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合肥一中、安庆一中等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素质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合肥一中、安庆一中等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素质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 语文 注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艺术考古成了一种时尚,作为一个可以辐射到多个文化领域的学术话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艺术考古可以说是一门为适应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研究而诞生的新兴学科,与之相关的学科理论与方法也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尽管学界对它的手科属性、研究方法仍不断地提出疑议,但是它的迅速发展也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这股热潮其实包含了三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其一,艺术考古与过去紧密相连。对艺术考古的追捧无疑与非遗保护有密切关系,为什么非遗保护会让艺术考古“发烧”并持续升温呢?实际上这涉及一个我们怎么去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从概念上讲,无论它是“非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这个术语的重心始终落在“文化”上,值得注意的是,“物质”与“文化”这两个概念虽互为表里,通常我们探讨事物物质层面的时候,就不会去探讨它的文化层面,因为此时后者相当于“精神性”。我们在讨论“非物质文化”的时候,实际上常常把落脚点放在物质上,此时的“物质”便是文化的“载体”。这种情况越往历史的早期追潮越是如此,所以要做好“非遗保护”,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遗产保护”,研究有形的遗产,因此出现“遗产热”,加上此前就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与机制,二者的合流必然会给艺术考古热添薪加火。‎ - 32 -‎ www.ks5u.com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 语文 注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艺术考古成了一种时尚,作为一个可以辐射到多个文化领域的学术话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艺术考古可以说是一门为适应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研究而诞生的新兴学科,与之相关的学科理论与方法也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尽管学界对它的手科属性、研究方法仍不断地提出疑议,但是它的迅速发展也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这股热潮其实包含了三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其一,艺术考古与过去紧密相连。对艺术考古的追捧无疑与非遗保护有密切关系,为什么非遗保护会让艺术考古“发烧”并持续升温呢?实际上这涉及一个我们怎么去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从概念上讲,无论它是“非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这个术语的重心始终落在“文化”上,值得注意的是,“物质”与“文化”这两个概念虽互为表里,通常我们探讨事物物质层面的时候,就不会去探讨它的文化层面,因为此时后者相当于“精神性”。我们在讨论“非物质文化”的时候,实际上常常把落脚点放在物质上,此时的“物质”便是文化的“载体”。这种情况越往历史的早期追潮越是如此,所以要做好“非遗保护”,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遗产保护”,研究有形的遗产,因此出现“遗产热”,加上此前就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与机制,二者的合流必然会给艺术考古热添薪加火。‎ - 32 -‎ 其二,艺术考古可以为当下提供资源。艺术考古与考古不一样,考古重在解决出土文物的定性问题,通过研究确定它在历史时空中的位置,而艺术考古则更强调发掘隐藏在文物遗存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后者可以为当下提供很多文化资源,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可利用的学术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弥补传统艺术史研究的不足。所谓的文化传承,就是要“文化传统”之火炬传递下去,为此要做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把我们这个文明中被证实为成功的经验提取出来,并将其发扬光大。连续刷《芈月传》的剧组为了还原历史,服装造型设计师还特意考证了秦代的染色水平,证明当时的染色水平已经很高,并不像观众所传言的那样,“服装色彩过于艳丽”,当时的染色水平已经能够染出各种鲜艳的颜色,只是要将颜色固定比较困难而已。艺术考古的当下价值不仅体现在娱乐业,在其他产业(如文创产业)上也同样可以做出重要的贡献。‎ 其三,艺术考古为未来提供鉴照。艺术考古的努力可以为人们判断未来世界的发展、演变趋势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参照。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古代典籍中都挟带着“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著述传统,以及出于各种目的而进行的任意篡改和删削的习性,何况还有层累的误差。而艺术考古则具有对历史叙事进行纠偏的功能,甚至补充史实和填补空白的功能,通过对地下出土文物的考察、研判,重新评估传世史料的价值,在双重证据或多重证据的基础上,从史料中剥离出更加接近事实的精髓。‎ 艺术考古研究,以古物为原料,以当下为契机,以未来为导向,把中国文化发展洪流中的点(遗址、文物等)、线(文化发展规律)、面(文化石、文化走廊等)全面全面激活,由它所带来的古物新知正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和孔子学院等,把亚欧和非洲这些古代世界文化长廊串联起来,为将来更加全面、立体地诠释世界文化生态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摘编自练春海《艺术考古研究热冷之思》)‎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考古作为新兴学科,近一个世纪与它相关的学科理论与方法得到了发展。‎ B. 确保“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与机制的完善。有利于艺术考古的持续升温。‎ C. 艺术考古主要解决出土文物的定性问题,通过研究明确其历史上的是时空定位。‎ D. 做好文化传承的工作只需要我们提取文明中成功的经验,同时将其发扬光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从人们关注现象引出论述的话题,再从三个并列的角度展开具体论述。‎ B. 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艺术考古的影响。‎ C. 文章以《芈月传》为例,意在阐释艺术考古对当下娱乐产业所起到的积极的作用。‎ D. 文章末尾收束全文,高度评价了艺术考古为诠释世界文化生态所做的有益的铺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艺术考古在学术上受到学者们不断地质疑,但它的快速发展也是众所周知的。‎ B. 艺术考古可以对历史材料进行纠正和填充,这说明它比古代文献更加具有真实性 - 32 -‎ C. 传统艺术史研究的不足可以由艺术考古提供的文化资源和转化来的学术资源弥补。‎ D. 纵观全文,艺术考古作为能辐射到多个文化领域的学术话题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项,“确保‘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与机制的完善。有利于艺术考古的持续升温”说法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是“加上此前就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与机制,二者的合流必然会给艺术考古热添薪加火”;‎ C项,“艺术考古主要解决出土文物的定性问题,通过研究明确其历史上的是时空定位”说法张冠李戴,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考古重在解决出土文物的定性问题,通过研究确定它在历史时空中的位置,而艺术考古则更强调发掘隐藏在文物遗存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信息”;‎ D项,“……只需要……”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表述为“所谓的文化传承,就是要‘文化传统’之火炬传递下去,为此要做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把我们这个文明中被证实为成功的经验提取出来,并将其发扬光大”。‎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高度评价了艺术考古为诠释世界文化生态所做的有益的铺垫”说法把未然表述成已然,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为将来更加全面、立体地诠释世界文化生态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故选D。‎ ‎【3题详解】‎ - 32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B项,“这说明它比古代文献更加具有真实性”推断不合理,属于无中生有,原文说“艺术考古则具有对历史叙事进行纠偏的功能,甚至补充史实和填补空白的功能,通过对地下出土文物的考察、研判,重新评估传世史料的价值,在双重证据或多重证据的基础上,从史料中剥离出更加接近事实的精髓”,并不能得出“说明它比古代文献更加具有真实性”。‎ 故选B。‎ - 32 -‎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创业创新型人才是特色文化小镇的灵魂,能够带动企业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一是引进领军人才。对于特色文化小镇而言,要积极加强与艺术家、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文化艺术领军人才的沟通和合作,依托国际国内知名的艺术家及科研和工作团队,进行特色文化小镇的主题定位,内涵挖掘以及特色塑造。将艺术家的创作与小镇整体风格设计,产业业态设计相融合。领军人才对于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和建设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是支持和培育创业者。特色文化小镇承载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使命和任务。要加强小镇的宣传营销,主动与高等院校相联系,向在校大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主动推销小镇,让他们认识小镇,了解小镇,增加对小镇的认同感,鼓励他们在小镇进行专职和兼职的创业。三是鼓励和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当地居民有着和特色文化小镇的深深融入感,具有一定的资源和人脉关系,更有利于破除与特色文化小镇相关主体之间的社会隔阂。要对当地手工技艺人士和德高望重人士以及当地居民积极鼓励和培养。出台小镇津贴等一些鼓励政策,争取培养更多的农村创新者为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建设做贡献。‎ ‎(摘编自纪芬叶《关于特色文化小镇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考》)‎ 材料二:‎ 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土地、人才、金融、财政、环境等公共政策引导社会公众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准备,进而实现特色小镇的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如围所示:‎ - 32 -‎ ‎(摘编自丁雨洁等《特色小镇建设的公共政策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材料三:‎ 故事是当前文创体验的重要入口和关键内容,而且非遗本身包含着无尽的故事内容。非遗小镇的文化资源创意转化离不开故事力的打造,挖掘、创作和分享。故事有助于实现大众记忆、传播、理解、娱乐、想象、创造等文化功能。以特色非遗资源为基础,通过专业团队、个人或众创等方式挖掘或创意出具有非遗属性的好故事,包括有人格、有情节、有情怀的系列内容,既可是老故事、旧作品、传说的新玩法,也可是根据小镇非遗内容衍生出的新事件,以此提升非遗小镇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效力。当然这种故事转化与创意应以遵循传统文化发展规律和现代文艺创作要求为前提,避免对小镇非遗的过度演绎和消费。‎ ‎(摘编自张立波等《“文创兴镇”视野下非遗小镇发展路径探究》)‎ 材料四:‎ 创造和引导新的经济增长极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特征。它的着眼点在于产业,需要通过精准的定位,在全产业链的集聚上做足文章。建设全产业链是一种最为切近的方式。它以支撑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将全生产要素按价值链的关系聚集到特定区域内,并以功能链的结构进行连接,其实质是要在可控的城市增长边界内,用优势产业的集聚来保持内聚的城市生长力。以上是各特色小镇得以相互区别的关键,同时也是维系其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惟有在产业上先“立得住”。特色小镇才可能创造出新的城市增长极,进而避免表败。以产业进行驱动、在“特色”上下足功夫、对接优质市场,这是创造和引导新的城市增长极的关键,同时也是支撑特色小镇使命的关键。‎ ‎(摘编自杨振之《特色小镇:思想流变及本质特征》)‎ - 32 -‎ ‎4. 下列对加大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特色文化小镇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和文化艺术等方面领军人才的协作。‎ B. 只有依托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及其团队才能够对特色文化小镇的主题定位。‎ C. 通过宣传特色文化小镇,增加认同感,为大学生们在小镇创业提供支持。‎ D. 为了大力培养更多的农村创新者国家需要出台小镇津贴等一些鼓励政策。‎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村居民能消除与特色文化小镇相关主体间的社会隔阂,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依靠融入感借助到一定的资源和人脉关系。‎ B. 在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公共政策通过引导公众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准备,实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C. 在特色非遗资源的基础上从多途径挖掘或创意出具有非遗属性的好故事,从而提升非遗小镇的文化资源创意转化效力。‎ D. 作为一种最为切近的方式,全产业链建设的核心就是借助优势产业的集聚来保持内聚的城市生长力。‎ ‎6. 请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建设特色小镇具体的方法和措施。‎ ‎【答案】4. B 5. A ‎ ‎6. ①加大创业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和培育,从而带动特色小镇的多方面发展;②充分发挥公共政策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作用机制;③是借助非遗资源的故事转化来加快提升特色小镇的发展速度;④是创造和引导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特色小镇全产业链。‎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加大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B项,“只有……才”表述过于绝对。相关信息在材料一中,原文为“对于特色文化小镇而言,要积极加强与艺术家、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文化艺术领军人才的沟通和合作,依托国际国内知名的艺术家及科研和工作团队,进行特色文化小镇的主题定位”。‎ 故选B。‎ ‎【5题详解】‎ - 32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A项,“乡村居民能消除与特色文化小镇相关主体间的社会隔阂,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依靠融入感借助到一定的资源和人脉关系”因果关系表述不当,相关信息在材料一中,原文为“当地居民有着和特色文化小镇的深深融入感,具有一定的资源和人脉关系,更有利于破除与特色文化小镇相关主体之间的社会隔阂。”‎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建设特色小镇具体的方法和措施。然后通读材料没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同读题目所给的三则材料,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题目所提供的四则材料,然后仔细阅读这四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创业创新型人才是特色文化小镇的灵魂,能够带动企业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引进领军人才……领军人才对于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和建设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支持和培育创业者……向在校大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主动推销小镇,让他们认识小镇,了解小镇,增加对小镇的认同感,鼓励他们在小镇进行专职和兼职的创业”“鼓励和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出台小镇津贴等一些鼓励政策,争取培养更多的农村创新者为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建设做贡献”“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土地、人才、金融、财政、环境等公共政策引导社会公众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准备,进而实现特色小镇的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特色非遗资源为基础,通过专业团队、个人或众创等方式挖掘或创意出具有非遗属性的好故事,包括有人格、有情节、有情怀的系列内容,既可是老故事、旧作品、传说的新玩法,也可是根据小镇非遗内容衍生出的新事件,以此提升非遗小镇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效力”“创造和引导新的经济增长极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特征”“它的着眼点在于产业,需要通过精准的定位,在全产业链的集聚上做足文章。建设全产业链是一种最为切近的方式。它以支撑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将全生产要素按价值链的关系聚集到特定区域内,并以功能链的结构进行连接,其实质是要在可控的城市增长边界内,用优势产业的集聚来保持内聚的城市生长力”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分条概括,回答问题。‎ - 32 -‎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桶者①‎ 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铲子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块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妙哉,妙哉,那些平趴在地下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客里伏在小桌上写宇,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 32 -‎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个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么来打动我的心。”‎ ‎“你怎么了,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能给成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容你们确实和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桶里滚动的响声。”‎ ‎“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了你的妻子。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送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怎样地使人产生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媒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要忙了。”‎ - 32 -‎ 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了。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注①:本篇小说作于1917年冬,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对“我”居住环境的描绘,交代了人物出场的背景,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悲凉,奠定了文章沉重的基调。‎ B. “‘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这种错觉强化了“我”赊煤时的迫切愿望以及不能付钱的窘迫心境。‎ C. 对于我的多次哀求,煤店老板装作没有听见,并且没有付诸行动的打算,始终无动于衷,说明老板缺乏同情心。‎ D. 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事件,展现了主人公“我”在借煤时的复杂心理,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读者的代入感。‎ ‎8. 煤店老板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做简要分析。‎ ‎9. “荒诞”是卡夫卡小说的重要特征,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荒诞手法的运用及效果。‎ ‎【答案】7. C 8. ①为人虚伪。对于“我”苦苦哀求,老板娘总是以没有听见为借口而加以推辞和拒绝。②自私冷漠。对于“我”寒冬缺煤,难以生存的困境,煤店老板娘不但视而不见,而且也阻挠煤店老板帮助我。③为富不仁。煤店老板娘生活条件优越,是那个时代相对富裕的有产者,但对“我”这个生活艰难的无产者却毫无同情心。(意思正确即可) ‎ ‎9. ①人物形象的荒诞。卡夫卡虚构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人物形象,但“我”是那个时代众多底层小人物中的一员,而“我”借煤事件本身更是来源于作者所处的现实生活——在那个特定时代,底层百姓迫于生存,抛弃尊严,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人物的荒诞与事件的真实相融合,便于读者更好理解主旨;②动作细节的荒诞。文中例如“我”骑桶的动作,滚落的姿态,被老板娘用围裙扇走等内容,这些细腻而超现实的刻画,既使作品具有了讽刺的意味,同时也能更好地让读者体会到“我”作为现实世界中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卑怯而复杂的心理;③结局的荒诞。最后“我”的结局是浮升到“冰山”,结局的设计令人匪夷所思,但却表意隐晦,使得作品主旨表现为多重性。通过结局我们不但感受到作品展现的黑色幽默,更是深深体悟到主人公自嘲式的无奈和深沉的悲哀。(意思对即可,答对两点即可)‎ - 32 -‎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C项,“煤店老板装作没有听见,并且没有付诸行动的打算”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四至十段,煤店老板听到了我的哀求,并且也打算有所行动,“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时,被他的妻子拉住,没有走出地窖。‎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能力。赏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结合作品做简要分析煤店老板娘是一个怎样的人,煤店老板娘是一个怎样的人,可根据煤店老板娘言行举止进行分析,即可得出。通读文章,文章写煤老板娘的内容在第五段往后。文章前几段写“我”为证明自己一点煤也没有,就骑着空煤桶来到煤店地窖 ,看见煤老板和煤老板娘在暖和的地窖里,就向地窖喊叫,希望煤老板能给我一点煤。煤老板听我的呼喊声,就向煤老板娘询问。而煤老板娘却“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说自己什么也没听到。“我”就以一个老主顾的身份苦苦向老板和老板娘哀求,而老板娘总是说自己什么也没有听到,街上没有人,阻止老板出来。最后没有办法,老板娘走出地窖门,看到寒冬缺煤的“我”,视而不见,阻止老板走出地窖帮“我”,说街上什么也没有,自己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说明其为人虚伪、自私、冷漠。老板娘生活条件优越,在寒冬“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看到寒冬中向她苦苦哀求的“我”,哀求她能给“我”一铲煤,钱要全数照付,但是现在不能马上就付。她却说外面什么也没有,自己什么也听见,什么也没看见,但是却“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一点都不同情寒冬中没有一点煤的“我”,说明其心肠狠,为富不仁。‎ ‎【9题详解】‎ - 32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特征,赏析小说手法技巧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指出“荒诞”是卡夫卡小说的重要特征,要求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荒诞手法的运用及效果。首先明确“荒诞”的意思是“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也就是要求学生分析文章中运用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手法表现的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的内容的表达效果。通读文章,首先文章开篇讲述一个事实“我”没有煤了,为了不被冻死,“我”必须弄写煤来烧。而弄煤,只能向煤店老板求救。“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且“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于是“我”采用了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方式去向煤店老板求救——骑着空了的煤桶去。文章塑造了“我”这个“骑着木桶飞翔”的人物形象。文章中的“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生活艰难,寒冬没有一点煤,只能抛弃自己的尊严去向富人——煤店老板夫妇求助,是当时社会的真是反应,人物的荒诞与事件的真实相融,诙谐中带着辛酸的眼泪,便于读者更好理解文章主旨。然后“我”骑着空空的煤桶去找煤老板求救,描写了一系列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的细节,比如“我”“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向煤老板苦苦哀求,请求能给我一铲煤。可是煤老板娘不但不给我煤,还解下围裙,“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了”。“我”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放下自己的尊严,苦苦向煤老板娘哀求,而煤老板娘作为那个时代的富人,一点同情心也没有,不但组织煤老板来帮助我,还用围裙把“我”扇走,这些荒诞的细节描写,能让读者更深刻体会到“我”作为现实世界中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卑微和凄惨。结果“我”不但没有借到煤,竟然被煤老板娘用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最后“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极不近情理之至,但是也说明“我”这次借煤失败,表达了面对这个冷酷的社会,“我”努力想摆脱困境,最后却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能弃绝这个世界,从这个世界消失。通过这个极不近情理的结局,不但让读者感受到作品展现的黑色幽默,更让读者深深体悟到主人公自嘲式的无奈和深沉的悲哀。还有“我”骑在煤桶上极尽自己能力一次次向煤店老板娘苦苦哀求,希望能获得帮助,而煤店老板娘竟然听不见,最后用围裙把骑在空煤桶上的“我”扇到了“冰山区域”,用极其不尽情理的情节——被围裙扇走,说明“我”这次借煤失败,也说明“我”这次与外界交流的失败。那么为什么会失败呢?显然与“我”选择的借煤方式有关,是因为借煤者——“我”选择了骑着煤桶飞翔的这种荒诞的方式,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确切地看到“我”,听到“我”,他们没有借煤给“我”难道有什么值得责怪吗?或许,我们也可以把“借煤”看作是发生在作者想像里的一件事,如果这种的话,这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表达了借煤者——“我”对世界的畏惧。借煤方式——骑空煤桶飞翔,以及借煤结局——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扇到“冰山区域”的荒诞、不合情理,表意隐晦,使得作品主旨表现为多重性。具体作答时,可以先指出具体的荒诞之处,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得出表达效果。‎ ‎【点睛】解答人物形象赏析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鞠于仲父宗元,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札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 时瑞应沓至,曾尝入对,常语及之。曾奏曰:“此该国家承平所致,然愿推而弗居,异日或有灾沴,则免舆议。”及帝既受符令,大建玉清昭应宫,下莫敢言者,曾陈五害以谏。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真宋崩,内外汹汹,曾正色独立,朝延倚以为重。仁宋立,迁礼部尚书。群臣议太后临朝仪,曾请如东汉故事,太后坐帝右,垂帘奏事,丁谓欲帝朔望见群臣,大事则太后召对辅臣决之,非大事令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画可以下。曾曰:“两宫异处,而柄归宦官,祸端兆矣。”谓不听。既而允恭坐诛,谓亦得罪。自是两宫垂帘,辅臣奏事加首议。‎ 曾方严持重,每进见,言利害事,审而中理,多所荐拔,尤恶侥幸。帝问曾曰:“比臣僚请对,多求进者。”曾对曰:“惟陛下抑奔竞而崇恬静,庶几有难进易退之人矣。”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 - 32 -‎ ‎。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始,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曾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共张便殿。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请谒,曾多所裁抑,太后滋不悦。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宝元元年冬,大星晨坠其寝,左右惊告。曾曰:“后一月当知之。”如期而薨,年六十一。赠侍中,谥文正。‎ ‎(节选自《宋史·王曹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B.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C.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待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D.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廷对,科举时代皇帝举行殿试。后也称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 B. 符命,帝王受天命的象征。古人认为天降祥瑞于国君,使其有凭证治理国家。‎ C. 朔望,农历每月初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而以“晦”表示每月三十。‎ D. 薨,古代称诸候或大官死叫“薨”,此外,“崩”在古代专指帝王或王后的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曾精于学问,得到诸人夸赞。王曾虽然少年失亲。但在叔父和乡人的培育下,在文辞方面钻研较深,在后来的乡贡试中都名列第一。‎ B. 王曾关心国事,敢于直谏陈事。皇帝在真定接受符命,大兴土木以建宫室,其他臣子都不敢劝谏,只有王曾陈述了五大危害用以劝谏。‎ C. 王曾严肃庄重,处事遵照法度。真宗因身体不适让太子听事,但政事上都由皇后决定。王曾上奏请求遵循东汉的礼仪,太后垂帘奏事。‎ D. 王曾端厚持重,且勇于担当。王曾身居相位时举荐贤能而不声张,范仲淹对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十分钦佩,但也委婉地提出批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 ‎(2)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 ‎【答案】10. C 11. C 12. D ‎ - 32 -‎ ‎13. (1)曹利用嫉妒王曾官级比他高,曾因不服气而不高兴。到曹利用因事受到牵连而被判罪时,太后大怒,王曾反而替曹利用辩解。‎ ‎(2)正好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王曾于是被逐出京任青州知州。当地百姓对其治理措施十分高兴,替王曾画一幅像并为他建祠庙进行祭祀。‎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帝”“晚”“承明殿”“内侍”“卿”“我”,虚词“之”“既”“甚”“以”“为”“也”,标志性词“曰”‎ A项,“曰”为断句标志性词,意思是“说”,其后断开,排除A项,‎ B项,“甚”表示“思卿”的程度,意思是“我十分想见你”,中间能断开,排除B项;‎ D项,“故”意思是“所以”,“故不及朝服见卿”说明对王曾的信任和重视,意思是“以来不及穿着官服见你”,“故”前断开,排除D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真宗曾经晚上坐在承明殿,召见王曾并应对很长时间,退朝后,真宗派内侍告诉王曾说:“我十分想见你,所以来不及穿着官服见你,请你不要以为我慢待你。”句子可以断开为: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待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晦’表示每月三十”说法错误,“晦”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 故选C。‎ ‎【12题详解】‎ - 32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举荐贤能而不声张”表述不完整,原文是“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意思是“王曾推荐和贬斥士人,没有人知道”。“委婉地提出批评”与原文不符,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意思是:范仲淹曾问王曾说:“公开选拔士人,是宰相的职责。您的大德,唯独缺少这一点。”王曾说:“执政的人,如果将恩德归于自己,那怨恨又归于谁呢?”范仲淹深深佩服他所说的话。‎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恶”,嫉妒;“班”,指官级;“班己上”,指官级比自己高;“尝怏怏不悦”前省略主语“王曾”,翻译时补齐;“坐事”,因事受到牵连而被判罪;“为”,替,给;“解”,辩解。(2)中“会”,正好,恰逢;“灾”,发生火灾;“乃出知青州”前省略主语“王曾”,翻译时补齐;“出”,指被逐出;“知”,做……知州;“乐”,对……感到高兴;“其政”,指王曾的治理措施;“祠”指建立祠堂祭祀;“生祠”,为活人修建祠堂。这里指为活着的王曾建立祠堂进行祭祀。‎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年少丧父,由其叔父王宗元抚养成人,向里人张震学习学问,善于写作文辞。咸平年间,由乡贡试礼部、廷对都是第一名。杨亿见到了王曾所作之赋,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 32 -‎ 这时各种吉祥的现象纷纷出现,王曾曾入朝进对,真宗向他说及了此事。王曾上奏说:“这确实是国家太平的结果,但希望陛下进一步推广而不要居功自骄,如果有一天发生灾荒,则可以免除世人的议论。”到真定接受符命,大建玉清昭应宫,臣下都不敢劝谏,王曾陈述了五大危害用以劝谏。真宗曾经晚上坐在承明殿,召见王曾并应对很长时间,退朝后,真宗派内侍告诉王曾说:“我十分想见你,因此来不及穿着官服见你,请你不要以为我慢待你。”‎ 真宗身体不适,皇后执掌朝政,太子虽然在资善堂听事,但一切都由皇后决定,朝廷内外都为此而担忧。真宗刚驾崩,朝廷内外一片争辩喧闹,纷乱不已,王曾面容严肃,神态庄重,朝廷将王曾作为重要大臣加以依靠。仁宗即位,升任礼部尚书。大臣们议论太后上朝的仪式,王曾请求像东汉过去的礼仪一样,太后坐在皇帝的右边,垂帘奏事。丁谓却想皇帝只在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接见大臣,大事则由太后召见辅臣断定,不是大事就让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决定可由雷允恭下达。王曾说:“两宫不在一处,但大权归宦官执掌,这是祸害的一种征兆。”丁谓不听。不久雷允恭犯罪被杀,丁谓也由此而获罪。从此以后两宫垂帘,辅臣上奏议事都依照王曾的建议。‎ 王曾方正严整稳重,每次进朝觐见皇帝,陈述事情的利害得失,都详细切中事理,许多人受他推荐而被朝廷提拔,他特别厌恶侥幸受宠之人。曹利用嫉妒王曾官级比他高,曾经因不服气而不高兴,其言语记载在《曹利用传》中。到曹利用因事而犯罪时,太后大怒,王曾反而替曹利用辩解。太后说:“爱卿曾经说曹利用强行蛮横,如今又为什么要替他辩解呢?”王曾说:“曹利用一直依仗皇恩,臣下因此曾经以理驳斥他,现在曹利用被加以大恶之名,臣下并不知道。”太后稍稍息怒,最后对曹利用从轻发落。开始,太后受册封,将御驾大安殿,王曾坚持认为不可以,到长宁节给太后祝寿,只在便殿恭敬地进行庆典。太后的左右姻亲之家请求王曾通报求见太后,王曾往往加以制裁和压制,太后更加不高兴。正好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王曾于是被逐出京任青州知州。当地百姓对其治理措施十分高兴,替王曾画一幅像并为他建祠庙进行祭祀。王曾推荐和贬斥士人,没有人知道。范仲淹曾问王曾说:“公开选拔士人,是宰相的职责。您的大德,唯独缺少这一点。”王曾说:“执政的人,如果将恩德归于自己,那怨恨又归于谁呢?”范仲淹深深佩服他所说的话。宝元元年(1038)冬天,大星坠落在王曾的寝处,左右惊恐地告诉他。王曾说“:一个月后就可以知道后果了。”一月后王曾死,终年六十一岁,被追赠侍中,谥号“文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 李贺①‎ - 32 -‎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②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①李贺是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②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衬,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第一、二句,俯看竹子倒映水中、水波荡漾,仰观竹影凌空而上,一片生机。‎ B. 三、四句写竹林小径所见。笋尖上挂着露珠。竹要快被青苔遮住,环境十分幽雅。‎ C. 诗的前四句写竹子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为后面诗人直抒其志作了充分铺垫。‎ D. 后四句转换笔法,描写竹子的功用,寄寓作者的感慨,抒发了作者的怀抱与希望。‎ ‎15. 有人评价这首诗以一“喜”字贯穿全诗,你同意吗?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1)同意。首先,在诗人的眼中,无论是竹子水中倒影的姿态,还是挺拔向上的状态,都充满了生机,可爱的翠竹,幽雅的环境,给诗人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感。其次,诗人写竹,意在寄兴。诗人怀不世之才,自信中充满期许,渴望能像竹子一样被重用,济世报国,其情其志,于诗中时时可见,所以“喜”溢于诗中。‎ ‎(2)不同意。竹子那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竹子的被重用,虽然令诗人歆羡和感慨,但终其一生,始终是郁郁不得施展,于吟物之中寄托自己的失意,所以是明“喜”实“愁”,以乐见衬悲情。(可以任选观点作答,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项,“直抒其志”错,这首诗是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 故选C。‎ ‎【15题详解】‎ - 32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情感能力。本题题目是“有人评价这首诗以一‘真’字贯穿全诗,你同意吗?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属于对前人评点进行再评价题型。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比如本题有人评价这首诗以一“喜”字贯穿全诗,这评价是从情感着眼的。然后精读诗句或者整首诗歌,理解把握其内容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写法等角度的特点。然后针对前人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阐释自己的理由。本题具体作答时,既可以回答同意,也可以回答不同意。如果回答同意,可以从诗歌中所写的内容和诗人写此内容的目的进行分析作答。首联“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写水中之竹,是直接写竹。春光里中空的竹子,把绿色的倩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轻轻摇摆,轻轻动荡,优美极了。“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写竹林间的美景,露珠在长满竹笋的林间小道闪着光亮,那绿色的苔藓,正轻轻擦着竹根上的白霜。是用露、苔衬竹,属于间接写竹。这两联写诗人低头看见了水中的文竹,微光摇曳,斑驳可爱;抬头望见了绿色的竹影,竹影凌空而上,充溢着春天的勃勃生机。这似乎是一个清新的早晨,诗人从竹林掩映的小路走过,竹笋上还挂着亮晶晶的露珠儿,带着粉霜的竹根也快要被青青的苔藓遮盖了。多么幽雅的境地!多么可爱的翠竹!这四句诗不但写出了竹子的劲直潇洒,也写出了环境的幽雅迷人。字里行间透着诗人的喜悦之情。颈联“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意思是“竹子可织成竹席送给美丽的姑娘纳凉;也可以裁制成钓竿,钓上大鱼几筐。”尾联“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意思是“听说三梁冠帽子的衬里用竹做成,我砍下一节竹子准备献给王孙戴上”,这四句是写竹子的功用,并寄寓感慨:“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竹子编织为席,可以承接香汗;斫裁成竹竿,可以用来钓鱼(“锦鳞”)。但这还是普普通通的用途,算不得奇特,最值得夸耀的是竹子曾被朝廷采用,制作贤冠上的横梁。显然诗人是有所寄兴的。竹子那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竹子的被重用,这些怎能不令诗人歆羡和感慨呢?诗人怀不世之才,有济世报国之心,也渴望自己能像竹子一样被重用,济世报国,其情其志,于诗中时时可见,所以“喜”溢于诗中。也可以回答不同意,如果回答不同意可从竹子被重用,虽然令诗人歆羡和感慨,但诗人终其一生,始终是郁郁不得施展,虽曾官奉礼郎,但位不过从九品上,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亦不过是“臣妾气态间,惟欲承箕帚”而已,终无能为,诗人是于吟物之中寄托自己的失意,是以乐景衬悲情。不论是回答同意还是回答不同意,只要学生能结合诗歌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 32 -‎ ‎【点睛】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此类题,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常设立的评价角度有: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艺术手法等。此类题思考方向:①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②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③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④然后回归原诗,结合具体内容阐发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佩带芳草和玉佩,使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更加显著。‎ ‎(2)李煜在《虞美人》中以对比手法反村人生无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联中连用六个意象,动静对比明显,色彩鲜明,描绘了一幅声色俱佳的秋江图。‎ ‎【答案】 (1). 芳与泽其杂糅兮 (2). 唯昭质其犹未亏 (3). 雕栏玉砌应犹在 (4). 只是朱颜改 (5). 风急天高猿啸哀 (6). 渚清沙白鸟飞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糅、唯、砌、啸、渚、清。‎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 32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博物馆需要_ 一定的建筑空间而存在,但博物馆的服务却可以不受建筑空间的_____。同时,博物馆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博物馆从业者具有较为开放包容的心态。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业界需要有“容错机制”,只要不断改进不足,不违背博物馆伦理,并且出发点正确,应该多给予一些耐心和宽容。博物馆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与现代生活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相融合,新技术、新生活和新休闲娱乐方式如何服务于博物馆事业的不断进步和职能的有效发挥,是博物馆管理者和从业者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博物馆界应该思考:博物馆需要提供怎样的“文化供给”?让文物“活起来”可以有多少种模式?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是否只能是“阳春白雪”?这些问题并非_ ,其答案不仅关系到博物馆的具体运营策略,甚至可能影响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方向。将文物和艺术相互融合,让古典和时尚____ 。 博物馆开展的形式多样的跨界文化活动可以更有趣,也可以更时尚。‎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依托 制约 可有可无 相得益彰 B. 依照 限制 无足轻重 交相辉映 C. 依托 限制 可有可无 交相辉映 D. 依照 制约 无足轻重 相得益彰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博物馆与社会的其他行业,也要与时俱进而不是固步自封。‎ B. 社会的其他行业与博物馆一样,也要与时俱进而不是固步自封。‎ C. 与社会的其他行业一样,博物馆也要与时俱进而不是固步自封。‎ D. 社会的其他行业和博物馆也要与时俱进,而不是固步自封。‎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中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有“容错机制”,只要不断改进不足,不违背博物馆伦理,并且出发点正确,业界应该多给予一些耐心和宽容。‎ B. 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中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有“容错机制”,只要不违背博物馆伦理,出发点正确并不断改进不足,业界应该给予一些耐心和宽容,‎ C. 业界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中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有“容错机制”,只要不断改进不足,不违背博物馆伦理,并且出发点正确,应该多给予一些耐心和宽容。‎ D. 业界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中带实的负面影响,需要有“容错机制”,只要不断改进不足,不违背博物馆伦理,并且出发点正确,应该多给予一些耐心和宽容。‎ - 32 -‎ ‎【答案】17. C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依托:依靠、凭借。依照:对着实际存在的参照物来做。此处是说博物馆需要依靠凭借一定的建筑空间而存在,选用词语“依托”;‎ 第二处,制约:限制约束:受环境制约。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此处是说,但博物馆的服务却可以不受建筑空间的规定范围,选用词语“限制”;‎ 第三处,可有可无:意思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有没有都无关紧要。无足轻重:意思是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此处是说以上所说的这些问题并非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无关紧要,选用“可有可无”更合适;‎ 第四处,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交相辉映:互相映照。此处是说将文物和艺术相互融合,让古典和时尚互相映照,选用成语“交相辉映”。‎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本题,仔细阅读括号所在的语段,括号前后讲述的主语是博物馆,根据前后主语、话题一致原则,此句的主语应该也是博物馆,据此排除ABD三项,AD项主语是“社会的其他行业和博物馆”,B项,主语是“社会的其他行业”。‎ 故选C。‎ ‎【19题详解】‎ - 32 -‎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 A项,语序不当,“只要不断改进不足,不违背博物馆伦理,并且出发点正确”语序不当,应该为“只要不违背博物馆伦理,出发点正确,并不改断进不足”;‎ C项,结构混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中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有‘容错机制’”主语是“博物馆”,“应该给予一些耐心和宽容”的主语是“业界”;‎ D项,结构混乱,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中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有‘容错机制’”主语是“博物馆”,“应该给予一些耐心和宽容”的主语是“业界”。语序不当,“只要不断改进不足,不违背博物馆伦理,并且出发点正确”语序不当,应该为“只要不违背博物馆伦理,出发点正确,并不改断进不足”。‎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可乐等碳酸型饮料深受大家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但健康专家提醒,①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过量地喝碳酸饮料,其中的高磷可能会改变人体的钙、磷比例,致骨折风险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不仅如此,如果碳酸饮料喝得太多,②______________。 因为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很容易引起腹胀,影响食欲。不过,③_______________。 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在能起到杀菌、抑菌的作用,还能通过蒸发带走体内热量,起到降温作用。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神经学专家的研究发现,每天喝2罐碳酸饮料能将人的记忆力提高20%,有效预防老年痴呆。‎ ‎【答案】 (1). ①喝碳酸饮料要讲究个“度”(或“要适度饮用碳酸饮料”); (2). ②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紊乱(或“会影响消化功能”); (3).‎ - 32 -‎ ‎ ③适量饮用碳酸饮料也有益处(或“碳酸饮料也有益处”)。(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要求,然后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主要意思,再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根据语境进行补写。‎ 通读文段,本段中心话题是“喝碳酸饮料要适度”。浏览语段,第一处,横线前首先指出“可乐等碳酸型饮料深受大家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然后用“但”字转折,引出“健康专家提醒”,横线后指出“过量地喝碳酸饮料,其中的高磷可能会改变人体的钙、磷比例,致骨折风险的几率会大大增加”,由此可以推断出横线填写表示“喝碳酸饮料要讲究个‘度’”,或“要适度饮用碳酸饮料”意思的句子。第二处,横线前先指出“过量地喝碳酸饮料,其中的高磷可能会改变人体的钙、磷比例,致骨折风险的几率会大大增加”,然后说“不仅如此,如果碳酸饮料喝得太多”,显然横线是填写碳酸饮料引用过多造成的不好后果,再横线后“因为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很容易引起腹胀,影响食欲”可推断出横线上填写表示“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紊乱” 或“会影响消化功能”意思的句子。第三处,横线前说过度饮用碳酸饮料造成不好的后果,用“不过”转折,可推断出填写表示与“过度饮用碳酸饮料造成不好的后果”相反内容,再结合横线后“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在能起到杀菌、抑菌的作用,还能通过蒸发带走体内热量,起到降温作用”“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神经学专家的研究发现,每天喝2罐碳酸饮料能将人的记忆力提高20%,有效预防老年痴呆”,可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适量饮用碳酸饮料也有益处”或“碳酸饮料也有益处”意思的句子。‎ ‎【点睛】补写句子的方法: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根据下面心理健康及服务调查表的内容,完成后面小题。‎ - 32 -‎ ‎(1)图表1所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图表1、2所反映的问题,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心理健康服务的阻碍是由于人们对心理健康及服务缺乏了解。 (2). (2)加大心理健康及服务的宣传增加心理咨询资源,提供更为便利的心理咨询服务。‎ ‎【解析】‎ - 32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表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将表文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表文,不放过表文的任何文字,仔细看表中内容,明确表中内容的寓意指向,最后联想现实,概括答题。本题,表1的标题是“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障碍”,表格针对人们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障碍设计了三个问题进行调查统计,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不了解心理健康症状的表现”“不了解怎样求助”“不知道求助后会发生什么”。然后观察表格数字,对于这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调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了解,第二、三个问题调查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了解。第一个问题有48.9%的被调查者回答是,也就是被调查者中将近一半的人不了解心理健康症状的表现;“不了解怎样求助”的人有54%,“不知道求助后会发生什么”的人63.3%,都超过被调查人数一半。通过这三组数据可得出“心理健康服务的阻碍是由于人们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服务缺乏了解”的结论。表2的标题是“对心理健康服务便利性的看法”,针对这一问题表格设计了两个问题进行调查统计,第一个问题“心理健康服务是否便利”,这个问题回答否的占被调查人数的67.2%。第二个问题“是否能找到心理咨询资源”,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否的占被调查人数69.0%。根据该表格的数据统计反映出当前的心理健康服务不便利,人们普遍找不到心理咨询资源的状况。然后针对两个表格数据统计反应状况,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回答第二小题即可。比如针对表1反映出的由于人们对心理健康及服务缺乏了解造成心理健康服务的阻碍可以采取加大心理健康及服务的宣传的措施,针对表2反映出的当前心理健康服务不便利,人们普遍找不到心理咨询资源的状况,可以采取增加心理咨询资源,提供更为便利的心理咨询服务。‎ 四、作文(60分)‎ ‎22.根据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安门广场每天清晨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看升旗仪式已经成为许多国人去北京的一项重要活动。‎ ‎②长白山的“挖参人”在进山挖参前,一定要做这样的仪式:摆好供果、贡酒,叩拜,以祈求平安,寻参成功,表达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 ‎③张爱玲说: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 的确,这样有仪式感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很多……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生活中的仪式感现象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生活需要仪式感 当快节奏生活让人们想要卸下仪式的繁琐,当一些仪式逐渐沦为形式的外壳,有些人不禁质疑仪式存在的必要性。我觉得不管是“从前慢”的节奏或是“当下快”的现状,生活还是需要一点仪式感。‎ 仪式就是典礼的秩序形式。泱泱中华,礼仪之邦。中国古代就有“五礼”之说,还有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仪式,诞生礼、成人礼。男子成年要行冠礼,女子成年要行笄礼。古代的许多仪式大多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但是足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仪式的重视程度。民间也有许多重要仪式,除夕有守岁之说,不管大人孩子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意味着来年吉祥如意。如今保留这些仪式,是对历史的继承,是对文化的传承。‎ - 32 -‎ 诸多仪式演变到现代,有许多不同的呈现形式,学校有开学式、散学式;商家新年第一天上班有开工仪式,工程动土有奠基仪式;官员就职有宪法宣誓仪式等等。这些仪式的举行,让参与者获得了庄严神圣的体验,在人生旅途上留下深刻印象。‎ 仪式是一个清晰的标志,它让我们强化认识所处时间阶段人生意义。开学典礼,让学生明确假期和上学的界线区分;开工仪式也是员工新发展新奋斗的起跑线。当走过一些时间节点,仪式也许可有可无,举行仪式的生活就像是经过精美包装的产品,价值提高,档次升级。‎ 仪式是一种公开的宣告,它让我们在公众的视野中明确责任更加恭谨。就职官员进行宪法宣誓,意味着要践行宪法赋予的权力,要认真履职尽责,对人民负责,也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在每年新年前夕,向全国人民发出新年贺辞,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仪式,是向人民祝福的形式,是关注关心百姓生活的体现。‎ 仪式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在纷繁尘世认清自我提升精气。近些年,许多学校在高三年级举行成人仪式,让进入十八岁行列的学生宣告自己的成长,以此激励学子奋勇拼搏,为高考而战。生活平淡,可以让仪式感点缀;工作忙碌,可以让仪式感调剂。放眼当今社会,有的仪式沦为了形式的外壳,失去了内容和意义;有的仪式为了吸引眼球,一味追求规模、扩大影响;有的为了追求利益而哗众取宠。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仪式的重要意义。‎ 总之,即使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放慢生活的脚步,举行必要的仪式,让仪式感点缀我们的生活。‎ ‎【解析】‎ - 32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生活中的仪式感现象的看法。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有三则,三则材料从正面对仪式和仪式感作用进行阐述,第一则说天安门广场清晨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看升旗仪式已经成为许多国人去北京的一项重要活动。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之所以每天举行,且成为许多国人去北京的意象重要活动,都是因为天安门的升旗仪式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展现我们民族和国家的伟大形象。第二则材料讲述长白山挖参人进山挖参前都要举行仪式,这个仪式是祈求平安,希望寻参成功,表达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第三则材料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一句话“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意思是说仪式感的作用,一个能唤起人们对内心的自我尊重,一个是让人们更认真去过好自己生命里的每一天。然后指出在我们生活中有仪式感的事情有很多,很多……确实,在我们生活中类似仪式的事情有很多,比如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然后是作文要求,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体验,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那么对于对生活中的仪式感现象的看法。具体作文时,可以参考以下立意:①生活需要有仪式感;②仪式对人有激励作用;③诚于中者,必形于外;④仪式感点亮生活;等等。‎ 行文结构安排:‎ 首先给文章取一个能体现或者隐含观点的题目,比如“生活需要仪式感”,然后结合现实,当快节奏生活让人们想要卸下仪式的繁琐,当一些仪式逐渐沦为形式的外壳,有些人不禁质疑仪式存在的必要性引出话题,亮明观点——生活还是需要一点仪式感。接着从定义入手,从历史切入,指出仪式很重要,仪式是文化的传承。再结合现实,谈不同的仪式形式,简要点出仪式的作用。然后采取并列式结构从“仪式是一个清晰的标志,它让我们强化认识所处时间阶段人生意义”“仪式是一种公开的宣告,它让我们在公众的视野中明确责任更加恭谨”“仪式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在纷繁尘世认清自我提升精气” 三个方面阐述了仪式的重要性,证明了中心论点“生活需要是仪式感”。接着指出现实社会中仪式的负面影响,全面分析问题,再次强调中心论点“生活需要仪式感”,最后采取呼告式结尾,呼告人们即使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放慢生活的脚步,举行必要的仪式,让仪式感点缀我们的生活,再次点题。‎ 相关素材积累:‎ ‎1. 仪式,正如《小王子》中狐狸所说的,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生活在仪式的渲染下可绽放不一样的美好。我们可用仪式方法过积极生活。‎ ‎2.古有曾晳向往于春服既成之时,带领百姓于舞雩台上举行祭礼。东晋王羲之与少长群贤在三月三日的兰亭撩水净面、祈福消灾;今有大至国庆节国家举行阅兵仪式举国欢庆,小到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生日会、成人礼……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人们借助仪式的秩序流程可获得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可让人们的心态变得积极,对平常普通、重复单调的生活满怀期待、充满信心。一个对生活缺乏热爱的青年人,可能会陷入痛苦、颓废甚而走向佛系,而十八岁的成人礼仪式,能激发他们认识到生命是需要承担责任的,在未来过一个有意义、有趣味的人生更加重要。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4.‎ - 32 -‎ ‎ 仪式还可以增加情感体验,让人们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过生日时,朋友齐聚带来欢乐,生日礼物增加惊喜,我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同时生日又提醒我们,这是母亲的受难日,我们要永存感激之心,学会去爱人。新人举办结婚庆典共同许下承诺,既会向往未来的美好生活,也会铭记操劳双亲的付出。酒席上朋友们祝福新人,共话家常,相互敬酒,好不热闹,生活的烟火气息弥漫开来,温润了情感,也暂时缓解了生活中的其他压力。‎ ‎5. 仪式对于国家而言更加重要,它能够增加亿万国人的家国认同感、使命感与民族向心力。在迎接祖国七十周年庆典活动中,全国各地儿女手挥五星红旗同唱一首《我和我的祖国》,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涌上一腔爱国热情。祖国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咫尺眼前,我们在为祖国强大感到骄傲、自豪和幸福时,又会涌起为祖国未来建设添砖加瓦的使命感。同时,仪式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并让文化得以传承。《兰亭集序》中的“修禊”传统至今仍在不少地方被保留下来,更不用说像元宵、端午、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我们在特定的日子会吃元宵、粽子、月饼,这便是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这种情结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是我们的精神源泉。‎ ‎6. 生活中适当的仪式感是对于美、对于积极的更高追求,它能使人们在枯燥的有限生命中充分探求生活的多样趣味。当然,生活需要仪式感,却不可过分仪式化,若只片面追求形式符号,就会迷失自我,陷入“伪精致”形式主义的泥淖。‎ ‎7. 仪式感可以点亮生活,为我们明确每一个人生节点责任与义务。中国自古有“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的礼仪,这种古老的礼节何尝不是一种仪式感?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学校为年满十八岁的学生们举行盛大的成年礼,这样的仪式可以让他们明确成年的意义,在仪式感中体悟肩头的责任。《周礼》中除了嘉礼,更有吉礼、凶礼、军礼以及宾礼,每一种“礼”,都诠释着仪式的重要性。虽然现代社会中许多繁文缛节早已退出历史,但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礼仪文化却代代相传,永不止息。‎ ‎8. 仪式感可以呼唤梦想,让人们更加信仰未来,于绝望的土壤中播下希望的种子。衣食无忧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仪式感,在枯鱼涸辙的环境下更需要保留仪式感。逆溯民国岁月,我们看到北大、清华及南开三所学校坚持在炮火烽烟中保留学校的形式,时至今日,长沙及昆明依然流传着西南联大的传奇。八年的坚守,西南联大为国家保存了重要的科研力量,也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卓越人才。困厄之中,仪式感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璀璨于茫茫夜空的希望之星辉。‎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 - 32 -‎ 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 32 -‎ - 3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