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含解析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1.【2017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 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 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 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 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 杆观察日影。纪元前 11 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 13 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 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 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 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 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 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 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 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 365 天平分为 24 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 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 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 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 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 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 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下列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共时间制度的实施靠各国特定的历法 协调和规范。 B.历法是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为太阳历或阳历、太阴历或阴历、 阴阳合历三种。 C.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在《淮南 子》中已有记载。 D.时间制度中阴历阳历各有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合并使用,构成生产生活节律和 节日体系的背景。 C 2.【2016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 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 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 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 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 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 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 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 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 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 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 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 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种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 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 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 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 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 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学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 品位和消费偏好。 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 的文化发展。 D 技巧点拨 1.从关键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因此只要抓住了概括性强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 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的材料入手。文中选用的材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 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文章的结构入手。论述类文章的结构,一般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几种,因而把握文章的结构, 对于明确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网络文化乱象治理该下猛药 近几年来,文化乱象日益严重。其中,网络文化乱象是最恶劣的,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也是最严重的, 给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相当大的危害,特别是对成千上万青少年的毒害尤为严重。如不及时采取措施, 必然给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釜底抽薪的危机,所以我们着实不能掉以轻心。历史早已证明,文化混 乱会导致思想混乱,思想混乱会引发行为混乱。去年一年之中,网络文化乱象所带来的思想乱象、行为乱 象真是让人不可思议:青少年因为网瘾而辍学、退学、离家出走、触犯法律,甚至自残、自杀,有些青少 年为了上网而不惜欺骗、打骂、杀害自己的父母,还竟然有父母亲手残杀甚至肢解自己有网瘾且屡教不改 的孩子!而且,现在已经不只是青少年受到了网络文化乱象的影响,不少成人也因为网瘾、网恋、网婚、 网络赌博等酿成种种家庭悲剧。 网络文化乱象的另一个体现,就是不少网民可以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胡言乱语、肆意污蔑、恶性侮辱、 破口谩骂。由于缺乏实质性的监管约束,他们不用对自己说出的话负任何责任。更糟糕的是,有些已经形 成群体性的乱象;加上网络的便捷性、互动性、隐蔽性及无处不在的广泛性,如果这样的恶性群体在网上 迅速发展的话,那么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计的。值得注意的是,有人打着发展网络的旗号,实 际上是在扭曲网络的健康发展方向,一步步地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来填充自己的腰包。电脑是 20 世纪最 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而网络这个平台的出现,使人类迅速进入了信息时代。但是,现在的网络被严重地 娱乐化、游戏化、低俗化了,它逐渐从高科技的工具退化为使人们玩物丧志进而危害社会的玩具。 这些不正常文化现象的出现,其根源在于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 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认知渐渐走向一个极端,即过于重视经济,甚至把经济作为衡量一切的最主要的甚 至是唯一的标准。在此基础上,便产生了相应的社会文化——拜金文化(或称为金钱文化)。在这种社会文 化的熏陶下,就会产生相应的思想观念——以钱为本,把“一切向前看”蜕变为“一切向钱看”。这种以钱 为本的指导思想,必然会把不少人引向歧途。 我认为,社会文化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引导人们向上、向前,并帮助人们提升素质,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娱乐是文化的部分职责,但绝不能是文化的主流或发展方向。须要指出的是,娱乐文化的主要目的应该是 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不良娱乐文化的恶性泛滥会成为社会精神毒品,会给 个人、家庭、国家带来极大的危害。从大环境来讲,整个社会文化现状确实须要改进了。 我们认为,大力发展社会文化的主要宗旨应该是:其一,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历 史文化中吸取丰厚的经验教训,并以此作为发展新时代文化的基础;其二,学习和吸取世界文化遗产中的 优良成分,发现并借鉴当今别国现代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用以补充和丰富我们自己的现代文化;其三,最 为重要的是,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以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作为发展文化的目标,随时随地在实践中检 验我们的文化发展方向,发现问题就及时纠正,以保证社会文化的科学发展,从而指导全民族与时俱进, 奋发向上,以健康的面貌、自豪的成就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原文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所说的文化乱象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化中的垃圾文化 B.网络文化中的低俗文化 C.社会文化中的金钱文化 D.网络文化中的娱乐文化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释道 ①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 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来源,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 ②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也是一切民俗民 风的源头。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在古代家庭中 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要用到茶。唐朝人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提出了“十德” 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两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风俗。 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③“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强调适度原则。茶文化中就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 选缓流的活水,反对选用急流之水,也不能选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时,第一次的泡茶之水,仅作“暖 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 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饮茶的全过程贯串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通过茶道 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④唐代诗人们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需要,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 茶汤的色、香、味,强调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展示茶道,表现出人的精神气 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清高廉洁以及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⑤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 的,自然而然的,非有意造作所至。 ⑥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因此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 在茶汤中掺以香料。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 ⑦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 关系。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还可以消除人心中的烦闷,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 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 ⑧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期,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 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清心守规,因而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能消除 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的东西,而茶叶中含有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又具有提神醒脑的作 用,这使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品。唐宋时,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盛,此时,饮茶已成为禅僧日 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⑨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字上。正是在这个“悟”字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凡 体验有得处,皆是悟”,都与茶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佛家视茶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把佛家的“悟” 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人们保持高尚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⑩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儒释道的思想和茶学相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茶之为 饮,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营造了一种清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精神。 (原文有删改) 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A.唐代的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这也说明了中国的茶文化不仅蕴含着和谐的理念,还包含着秩 序的理念。 B.人们饮茶时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与道家的“道法自然”观念不谋而合,可见茶文化与道 家文化关系密切。 C.中国的茶文化发展促进了儒释道文化的发展,而儒释道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二者互 相促进,共同发展。 D.人们只饮第二次的茶汤,强调饮茶的量要适度,认为通过茶道就可以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 和睦相处的空间。 1.D 2.D 今 日 收 获 如 何 ? 总 结 一 下 吧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