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之微案一文言实词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之微案一文言实词 学案 微案一 文言实词 微点突破一 一词多义 词的意义 定义 示例 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指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词的比喻义 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手足”的本义是手和脚,比喻义是“兄弟”。 词的假借义 所谓词的假借义,是指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义。 “而”本义为胡须,借用为连词;“来”本义为小麦,借用为来去的“来”的意义。 例题 (2017·江苏高考,有删节)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先生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助书贾鬻书于市 鬻:卖 B.先生往谒 谒:拜见 C.称之不置 置:置办 D.尚欲扬榷而陈之 陈:陈述 剖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判断词语解释是否正确要根据上下文语境。C.“称之不置”,上文是“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对这些美好的事物,不可能“置办”。置,在文中应是“弃置,放弃”的意思。A.“鬻”,联系“卖儿鬻女”“卖官鬻爵”,可以确定为“卖”。B.“谒”可组词为“拜谒”。D.前面的“扬榷”意即略举大要,后有“以告后之君子”,可见“陈”是“陈述”。 答案 C 【参考译文】 先生从小失去父亲,爱好学习。因为贫穷不能买书,帮助书商在集市卖书,于是读完了经史百家之书,看过就能背诵。朱文正到浙江做提学使,先生去拜见,叙述了扬州割据的事情、为气节而死的人,做《广陵对》三千字,博综古今,天下的奇文啊。性格正直,不注重容貌举止,痛恨当时的阴阳邪说、释老的神怪之说,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如果遇到好的文句,却不吝啬地称赞。虽然我不擅长写文章,但还是要扼要陈述他的事迹,来劝告后世的君子。 技法透视 巧借本义联系解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以此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如“从弟”。 紧扣语境推敲解 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针对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 (节选自《周书·独孤信传》,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州咸敬服之 咸:全都 B.服章有殊于众 殊:不同 C.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 带:兼任 D.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 迁:搬迁 答案 D 解析 “迁”的义项有“迁移、搬迁”“离散”“晋升或调动官职”等,在这个语句中最恰当的解释应为“晋升”。 【参考译文】 独孤信,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他的父亲库者,为领民酋长,从小雄武豪迈有操节义气,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他。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马射箭。正光末年,他和贺拔度等人一起斩杀了卫可孤,因此而知名。因为北部边境混乱,他逃避到中山,得到葛荣的任用。独孤信年少,喜欢修饰自己,服饰的色彩和众人不同,军中称他为独孤郎。建明初年,他出任荆州新野镇将,兼任新野郡守。不久升任荆州防城大都督,兼任南乡郡守。 微点突破二 古今异义 类型 解说 示例 词义扩大 词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或原有词义之外,获得了新的意义和用法,使用范围或所概括的内容扩大了。 由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 利用通感方法扩大,如“甘”,原来的意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 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整体,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由专名扩大到通用名,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泛指“一般的大江大河”。 词义缩小 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 有表示范围缩小的,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代专指“妻子的配偶”。 有词义义项减少的,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的意思;如今只剩下“劝说”这一义项。 词义转移 一个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币”,古代指礼物;现代指“钱”。“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 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词义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 “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渐发生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 “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差,含贬义。“爪牙”古代可以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 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 “目”现已换成“眼睛”了,“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例题 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 (2)吾与汝俱少年。(《祭十二郎文》) (3)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5)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 并序》) (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7)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滕王阁序》) (8)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9)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1)“气候”,古义指天气;今义,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2)“少年”,古义,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3)“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智慧。(4)“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5)“幼稚”,古义,小孩;今义,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6)“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怜悯。(7)“猖狂”,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今义,狂妄而放肆。(8)“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9)“布衣”,古义,平民;今义,棉布做的衣服。 技法透视 方法 示例 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所以对文言文中的双音词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细致对比。 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依上下文可译为“指出来,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 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依据就是其所在的具体语境。 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在此为“扬言”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宣言”作名词,则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意;作动词,则为“宣告,声明”之意。 续表 方法 示例 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一致加以区分。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卑鄙”的含义是“地位卑贱,见识浅陋”,在古代汉语中是自谦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 针对练习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其实:他的实质 B.左右皆引试之 左右:身边的人 C.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 不过:只是 D.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以为:认为 答案 C 解析 不过:不超过。 【参考译文】 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夸耀他能够使用强弓,他实际上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气就可以拉开。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一半,便说:“拉开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宣王非常高兴。但是,宣王用的是不超过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拉开了一千多斤的弓。三百多斤是实,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欢的是名而失了实。 微点突破三 通假字 类型 示例 音近相通类 同音通假字 “蚤”通“早”。 双声通假字 “胡”通“何”。 叠韵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的“信”通“伸”。 形声字与声旁通假 “禽”通“擒”。 形近相通类 同声旁的形声字通假 “拒”通“距”。 例题 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和含义。 (1)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5)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6)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1)“说”通“悦”,高兴。(2)“颁”通“斑”,头发斑白。(3)“景”通“影”,影子。(4)“倍”通“背”,违背。(5)“闵”通“悯”,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亡)。(6)“辩”通“辨”,区别。(7)“孰”通“熟”,仔细。 技法透视 针对练习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越王勾践反国 ②置胆于坐 ③饮食亦尝胆也 ④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 ⑤振贫吊死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④⑤ 答案 C 解析 ①“反”通“返”;②“坐”通“座”;⑤“振”通“赈”。 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返回了越国,(他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加,赈济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微点突破四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类型 示例 名词+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的,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属于主谓结构) ①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 ②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句中“军”本是名词,用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副词作状语+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句中“东”本是方位名词,这里用在副词“又”后,活用为动词,是“向东流”的意思。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句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统一天下”的意思。 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左右欲刃 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句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利用前后相同的结构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句中“礼”本是名词,用在“敬贤礼士”前后两个动宾词语中,根据“敬”的动词词性,可知“礼”活用为动词,是“以礼相待、尊重”的意思。 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目吴会于云间。(《滕王阁序》)句中“目”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为“看、望”。 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句中“罾”字是“鱼网”意,这里名词作动词,是“捕、捞”的意思。 2.名词作状语 类型 解说 示例 表示比喻 名词前面可以加“如”字来解释,翻译为“像……那样地(似的、一样)”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句中的“云、响、景”本是名词,用来修饰动词“集、应、从”,做状语,意思是“像云那样汇集”“像声响那样应和”“像影子那样随从”。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或方式 翻译时译为“当作……那样”“像对待……似的”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句中“兄”可翻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的意思。 表示处所 翻译时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于”字来理解,含有“在(从、向)哪儿”的意思 而相如廷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廷”,表示秦王的处所,“廷斥之”就是“在朝廷上呵斥他”。 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翻译时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以”字来理解,含有“用”的意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箕畚”修饰它后面的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翻译为“用箕畚”。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翻译时译为“在……”“每……” 一夫夜 呼,乱者四应。(《伶官传序》)时间名词“夜”修饰动词“呼”,作状语,表示“呼”的时间,译为“在夜里”。 3.形容词作动词 类型 示例 形容词+宾语 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敝”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之”,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损害”。 能愿动词+形容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穷”是形容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到尽头”。 “所”+形容词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欣”是形容词,前面有助词“所”修饰,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喜爱”。 其他情况表动态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白”是形容词,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表示某种动态,此时也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显出白色”。 4.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类型 解说 示例 动词活用作名词 作宾语或主语 惧有伏焉。(《曹刿论战》)句中“伏”本是动词,这里用作宾语,活用为名词,是“伏兵”的意思。 在“之”“其”后充当中心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收藏”和“经营”都是动词,在“之”后充当中心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收藏的财宝”“聚敛的金银”。 两个动词组成动宾结构 追亡逐北。(《过秦论》)“亡”和“北”都是动词,它们在动词“追”“逐”之后都活用作名词,意思都是“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在“之”“其”后充当中心词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贤”是形容词,在“其”后充当中心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才能”。 作宾语或主语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句中前一个“圣、愚”本是形容词,这里作主语,活用为名词,是“圣人、愚人”的意思。 在数词之后 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句中“美、难”用在数词后面作中心语,活用为名词,“四美”在文中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在文中指贤主、嘉宾;难,难得。 5.使动用法 类型 解说 示例 舞幽壑之潜蛟,泣 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孤舟之嫠妇。(《赤壁赋》)“舞”“泣”均为不及物动词,但之分别带了宾语“潜蛟”“嫠妇”,故“舞”“泣”为使动词,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之”构成动宾关系,故“活”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活。 续表 类型 解说 示例 名词的 使动用法 ①普通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须带宾语,并且该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可按兼语的格式翻译。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之”构成动宾关系,故“王”为使动用法,译为:使……为王。 ②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徐孺下里陈蕃之榻。(《滕王阁序》)“下”为方位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陈蕃之榻”构成动宾关系,故“下”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放下。 6.意动用法 类型 解说 示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一个形容词如果表示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我们就称之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本为形容词,这里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名词的意动用法 当两个名词连用时,往往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形成动宾结构,再看它是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侣鱼虾”和“友麋鹿”都是两个名词连用,故前面的名词“侣”“友”活用,这里“侣、友”为意动用法,译为:把……看作伴侣、把……看作朋友。 例题 (2017·山东高考,有删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谢贞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 B.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 D.贞累启固辞 启:禀告 剖析 “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的意思是:堂舅尚书王筠惊奇他有高雅的情趣。句中“奇”是形容词作意动,是“以……为奇”或“认为……不一般”的意思。 答案 A 【参考译文】 谢贞八岁时,曾经写作了《春日闲居》一诗,堂舅尚书王筠惊奇他有高雅的情趣。十三岁时,谢贞大致通晓了《五经》的要义。尤其擅长《左氏传》,擅长草隶虫篆。等到始兴王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时,推荐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揣度叔陵将会有叛逆之心,于是就和阮卓自动疏远他,每当有宴会交游,总是以患病为借口推辞,不曾参与。叔陵向来钦佩看重他,没有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叛逆作乱,叔陵府中的属官许多受到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阮卓没有获罪。 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朝廷下诏让他回来任原职。谢贞多次上奏坚决推辞,朝廷答复说:“虽然知道你内心哀痛,但官府急等用人,(守丧的礼节有理由改变,)你可以立即回官府任职。”谢贞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也没能到官府任职。 技法透视 针对练习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艰难苦恨繁霜鬓 B.阙秦以利晋 C.粪土当年万户侯 D.会盟而谋弱秦 答案 C 解析 C.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粪土,认为……是粪土。A.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繁多。B.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D.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芷阳间行 道:取道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错误 C.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财物 答案 B 解析 谬:使……错,弄错。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壮其节 壮:钦佩 B.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奇:奇特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轻视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拒绝 答案 A 解析 A.壮:以……为壮,意译为“钦佩”。B.奇:以……为奇。C.耻:以……为羞耻。D.绝:横渡。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肉:使骨头长肉 B.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寿:长寿 C.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结网 D.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棹:划船 答案 B 解析 寿:名词用作动词,向人进酒或献礼。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