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 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50分。主、客观题按照题号在答题纸上完成,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 第Ⅰ卷 阅读题 ‎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    庙堂与山林之间 ‎    晋宋时期,无论是当代和后世褒贬不一的谢灵运,还是身前身后均有盛名的王羲之,‎ 抑或死后方逐渐赢得“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大名的陶渊明,他们都曾在山林和庙堂之间徘徊。‎ ‎    王羲之曾经在给谢万的信中,自得于他异于古之辞世者的“坐而获逸”之乐:“古之辞世者,或被发佯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王羲之欣喜于自己的“坐而获逸”是“遂其宿心”,似乎退隐山林是他一直向往的生活。但据史载,他的退隐始末大概是这样的:在王羲之出仕前,本也是一再推辞,但殷浩用“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等语极力敦劝他,与谢安出仕前朝野上下所谓的“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如出一辙,足令王羲之对自己的出山充满期待。不过事与愿违,王羲之的庙堂经历显然没有谢安那样顺利。他在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与王述不和,后王述升为扬州刺史,会稽隶属扬州,王羲之不甘心成为王述辖下的地方官,派遣使者向朝廷提出将会稽从扬州分出来,独立为越州,结果“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后来王述巡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王羲之在辞官退隐前,我们无法否定他曾产生过立身庙堂,甚至如谢安般在庙堂里干出一番事业的念头,他之所以毅然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是因为耻做王述下辖的地方官,而并非是向慕山林,希求高远。‎ 曾放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呢,也并非彻头彻尾的“羲皇上人”,这是自鲁迅以来的不少研究者已经指出的事实。从陶渊明的文字作品来看,他不但少壮时有过“猛志逸四海,骞 翮思远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猛志”,盛年也时有庙堂之念的流露,只不过他对难以把握的庙堂有所顾虑而已,其《拟古》其六所写的“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不畏道里长,但畏人我欺。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正是这种顾虑重重的复杂心理的描画。虽然陶渊明也有“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的诗句,但正如谢灵运实际上终未能以山林熄灭庙堂之念一样,陶渊明也不时受到曾经的“猛志”的侵扰。‎ ‎    其实无论是谢灵运,还是王羲之和陶渊明,他们在面临生命价值自我拷问时的这种徘徊矛盾的心理,几乎可以说是大多数个体生命寄托模式单一的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士的宿命,只不过他们在这种情境中自我排解的方式和效果存在差异而已。王羲之比较决绝,他在父母墓前立誓辞官归隐的特别方式,不但断绝了庙堂中人再次征他出仕的可能——“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也保全了自己的晚节,没有因“去而复还”而遭人讥笑。陶渊明虽然难免为自己的“有志不获骋”而彷徨不安过,但终究慑于“人我欺”的复杂局面,没有再踏入庙堂,避免了“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的窘状。‎ ‎    与王羲之、陶渊明相比,谢灵运的心理斗争要激烈得多,代价也就格外的大。如同陶渊明表示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一样,谢灵运留下的文字中也有过不止一次类似的表述,如他《游名山志》所说:“山水,性分之所适。”但他所谓的“性分之所适”的山水并未能战胜他的庙堂心,当元嘉三年宋文帝征他出山做官,且派他的旧交范泰写信敦奖他时,他便复还庙堂了。而且从他复出后被重用的期望破灭后“意不平”的表现来看,他所谓的“性分之所适”恐怕只是刹那的感喟。比起王羲之的“坐而获逸”和陶渊明的“羲皇上人”来,谢灵运这种瞬间的感悟对于庙堂之念的遏止更缺乏持久的疗效,他一直是“欲希心高远”。这个“欲”字,点出了谢灵运虽然一直是在期望、向往高远的境界,但因为无法摆脱那时时晃动的曲盖身影,所以也就永远只是“欲”,而难以最终获致。‎ ‎                                    (选自2013 年第 3 期《清华大报》,有删改)‎ ‎ 1.下列对“他们都曾在山林和庙堂之间徘徊过”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出仕前虽一再推辞,但也曾想如谢安般干出一番事业,后来只因与王述不和,又耻于做王述下辖的地方官,才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 ‎  B.陶渊明虽曾放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从其作品可以看出他仍不时受到曾经的“猛志”的侵扰。‎ ‎  C.谢灵运多次说过“山水,性分之所适”之类的话,但山水并未能战胜他的庙堂心,元嘉三年他又复还庙堂。‎ ‎  D.王羲之、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曾在山林和庙堂之间徘徊过,只是隐逸山林之念从未战胜过建功立业的理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王羲之给谢万的信中可以看出王羲之对自己“坐而获逸,遂其宿心”的欣喜,退隐山林是他一直向往的生活。‎ ‎  B.陶渊明的诗中也常流露出庙堂之念,只不过他对难以把握的庙堂有所顾虑,担心万一出仕后不如意会被世人耻笑。‎ ‎  C.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士在面临生命价值自我拷问时,都有在山林和庙堂之间徘徊矛盾的心理。这是他们的宿命。“欲希心高远”中的“欲”字,点出了谢灵运一直是在向往高远的境界,出仕做官只是被逼无奈,不是出于本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以来的不少研究者认为陶渊明并不是彻头彻尾的“羲皇上人”,所以陶渊明并不能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B.王羲之的“坐而获逸”、陶渊明的“羲皇上人”和谢灵运的“性分之所适”,这些文字都表现出对山林隐逸的向往。‎ C.王羲之立誓辞官归隐断绝了庙堂之念,陶渊明在彷徨不安中回归田园,虽然方式不同,但都避免了遭人讥笑的窘状。‎ ‎ D.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都在山林和庙堂、隐与仕之间徘徊过。其中,谢灵运对于庙堂之念的遏止更缺乏持久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珙字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 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①,仍论其不可。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再缴则累张公。”珙曰:“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珙奏曰:“‎ 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疆吏以告,珙曰:“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揭榜请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无几。珙乃遣兵,戒曰:“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盗意益缓。于是一战败之,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余隶军籍。‎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千斛。禁止上流税米遏籴,得商人米三百万斛。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起是年九月,尽明年四月,阖境无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既又手书诀栻与朱熹,其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薨,年五十七,谥忠肃。‎ 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逾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喜受尽言,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注:①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言者逐之 风:通“讽”,暗示。‎ B.存中命乃寝 寝:停止。‎ C.疾革,草遗奏言 革:痊愈。‎ D.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 具:准备。‎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珙“为人刚正”的一组是(3分)‎ ‎①召礼官会问,珙不至 ②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③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 ④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⑤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 ⑥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 ①②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珙治盗不失仁爱。他认为茶盗非必死之寇,应晓之以理,震之以威,令其自行散去;告诫部下不急攻来者,不穷追逃者;击溃茶盗后,只诛杀首恶,而让其余人从军。‎ B.刘珙关心民生疾苦。淳熙二年,刘珙所辖地区水旱交互为患,他上奏朝廷免除百姓夏秋两季的钱粮赋税,多渠道征集粮食,确保米价平稳,全境百姓因此不至于流离失所。‎ C.刘珙忧劳国事。抱病之后,他仍进言朝廷召用忠诚纯良、才学深厚的人士来担负重任,补纠缺失;在写给张栻与朱熹的诀别信中,他深深遗憾未能为国报仇雪恨。‎ D.刘珙为人孝顺明礼。继母卓氏五十多岁去世,他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 ,岂仁圣之所为哉!(5分)‎ ‎(2)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11分)‎ 一剪梅 刘克庄①‎ 余赴广东,实之②夜饯于风亭。‎ 束缊③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刘克庄:南宋爱国词人,政治上屡受打击,他以命运与自己相同的刘禹锡自比,自称“刘郎”。此词为作者被贬广东时所作。②实之,即作者好友王迈,字实之。③束缊:用乱麻束成火把。‎ ‎8. “天寒路滑马蹄僵”中的“僵”字很有表现力,请予以赏析。(5分)‎ ‎9. 词的下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2)纷纷暮雪下辕门,                             。轮台东门送君去,                    。‎ ‎(岑参《白雪歌送武门判官归京》)‎ ‎(3)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4)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    1982年我读大四。那一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的千金,能看上我这么一个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的缘故。徐美红的到来,简直等于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吸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老王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静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手,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 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呀,憋死我了,就往厕所里跑。一会妹妹就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啦?咱家的猪跑哪里去啦?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逃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性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也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个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劈劈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这附近。我明天再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是因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出发找猪去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出去了?你去吧,你想上哪儿上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见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的。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一个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更重视一头猪,是因为“我”与徐美红之间的感情还不够深。‎ B、小说中的四个人物都与情节发展有关系,缺一不可,共同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C、徐美红因大意放跑了猪而离去,只是偶然事件的引发;如果不放跑了猪,全家人不因都去找猪而冷落了徐美红,她就不可能离去。‎ D、在“母亲”的心里,家里的财产高于一切,所以,在猪与儿媳之间,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猪。‎ E、小说以家常的、平淡的叙述口吻讲述这个“爱情遗憾”的故事,实际上是以小见大,表现我国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 ‎(2)、徐美红的离去是偶然,也是必然,文中有哪些伏笔?(6分)‎ ‎(3)、以徐美红上厕所为转折,小说形成了相互对照的两部分,分析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及作者所用的方法。(6分)‎ ‎(4)、有评论者说,徐美红的离去是必然的,请从小说主题方面结合文本对此进行探究,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永不熄灭的烛光 徐 鲁 ‎1947年一个夏日午后,一个未满10岁的女孩倾倒出自己幼小心灵中全部的同情和爱心,写成了一篇凄婉感人的故事《可怜的小青》,之后她迫不及待地把它投寄给了当时在上海发行的《大公报》副刊《现代儿童》。不久,《可怜的小青》发表。这个幸运的小女孩,就是现在早已名满天下的台湾言情小说作家琼瑶。为她编发了这篇《可怜的小青》的编辑,就是现代著名儿童文学家和编辑出版家陈伯吹先生。   陈伯吹先生是跨越了中国现代和当代两个历史时期儿童文学的一代宗师,被誉为“东方安徒生”。在他91年的生命履历中,有75年是在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创作、翻译、编辑、出版和研究中度过的。他献出了毕生的心血,为幼芽和小苗洒上泉水。   1906年,陈伯吹出生在上海市宝山区宝山县的罗店镇上。他在宝山县甲种师范讲习所(相当于今天的初中)念了3年书后被分配到杨行乡朱家宅第六国民学校(今朱宅小学)当教员。正是在朱家宅第六国民学校任教的日子里,这位小学教员,神色庄重地参加了一个秘密的入党宣誓仪式,加入了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地下组织。   白天,他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常给他们讲述革命的道理,激发学生们反对封建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热情;晚上,他偷偷阅读一些思想激进的书籍和刊物。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鼓舞着他。他的创作热情也异常高涨,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领域早期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坛上已崭露头角。   1929年2月,23岁的陈伯吹来到上海。他来这里是为了给自己未来的人生和命运寻找一块小小的空间。他是家中的长子,全家的经济来源几乎都落在他一个人肩上。初到上海,他一文不名,只有一支笔。于是,他只能靠写作、投稿换取有限的一点稿费来维持全家的生计。   为了挣钱养家,一开始时他什么题材都写。他根据自己失恋的经历写过一个中篇小说《畸形的爱》,接着又把这段经历写成了长诗《誓言》。他给当时有名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投稿,却得到了该刊主编郑振铎的一个忠告。郑振铎熟悉陈伯吹的“强项”在哪里,他从陈伯吹的职业优势和创作专长考虑,劝他扬长避短,专攻儿童文学。这是一个决定了陈伯吹此后人生方向的忠告。或许这其中早就有某种因果联系,正所谓“茎里有的,种子里早就有了”,也如诗人弗罗斯特所说“当我选择了人迹稀少的那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从此以后,陈伯吹就心无旁骛,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全部的命运,与儿童和儿童文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他曾在抗战年代用怒火写出了《华家的儿子》《火线下的孩子》等作品,也曾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用满腔热情写出了《中国铁木儿》《幻想张着彩色的翅膀》《从山冈上跑下来的小孩儿》等作品;80年代以后,他为孩子们创作、翻译了《摘颗星星下来》《好骆驼寻宝记》《小夏蒂》等许多作品;他还经常到中小学校与孩子们交朋友,参加孩子们的活动,与国内外许多少年儿童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经常通信往来。这是一代儿童文学大师对幼小者的牵引与爱护,是一棵年老的大树对身边的小花小草的关注与祝福。   耄耋高龄的陈伯吹,还在为众多的儿童文学新人阅读稿子、点评习作、撰写序言,函来信往,从不厌烦,甚至亲自抄写和推荐稿子。老作家、评论家樊发稼回忆说,他曾和陈老同住一室,亲见老人每天天未明即起,抓紧时间赶写文章。有一天,樊发稼早晨6时醒来,见陈老已在伏案写作--正在为一位青年作家的书写序。樊问他什么时候起床的,他说“大概三点不到吧”……   陈伯吹一生俭朴,绝不追求额外的物质享受。樊发稼回忆起他第一次到陈老家,到达时陈老正在用早餐。陈老简单的早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碗薄薄的大米稀饭,半个咸鸭蛋和几根咸菜丝儿。   就是这样一位一贯省吃俭用的老人,却在1981年,把个人一生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55000元,慷慨捐出,设立了一个“儿童文学园丁奖”(后改名为“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旨在激励大家为孩子们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1997年11月6日,一代儿童文学宗师陈伯吹,在上海华东医院仙逝,享年91岁。去世前他竭力完成的最后一件事,是将自己一生积攒的全部藏书捐赠给了浦东新区筹建中的一座儿童图书馆。如今,这座图书馆被命名为“陈伯吹儿童图书馆”。                 (选自2008年《人物》杂志 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陈伯吹作小学教员期间加入了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地下组织,可以看出他虽然年轻,但却有看清国内外政局的眼光,这也对他后来所从事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B.初到上海,陈伯吹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什么题材的文字都写,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他还处于创作的迷惘阶段,还不能真正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C.传文中“茎里有的,种子里早就有了”一句,形象的表达出了陈伯吹本身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具有底蕴与才华,郑振铎先生帮助他找准了人生定位这一事实。  D.在杨行乡朱家宅第六国民学校当教员以及后来与孩子们交朋友、建友谊等,都为陈伯吹的儿童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这也看出“深入其中”是有可能在某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条件。 ‎ ‎ E.传文以陈伯吹的生命历程为纲,详细记述了陈老为祖国的儿童文学事业无私奉献的光辉伟大的一生,语言精练传神,高雅飘逸,充满了对陈伯吹的无限景仰之情。‎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陈伯吹作为一代儿童文学大师对幼小者的牵引与爱护?(6分)‎ ‎(3)传文开篇引入琼瑶的作品《可怜的小青》发表一事,有何作用?(6分)‎ ‎(4)传文标题为“永不熄灭的烛光”,有人认为不妥,应改为“东方安徒生”,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请结合传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 ‎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 A政府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商内部认购以及预售房私下转让,但是,个别开发商仍然我行我素,暗中违规操作,这是令行禁止的。‎ B.山西的煤老板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其中很多人开豪车,住豪宅,一饭千金,却很少把钱用于公用事业。‎ C.我们的领导干部不能像封建官老爷那样,扮官样、装官相、示官威,官气熏天,不可向迩;而应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勤务员,从内心深处摆平自己与人民群众的位置。‎ D.几位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出差到郑州,大家欢聚一堂,谈笑自若,共同回忆起了当年高三一起学习奋斗的日子。 ‎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近期被网友们调侃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不只是行人的错,恐怕某种程度上与“路权不平等”、与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之间也难脱干系。‎ B.用“爱国”来感召年轻人投身工科没有说服力,这并不是说年轻人缺少爱国情怀,或者爱国已经成为一种大而无当,而是将“投身工科”与“爱国”扯在一起存在致命的逻辑缺陷。‎ C.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是一座城市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标志,与之紧密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让这座城市具有了浓厚的人文氛围和历史品位。‎ D.“哥是江南Style”一夜之间成为韩国最流行的时尚短语,中年歌手鸟叔极具感染力的“骑马舞”更是风靡一时,被大人、孩子们竞相模仿。‎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大多数人选择网购的理由是省钱,“同样的东西,网上买的比商场便宜”。 。‎ ‎①但很少有人只在网上购买单一货品。‎ ‎②虽然买回不少物美价廉的产品。‎ ‎③但仔细一算账,更多的是没有什么用、图便宜或新奇买回来的闲置品。‎ ‎④事实的确如此。‎ ‎⑤因为网络中新奇有趣,受人追捧的商品太多了。 ⑥所以普遍的现象是,消费者一开通网银,就沉溺于网购不能自拔。‎ A.④①⑤⑥②③ B.①⑤⑥②③④ C.②③④①⑤⑥ D.⑤⑥④①②③‎ ‎16、请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它与上下文构成完整的文段。每处不得超过30个字。(4分) 。对艺术工作者而言,“源于生活”,强调的是加强实践,体验生活;“高于生活”,‎ 强调的是学会思考,善于突破升华。实现从“源于生活”到“高于生活”的转变和提升,读书无 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因为书籍中有生活,有智慧,有思想,通过阅读,可以把生活中的角色, 。 ‎ ‎17、阅读下面材料,用简明语言表达你对商家斥巨资购买商标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 (5分)‎ 北京一侯姓工程师6年前一次饮酒之后偶然注册了“莫言醉”白酒商标,注册费用为1000元人民币。此后,该商标沉睡6年而无人问津。哪曾想,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立即引起多名经营白酒的商家争相抢购,以致“莫言醉”商标转让价格以火箭速度暴涨。该商标价格一路飙升至600万元。有媒体记者证实:侯姓工程师已经和某商家达成了税后1000万元价格出让的意向。‎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等我从那条弯路走出来后,已是伤痕累累。但我不停的走,终于走过来了。‎ ‎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 他不信。 现在,我明白了,其实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 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 ‎1.D(无中生有,如陶渊明最终回归了田园。)‎ ‎2.B(A项,原文“似乎”表示可能,后文对这种可能进行了否定。  C项,绝对化,原文中说的是“几乎可以说是大多数”。  D项,谢灵运其实无法摆脱心中强烈的庙堂之念。)‎ ‎3.A(强加因果,陶渊明心中的庙堂之念不影响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4.C(革:读jí通“亟”,病重。)‎ ‎5. B(②表明刘珙的诏檄感奋人心;⑤表明刘珙成功破敌;⑥表明刘珙善纳人言)‎ ‎6.D(应为:继母去世时,刘珙五十多岁。)‎ ‎7.(1)况且让我们中原(地区)的疲困百姓,被远方蛮夷的野兽困扰,难道是仁义圣明的(君主)做的事吗! (译出大意给2分;“中国”“于”“岂”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治理过的几处地方,老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有的人停止集市贸易在街道上痛哭并共同祭祀他。 (译出大意给2分;“临”“相 与”、“祠”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8、“僵”为“僵硬”之意,明写因天寒路滑、马行艰难的情状,暗写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3分);有力地衬托出友人不畏严寒、不避艰险、夜半相送的深挚情谊。(2分)‎ ‎9、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人物“酒酣耳热”的神情,谈论文章、“推倒胡床”的动作以及“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的语言, 还有邻座吃惊、旁观者拍手而笑的侧面衬托,将两个狂放不羁、纵情任性的狂士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答出手法2分;分析4分)‎ ‎10、(1)  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  ‎ ‎(2)  风掣红旗冻不翻    去时雪满天山路 ‎(3) 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4)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11、(1)EBC ‎ 解析:AD两项的分析不符合小说中人物的实际情况。C项,如果不发生猪跑的事,徐美红应该不会离去,但也可能发生其他类似的事情使她离去,因为徐美红与“我”家的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的文化冲突。所以说C项的说法只是部分正确。(E3分,B2分,C1分)‎ ‎(2)①一个厅长的千金,能看上我这么一个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的缘故;②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③你去吧,你想上哪儿上哪儿!‎ 解析:本题是对小说情节结构的考查,小说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反常的现象,前半部分全村人的轰动,“徐美红的到来,简直等于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 等情节的刻画都在为徐美红的离开做铺垫。出身的差异是根本原因,乡下生活的不适应是次要原因,“我”的选择是直接原因,按照这一方式去理解,此题就不难找出答案了。‎ ‎(3)前半部分是后半部分的铺垫(2分),前后两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2分)前半部分,通过“我”全家及邻人对新媳妇的反映,突出热闹,实际是为后半部分做铺垫。后半部分,情况完全相反,新媳妇被冷落,全家置她于不顾,她的地位不如一头猪。(2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评价小说构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前后情节的关系很容易发现,后一部分徐美红的出走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之前分别是开端和发展,前者服务于后者。手法则是前后的反差,形成对比。 ‎ ‎(4)示例: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徐美红的离去是偶然的,但从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上看,又是必然的。(2分)因为在乡村的生活环境里,物质生活资料还相对匮乏,猪丢了,全家人去寻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然而对在优裕的城市中生活长大的女大学生徐美红来说,就不正常了,她无法接受被冷落的事实,所以她的离去是必然的。(4分)她的离去实际上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与农村文化和农村生活方式相冲突的必然结果。(2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小说的主题恰恰是想表现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冲突,没有结尾的出走, 就难以表达这一主题的深刻性,同时小说的刻画符合逻辑,不这样设计,情节发展也达不到高潮。因此,这一出走一定是必然的。‎ ‎12、(1)AE (2)①为琼瑶编发《可怜的小青》;    ②做小学教师时,在向学生们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常给他们讲述革命 ‎ ‎ 的道理,激发学生们反对封建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热情;    ③陈伯吹一生所写的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对祖国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深 远影响;    ④和孩子们建立友谊,并常常书信往来,是对孩子们最直接的关爱与引领;    ⑤帮助扶持众多的儿童文学新人,间接写出了他对幼小者的牵引与关爱;    ⑥省吃俭用,用毕生积蓄设立了“儿童文学园丁奖”,把全部藏书捐给儿 童图书馆,为祖国儿童事业贡献了全部力量。(答出三点即可) (3)①丰富传文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自然而巧妙引出传主陈伯吹;    ③以事衬人,侧面写出了陈伯吹作为儿童文学家和编辑出版家对儿童创作 的扶持与鼓励,丰富了传主的形象。(意对即可) (4)观点一:我认为“永”好。   ①比喻恰当而充满诗意,一个闪光的生命,在一种形式下像燃尽的蜡烛一 样熄灭了,但是在思想、品格和精神的形式下,却将永远燃烧下去;   ②‎ 这个标题含蓄的写出陈伯吹留下了无数篇童话、小说、诗歌、散文和翻译作品,这些作品在人间飞翔,在一代代小读者的记忆里存活和流传,直至永恒;‎ ‎③文章不仅仅谈到了陈伯吹作为儿童文学家的一面,还谈到了他昂扬的爱国热情、不屈的生命形式以及对晚辈的扶持帮助,如果用“东方安徒生“为题,不能点明这方面内容。 观点二:我认为“东”好。   ①用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童话大师来类比陈伯吹,鲜明的点出了陈伯吹在儿 童文学领域内的崇高地位,更好表达出了对陈伯吹的无限景仰之情,用 ‎“永”则无法表达此含义;   ②陈伯吹一生的创作,紧紧围绕着儿童文学,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 幻而健康的世界,这与安徒生所创设的童话世界相似;   ③安徒生也曾为穷困折磨,这种逆境中奋发的精神,和陈伯吹也是相似的,‎ 以“东”为题,也可以借此隐隐的写出陈伯吹的生命经历。‎ ‎13、C( A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此处属望文生义。B一饭千金:比喻厚厚的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此处属望文生义。C不可向迩:不能接近。D谈笑自若: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情况下)。此处不合语境。)‎ ‎14、D(A项句式杂糅,应为“恐怕某种程度上与‘路权不平等’、与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有关”,或“恐怕某种程度上‘路权不平等’、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也难脱干系”;B项宾语残缺,“大而无当”后缺少宾语中心词“的口号”等;C项搭配不当,“浓厚的”不能修饰“历史品位”)‎ ‎15、A(④是对“网络省钱“的肯定放在最先;①⑤由“但”转入对网购负面影响的说明; 接下来③是承接前面的原因得出结论,②③强调购买“闲置品”的后果)‎ ‎16、艺术工作不仅要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2分)‎ ‎ 转变和提升为更加深刻、更加典型、更加经典的艺术角色。(2分)‎ ‎(意思对即可)‎ ‎17、答案示例之一:赞成。利用名人效应捕捉到巨大商机,产生良好的广告效应,值!因产品与莫言先生能产生关联,只要后期通过成功的品牌塑造和质量提升,“莫言醉”商标就可开发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答案示例之二:反对。纯属炒作。太贵了,花得冤。而且企业、产品与莫言不沾边,只是借莫言获奖一事进行炒作,“傍名人”可能就前途未卜了。广告效应也不会持久。于白酒而言,酿造工艺、产品质量才至关重要(表明观点1分,简要阐释,点明实质4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8、这个材料,立意的重点在最后的“点睛句”上:“其实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先抓住关键词——“年轻”,再寻找另一个关键词-一“非走不可”,整合出立意为:“青春的弯路非走不可。”“走弯路是成长的一部分”“走弯路会让我们更成熟” 等。‎ 此外,材料中母亲劝说我和我以自己的经历要制止那个年轻人,说明过来人应该学会放手,大胆地让年轻人去走弯路。可整合出立意为:“学会放手”‎ ‎【参考译文】‎ 刘珙字共父。生来就有特殊的禀赋,因祖上庇荫补任承务郎,后考中进士乙科,升任礼部郎官。秦桧想要追赐自己的父亲谥号,召集礼官会合询问,刘珙不到会,秦桧发怒,暗示言官驱逐他。秦桧死后,刘珙才被召还朝担任吏部员外郎,兼任代理中书舍人。金人侵犯边界,宋军战败,诏令檄文多出自刘珙之手,语气激昂壮烈,听到的人都流泪。随从皇上到建康,车驾将要回宫,军队事务还没有可以托付的人,当时张浚留守建康,众人都寄期望于他。等到诏令发出,是派杨存中任江、淮宣抚使,刘珙不书写录黄(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并议论说不能这样。皇上发怒,命令再次发下,宰相召见刘珙说:“再进言就会连累张公。”刘珙说:“我是为国家着想,哪里有闲空为张公策划。”坚持上奏和最初一样,杨存中的任命于是停止。‎ 安南进贡大象,经过的地方发动民夫开道,毁坏房舍,几十个州动荡不安。刘珙上奏说:“大象用于郊礼祭祀,不见于经书。况且让我们中原(地区)的疲困百姓,被远方蛮夷的野兽困扰,难道是仁义圣明的(君主)做的事吗!”湖北有茶盗几千人入境,守卫的官吏把这事报告朝廷,刘珙说:“这些人不是拼命的贼寇,对他们宽松他们就会分散各自求生存,对他们逼得紧他们就会聚集反抗至死。”贴出榜文晓谕他们悔过自新,宣称军队就要来了,命令所属州县准备几千人吃的食物,盗贼果然散去,那些留下来的没有多少人。刘珙于是发兵,告诫部下说:“盗贼来了不要急于作战,盗贼退走时不要穷追不舍,那些不肯退走的才予以打击罢了。”盗贼的士气更加松弛,于是仅一次战斗就击败了他们,全部生擒而归,杀掉为首作恶的几十人,其余的都列入军籍。‎ 淳熙二年,刘珙调任建康知府。适逢水灾后又是旱灾,他首先上奏免除夏粮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税十六万六千斛。禁止富豪大户囤积税米不出售,购得商人米三百万斛。从各衙门借钱共三万,派官员到长江上游买米,得米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到乡村,设置场地按平价以救济性 质卖米,对借米的人也不收取抵押品。开始于当年九月,结束于第二年四月,全境没有饿死逃亡的人。‎ 刘珙进为观文殿学士,生了病,请求退休。病重时,起草遗奏说:“陈俊卿忠良实在,可以担负大事,张栻学问纯厚正派,可以补纠缺失,希望赶快召见任用他们。”然后又写信与张栻和朱熹诀别,所说的话都是以未能为国家报仇雪耻而遗憾。去世时五十七岁,谥号忠肃。‎ 刘珙在家事亲孝顺,继母卓氏去世的时候,他年龄已经超过五十岁,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他喜欢接受直率 的意见,做事稍有过错,下属官吏指出来就立即改正。治理过的几处地方,老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有的人停止集市贸易在街道上痛苦并共同祭祀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