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金山中学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位卑则足羞, 。 (《师说》) (3)本来是自己思念对方,却描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有人将这种手法命名为叫“从对面写起”;周邦彦《苏幕遮》中运用这种手法的句子是:“ ”。 二、选择(5分) 2.习总书记《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一文引用“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下列文句与其意不符的一项是( ) (3分) A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B.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C.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D.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 3.在网购中,“草”字通常可以理解为长势很凶猛的购买欲。而网络语言“拔草”意指把心痒痒的购买欲给“拔”除了。很多吟咏小草的古诗可以形成有趣类比,如:“ , ”,表达出购物欲也是随季节交变迁,每到换季时节总会悄然萌生;“ , ”, 流露出在满眼广告的世界里,到处都有你心仪的东西,随时激发你的购物欲;“ , ”,则是真切地呈现了购物欲总是挥之不去,不管别人劝阻还是自我放弃,隔几天又会浮上心头的情形。 将以下诗句依次填入上文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16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D.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离离原上草,一步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9题。(17分)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裴毅然 ①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 ②新文学运动以,鲁迅的《孔乙己》、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③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乃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 ④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因掌握知识,知识分子自必怀有一定理想,不屑于流同俗辈,不安于既有现状。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在群俗看,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⑤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 ⑥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何处何地有痒痒肉,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 16 ”,一举刨一扛镐的“第一感觉”都往那儿汇聚,这样便从创作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而艺术创作的关键又在于细节与深度,对作家说最容易写得深入的只能是自己。此外,嘲笑自我的社会效应也较好,上面不会怪罪,下面不会得罪,官不厌民不嫌,就像相声演员最好的开涮对象总是自己。既然将镜头对准了知识分子,那么还能不搞出几声笑?谁身上还能没有一点可资嘲笑的“不完善”之处? ⑦孔孟以降,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之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三代文武”,标榜至今。厚古薄今,从习惯上养成了中国学者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审美传统——“以新为不可知,以旧为不可易”。 ⑧一九八〇年代中期呼啸文坛的“寻根派”,呼吁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特质中找寻现代社会的“自我”,期望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根”,从宁静乡村处寻找文化根,从遥远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根”。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从思想倾向上,表现出追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文明,表现出追慕落后的趋向,但从审美上却因这一“向后看”得到价值支撑,觅得内涵,并以此否定城市现代文明。而知识分子又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了一块滋味多多的“痒痒肉”。 ⑨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审美观点均处于欲建未建的叉路口,新旧矛盾交聚汇集,以“旧”笑“今”也是一种必然。恰好多读了几年书的知识分子又是公认的新派人物,多有与众不同之处,被俚俗们拎出当当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 ⑩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夏瑜”式的孤掌难鸣,不成气候缺乏呼应,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激掌一片。 因此,审美上从就是偏旧不偏新,鲁迅的《药》中,最好笑的人物还是那个“疯子”夏瑜。 习惯成自然,既然知识分子这一头总是自我嘲笑,并不断提供这样的嘲笑范本,那么另一头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俗众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谓时髦的“卖点”。 当然,只要知识分子还作为某种社会集团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因为掌握知识而成为社会关注点,那么,文学中的这一知识分子待遇怕是还得享受下去,一直要到全社会知识化,全都成为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免却这一“待遇”。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填入第⑩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①等到新思想最终战胜旧思想 ②再回头去嘲笑旧式人物 16 ③如《药》中新派人物夏瑜 ④好象也没了多大意思 ⑤甚至连嘲笑权都没有呢 ⑥新派人物亦随之失去“新”意 A.③①②⑤④⑥ B.③⑥①②⑤④ C.③⑤①⑥②④ D.③④②⑤①⑥ 5.第⑥段加点词“矿藏”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6.第⑧段,作者列举“寻根派”和《最后一个渔佬儿》的目的是什么?(3分) 7.第⑩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试举出其中一种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8.下列分析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的原因,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作家们创作喜欢向熟悉的自身取材。 B. 自古就有嘲笑知识分子的审美背景。 C. 人们普遍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定势。 D. 知识分子本身微妙的社会身份因素。 9. 作者对未知识分子在文学中的“待遇”持什么观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6分) 一句话,到村子里去 冯骥才 ①半浦在宁波江北,依江傍海,土沃草肥,人又勤快,是个古老的鱼米之乡,至今依然恬静地躺在这块土地上。由于历时久远,模样苍老了一些,但浙江的村子都很洁净。看上去像一个南方的老婆婆,满脸细细弯曲的皱纹,慈眉善目,一身干干净净的衣衫,鬓发梳得整齐,仪态安然地坐在那里。 ②村子不算大,一千多人。但外出打工营生的人很少,十之八九还住在村子里,人气儿依然旺足,这在当今的村落不多见了。只是时下天已入冬,田里没农活了,在周边企业里干活的人又都去上班,村里很静,鲜见人影,只有鸡呀狗呀在街上溜达,雀儿们时不时落到街心找东西吃。 16 ③一入村口就看见一溜儿几个牌子,上边写着这个村子的历史、遗存、族姓、物产、风习,明显带着几分挺自豪的神气。半浦虽然没列入国家级村落保护名录,只是个市级的古村落,但半浦人却把自己看得很重。由于它东达上海,北接慈城,通江接海,舟车往来,历史上的半浦比现在要大,也更重要,够得上一个乡镇。能想到这个小村子里曾经有一个藏书楼,还有过一个规模不小的“半浦小学”吗?现在半浦小学的建筑还在,一幢灰砖黛瓦、素雅又宽敞、带木廊子的两层楼房,带着民国时期的风情,叫人想起柔石《二月》电影里那座教学楼。但如今历史过去了,人去楼空,还没派上用场。中国的村庄很少文字史,百年以上事物只要没有人再去念叨,往往就会失忆。失忆了就没用了——干脆扔了吗? ④半浦人没这么做,他们紧紧抓住自己仅剩无多的历史遗存。他们知道只有这些残缺不整却实实在在的历史遗存可以见证他们的身份与来历。所以,他们将村中仅存的二十四座有价值的老建筑视作珍宝,比如:祠堂、庙宇、府第和几座经典性的江南民居。我跑到这些建筑里看看,有的已经修好,修得很经意,保持着原先的气质;有的还没有修,依然断壁残垣,却不去乱动,连昔时挂在门廊上挂食篮的木钩子,还原原本本吊在那里,历史留下的每个特殊的细节里不都包含着一个美妙的故事吗? ⑤半浦人对自己村落的保护是小心翼翼的。历时久远的古村大多陈旧落寞,支离破败,半浦人的做法是分期分批地整理,先把精华修缮出来,再着手其它;即使精华也一座座地精修细做,不急不躁。因为他们把自已的村落遗存当做引以为荣的宝贝,不是当做向游人吆喝的景点,所以在这里看不到大拆大建的工地。走在村中,有一种家园般的亲和感,可以看到浙东村落独有的气质与生活。比方南方多雨,村中所有门窗的上方,都伸出一块薄薄的石板做檐,以遮雨水;由于空气的湿度大,被褥潮湿,白天拿到院外,沿墙搭在绳子上晾晒,晒干了,晚上盖在身上就会舒服。走在街上,从这些沿墙的、晒暖的、花花绿绿的被子前走过,会感到一种生活的柔软与温馨。在村口新建的文化礼堂里,我遇到几位中老年人正在自拉自唱,细一听是这里的家乡戏——越剧《情探·盟誓》;两位中年女子一青衣一小生,唱得投入;操琴的老音弦拉得更是起劲。于是,一种古村的情味油然而生。当然,时代新事物也正在渐渐走进村中,比如现代的家庭设施、电子设备、交通工具等等;在刚刚修好的半浦小学的楼前我见到一位女士,她来自一个民间的公益文化机构,正和村里商议,要利用这座空置的教学楼开办慈孝文化教育。因为宁波慈城是江南驰名的慈孝文化之乡,历史资源很深厚。我问她:会有多少孩子到这个村子里来参加活动?她说五万,这数字相当惊人,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她说,他们面对的将是整个宁波地区的小学生,而且是纯义务的文化教育。他们想让新一代人能够继承中华民族这个优秀的传统,她希望我能在教育理念上和方式上给他们一些建议。 ⑥我听了很感动。心想,在半浦村这里所看到的不正是我们希望的古村落吗—— 16 ⑦敬畏自身的历史与传统,不急不躁,量力而行,先把精华做好抓在手里,再步步为营地做下去。首先是环境洁净,有山有水。不仅有珍贵的遗存,还有鲜活的文化传承,更要有渐渐好起来的生活,有自己的特色与追求。这一切是从哪里来的,不是来自当地老百姓自己的“文化自觉”吗?如果老百姓明白了,自觉了,何愁保护与传承。那么我们的工作应当从哪里开始,做什么和怎么做,不是已经一目了然了吗? ⑧一句话,到村子里去,唤起那里民众的文化自觉。 2015.12.11 (本文刊于2016年1月14日文汇报·笔会,原题“半浦村记”。) 10. 第①段画线句的喻体“南方的老婆婆”颇有妙处,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11.请紧扣“静”一词,赏析第②段画线句。(3分) 12. 根据文中信息,请为纪录片“中国的古村落——半浦” 写段解说词(100字左右) 13.本文原题为“半浦村记”,发表时改为“一句话,到村子里去”,请探究作者改题的原因。(6分)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 (7分) 赤壁 清·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14. 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 诗。(1分)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诗歌的第一句说一阵东风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 B. 第二句是说赤壁一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 C. 颈联写秋日高照,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 D. 这首诗歌让我们自然联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 16 16.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行赏析。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7分) ① 刘虞,字伯安。虞初举孝廉,稍迁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鲜卑、乌桓、夫余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公事去官。中平初,黄巾作乱,攻破冀州诸郡。朝廷拜虞甘陵相绥抚荒余以疏俭率下。 ② 后车骑将军张温讨贼边章等,发幽州乌桓三千突骑,而牢禀逋悬①,皆叛还本国。前中山相张纯私谓前太山太守张举曰:“今乌桓既畔,皆愿为乱,凉州贼起,朝廷不能禁。又洛阳人妻生子两头,此汉祚衰尽,天下有两主之征也。子若与吾共率乌桓之众以起兵,庶几可定大业。”举因然之。四年,纯等遂与乌桓大人共连盟,攻蓟下,燔烧城郭,虏略百姓。举称“天子”,纯称“弥天将军安定王”。移书州郡,云举当代汉,告天子避位,敕公卿奉迎。纯又使乌桓峭王等步骑五万,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杀害吏民。朝廷以虞威信素著,明年,复拜幽州牧。虞到蓟,罢省屯兵,务广恩信。遣使告峭王等以朝恩宽弘,开许善路。又设赏购举、纯。举、纯走出塞,余皆降散。纯为其门客王政所杀,送首诣虞。灵帝遣使者就拜太尉,封容丘侯。 ③及董卓秉政,遣使者授虞大司马,进封襄贲侯。旧幽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青、冀赋调两亿有余,以给足之。时处处断绝,委输不至,而虞务存宽政。虞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迁徙。虞虽为上公,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肉,远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归心焉。 [注] ①牢禀逋悬:军粮拖欠。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虞初举孝廉 ( ) (2)公事去官( ) 18.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今乌椎既畔( ) A疆界、边界 B.背叛 C.混乱的样子 D.逸乐 (2)劝督农植() A勉励、奖励 16 B.劝说、劝导 C.坚决有力 D.受到鼓助 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举因然之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自鲜卑、乌桓、夫余之辈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而虞务存宽政 吾恂恂而起 D.民夷感其德化 其皆出于此乎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朝廷以虞威信素著,明年,复拜幽州牧。虞到蓟,罢省屯兵,务广恩信。 译文: 21.用“/”给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2分) 朝 廷 拜 虞 甘 陵 相 绥 抚 荒 余 以 疏 俭 率 下 22.联系全文,概括刘虞“德化”之政感召的对象。(2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4分) 报孙会宗书 杨 恽 ①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馀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矇,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自守,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16 ②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呜呜。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③夫西河①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凛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夷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无多谈。 (有删改) [注]西河:孙会宗的家乡。 23.杨恽认为孙会宗写给他的书信表面上看是“殷勤甚厚”,实则 (1分) 24.第③段中作者提及西河魏土的“遗风”、“节概”用意是 (3分) 25.从全文看,孙会宗在信中指出杨恽的“所不及”具体可能有哪些内容? (3 分) 26.下列对“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即使品行高雅并且懂得我的人,仍会被世俗之风所击到,又能有什么可以称颂的呢? B.哪怕是素来了解我的人,尚且随世风而倒来讥刺我,怎么还会有人来称颂我呢? C.即使是一向了解我的人,仍然会顺随世风而侈靡,哪里还有值得称颂的地方呢? D.哪怕是很懂得我的人,还是会被世俗之风所裹胁,还能拿什么来称颂我呢? 27.清人余诚评此文道:“行文之法,字字翻腾,段段收束,平直处皆曲折,疏散处皆紧炼,则酷肖其外祖。”试举文中一例,说明你对“平直处皆曲折”这句话的理解。(4分) 三 写作 70分 28.1796年,英国天文学家马斯基林发现助手测定的星体运行时间总是比自己测定的慢0.8秒,便以缺乏责任心为由辞退了助手。此事引起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的关注,经深入研究,他发现人与人的反应时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与责任心无关,而与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存在个体差异有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16 要求:(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金山中学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1. 2.(3分)D 3. (3分) A (一) 4.C 5.作家写作中可以被用来嘲笑的知识分子的缺点和弱点。或知识分子身上可资嘲笑的“不完善”之处。 6.中国学者有厚古薄今、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审美传统(1分);审美上喜欢“向后看”(1分)而知识分子又总是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因而总被嘲笑(1分)。 7.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1 分),把新派人物比作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夏瑜”(1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的观点(1分);或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1分),把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孤掌难鸣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的现状进行对比(1 分),突出地表达了“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的观点(1分);或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1分),通过例举人们熟悉的鲁迅作品中“夏瑜”的结局(1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的观点(1分)。 8.B 9.作者认为(1分),只要知识分子还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来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是社会的关注点(1分),中国文学拿知识分子“开涮”还会继续下去(1分)。 我同意作者的观点(1分),因为中国文学历来有嘲笑知识分子的传统,现实生活中许多知识分子就有虚伪猥琐等性格特点(1分),所以,它还可以成为人们继续写作的资源(1分)。 16 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1分),因为尽管中国文学有嘲笑知识分子的传统,但历史上和现实中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这些特点被人们认识到以后(1分),人们会改变过去的做法,在文学中赞美知识分子(1 分)。 二、(16分) 10. (3分) 答案示例:该句将半浦村比喻为“一个南方的老婆婆”(1分)。“满脸细细弯曲的皱纹”喻其“历时久远、古老”,“一身干干净净的衣衫,鬓发梳得整齐,仪态安然”喻其“洁净”“恬静”的特点(1分)。作者用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生动而形象地凸现出半浦村的环境特点。(1 分) [测量目标]理解修辞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11. (3分) 答案示例:先从气候入冬,农田无活干,人们都去附近企业上班,村里鲜见人影入手,正面说明了村中“静”的原因(1分);再用“只有”鸡、狗的“溜达”和麻雀儿时不时到街心找吃的东西,从侧面(以动衬静)突显了村中的“静”(1分),但“静”中又充满了生机,表现了作者对半浦村特有的静谧祥和氛围的欣赏(1分)。 [测量目标]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12. (4 分)①市级保护的古村落半浦坐落于宁波江北,②依江傍海,交通便捷,是鱼米之乡 ③村里有祠堂、庙字、府第和江南民居等二十四座老建筑,④带有民国风情的“半滴小学”已修好。⑤半浦人不仅保护修缮村落,⑥还要开办慈孝文化教育。 评分说明:六点任选四点即得4分 [测量目标]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13.①结构上,因为“一句话,到村子里去”在结尾有点题句,这种使得文章结构更严谨; ②语言运用上,“一句话”带有江南方言的特点,有总结性,毋庸置疑的意思, ③写作手法上,“村子”不仅指“半浦村"等浙江的村子,更有以点带面的作用,指所有中国的古村落; ④写作意图上,“一句话, 到村子里去” 能更好地表现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应建立足于我们自身的“文化自觉”这一写作意图: 更能表现这种“文化自觉”的迫切性; 16 ⑤“一句话,到村子里去”作为题目,发表时更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⑥更能引起社会大众对于如何保护古村落,如何更好传承历史文化的思考,使作品的写作意图得以体现。 ⑦以“半浦村记”为题,仅仅是立足于半浦村本身,不能很好体现如何传承与保护当下古村落的写作意图, ⑧而且以“半浦村记”为题,文学性不浓。 评分说明,④必写,2分;①②③任选2点,各1分;⑤⑥任选1点,1分;⑦⑧任选1点。1分, [测量目标]视据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三) 14咏史 怀古 记游 15.C 16诗歌的最后一句,“乌鹊”二字用典,通过赤壁之战的主角之一曹操的《短歌行》里的诗句,使读者联想起当年的古战场(1分)。同时,他还通过乌鹊凄寒的叫声反衬夜的寂静,营造了一个凄凉伤感的意境(1分),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抒发了苍凉幽远的怀古之情(1分)。语言表达(1分) (四) (16分) 17. (2分)(1)被举荐(或推荐) (2)免除(或削除、离开) 18(2分)(1) B(2) A 19. (2分)B 20. (5分)(1)朝廷因为刘虞的威信一向显著,第二年,又任命他为幽州牧。刘虞到蓟,废除驻军,致力子广布恩德信义。(以、素、明年、拜、务、各1分) 21.(2分)朝延拜虞甘陵相/缓抚荒余/以疏俭率下 22.(3分)边民及少数民族百姓;青、徐流民;豪俊之人。( ) [参考译文] (五) 16 刘虞,字伯安。刘虞最初被举荐为孝廉,逐渐升任幽州刺史,百姓与蛮夷被他的仁德所感动,鲜卑、乌桓、夫余这些部族,都按时朝贡,不敢骚扰边境,受到百姓歌颂。后来刘虞因公事免除官职。中平初年,黄巾作乱,攻破冀州诸郡,朝廷任刘虞为甘陵相,安抚灾荒后的百姓,刘虞用粗糙俭朴的生活做下属的榜样。 后来车骑将军张温讨伐贼寇边章等人,征调幽州乌桓三千骑兵,因军粮供应不上,都逃回本国。前中山相张纯私下对前太山太守张举说:“如今乌桓已经背叛,都想作乱。凉州贼人起事,朝廷不能禁止。又有洛阳人的妻子生下有两个头的孩子,这是汉朝气数衰败殆尽,天下有两主的征兆啊。你如果和我一起率领乌桓的部众来起兵,或许可以成就大事业。”张举于是认为他讲得对。中平四年,张纯等就和乌桓首领共同结盟,攻打蓟地,焚烧城郭,掳掠百姓。张举称“天子”,张纯称“弥天将军安定王”。向各州郡传送文书,说张举要取代汉朝,让天子退位,命公卿来迎接。张纯又派乌桓峭王等人步骑兵五万,进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杀害官吏百姓。朝廷因为刘虞的威信一向显著,第二年,又任命他为幽州牧。刘虞到蓟,裁减驻军,广布恩德。派人向峭王等人转达朝廷的宽宏恩德,为他们开辟光明正道。又悬赏捉拿张举、张纯。张举、张纯逃出塞外,其余的人都投降或四散。张纯被他的门客王政杀死,(王政)把头送给刘虞。灵帝派使者去就地任刘虞为太尉,封容丘侯。 等到董卓执政,派遣使者授刘虞为大司马,进封襄贲侯。过去因为幽州地处偏远,耗费钱粮很多,每年常要割取青、冀二州的赋税两亿多,来给它供应补足。当时道路不通,运送不到,而刘虞实行宽大政策。刘虞鼓励农业生产,与上谷富裕的胡人开放贸易,与渔阳富饶的盐铁进行流通,民众欢喜,粮食丰收。青州、徐州士绅百姓躲避黄巾之难跑到刘虞这里来的有百余万,他都收留慰问,为他们安排生计,流民都忘了自己是流民。刘虞虽然位居上公,但天性节俭,破衣草鞋,饭食没有两个肉菜,远处和近处过于奢侈的有钱有势者,没有不改善操守归附他的。 (五) (14分) 23. (1分)猥随俗之毁誉 24. (3 分)(西河乃孙会宗的家乡所在地)通过孙会宗家乡的高尚节操与他就任之地贪鄙之气的对比,讽刺了孙会宗随风而靡的变化,借此表达了他对孙的不满和愤懑。 25.(3分)①遭祸后在家肆意庆祝、烹羊羔、斗酒鼓瑟、赋诗娱乐等。②为逐利从事贾竖等备受君子轻视之事。③没有像士大夫那样求仁义、教化百姓。 26. (3分) B 27. (4 16 分)看似平直,实则曲折,即表面上看似是平直的叙述,背后却有着意味深长的内涵,此处是指杨恽为自己鸣不平的表现(1分)。比如第②段中“岁时伏腊,烹羊熊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乌乌。”(1分)联系后文来看,这段平直的叙述中实则是对孙会宗信件内容中随世俗之意批评自己的驳斥,为自己被认为是“荒淫无度”行为进行辩解,流露出作者内心深深的不满。(1分) 参考译文: 我才能低下,行为丑恶,表面上的行动和内在品质都未修养到家,幸好靠着父亲留下的功业,能充数作了皇宫中的侍从官。又碰上一种机会,我才被封了个侯爵。我终于不能称职,结果遇到了灾祸。你可怜我愚昧,特来信教导我,告诉我所认识不到的道理,情意殷勤、深厚。但是我私下却不满意你没有深入思考事情的本末,而随随便便地相信一般人的诽谤。讲出我鄙陋的看法吧,又好象违背了你来信的意思;掩饰了自己的过错,沉默不说吧,又恐怕违背了孔子所说的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的意思。所以我敢简略地向你讲讲我的看法,请你考虑。 人的感情所不能限制的事情,圣人也不加以禁止。所以即使是最尊贵的君王和最亲近的父亲,为他们送终服丧,至多三年也有结束的时候。我得罪以来,已经三年了。种田人家劳作辛苦,一年中遇上伏日、腊日的祭祀,就烧煮羊肉烤炙羊羔,斟上一查酒自我慰劳一番。我的老家本在秦地,因此我善于唱秦地的民歌。妻子是赵地的女子,平素擅长弹慧.奴婢中也有几个会唱歌的,喝酒以后耳根发热,昂首面对苍天,信手敲击瓦缶,按着节拍鸣呼唱。歌词是:“在南山上种田辛勤,荆棘野草多得没法除清。种下了一顷地的豆子,只收到一片无用的豆茎。人生还是及时行乐吧,等享富贵谁知要到什么时展!”碰上这样的日子,我兴奋得两袖甩得高高低低,两脚使劲蹬地而任意起舞,的确是纵情玩乐而不加节制,但我不懂这有什么过错。我幸而还有积余的俸禄,正经营着贱买责卖的生意,追求那十分之的薄利。这是君子不屑只有商人才干的事情,备受轻视耻辱,我却亲自去做了。地位卑败的人,是众人诽谤的对象,我常因此不寒而粟。即使是素来了解我的人,尚且随风而倒讥刺我,哪里还会有人来称颂我呢?董仲舒不是说过吗:“急急忙忙地求仁求义,常担心不能用仁义感化百姓,这是卿大夫的心意。急急忙忙地求财求利,常担心贫困匮乏,这是平民百姓的事情。”所以信仰不同的人,互相之间没有什么好商量的。现在你还怎能用卿大夫的要求来责备我呢! 你的家乡西河郡原是魏国的所在地,魏文侯在那里兴起大业,还存在段干木、田子方留下的好风尚,他们两位都有高远的志向和气节,懂得去留和仕隐的抉择,近来你离开了故乡,去到安定郡任太守。安定郡地处山谷中间,是昆夷族人的家乡,那里的人负婪卑鄙,难道是当地的风俗习惯改变了你的品性吗?直到现在我才看清了你的志向!如今正当大汉朝的鼎盛时期,祝你飞黄腾达,不要再来同我啰嗦了。 28.【范文】 16 真正的思考(一类中) 面对测定结果总是慢0.8秒的助手,英国天文学家马斯基林以缺乏责任心为由辞退了他。与此同时,作为旁观者的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却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导致反应时间差异的客观原因。面对同样的事件,两位天文学家作出不同反应,也许是因为他们不同的思考。 当助手测定结果与自己结果保持着0.8秒的差异时,这位英国科学家并没有敏锐地发现在这个不变的数字背后可能隐藏着的科学道理,而仅仅将这一误差归咎于助手缺乏责任心。这样的思考不仅不够严谨不够科学,甚至可以说不够“专家”。他的思考同时反映出他对自己测定所得结果的坚持,甚至是过度自信,所以在两个不同结果中否定了助手的测定,用主观原因来解释结果的差异,而非从客观角度探究真正的原因。相比之下,贝塞尔的做法则体现着他对科学保持的适度怀疑的思考并进行深入地探究,这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专家所应有的思考。 专家作为在某一领域的最高研究者,在我们眼中常常承担着权威的角色,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可以将“权威”作为理由不被怀疑,也不怀疑自身的研究成果,或盲目否定他人的质疑。在别人提出质疑的时候,专家更应该以严谨平和的态度去审视他人的意见,重新论证研究,再得出一个更为正确的结论。与此同时,专家更需要在新的深入研究中思考自己及他人以前的“成果”是否合理与科学。在科学界,推翻前人的研究错误甚至自己过往的失误的事例并非罕见,世界的真相就是在这样的不断探究中被我们认知。在这样的推翻重建中,我们能看到具有专家态度的真正思考,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不断发展与更新的,要获得更加接近真相的真理,需要专家们带领人们作出真正的思考,在怀疑与开拓中获得新的认识与新的研究成果。 对于专家而言,真正有着专家态度的思考与怀疑的态度密不可分。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而言,更需要这样真正的思考。无论面对何种结果,怀疑一切的科学求真态度是引向真正的道路,我们要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而不是盲目轻信权威或相信自我,去论证自己或他人的观点是我们须作出的思考和姿态。不可否认的是,在普通人与科学家这样的思考中,一种被质疑与不断获得或接近真相的良性循环将形成,这将使思考成为一种互动与推动力。 能够推动事物前进式发展的思考需要我们勇敢地去质疑,负责地深入地去论证,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思考。 16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一类中) 马斯基林曾因助手测定的星体运行时间总比自己慢0.8秒,而认为其缺乏责任心,辞退助手。后来贝塞尔以科学研究发现,这是人与人个体生物差异导致的。站在相较当时更为全知的如今,那位助手的遭遇令人同情,但马斯基林的行为却也合理。一个时代本就具有其缺陷,处在限知视角下做出的行为应受到特定的理解。 时代本身的缺陷在科学方面尤为显著。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代圣哲,却提出过许多错误的理论,如“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重物下落更快”等,其后一一被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反驳。哥伦布,新大陆的发现者,却一度将美洲视作印度。许多科学巨人提出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显得荒谬,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蒙昧的社会,在宗教至上的神权时代,这些科学理论是理性思考的启蒙。况且,科学本身就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其精神本身就值得肯定。科研设备的限制和知识储备的不足,导致理论的部分错误,却不能磨灭那些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进步部分的贡献。 谈到时代,除科学矛盾,还存在特定的道德矛盾。马斯基林在科学落后的当时辞退助手正是出于对科学的尊重,这是科学所导致的道德问题。还有一类则是时代本身的特点引发的道德矛盾。文革时期,知识成了原罪,相互诋毁,亲人相残,人人自保,这是时代所带来的道德分崩,许多士人也纷纷“投降”。但资中筠先生曾说,士人愿意服从,还因为由来已久的忠君心理,即士人并非完全为自保而顺从。所以钱钟书进入《毛泽东文选》英译小组,杨绛写《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可污蔑》,但人们仍尊重二人。所谓承平之时写道德文章一,危难之间行杀生成仁难,便是如此,处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指责那些受限于时代知道有些片面了。 当然,时代的确有其缺陷,但借时代的名义胡编科学理论博一时之名,或是行朝秦暮楚之事是个人品行的问题。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矛盾所在,同一时代作用于不同的人身上取得不同结果,恰是反映了个人性格和认知上的偏差,如文革期间,某文豪为强权摇旗呐喊则是其品行所致。故时代作为大背景而存在,却不可作为主动趋利避害的借口。 处在视角愈发全知的当今,再指责前人因时代缺陷而犯下的错误已没有意义。毕竟往者已不可谏,倒不如谨记着“谁不誓捐躯,杀身良不易”对前人多一些宽容,像贝塞尔那些(样)发掘现象背后的形成原因,为我们今后的人生进行指导,让我们的视角慢慢趋向完整。 1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