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散文教案(全国)16
2019届一轮复习 散文 教案(全国) 欣赏艺术技巧既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难点,这类考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要求较高。就散文艺术技巧而言,高考常以表达技巧鉴赏和语言特色鉴赏两类题型进行考查。对于这两类题型,均需先准确判定所用技巧或所属语言特色,然后再结合文本多角度透彻分析。 题型一 表达技巧鉴赏题 一、什么是表达技巧鉴赏 [理在书中] “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如表达方式运用技巧、表现手法运用技巧、修辞手法运用技巧、行文技巧,等等。 [教材举隅] 回扣教材 《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南国之秋”? 标答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写“故都的秋”和“南国之秋”,都是写“秋味”,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反衬北国之秋的“浓”,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使人“赏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总之,作者写南国之秋,主要是衬托北国之秋,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鉴赏。先指出手法,这是以南国之秋来反衬北国之秋;再分析内容,分析如何以南国之秋的“淡”来反衬北国之秋的“浓”;最后概括效果,通过反衬,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 [相关知识]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排比、借代等(散文常用) 表达方式 记叙 ①记叙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②记叙详略:详写、略写 ③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描写 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 ③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描写手法:工笔、白描、动静、虚实、正面、侧面等(散文常用) 抒情 ①直接抒情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散文常用) 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 表现手法 对比、象征、衬托、抑扬等(散文常用) 行文技巧 设置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伏笔、铺垫等 二、怎样考表达技巧鉴赏[题在书外] 审题定向 题干示例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表现手法”“细节”“人称”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2017·全国卷Ⅱ)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窗子以外》) (2)(2015·山东高考)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四堡雕版》) (3)(2015·重庆高考)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甘森的西红柿》) 三、怎样答表达技巧鉴赏 [学考贯通] (一)“3审”题目明方向 散文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审题同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审题类似,也包括以下3点: 1.审题型 即审表达技巧鉴赏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其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赏析”或“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 2.审范围 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鉴赏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是优先,但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 3.审角度 即审题干要求鉴赏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鉴赏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鉴赏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 (二)“3步”答题保规范 [例一] (2015·湖南高考)阅读《童年随之而去(节选)》(原文见第2讲[例二]),完成后面的题目。 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5分)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 ,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 这是一道明考型的表达技巧鉴赏题。 解答本题首先要指出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其次要结合具体的描写句子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碧波像大匹软缎”是明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碧波的舒展柔软;橹声欸乃,船头水声,断续语声,声音多而杂,正是这行船中的琐碎细小之声反衬出周围环境的“异样地宁适”,以动衬静,动静相宜。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写景,橹声、水声、人语声是从听觉角度写景,风“又暖又凉”是从触觉角度写景,碧波、山色苍翠、水中倒影鲜活闪袅是从视觉角度写景,听觉、触觉、视觉相结合,有声有色,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如身临其境。 [参考答案] 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②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例二] (2017·全国卷Ⅱ)阅读《窗子以外》(原文见第1讲[读文示范]),完成后面的题目。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 这是一道明考型的表达技巧鉴赏题。 第一步:指出手法 题干中已明确指出“交替使用‘你’和‘我’”的手法。 第二步:分析内容 分析使用“我”“你”两个人称时写的具体内容。使用“我”时,描写的是自己看到的世界和内心的感受;当“我”转为“你”时,“你”成为了描写的对象,“我”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描写。 第三步:概括效果 转“我”为“你”,这种转变说明作者的态度是冷静和客观的。当“我”和“你”两个人称同时使用时,人称转换灵活,“我”和“你”可以彼此审视,带有反思意味。 [参考答案] 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例三] (2016·天津高考)阅读《在母语的屋檐下》(原文见第2讲[例四]),完成后面的题目。 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 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 这是一道暗考型的表达技巧鉴赏题。 第一步:指出手法 “像”“般”“仿佛”表明运用了比喻手法,“但”表转折,表明“水的环抱和裹挟”与“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形成对比。 第二步:分析内容 以鱼与水的关系作比喻,而且将“鱼儿”被“水的环抱和裹挟”的自然状态与“置身盛夏沙漠”的“窒息”、“涸辙之鲋”的“渴望”情景进行鲜明对比,写出了人与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 第三步:概括效果 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参考答案]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题型二 语言特色鉴赏题 一、什么是语言特色鉴赏 [理在书中] 语言特色鉴赏与表达技巧鉴赏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比如鉴赏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既可以说是技巧鉴赏,也可以说是语言特色鉴赏。但鉴赏语言特色更多的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品味语言的韵味;这一点和鉴赏技巧侧重分析手法的如何运用及运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 [教材举隅] 回扣教材 赏析下面句子的语言特色。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故都的秋》) 标答分析 参考答案:此句运用了视觉、触觉描写。花铺满地,写视觉描写;脚踏花地,是触觉描写,运用这两种描写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流露出作者欣喜而又落寞的心情。 答案分析:本题属于语言特色鉴赏题。这是一段描写的句子,先概括所用手法,这里最主要的是运用视觉、触觉描写;再举例分析如何从两个角度描写,视觉角度描写花铺满地,触觉角度描写脚踏花地;最后指明效果,从两个角度描写,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流露出作者欣喜而又落寞的心情。 二、怎样考语言特色鉴赏[题在书外] 审题定向 题干示例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语言特色”“表达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2017·全国卷Ⅲ)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我们的裁缝店》) (2)(2013·江西高考)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平常的沈从文》) 三、怎样答语言特色鉴赏 [学考贯通] (一)语言特色鉴赏4角度 1.用词之美 角 度 特点或作用 动词、形容词 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叠词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或 古语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2.句式之美 角 度 特点或作用 长句短 句结合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整句散 句结合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3.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4.手法之美 特点或作用 角度 修辞之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注意] 语言特色(风格)除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等角度分析,因这3大角度已在“小说”专题中详解,本处就不再细说。 (二)语言特色鉴赏3步骤 第一步:概括特点 从用词、句式、修辞或风格等角度,用一两个词概括。概括时既要考虑到一般文本语言的特征,又要充分考虑所给语言片段的特征。 第二步:举例分析 结合文本具体表现,紧扣内容(关键词、关键句)析作用(对主旨的体现、对情感的表达)。 第三步:规范解答 题目所涉及的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应先答最主要、最突出的,然后再答次要的。答案要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另外,指明效果用词要准确,要注意运用术语。 [例四] (2017·全国卷Ⅲ)阅读《我们的裁缝店》(原文见第4讲[例三]),完成后面的题目。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 这是一道语言特色鉴赏题。 题干中已指明“充满生活气息”的特色,这一步需要指出“充满生活气息” 的具体表现,即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 “回过神来”“口气往往会软下去”“时常过来瞅一瞅”,这些口语化的句子极富生活气息,读来让人感觉亲切自然;“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简短的语句,表现出小媳妇率真的性格特点;“要当当(唠叨、责怪)嘛”一句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但是我们还是要了”“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这些句子简洁明快,表达出裁缝们的善良;“‘滋——’地一家伙下去”场面感十足,明快风趣的语句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可读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参考答案]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