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33分) 1. 下列划线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罪愆(yán) 秀闼(tà) 古陌荒阡(qiān) 苌弘化碧(cháng ) B.罗绮(qǐ) 豆蔻 (kòu) 吟啸(yín) 揾英雄泪(wēn) C.遥岑 (cén) 憔悴(cuì) 料峭(qiào) 重湖叠巘(yǎn) D.凝噎(yē) 樯橹(lǔ) 玉枕(zhěn) 鲈鱼堪脍(huì) 2.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糊突:同“糊涂”,这里是“不明事理”的意思) B.一尊还酹江月 (以酒洒地,以示凭吊) C.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无绪:没有头绪。) D.独自怎生得黑 (怎么生得) 3.对下列诗句所用典故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④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A.①周瑜 ②诸葛亮 ③刘裕 ④拓跋焘 B.①诸葛亮 ②刘备 ③刘义隆 ④拓跋焘 C.①诸葛亮 ②孙权 ③刘义隆 ④拓跋宏 D.①周瑜 ②诸葛亮 ③刘裕 ④拓跋宏 4.下列各项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其他各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举酒欲饮无管弦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下列句子没有语句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 A.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D.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6.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小学而大遗 B. 然而 成败异变 C. 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暮去朝来颜色故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为宋词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并给后代的词以相当大的影响。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定风波》都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期的作品,都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内心感受,阐发了他的人生感悟。 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词人。他的词中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 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根据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B、词是始于唐代,盛于宋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因为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 C、苏轼的词改变了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按作家流派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周邦彦、范仲淹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秦观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让国宝开口说话的新颖角度、适应网络传播的“微纪录”样式、贴近年轻人日常的“萌言萌语”、各路高科技齐上阵的视觉奇效……都是助力《如果国宝会说话》成功的要素。但真实记录,才是纪录片的生命,一切的创新和包装都是为“真实”服务的,如果 ,单纯地去追求视觉冲击、画面质感等表现元素而让内容失真,反而会 ,丢掉了纪录片的本位。 ( )。不可否认,该系列纪录片在视觉呈现上 ,但为了追求这种好看却让内容失了真,在镜头前用戏剧化的手段来演绎历史,其根本目的是迎合后现代文化中的消费主义。反观《如果国宝会说话》,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一集5分钟,能打磨大半年。”这句话道出该片制作的关键在于 。第二季创作扩大了文物选取范围,更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轨迹。另外,来自全国的50多家博物馆参与支持拍摄,使作品更加贴近学术前沿。而在制作层面,进一步采用新技术,呈现出精彩的动画演示。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末倒置 削足适履 美轮美奂 如琢如磨 B.舍本逐末 削足适履 光彩夺目 精雕细琢 C.本末倒置 生搬硬套 光彩夺目 如琢如磨 D.舍本逐末 生搬硬套 美轮美奂 精雕细琢 1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一点上,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就存在争议 B.在这一点上,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就争议不断 C.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就有争议 D.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就争议不断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B.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人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C.虽然观众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吸引,但真正抓住人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D.虽然观众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共21分) (一)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1~13题。(共12分) 小说的丛林 迟子建 我在大兴安岭长大,是个典型的“林中女孩”。因为那里地广人稀,所以少时在小镇的路上遇见生人,我会有微微的紧张感。人在那里是少数族类,而动植物却是多数族类。 我熟悉林中的树木花草,溪流河谷,野猫野兔。一个人在幽深的林中穿行,很少怕过。因为林中枝叶“窸窣——”摇动,窜出来的不是愣头愣脑的狍子,就是炫耀其美丽尾巴的松鼠。我春天去山里采野菜,将采回的分类,人爱吃的先拿出来,用开水焯了蘸酱吃,其余的则给猪当餐后的点心。猪非常喜欢享用野菜,它吃起来摇着比耗子长不了多少的小尾巴,“嗯嗯”叫着,很感恩的样子,这时我就有一种满足感。夏天时我们去河边洗衣服刷鞋子,常常是把洗好的衣服晾在草丛或柳树丛上,就去林中采野果吃去了。都柿、草莓、水葡萄、马林果,红的紫的,熟的不熟的,全往嘴里填,浆果在此时成了最好的口红。到了秋天,大人孩子都爱往林中钻,我们在五彩的落叶中采榛子,蘑菇,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就有“好嚼儿”了。不要以为到了冬天,林中就没有美味,扒拉开向阳山坡的积雪,可找到未被采摘的红豆,雪中的红豆味道极好,酸甜,有点淡淡的酒味。还有,你可以划开桦树皮,舔舐桦树皮里清香微甜的汁液。守着大山,对贪吃的我来说,就是守着一个零食铺,嘴上是亏不着的了。 童年时我还喜欢去山里采野花。百合、芍药、绣线菊、马莲花、忘忧草,姹紫嫣红地走进我们家,我们也不讲究养花的容器,酒瓶、罐头瓶、咸菜坛、猪食槽,都可栽花,它们在暗淡的屋子里,照亮我们的梦。这些体验,在我写作以后,都进入了我的小说世界。 有了丛林的动植物,当然就有活动在其中的人。那些人大概是为了宣示自己作为生命的强大存在吧,喜欢大声说话。又因为寒冷的缘故吧,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这些人物的特征,在我的小说中都有所表现。我首先熟悉的是家中的人,父母、姐弟、姥姥、姥爷、爷爷、叔叔、姨舅,在我爱上小说以后,他们以不同方式,隐身而入,也许只是一声叹息,或是一个背影。除了亲人,我还熟悉了邻居,小镇的人和小镇以外的人,他们更是为我塑造人物,提供了最真实生动的原型。 当然还有那些可爱的动物,比如通人性的狗、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美丽的鸭子、坚韧的驯鹿、铺天盖地的麻雀、像守夜人一样的乌鸦、以及千姿百态的鱼。它们在多年后潜入我的小说,这些动物不会说话,但在我与它们相处的过程中,听懂了它们心底的话,看得见它们的眼泪,所以它们在我小说中留下了“话语”。 不能忘怀的,还有园田的果蔬,那带着妖娆花纹的豆角、红彤彤的西红柿、紫莹莹的茄子、碧绿的菠菜和生菜、金灿灿的玉米、多汁的角瓜、甘甜的倭瓜,还有绕着它们飞舞的蜜蜂、蝴蝶和蜻蜓。它们装点餐桌的同时,也装点我儿时的梦。更有那埋藏在土里的萝卜和土豆,这秋收的主角,是地窖的常客,有了它们,一个冬天就不愁蔬菜了。 不要以为我们的生活总是阳光灿烂,它依然有着浓重的寒霜和阴影。有令人痛苦的疾病,有面对灾荒的无奈,有亲人离世的悲伤,有遭遇人生变故的苍凉。厌倦、羞辱、恐惧,这些人生的负面情绪,就像漫天风雪一样,从来都不曾远离我们。宁静的炊烟下,一个人死去了,他躺在红棺材里,去山上的墓园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在缺医少药的小镇,一场痢疾就要了他的命;一个男人去采山,被熊袭击,落下终生的残疾;一个伐木工在作业时被大树砸倒,使他的妻子成为寡妇。还有动物们所遭遇的不幸,瘟疫能让一群鸡一夜之间死亡,能让一条忠诚的看家狗永远闭了嘴巴。这样的故事,也都是我少年时代所经历的,所以我作品的“温暖”,总是与痛交织,有着苍凉的底色。 善良与丑恶,纯洁与污秽,不是人性天空的两极,它们常常相伴相绕。就像环绕我们生活的,既有山间清澈的溪流,也有居民区纵横的污水沟。写出人性的复杂性,才是写出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永远有可开掘的空间。 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使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面向心灵的生活。对我来说,它比现实生活更广阔,也更具诱惑性。在虚构的世界中,我的呼吸更顺畅,更自由和奔放。作家因生长地不同,经历不同,艺术气质不同,也就拥有不同的小说丛林。小说的丛林在想象的世界中,可以无限大。一个作家能走多远,就看他们自己在艺术上的造化了。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很重要,没有对一种文体始终如一的爱,孜孜以求的探索,以及不怕失败的实践精神,再炫目的想法都是空谈。 每一个将艺术奉为至高神灵的作家,在小说的丛林穿行,都必须踏出独属于自己的路,才能开辟新天地。懂得自省、苦修、仰望,你终将拥有“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考门夫人在《荒漠甘泉》中所言)。这样的文学之旅,也是一颗凡心得到升华,在泥泞的跋涉中洞见彩虹的最美岁月。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1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第1段中说“我”是个“林中女孩”,这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在大兴安岭的童年生活对我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 文章第5、6、7段中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多角度地再现了 “我”少年时期的生活,说明了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和宝库。 C. 文章第5段中写“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写出了成人世界的残忍,反衬出只有孩子才保留着与动物们沟通的能力。 D. 文章第10段“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比喻永不枯竭的现实生活,也比喻作家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反省。 13.纵观全文,作者笔下的“小说的丛林”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14.作者说:“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使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面向心灵的生活。”小说的读者也可以从“小说的丛林”穿行到“现实的丛林”——重新面对现实世界的生活,请结合一部小说谈谈阅读之后,你面对现实生活有了怎样的感悟。(5分) (二)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16小题(共9分) 材料一: 近日,上海地铁上有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还抢夺乘客拍摄的手机。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 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有关。然而,公交车和地铁均是公共场所,车上的座位当属公共资源,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照顾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的基础上,一般讲究的是先来后到、顺位而坐,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给特殊人群让座,并非是法律规定,而仅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价值取向。现实情况却是,年轻者给年老者让座,变成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年老者给年轻人让座,被公认为违反了常规和伦理,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的“错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发生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的“让座风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人文关怀的呼唤与诉求。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 (摘编自《让座不如增加专座》,2017年7月6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图表一:你不让座的理由 图表二:你通常会给哪些人让座 图表三:如果发现真有人需要座位,对于不让座的人,你怎么看? 材料三: 越是这种人人自觉、从善如流的时候,也越要防止出现那种过犹不及的“指教心态”--有些人好为人师,常常越俎代庖,“做人情”。 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这里,还应该批评一下那个拍照的乘客,且不议随意偷拍传播是否有侵权之嫌,而动辄以曝光威胁他人让座,显然已跟文明修为背道而驰。 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做”。 (摘编自《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2017年7月6日光明网) 材料四: 在如何对待公交“让座”这类道德行为时,我们常常没有厘清,乃至有意无意间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很明显,“让座”只是一种“道德高线”,而非“法律底线”层面和意义上的行为。只可以在道德上倡导,而不可以在法律上强制,即使“拒不让座”,也并不违反法律。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强求甚至强制他人“让座”,势必不仅侵犯他人“不做什么”的法律自由,而且同时也会无形中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行、成色。 作为一种社会美德,“让座”非常值得提倡、追求,但如何去提倡、追求,显然也应以一种充分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 (摘编自《“让座纠纷”混淆了道德高线法律底线》,2017年7月7日红网)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而面对抱小孩的妇女不主动让座,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 B.“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他们所讲的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仅仅是为了审判他人。 C.“让座”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行为,“不让座”也没有触碰到“法律底线”,若强制让座,势必侵犯了他人的法律自由和人生权益。 D.在“让座”纷争中,“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是导致中国式“让座纠纷”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16.结合所给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让座纠纷问题。(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共19分) 杜景俭,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1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吏为之语曰 人吏:百姓官吏 B.除书未到,即欲视事 视事:就职理事 C.寻转凤阁侍郎 寻:不久 D.坐漏泄禁中语 坐:徒,空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九”,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中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例如,帝王之位称“九五”。 B.“出”,京官外调。古代涉及官职变动的词语很多。如“拜” “除”,授予官职;“迁”“ 谪”,贬官降职;“陟”“徙”,提升官职。 C.“忝”为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常见的谦称有鄙、敝、卑、窃、臣、仆等;常见的敬辞有台、尊、贤、仁、令等。 D. “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仲、季”来表示。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景俭从政谨慎。房嗣业在诏令未正式下来之前,就想大权独揽,景俭首先是劝说,劝说未果,于是叱散左右以防祸事发生。 B.杜景俭怀公正悲悯之心。天授中,他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的时候,人们传言称遇到景俭审案,就可以活下来。 C.杜景俭正直而不趋炎附势。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寻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杜景俭敢于为他人请命。当时,外族入侵,国土沦丧。等到事已平定,河内王武懿宗要将沦陷地的百姓全部判罪,景俭向武则天提出自己看法,建议最终被采纳。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5分) (2)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21~22小题(共9分)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湮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2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B. 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 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 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2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四、语言运用(2分) 23.旁批,就是在文章旁边作批语。既可对所批材料的内容进行提炼,也可谈自身的真切感受。 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为后面一段材料作批注。要求:①先概括材料内容,再谈感悟;②语言简明、连贯、准确;③不超过40字。 【示例】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旁批】梁启超先生对讲演稿一丝不苟。由此,让我们明白了做学问必须严谨。 【材料】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舍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巴金《小狗包弟》) 五、名篇名句默写(每题1分,共计6分) 24(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杜鹃意象渲染蜀山苍凉的环境气氛的句子是“ , 。” (2)《锦瑟》中的“ , 。”两句,运用庄子和望帝的典故,一方面借美好缥缈的梦境表达亦真亦幻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3)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抒发词人年岁将老、功业未成的感慨的两句是“ , 。” (4)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的雄心,也怕会是“ ”的结局。 (5)《雨霖铃》中,“ , 。”两句写出了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后,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的情景。 (6)《声声慢》中,“ , 。”两句点明主旨,说明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的心灵。 六、作文(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86版《西游记》总导演杨洁去世,人们在悼念之余感慨良多。 有人说:“一台摄像机,历时六年,杨洁用踏平坎坷的精神诠释了艺术创作的真谛,才使《西游记》30年百看不厌,成为经典,杨导的创作态度令人钦佩。” 有人说:“致敬经典,返现当下,在当今影视圈‘流量’时代,剧组有钱有技术,就是没时间。没有求取真经的信仰,没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何来精品?” 也有人说:“《西游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却没有一位演员片酬达到百元,而如今多少人气‘鲜肉’拿着数百万元一集的片酬,交出的却是千疮百孔的作业。”……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请以“态度与高度”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2019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33分) 1. 下列划线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罪愆(yán) 秀闼(tà) 古陌荒阡(qiān) 苌弘化碧(cháng ) B.罗绮(qǐ) 豆蔻 (kòu) 吟啸(yín) 揾英雄泪(wēn) C.遥岑 (cén) 憔悴(cuì) 料峭(qiào) 重湖叠巘(yǎn) D.凝噎(yē) 樯橹(lǔ) 玉枕(zhěn) 鲈鱼堪脍(huì) 【答案】1. C (A愆qiān B揾wèn D脍kuài) 2.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糊突:同“糊涂”,这里是“不明事理”的意思) B.一尊还酹江月 (以酒洒地,以示凭吊) C.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无绪:没有头绪。) D.独自怎生得黑 (怎么生得) 【答案】 2 B (A“糊突”,混淆。 C“无绪”,应指没有心思,心情不好。D“怎生”,怎么,怎样。) 3.对下列诗句所用典故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④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A.①周瑜 ②诸葛亮 ③刘裕 ④拓跋焘 B.①诸葛亮 ②刘备 ③刘义隆 ④拓跋焘 C.①诸葛亮 ②孙权 ③刘义隆 ④拓跋宏 D.①周瑜 ②诸葛亮 ③刘裕 ④拓跋宏 【答案】3.A 4.下列各项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其他各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举酒欲饮无管弦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答案】 4.D (ABC均为借代 黄发垂髫指的是老人小孩;管”“弦”代表管乐器、弦乐器,这里代表音乐;“金戈铁马”来代精锐的部队。D设问。) 5.下列句子没有语句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 A.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D.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答案】 5. A (B 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烽火路。C 无觅英雄。D 应笑我多情。) 6.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小学而大遗 B. 然而 成败异变 C. 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暮去朝来颜色故 【答案】6. B( A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学习阶段。C古:作动词,广泛的学习。今:作名词,知识丰富,学问高。D古:容颜。)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为宋词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并给后代的词以相当大的影响。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定风波》都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期的作品,都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内心感受,阐发了他的人生感悟。 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词人。他的词中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 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 【答案】5.C 解析:辛弃疾应为南宋词人。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根据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B、词是始于唐代,盛于宋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因为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 C、苏轼的词改变了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按作家流派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周邦彦、范仲淹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秦观等。 【答案】D 范仲淹为豪放派,秦观为婉约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让国宝开口说话的新颖角度、适应网络传播的“微纪录”样式、贴近年轻人日常的“萌言萌语”、各路高科技齐上阵的视觉奇效……都是助力《如果国宝会说话》成功的要素。但真实记录,才是纪录片的生命,一切的创新和包装都是为“真实”服务的,如果 ,单纯地去追求视觉冲击、画面质感等表现元素而让内容失真,反而会 ,丢掉了纪录片的本位。 ( )。不可否认,该系列纪录片在视觉呈现上 ,但为了追求这种好看却让内容失了真,在镜头前用戏剧化的手段来演绎历史,其根本目的是迎合后现代文化中的消费主义。反观《如果国宝会说话》,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一集5分钟,能打磨大半年。”这句话道出该片制作的关键在于 。第二季创作扩大了文物选取范围,更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轨迹。另外,来自全国的50多家博物馆参与支持拍摄,使作品更加贴近学术前沿。而在制作层面,进一步采用新技术,呈现出精彩的动画演示。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末倒置 削足适履 美轮美奂 如琢如磨 B.舍本逐末 削足适履 光彩夺目 精雕细琢 C.本末倒置 生搬硬套 光彩夺目 如琢如磨 D.舍本逐末 生搬硬套 美轮美奂 精雕细琢 1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一点上,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就存在争议 B.在这一点上,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就争议不断 C.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就有争议 D.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就争议不断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B.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人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C.虽然观众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吸引,但真正抓住人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D.虽然观众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答案】9. B“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程度不同,前者指求末弃本,程度较重;后者指重末轻本,程度较轻;根据“单纯地去追求视觉冲击、画面质感等表现元素”的语境应选“舍本逐末”。“削足适履”,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适应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和“生搬硬套”相比,前者更形象、更贴切;根据“单纯地去追求视觉冲击、画面质感等表现元素……丢掉了纪录片的本位”的语境宜选“削足适履”。“光彩夺目”,形容鲜艳耀眼;“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现在也用来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词义范围扩大,但形容电视节目的视觉呈现不妥。“精雕细琢”,对玉器仔细地雕琢,后来比喻做事情精益求精,认真细致;“如琢如磨”,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也形容文采好、有修养,后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根据“一集5分钟,能打磨大半年”的语境,选“精雕细琢”。 10.A“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与上文衔接不紧凑,排除C、D项;“争议不断”与下文的内容关联不当,下文应该列举有哪些争议,排除B、D项。 11.C“观众虽然……但……”语序不当,分句主语不同,第一主语应放在第一关联词的后面,排除A、B项;“被……所吸引”结构混乱,应为“被……吸引”,排除B、D项;“抓住眼球”搭配不当,可改为“抓住人心”,排除A、D项。 二、现代文阅读(共21分) (一)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1~13题。(共12分) 小说的丛林 迟子建 我在大兴安岭长大,是个典型的“林中女孩”。因为那里地广人稀,所以少时在小镇的路上遇见生人,我会有微微的紧张感。人在那里是少数族类,而动植物却是多数族类。 我熟悉林中的树木花草,溪流河谷,野猫野兔。一个人在幽深的林中穿行,很少怕过。因为林中枝叶“窸窣——”摇动,窜出来的不是愣头愣脑的狍子,就是炫耀其美丽尾巴的松鼠。我春天去山里采野菜,将采回的分类,人爱吃的先拿出来,用开水焯了蘸酱吃,其余的则给猪当餐后的点心。猪非常喜欢享用野菜,它吃起来摇着比耗子长不了多少的小尾巴,“嗯嗯”叫着,很感恩的样子,这时我就有一种满足感。夏天时我们去河边洗衣服刷鞋子,常常是把洗好的衣服晾在草丛或柳树丛上,就去林中采野果吃去了。都柿、草莓、水葡萄、马林果,红的紫的,熟的不熟的,全往嘴里填,浆果在此时成了最好的口红。到了秋天,大人孩子都爱往林中钻,我们在五彩的落叶中采榛子,蘑菇,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就有“好嚼儿”了。不要以为到了冬天,林中就没有美味,扒拉开向阳山坡的积雪,可找到未被采摘的红豆,雪中的红豆味道极好,酸甜,有点淡淡的酒味。还有,你可以划开桦树皮,舔舐桦树皮里清香微甜的汁液。守着大山,对贪吃的我来说,就是守着一个零食铺,嘴上是亏不着的了。 童年时我还喜欢去山里采野花。百合、芍药、绣线菊、马莲花、忘忧草,姹紫嫣红地走进我们家,我们也不讲究养花的容器,酒瓶、罐头瓶、咸菜坛、猪食槽,都可栽花,它们在暗淡的屋子里,照亮我们的梦。这些体验,在我写作以后,都进入了我的小说世界。 有了丛林的动植物,当然就有活动在其中的人。那些人大概是为了宣示自己作为生命的强大存在吧,喜欢大声说话。又因为寒冷的缘故吧,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这些人物的特征,在我的小说中都有所表现。我首先熟悉的是家中的人,父母、姐弟、姥姥、姥爷、爷爷、叔叔、姨舅,在我爱上小说以后,他们以不同方式,隐身而入,也许只是一声叹息,或是一个背影。除了亲人,我还熟悉了邻居,小镇的人和小镇以外的人,他们更是为我塑造人物,提供了最真实生动的原型。 当然还有那些可爱的动物,比如通人性的狗、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美丽的鸭子、坚韧的驯鹿、铺天盖地的麻雀、像守夜人一样的乌鸦、以及千姿百态的鱼。它们在多年后潜入我的小说,这些动物不会说话,但在我与它们相处的过程中,听懂了它们心底的话,看得见它们的眼泪,所以它们在我小说中留下了“话语”。 不能忘怀的,还有园田的果蔬,那带着妖娆花纹的豆角、红彤彤的西红柿、紫莹莹的茄子、碧绿的菠菜和生菜、金灿灿的玉米、多汁的角瓜、甘甜的倭瓜,还有绕着它们飞舞的蜜蜂、蝴蝶和蜻蜓。它们装点餐桌的同时,也装点我儿时的梦。更有那埋藏在土里的萝卜和土豆,这秋收的主角,是地窖的常客,有了它们,一个冬天就不愁蔬菜了。 不要以为我们的生活总是阳光灿烂,它依然有着浓重的寒霜和阴影。有令人痛苦的疾病,有面对灾荒的无奈,有亲人离世的悲伤,有遭遇人生变故的苍凉。厌倦、羞辱、恐惧,这些人生的负面情绪,就像漫天风雪一样,从来都不曾远离我们。宁静的炊烟下,一个人死去了,他躺在红棺材里,去山上的墓园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在缺医少药的小镇,一场痢疾就要了他的命;一个男人去采山,被熊袭击,落下终生的残疾;一个伐木工在作业时被大树砸倒,使他的妻子成为寡妇。还有动物们所遭遇的不幸,瘟疫能让一群鸡一夜之间死亡,能让一条忠诚的看家狗永远闭了嘴巴。这样的故事,也都是我少年时代所经历的,所以我作品的“温暖”,总是与痛交织,有着苍凉的底色。 善良与丑恶,纯洁与污秽,不是人性天空的两极,它们常常相伴相绕。就像环绕我们生活的,既有山间清澈的溪流,也有居民区纵横的污水沟。写出人性的复杂性,才是写出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永远有可开掘的空间。 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使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面向心灵的生活。对我来说,它比现实生活更广阔,也更具诱惑性。在虚构的世界中,我的呼吸更顺畅,更自由和奔放。作家因生长地不同,经历不同,艺术气质不同,也就拥有不同的小说丛林。小说的丛林在想象的世界中,可以无限大。一个作家能走多远,就看他们自己在艺术上的造化了。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很重要,没有对一种文体始终如一的爱,孜孜以求的探索,以及不怕失败的实践精神,再炫目的想法都是空谈。 每一个将艺术奉为至高神灵的作家,在小说的丛林穿行,都必须踏出独属于自己的路,才能开辟新天地。懂得自省、苦修、仰望,你终将拥有“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考门夫人在《荒漠甘泉》中所言)。这样的文学之旅,也是一颗凡心得到升华,在泥泞的跋涉中洞见彩虹的最美岁月。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1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第1段中说“我”是个“林中女孩”,这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在大兴安岭的童年生活对我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 文章第5、6、7段中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多角度地再现了 “我”少年时期的生活,说明了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和宝库。 C. 文章第5段中写“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写出了成人世界的残忍,反衬出只有孩子才保留着与动物们沟通的能力。 D. 文章第10段“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比喻永不枯竭的现实生活,也比喻作家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反省。 13.纵观全文,作者笔下的“小说的丛林”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14.作者说:“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使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面向心灵的生活。”小说的读者也可以从“小说的丛林”穿行到“现实的丛林”——重新面对现实世界的生活,请结合一部小说谈谈阅读之后,你面对现实生活有了怎样的感悟。(5分) 【答案】12.(3分)C 13.(4分)带有作者“丛林”生活经历的影子。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无限广大,永远有可以开掘的空间。(答对每点即可) 14.(5分)阅读《老人与海》,读到桑迪亚哥在海上与鲨鱼搏斗,最终带着伤痕、疲惫,拖着仅剩骨架的大马林鱼返回海岸。他是一个失败者,因为没有得到大鱼;他也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被打败,捍卫了人的尊严。(2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身处困境。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有时我们胜算在握,有时则明知不敌。但是心中有英雄桑迪亚哥,我们就会奋力一搏,即使一无所获,起码战胜了自己的软弱和恐惧。从小说的丛林归来,我获得了面向生活的勇气和信心。(3分) (二)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16小题(共9分) 材料一: 近日,上海地铁上有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还抢夺乘客拍摄的手机。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 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有关。然而,公交车和地铁均是公共场所,车上的座位当属公共资源,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照顾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的基础上,一般讲究的是先来后到、顺位而坐,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给特殊人群让座,并非是法律规定,而仅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价值取向。现实情况却是,年轻者给年老者让座,变成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年老者给年轻人让座,被公认为违反了常规和伦理,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的“错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发生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的“让座风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人文关怀的呼唤与诉求。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 (摘编自《让座不如增加专座》,2017年7月6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图表一:你不让座的理由 图表二:你通常会给哪些人让座 图表三:如果发现真有人需要座位,对于不让座的人,你怎么看? 材料三: 越是这种人人自觉、从善如流的时候,也越要防止出现那种过犹不及的“指教心态”--有些人好为人师,常常越俎代庖,“做人情”。 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这里,还应该批评一下那个拍照的乘客,且不议随意偷拍传播是否有侵权之嫌,而动辄以曝光威胁他人让座,显然已跟文明修为背道而驰。 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做”。 (摘编自《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2017年7月6日光明网) 材料四: 在如何对待公交“让座”这类道德行为时,我们常常没有厘清,乃至有意无意间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很明显,“让座”只是一种“道德高线”,而非“法律底线”层面和意义上的行为。只可以在道德上倡导,而不可以在法律上强制,即使“拒不让座”,也并不违反法律。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强求甚至强制他人“让座”,势必不仅侵犯他人“不做什么” 的法律自由,而且同时也会无形中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行、成色。 作为一种社会美德,“让座”非常值得提倡、追求,但如何去提倡、追求,显然也应以一种充分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 (摘编自《“让座纠纷”混淆了道德高线法律底线》,2017年7月7日红网)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而面对抱小孩的妇女不主动让座,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 B.“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他们所讲的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仅仅是为了审判他人。 C.“让座”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行为,“不让座”也没有触碰到“法律底线”,若强制让座,势必侵犯了他人的法律自由和人生权益。 D.在“让座”纷争中,“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是导致中国式“让座纠纷”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16.结合所给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让座纠纷问题。(6分) 【答案】15.C A.材料一中“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可以看出年轻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了。B.以偏概全。材料说中的是“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D.不是根本原因。原文为: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 16 解决让座纠纷问题的途径可以结合“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做’”“作为一种社会美德,‘让座’非常值得提倡、追求,但如何去提倡、追求,显然也应以一种充分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等内容进行概括。 ①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增加老幼病残孕专座。②从自身做起,多做“让座主角”。③ 少当“让座指导”,旁观者不可用道德绑架别人。④让与被让者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别人让座,被让者要真心实意去感谢;不让座,也无须计较。(答对三点即可)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共19分) 杜景俭,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1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吏为之语曰 人吏:百姓官吏 B.除书未到,即欲视事 视事:就职理事 C.寻转凤阁侍郎 寻:不久 D.坐漏泄禁中语 坐:徒,空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九”,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中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例如,帝王之位称“九五”。 B.“出”,京官外调。古代涉及官职变动的词语很多。如“拜” “除”,授予官职;“迁”“ 谪”,贬官降职;“陟”“徙”,提升官职。 C.“忝”为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常见的谦称有鄙、敝、卑、窃、臣、仆等;常见的敬辞有台、尊、贤、仁、令等。 D. “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仲、季”来表示。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景俭从政谨慎。房嗣业在诏令未正式下来之前,就想大权独揽,景俭首先是劝说,劝说未果,于是叱散左右以防祸事发生。 B.杜景俭怀公正悲悯之心。天授中,他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的时候,人们传言称遇到景俭审案,就可以活下来。 C.杜景俭正直而不趋炎附势。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寻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杜景俭敢于为他人请命。当时,外族入侵,国土沦丧。等到事已平定,河内王武懿宗要将沦陷地的百姓全部判罪,景俭向武则天提出自己看法,建议最终被采纳。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5分) (2)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5分) 【答案】17. D 解析:坐:因……定罪 18.B 解析: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19.C 解析:“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错,杜景俭认为上天发出预警,不是因“武则天篡位”,而是因武则天的布教施令可能“有亏礼典”。 20.(1)您现在拿着小小的诏书,真假未知,就想揽一州之权,哪个能担保(没有变数)呢? (咫尺:小小的;相保:保证。关键字一出1分,句意2分) (2) 杜景俭认为这都是形势逼迫,不是他们的本意,请求全部宽宥他们。 (以为:认为;悉原:全部宽宥。关键字一处1分,句意2分) 译文:杜景俭,少年时以明经科中举,多次升迁后任殿中侍御史。出朝任益州录事参军。当时,隆州司马房嗣业调任益州司马,任职令未到,(房嗣业)就要处理政事,又鞭打下属官吏,想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威严。杜景俭对他说:“您虽然受命担任此州司马,但州司还未接到命令。为什么为了这几天的俸禄,连皇上的圣旨也等不得,就想要处理政事,这不是太过于心急了吗?”房嗣业更加恼怒。杜景俭又说:“您现在拿着小小的诏书,真假未知,就想揽一州之权,哪个能担保(没有变数)呢?扬州之祸,不是这一样的情况吗?”说完呵斥左右令他们各自散去,房嗣业羞愧而止。不久有诏书授房嗣业荆州司马一职,(原来的想法)竟然未如愿。益州的百姓和官吏因此说:“录事的心意(想法)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杜景俭)由此渐渐知名。后入朝任司宾主簿,转调司刑丞。 天授年中(691),杜景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处理钦犯案件,当时人们传扬说:“遇徐、杜必生,遇来、侯必死。”他又迁任洛州司马,不久又调任凤阁侍郎,行宰相职权。武则天曾把季秋院内长出的梨花一枝拿给宰相们看,问:“这是什么吉祥之兆?”诸宰相答说:“陛下的恩德连草木都得到了,所以能够使秋天的树木再开花,即使周文王的恩德惠及道旁的芦苇,也不能超过。”唯独杜景俭说:“根据《洪范五行传》:‘阴阳不能混乱,违反了就会有灾祸。’《春秋》也讲:‘冬天没有过分温暖的阳光,夏天没有反常的寒冷,春天没有凄冷的寒风,秋天没有久下不停的雨。’ 现在已经到了秋天,草木枯黄凋落,但是忽然生出此花,混乱阴阳。臣考虑陛下布政施令,是否有亏于礼典。兼之臣等虽列名宰臣,本应依据天理来理顺万物,却理而不能顺,这是臣的罪过。”因此二拜而谢罪。武则天说:“您是真宰相啊!” 延载初年(694),杜景俭被凤阁侍郎周允元检举说他是李昭德的党羽,降职调为秦州刺史。后又任司刑卿。圣历二年(699),又任凤阁侍郎,行宰相职权。当时,契丹入侵,河北各州多被贼兵攻陷。等到事已平定,河内王武懿宗将把沦陷地的百姓全部判罪。杜景俭认为都是形势逼迫,不是他们的本意,请求全部予以宽宥。武则天最终听从了杜景俭的意见。过了一年多,杜景俭调任秋官尚书,因漏泄宫廷机密,降职司刑少卿,贬到并州任长史。在途中病逝,追赠相州刺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21~22小题(共9分)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湮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2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B. 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 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 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2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21. A A项,虚实分析错误,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易水寒”是词人想象之景,是虚写。 2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通读全诗,结合诗歌的注解去思考。由注解透露的信息是: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而作者向子湮,是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可见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应是思念故国。而“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 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 四、语言运用(2分) 23.旁批,就是在文章旁边作批语。既可对所批材料的内容进行提炼,也可谈自身的真切感受。 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为后面一段材料作批注。要求:①先概括材料内容,再谈感悟;②语言简明、连贯、准确;③不超过40字。 【示例】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旁批】梁启超先生对讲演稿一丝不苟。由此,让我们明白了做学问必须严谨。 【材料】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舍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巴金《小狗包弟》) 【参考答案】巴金先生对小狗的歉疚和内心深处的忏悔。由此,启发我们做人要诚实善良,要时刻反省自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旁批,实际是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概括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首先要明确何为“旁批”,题干中已经说明“旁批,就是在文章旁边作批语。既可对所批材料的内容进行提炼,也可谈自身的真切感受”,可以就材料进行概括,也可以对材料的内容做出评价,也可以结合自身谈感受;然后把握题干的要求,如“先概括材料内容,再谈感悟”,根据要求,考生可以先概括材料,概括的时候要简明、准确,“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段话流露出巴金先生对小狗包弟的歉疚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忏悔,巴金先生的行为对我们有启发性,启发我们做人要诚实,要善良,还要时时反省自己。考生结合这些作答即可。 五、名篇名句默写(每题1分,共计6分) 24(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杜鹃意象渲染蜀山苍凉的环境气氛的句子是“ , 。” (2)《锦瑟》中的“ , 。”两句,运用庄子和望帝的典故,一方面借美好缥缈的梦境表达亦真亦幻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3)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抒发词人年岁将老、功业未成的感慨的两句是“ , 。” (4)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的雄心,也怕会是“ ”的结局。 (5)《雨霖铃》中,“ , 。”两句写出了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后,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的情景。 (6)《声声慢》中,“ , 。”两句点明主旨,说明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的心灵。 【答案】1、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4、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5、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作文(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86版《西游记》总导演杨洁去世,人们在悼念之余感慨良多。 有人说:“一台摄像机,历时六年,杨洁用踏平坎坷的精神诠释了艺术创作的真谛,才使《西游记》30年百看不厌,成为经典,杨导的创作态度令人钦佩。” 有人说:“致敬经典,返现当下,在当今影视圈‘流量’时代,剧组有钱有技术,就是没时间。没有求取真经的信仰,没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何来精品?” 也有人说:“《西游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却没有一位演员片酬达到百元,而如今多少人气‘鲜肉’拿着数百万元一集的片酬,交出的却是千疮百孔的作业。”……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请以“态度与高度”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