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届高三居家专题讲座学习反馈检测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届高三居家专题讲座学习反馈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5G热度逐步攀升。5G,又称为笫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如果说3G让人们跨入了互联网门槛,能够在网络上 地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活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4G刺激了互联网应用的繁荣,即时消息、网上购物、网上支付、在线视频等等应用 ;那么,5G则带来了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全景视频、虚拟现实等等都将不再是电影里的虚构。5G网络具有速率极高,容量极大和时延极低三个特征,( )。 5G牵动着许多企业的神经,足以改变移动通信产业的格局,甚至关及国家利益,其作用 。因而,许多国家包括各大科技公司在纷纷占领先机,抢抓制高点,力争成为5G引领者。我国自成立“IMT-2020推进组”以来,5G建设持续快速推进。目前,金球最大的5G试验网已建成,而华为的多项关键技术已被采纳为5G国际核心标准。中国成为 的5G领跑者。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游刃有余 蔚然成风 举足轻重 名不虚传 B. 随心所欲 蔚然成风 不可或缺 当之无愧 C. 游刃有余 层出不穷 不可或缺 名不虚传 D. 随心所欲 层出不穷 举足轻重 当之无愧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用户可以获得光纤般的接入速率,多场景的一致服务,“零”时延使用体验,信息随心而至,万物触手可及 B. 信息随心而至,万物触手可及,用户可以获得“零”时延使用体验,多场景的一致服务,光纤般的接入速率 C. 可为用户提供光纤般的接入速率,多场景的一致服务,“零”时延使用体验,实现“信息随心而至,万物触手可及”的愿景 D. 可为用户提供光纤般的接入速率,“零”时延使用体验,多场景的一致服务,信息随心而至,万物触手可及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许多国家和各大科技公司纷纷在抢抓先机,占领制高点,力争成为5G引领者。 B. 许多国家包括各大科技公司纷纷在占领先机,抢抓制高点,力争成为5G引领者。 C. 许多国家和各大科技公司在纷纷占领先机,抢抓制高点,力争成为5G引领者。 D. 许多国家包括各大科技公司在纷纷抢抓先机,占领制高点,力争成为5G引领者。 【答案】1. D 2. C 3. A 【1题详解】 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语境是说3G让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处理图像、音乐、视频等媒体形式,应选“随心所欲”。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语境是说4G让各种应用不断出现,应选“层出不穷”。 举足轻重: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语境是说5G的作用十分重要,应选“举足轻重”。 名不虚传: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无须感到惭愧。语境是说中国担得起5G领跑者的称号,应选“当之无愧”。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括号前说的是5G网络,根据主语一致原则,括号内主语也应是“5G”,排除AB项;并列短语与前面三个特征应当照应,由具体功能到宏大愿景;另外“信息随心而至,万物触手可及”应是现实的愿景,才能与前面搭配,排除D。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看原句,查看有无明显错误标志,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 “许多国家”和“各大科技公司”不是包含关系;“纷纷”应放在“在”之前;“抢抓”与“先机”搭配,“占领”与“制高点”搭配。都改对的是A项。 故选A。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4. 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 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 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是错误的。 D.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6. 下列对材料中关于如何有效推进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大居民要提高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掌握各类垃圾的具体分类方法。 B. 垃圾分类处理的系统工程中,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C. 实施方案的出台,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D. 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根据本地特点,完善系统建设,制定奖惩措施。 【答案】4. D 5. A 6. 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尾句可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困难,既有前期居民参与率低等原因,也有后期政府分类处理不到位等原因,作者并没有说孰轻孰重,但是选项D却表述为主要原因,这是错误的。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B项,“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错,原文说“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可见“分类收集”不是居民的责任,是政府的责任。 C项,“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是错误的”错,根据材一“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可知,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一说法是正确的,而材料二“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注意“不只是”,并非否定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D项,“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错,有关部门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并没有完善的惩罚和奖励措施,是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得以实现”错,是已然未然的问题,原文是“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也就是这是个美好愿景,还没有“实现”。 故选C。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 ,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燉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 ,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 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酉阳杂俎·贬误》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闻而悼之 悼,哀悼 B. 于是乃偃兵 偃,停止 C. 如审有机关 审,确实 D. 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 飞之三日而不集 蟹六跪而二螯 C. 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 于凉州造浮图 乃设九宾礼于庭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亡其苦众 / 劳民顿兵挫锐 / 负天下 / 以不义之名而不得 / 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 B. 亡其苦众 / 劳民顿兵挫锐 / 负天下以不义之名 / 而不得咫尺之地 / 犹且攻之乎 C. 亡其苦众劳民 / 顿兵挫锐 / 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 / 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 D. 亡其苦众劳民 / 顿兵挫锐 / 负天下以不义之名 / 而不得咫尺之地 / 犹且攻之乎 10. 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班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11. 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 《论衡·儒增》一段,指出了儒书中对鲁班的记述有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 《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 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3)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13. 《论衡•儒增》中引用“鲁般巧,亡其母也”的传言,目的是什么? 【答案】7. A 8. B 9. D 10. B 11. A 12. ①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②如果木鸾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③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13. 《论衡•儒增》中引用“鲁般巧,亡其母也”的传言,目的是阐明“必失实”,即传言并不真实。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墨子闻而悼之,意思是“墨子听说以后很哀伤”。悼:悲痛,哀伤。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A项,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和; C项,都是介词,替、给; D项,都是介词,在。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还是要使民众劳苦、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仍还进攻的呢? 其中,“苦众劳民”是并列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项;“而”“犹且”通常用于句子开头,前面断开,排除C项。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在翻译的基础上,理解每个句子的大意,找出侧重点;然后结合题干,具体分析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②讲公输般攻城,墨子防守,“弗能入”,不能说明鲁班技艺高超,排除AC;⑤讲述机关使用时间很短,不能说明鲁班技艺高超,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错,文中只是说了墨子和鲁班模拟对战,“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只能说明墨子技高一筹,从这一点看不出“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必”译为“倘若,果真(如果确实)”;“曷为”,宾语前置,译为“为什么”;(2)“备具”译为“完全具备”;“等”译为“相同”;“集”本义为“群鸟停在树上”,引申为“停留,停落”;(3 )“其”指示代词,“那”;“大雨”名词作动词,“下大雨”。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与论据的关系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分清论点和论据,看看哪个论据证明哪个论点。论点一般会放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明确阐明作者对事件的态度。 本题结合原文“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意思是“如果木老鹰机关完备,跟木车马一样,那么就会飞上天不下来。实际上,机关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不会超过三天,那么木车马一样也该三天内在路上停下来,不会一去不回因此而丢失鲁般的母亲。看来这二件事一定都不符合真实情况”,由此可见,《论衡•儒增》中引用“鲁般巧,亡其母也”的传言,目的是阐明“必失实”,即传言并不真实。 【参考译文】 过去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哀伤,就从鲁国出发赶路十天十夜,脚上打起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又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马上拜会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兴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后才决定攻打的呢?还是要使民众劳苦、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仍还进攻的呢?”楚王说:“如果必定占领不了宋国,又要蒙受不义之名声,我为什么还要进攻呢?”墨子说:“我看大王您一定是既得不到宋国又必定是名誉受损的。”楚王又说:“公输现在是天下有名的工匠,由他来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攻宋城,为什么不能取胜?”墨子回答说:“请让公输假设来攻城,我来防守,演习一下。”于是公输般摆开器械来攻城,墨子也摆出守城的阵式和装备,公输般连攻九次城,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终攻不进城内。这样使得楚王只得息兵,停止对宋的进攻。 《淮南子·修务训》 儒者的书上称赞鲁般和墨子技艺高超,用木头雕刻成老鹰,飞了三天不会落下来。说他们用木头做成老鹰会飞,是可能的;说它飞了三天不下来,就是夸大。用木头雕刻成老鹰,就因为仅仅像老鹰的样子,怎么能飞上天就不下来了呢、既然会飞翔,怎么能达到三天之久呢?如果真有机关,飞上天就一直翱翔,不会再落下来,那么该说终于能一直翱翔,不该说三天不落下来。像社会上流传的话说:“鲁般技艺高超,丢失了他的母亲。”这是说巧工鲁般为他母亲做木车马、木车夫,机关完全齐备,那上面坐着他母亲,车一跑就不回来了,鲁般终于失去了他母亲。如果木老鹰机关完备,跟木车马一样,那么就会飞上天不下来。实际上,机关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不会超过三天,那么木车马一样也该三天内在路上停下来,不会一去不回因此而丢失鲁般的母亲。看来这二件事一定都不符合真实情况。 《论衡·儒增》 鲁般,是肃州敦煌县人,具体的生卒年代不清楚,他的手艺巧夺天工。曾经在凉州修造佛寺,制作了木鹰,只要敲击三下(木鹰上面的)木楔子,(木鹰就飞起来了)鲁班就坐上它飞回家。不久之后,他的妻子就怀孕了,(鲁班的)父母就盘问媳妇(是怎么回事),妻子就原原本本的诉说了原因。这之后(有一次)鲁班的父亲乘机拿到了木鹰,敲击了楔子十几下,就坐着木鹰来到了吴国的都城,当地的人以为是妖怪,就(把鲁班的父亲)杀掉了。鲁班又制作了一只木鹰乘坐(飞到了吴国都城),于是才找到父亲的尸体。(他)怨恨吴国人杀了自己的父亲,就在肃州城南制作了一个木头仙人,(这个仙人)手指着东南方向,(于是)吴国大旱三年。算卦的人说:“(这大旱)是鲁班造成的。”(吴国人)就拿了几千礼物去跟鲁班谢罪,于是鲁班就为他们砍掉了(木仙人)的一只手臂,当天吴国就下起大雨。唐朝初年,当地人还在向那个木仙人祈祷。 《酉阳杂俎·贬误》 第Ⅱ卷 四、(2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秋兴八首·其七 [唐]杜甫 昆明池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②。 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本诗为杜甫在夔州北望长安而作。①昆明池:当年汉武帝为拓疆训练水师而凿。②池中有石刻的织女、牵牛和鲸鱼像。③菰米;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国势,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B. 颔联无论是月夜下纺织的织女,还是秋风中的石鲸,都体现出一派太平安乐气象。 C. 诗人远望长安却只见连天关塞,惟有鸟道可通,与“西当太白有鸟道”异曲同工。 D. 本诗把夔州与长安、汉帝与唐皇聚拢于一处,形成包举宇内囊括千古的深邃境界。 15. 请简要分析颔联中“虚”和“动”两个字。 16. 请简要说明本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答案】14. B 15. “虚”有“空对”之意,写出了昆明池中的织女(或“织机、织物”)空对夜月、辜负清秋月色的情景。“动”即“抖动”之意,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石鲸的鳞片似乎在秋风中兀自抖动的画面,让静的事物有了动态感。两个字一静一动(或以动写静),描绘出昆明池的清幽凄冷的环境气氛,烘托出诗人凄凉寂寞的心情,也暗指唐王朝国运衰颓的现实。 16. ①表达个人身世的飘零之感;②借对汉朝辉煌历史的追忆,表达对唐朝昔日国力的美好追忆和无限怀念眷顾,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③慨叹往事不堪回首,长安远离,心事茫然,抒发旅居夔州欲归不得的感慨。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体现出一派太平安乐气象”昆明池中有东西相望的织女、牵牛两石像,又有石刻鲸鱼,织女星夜出,故织女机丝沐于夜月之中,但一“虚”字见出昆明池之寥落荒凉,牵牛、织女之景无人玩赏而为徒然。秋风拂过石鲸,似乎石鲸有知,亦为乱离感慨而激动得鳞甲都在秋风中动起来。一种物在人非的意韵弥满诗句。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想象今日昆明池的荒凉景象,抒发怀古伤今的悲痛心情。织女指织女石像,鲸鱼指石刻鲸鱼。“虚”字写出石雕的织女安闲不动地贮立在池边空对着月夜,这个形象,不仅渲染出昆明池清幽凄冷的环境气氛,而且烘托出诗人凄凉寂寞的心情。“动”写石刻的鲸鱼,鳞甲俨然,形象逼真,在这萧瑟的秋风中似乎跃然欲动。牵牛、织女两个石人,象征其隔天上银河相对,如今没有人来欣赏他们的风姿、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空对月夜,辜负清秋月色。池中又有然而这些珍贵的文物,在这清冷的月夜,谁去理会?昔盛今衰之情尽在其中。“虚夜月”“动秋风”把实在的事物转化为若现的景象,内涵深广,总有无限伤时之感,昔盛今衰之情尽在其中。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这首诗由曲江头写到昆明池,是“故国思”的内容之三,以精丽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抒写对昆明池的怀想。既展现当年唐朝国力昌盛、景物壮丽、物产富饶的历史画面,又慨叹往事不堪回首,长安远离,心事茫然。抒发了自己旅居夔州欲归不得的感慨。 诗的开头两句借汉指唐,用想象中的威武场面颂扬了盛唐的强大。这两句表面上是咏史,实际上借汉指唐,亦古亦今,从自古带到本朝,是对唐朝昔日国力的美好追忆。颔联二句笔锋一转,想象今日昆明池的荒凉景象,抒发怀古伤今的悲痛心情。池内有牵牛、织女两个石人,又有石刻的鲸鱼,这些珍贵的文物,在这清冷的月夜,谁去理会?昔盛今衰之情尽在其中。颈联写昆明池中本有丰饶物产,菰米不收而任其沉,莲房不采而任其坠,足见兵戈乱离之状。 “漂”字,不仅写出菰米在水中漂浮,也暗示了诗人漂零蓬转的生涯。“露冷莲房”一语,“冷”字不仅表现了秋天莲房之露冷,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寒之感。粉红之坠象征着繁华落去,影射了国运的衰颓和自己人至暮年理想不得实现的无奈。末联两句又回到现实的夔州,关塞指夔州的山川,极天指极高,唯鸟道形容道路高峻险要,唯飞鸟可通。江湖满地指漂泊江湖无所归依。渔翁是杜甫自比。这两句以对仗作结,无限凄恻之意寓于其中。 17.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 (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_____,心念旧恩 。(曹操《短歌行》) (2)_______,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3)会桃花之芳园,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论语》云:“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中也有类似的表达:“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擅长在词作中使用典故,比如“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便是使用了“莼鲈之思”的典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答案】 (1)契阔谈䜩 (2)昆山玉碎凤凰叫 (3)序天伦之乐事 (4)吾尝终日而思矣 (5)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休说鲈鱼堪脍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䜩”“序”“须臾”“鲈”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对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使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 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童年时,总是热烈盼望能在水缸里见到童话中的河蚌仙女。那份等待、追求与好奇,也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 B. 文章第②段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缸的“傲慢”,形象地表现出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的一个了不起的角色。 C. 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D. 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E. 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19. 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 赏析文章第⑦段的文字。 21.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2. 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答案】18. BE 19. ①内容上:第三段童话故事中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救她的青年摆脱贫困,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天上掉馅饼的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则是增添了很多细节,直奔作者家中,清扫、做美味等,表明了贫困生活中的儿时作者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②手法上:两段通过对比表现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而这些好奇心与想象力也成就了物质匮乏时期的我与文学的联系。③结构上: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20. 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段文字是议论,写出好奇心与成年人的关系,思考好奇心与创作的关系;从修辞上看,有比喻和排比,生动地将好奇心与成年人的关系揭示出来;从句式上看,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来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 21. 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想象、智力;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作活力。表达效果:贯穿全文的线索,生动形象,激发读者想象力,吸引读者兴趣,由事及理,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缸的好奇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造的看法;保持好奇心,面对社会现实,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刺激孩子的想象和智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体味人生,让孩子找到寄托物,去创作奇迹。揭示文章的主旨。 22. 这类非书本的阅读是人类最纯粹的心灵阅读方式,旨在引导我们,用心品味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去创造奇迹。示例:看云。阅读白云,云所有的姿态在我脑中加工成型,并演绎出动人的故事。看云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每当我困顿时,就会有许多奇思妙想。世界上有很多事物,仔细去读,就能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拟人”错,原文是“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这是“比喻”。 E项,“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错,刺激想象的不是简陋贫穷的物质生活,而是“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 故选BE。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比较文中重要内容的不同并分析其作用。解答时首先要找到相关段落,看看每段文字有几句,都写了什么,有没有总领句、总结句,可以用主谓句来概括内容;其次作用题还要结合结构和手法来答,注意看段落与上下文的关联,分析手法及作用。 本题是两个小问,要分开来回答,先回答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的不同,先要了解第④段是如何对河蚌仙女梦想描写的,第③段又是怎样对童话故事进行叙述的。再回答作者这样写的作用,而“作用”题要从内容结构手法方面回答。找到有效答题区间,从“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第三段童话故事中写仙女为报知遇之思,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就他的青年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掉馅饼的从众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增添了诸多细节,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表明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神话传说的描写和记叙,也为文章增加了文学性和神秘性。作者通过两者的对比,表现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而这些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也成就了物质匮乏时期的作者与文学的联系。同时,既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河蚌的秘密,又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赏析段落或句子,要从内容入手,赏析的对象可以是精彩的内容,某些修辞,句子的句式,甚至词语等。答题模式:表达形式(手法、结构) +表达内容(情感) +表达效果。 从表达方式上看,这一段是议论,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从修辞来看,文章运用了比喻,如“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解释了好奇心对于成年人的作用;运用了排比,如“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写出成年人的好奇心的不同价值。 从句式来看,本段整散结合,长短句结合,如“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长短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来发人深省;“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整散结合,写出成年人阅读、创作与好奇心的关系。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标题的丰富意蕴。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标题的表达效果就是标题的作用,可从结构、主题如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等方面回答。 要结合文本的内容理解题目“水缸里的文学”的含义。本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文学”,修饰语是“水缸”,由题目可见“文学”用于“水缸”的关系,实际上是“文学”和“河蚌”,和仙女,和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关系。阅读文章第五节“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 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对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第六节说“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 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第七节说“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第八节说“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 上”,从以上有效的答题语句可知:“水缸”是“我”童年认识世界的媒介、水缸刺激作者想象、智力,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奇迹般的创造了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它引发了关于河蚌的故事,激发了作者的想象力,保留了作者的创作活力,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一种方式。水缸成了作者童年不能忘却的记忆。这正是“水缸里的文学”这一标题的丰富意蕴。 从效果上看:“水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作者感情的载体。作者围绕“水缸”,从童年的梦想说到它对自己文学创作的启蒙,从童话故事生发出人生的哲理,因为这是一个很具体的事物,又有童话加入,增加了阅读的兴趣。借助“水缸”,作者一步一步阐发主旨,由事及理,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造的看法;保持好奇心,让孩子找到寄托物,去创作奇迹的文章的主旨。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这类题型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回答,前提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文本时行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本题为启示题,要求学生能够结自身实际谈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答案包含两方面,分别是对象和感悟,要围绕文章中谈到的“阅读”和“好奇心”、“想象力” 的关系来谈阅读体会,还要切忌脱离文本作自行发挥。加入考生自己的经历,切忌脱离自己的阅读经历空谈。非书本的“阅读”,考生可以想到李白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由此打开思路;另外,作者童年的一口水缸的故事,可以触发考生自己的联想,回忆童年的某个经历,哪个特定的事物带给你启发,应该不难解答。比如男孩子,可能由逗蚂蚁,引发对“团结”“团队”精神的思考;女孩子由编花环,可能触发对“用心装饰”可以愉悦心情的感受等。 六(11分)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类比是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模式之一。以树木作类比,一个事物之中,主要且重要的部分称为本,不重要的、附属的称为末。那么①________ ,则须由作此类比的人来作价值判断才可确定。一旦本末确定,也就形成了本末的两重关系。从重要性来说,②________;从相关性来说,两者是连带、因果关系。如果掌握了本,末也就自然得以掌握,这就是俗话说的“擒贼先擒王”;反之,③_______,这就是俗话说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个思维框架,显示了中国人重根源、重本质、重基础的态度。 【答案】①何者为本,何者为末 ②两者是从主次或轻重关系 ③若只注意到末,根本就会失落 【解析】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第一处,前面以树木作比,说到什么是“本”,什么是“末”,后面又说“则须由作此类比的人来作价值判断才可确定”,这说明横线上是说人对于“本”和“末”有自己的定义,要与后面的“则须……”,可推出答案为“何者为本,何者为末”; 第二处,只需仿照后文“从相关性来说,两者是连带、因果关系”来写,主意“重要性”的表达形式是“主次或轻重”即可; 第三处,根据前文的“如果掌握了本,末也就自然得以掌握,这就是俗话说的‘擒贼先擒王’”以及后面的“这就是俗话说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可推知答案为“若只注意到末,根本就会失落”。 24.人们常用“百科全书”“里程碑”等词语,形象地评价经典文学作品。请从《三国演义》《红楼梦》《论语》中任选一部,对其进行形象的评价(“百科全书”“里程碑”除外),并阐释理由。要求:评价恰当,阐释合理,80字左右。 【答案】例: 《论语》是中国文学作品的“奠基石”。它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其深邃的思想为后人树立了精神的旗帜。儒家思想已渗透到历代文人心中,它是中国文学的“奠基石”。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 本题要求从《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中任选一部,对其进行形象的评价并阐释理由。这就要求考生能够抓住作品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并能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这一特点;阐述理由就是解释这个特点,要结合情节、人物、主题等具体阐述。比如,《论语》的内容是指导我们为人处世的,可以用“奠基石”来概括;《三国演义》是描述一群勇敢反抗的英雄的,可以概括为“英雄赞歌”等。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汉语之美,美在形式,亦美在风骨,美在神韵。 请你结合自己学习祖国语言的体验,写一篇演讲稿,在学校组织的演讲活动中,面对全体同学谈一谈你对汉语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守护汉语之美》。 法国文学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同学们都很熟悉,文中法文课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句话我想大家都会有很深的印象: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其实我们龙的传人更应该自豪地说: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汉语的美是全方位的,短短的一段文字很难尽述其详,在此,我只能简单地说说汉语之美。 汉字作为记录和保存汉语的一种符号,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的影响之大,习惯之深,文献之多,是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比拟的。形成这样的局面,是与汉语自身的音乐美、形体美、意义美等特点分不开的。 汉语的音乐美。汉字虽然是表意文字,但它在读音上的变化是世界上所有文字中最丰富的。我们正在学习的英语等表音文字,在音调上都只有升降调之分,而汉字的读音却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区别,再加上在特定语境中轻声的变化,汉字在读音上就呈现出高低有致、和谐悦耳、铿锵动听,朗朗上口的独特韵致。既便于抒发“大江东去”的豪情壮志,又宜于倾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情怀。而根据汉字声调的特点和韵律的变化,汉语所特有的平仄对应,押韵和谐等音乐美,更是其他语言都不可能具有的,由此形成的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韵文就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它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堪称一绝。 汉字的形体美。汉字的形体美可以从多个方面考察。首先,从形体演变的角度说,汉字从最初还具有明显图画文字痕迹的甲骨文,发展到今天我们使用的简体汉字,其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简体字等演变过程,这种变化及其在每一个演变阶段汉字体现出的美,都是世界其他语言文字不可比拟的。其次,从汉字构造的角度看,汉字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构造而成,而所有的表音文字词的构造都只是字母的简单相加相拼,当然就不可能像汉字那样显现出形体上的变化万千,美不胜收。正因为汉字在形体上具有这样的优点,才使汉字书法不仅成为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更发展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一门艺术,吸引着包括世界上众多国家与民族书法爱好者对它由衷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探索。 汉语的意义美。汉语是时间的纽带,它让我们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却璀璨如新。汉语是空间的纽带,它让我们口音各异,但是却可以看着同一封家书,落泪伤心。汉语是情感的纽带,它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我们,包容,团结,延续至今。汉语是我们的审美,横平竖直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汉语是我们的精神,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汉语是我们的哲学,止戈为武告诉我们,大国重器只为和平。看到一束盛开的桃花,明白什么叫做“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看到一场大雪,明白什么叫做“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看到一场落雨,明白什么叫做“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看到夕阳余晖,明白什么叫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同学们,汉语的美是无与伦比的,我们炎黄子孙应该好好地学习、继承、完善它,守护好它。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用键盘代替了写字,在敲击键盘的声音中我们逐渐丢失了书写汉字的优良传统,以至于大多数人都是提笔忘字,明明会写这个字,拿起笔的瞬间却不会写了,这是多么可悲又可怕的现象。不要让汉字渐渐被遗忘,不要让汉字一次次的被消磨,守护汉语之美,从我开始,从我们开始!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演讲人:XXX 2020、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