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东北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学科 本试卷由第I卷(阅读题)和第I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谈神说鬼寄幽怀》中讲到孙悟空的故事实际上暗含了佛教“放心““定心“与“修心“的全过程,来宣扬一种佛家的摆脱迷惑找回本心不得迷失的精神境界。文学首先是人学。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除唐僧是个人,而且是个慢慢神化了的凡人之外,其余全是怪,但书中尽是“精怪魅魅俱通人情““神仙鬼怪皆晓人性“,所以虽然表象是“怪““神“,实质仍是“人“。我们熟悉的孙悟空,就是一位由石猴幻化而成的精怪,而恰恰是这样一个非人类的精怪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这也是《西游记》得以流传不朽而“孙悟空“家喻户晓的重要原因。‎ 首先,早在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八“周群“条中就描写了一只传授周群历算的白猿,它有变幻莫测能知过去未来的神通,它可与天齐寿,这些全都具有后来孙悟空的特点;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里描写的那只“遍体皆如铁““虽百夫操兵不能制、知死生之数“的白猿,不更有孙悟空的影子?宋代《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中,往西天取经的唐三藏法师座下的护法猴行者,应该就是孙悟空的前身。以上种种显示孙悟空这一形象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为,而是历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扎根于中华大地的土壤中的。‎ 其次,作者有意让孙悟空处在一个世俗态层面,是要借宗教徒们宣扬的“度诚信教、苦修苦炼、成仙成佛的母题“来阐发世俗社会一个生活哲理∶要获得成功需走正道,历经磨难,而且要有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斗志。孙悟空如此历炼艰苦,也正因此孙悟空并没有远离尘世,脱离人民,而是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状态,阐述了群众集体意识中的人生哲理。‎ 再次,从孙悟空性格中最鲜明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有个性、追求自由。这两个方面论述这一形象还体现了明代人民乃至今天人们仍津津乐道的审美价值取向∶个性、自由。举一处例子∶对那个专门用来“拘系、收管“他,不让他“逍遥自由要性子“的紧箍儿,念念不忘能“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孙悟空一生奋斗,都是为了获得人生的最大自由,而“斗战圣佛“的成果也是“来去任自由,也无恐怖也无愁“。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以及在追求过程中体现的优良品质,英雄特征无一不是人民群众集体意识中所向往的,而鲜明地打上了人民性的烙印了。‎ 还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由于考试落第、一生不遇,只做过一个地位极卑的胥吏,被士大夫视为奴仆。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决不会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代言人和传声简,他的笔下绝不会是歌功颂德的官方著书,更不会是封建统治阶级愚弄百姓的说教。也正因为孙悟空形象蕴含了人民对英雄的品评,反映了世俗宗教文化,由于他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贴近人民心理,所以在古代就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在民间长期传讲,广泛流传,“街谈巷议皆孙猪“。小说中的精彩回目还被排成戏剧,在舞台上表演。连《红楼梦》里薛宝钗过生日也要点一出“西游记“,慈禧太后的戏楼里专门为孙悟空安排了一个飞天的通道,绍兴戏里有大量的猴戏。在今天,《西游记》还不断被拍成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等各类节目,翻译成外文流行于欧。孙悟空形象之所以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巨大的吸引力,应该归因于这个形象体现出的强烈鲜明的人民性,使得这一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千百年来绽放着异彩,经久不衰。‎ ‎(删改自《解读孙悟空形象的人民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因为是人学,所以有了人民性。文学具有反映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的社会属性。‎ B.《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小说中的人物除唐僧是个慢慢神化了的凡人,其余全是怪。‎ C.《西游记》实际上通过孙悟空的情节来宣扬一种摆脱迷惑、找回本心的佛家精神境界。‎ D.孙悟空是一位石猴幻化的精怪,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这是《西游记》流传的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悟空的形象不是作者一个人的独创,而是在历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基础上再创造的。‎ B.无论是《拾遗记》中“遍体皆如铁“的白猿,还是《补江总白猿传》里那只传授周群历算的白猿,都有孙悟空的影子。‎ C.孙悟空的精神母题意在告诉人们,要想成功,不光要走正道,还要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D.吴承恩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的文学立场,他描写的孙悟空形象反映了人民的心理状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里关于《西游记》的情节设计,是由于《西游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 B.孙悟空许多英雄特征都是人民群众集体意识中向往的,并且鲜明地打上了人民性的烙印。‎ C.孙悟空西行路上历经磨难,百炼成钢,也从侧面说明孙悟空并没有远离尘世,脱离人民。‎ D.孙悟空性格中有个性、追求自由的特点,体现明代人民乃至今天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9分)‎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偷》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孩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6.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1题。(18分)‎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赖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注】本诗选自《诗集1942-1947》,作者郑敏是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也叫“九叶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7.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 “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8.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变化,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 突然睁大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注)这首诗作于1934年1月11日,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社会正处于日军践踏华北,窥视中原的危急关头。‎ ‎9.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一位壮士寄寓于江边的一个寺庵,从淹留中奋起,决然上马杀敌的故事,壮士就是爱国志士的缩影。‎ B.“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说尽岁月的蹉陀和英雄迟暮的感慨。‎ C.“星斗恰似当年”一句,涵盖了很大的时间跨度,包容了丰富的故事,可以想见壮士当年的英勇无畏与艰辛。‎ D.壮士从梦境中冲向战场,义无反顾,执着地为理想信念而战,充满了英雄壮气,也暗喻了诗人的渴盼之情。‎ ‎1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既交代地点又说明时间。“和”在这里是动词,简洁如画的一句诗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氛围。‎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梦能开花,诗人想象奇特瑰丽,慧心独具,一点不落俗套,字里行间,沸腾着诗情。‎ C.第三节,壮士举剑呐喊,在万马奔腾中前进。这一句留有很大空间,可能是想像中的战斗,也可能是真实的战斗。‎ D.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沉郁的色调和凄凉的氛围,并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11.诗歌末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非常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谪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诚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翁然称郑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遗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劳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射实客门及废贝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洗沐,假期,犹今星期日。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僦,运送。1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闻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B.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闻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C.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阆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D.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闽门/及废/‎ 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十八岁成年加冠时起的,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武帝,指武皇帝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在生前取得的成就是武功。开疆扩土,发动战争,如汉武帝。‎ C.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主要指函谷关以东的黄河流域,有时也泛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D.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郑庄热衷交朋结友。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B.郑庄推荐贤士能人。每次上朝,向皇上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C.郑庄喜好黄老之说。受其影响,在朝廷议事时,常常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意旨,从不随便说是论非。‎ D.郑庄生活清廉节俭。平时完全依靠俸禄和赏赐来结交朋友,虽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2)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6~17题。‎ 李 贺①‎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喜。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②‎ ‎【注】①李贺是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而且一生郁郁不得志,英年早逝。②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村,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二句,俯看竹子倒映水中、水波荡漾,仰观竹影凌空而上,一片生机。‎ B.三、四句写竹林小径所见,笋尖上挂着露珠,竹根快被青苔遮住,环境十分幽雅。‎ C.诗的前四句写竹子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为后面诗人直抒其志作了充分铺垫。‎ D.后四句转换笔法,描写竹子的功用,寄寓作者的感慨,抒发了作者的怀抱与希望。‎ ‎17.有人评价这首诗以一“喜“字贯穿全诗,你同意吗?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6分,每空1分))‎ ‎(1)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乐声的婉转流畅和压抑滞涩。‎ ‎(2)面对疫情,白衣卫士集结出征,让人想到《无衣》中将士们修整铠甲兵器共赴前线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 ‎(3)《诗经·邯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3题。(共15分,每题3分)‎ 今年的暑假,博物馆成了当之无愧的旅游热点,可博物馆里展出的高仿品却让不少旅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博物馆不展出真品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真品被外借,不得不拿仿品暂时 ;有的是因为真品品相不好,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便将品相更好的仿品拿出来展览;但更多情况下,( ),毕竟真品保护起来工序复杂,用仿品替代则方便许多。不少游客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到文物面前,忽然得知文物竟是仿造的,不免一时间 。‎ 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几乎让博物馆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学校不仅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一些博物馆和文物更是晋升成了“网红”,吸引游客 前来“打卡”。游客 赶来,却只能看到一件仿品,自然心有不甘。当下,博物馆 需要重新定位,把真品藏着掖着已经明显挫伤了公众学习参观的兴趣,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也会跟着大打折扣。博物馆要收起“高冷范儿”,转变得生活化些、接地气些,让文化历史因为“活”而变得“火”,更好地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填补 心灰意冷 陆陆续续 不约而同 B.补充 心灰意冷 络绎不绝 不远万里 C.填补 兴味索然 络绎不绝 不远万里 D.补充 兴味索然 陆陆续续 不约而同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展出真品的博物馆还是出于成本考虑 B.从商业原因考量,博物馆才不展出真品虑,‎ C..出于保密考虑,博物馆才不展出真品 D.博物馆不展出真品还是处于成本考虑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博物馆几乎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不仅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B.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几乎让博物馆变成大众的“第二课堂”,不仅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C.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博物馆几乎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学校不仅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D.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让博物馆几乎变成大众的“第二课堂”,学校不仅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博物馆的常客还有不少历史爱好者。‎ ‎22.下列语句中,全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①“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②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③当设计师把照片里的手机裁剪掉后,震撼人心的一幕发生了,看似正常的画面开始“怪异”起来,照片中的人们仿佛丢失了灵魂!‎ ‎④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⑤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如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⑥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23.下列语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3分)‎ A.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文艺工作者要潜心探索,创造出鲜活、丰富的艺术形象来。‎ B.在硅谷这片热带雨林里,既有领军企业的大树,也有创业企业的小苗,即使大树或小苗死去,留下的腐殖质也会滋养创新的种子。‎ C.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放在前面,让正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政治空气的清洁剂,坚决防止不正之风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D.衰败的大时代,精致的小人物,《受戒》和《倾城之恋》骨子里很像,我们几乎可以把《受戒》看作《倾城之恋》的乡村版。‎ ‎2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昆虫是什么时候开始传播花粉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给出的答案是∶一亿年前。近日,该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们与美国学者合作,发现了一枚为被子植物传粉的昆虫标本。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古生物学家们认为,该发现直接将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 四、写作(60 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美国媒体做过一个社会实验∶一名男子在地铁站用小提琴演奏了巴赫的6首作品,他面前的地上,放着一顶口子朝上的帽子。在45分钟演奏的时间里,大约有2000人经过,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大约有20人给了钱就匆匆离开,他总共收到了32美元。没有人知道,这位卖艺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约夏·贝尔。他演奏的是世上最复杂的作品,用的是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而在两天前,他在波士顿一家剧院演出,所有的门票告罄,聆听他演奏同样的乐曲,平均得花200美元。‎ 这个实验激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 语文测试答案 ‎1.C(选项A,无因果关系,原文“文学首先是人学。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属于并列关系;选项B,“小说中的人物除唐僧是个慢慢神化了的凡人,其余全是怪。”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把握“《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除唐僧是个人,而且是个慢慢神化了的凡人之外,其余全是怪”,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而非所有人物;选项D,“重要原因”而非“所有原因”。根据原文,“我们熟悉的孙悟空,就是一位由石猴幻化而成的精怪,而恰恰是这样一个非人类的精怪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这也是《西游记》得以流传不朽而“孙悟空”家喻户晓的重要原因。)‎ ‎2.B(《拾遗记》《补江总白猿传》对应的形象写反了。故答案选B.)‎ ‎3.A(选项A,“是由于《西游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把握,由于《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人民性。故答案选 A.)‎ ‎4.D 解析∶A项,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并非“都”“发展”;B项,材料二开头一段原文仅仅对“述”的古今含义做了客观摘录,并未说古代的含义被现代含义“所取代”;C项,材料二第二段在对《中庸》中这句话的分析阐述时只是说“述'表达了'孝'的德性”,但这句话并不包含这两者“统一”的意思。‎ ‎5.B解析∶“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是他提出来的。‎ ‎6.C解析∶要正确选出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语句,首先要明确材料二的主要观点。从阅读材料二不难发现,这段材料主要是就孔子的“孝”展开论述的,而论述的中心就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因此,该题提供的四个选项只有C项可以作为这一论点的论据。A项,强调要拥有真理;B项,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D项,只是就孝顺父母宗亲而言的。‎ ‎7.D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是诗人的看法。因为后一句“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评说的。这句之前的“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之后用了一个逗号,说明前后是一体的。看问题的人就是作者自己。‎ ‎8.D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从有关诗句“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可知,这里的“你们”指代“稻束”。‎ ‎9.B B项“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错误,“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表现壮士的身份。选B项。‎ ‎10.D D项“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错误,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壮热烈的故事。选D。11.①用景物作结,寓情于景,意味深长,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②江潮澎湃,契合了壮士壮烈的胸怀,突出了人物形象;③隐喻在壮士的感召下,众多抗日勇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④江潮波澜壮阔,有力地烘托了抗战激情,升华了爱国主题。‎ ‎12.A(标点∶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闻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解析】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下邦县翟公有这样的话,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到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翟公又任廷尉,宾客想再去,翟公就在门上写上大字幅说。句中,“下邦翟公有言”这是完整一句话,后一句“为廷尉”的主语为“翟公”,故排除B.D两项。“宾客欲往”是省略句,省略宾语“翟公住所”,“乃大署其门曰一句省略了主语“翟公”,排除C项。可知,A项断句正确。故选A。‎ ‎13.A(字是男子20岁行冠礼时起)‎ ‎14.C(前后无因果关系)C项,“郑庄好黄老之说”和他在朝廷议事时没有主见,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意旨等内容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C。‎ ‎15.(1)郑庄为人廉洁,又不置办自己的财产,依靠俸禄和赏赐来供给那些年长的友人。可是他馈赠给他人的礼物,不过是竹器盛着的食物。(“治““仰”“馈遗”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2)(郑庄)跟长官部属讲话,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好像生怕伤害了他们。听到别人的高见,就向皇上说,惟恐迟误了。(“名”“进”“进于上”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1)治,置办;仰,依靠∶馈遗,偏义复词,赠送。‎ ‎(2)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叫、称呼;进,推荐、献给;“与官属言”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是“郑庄;“之上,惟恐后”是省略句和倒装句,应为“于上(进之),惟恐(于人)后”。‎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县人。以仗义行侠为自豪,他把梁孝王的大将张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名声在梁、楚一带传扬。孝景帝时做了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常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他仰羡慕年长有德行的人,惟恐见不到人家。郑庄年轻时官位卑微,但是他的交游的知己好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全国有名的人士。汉汉武帝刘彻即位,郑庄逐渐升任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大守、江都国相,一直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在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婴时的廷议中出言不当,降为詹事,后又升为大农令。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下属说∶“只要客人来,不论贵贱都不要让人在门外等候。”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郑庄为人廉洁,又不置办自己的财产,依靠俸禄和赏赐来供给那些年长的友人。可是他馈赠给他人的礼物,不过是竹器盛着的食物。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他推荐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称道起他们来确实津津有味,经常称赞他们比自己贤能。跟长官部属讲话,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好像生怕伤害了他们。听到别人的高见,就向皇上说,惟恐迟误了。峭山以东的士人和一些年长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郑庄。郑庄被派去视察黄河决口,自己请求给五天时间整理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出行,一千里也不带粮食',现在请求整理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经常附合逢迎皇上的意旨,不敢明确表示对错。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四方外族,全国耗费甚多,财力物力日渐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有替大农令承办运输的,亏欠款项很多。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这件事。郑庄因此构成罪责,出钱赎罪后降为平民百姓。不久,在丞相府暂时担任长史。皇上认为他年老,让他担任汝南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郑庄当初位列九卿,中途被罢官,家道贫穷,宾客越发零落。到做了郡守,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为郑庄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七人。‎ 太史公说∶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下邦县翟公有这样的话,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到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翟公又任廷尉,宾客想再去,翟公就在门上写上大字幅说∶“一个死了一个活着,才知交情的深浅。一个贫穷一个富裕,才知结交的实态。一个尊贵一个卑贱,交情才会显现。”郑庄也是这样啊,真是悲哀啊!‎ ‎16.(3分)C(“直抒其志”错,这首诗是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 ‎17.(6分)‎ ‎(1)同意。首先,在诗人的眼中,无论是竹子水中倒影的姿态,还是挺拔向上的状态,都充满了生机,可爱的翠竹,幽雅的环境,给诗人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感。其次,诗人写竹,意在寄兴。诗人怀不世之才,自信中充满期许,渴望能像竹子一样被重用,济世报国,其情其志,于诗中时时可见,所以“喜”‎ 溢于诗中。‎ ‎(2)不同意。竹子那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竹子的被重用,虽然令诗人歆羡和感慨,但终其一生,始终是郁郁不得施展,于吟物之中寄托自己的失意,所以是明“喜“实“愁“,以乐见衬悲情。(可以任选观点作答,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18.‎ ‎(1)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2)修我甲兵与子偕行(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9.C ‎【解析】填补∶补足空缺或缺欠。补充∶原来不足或有损失时增加一部分。此处意思是“真品被外借“用仿品填补空缺,并无增加之意,所以应该选“填补“。兴味索然∶一点儿兴趣都没有。心灰意冷∶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形容失去了进取心。根据上文“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等语境,这里应跟兴趣有关,所以填“兴味索然“。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陆陆续续∶有先有后,时断时续。根据语境,此处应有接连不断之意,所以用“络绎不绝“。不远万里∶不以万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根据“却只能看到一件仿品,自然心有不甘“等语境,此处宜填“不远万里“。20.D ‎【解析】A项本身表述不清晰,没有体现出“不展出真品”与“成本”的因果关系∶根据下文,此处所述应该跟“博物馆不展出真品的原因·……”“工序复杂”相照应,排除B、C两项;故选D。‎ ‎21.A ‎【解析】画横线句中“随着……·……”使句子缺主语,“几乎”应放在“博物馆”后面,“不仅”应放在“学校”前面。故选A。‎ ‎2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比喻修辞手法的判定。①句为暗喻,本体是“'一带一路”,喻体是“新引擎”,喻词是“成为”。②句找不到喻体,也没有喻词,未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③句中虽然有“仿佛”一词,但它在此处表想象,而非比喻,这句话无喻体,未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④句中,把发展中国家与别国的竞争比作赛车,将我国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一做法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好处比作弯道超车,句中未出现本体,直接用喻体代本体,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⑤句为明喻,将“网络病毒”比作了“洪水猛兽”,有明显的喻词“如”。⑥句,前半部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山”比作“摇篮”‎ ‎,写出了山的形态和济南的地势;后半部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册人格化,表达了作者对小山的喜爱之情。故答案为A项。23.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比喻修辞手法的判定。A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文艺”,喻体是“火光”“灯火”,有明显的喻词“是”。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分别是“硅谷”“领军企业”“创业企业”,喻体分别是“热带雨林”“大树”“小苗”。C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分别是“正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正之风”,喻体分别是“清洁剂”“温床”。D项,“很像”是指《受戒》和《倾城之恋》两部作品之间具有相似性,这句话没有喻体,未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故答案为D项。24.关键信息∶中美合作发现,昆虫开始传播花粉是在一亿年前,该发现将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中美合作”1分,“开始传播”1分,“一亿年前”1分,“推进”1分,语句流畅1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