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1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诗词鉴赏 作业 题组3 鉴赏诗歌的语言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东马塍①‎ 朱淑真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①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图,第一句从视觉上用虚笔勾画了东马塍碧草如茵、沟塍纵横的迷人风光。‎ B.“芊芊”“穿”等的使用,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软红的春光照耀下芳草竞绿、繁花争俏、溪水轻唱的美丽景色。‎ C.诗歌第三句通过写蚕事的“忙”、农事的“急”,巧妙地烘托出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D.诗歌把农事安置于芳香浓郁的水彩画里,使诗不局限于咏景抒情,更为突出地表现了“以食为天”的农民们的勤劳。‎ 答案 A 解析 A.“虚笔”错误,第一句是实写。‎ ‎(2)第二句中的“暗”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                            ‎ ‎                              ‎ 答案 “暗”字意为“默默地”“悄悄地”,用拟人手法将“活水”人格化,描绘了渠中之水静静地穿过碧绿芳草和满目繁花流入田间,默默地润泽农作物的景象,极富画面感,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解析 解答本题,先指出“暗”字的含义及其手法,再描绘所呈现的画面,最后指出诗句蕴含的情感。‎ 白话诗歌 东马塍绿草茂盛,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人们从早到晚忙着蚕事和农事,也不知道春色为谁而如此美丽。‎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已是霜凝更雨湿”表明是在降霜、下雨时分,交代了时令、环境,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婉的基调。‎ 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紧承首联,具体展示了早春景象,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复苏的梅花已悄然开放。‎ C.“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穷日日”与“遍村村”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寻春的执着和发现新春之难。‎ D.“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两句呼应题目,写诗人振作起来,等待朋友斯远新诗寄到,让自己一洗昏沉之态。‎ 答案 D 解析 A.“凄婉的基调”错,诗歌中体现着生机和希望。B.“复苏的梅花已悄然开放”错,由原诗“定有”可知,梅花悄然开放只是作者的猜测。C.“从空间角度,写出了……”错,应为“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写出了……”。‎ ‎(2)有人评价“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诗情:虽然还看不到一点点痕迹,但春天正在悄悄来临,让人在寒霜冷雨中感到暖意。‎ 哲理:①磨难中有希望,寂灭中有新生。②新事物萌生之初,需要人们细心观察。③兴衰荣枯,生机永恒。(意思对即可)‎ 解析 根据题目“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可知,要依次分析“诗情”和“哲理”。“诗情”指句中蕴含的情致,春天在一天天来临,只是悄无声息,让人在寒霜冷雨中感觉到暖意。“哲理”可升华到普遍道理,“春天”是新事物的象征。新生事物的初生阶段,特征不明显,需要人们细心观察。但新事物总是会出现并成长的,即使环境艰难,在困难中总可以看到希望。‎ 白话诗歌 正是春寒料峭、霜华凝结、寒雨交加的时候,春天虽然慢慢来临,但却悄无声息,无处可见。不要伤感草色仍黄,没有生机,一定还有一些梅花正在悄然绽放。只要天天到各个村落去细细寻访,定会在梅树梢头发现新春的消息。从今天开始我要擦亮自己患病的双眼,等待着朋友你的诗作来一洗我昏昏沉沉的颓态。‎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种柳戏题①‎ 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②,惭无惠化传。‎ ‎[注] ①该诗是诗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②思人树:《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载,召公有惠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所栽的甘棠树,还作诗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在后世的诗词中,常用“思人树”赞美官员有惠政。‎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题”即以题诗为消遣。本诗诗人借种柳为题,寄托心志。‎ B.前两联诗人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展开描写,使诗题中的“戏”字落到了实处。‎ C.颈联诗人以坚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美好的希冀,他坚信今天的举动将利国利民。‎ D.尾联用典,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和对功业不能久传的遗憾。‎ 答案 D 解析 D.“对功业不能久传的遗憾”错,尾联是诗人因自己任地方官未能为百姓更好地谋福利而惭愧。‎ ‎(2)本诗首联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风格。‎ 答:                            ‎ ‎                              ‎ 答案 本诗首联“别具一格”,体现在以下方面:①首联两句十个字,连用四个“柳”字,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②诙谐有趣,富有节奏感,能使读者感到非常新颖、别致,自然而然地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诗句风格应从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向入手。首联用了四个“柳”,照应诗题,此为结构上的妙处。语言方面自然诙谐风趣,节奏上富有韵律美,令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白话诗歌 柳州刺史柳宗元,今日种柳柳江边。想象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谈笑的内容,当地的掌故又添一件;随着时间流逝,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浓绿的柳阴当会覆盖大地,耸立的树干将要耸入蓝天。到那时,人们见到树也许会引起对我的怀念,惭愧的是我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 题组4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以欢娱双亲。③黄牛峡:位于今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东北十里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了的现实。‎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答案 C 解析 C项,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 ‎(2)这首诗的颈联除虚实结合外,还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诗人将因友人离去而顿生的孤寂伤感寄寓其中。③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描绘友人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描写当时的离别之景。‎ 解析 除虚实结合外,还运用了视听结合、以静衬动、寓情于景等手法。“滩声转”为听觉,“树影稀”为视觉,手法为视听结合。上联有“静”字、“声”字,故手法为以静衬动。上下联均为写景句,故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再结合内容谈表现手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即可。‎ 白话诗歌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的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只怕是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①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 ①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清河等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第一句有总摄全篇、点明题旨、直抒赞美之情的作用,也表明全词是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用舟动景换的方法来展现西湖美景的。‎ B.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短棹”写词人的船桨不趁手,所以舟只能缓慢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也才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C.“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描写了由湖心到堤岸、由近到远的画面,“隐隐”句从听觉的角度刻画了西湖欢乐的情调。‎ D.全词描绘了春日西湖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游人笙歌声不断、水面光滑如琉璃、小船在春波上缓慢移动的清丽活泼之景。‎ 答案 B 解析 B.“‘短棹’写词人的船桨不趁手”错误,“短棹”意指船小,体现的是词人悠闲的状态。‎ ‎(2)词的下阕主要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描写西湖春色?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                            ‎ ‎                              ‎ 答案 下阕主要使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西湖春色的秀丽。下阕一、二句写西湖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光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动静结合,使画面富有美感。抒发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和游玩西湖的愉悦之情。(若分析比喻亦可)‎ 解析 通读该词,大致翻译下阕内容,然后分析手法,再结合内容谈该手法对景物特点、抒发人物心情的作用即可。‎ 白话诗歌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船儿前进,湖面上的水鸟被惊起,正掠过湖岸飞去。‎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中吕]满庭芳·山中杂兴(其二)‎ 张可久 风波几场,急疏利锁,顿解名缰。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伴赤松①归欤子房,赋寒梅瘦却何郎②。溪桥上,东风暗香,浮动月昏黄。‎ ‎[注] ①赤松:指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②何郎:何逊,南朝梁诗人,喜爱梅花,日夕吟咏其下。‎ ‎(1)下面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波”,本指江河湖海上的风浪,这里指作者经历过的人世间的是非纠葛。‎ B.“急”字和“顿”字,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想摆脱利锁名缰的急迫心情。‎ C.“故园”两句,写作者对故乡日思夜想,连做梦都梦到了家乡的沧浪江。‎ D.古代诗歌以“山中”为题的大多写隐居生活或托以归隐之思,本曲亦如此。‎ 答案 C 解析 C.“梦到了家乡的沧浪江”不正确,这里的“沧浪”并非实指,而是借屈原《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句,代指自己向往的隐居生活。‎ ‎(2)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结合全曲分析。‎ 答:                            ‎ ‎                              ‎ 答案 ①想象。曲中多处借想象描绘隐居情景,如“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渴望。②用典。曲中多处运用前人事例,如“伴赤松”与“赋寒梅”两句,借张良、何逊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对避世隐居生活的向往。③以景结情。末尾三句,描绘了一种清幽之境,蕴含了向往之意,闲适之情。‎ 解析 由注释可知,“伴赤松归欤子房,赋寒梅瘦却何郎”两句运用了典故,表现的是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故园老树应无恙”中的“应”为“应该”之意,可见是虚景,其中蕴含故园之思,“梦绕沧浪”,则有隐逸之向往。末尾二句写景,故为以景结情,清幽之景中蕴含闲适之情。‎ 诗歌鉴赏 此曲以“山中杂兴”为题,寄托归隐之思。开头三句,作者写自己经过了几场人海风波,下定决心,摆脱利锁名缰。一个“急”字,一个“顿”字,充分表达了作者急欲摆脱利锁名缰、归隐故园的情怀。“故园老树应无恙”是作者对昔日生活的回忆,思物乃在寄情,透露出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梦绕沧浪”是对前面表达的归隐之意的补足。随后两句,作者化用典故,以张良、何逊的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归隐和返回故里之心。而“溪桥上”三句,突然转入一种清幽境界。其中“东风”二句化用诗人林逋的咏梅诗句,蕴含了向往之意,闲适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感遇(其三)‎ 陈子昂 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②荒途。‎ 亭堠③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 ①丁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曾属匈奴。②缅:遥远。③堠:指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写当今边防不仅没有新的设施,而且连旧有的古道也荒废了。‎ B.三、四句感叹“亭堠”的险峻后,又列举了士兵惨死沙场的景象。‎ C.七、八两句写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令匈奴人屈服的往事。‎ D.该五言古诗以沉郁悲壮之气贯穿其中,直抒胸臆,语言质朴劲健。‎ 答案 C 解析 C.“令匈奴人屈服”理解错误,此处是指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也在塞外遭到了惨败。‎ ‎(2)诗歌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 ‎                              ‎ 答案 手法:本诗五、六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了黄昏时分塞外古战场阴沉凄凉的景象: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渲染了古战场的悲凉气氛。作用:为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在塞外遭到了惨败的史实作铺垫。‎ 解析 五、六句为写景句,故手法为借景抒情。景象凄惨昏暗,渲染了悲凉氛围。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为下文作铺垫。在此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组织答案即可。‎ 白话诗歌 乌沉沉的边塞,只见“荒途”一直伸向苍茫的远方。在那里,可见者只有高耸的土堡,阵亡战士的枯骨。黄沙从南方大漠中吹来,太阳向西方沉落。中国曾以三十万战士对付匈奴,至今只见到沙场上累累尸骸,而没有人怜惜这些塞上遗孤。‎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郡斋即事①‎ 范仲淹 三出专城②鬓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注] ①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知饶州时,当时范仲淹已48岁。②范仲淹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谪睦、苏、饶三州。专城,指出任州郡地方长官。‎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即事”点明了诗歌的题材,该类诗歌重在写人叙事,很少用到描写和议论,这在该诗中得到了体现。‎ B.首联次句拿“禅师”来正面衬托自己,突出了诗人的“潇洒”;同时,该句又领起下文,中间两联是对“潇洒”的具体描述。‎ C.颔联“近疏歌酒缘多病”一句与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前者是直陈其事写自己因病疏远了歌舞美酒,心态淡然,后者是想借酒消愁,却因病断酒,更见愁苦。‎ D.颈联写诗人赏菊、对月。“健”“迟”两字用得极为精妙,“健”字写出诗人在雨中赏菊时兴致之高,“迟”字写出诗人观赏江月的流连忘返。‎ 答案 A 解析 A.“该类诗歌重在写人叙事”错,即事诗常是借某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很少用到描写和议论,这在该诗中得到了体现”错,本诗中“半雨黄花”“一江明月”均为描写,尾联既是抒情,同时也是议论。‎ ‎(2)诗歌尾联“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                            ‎ ‎                              ‎ 答案 第一问:前一句直抒胸臆,后一句借典抒情,使用塞翁失马的典故,以塞翁自比。第二问:共同抒发了诗人不以荣辱沉浮萦怀的旷达胸襟和虽遭贬谪却乐享山水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情感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情感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即事抒情、用典抒情等)。“世间荣辱何须道”,直接表达情感,“何须道”显示诗人不把荣辱名利放在心上的豁达胸襟;“塞上衰翁也自知”,“塞上衰翁”运用塞翁失马的典故显示自己不把贬谪放在心上的旷达。‎ 白话诗歌 在我鬓发如丝的时候,第三次外放出任郡守,我却在自己的书斋中潇洒生活胜过禅师。虽然近来因为身体多病慢慢疏远了歌舞美酒,但还有诗词不负这云山大好美景。我兴致高昂地在雨中赏菊,在月下秋江边流连忘返。这世间的荣辱有什么值得言说的呢?这个道理,连塞翁都知道,我岂会把进退放在心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