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届高三第七次模拟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具有早熟的人文精神传统,我们的先贤很早就努力摆脱“神”的崇拜,寻求人文理性。周朝的先贤在思考人和天的关系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传统。我们不能完全依赖神,而是要有人文自觉、以德配天,这里其实就是“人”的觉醒,表达出人文精神的追求。这种人文精神的追求是通过教育得以体现的,出现了以“成人”“德育”为本的儒家学说。所以,世界上很多中外学者,把中华文明称之为“儒教文化”。这一个“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中华文明确立了一套以儒家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以教育组织为传播形式的文明体系。在世界各种文明形态中,只有中华文明以教育作为立国的根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与此相关,中国产生了世界古文明中最成熟的教育制度。 为什么说“儒教”是一种人文教育?《周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如何以“人文”去“化成天下”就是教育。儒家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这个失去人文文化制约的社会建立合乎“人道”的和谐秩序。所以,儒教的“教”,就是希望儒者致力于教育,能够达到化成天下的目标。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儒家并不仅仅是把教育看成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还特别关注个体人格,关注个人的责任、潜能和发展。孔子的“成人之教”、孟子的“自得之学”、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均有发展个体人格、弘扬主体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文精神。 孔子的理想是“成人之教”。他的所谓“成人”其实就是全面发展的人,即应该是在智慧、意志、德行(即智、仁、勇)等各方面均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有各种各样的文化知识、综合素质,其实也就是理想人格的“君子”。所以,孔子十分关注如何开展“成人教育”,强调培养理想人格的君子,教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同时希望个体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以实现理想的“成人教育”。孟子把教育人理解为个体人格的自觉,即“自得之学”。他认为,学习实际上是唤醒个体“良知”的自省,通过自我反省,能够发现自己内在的德性,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一个君子、一个贤人。从君子、贤人又可以修行到圣人,所以儒家文化在推动教育的时候,特别强调要发展个体,弘扬自己的主体精神、实现自我价值,其实这都是一种人文教化。 另外,儒学创立的同时形成了儒家经典,这些四书、五经的儒家经典,不是上帝的训谕,而是三代先王、儒家诸子人文理性的历史积累,是人文文化的经典、历史理性的经典,特别是其中包含着大量论述教育的经典、实施教育的教材。儒家经典主要就是讲如何培养人、教育人,也就是成人之教。 可见,儒家人文教育基本上致力于两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家国天下。通过教育来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秩序,最终实现和谐家国与大同天下;另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以启发个体的内在潜能和人文精神的发掘。所以,儒家教育的核心既包括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又包括教育对个体全面发展的促进。从这两重意义上来说,儒家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教育。 (摘编自朱汉民《文化复兴与书院中国》)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教育为立国之本并有最成熟的教育制度的文明形态。 B. 儒家教育虽然致力于大同天下的实现,但更注重通过教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C. 君子是儒家教育理念中理想人格的代表,是一种能弘扬自己的主体精神的人。 D. 儒家经典体现出以育人为重点的显著人文性特征,因此它并不是上帝的训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传统,是论证“儒教”是一种人文教育的前提。 B. 文章论述了“儒教”的根本任务,谈及其维护社会与关注个人两方面的内涵。 C. 文章引述孔子与孟子等人的教育理念,论证了儒家注重通过教育来化成天下。 D. 文章以儒家为基本立场,对儒家教育内涵进行了深度剖析,最后进行总结。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越深入的接受孔子的“成人之教”,就越能摆脱对神明的崇拜与依赖,从而找到追寻人文理性的道路。 B. 如果儒者不致力于教育,不关注个体人格、个人的责任、潜能和发展,和谐美好的社会秩序就难以建立。 C. 中华文明确立以教育组织为传播形式的文明体系,这有赖于以“成人”“德育”为本的儒家学说的出现。 D.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与孔孟二人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并有最成熟的教育制度的文明形态”分析错误,以偏概全,原文的表述是“中国产生了世界古文明中最成熟的教育制度”。这个“最成熟的教育制度”是有“世界古文明”的限定条件的。 B项,“儒家教育虽然致力于大同天下的实现,但更注重通过教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分析错误,“致力于大同天下”与“通过教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是儒家人文教育的两重意义,不存在转折关系。 D项,“因此它并不是上帝训谕”分析错误,强加因果,儒家经典体现出人文特征,与“不是上帝的训谕”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论证了儒家注重通过教育来化成天下”分析错误,文章引述孔子与孟子等人的教育理念,论证的是儒家注重通过教育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如果儒者不致力于教育,不关注个体人格、个人的责任、潜能和发展,和谐美好的社会秩序就难以建立”说法错误,儒家教育的政治功能与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功能,这两项功能是并行的,其中一个不是另一个的条件。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 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 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答案】4. A 5. C 6. ①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 ②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 ③民众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选项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但不能由此推出“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的结论。选项属强加因果。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找到并找全选项对应的内容;最后对原文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再与选项一一进行比对并作出判断。本题选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正是因为经历了……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说法有误。材料三中说“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承接关系,不是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整体阅读并感知材料内容,确定答案涉及的信息,勾画出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最后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首先,整体阅读文章可知,答案涉及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三、四中。然后,勾画出关键语句。材料二中“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医疗救治方面,……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材料三中“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材料四中 “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最后,根据以上信息从政府领导、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全国人民的配合落实三方面概括。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云中村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 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脖子上鬃毛翻卷。 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时间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汗水淋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就聚拢过来,包围了他。 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午2点28分04秒。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 灾后,他和云中村幸存的人去往政府安排灾民的另一个地方。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 当云中村人落脚在另一个世界——那个平原上的村庄,那些气味一天天消散,最后就永远消失无踪了。 有一阵子,阿巴竟然把这些味道都忘记了。 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 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 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 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永远在“那里”。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拿照片的两户人家原本是四户人家,是由四个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建的两户人家。他们各生了一个儿子。孩子吃着捐助的奶粉长大,裹着捐助的尿不湿长大。他们说,娃娃不是生在云中村的,但还是云中村人。就拿照片回去吧,给他们的哥哥看看,给他们的姐姐看看。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乡亲的泪水流进了阿巴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 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 移民村的老板——家具厂的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饭馆是三户移民合伙开的,以家乡的山货——野菜、蘑菇、牦牛肉、藏香猪肉为招牌菜。李老板把手一挥,说,今天不喝店里的青稞酒,咱喝五粮液。阿巴说,你一直对我们很好。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阿巴把李老板塞给自己的钱掏出来,说,唉,大家都难,我不能要你的钱。 老子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家具厂要死要活,也不在这点钱上,拿着! 阿巴说,我岁数比你大,你怎么是老大哥? 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 阿巴离开那天,整个移民村都出动了。那天,阿巴表情严肃,气度威严。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工装,穿上了藏袍。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锻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 有人要流泪。阿巴说,不许悲伤。 有人想说惜别的话,阿巴也说,不许舍不得。 那我们用什么送阿巴回家? 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 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 他们在水泥站合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歌唱像是森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藓在听。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岗。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 地震发生在5月,救灾的解放军走了。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彭措家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最柔软的小羊皮。琼吉家的人在废墟下埋得最深,解放军用三天时间才刨出来。他家的老奶奶看到解放军,就说菩萨,菩萨。老奶奶一见到解放军就拉着那些刨过泥的手,搬过石头的手,把发臭的尸体从废墟底下刨出来的手,一个劲亲吻。老奶奶在解放军官兵那里得到一个称号——“吻手阿妈”,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娃只能吻他们的手。 正陷于遐想的阿巴突然听到了鸟叫声。阿巴听出来是云中村前石碉上的红嘴鸦群在鸣叫。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这群红嘴鸦还跟几年前一样,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不只是几年前,而是几十年来,这群红嘴鸦就是这样,永远在石碉上栖息,永远不多也不少。 阿巴想,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 (节选自阿来《云中记》)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地方特色鲜明,马身上的腥膻味、收集的东西放褡裢、告别乡亲时穿藏袍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B. 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灾民知恩图报的美德。 C. 小说在刻画家具厂的李老板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凝练传神地塑造了其热情大方的人物形象。 D. 阿巴快到云中村时听到了鸟叫声,感叹“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这看似不合常理,却传达出阿巴难以言说的情感。 8. 本文是怎样叙述云中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不得脱离文本内容)。 【答案】7. B 8. ①采用倒叙手法,以阿巴行路时通过马的气味回想起地震,来引出云中村的故事,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②多用对话间接地展现故事内容,通过阿巴和其他人的交谈,真切客观地表达移民对故乡和已逝亲人的思念,感情真挚。③现实与回忆交织(虚实结合的手法),交代必要情节,展示事件来龙去脉,详略得当。④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在叙事、写景、抒情中赋予阿巴回村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5)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使叙述自由。 9. ①阿巴要回曾经的村子,村民们托其带去礼物,表达了村民们对地震中逝去的亲人及故乡的思念之情。②李老板以汉族老大哥的身份给阿巴送钱,地震救灾中汉藏军民互相关照,表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汉藏同胞一家亲的民族情谊。③作者借阿巴回村路上的感悟及村民对已逝亲人的思念,表达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是为了体现灾民知恩图报的美德”错误,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表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美德以及“汉藏一家亲”的民族情谊。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例如本题“本文是怎样叙述云中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然后从以下角度进行答题:叙述方式、情节安排技巧、表现手法等。答题时,要注意结合相关情节,分析小说体裁特征,并指出其表达效果。 小说开篇直接运用倒叙的方法叙述阿巴在登山中感受到马身上的气味,来引出云中村那段地震灾难的往事,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进一步阅读。整篇小说的行文主要是用对话的方式呈现,通过阿巴和其他人的交谈来表达移民村对故乡和已逝亲人的思念之情,在人物对话中交代了小说的情节,丰富了阿巴和村民善良淳朴的形象,抒发了灾难中的人们真挚的情感,有利于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同时,小说采用现实与回忆相互交织的叙事手段,在村民和阿巴的回忆中,交代故事的前因后果,展示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使故事的叙述更为集中化,有助于在有限的篇幅内交代具体而必要的情节,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最后,小说中的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特别是移民村全体村民送别阿巴的情节,尤其显得哀而不伤,在感动读者的同时,升华了小说的主旨,赋予阿巴回村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也引起了读者深深的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类,答题注意观点+原文例证的方式。 题目要求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对人文精神的认识,谈谈理解对小说意蕴的理解。解答此题,不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只需要结合全文,联系对人文精神的认识,谈谈对小说意蕴的理解即可。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纵观全文,小说有多处情节都体现了人类自我关怀,即人文精神。这篇小说主要叙述阿巴要回曾经的村子,村民们托其带去礼物的故事。全文围绕“阿巴回村”的故事来展开叙述,字里行间流露出阿巴及移民村的人们对故乡以及地震中逝去的亲人的思念;而家具厂的李老板为阿巴送行,以汉族老大哥的身份送给阿巴一笔钱,集中表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汉藏同胞一家亲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地震中军民互相关照更是凸显了这一点;同时作者借阿巴回村路上的感悟以及村民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侧面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承元,士真第二子。兄承宗既领节钺,奏承元为观察支使、朝议郎,兼监察御史,年始十六。元和十五年冬,承宗卒,秘不发丧,大将谋取帅于旁郡。时参谋崔燧密与握兵者谋,乃以祖母凉国夫人之命,告亲兵及诸将,使拜承元。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因以诸将意赞之承元谓诸将曰:“诸公未忘先德,不以承元齿幼,欲使领事。承元欲效忠于国,以奉先志,诸公能从之乎?”诸将许诺。遂于衙门都将所视事,约左右不得呼留后,事无巨细,决之参佐。密疏请帅,天子嘉之,授检校工部尚书,兼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郑滑观察等使。邻镇以两河近事讽之,承元不听,诸将亦悔。及起居舍人柏耆赍诏宣谕滑州之命,兵士或拜或泣。承元与柏耆于馆驿召诸将谕之,诸将号哭喧哗。承元诘之日:“诸公以先世之故,不欲承元失此,意甚隆厚;然奉诏迟留,其罪大矣!”遂拜诸将,泣涕不自胜。承元厉诸将,乃尽出家财,籍其人以散之,酌其勤者擢之。承元出镇州,所从将吏有具器用货币而行者,承元悉命留之。承元昆弟及从父昆弟,授郡守者四人,登朝者四人,从事将校有劳者,亦皆擢用。俄而移镇鄘坊丹延节度使,便道请觐,穆宗器之,数召顾问。未几,改凤翔节度使。凤翔西北界接泾原,无山谷之险,吐蕃由是径往入寇。承元于要冲筑垒,分兵千人守之,赐名曰临汧城。凤翔城东,商旅所集,居人多以烽火相警,承元奏益城以环之。承元宽惠有制,所理称治。太和七年十二月,卒于平卢,册赠司徒。 (节选自《旧唐书·王承元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因以诸将意赞之/ B. 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因以诸将意赞之/ C. 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因以诸将意赞之/ D. 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因以诸将意赞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钺指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予大臣作为权力的标志,被授予节钺的大臣称为持节。 B. 元和指年号。年号是汉武帝始创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太和、天宝、庄宗、穆宗等。 C. 工部,古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构,长官为工部尚书。 D.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时所烧的烟火,遇有敌情时通过点燃烟火迅速传达报瞥信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承元少年得志,屡获举荐。他年仅十六岁,就被兄长奏请朝廷,担任过观察支使、朝议郎、监察御史等多个职位。 B. 王承元不重名位,效忠国家。诸将因他年幼想让他接任亡兄之职时,他拒绝接受,后因诸将答应一起效忠国家,才同意就任。 C. 王承元忠君奉诏,劝谕部下。他不恋先祖旧地,密奏朝廷请求另派节帅,在柏耆宣诏时积极劝谕号哭喧哗的将领们接受诏令。 D. 王承元守职尽责,治政有方。他任凤翔节度使时,在要道修筑堡垒防止吐蕃人侵,在凤翔城东增加城垒护卫居民安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于衙门都将所视事,约左右不得呼留后,事无巨细,决之参佐。 (2)承元厉诸将,乃尽出家财,籍其人以散之,酌其勤者擢之。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于是(他)在衙门都将的地方处理政务,告诫左右不能称自己为留后,事情无论大小,都与参谋僚佐决断。(2)王承元激励各位将领,就全部拿出家中财产,按照登记人数来散发它,选择其中做事勤勉的将领来提拔他。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译文:王承元拜拜哭泣不肯接受。众将坚持请求,王承元说:“天子派中贵人作监军,有事何不先与(他)商议?”等监军到后,(监军)也顺着众将的意思赞同他。 该句前面的语境是:乃以祖母凉国夫人之命,告亲兵及诸将,使拜承元。所以,本句应断在“不受”之后,从而排除BD。“诸将”是“请之不已”的主语,说明其前应断开,“不已”即“不停”的意思,其后要断开。“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是王承元说话的内容。此处“监军”是中贵人的职责;如果有事应先和中贵人商量,这表现王承元的谦卑有礼,所以在“监军”之后要断开,从而排除A。“及监军至”这里的“监军”用职位代指中贵人。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B项,庄宗、穆宗不是年号,而是庙号。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以偏概全,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在于选项漏掉了“中贵人监军赞同”这一条件;“因他年幼想让他接任亡兄之职时”的说法不当。关于“年幼”是王承元自己的说法,原文是“诸公未忘先德,不以承元齿幼”。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视事”,主持、掌管,处理政务;“约”,动词,约定、规定,引申为“告诫”;“左右”,指左右的人,即亲随。 第(2)句采分点:“厉”,通“励”,勉励、激励;“籍”,登记;“酌”,斟酌、选择;“擢”,选拔。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王承元,是王士真的第二个儿子。兄长王承宗接受朝廷任命以后,奏请朝廷让王承元作观察支使、朝议郎,兼任监察御史,(承元)年龄才十六岁。元和十五年冬,王承宗去世,军中隐瞒不公布死讯,大将策划从其他州郡挑选节帅。当时参谋崔燧暗中和掌握兵权的人商议,就用王承元祖母凉国夫人的名义,通告亲兵与众将,让他们推举王承元继承。王承元拜拜哭泣不肯接受。众将坚持请求,王承元说:“天子派中贵人作监军,有事何不先与(他)商议?”等监军到后,(监军)也顺着众将的意思赞同他任留后。王承元对众将说:“诸公不忘先人恩德,不因我王承元年幼,想让我管理事务。我打算效忠国家,来尊奉先人遗志,诸公能听从我吗?”众位将领都答应。于是他在衙门都将的地方处理政务,告诫左右不能称自己为留后,事情无论大小,都与参谋僚佐决断。秘密上疏奏请朝廷派节帅,天子很赞赏他,授任检校工部尚书,兼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郑滑观察等使。邻镇用两河近年的旧例委婉规劝他,王承元不听,众将也后悔了。等到起居舍人柏耆带诏书前来宣布圣谕将他调任滑州的任命时,兵士有的下跪,有的哭泣,王承元与柏耆在馆驿中召集将领劝谕,众将哭喊喧闹。王承元责备他们说:“诸公因先祖的缘故,不想让我王承元失去此地,情谊非常深厚,但接奉诏命之后拖延不动身,那罪过就大了!”就揖拜众将,哭泣流泪不能自抑。王承元激励众将,就全部拿出家中财产,按登记人数来散发它,选择做事勤勉的将领来提拔他。王承元离开镇守的州郡时,有携带器用和财物随从的将吏,王承元都命令他们留下。王承元的兄弟及堂兄弟,授任郡守官职的有四人,入朝为官的四人,担任将校有功劳的,也都被提拔任用。很快,王承元改任鄜坊丹延节度使,顺路请求觐见,穆宗很器重他,多次召见他咨询。不久,改任凤翔节度使。凤翔西北毗邻泾原,没有险要的山谷,吐蕃由此可径直入侵。王承元在重要道路会合的地方修筑堡垒,分派一千士兵守卫,赐名叫临汧城。凤翔城东,是商旅聚集的地方,居民经常用烽火相警戒,王承元上奏要求增加城垒来环绕它。王承元宽厚惠民有制度约束,管理的地方以安定著称。太和七年十二月,在平卢去世,册书追赠司徒。 (二)诗歌鉴赏(本题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九赏心亭登高 范成大① 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②重把杯。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注】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②双旌,镇帅的代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 B. 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 C. 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 D. 本诗在写景追忆中抒发对家国和个人境遇的慨叹,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15. 诗歌尾联“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广受后世称道,请从炼字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6分) 【答案】14. D 15. ①用字巧妙。“犹”字写出了酒醉之后仍不能排遣思乡之愁,足见思乡之浓重;“却”字写乡心似乎与身体不同,随潮水回归,实际上饱含作者的无奈。②比拟。化抽象为具体,将乡心当作有形的事物来写,说它依附于潮水,回归家乡,将思乡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题详解】 D项,本诗有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但并没有对家国的慨叹。 【15题详解】 本题是赏析题,题干已经给出了赏析角度,一是炼字,一是修辞手法。“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中的两个虚词“犹”“却”对情感起到了强化作用,是诗句的精妙之处。答题时要具体分析两个字的效果,“犹”是“还”的意思,饮酒依旧不能消除愁苦,可见思乡之愁的浓重;“却”表示转折,强调思念的力量,也表现出只能心回的无奈。从修辞上看,主要是比拟,将无形的思乡之情化成有形的东西,形象生动。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郁郁不得志,不得已而开始了自我放逐的道路;但内心又思念故国,于是在放逐的路上频频回望,文中_______,_______便是这一心理矛盾冲突的生动体现。(屈原《离骚》) (2)年老的琵琶女回顾自己少无知轻狂,不懂得轻春韶华的重要性,而随随便便地浪费消磨掉,文中_______,_______便是上述情形的真实写照,为其孤独不幸的老年生活埋下伏笔。(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表现了春冬之时,三峡一带水流清澈、碧绿,倒影着四周景物影子,这一美好的景致。(郦道元《三峡》) 【答案】 (1). 忽反顾以游目兮 (2). 将往观乎四荒 (3). 今年欢笑复明年 (4). 秋月春风等闲度 (5). (则)素湍绿潭 (6). 回清倒影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荒、湍、潭。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在学本事、长见识的过程中,舒适反而会是一种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每天没少做题,成绩却不见进步,仔细检查发现,孩子做的都是自己会的那几种,表面看数量不少,其实是在不断重复。只愿意驾轻就熟,不愿意费劲解决难题。这种学习,很难进步。勇于走出舒适区,向艰难区进发,才能真正长本事。 其实,舒适区就像一个圆。( )。任何事情都不是 的,越 ,不愿努力,这个圆就小得可怜。那个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什么也不愿干,把自己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为最高追求,那他的舒适度就只有“桶”那么大。气温一下降,这个“舒适”就有几分可疑。苏东坡有首诗说,“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是激愤之作。不在挫折中磨砺,怎么可能成功呢!满足现状, ,错失的是更大的舞台。 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成长,应该从不断走出舒适区开始。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你越不怕吃苦,向外开拓,这个圆的圆周就越大,发展空间就越大,人生体验就越丰富。 B. 这个圆的圆周越大,人生体验就越丰富,你就越不怕吃苦,向外开拓,发展空间就越大。 C. 你越不怕吃苦,向外开拓,这个圆的圆周就越大,人生体验就越丰富,发展空间就越大。 D. 这个圆的圆周越大,发展空间就越大,你就越不怕吃苦,向外开拓,人生体验就越丰富。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妨碍 一挥而就 如履薄冰 作茧自缚 B. 障碍 一蹴而就 畏首畏尾 故步自封 C. 障碍 一挥而就 畏首畏尾 故步自封 D. 妨碍 一蹴而就 如履薄冰 作茧自缚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那个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什么也不愿干,以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为最高追求,那他的舒适区就只有“桶”那么大。 B. 那个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把自己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当做最高追求,什么也不愿干,那他的舒适区就只有“桶”那么大。 C. 那个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以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为最高追求,什么也不愿干,那他的舒适度就只有“桶”那么大。 D. 那个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什么也不愿干,把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为最高追求,那他的舒适度就只有“桶”那么大。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要求选择“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 括号前是一个比喻句,“舒适区就像一个圆”,这个比喻句承接的内容是第一自然段的尾句:勇于走出舒适区,向艰难区进发,才能真正长本事,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讲“舒适区”和“圆”之间该怎样关联。“你越不怕吃苦,向外开拓”正呼应了“勇于走出舒适区,向艰难区进发”这句话,而BD以“这个圆的圆周越大”开头,与“勇于走出舒适区,向艰难区进发”不衔接,故排除。而“向外开拓”正像这个圆的圆周不断扩大。进而作者推论到“人生体验就越丰富”和“发展空间就越大”之间的正相关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先“丰富的体验”,才有“越大的发展空间”,不能颠倒,据此可以排除AD。这样就。归根结底,该句要瞻前顾后,语段采用比喻说理的方式进行,注意事物的先后逻辑即可。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做此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 第一组词语,“障碍”:①(名词)阻挡前进的东西;②(动词)阻挡,使不能顺利通过。“妨碍”:(动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使过程或进展变得缓慢或困难。语境是人在学本事、长见识的过程中,舒适反而会是一种……,显然是一个名词作宾语,故选“障碍”,排除AD。 第二组词语,“一蹴而就”:踏一步就会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很容易就会成功。“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语境是说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故填“一蹴而就”,故排除C。 第三组词语,“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畏首畏尾”:比喻顾虑重重。语境是说如果顾虑重重,不愿努力,这个圆就小得可怜,故填“畏首畏尾”。 第四组词语,“作茧自缚”: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语境告诉人们不能“满足现状……”,故填“故步自封”。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原句的病因是主语前后不一致和搭配不当,具体修改如下: B项,“自己”前加“让”或者删除“自己”,这样才能保持主语一致。 C项,“舒适度”与“大”搭配不当,应将“舒适度”改为“舒适区”。 D项,“把……为……”搭配不当,可在“为”之前加“作”,即应改为“把……作为……”。 故选A 。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阅读下面文字,列出法国抑制房价的三条措施。每条措施不超过10个字。 法国法律规定,本人居住房屋(一家只能有一处)以外的房产,如果拥有期限低于30年,出售时的升值部分要缴34.5%的升值税。其他升值部分纳入出售者当年的收入总额里,纳收入所得税。如果购入住房不出租而等待升值出售,法律规定第二住宅的房产税比第一住宅要高一倍。购入房产用于出租,虽然一般而言是自由定租金,但在巴黎等大城市涨租往往就只能按照每季度公布的建筑价格指数与通货膨胀指数来上调,不允许超出这些指数。同时规定在何新建房产必须建比例为30%的低租金社会福利住房,由此保障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权。 措施:________ 【答案】运用税收杠杆,限制房产租金,建设福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要做此题,学生应该学会概括分析内容要点,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对相关信息分析、归纳、得出答案。本文段共由五句话组成,围绕抑制房价的问题主要谈了三个方面。前三句讲出售房屋需缴纳各种税如升值税、收入所得税、房产税等,第四句讲出租的房屋在巴黎等大城市涨租须按规定来调整,第五句讲新建房产必须建一定比例的社会福利住房。 因此,法国抑制房价的三条措施分别从税收、租金、建福利房三个方面概括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21.下面是“遗忘实验”测试数据表。请根据图表内容,总结出知识遗忘的一条规律,并从中得出一条与学习有关的启示。要求语言简明,表述准确。规律不超过15个字,启示不超过30个字。 【答案】答案示例:规律一:记忆完成后,遗忘就开始发生: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启示:学习完某一方面的知识后,应抓紧时间及时复习。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表文转换能力。图表转化题,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第二、归纳认读结果。本题要求根据图表内容,总结出知识遗忘的一条规律,并从中得出一条与学习有关的启示。本题表中数字分两个部分,答题时,仔细观察这两个部分的数据变化,找出他们之间的变化关系,然后概括出其规律。从这章表我们可以看出:当记忆完成后,遗忘开始发生,随着时间推移,记忆的保持率越来越低,在最初的时间里,遗忘的内容相对来说较多,也就是遗忘较快,后来变慢。答题时,也可以从知识记忆保持方面叙述。然后根据这些知识遗忘的规律写一条与学习有关的启示。比如:学习完某一知识,要及时复习。 点睛:表文转换题答题步骤: 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图表式 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 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 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 第二、归纳认读结果,注意:①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 这可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 起提示作用。③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 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比较题目要求和图标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④简要归纳概括。解答前,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按题目要求(句式、字数) 归纳概括,就符合简答要求了。 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在反映事物变化或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沉默”,徐志摩说:“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鲁迅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泰戈尔说:“沉默蕴蓄着语声,正如鸟巢拥围着睡鸟。”阿拉伯谚语中有:“谈话使人关系密切,沉默造成人与人的隔阂。”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沉默”也会有多种体会和理解。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何联想、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与身边同学交流。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切合身份,贴合话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沉默有道 一个爱唠叨的理发师给马其顿国王理发,问他喜欢什么发型,马其顿王答道:“沉默型。” 周国平先生很喜欢这个故事,于是作《“沉默学”导言》一文,题目挺有意思,而作者也于本文末段给出了解释:“世有声学、语言学、音韵学、广告学、大众传媒学、公共关系学等,唯独没有沉默学”。这就对了,沉默怎么能教呢?所以仅存此“导言”一篇“正论”则理所当然地永远诸阙如了。读罢即笑,再瞥一眼标题,却又冷不丁地打一个寒噤,周先生所言极是,古希腊最早的哲人泰勒斯就说过“多说话并不表明有才智”。人有两只耳朵,只有一张嘴,一位古罗马哲人从中揣摩出了造物主的意图,让我们多听少说。孔子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而明朝的李笠也认为:智者拙于言谈,善谈者罕是智者。可见,沉默自然可论作“学问”,且学问之大、之广,令人深探之。 我承认,世间有太多谎言与废话,而“谎言重复十遍未必成为真理,真理重复十遍就肯定成为废话” 。若不准说废话,人世就会沉寂如坟墓。然而,在我们听人神采飞扬地发表老生常谈,激情满怀地叙说妇孺皆知,却又忍不住愿送其一句“沉默是金”。回过头来又不禁悄悄问自己“对否?”世界需要“炫才”,况大诗人王维、白居易都为及第而自荐,我们又怎能嗫嚅欲止、埋没才华而恪守“智者寡言”呢?有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参加会议,一言不发,事后,一位评论家对他说:“如果你蠢,你做的很聪明;如果你聪明,你做得很蠢。”而这则故事恰恰证明了沉默的两面性。 聪明人必须表现自己的聪明吗?聪明人非说话不可吗?相反,那些大张旗鼓地推销自己,借着媒体与大众起哄的人们真正可以冠以“聪明”吗?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平庸的诗人自诩泰戈尔,俗不可耐的小说扬言摘冠诺贝尔,尚未开拍的电视机先声夺人闹得天下沸沸扬扬。在这热闹一时的吹嘘和喝彩之下,终只虚声浮名。于是我们呼唤沉默,因为那是面对功利的脚踏实地、面对名声的实事求是。著名学者余秋雨在答学生问时提到,“有时周围杂音太多,批评者怕大家听不见他们的声音,就喊得响些,冲一些,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声调而拒绝批评,世界对我们的关怀多种多样,烈日当头,朔风扑面、海浪卷身山路磨脚,哪能把它们都调适得温煦柔和?全都调适了,这个世界也就会变得毫无意思。”“我曾一再主张,除了特殊情况,对媒体问的批评不要反击。其理由,不是害怕,不是鄙视,不是谋略,只是因为我们没那么重要。” 沉默正因于此。我们应擅于沉默因为那是盔甲,可以保护遍体鳞伤的我们;因为那是武器,它让一切流言蜚语无处逢生。我们需要在恰当的时候保持沉默、享受沉默,同样也要学会展示,展示原创、展示观点、展示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强音。沉默之人是智者,知道何时沉默、何地沉默;沉默之人是仁者,可吾得千语,宋得下山;沉默之人是得道者,经历奋斗,看穿一切。他们在沉默中永生。无知者的沉默是浅藻,罪恶者的沉默是顽固,小人物的沉默是怯懦……他们在沉默中灭亡! 沉默有道,生习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话题作文,围绕“沉默”来写。材料中提到了徐志摩的沉默,那是因为离别的伤感无法言说;鲁迅的沉默,那是因为面对黑暗无话可说;泰戈尔的沉默,那是因为沉默是喧闹的近邻;阿拉伯谚语则认为沉默使人隔阂。这些都是“引语”,考生可以通过它们打开思路,可以写这些立意,也可以不写,写自己的思考。这样的话题包容性非常强,哲理性也非常强,考生有很广阔的思维空间,很适合写作。但是要写好,写出哲理,写得深刻,也不容易。需要考生对生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思维有广度和深度。写成议论文,就要旁征博引,阐发关于“沉默”的哲理;写出散文,则要阐发“沉默”的抒情意味,表达对生命和话语的思考;写成记叙文,则要通过描写和情节设计,含蓄地表达对“沉默”的认识。 参考立意: 1.沉默未必是金; 2.无声胜有声; 3.沉默是一种素养; 4.要善于打破沉默的壁垒。 参考素材: 1. 孔老夫子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智者看来,实际行动比夸夸其谈更有意义。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遨游蓝天之后,在一次庆功宴会上说:“鸟类当中,鹦鹉是最能说的,但鹦鹉是飞不高的。”所以“沉默是金”。 2. 沉默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品格。如果没有沉默,就没有孕育,就没有震荡,就没有突破。蛾在沉默了一冬之后,终于把飞的梦幻变成现实;海在沉默了一时之后,终于把惊涛的壮观推出了地平线。朝霞在沉默了一夜之后,终于把绚烂的光彩洒向大地,禾苗在沉默了一季之后,终于把丰富的营养献给人间。 3. 风一但沉默,就没有抖荡的思想;雷一但沉默,闪电只是虚无的幻影;小溪一旦沉默,就会有冰在儿贴上冬的封条。人生每一个路口的驿站,你都要有自己的发言。 4. 人如果沉默久了,就会变成一尊木讷的石雕。因此我们理应敞开胸扉表述自己,少一些隐晦,多一些坦露,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真诚,该说则说,当歌则歌,唯有不再沉默,阳光才能透过云层,浮出海面,再现金光。 5. 思想家说:沉默是一种美德。教育家说:沉默是一种智慧。 是的,沉默与思索挛生。他是人深沉,而深沉的人更趋成熟。是的,沉默即力量。它使人充实,而充实的生命才会永远年轻。 有人以为:麻木是沉默;蔑视是沉默;昏睡是沉默。不,这些都不是沉默。沉默是临产前母腹中的胎动;沉默是春寒里芽孢中萌生的新绿;沉默是火山喷发前在地下运行的岩浆。 参考结构:题目是《沉默有道》。开头从马其顿王国王与理发师的故事入手,然后写到周国平的《“沉默学”导言》,再引用古希腊哲人泰勒斯的名言以及古罗马哲人和孔子的名言,提出论点,沉默自然可论作“学问”,且学问之大、之广,令人深探之。接着作者开始探讨“沉默”的价值和意义,结果发现,沉默具有两面性。接着作者开始反思现实,那些热闹的、喧嚣的、“聪明”的,终只虚声浮名,于是我们呼唤沉默。特别引用余秋雨的话,来论证沉默的必要性。于是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应擅于沉默,在恰当的时候保持沉默、享受沉默。最后扣题:沉默有道,生习之。 【点睛】话题作文的选材 有了话题可以引出许多话来。一个大话题可以分出一些小话题,每个小话题又会有许多不同的角度。有了话题才能根据自己的阅历、知识、特长确定写什么,才能纵横驰骋,才能使文章出新。 我们可以从社会生活中挑选热点话题,如环境状况、西北大开发、反腐倡廉等;从媒体信息中筛选最新的话题,如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动态;从大自然和自然现象中找寻话题,一方面直接取自大自然,一方面从自然现象中获得灵感,阐述人生哲理;从平凡的生活中撷取不平常的话题,如使你激动的事,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给你启迪的事。 我们可以从独特的生活经历中选取话题,在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天地中,发掘出蕴含于这些经历中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从独特的心理感受中发掘话题,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情世界,对于人、事、景、物的认识,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的不同,感受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从特殊的情感经历中选择话题,每个同学的内心感情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家庭背景、道德修养、人生经历的不同,事物在心中涌起的感情波澜也完全不同:有相聚、获奖、成功、交友的欢乐,有离别、挫折、失败、落榜的痛楚;有被人仰慕的愉悦,有遭人误解的苦闷等等,要善于从中选择话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