使。①小说中“我”怕再遇见那个陌生人的惶恐痛苦,隐喻个体 生存总在他人视域之中,不得自由的焦虑如影随形;②散开的鞋结象征着人们“不善于做的 事情”“把他们与其他人连接在一起的无能为力”,而他能站在未来的视角试图将人们团结 成整体;③他一心寻找能拯救人类的诺亚,看似杞人忧天,百无一用,但能启发读者对现存 的一些体制机制的思考;④“我”象征无能者,陌生人象征有能力者,小说试图质疑社会总 是依赖有能力与无能者的搭配模式,为人类社会的命运而担忧。(每点 2 分,任答三点给满分。 若答“是疯子”,且有一定的理由,最高给分不超过 3 分) 解析 这是一篇寓言式的小说,在主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探究时一定要抓住文本中的相 关信息,切勿架空分析。解读时,要抓住文末“多年以来这位天使徒劳地在人间转来转去, 为的是寻找另一个诺亚”一句,及“所有人鞋上都有一个结,一件他们不善于做的事情,一 份把他们与其他人连接在一起的无能为力。社会依赖现今人们之间的这种不对称”等句,作 具体分析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