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 3 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 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 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 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 大,杨树叶圆、树高 、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 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 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 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 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 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 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 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 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 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 ‎“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 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 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 ‎ 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 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柳”作为文学意象最早出现于《诗经》,但其意象所蕴含的涵义更丰富和深刻,则是自 唐代开始。 B.“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并未影响 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 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之后,进而对古诗词中“柳”这个意象的含义进 行了阐述。‎ 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 息。‎ C.文章最后三段从初春写起,然后按照朝代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柳”这一意象的丰富 含义。‎ D.文中引用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 思的意象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区分较大,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合称“杨柳”的做法确 实不妥。‎ B.如果没有冯延巳、刘禹锡和刘昚虚等人笔下的“柳”的诗句,就没有柳这一意象在古诗中的 丰富的情感意蕴。‎ C.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 据。‎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 无关系。‎ ‎(二)散文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散文选段, 完成第 4 6 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 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 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 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 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 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 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 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 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 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 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 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 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 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 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 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 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 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 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 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潮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 ‎ 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 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 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 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 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 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 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 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 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后二月初 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 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 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 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 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 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 散散步罢 ‎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A.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的主要内容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 细致的观察和真诚的热爱。‎ B.文中写闽粤的冬天,突出了暖和的特点。一方面和江南的冬天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也给“江 南”界定了范围。‎ C.作者望见江南雪景的时候,说自己笔力愚劣,并多次引用古诗名句,很巧妙地赞美了江南的 美景,又使文章显得韵味丰淳。‎ D.江南的冬天偶尔也会有寒冷的旱冬,容易让以得病,但它不影响作者对江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E.《故都的秋》饱含一种悲凉、清静之美;本文描写江南的冬天也隐含着这种情调,但近乎荒 凉的风景掩盖不住精神的奢华。‎ ‎5.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在文中多处使用,请在文中再 找出两处。(5 分)‎ ‎6.文中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 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表达简洁。(6‎ 分) “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郁达夫《山 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三)小说阅读(13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7 9 题。‎ 第二章 优胜记略 阿 Q 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 Q,‎ 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 Q 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 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 你算是什么东西 ”‎ 阿 Q 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 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 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 Q 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空,连阿 Q 都 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 Q 真能做 ”这时阿 Q 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 Q 很喜 欢。‎ 阿 Q 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⒅也有以 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 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 Q 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 多啦 加以进了几回城,阿 Q 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 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 可笑 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 可笑 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 ]‎ 阿 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 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 而看阿 Q 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 推而广之,“光”‎ 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 无心,阿 Q 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 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 Q 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 谁知道阿 Q 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 的说:哙,亮起来了。”阿 Q 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 ”他们 并不怕。阿 Q 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 ‎ ‎“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容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 头疮了;但上文说过,阿 Q 是有见识的,他立刻知道和“犯忌”有点抵触,便不再往底下说。 ‎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 Q 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 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 Q 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 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 阿 Q 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是和阿 Q 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 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阿 Q,这不是儿子 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阿 Q 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 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 Q 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 Q 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 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 阿 Q 以如是等等妙法克服怨敌之后,便愉快的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又和别人调笑一通, 口角一通,又得了胜,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假使有钱,他便去押牌宝⒇,一推 人蹲在地面上,阿 Q 即汗流满面的夹在这中间,声音他最响:“青龙四百 ” ‎ ‎“咳……开……啦 ”桩家揭开盒子盖,也是汗流满面的唱。“天门啦……角回啦…… 人和穿堂空在那里啦…… 阿 Q 的铜钱拿过来…… ”“穿堂一百——一百五十 ” ‎ 阿 Q 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他终于只好挤出 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一直到散场,然后恋恋的回到土谷祠,第二天,肿着眼睛去 工作。 ‎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 Q 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这是未庄赛神的晚上。这晚上照例有一台戏,戏台左近,也照例有许多的赌摊。做戏的锣 ‎ 鼓,在阿 Q 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他只听得桩家的歌唱了。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 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他兴高采烈得非常:“天门两块 ” ‎ 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他才爬起来, 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几个人诧 异的对他看。他如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知道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赶赛会的赌摊 多不是本村人,还到那里去寻根柢呢? ‎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 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 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 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 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 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 他睡着了。 (节选自鲁迅《阿 Q 正传》)‎ ‎7. 下列有关《阿 Q 正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 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 Q 对现实的穷困 感到无奈,只好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的心态。 ‎ B. 阿 Q 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的盲目 趋时和盲目的自尊自大、狭隘保守这样的心态。 ‎ C. 小说中阿 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里的“九分”描写的是阿 Q ‎ 对自己能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的心态。‎ D.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 Q 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 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8.文中多次写到“闲人”,这些“闲人”还出现在鲁迅的其他作品(《祝福》 《孔乙己》 《药》……)中。这些“闲人”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本文和鲁迅的其他作品,简要分析。(6‎ 分)‎ ‎9.以下是画家创作的阿 Q 画像,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 Q 更 为接近。(4 分) 学 ]‎ 图一 作者:赵延年 图二 作者:丰子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10 13 题。‎ 鲁仲连义不帝秦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 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未有所决。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 曰: “赵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 在是,胜也何敢言事 ”鲁仲连曰:“梁①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平原君遂见辛垣衍,辛垣衍曰:“吾闻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 吾不愿见鲁连先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 鲁仲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事一人者,宁力不胜、 智不若耶?畏之也 ”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 “然吾将使秦王烹醢②梁王。”辛垣衍怏然不悦,曰:“嘻,甚矣,先生之言也 先生又恶能 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辩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 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曷为与人俱称王,卒就脯醢之地也?秦与纣无异也今秦万乘之 国若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 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 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 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于是平原 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笑曰:“民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遂辞平原君去,终身不复见。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注]①梁:魏国都城大梁。 ②醢(hǎi):肉酱。‎ ‎10.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秦与纣无异也/今秦万乘之国若/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 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 B. 秦与纣无异也/今秦万乘之国/若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 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 C. 秦与纣无异也/今秦万乘之国/若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 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 D. 秦与纣无异也/今秦万乘之国若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 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 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 B. 客将军,原籍不在该国而在该国为将,故称客将军。 ‎ C. 平原君即为赵国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公子无忌、齐国孟 尝君田文,也就是史家所谓的“战国四公子”。 ‎ D. 脯,肉干,这里指一种古代的酷刑,做成肉干。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前往救赵,派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帮助 赵国。 ‎ B. 鲁仲连用“纣王害三公”的事例,说明面对霸权,是没有理可说的,妥协软弱不能换来安 稳,反而更易招祸。 ‎ C. 鲁仲连通过想象秦王称帝后,对诸侯及其大臣的政策,对辛垣衍晓之以理,激之以情,最 后说服了辛垣衍。 ‎ D. 通过文章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鲁仲连是一个有正义感、有谋略、热爱祖国、不慕名利的辩 士形象。 ‎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3 分)《鲁仲连义不帝秦》‎ ‎②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 分)《四子侍坐》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4 分)《齐桓晋文之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14.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这首七言诗有着独特艺术风格,语言浅显,清丽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笔致委婉,感情 细腻,有千回百转的缠绵。 ‎ B. 全诗不断变换抒情角度,运用赋、比、兴名种表现手法,综合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肖像 描写、行动描写等方法,反复渲染思妇的情绪。 ‎ C. 短歌,调类名,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一般来说,长歌多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怀,短歌 多表现低回哀伤的思绪。 ]‎ D. 李白有诗云“蓬莱文章建安骨”建安时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 曹丕作为此时期 的代表人物,以作品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 ‎ ‎15.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劝学(节选)》一文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强调既要重视思考,更要重视学习 的名句是“ , ”。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 回,未来则可把握。 (3)《短歌行》中写诗人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 诉说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 19 题。(9 分)‎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 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 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 ‎ 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 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 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 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 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 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 守的是人类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的精神之天。‎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B.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 . .X.X. ]‎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20.下面是某杂志社征订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5 分)‎ 敝刊设有探索与争鸣、书刊评介、动态信息等独步天下的栏目,内容新颖,报道及时,信 息量大,可读性强。现征订在即,希望读者慷慨解囊。订单上务必写明手机号码,以便我们随 时垂询。‎ ‎21.请按照你对《边城》的理解,完成下面题目。(5 分)‎ 我最欣赏 的 特点,因为她(他) 。‎ 要求:(1)请在第一处横线填上《边城》中一个你喜欢的人物的名字;(2)特点要凝练概括, 符合人物形象;(3)理由要充分,符合作品叙述,不少于 80 字。‎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城市里,乡野间,甚至校园里,总能见到一些枝繁叶茂的大树,粗壮的枝干,撑起繁茂的 ‎ 枝叶,如一把巨伞,隐蔽着树下的生灵。仰望大树,有时会沉醉在绿荫中,有时会生出一种莫 名的感动,或许还有敬畏和沧桑感。‎ 请以“仰望大树”为题,写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不少于 800 字。‎ 高一语文期末模拟试题答案 ‎1.D(从文中看,对人相思的原因应该是“‘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2.C(“按照朝代的顺序”错)‎ ‎3.D(A 项“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合称‘杨柳’的做法确实不妥”说法错误,文章是 说以今天植物学分类观点来看,“杨柳”合称确实不妥。B 项,逻辑推导错误。C 项逻辑关系错 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据此可知,是因为“杨柳”一词早在先 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所以才不能把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当作“杨柳”皆指柳的 证据)‎ ‎4.CE C 项,“望见江南雪景”有误,此段为想象中的雪景;E 项,“隐含这种情调”、“近 乎荒凉的风景”有误,本文的情调是明朗、闲适,风景也是充满了生机。故选 CE。 5.①文章的开头写北方的冬天,是为了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 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2 分)②运用对比的手法。(1 分)③比如:北国冬天与江南冬天 的比较、江南秋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北方夏夜与江南冬天的比较、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 的比较、德国寒郊散步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等等,将一幅幅江南冬景美图呈现出来,突出江 南的冬景晴和清朗。(2 分)‎ ‎6.①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以及自然景物对人的影响:能让人胸襟开阔, 超越世俗,摆脱功利,旷达洒脱,使人进入一种美好的心灵境界。(2 分)②正因如此,山水 自然就是那些利欲熏心者的一服清凉散。(2 分)③在郁达夫眼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冬景, 能让人与自然合一,忘却得失,不问死生。走进自然,欣赏美景,对人生境界是一种提升。(2‎ 分)‎ ‎7.C “九分得意地笑”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作者幽默的写出了“酒店的人”个个有着一 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 Q 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 以比阿 Q 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8.(6 分,闲人特点,3 分;联系具体作品分析,3 分)①闲人的特点:生活空虚无聊,愚昧无 知,麻木残忍,冷漠无情,自私自利。就如本文中的“闲人”,以取笑阿 Q 的“癞头疮”这一 生理缺陷为乐,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②再比如《祝福》中鲁镇的人们,他们咀 嚼、赏鉴祥林嫂的痛苦,自觉不自觉地从精神上摧残着祥林嫂,甚至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迫害祥 林嫂的凶手.还有《孔乙己》里的冷漠的喝酒人…这些“闲人”也是底层弱民,一面受到别人 ‎ 的欺凌和毒害,与受害者有着类似的命运,一面又欺凌比他们更弱小的底层弱民,他们“被吃” 也“吃人”,是那个时代的不幸者和可卑者。‎ ‎9.示例一:我认为图一与我心中的阿 Q 形象更为接近。(1 分)画中阿 Q 撇着嘴的样子形象地表 现出了他的盲目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里”的自负,画家表现的阿 Q 是一个背对着读者转过头来的形象,表现出他被人欺负后在心里恨恨地嘟哝:儿子打老子的样子。(3‎ 分)‎ 示例二:我认为图二与我心中的阿 Q 形象更为接近。(1 分)这张画阿衣服上的补丁表示他生活 的贫苦,头发长短不齐,似乎可以看到头上的癞疮。画中阿倒背着手显得无所事事,皱起的眉 头好像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屑,外形表现得比较接近选文中的形象。(3 分)‎ ‎10.B 11.A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国语》 12.D 鲁仲连不是赵国人 ‎13. ①魏国的客人辛垣衍在哪里?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让他回去。 ②如果我子路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之后,可以让它的(百姓)勇敢起来,而且懂得礼义 规矩。 ③尊敬我的长辈,并且把这种尊敬的心推及到别的年长者身上;爱护我的小辈,并且把这种爱 护的心推及到别的年纪小的人身上,天下就可以掌握在我的手掌里。‎ ‎14.B “肖像描写”没有。‎ ‎15.①借景抒情。这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最后几句以清冷的 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②对写。女主角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③直抒胸臆。 “念君客游思断肠,忧来思君不敢忘”写出了自己孤苦寂寞和对丈夫的牵挂。④用典。运用了 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思妇的哀怒,对丈夫的思念。⑤“不觉泪下沾衣裳”是一个极富表现 力的细节,“泪”是思的外在表现,“泪下”而“不觉”,正是动情之处“沾衣裳”则突出了相 思之苦,忧愁之深。(答出三条即得满分)‎ ‎16.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3)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17.A ‎18.D(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 B、C 项, “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 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 A) 19.A(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缺少介词 ‎“在”,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二是照应 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 20. ‎(1)“敝刊”改为“本刊” (2)“独步天下”改为“特色鲜明” (3)“慷慨解囊”改为“踊跃订阅” (4)“务必”改为“敬请”。 ‎ ‎(5)“垂询”改为“咨询”或“回访”。‎ ‎21.学生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人物名字 1 分,特点 2 分,理由 2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