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新课标必修1精品教案(11 包身工)
1 11 包身工 从容说课 这是一篇老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但今天重读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包 身工》作于 1935 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 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 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 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 一颗毒瘤。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探究式结合的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 学,在教授学生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之后,重点训练学生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线 索,可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本文在描写包身工的生活时注意点面结合,并运用多种表达方 式的修辞手法,在分析这些特点时可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本文有许多句子充满了作者强 烈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时可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拟定三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介绍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分清新闻事实和 背景材料,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第二课时:复习字词、文学常识,接着与上一节课衔接,继续分析作者怎样描写包身工 这个群体的生活,采用分组包干的方法合作完成。 第三课时: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 抒情,分析课文多种修辞手法的效果。在引导学生品味分析时,教师可以作范例分析(比如 最后三段),归结方法,让学生分析起来有方法、有依据。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如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探究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时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的。 3.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理清课文线索,揣摩包含作者情感的语 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3.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4.合作学习,把握报告文学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5.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包身工》的写作特点。 6.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 60 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你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日本纱厂当女工,从此 阳光永远和她们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对于她们的悲惨遭遇,每一个有良知的 人都不能不感到无比震惊,这是怎样的一个弱势群体?她们为什么会遭人欺骗?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夏衍先生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2 师 《包身工》是夏衍唯一的一篇报告文学,我们初中时是否学过同一类型的文章? 生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生 伏尼契的《绞刑架下的报告》。 师 谁能帮大家概括一下这些文章的特点? 生 要讲究真实。 生 要报道及时。 师 很好,但同学们是否发现这些文章与我们前面学的两篇短新闻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 浓烈的抒情,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生 有很强的文学性。 师 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一起来归纳报告文学的特征:它以散文手法报道真人真事, 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时间性以 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报告文学还被誉为文学创作 的轻骑兵。 师 这篇课文很长,昨天我已布置大家预习,我想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讲述“包身工” 的故事。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包身工》作于 1935 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 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呢? 生 时间! 师 能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句和包身工的活动吗? 生 开头一段,“上午四点过一刻”,起床。 生 “四点半之后”,喝粥。 生 “五点钟”,上工。 师 写到五点钟就没有了吗? 生 (意外发现)还有晚上六点钟放工。 师 很好。这些是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新闻作品除了叙述新闻事实,还会交代一些背景 材料。作者在课文中哪些段落提供了背景材料呢? 生 第 8—11 段。 生 第 15—22 段。 生 第 35 段。 师 在引入这些背景材料文中是否有相关的语句衔接? 生 有! 师 能找出来吗? 生 第 8 段第 1 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 生 第 15 段,“十一年前内外棉的顾正红事件,尤其是五年前的‘一二八’战争之后, 东洋厂对于这种特殊的廉价‘机器’的需要突然地增加起来”,这跟第 13 段的最后一句衔接, 因为它们都提到了“机器”。 生 在第 34 段:“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 洋厂飞跃地庞大了。”这应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师 同学们都找得非常准确。和《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样,《包身工》每一段新闻 事实都相应地引入相关的背景资料。现在同学们 4 人为一小组,为四个时段所对应的背景材 料各拟一个小标题,中心词必须是“包身工”,不得超过 10 个字。好,现在开始,限时 3 分钟。 3 师 哪个小组先推举自己的代表发言? 生 我们组经过斟酌筛选,最后决定拟标题如下:包身工的来历;雇用包身工的原因; 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包身工制度必将灭亡。 师 这一组所拟标题不但符合我先前提出的要求,而且概括简洁准确。有挑战者吗? 师 回顾我们这个单元学过的课文,作者所引入的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 生 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生 突出稿件的新闻价值。 生 表达作者的观点。 生 还有,深化主题。 师 正是如此,这些背景材料不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课堂小结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 和作者的议论。经纬交织,层次清楚。 据此我们可以将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 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场景;第二部分概括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并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课文的线索,了解了包身工一天的活动,那么这群包身工到底遭 受了怎样的非人待遇呢?包身工产生的社会土壤是怎样的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 解。作业,给生字词注音、解释。 猪猡. 弄.堂 游说. 皮辊. 骷髅 吆喝 呻吟 生杀予夺 三差两错 板书设计 新闻事实 背景材料 一天的活动 时间 活动 横向插入 问题剖析 四点一刻 起床 包身工的来历 四点半钟 吃粥 雇用包身工的原因 五点 上工 包身工制度的恶果 晚上六点 放工 包身工制度的结局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过程,今天我们具体探究作者是怎样具体 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生活的。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从上节课的分析来看,作者主要围绕了哪几个方面描写包身工的生活? 生 三个方面:居住环境、伙食情况、劳动条件。 师 好,接下来我们实行“包干到户”,请看问题:(幻灯显示)1.哪些语句描写了包身 工的居住环境?找出来之后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2.包身工的伙食如何?作者运用了什么 手法描写?3.包身工的劳动条件有什么特点?找出课文相关的语句概括。1—3 学习小组负 责第一个问题,4—6 学习小组负责第二个问题,7—9 学习小组解决第三个问题。5 分钟后 请各组派一位表达能力最强的同学发言。 师 同学们经过热烈的讨论后一定有自己成熟的想法,下面我们按刚才问题的顺序逐个 解决。 生 我们小组负责第一个问题。描写包身工的居住环境有这样一些语句:“蜂房般的格 4 子铺里”;“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空气里“充 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房子被“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像“鸽子笼一般”;“住着二千左 右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包身工的居住环境极度恶 劣,住的地方狭窄潮湿却还要“吃喝拉撒”,她们真是过着猪猡一般的生活。 师 好,我顺便插一句,为了表现这种“猪猡”生活,文中有些细节描写,能找出来吗? 生 主要在第 3 段:“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甚至连“成人期 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都迟钝了。这些细节描写可见她们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已经丧失 了做人的基本尊严。 师 从第 8 段开始插叙了关于包身工的来历,“带工”是怎样欺骗他们的同乡的?这些 同乡为什么又会被骗呢? 生 带工们说“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几十层楼的高房子,两层楼的汽车,各种各 样好看好用的外国东西”。这些女孩子会受骗是因为家里“无力‘饲养’”,父母“又不忍让 他们的儿女饿死”。 师 文中插入这段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请第 3 组的发言人简单分析。 生 前后形成对照,现实情况是包身工居住环境并不是带工所说的什么高楼洋房,这样 作者以铁一般的事实戳穿了带工的谎言。 师 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 生 不行,她们接下来要做很多事情:要吃饭、上工。 师 好,那我们接着解决第二个问题:包身工的伙食如何?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 生 她们一般吃粥,在 54 页顺数第 3 行写到:“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 里面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她们难得的佳肴就是 老板到小市场去收集的菜叶。从这些描写可见她们的伙食非常劣质,跟前面带工所说的“吃 的是鱼肉荤腥”大相径庭,这样对比着写,就把包身工猪狗不如的非人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师 带工老板为什么要雇用这些包身工呢? 生 有三点原因:在 54 页倒数第 1 段第 1、2 行,55 页倒数第 1、2 段的第 1 句。 师 又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这是剥削者的本质。睡不好吃不饱的包身工就要上工 了。请看第三个问题:包身工的劳动条件有什么特点?找出课文相关的语句概括。 生 首先,包身工的劳动时间很长,从早上五点到晚上六点,足足十二个小时。其次, 包身工在工厂里面临三大威胁:噪音、尘埃和飞絮以及湿气。再次,包身工面临三大危险: 殴打、罚工钱或停生意,但带工老板们更倾向于殴打。这些没人性的老板还理直气壮地说: “打死不干事。”在他们看来,包身工的命贱,打死了就像杀死一只鸡或打死一条狗。 师 (点头)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尊严遭到无情的践踏,人的生命随时如草芥般被杀 戮。这就是这一群可怜的女孩子所遭受的待遇,十五六岁的姑娘,正值豆蔻年华,天真活泼, 但这群包身工们却没有一点生气,没有一点活力,因为她们已经被低质量的伙食、恶劣的居 住环境和劳动环境折磨得麻木了、迟钝了,她们成了廉价的劳动机器。可她们都还是女孩子 啊! 拓展提升 师 包身工的生活是悲惨的,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呢? 生 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写她们如何起床,怎样吃粥,怎样 上工,表现了包身工悲惨的生活。 生 文中还有具体描写,比如 54、55 页,写“芦柴棒”生病被打。尽管是急性的重伤 风,不管“芦柴棒”如何请求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 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 5 生 还有 57 页,小福子被罚顶皮带盘心子。可见拿莫温和东洋婆子多没人性,多可恶。 师 除了这些典型事例,还有一些典型细节,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吗? 生 54 页,没吃上粥的包身工,得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 生 还有老师刚才开头讲的那几段。 课堂小结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既进行了包身工的群体描写,又 选取了典型事例和典型细节,这种手法叫点面结合。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写在家庭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师 夏衍凭着自己当记者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展示了 20 世 纪 30 年代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毋庸置疑,作者的描述是真实的,作者的感情更是强烈的。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品味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和段落,看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为了真实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生活,课文运用了许多修辞方法。大家齐读最后 三段。“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预备——齐! 师 这几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 比喻! 生 排比! 生 还有对比。 师 第 1 段作者为什么提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 生 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这一点和工头剥削包身工非常相 似。 生 可见包身工和墨鸭这一动物地位相同,工头根本没把她们当人看。 师 这就是比喻的表达效果,较之一般的叙述,它更有力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同学们能具体分析第 2 段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吗? 生 第 2 段连用了 6 个“没有”构成排比,反复强调了包身工的悲惨境地。接着又用对 比的手法,再一次强调包身工的奴隶地位。 师 分析得透彻细致。我们紧接着看最后一段,从表达方式看它属于…… 生 直接抒情! 师 能细心揣摩这两句话吗?具体谈谈你们的理解。 生 第 1 句先用比喻形容包身工的黑暗生活,接着“但是”一转,预言黎明的到来无法 抗拒。 生 第 2 句间接引用索洛的话警告压榨包身工的剥削者,哪里有压迫,哪里必将有反抗。 师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归结作者的感情? 生 表达了作者的愤怒和控诉。 6 生 总而言之,作者表达了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的强烈愿望。 师 大家都分析得很好,现在我们就以这三段为突破口,给大家 5 分钟时间,在文中找 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进行体会品味。 师 哪位同学愿意将自己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生 我发现文中有很多“猪猡”“懒虫”的字眼,这些都是比喻。包身工都是一群少女, 她们是人,老板却用动物名称呼她们,说明他们根本就不把包身工当人看。 师 这种只出现喻体的比喻是什么? 生 借喻! 师 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生 文中用“机器”借指包身工,可见剥削者只把她们当作干活的工具。 生 用“罐头”借喻日本纱厂,罐头密封性很好,可见包身工根本无法逃离这个人间地 狱。 师 好,除了借喻的手法,文中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同学们继续分析。 生 用了对比手法。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的对比。包身 工住的是“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浆糊一般”的 薄粥,穿的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得到的工钱每天仅三角八分。而带 工老板穿的是“拷绸”之类,“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部 之类的买卖。 师 那么除了将包身工与带工老板的对比外还有吗? 生 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比。包身工“脏,乡下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与不 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错要挨打;外头的工人则“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可以选择工作,不 会挨打,可以通过贿赂工头换取好的工种。 师 再接再厉!请其他同学也勇于表达自己,尽情享受表达的快乐。 生 他们都说得差不多了。我只好拾人牙慧了。老师叫我们分析的那三段就用了明喻, 比如最后一段第 1 句“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此外倒数第 2 段运用了排比和对比 的手法。 师 其实,作者除了运用比喻、对比、排比外还用了一种手法。请大家看 54 页第 12 段最后一句:“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 她们难得的佳肴。”从感情色彩看,“慈祥”和“佳肴”都是什么词? 生 褒义词! 师 那么。你们认为这些老板真的很慈祥吗?他们给包身工提供的“粥菜”真的是佳肴 吗? 生 不是! 师 这是为何? 生 作者是故意这样说的,“慈祥”其实是不慈祥,“佳肴”其实是劣质粥菜。 师 对极了。作者在这里是褒词贬用,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 的意味。除了褒词贬用还有贬词褒用,这两种手法都是变换词语感情色彩的手法,同学们能 找出类似的句子吗? 生 第 26 段:“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 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这个句子中的“爱”字就是褒词贬用。 生 也在这一页,第 28 段,“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 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词贬用。 生 第 8 段:“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 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里的“饲养”一词,贬词褒用。 7 师 能具体说说它的作用吗? 生 “饲养”本来是用在牲畜方面,我觉得这句话是想反映农民生活极为贫困,以致无 力抚养自己亲生子女。正因为贫困,包身工才会向往带工所说的高楼汽车、鱼肉荤腥。 课堂小结 作者正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篇文章发表至今已经 60 多年了, 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现在还会有 包身工吗? 我给大家看两则材料,一则是《齐齐哈尔包身工获救》,另一则是《定州砖窑场》。 到了现代社会,这种不公平的制度已不复存在,工人的生活、工作有了很大的保障。但 另外也应该看到,虽然包身工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同样的管理工人的手段还在个别地方零 星存在着。我们常常用“现代包身工”来指代这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工人。生活总是这样, 总有一些污秽妨碍我们对鲜花的赞美。大家也不必灰心失望,只要正义在我心,生活将永远 阳光灿烂。 布置作业 对现在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作些调查,写一份不少于 800 字的报告。 板书设计 修辞手法 课文例子 表达效果 对比 包身工与带工老板的吃、住、穿 形成反差,深刻认识 比喻 墨鸭捕鱼与包身工 具体可感,认清本质 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 “爱”“文明”“饲养”…… 暗含讽刺,增强批判力量 排比 倒数第 2 段 增强语势,加强感情的抒发 拓展阅读 种子的力 夏 衍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 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可以显现出来 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的。 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方法,要把它完整 地分开来,都没有成功。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 的头盖骨里,给予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 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的力量之大如此。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小草 的生成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 之间如何狭,它总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 往上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 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量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它,因为这 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 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对那 些玻璃棚中养育的盆花嗤笑。 8 鉴赏提示:夏衍一生著述颇多,涉及的文学类别也多。这是夏衍写于 1940 年的一篇散文。 开头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种子的力量,接着用科学家的实验论证种子力量之大,最后结尾两 段点明题旨。全文通过种子不可思议的力量象征一种“长期抗战”的力。 这篇散文语言朴实精练,鉴赏时应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这篇散文的象征意义。 习题详解 一、命题意图: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 参考答案:《包身工》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在于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直面社会黑暗, 毫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这些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背景资料,结合记者的职业 素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新闻背景的作用,由此深刻认识课文的主题。 参考答案: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它对于新闻 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 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 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 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 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 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三、命题意图: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分析新闻中的客观叙述和主观情感两种因素,培养自己独 立思考、不受报道约束的传媒素养。具体到课文,则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作为一个新闻工作 者的社会良知。 参考答案:记者在文章中表达感情的方式有多种,有的是直接站出来发表议论,在话语中表 达情感,有的则是在貌似客观的叙述中,由事件本身的残酷性、震撼性等因素显现自己的情 感倾向。 1.这是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 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 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 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 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2.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 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 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3.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 度的罪恶。后一句中,“20 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 这同“16 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 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4.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 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 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一点亮色。 四、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出发,关注现实。另外学习调查采访,撰写简单的 新闻稿。 参考答案:虽然包身工制度的产生有其社会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但从另一 9 方面看,这种制度本身也是对人的尊严、人的生存权利、劳动权利的极大蔑视和践踏。到了 现代社会,这种制度已不复存在,工人的生活、工作有了很大的保障,可以引导学生新旧对 比谈感受。但另外也应该看到,虽然包身工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同样的管理工人的手段还 在个别地方零星存在着。我们常常用“现代包身工”来指代这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工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