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2019级高一(上)期末适应性 教学质量测试语文试题 一、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漫溯(sù) 叱骂(chì) 籼米(xiān) 喟然长叹(wèi) B. 租赁(lìn) 侮辱(wǔ) 绯闻(fēi) 叱咤风云(zhà) C. 档案(dǎng) 木讷(nè) 浸渍(jìn) 重创敌军(chuāng) D. 撰写(zhuàn) 蓦然(mù) 发酵(jiào) 剑拔弩(nǔ)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本题中,A项,喟然长叹(kuì); C项,档案(dàng); D项,蓦然(mò)。 故选B。 【点睛】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考查的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惆怅 钮扣 金壁辉煌 偃旗息鼓 B. 凄婉 签暑 万马齐喑 开门揖盗 C. 谄媚 竞相 不寒而粟 明辩是非 D. 盘踞 忸怩 胆战心惊 步履矫健 【答案】D 【解析】 - 20 -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本题中,A项,金碧辉煌; B项,签署; C项,不寒而栗、明辨是非。 故选D。 【点睛】学生往往在同音字、近义字上出错。考查的许多词语出自课本,平时多采用义辨法,可以减少错别字。 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B. 为兴趣而学习乃学习的至高境界,问题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挥而就。 C. 诸葛亮出山是待价而沽,不过这个“价”是刘备的知遇之恩。 D. 这一伙侵吞巨额财产、败坏党纪国法的“硕鼠”被押进法庭时,人人侧目而视,嗤之以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谦敬错位、不合逻辑。正确辨析成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成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本题中,C项,待价而沽: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使用正确。 A项,不虞之誉:没有预料到的赞扬。句中“没想到”与“不虞”重复。 B项,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写字、写文章、画画快。这里望文生义,应为“一蹴而就”。 D项,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畏惧又愤恨的样子。这里没有“畏惧”的含义,不合语境。 故选C。 - 20 -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朗诵,是一次调动身心情感投入,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也是用感动自己的方式去感动别人。 B. 各级政府应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利用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级媒体,征求广泛公众建议,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C.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 D. 所谓粥,是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加上很少的碎米、锅巴等煮成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本题中,B、语序不当,应该为“广泛征求”; C“满足”缺宾语中心语,可以在发展后面加“需要”; D、成分残缺,可以在“是”之后加“用”,使之同后面的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用……煮成的”。 故选A。 【点睛】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文字,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那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非像有的人那样,从不故步自封,思想开放,能够不断自新自强,但这种人毕竟太少了。 ①在体育方面,年轻人四肢柔软,比老年人更适应各项运动 - 20 - ②犹如学习语言,在表达和发音方面,年轻人的舌头比老年人更灵便 ③可见,晚学总不如早学那样从容自如 ④这是早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⑤幼年时养成良好的习惯最为重要 ⑥实际上早期教育的重点就应该是培养习惯 A. ⑥②①④⑤③ B. ⑤②①③④⑥ C. ⑤④⑥②①③ D. ⑥⑤②①④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读文段,可知材料主要讲早期教育对于培养良好习惯有重要意义。浏览选项,根据选项,首句应为⑤和⑥中的一个,比较这两句,⑤中“良好的习惯”与前文“培养良好的习惯”衔接更紧密,故⑤为首句;④句首处的“这”代指⑤中“幼年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引出“早期教育”,故④在⑤之后;⑥中“早期教育”与④中“早期教育”衔接紧密,故⑥在④之后;①和②承接前文的“早期教育”,举例论证“早学优于晚学”的观点,为并列关系,②句首处有连词“犹如”,故②在⑥之后,①在②之后;②和①共同得出③中的结论,故③为末句。因此,正确顺序为:⑤④⑥②①③。故选C。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令尹”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军政大权;“乘”指四匹马拉的车,“参乘”亦做“骖乘”,指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B. 心地善良的佩葛蒂作为大卫•科波菲尔家的女仆,忠心耿耿,她帮助大卫建立了道德观念和健全的人格。她教导大卫“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话可以成为每个人做人的箴言。 C.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汉字中,以图形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叫独体字,如“网”;以独体字为基础构建而成的叫合体字,如“步”。 D. 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内容上互相照应,紧密联系。根据格律要求,“文辞真比丰年玉”为上联 ,“气味还同幽壑兰”为下联。 【答案】B - 20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分类整理记忆。做题时要仔细分辨,注意时间、国别等重要信息。 本题B项,“佩葛蒂……帮助大卫建立了道德观念和健全的人格”错误,帮助大卫建立了道德观念和健全的人格,教导大卫“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是大卫的姨婆。 【点睛】解答识记文化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化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初,真宗不豫,寇准议皇太子总军国事,迪赞其策,丁谓以为不便,曰:"即日上体平,朝廷何以处此?"迪曰:"太子监国,非古制邪?"力争不已。于是皇太子于资善堂听常事,他皆听旨。准既贬,谓浸擅权用事,至除吏不以闻。迪愤然语同列曰:"迪起布衣至宰相,有以报国,死犹不恨,安能附权幸为自安计邪!"自此不协。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 20 - (选自《宋史·李 迪传》,有删改)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 幸:皇帝亲临 B. 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济:渡过难关 C 谓浸擅权用事,至除吏不以闻 浸:逐渐 D. 有以报国,死犹不恨 恨:怨恨 8. 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B.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C.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D.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迪颇有学识。他的祖先本是赵郡人,为了躲避战乱,搬家来到濮地,后来他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柳开认为他有辅佐之才。 B. 李迪体恤百姓。百姓连年遭蝗灾旱灾,李迪请求用内府藏车来帮助国家,劝说皇帝下诏把财物赐给三司。皇帝听后很高兴。 C. 李迪敢于直言。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只有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最终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 李迪刚正不阿。对于太子监国一事,李迪据理力争;后来丁谓独断专权,以至于任用官吏也不上报朝廷,李迪对此非常愤怒。 10.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②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 【答案】7. D 8. B 9. C 10. - 20 - (1)李迪到达亳州,撤除(停止)所有朝廷派兵,暗中派人侦察弄清了盗贼活动区域和住所,部署骁勇之士,捉拿盗贼,将他们斩首示众 (2)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本题D项,恨:遗憾。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 如本题中,句中“方仁宗初立”,是说“当仁宗刚即位”,是后面句子“章献临朝颇挟其才”的状语,可以独立,排除A和D项; “章献临朝颇挟其才”是说“章献皇太后临朝听政,颇自恃其才”,“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是“迪正色危言”的并列的结果,结构一致。可以排除C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李迪是贤能的宰相。当仁宗刚即位,章献皇太后临朝听政,颇自恃其才,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臣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了,章献皇太后也保全了美名”。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C项,“只有李迪不畏众怒”错误,由第三段“帝怒甚……群臣莫敢言”可知,“怒”的是皇帝,而不是“众怒”。 故选C。 - 20 -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罢”应理解为“撤除”;“阴”应理解为“暗中”;“部勒”应理解为“部署”;“骁锐”应理解为“骁勇”;“徇”,应理解为“示众”。第二句中,“立章献后”应理解为“立章献为皇后”;“以”应理解为“认为”;“母天下”应理解为“母仪天下”;“衔”应理解为“痛恨”,句意。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0 -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把家迁到濮。李迪为人重感情,有才识和气度,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达亳州,撤除所有朝廷派兵,暗中派人侦察弄清了盗贼活动区域和住所,派遣骁勇之士,捉拿盗贼,将他们斩首示众。他曾经回家沐浴,忽传听到诏命(让他)在内东门应对,(皇帝)将三司使马元方上奏的年出入财物用数额出示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皇帝)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藏库以资助国家费用,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起初,皇上要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多次上疏进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成为天下人母的仪范,章献很怨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天禧年间,升任给事中。周怀政被诛之时,皇帝很生气,想要追究太子罪责,群臣都不敢进言。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儿子,竟然想这样行事。”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是诛杀了周怀政。起初,真宗身体不适,寇准议奏皇太子总管军国之事,李迪赞同此策,丁谓认为不妥,说:“等到以后陛下身体康复,朝廷又将怎样处理此事呢?”李迪说:“太子监督国事,难道不是古已有之的制度吗?”据理力争,于是皇太子在资善堂听取日常国事,其他事情都听从皇上旨意。寇准被贬以后,丁谓逐渐独断专权,以至于给官吏授职、任命官员都不上报朝廷。李迪愤怒地对同僚们说:“我是从布衣出身而官至宰相的,只要能报答国家,即使一死也毫无遗憾,又怎么能依附权贵奸佞来考虑自己的安乐呢?”从此与丁谓不和。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参政,将寇准贬至雷州,用李迪朋党勾结的罪名, 把李迪贬到衡州。丁谓派人逼迫他,丁谓事败,李迪任河南知府。来京城朝见,当时太后垂帘听政,(太后)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辅佐养育天子如此,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厚恩,现在见到天子圣明,我不知道皇太后盛德,竟到了如此程度。”太后也很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县祭岳为皇上祈求丰年,仁宗对辅政大臣说:“祈祷不是李迪应做的事,还是不要让他去了。”元昊进攻延州,州里的军事长期废弛,守将有的以其他名义逃避作战。李迪希望去守卫边境,皇上下诏不许可,但是很赞赏他的志向。李迪是贤能的宰相。当仁宗刚即位,章献皇太后临朝听政,颇自恃其才,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臣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了,章献皇太后也保全了美名,古人所说的社稷之臣,在这儿可以见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公无渡河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11. 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写黄河西来,咆哮奔腾,而“触龙门”,又有“鲤鱼跳龙门”之意,意在表明作者心中的宏图壮志。 B. 从远古河害到滔天洪水的平治,诗人发挥无穷的想象,写了“大禹治水”的典故,洪水得治,却留下“茫然风沙”。 C. 诗歌的下一节,诗人痛诉狂叟溺死波浪,流浮东海,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此处用了夸张手法。 D. 诗歌最后,诗人一变双行之体,只写了孤单的一句“箜篌所悲竟不还”,便掷笔而叹,其悲不忍卒“写”。 - 20 - 12. 李诗比课文中出现过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更具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体现在哪里。 【答案】11. A 12. 两首诗均写了狂夫“渡河而死”的悲剧,李白诗的悲剧意味更体现在用大量笔墨渲染黄河汹涌气势,及大禹治水后剩下“茫然风沙”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除了妻子的劝阻,李诗还写了旁人的冷漠,侧面烘托出狂夫的悲剧。李诗还想象狂夫死后的景象,挂在白鲸的巨齿间,箜篌悲声不绝,将悲剧推向高潮。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A项,“诗歌开篇写黄河西来,咆哮奔腾,而‘触龙门’,又有‘鲤鱼跳龙门’之意,意在表明作者心中的宏图壮志”中对“触龙门”的理解有误。“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意思是“黄河之水从西而来,它决开昆仑,咆哮万里,冲击着龙门”,“触龙门”只是在表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没有‘鲤鱼跳龙门’之意,也不是要表明作者心中的宏图壮志。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理解诗歌的语意,抓主要意象和表达情感的词语,再结合手法,分析其思想情感。 - 20 - 本题要求把李白的诗与《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进行比较阅读。《箜篌引》写了狂夫“渡河而死”的悲剧,“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其妻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意思是“你不该涉水渡河,你却涉水渡河!未曾渡过却淹死在河里,拿你怎么办呢”,只是狂夫的妻子在制止和悲唱。李白的诗也写了这个悲剧,但是李白诗思想更丰富,更具悲剧色彩。李诗的悲剧意味具体体现在:开篇写到“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运用了大量笔墨渲染黄河汹涌的气势,还写到了大禹治水后剩下“茫然风沙”的景象,渲染了悲凉凄恻的氛围。接着以极大的困惑,向悲剧主人公发出了呼喊:“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除了写妻子对狂夫的劝阻,李诗还写了旁人的冷漠,他们只是在一旁看热闹,从侧面烘托出狂夫堕水的悲剧。“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这是李诗想象狂夫死后的景象,挂在白鲸的巨齿间;最后“箜篌所悲竟不还”,其妻弹着箜篌唱着悲歌,可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来了,箜篌悲声不绝,将悲剧推向高潮。 【点睛】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诗句 理解的考查题型,解答时要注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13.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写出乐曲基调悲凉以及宾客表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讲学习态度和方法,强调为师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创造精神的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为变徵之声 (2). 士皆垂泪涕泣 (3). 温故而知新 (4). 可以为师矣 (5). 书生意气 (6). 挥斥方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徵”“涕”“而”“矣”“意”“遒”。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河之洲 陈忠实 ①车过渭河,田堰层叠的渭北高原,被青葱葱的麦子覆盖着,如此博大深沉,又如此舒展柔曼,让人顿然生发对黄土高原深蕴不露的神奇伟力的感动。 - 20 - ②我的心绪早已舒展欢愉起来,却不完全因为满川满原的绿色的浸染和撩拨,更有潜藏心底的一个极富诱惑的期盼,即将踏访2000多年前那位“窈窕淑女”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在河之洲”了。 ③我是少年时期初读那首被称做中国第一首爱情诗歌的。一诵便成记,终生难忘。在河之洲,在哪条河边的哪一块芳草地上,曾经出现过一位窈窕淑女,而且演绎出千古诵唱不衰的美丽的爱情诗篇?神秘而又圣洁的“在河之洲”,就在我的心底潜存下来。后来听说这首爱情绝唱就产生在渭北高原,却不敢全信。直到朋友确凿而又具体地告诉我,洽水在合阳县投入黄河,这一片黄河道里的滩地古称洽川,就是千百年来让初恋男女梦幻情迷的在河之洲。我现在就奔着那方神秘而又圣洁的芳草地来了。 ④远远便瞅见了黄河。它冲出禹门,又冲出晋陕大峡谷,到这里才放松了,温柔了,也需要抒情低吟了,抖落下沉重的泥沙,孕育出渭北高原这方秀美的河洲。这里坦坦荡荡铺展开的绿莹莹的芦苇,在人初见的一瞬便感到巨大的摇撼和震颤。那潜存心底的“在河之洲”,完全不及现实的洽川之壮美。 ⑤芦苇正长到和我一般高,齐刷刷,绿莹莹,宽宽的叶子上绣积着一层茸茸白毛,纯净到纤尘不染,我漫步在芦苇荡里青草铺垫的小道上,似可感到正值青春期的芦苇的呼吸,我自然想到那位身姿窈窕的淑女,也许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丛里聆听鸟鸣。高原的地脉和洽川芦荡的气颤,孕育出窈窕壮健的身姿和洒脱清爽的质地,才会让那个万众景仰的周文王一见钟情,倾心求爱。就在这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芦苇荡里,留下《诗经》开篇的爱情诗篇,萦绕在这个民族每一个子孙的情感之湖里,滋润了2000余年,依然在诵着吟着品着咂着,成了一种永恒。 ⑥雨下起来了。芦苇荡里白茫茫一片铺天盖地的雨雾,腾起排山倒海般雨打苇叶的啸声,一波一波撞击人的胸膛。走到芦苇荡里一处开阔地时,看到一幅奇景,好大的一个水塘里,竟然有几十个人在戏水。这个时月里的渭北高原,又下着大雨,气温不过十度,那些人只穿泳衣在水塘里戏闹着,似乎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温泉,大约从文王向民间淑女求爱之前就涌流到今天了。温泉蒸腾着白色的水汽,像一只沸滚的大锅,一团一团温热湿润的水汽向四周的芦苇丛里弥漫,幻如仙境。洽川人得了这一塘好水,冬夏都可以尽情洗浴了。温泉自地下冒涌出来,冲起沙粒,对浴者的皮肤冲击搓磨,比现代浴室超豪华设施美妙得远了。在洽川,这样的泉有多处,细如蚁穴,大如车轮。《水经注》等多种典籍都有生动具体的描绘。现在成了各地旅客观赏或享受沙浪浴的好去处了。 - 20 - ⑦这肯定是我见过的最绝妙的温泉了,也肯定是我观赏到的最壮观最气魄的芦苇荡了,造化给缺雨干旱的渭北高原赐予这样迷人的一方绿地一塘好水,弥足珍贵。我在孙犁的小说散文里领略过荷花淀和芦苇荡的诗意美,前不久从媒体上看到有干涸的危机,不免扼腕;从京剧《沙家浜》里知道江南有可藏匿新四军的芦苇荡,不知还有芦苇否?芦苇丛生的湿地沙滩,被誉为地球的肺。无需特意强调,谁都知道其对于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功能。 ⑧在黄河滩的洽川,芦苇在蓬勃着,温泉在涌着冒着,现代淑女和现代君子,在这一方芳草地上,演绎着风流。 (有删改) 14. 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河之洲”引发了作者对芦苇荡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和谐生态遭到破坏的忧虑以及对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 B.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在河之洲” 美丽的芦苇荡、在温泉中尽情洗浴的人们,真实地再现了《关雎》中的社会生活。 C. 第④段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奔腾汹涌黄河,冲出峡谷到了洽川一带后变得宁静舒缓,突出了在河之洲的开阔壮丽。 D. 本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草一故乡,一土一深情,作者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渭河流域(关中)充满了深情。 15.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16. 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答案】14. B 15. ①首先描写并抒发了前往“在河之洲”途中的所见所感;②接着插叙少年时期对“在河之洲”的向往;③继而描绘了“在河之洲”所见的景色和感受;④最后表达了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愿望。 16. ①运用排比、拟人、叠词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突出了芦苇荡的纯净和生机(健壮)。②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等手法,既描写了眼前所见的美景,又生动地再现了《关雎》中的画面。③整散句相结合,音节和谐、气势贯通,又形式灵活自然,语言富有韵味,表达了“我”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 20 -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本题B项,“真实地再现了《关雎》中的社会生活”错误,在温泉中尽情洗浴的人们描写的是现实中的场景。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行文结构思路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全文,分层概括内容要点,梳理思路。 文章第一二段写自己看到的“田堰层叠的渭北高原,被青葱葱的麦子覆盖着”和“潜藏心底的一个极富诱惑的期盼”,是作者的所见、所感;第三段写“少年时期初读那首被称做中国第一首爱情诗歌的。一诵便成记,终生难忘”,是回忆少年时期对爱情的向往;第四到七段写芦苇荡中的雨景以及作者的感受;最后一段写“现代淑女和现代君子,在这一方芳草地上,演绎着风流”,表现作者对自然与人能共同谱写和谐的向往。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抓住句子所用艺术手法、句式或用词特点,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表达效果。 “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丛里聆听鸟鸣”使用排比,写出作者在芦苇丛中的美好感受;“似可感到正值青春期的芦苇的呼吸”运用拟人,“齐刷刷,绿莹莹”“茸茸”等叠词,写出芦苇的青春、健壮;对芦苇是实写,想象窈窕淑女是虚写,虚实结合,将诗歌画面与眼前情景融合起来,充满诗情画意;句式上长短错落,整散结合,充满韵律感。 【点睛】鉴赏散文作品,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情。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要培养并提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四、语言运用 17.下面一则征稿启事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四处不当,请指出并予以修改。 征稿启事 《新荷》是我校文学社自办的期刊,它的发展离不开同学们的大力支持,所以本刊诚邀同学们踊跃投稿,同时本刊对希望发表文章的同学也会鼎力相助。从下学期开始,本刊将增设下列栏目:“真我风采”“热点评说”“校园律动”等。希望同学们不要敬谢不敏。 - 20 - 来稿要求:严禁抄袭,但可以是公开发表过的;体裁、题材不限,字数在800左右;请写清作者姓名及所在班级。 稿件斧正后请投入《新荷》编辑部邮箱或直接送校刊总编李老师处。 《新荷》编辑部 2018年3月28日 【答案】(1)“诚邀”可改为“真诚欢迎”。 (2)“鼎力”可改为“竭力”“尽力”。 (3)“敬谢不敏”可改为“错失良机”。 (4)“斧正”可改为“誊清”“誊正”“打印好”等。或删去“斧正后”。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题干“下面一则征稿启事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四处不当,请指出并予以修改”,答题关键词“指出并予以修改”,考生不能只改不指出错误原因。(1)“诚邀”,诚挚地邀请,不合语境,可改为“真诚欢迎”。(2)“鼎力”是“大力”的意思,敬辞,可改为“竭力”“尽力”。(3)“敬谢不敏”,表示能力不够,难以胜任而恭敬地予以辞谢。也表示辞谢对方的邀请,不能从命。多用作自谦。可改为“错失良机”。(4)“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时所用的敬辞,这里可改为“誊清”“誊正”“打印好”等。或删去“斧正后”。 18.假如下列人物依然在世,请选择其中一位,并为他们写一则感动世界颁奖词。要求:扣住人物形象特点,语言简练、出彩,60字以内。 感动人物:鲁迅 毛泽东 贝多芬 达尔文 马克思 沈从文 杨振宁 【答案】鲁迅: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你反思人性,重塑国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你是世上公认的杰出的文化巨匠,思想的火炬手。 贝多芬:从不幸的谷底到音乐的巅峰,不知他从一个极端飞跃到另一个极端付出的是怎样一种代价。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在他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中听到了他的心声,看到了他的精神,感受到他那无以伦比的毅力。在无声的世界里,贝多芬给我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 - 20 - 杨振宁:因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创华人获大奖先河;为人师表,桃李满门,鼓舞了一代代有志青年献身振兴中华的科技事业;宏扬中华民族文化始终不殆,为中国知识分子之楷模。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中颁奖词的写作能力。要掌握颁奖词的写作特点,广泛阅读积累,掌握人物特点。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要根据颁奖词的特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掌握人物的生平事迹,要扣住人物的身份,根据作品内容揭示人物最突出的价值,语言上使用短句整句,注重音节协调,有文采。 【点睛】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应用类微写作。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五、作文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席慕容说:“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与自然美景邂逅,收获一片诗意,与同学老师相遇,收获一片感动,与好书妙文相遇,收获一点启迪…… 请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成长感悟,以“相遇”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例文 最美丽的相遇 那一次回眸,我在你美丽的双眸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那便是你我最美丽的相遇,在这个充满茶香的棋牌室里。 爸爸很爱下棋,或许是受了他的影响吧,我已成了那家棋牌室的常客,却不甚注意你那美丽的身影。 他们都说下棋需要心境,才能悟出个中道理,但我却浮躁的很,与宁静隔山隔水。 那天,我来到你的棋牌室。当我风风火火地推开门时,顿时一股低气压朝我压来。我抬眸一望,几位顾客似是不满我打扰了他们的对弈品茗,不满的眼神直射过来,责怪我破坏了这宁静的气氛。 - 20 - 我尴尬地僵在门口,不安的垂着头,双手死死抓着自己的衣角。这时,你轻柔的声音似天籁般,拯救了我。“快进来吧,外面冷。”我循着声音的方向望去,一抹白色映入眼帘。你无疑是美丽的,那一身白色更让你显得像仙子一般,又像不小心坠落凡间的精灵,让人不忍亵渎。 你将我领到一间安静的房间,细心的帮我泡好一杯茶,朱唇轻启:“我们来下一盘棋吧。”我微点头。你轻轻摆好棋盘,拿好棋子。我看着你那美丽修长的手有序的把各种东西放好,不禁自愧不如,你如此美丽,却和我一个黄毛丫头对弈,不是太降低身份了吗? 时光在弥漫的茶香中悄然流逝。你看着下到一半的对局,秀眉微蹙。我轻啜两口茶,等待你的那颗棋子。你思考了好一会儿,却将棋放在一个似乎毫无用处的地方,唇角绽开了一抹弧度。我毫不犹豫的将属于我的棋子放下,“哈哈,你快输喽!”你再次微微一笑,却是自信美丽的,“不,你错了。”语毕,你手中的那颗棋子,稳稳地锁定了局势。我瞪大双眼盯着棋盘,再看看你微微笑着的脸,一种挫败感在内心升起。我输了。 你起身,身旁氤氲着茶香,水雾在房间里弥漫开来。你似在云烟中前行,却从容淡定。 我苦苦思索失败的原因,却无果。你的一席话,却似明镜一样,照亮我的心。“我也曾风风火火,却发现错误百出;我也曾心浮气躁,却发现踏实稳妥更重要。宁静的心才是我们成功的前提。唯宁静,才可收获一份成功,一份喜悦。” 我点头,辞别回家。一切似乎都没变,却又都变了。 向阳,静静思考那饱含哲理之言。在夕阳下,轻啜一口茶,闻着那雾气衍生出的淡淡温暖。 那次相遇,教会了我平淡是真。那个美丽的女子啊,你的优雅、从容和安静,连带着我们的相遇也变得如此之美,若,人生只如初见。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本题属于带材料型的话题作文,要求以“相遇”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抓住材料中的关键点“与自然美景邂逅,收获一片诗意,与同学老师相遇,收获一片感动,与好书妙文相遇,收获一点启迪……”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结合要求“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成长感悟”进行立意写作即可。还要注意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立意: 与美景相遇 与朋友相遇 - 20 - 与恩师相遇 与好书相遇 可用素材: 相遇是一首诗,诗中有欢声笑语也有离情别绪;相遇是一首歌,歌中有慷慨激昂,有低沉抑郁。正是相遇,让人生色彩斑斓。 最具浪漫情调的相遇莫过于徐志摩了。“你我相逢在这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瞧,既缠绵又洒脱,既浪漫又现实,略带伤感、遗憾,些许惆怅落寞,这滋味,不够你回味一辈子吗? 有点悲情色彩的相遇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个中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如此相遇,真真愁煞人也。 “他乡遇故知”带来的是满满的惊喜。异乡重逢,时间或许已在我们脸上刻上了风月的痕迹,或许我们的眼神已不再清亮,但彼此深情凝望,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已从凝望的眼神中表露无遗。 人生是一场相遇,遇到一本好书,一场好的电影,一个好的家庭,一处美丽的风景……无论遇到什么,可能都是生命中唯一的邂逅,每一次相遇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茫茫人海中我遇见了你是缘分,是奇迹,是生命中的温暖、感动和珍惜。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踽踽独行是孤独,相遇的时光里我们携手相伴是情谊。 行文思路: 本文在文章开头就点明和“你”的那次“最美丽的相遇”。接下来叙述了这是在棋牌室的一次偶然邂逅。美丽的像“仙子”一样的你“和我一个黄毛丫头对弈”,你用你的“踏实稳妥”深深折服了“心浮气躁”的我,让我明白,“唯宁静,才可收获一份成功,一份喜悦”。最后点明“那次相遇,教会了我平淡是真”。 【点睛】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不少于800字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注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 - 20 - - 20 - - 2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