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北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皖北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 1 - 皖北名校 2020~2021 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 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⑤(第 1、2 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古人在研究睡眠时,认为“能息心,自瞑目”,倡导“先睡心,后睡眼”。其实醒觉上也 有个“醒眼”与“醒心”的问题。眼已睁开心还没醒,这不是真正的醒。医学上提倡醒后先 养养神、醒醒心,尔后再睁眼下床,否则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还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 社会生活中,也有类似眼虽醒而心未醒的现象。比如,有的人见虎一毛而不见其斑、见 树摇而不见风、见衣衫而不见人;有的人观事睹物分不清轻重与大小,甚至辨不清黑白与美 丑;还有的人只能看近、看浅、看粗,不能看远、看深、看细。这些多是只用眼看、不用心 看的缘故。 现代社会的千姿百态常让人眼花缭乱,错误的东西也往往披上时髦的外衣,打着进步的 幌子,许多是非问题并不像“泾水清清渭水浑”。看问题光凭眼不靠心,很可能“成像”与“真 相”出现偏差,做出错误判断。常有贪官狱中悔恨在位时“瞎了眼睛”,实际上根本的还在于 “迷了心窍”。 孙思邈在其经典著作《千金方》中提出“息心”,讲究“半醉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盖 足”。还有人认为,要“勿想杂念”。前者讲的侧重外在环境,后者说的是内心世界。其实,“醒 心”又何尝不取决于生态之“清”、心灵之“净”呢?如今党风、政风、民风不断向好,“醒心” 的外在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关键是作为个体需要打扫好心灵卫生,清除掉那些让人执迷不醒 的私欲杂念。有了对人民的赤诚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利益的平常心、对法纪的敬畏心, 反过来作用于环境,也就形成了“醒心”的良性互动。 点眼药水有助于眼醒,“喝墨水”有助于心醒。拥有智慧的心,才有明亮的眼。比如要学 点政治,“政治乃众人之事”,一个关心政治、了解政治的人,才可能是一个心怀全局、登高 - 2 - 望远的人;比如要懂点哲学,哲学是“聪明之学”,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那难免会 看错人、做错事、走错道;比如要知点历史,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知往才懂得观来。 有字无字之书读得越多,心灵越是清醒亮堂。 醒心,有时离不开旁人“叫醒”。人难免会遇到犯困打盹或闹铃不响的时候,领导、同事、 家人等“推一推”“喊一喊”,帮助提个醒,可以避免“睡过头”。当然也有人不识好歹,你热 心叫他醒,他反而冲你发火。越是这种情况,越表明需要人叫醒。这些年,要求党员干部习 惯在监督下工作生活,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确实是严管中透着厚爱。同志之间 都应有这样的“叫醒意识”,多提醒,多敲打,看似与人“过不去”,实则让他“过得硬”。 《大学》里讲,“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养一番“醒心”的功夫,方能耳聪目明,察细 微、看本质、观大势。 (摘编自马洲兵《“醒眼”与“醒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非轻重不分,这是看得不用心,类似医学上的眼醒心未醒。 B.现代社会,错的东西总是穿着时髦的外衣,打着进步的幌子,这非常具有迷惑性。 C.古人认为睡觉要“先睡心,后睡眼”,即先“息心”,这要求睡觉要有好的外在环境。 D.对人民赤诚,对事业进取,对利益能平常看待,对法纪敬畏,就能够做到睡眠安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现代社会的复杂、迷惑为事实依据,举例论证眼醒心不醒的实质与危害。 B.文章采用了比喻的论证手法,指出“醒心”就是去除私欲杂念,保持心灵的纯净。 C.文章论证了眼醒与心醒的关系之后,指出“喝墨水”、多学习是醒心的重要途径。 D.文章论证了“自醒”后,又接着论证了“叫醒”的必要性,提出要多提醒与敲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官不“醒心”,容易“迷了心窍”,就如醒觉时不先养神醒心,容易影响视力。 B.熟悉历史、精通哲学的人,眼睛更明亮,心灵更清醒堂亮,就更不容易犯错误。 C.人在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有人用力地“推一推”“喊一喊”,或许能将其“唤醒”。 D.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是必要的,这不仅仅是严管,也是厚爱,可以令干部“心醒”。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一步步向数字化、科技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文物“活起来”,让 - 3 - 人们“触手可及”。 今年春节期间,当人们因新冠肺炎疫情宅在家中时,全国博物馆系统狠抓防控、主动应 对,推出 2000 多个线上展览,涵盖在线虚拟展览、数字全景展厅、博物馆大数据平台、文物 数字化展示项目等多种类型,博物馆网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 50 亿人次。在国家文物局局长刘 玉珠看来,必须用改革创新推动博物馆现代化、智慧化进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新技术、新方法在博物馆推广应用,智慧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云展览’风靡互联网,博物 馆成为智慧生产和知识创造的基地,博物馆走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在博物馆的公共归属无争议的情况下,广泛、平等、无差别的接触权成为博物馆积极追 求的目标。“博物馆是促进社会平等、多元和包容发展的文化力量”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 局长关强告诉记者,现代博物馆的创立,就是打破知识垄断,破除社会不平等的有力举措, 现代博物馆是尊重个体、启发民智、展示多元、包容万物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 “‘十三五’以来,中国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家博物馆,达到 25 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普 惠均等成为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显著特征,多元融合助力博物馆功能和作用彰显,改革创新推 动博物馆现代化、智慧化进程,交流互鉴指引博物馆迈向世界舞台。”刘玉珠说。 (摘编自郑晋鸣《未来的博物馆如何发展》,《光明日报》2020 年 5 月 19 日) 材料二: (数据百度博物馆日搜索大数据) 材料三: 新华社南京 5 月 18 日电(记者朱夜、陆华东)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博物馆举 办展览 2.86 万个,教育活动 33.46 万场,接待观众 12.27 亿人次,比上年增加 1 亿多人次。 18 日上午,2020 年“5.18 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南京博物院举办。国” 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开幕式上发布了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新数据:截至 2019 年年底, 全国已备案博物馆 5535 家,比上年增加 181 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 1710 家。本次活动首次 尝试采用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方式,通过 5G 网络对主会场系列活动全程直播与话题推送,公众 - 4 - 足不出户也能“身临其境”,共享博物馆发展成果。 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与新华社首个合作项目“国云展”平台上线,由南京博物院联合 8 家文博机构举办的“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特展作为“国 云展”首个直播项目于现场启动。2020 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第十七届(2019 年度)全国 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评选活动获奖名单于当天揭晓。 (摘编自《2019 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 12.27 亿人次》,新华网 2020 年 5 月 18 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系统推出了 2000 多个线上展览,以充分满足因疫情宅在家中的 人们的文化需求。 B.现代博物馆打破了知识垄断,因而在任何情况下广泛、平等、无差别的接触权都是博物馆积 极追求的目标。 C.从近 1 年各大博物馆搜索热度来看,故宫博物院最受欢迎,国外的卢浮宫、大英博物馆也受 到网友的喜爱。 D.2019 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 12.27 亿人次,比 2018 年增加 1 亿多人次,这与博物馆举办 展览、教育活动相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想要让博物馆成为智慧生产和知识创造的基地,并走人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必须要有改革 创新的精神和行动。 B.“国云展”平台的上线、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评选等活动,展现了我 国博物馆的发展面貌。 C.截至 2019 年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中有 1710 家非国有博物馆,这说明了博物馆是多元和 包容发展的文化力量。 D.博物馆是重要公共文化机构,25 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现状就反映了目前博物馆的数量已 能满足人民的需求。 6.博物馆借助科技给人们带来怎样的体验?请结合材料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渔浦之秋 王寒 恰逢清秋,白露微凉,在江南,已有三分秋色,而渔浦,秋意更浓几分。在萧山义桥, - 5 - 站在古渡口刻有“渔浦”二字的巨石前,秋天的气息,从江面上、桂花树上、庄稼地里,悄 无声息地汇聚而来。江边望远,远山变得空旷,而天色显得明净,白云苍狗,世事悠悠。一 千多年前的唐朝,那些浪漫豪迈的诗人就是从这里出发,开始了“壮游吴越”的人生之旅。 他们喝酒品鲜,往来唱和,在渔浦的日落和霞光中吟咏,大笔一挥,写就浙东唐诗之路的开 篇之作。 渔浦是三江交汇处,有江水的地方,必定风光秀美,何况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在此 汇流。春天时,江面起了雾,如一幅水墨画,同行的诗人叶延滨形容到,江上的雾气,好像 春天的秧苗一样,是在水面上一棵一棵长出来的。 不止烟云,渔浦的落日,亦十分出名。“钱塘看潮涌,渔浦观落日”,在钱塘枕水听潮, 在渔浦醉观落日,皆是人生快事。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一年四季,渔浦自有不同的风流,江流、落日、湿地、野舟、 旷野、烟云,落在眼里的,是景;写在纸上的,是诗;画在宣纸上的,是画。 渔浦有沙洲,有湿地,舟过处,惊起水鸟无数。渔浦的江鱼既多又鲜,一叶扁舟,一张 渔网,捞上来的,都是鲜活的美味。冬天雪后,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雪后的江鳗, 肥美无比,若能钓上,来一盘梅干菜蒸鳗鱼,再加三杯两益黄酒,那是人间至味。 渔浦的江鲜自古出名,渔浦之名,最早见于晋人顾夷《吴郡志》,“富春东三十里有渔浦”, 因有渔市而得名。食客们从大老远赶过来尝鲜,江鳗、步鱼、刀鱼、鲥鱼、昂刺鱼、江鲈、 江虾、江蟹等,都是无双美味,这些江鲜长在咸淡相冲的水里,经过富春江、浦阳江、钱塘 江三江之水的滋养,岂有不肥美之理。 江鲜的鲜不同于海鲜的鲜,它的鲜,是清淡的,如白露时节的秋。刚捞上来的江鲜,肉 质细腻,光是清蒸,就让人鲜掉眉毛。某年秋风起时,苏州人张翰因为思念故乡的鲈鱼和莼 菜,辞官归田,为了唇齿之间的莼鲈之味,他率性了一把。而三江交汇之处的鱼,比张翰舌 尖上的鲈鱼更加美味。渔浦是萧山的四大古镇之一,四大古镇中的西兴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源 头,渔浦亦是,渔浦还是钱塘江诗路的交汇口,是少小离家的贺知章的原乡。诗人们踏歌而 来,一半是因为这里的风光,还有一半,或许是冲着江鲜来的。“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 日未欹”,是东坡居士的诗。苏东坡是官人,是诗人,任杭州知州时修建了苏堤;他是生活家, 独创过东坡肉;他的人生,一半是诗意,一半是烟火。不管得意与失意,他都能找到人生的 清欢。渔浦吸引他的,岂止是弄潮儿、朝霞与夕阳,江鲜是断然少不了的。陆游也为渔浦题 过诗,“渔浦江山天下稀”,其实,“江山”改成“江鲜”,也甚是妥帖。同行的诗人黄亚洲说, 浙东唐诗之路的入口,是被鱼咬破的。这句话,真是有趣得紧。 - 6 - 千年渔浦,是古渡口,也是热闹的商埠,这里曾经舟船如梭,商贾如云,天下熙熙,皆 为利来。这里也是诗人至渐东游赏的必经之地,从渔浦上船,可南上,可北下,可西进,可 东出。诗人们既可从渔浦沿富春江到建德,直至“无梦到徽州”,又可以从渔浦至钱塘,再行 山阴道,渡刻溪,走向我的故乡一李白心心念念的“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的 天台山。哪怕漫无目标,任意漂流,无问西东,也自在快活得很。可以舟行,好风送我上青 云:可以陆行,一日着不尽江南花。八面来风,四处皆景。这一路,山似青罗带,水似眼波 媚,数百里江山,风光无限好,诗人们的游兴与诗兴皆大发。于是,从南北朝的谢灵运.江淹、 沈约,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宋代的苏轼、陆游……与渔浦结缘。凤流俊 朗的孟浩然写道:“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这一年,孟浩然 已过不惑,进士落榜,消磨了他人生的斗志,他索性快意江湖诗酒烹茶,自洛阳东游吴越, 渔浦是他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驿站。这里烟波浩渺,鹭鸟翻飞,江面开阔。春凤十里,吹动孟 夫子心中的诗意,浇落了他心中的块垒。他一路向东,过镜湖,入刻溪,直达天台山的石梁 飞瀑——“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他在浙东唐诗之路的青山绿水间行吟,从萧山渔浦到 天台石梁,路有多长,诗就有多长。 而踏歌而来的唐代才子钱起,在九九重阳之时,题诗道:“渔浦浪花摇素壁,西陵树色入 秋窗.”秋天的太阳照在江面上,波光映射在白壁上,而西陵无边的树色,同样映入秋窗。人 生如歌,光影如梦。他的千古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在这里,怕是要一吟再吟。 千年之前,义桥渔浦是诗路;千年之后,这里依然是浙江的“诗词之乡”,诗词已融入当 地人的日常生活。花间的旧影,蒹葭的苍茫,江中的落日,舟来与舟往,人来与人往,山水 无意,吟者有情。从唐朝起的那份诗意,在渔浦、在义桥,绵延千年,依然未有尽头。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神思万里,以诗化的语言,介绍了大量与古镇渔浦相关的诗人和诗篇,语言和内容均诗 意盎然,浑然一体。 B.文章采用移形换位的手法,通过方位的变化,有序地引领读者感悟古镇渔浦的秀美和古朴, 思路清晰,引人入胜。 C.文章引用古诗文信手拈来,手法多样。除原文引用外,还借用大意,巧妙嵌入,甚至反其意 而用之,却又恰到好处。 D.文章整散句有机结合,长短句参差错落,读来朗朗上口,语言典雅,清新脱俗,感染力强, 这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意味。 - 7 - 8.作者认为,“千古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在这里,怕是要一吟再吟”,请联系全 文,分析“一吟再吟”的含义。(6 分) 9.文章题为《渔浦之秋》,但对秋天的景物着墨不多。试从文章立意的角度,说说作者这样处 理的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罗绍威字端己,其先长沙人。绍威好学工书,颇知属文,聚书数万卷,开馆以延四方之 士。绍威袭父爵长沙。绍威新立,幽州刘仁恭以兵十万攻魏,屠贝州,绍威求救于梁.,大败 燕军于内黄。明年,梁太祖遣葛从周会魏兵攻沧州,取其德州,遂败燕军于老鸦堤,绍威以 故德梁助己。 太祖围沧州未下,刘守光会晋军破梁潞州。太祖自长芦归,过魏,疾作,卧府中,诸将 莫得见,绍威惧太祖终袭己,乃乘间入见曰:“今四方称兵,为粱患者,以唐在故也:唐家天 命已去,不如早自取之。”太祖大喜,乃急归。太祖即位,将都洛阳..,绍威取魏良材为五凤楼、 朝元前殿,浮河而上,立之京师。太祖叹曰:“吾闻萧何守关中,为汉起未央宫,岂若绍威越 千里而为此,若神化然,功过萧何远矣!”赐以宝带名马。 燕王刘守光囚其父仁恭,与其兄中文有隙,绍威驰书劝守光等降梁。太祖闻之笑曰:“吾 常攻燕不能下,今绍威折简..,乃胜用兵十万。”太祖每有大事,多遣使者问之,绍威时亦驰简 入白,使者相遇道中,其事往往相合。 绍威自以魏久不用兵,愿伐木安阳淇门为船,自河入洛,岁漕谷百万石,以供京师。太 祖益以绍威尽忠,遣将程厚、卢凝督其役。舟未成而绍威病,乃表言:“魏故大镇,多外兵, 愿得梁一有功重臣临之,请以骸骨..就第。”太祖亟命其子周翰监府事语使者曰亟行语而主为我 强饭如有不讳当世世贵尔子孙今使周翰监府事尚冀卿复愈耳 绍威仕梁,累拜太师兼中书令, 卒年三十四,赠尚书令,谥曰贞壮。 (节选自《新五代史·罗绍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祖亟命其子周翰监府事语/使者曰/亟行/语而主/为我强饭/如有不讳/当世世贵尔子孙/今使 周翰监府/事尚冀卿复愈耳/ B.太祖亟命其子周翰监府事/语使者曰/亟行/语而主/为我强饭/如有不讳/当世世贵尔/子孙今使 周翰监府/事尚冀卿复愈耳/ - 8 - C.太祖亟命其子周翰监府事/语使者曰/亟行/语而主/为我强饭/如有不讳/当世世贵尔子孙/今使 周翰监府事/尚冀卿复愈耳/ D.太祖亟命其子周翰监府事语/使者曰/亟行/语而主/为我强饭/如有不讳/当世世贵尔/子孙今使 周翰监府事/尚冀卿复愈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梁,中国古代有多个国号“梁”的政权,此指隋朝末期西梁宣帝曾孙所建后梁。 B.洛阳,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C.折简,即折半之简。古人以竹简作书,本有固定长度,将简折半,有轻礼之意。 D.骸骨,指尸骸之骨,又指身体。古代官员为上尽事年老退职,故辞官称乞骸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罗绍威求得自保,又得太祖欢心。他说服太祖自立政权预防对方对自己的袭取,后来又为太 祖出材出力,营造楼和殿,太祖非常满意,对罗绍威有所赏赐。 B.罗绍威施计劝降,赢得太祖盛赞。他利用燕王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的内部矛盾劝降燕王刘守 光,太祖得知后称赞罗绍威劝降书信的作用可以胜过十万大军。 C.罗绍威忠心仕梁,太祖厚待有加。罗绍威计划每年向梁进献大量粮食水运至京城,被太祖看 成忠心之举;造船期间病危时得到太祖关心,逝世后获赠封谥。 D.罗绍威承位之初,逐步巩固封地。他新立之时就面临刘仁恭进攻与屠城,在梁的帮助下大败 燕军,次年又凭一己之力发起反攻并取得胜利,外患得以暂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绍威好学工书,颇知属文,聚书数万卷,开馆以延四方之士。 (2)今四方称兵,为梁患者,以唐在故也;唐家天命已去,不如早自取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长城 胡曾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 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咏长城 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 9 -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胡诗首句认为,古尧舜时代本来就是一个太平盛世的年代。 B.汪诗说,秦朝的长城固若金汤,北方外敌都不敢越过临洮。 C.汪诗用万里长城“连云际”与“三尺高”的尧殿台阶作对比。 D.两首诗都是咏史诗,语言浅显,笔锋犀利,富于深意,风格独特。 15.两首诗都以“长城”为吟咏对象,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庄子·逍遥游》中“ , ”两句,意思是说大鹏要高飞万里, 必须借助强劲大风负载其巨大的翅膀。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 , ”,表 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王勃《滕王阁序》中“ , ”两句,描写从阁上俯视可以看到房 屋遍地,有不少官宦之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鸿蒙,语出《庄子·在宥》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蒙, 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 鸿蒙即元气也。因此,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返 本复初”的概念 。 近日,华为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落地。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 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组成。华为公司在给科技成 果命名的时候,用上了一本《山海经》: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用传 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工作者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 其实,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域 。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名唤“嫦 娥”,为其提供信号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 鼓”和“天津”。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 )。激动, 它们 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 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前两次工业革命 发生之时,我们尚处于蒙昧当中。如今,中国有了鸿蒙系统,也可以举重若轻般将卫星命名 - 10 - 为“悟空”,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殊途同归 比比皆是 不仅是 而是 B.不谋而合 俯拾即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C.殊途同归 俯拾即是 不仅是 而且是 D.不谋而合 比比皆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是由这个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鸿蒙 之境组成。 B.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上界 观构成的。 C.这个具有重要的文化含义,带有浓浓“国风”味的鸿蒙之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 组成部分。 D.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构成,是由具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的鸿蒙之 境组成的。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除了用词汇摹写出星空的激动外,再没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B.除了感慨“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外,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 C.除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之外,很少有词汇能摹写出这份激动 D.除了能用词汇摹写出这份激动外,就只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20.下面文字是一则倡议书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够准确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 分) 全体市民要以实际行动来保护野生动物,尽量拒绝食用野味,不近距离摸野生动物,不 干扰野生动物休息。万一发现非法捕猎、售卖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应立即向执法部门通报。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 分) (1)请根据流程图分析短视频如何在流量池中获得一杯羹。(3 分) (2)短视频从其特性考量,一存在泥沙俱下的问题,二存在沉迷上瘾的隐忧。如何让短视频帮 - 11 - 助青少年健康成长,请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 60 字,3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中国从孔子时代就强调子女要孝顺父母,在父母面前永远要保持发自内心的和 颜悦色。中国子女成年自立后往往和原生家庭依然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往往也习惯于为子 女的人生作出规划,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一般比较亲密。 材料二:西方自雅典城邦时代起,其伦理和文化就是以个人为本位的,父母与子女之间 没有孝顺的概念,只有“友爱”的说法。子女成年之后即离开父母建立自己的生活体系,父 母也从不对子女的将来做过多的干涉或过分的帮助,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 作为一名即将成年的青年学生,对此,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请以“理想的亲子关系”为 主题,写一篇班会发言稿,表达你的思考与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 12 - - 1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