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蚌埠二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城市美丽起来,不仅需要建筑师、规划者、开发者进一步提升美学境界,更需要反思以前建立在西方古典宇宙观基础上的城市美学误区,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 西方古典宇宙观认为,事物由物质构成,物质由原子构成。受此影响,中国某些城市建筑仅仅是基本元素(点线面体)及其简单形式的运用,没有考虑不同的地域文化因素。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不同地域有不同风气、不同民俗,进而当有不同建筑。气可感而不可实体化,不能把气仅仅作为一种原理或一种物质去把握,需要全身心去体悟。西方建筑学以标准化方式呈现形式美,而中国传统建筑学强调放眼天地的同时细察地域,服从地域特点,因地制宜。 西方方法论强调实体。在建筑上,一方面关注点线面体的形式法则,另一方面关注气温、雨量、温度等量化指标。后者虽然与地域特点有关,但基本不影响建筑的形式法则,人们倾向于通过暖气、空调等器具去平衡,无需在建筑外观上予以体现。而对中国人来说,阴阳五行不但与空间(东南中西北)、时间(春夏秋冬)相关,还与色(青赤黄白黑)、声(宫商角微羽)、味(酸苦甘辛咸)等方面相联系。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中,突出地域特点与突出宇宙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地域的建筑,往往通过其石木砖土材料的就地选取、居室空间的分割与组合、顶墙门窗的色彩运用,重点突出地域-族群-文化之特点。人们看见此地的建筑,就能直接获得与众不同的文化感知。 西方建筑设计更侧重和依赖建筑师的案头工作,容易把建筑与环境,特别是与周遭天地完全分离开来设计,往往忽略一栋或一组建筑与更远的环境乃至天地之间气化运行的关联。这些建筑更注重单体自身的完美,忽视建筑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先要看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对建筑做出自然整体和人文整体的把握,体现与社会和谐相连的文化规制,最后才考虑具体的形式美。就形式美而言,西方注重建筑实的方面,立面、柱式、墙体等;而中国注重虚的一面,在建筑中,门和窗因为虚,比墙面柱式更为重要,通过门窗,室内之气与天地之气相交流。“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对于建筑来说,天地直接体现为地域之气和人文之气,天地中的建筑就体现为地域中的建筑。 中国城市建设几十年来的成就令人瞩目,但在营造城市风貌、彰显城市特色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认识到西方式建筑设计对地域-族群-文化特点的疏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进而在中西互补和中西融汇基础上重构城市美学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改善城市面貌,建设美丽中国。 (摘编自张法《深研城市美学 助建美丽中国》)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让城市美丽起来需要相关建设者提升美学境界,加强美学理论研究,走出认识误区。 B. 西方建筑在外观上体现其关注点线面体的形式法则,并不突出建筑的地域特点。 C.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因地制宜,考虑地域文化因素,重视整体效果,忽略局部细节。 D. 西方建筑更注重建筑单体的美,而中国传统建筑更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谐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针对当下城市建筑美学的误区,分析指出融汇中西重构城市美学理论的必要性。 B. 文章从三个方面比较中西建筑美学的不同,闸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独特价值。 C. 第四段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侧重论述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间普遍联系的特点。 D. 文章剖析西方建筑美学的错误观念,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理论,态度鲜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城市美学理论未来发展方向是摆脱西方理论影响,回归中华民族美学精神。 B. 要让我国城市建设更能体现地域历史文化风貌,就必须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C. 为了让观者获得一种直接的文化感知,中国传统建筑特别突出其地域文化特点。 D. 西方建筑理论基于西方的宇宙观、方法论而成,因此它不适宜于我国城市建设。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C项中“中国传统建筑忽略局部细节”错误,由材料中“一个地域的建筑,往往通过其石木砖土材料的就地选取、居室空间的分割与组合、顶墙门窗的色彩运用,重点突出地域-族群-文化之特点”可知,这恰恰是注意局部细节的体现。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明确文中的论点、论据、及其论证方法,然后浏览选项逐个分析判断。D项中“文章剖析西方建筑美学的错误观念”错误,文本中没有批判西方错误观念,只是对中西方建筑作了客观对比。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浏览选项,然后结合文本确定相关区域,结合作者的观点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加以分析。A项中“我国城市美学理论未来发展方向是摆脱西方理论影响”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最后一段“认识到西方式建筑设计对地域-族群-文化特点的疏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进而在中西互补和中西融汇基础上重构城市美学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改善城市面貌,建设美丽中国”可知;C项中错误,由材料中“人们看见此地的建筑,就能直接获得与众不同的文化感知”可知,“中国传统建筑特别突出其地域文化特点”是增加的条件,于文无据;D项中“它不适宜于我国城市建设”错误,材料说的是“认识到西方式建筑设计对地域-族群-文化特点的疏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进而在中西互补和中西融汇基础上重构城市美学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改善城市面貌”。故选B。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人民日报》11月12日报道,“双11”的消费盛况,反映的是大海般的内需潜力。无论是“买买买”引发的抢单,还是“停不下来”的快递小哥,都让“消费”这个词显得如此动人心魄。到今年,“双11”刚好走过10年,从一家电商的促销活动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消费节日,也为观察中国的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 与现在动辄千亿级的成交额相比,很少有人会想到,2009年“双11”的成交额只有5000多万元。10年来,“双11”成交额的高歌猛进,反映出消费拉动力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不断崛起。中国经济增长逐步实现从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4个百分点。13亿多人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不仅为中国经济增长蓄积后劲,为中国在应对外部冲击时赢得战略回旋余地,更能够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消费红利。 在消费规模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消费结构也在自我迭代、优化升级。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对比:2009年,“双1l”最受欢迎的家用电器是电热水壶和电热毯;到了2017年,人们最喜欢的家用电器变成了净水器和扫地机器人。从满足温饱到追求健康,从传统电器到人工智能,消费升级呼应着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现在的“双11”,网购服务成为新的消费亮点,迪士尼门票、出境游预订、在线医疗服务……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兴消费,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消费需求逐步由模仿型、同质化、单一化向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升级。消费结构升级,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材料二: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美国爆发贸易冲突,但并不妨碍消费者在这个购物狂欢节抢购打折商品。在强劲需求的推动下,中国上月出口再度大幅增长,打破了许多经济学家对中美贸易争端导致出口放缓的预期。 海关数据显示,从美国到印度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均有所增长。中国10月份出口总额以美元计同比增长15.6%,增幅高于9月份的14.5%。 经济学家们表示,不仅仅是美国,几乎所有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均保持强劲增长,新兴市场尤其如此。这表明中国的出口正得益于意外良好的全球需求。许多经济学家将最近几个月的出口繁荣归因于企业赶在关税生效前提前装运,他们此前预计这一趋势将出现消退。 与此同时,由于对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长,10月份中国进口同比增长21.4%,增幅高于9月份的14.3%。其中,原油进口总金额同比增长89%。 材料三: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中美贸易战属于持久战,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出现减缓或平和的迹象,但美国不会偃旗息鼓。 新加坡国立大学顾清扬副教授认为,中美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只是目前美国因在贸易战上耗费了政治与经济资源,已经使它难以发动持续攻势。 报道称,他以最近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称举办进博会显示中国不仅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还要成为引领全球消费市场的“消费大国”。以中国为中心形成全球终端产品的消费力将对美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美国的力量部分来自军事,更重要是来自美国对全世界的购买力。他说:买者为王,中国现在正成为这方面的王者。”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个别电商的促销活动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消费狂欢节日,走过10年的“双11”,已成为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窗口之一。 B.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 78%,这表明消费已逐渐主导我国经济增长。 C. 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市场的全球需求使中国的出口强劲增长,经济学家们说,这正是中国商品出口保持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 D. 新加坡媒体认为虽然中美贸易战有可能出现减缓或平和的迹象,美国也难以持续进攻中国,但中美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消费结构的自我迭代和优化升级不仅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B. “双11”所释放出的巨大的消费需求,不仅助力我国经济增长,应对外部冲击,更能够让世界经济增长分享消费红利。 C. 中美爆发贸易冲突,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强劲的需求、大幅增长的出口,打破了经济学家对中国出口放缓的预期。 D. 中国成功举办的首届进博会显示,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将会引领全球消费市场,成为全球终端产品的消费中心。 6. 针对“双11”,中国《人民日报》、美国《华尔街日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都作了相应报道。报道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C 6. ①材料一侧重于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带动供给升级;②材料二侧重于“双11”购物狂欢,打破了许多经济学家对中美贸易争端导致中国出口放缓预期;③材料三侧重于中美贸易战是一场持久战,中国将成为引领全球消费市场的“消费大国”。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市场的全球需求使中国的出口强劲增长,”范围扩大,原文是“几乎所有市场”。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 项,“中美爆发贸易冲突,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无中生有。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中国《人民日报》、美国《华尔街日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的侧重点。 依据材料中国《人民日报》中的“动辄千亿级的成交额”“消费结构也在自我迭代、优化升级”;美国《华尔街日报》中的“购物狂欢节┄打破了许多经济学家对中关贸易争端导致出口放缓的预期”;新加坡《联合早报》中的“中关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中国不仅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还要成为引领全球消费市场的消费大国”。概括三则材料的侧重点。然后分析原因,各个媒体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分析,中国的报道侧重的是经济发展模式变化,美国媒体关注对中美贸易的影响,新加坡则是评估中美贸易争端对他的影响。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千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 “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衫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央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说到做到,眼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千,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青、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廓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 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 “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夹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说。 “什么森林?”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既然这么简单,而且也的确不错。要新的柴火,还是学小孩的方法比较好。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做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说,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 那个晚上,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警察阿斯托弗便骑车去巡查。 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大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 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溜烟跑掉了。 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 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 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嘠嘠声远远传送开来。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马可瓦多一家人在寒冷中呼出的气息像各种云雾,既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也是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反映沉重的生活,是“含泪的笑”。 B. 小孩们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并看到树枝的形状像牙膏、脸、乳酪等,遍布的树叶是字母,表明孩子们极富想象力和他们的天真可爱。 C. “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这幅滑稽的画面既有对马可瓦多的同情,也有对他自私行为的讽刺。 D. “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这两处描写,表现了马可瓦多躲过警察巡查后轻松喜悦的心情。 8. 小说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有人说,这篇小说在荒诞中藏着真实。请从“荒诞”和“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① 开头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严寒,为马可瓦多一家设置了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 ② 开头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为下文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门找柴取暖的情节做了铺垫。 ③ 结尾通过描写环境的安静和寒冷,衬托了马可瓦多内心的孤独和凄凉。④ 首尾都描写了环境的寒冷,突出了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窘迫的社会处境,/表达了对他们艰辛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同情。 9. 荒诞 : ① 情节荒诞 。如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做森林,(马可瓦多知道了小米开尔拆的是广告牌还要学习小米开尔的做法,)警察阿斯托弗把广告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广告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 ②笔法荒诞 。小说情节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变形。如现实生活中,城市里不可能没有树木,上学的小孩也不可能没有见过树木,而作品却把小米开尔写成连树和广告牌都分不清,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变形的荒诞笔法。 真实:① 塑造的人物真实 。马可瓦多和家人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的代表,真实可信。 ②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如介绍小米开尔“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使后面他把广告牌当成树林的情节显得合理可信;叙述阿斯托弗的近视以及他不戴眼镜的原因,为下文阿斯托弗没看见蜷缩着的马可瓦多这一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③ 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情况)真实 。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取暖,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B项,“表明孩子们极富想象力和他们的天真可爱”不当,这样写是为了照应上文“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C项,“也有对他自私行为的讽刺”不当。作品对马可瓦多是同情的态度,没有讽刺。D项, “表现了……轻松喜悦的心情”不当。“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表现的是马可瓦多躲过警察巡查后的“庆幸”心情,“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也不能表达“轻松喜悦的心情”。故本题选A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找到句子,然后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从“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心理”“暗示人物的命运和文章的主旨”的角度作答,此题句子在文章的小说开头和结尾,开头“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写出天气的严寒,为马可瓦多一家设置了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从结构看,“寒冷”为下文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门找柴取暖的情节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结尾“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 描写环境的安静和寒冷,从人物的角度衬托了马可瓦多内心的孤独和凄凉;综合看;首尾都描写了环境的寒冷,首尾照应,突出了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窘迫的社会处境,表达了对他们艰辛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同情的主旨。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有人说,这篇小说在荒诞中藏着真实。请从‘荒诞’和‘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此题考核探究作品情节的能力。这要要阅读全文,从“荒诞”和“真实”两个角度探究作品的风格,题干中给出具体的答题方向,作答时提出“荒诞”和“真实”的表现然后列举文中的具体例子分析即可,如情节荒诞,然后列举文中的具体内容,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做森林,警察阿斯托弗把广告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广告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 其它同理。 【点睛】此题考核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另外环境描写在文章的不同位置,其作用也各不相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节选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翼即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唐)何延之《兰亭记》节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B. 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C. 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D. 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癸丑,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次序。 B. 禊,一种祭礼。禊事,古代一种风俗,人们在三月到水边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C. 仆射,秦始置。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D. 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掌文书及记事。秦置御史大夫,有弹劾纠察之权。汉以后,御史专司纠弹。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兰亭集序》开头以写实的笔墨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和缘起,言简意赅。 B. 《兰亭集序》中良辰、贤人、美景、趣事……都是让作者感到快乐的原因。 C. 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D. 萧翼趁辩才禅师外出用御史的身份让童子开门取走《兰亭》帖,后来禅师得知此事,一下子惊倒在地,很久才苏醒。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抬头观望辽阔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借以纵展眼里,开畅胸怀,足够让人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 (2)萧翼于是拿出圣旨,把情况详细告诉了(驿站的工作人员),并派人叫辩才来。辩才仍在严迁家,没有回到寺庙,突然就被人追着呼喊,不知道其中的缘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由“翼”作“见”的宾语可知,排除A、D两项;“礼拜”意为行礼叩拜,应在“拜”后停顿,可以排除C项。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A项中“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次序”错误,应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仔细比对。D项中“用御史的身份让童子开门取走《兰亭》帖”错误,由原文“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可知,他谎称手绢遗落来取并取走《兰亭》帖,并未利用御史身份。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1)句得分点:“所以”,借以、用来;“极”,极尽;“信”,实在;“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第(2)句得分点:“敕旨”,圣旨;“具”,详细;“遽”,突然;“所以”,缘故。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节选 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实行仁德之政的闲暇,一心一意赏玩书法,临摹王羲之真书、草书的法帖,购置征集得十分完备,唯独没有得到《兰亭》帖。寻找打听这本法帖,得知在辩才的住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上奏说:“我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有才艺,多计谋,可以去办这件事,一定能成功。”太宗于是下诏召见萧翼。萧翼回答道:“如果公开前去讨要,从道理上讲是不能够获得的。我请求私下到他那里,但必须要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各种法帖几件。”太宗依他说的给了他。 萧翼就改换帽子穿上平民的服装,傍晚时走进寺庙,在巡廊里观看壁画,路过辩才的院子,停在门前。辩才在远处看见萧翼,就问道:“施主是哪里来的?”萧翼就上前行礼叩拜,道:“弟子是北方人,带有一些蚕种来卖,游历寺中恣意观看,有幸遇到禅师。”寒暄过后,言谈议论能说到一起。 从此,萧翼往来多次以后,童子和徒弟们不再猜疑他。后来有一天,辩才出去到灵汜桥南严迁家做法事,萧翼就私自来到房前,对辩才的徒弟说:“我把手绢丢在床上了。”童子就马上为他开门。萧翼从案上取过《兰亭》帖以及御府中的二王法帖,急忙赶到永安驿。萧翼于是拿出圣旨,把情况详细告诉了驿站工作人员。驿站工作人员差人叫辩才来。辩才仍在严迁家,没有回到寺庙,突然就被人追赶呼喊,不知其中缘故。等到他来,见到御史竟是萧翼。萧翼告诉他说:“奉圣旨来取《兰亭》帖,现在已经拿到了,所以叫你来告别。”辩才听到这句话,一下子便惊倒在地上,过了好久才醒过来。 萧翼于是乘坐驿车出发,到京都上奏皇帝,太宗大喜。(唐)何延之《兰亭记》节选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注】本诗选自《诗经·卫风》,作者应为一位客居卫国的宋国人。刀:通“舠”,指小船。崇朝:终朝,来回不过一个早晨。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伫立在河边,眺望家乡,唱出这首诗以抒发胸中急切的思乡之情。 B. “一苇以航”是说用一片芦苇就可以渡过黄河了,形象地表露了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思念之情。 C. “曾不容刀”是说黄河那么狭窄,连一只小船都容不下,这是违背生活常识的,却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 “谁谓河广”一句否定式设问反复出现,说明宋国近而易达,表现出作者即将得归的欢愉心情。 15. 有人说本诗的最大艺术特色是“夸张”修辞的运用,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14. D 15. 本诗仅两章,却用了四个夸张句。“一苇以航”是说乘着一片芦苇就可以横渡黄河;“跂予望之”是说踮起脚尖即可望见自己的家乡,可见作者归国之心切,似无任何障碍可阻隔。“曾不容刀”和“曾不崇朝”强调黄河狭窄和渡河容易。这样动词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归国之情和无法归去的哀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同时结合手法加以理解。D项中“表现出作者即将得归的欢愉心情”错误,本诗借反复问答的形式,把宋国不远、家乡易达而又思归不得的内心苦闷倾诉了出来。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夸张属于修辞手法,鉴赏时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它的作用。分析时先指出“一苇杭之” “跂予望之” “曾不容刀” “曾不崇朝”等处运用了夸张手法,用此手法强调黄河狭窄且易渡过再扣到作者的思归之情即可。 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分别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下江东军容盛大,当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你我只是“驾一叶之扁舟”;曹操意气风发,当时是“__________,________” ,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可是像曹操这样的英雄“___________?”何况你我。 (4)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答案】 (1). (1)或取诸怀抱 (2). 悟言一室之内 (3). 或因寄所托 (4). 放浪形骸之外 (5).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6). 齐彭殇为妄作 (7). (3)舳舻千里 (8). 旌旗蔽空 (9). 酾酒临江 (10). 横槊赋诗 (11). 而今安在哉 (12).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13). 可以无悔矣 (14). 其孰能讥之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识记这些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悟”“骸”“诞”“殇”“舳舻”“旌”“酾”“槊”“孰”等。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人才的作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现实中,一名领军人物可以引领一个新产业,增强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一名优秀领导干部可以带领一个地区改变面貌,开创 、奋楫争先的新局面。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把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定位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 的重大战略任务” 的判断,促使我们进一步审视优秀年轻人才的价值意义。 也许有人担心,嫩竹做不了扁担,嫩肩挑不起重担。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 ),把培养干部摆在武器、筹款之前。他坚决支持谭震林提出的尽快培养出100名连长、100名指导员,使一批年轻干部走上连长、指导员岗位,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不足的问题。历史上,青年才俊担大任、成大业者 :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写作《共产党宣言》,毛泽东25岁主办《湘江评论》,周恩来29岁领导南昌起义……事实证明,只要有实践机会、干事舞台、良好环境,年轻人照样能担当重任、取得成绩。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百废待兴 政通人和 深谋远虑 擢发难数 B. 百舸争流 长治久安 高瞻远瞩 不胜枚举 C. 百舸争流 长治久安 深谋远虑 擢发难数 D. 百废待兴 政通人和 高瞻远瞩 不胜枚举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陈毅提出了壮大新四军的“枪、款、人”战略思想 B. 陈毅提出了“枪、款、人”战略思想来壮大新四军 C. 壮大新四军的“人、枪、款”战略思想由陈毅提出 D. 陈毅提出了壮大新四军的“人、枪、款”战略思想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问题。 B. 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不足。 C. 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不足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 D. 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 【答案】17. B 18. D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浏览选项,准确理解语境,并结合成语的使用特点及考查中常见误用类型加以判断,注意区分近义成语。百舸争流:上百条船争着在水上疾驰。形容很多人都在奋勇前进。百废待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等待兴办。“百舸争流”与语境“奋楫争先”符合,排除AD两项。长治久安: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政通人和:政治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长治久安”与语境“重大战略任务”相符合。高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深谋远虑: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语境侧重站位高远,应为“高瞻远瞩”。排除C项。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符合语境。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是贬义词,不符合语境。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段的主要意思,然后再根据前后文推断括号处要表达的意思。根据括号后面的句子“把培养干部摆在武器、筹款之前”可知,战略思想应是“人、枪、款”,排除A、B两项;由后文可知句子主语应为“陈毅”,排除C项。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再浏览选项并作出分析,可以通过语感或语法两种方法加以判断,注意结合高考语病常见错误类型,注意主语一致。根据逻辑,应是先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提高战斗力的结果,排除AB两项;“解决”与“问题”搭配,“缺乏”与“不足”重复,排除C项。故选D。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本题考查的暗换主语是高考常见语病结构混乱中的一种,是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 20.下面是一封邀请函初稿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第四届“挑战杯”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计划于10月5日至10月7日在北京王府井大饭店召开。会议期间,组委会将拨冗举办论坛,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忝列现场,就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 诚邀您拜读此函,并携孩子报名参加大会。我们将鼎力提供服务,期待您孩子的精彩表现能获得评委的垂爱。 【答案】①“拨冗”改为“隆重”;②“忝列”改为“亲临”或“莅临”;③“拜读”改为“阅读”;④“鼎力”改为“全力”或“大力”;⑤“垂爱”改为“喜爱”或“青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有问题得体和语体得体,问题得体主要是要符合特殊问题的特殊要求,语体得体要注意讲话者的身份、环境、尊卑、主客以及“谦辞”和“敬辞”的运用,本题主要考核的是语体的得体。本题,题干已经指出语段是“一封邀请函初稿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要求“找出并作修改”。仔细阅读邀请函初稿的主要内容,可发现:①“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此时举办方自己说自己,表达不得体,可改为“隆重”;②“忝列”,谦词,有愧于排列在其中。此处是说专家学者会来现场,表达不得体,可改为“亲临”或“莅临”;③“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此处是说请被邀请者读自己发出的邀请函,表达不得体,可改为“阅读”;④“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此处是用语自身,说自己作为举办方会全力给来参加论坛的家长和孩子提供服务,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全力”或“大力”;⑤“垂爱”,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此处是说希望参加论坛的孩子能获得评委的喜爱或者重视。可改为“喜爱”或“青睐”。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四、写作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细胞》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许多学者终其一生也难以在《细胞》上发表一篇文章。但不久前,哈佛大学著名科学家梅尔顿主动撤回了2013年发表在《细胞》上的一篇文章——随着研究的展开,他发现自己原有的结论可能是错的。这一举动在国内科技界引发了一场讨论。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勇于创新,才能超越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创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所谓创新,概括地说,就是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创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认识、观念、做法,形成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我们的烟草事业。中国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创新的发端,勇于破疑——创新的能源。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令人佩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英勇无畏,首先是一个长于质疑的发现者。大量事实表明:从常见的、普遍的、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其中勇于质疑、善于发现,则是不断创新、有所创造的源泉。有位作家说:“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创新也是学习的恩泽。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或个人, 要进步,要发展,都要有一股推动其不断向上的动力,使人们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由此推动人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这个动力的形成,正是基于勤奋学习和知识累积。人们越是学习,未知的世界越大,人们也就越感到自身知识的缺乏;而越不断学习积累,越能不断有所创造。 创新,需要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有人说,谦逊是一种坦然面对成就和荣誉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求真务实、甘当学生的思想品格。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觉地把创新作为一种不懈的追求,始终保持一股闯劲、冲劲、韧劲,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宽广胸怀与气度,开拓创新。 这样,我们才能争创一流的工作水平和业绩,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人物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作文的构思立意,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解读材料构思立意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本题材料首先指出《细胞》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许多学者终其一生难以在《细胞》发表一篇文章。但是前不久哈佛大学著名科学家梅尔顿主动撤回了2013年发表在《细胞》上的一篇文章,因为随着研究的展开,他发现自己原有的结论可能是错的。撤稿这件事对于杂志期刊而言,是件不常见但也正常的事情,因为探索真理的道路上犯错在所难免,正视错误、反思错误、校正错误,才能进步。主动从权威期刊撤稿对于作者而言难能可贵,既体现了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表现了科学家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所以,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主要观点有三:梅尔顿撤稿是否草率;权威能否犯错;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在写作时,可以从上述三个观点中选取一项来进行讨论,具体作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①主动撤稿是科学家的自我否定和修正,是科学的态度。自我否定与修正才是科学发展的常态;②坚持真理,淡泊名利;③正视错误,严谨求实。有错就改,善莫大焉;④勇于探索,不断超越;等等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