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偏义复词和文言句式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偏义复词和文言句式学案

‎《古代汉语语法之偏义复词和文言句式》学案 ‎【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关),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例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只作陪衬,无实际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例如:《史记·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此句解释为:“派部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可能的意外事故。”所以“出入”在这里只有“入”的意义。‎ ‎【注意】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应与同义词的重迭使用(即同义复词)区别开来。‎ 如: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和斤同义。斧子,伐木的工具 现代汉语也有偏义复词。名词“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狐狸”、“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偏指“质”,“量”义消失;“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狐”,“狸”义消失;“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 练习要求:找出下列文句中的偏义复词,并指出偏义词和衬字。‎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3、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          偏义在“车”,“骑”是衬字。‎ ‎4、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指南录〉后序》    偏义在“往”,“来”是衬字。‎ ‎6、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偏义在“害”,“利”是衬字。‎ ‎7、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偏义在“死”,“生”是衬字。‎ ‎8、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偏义在“巷”,“陌”是衬字。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 ‎【文言句式】‎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一、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份的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成分)‎ 例1: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省略谓语(成分)‎ 谓语(成分)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 例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 例1: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 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例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4、省略介词 例1:今臣来,大王见臣列观。   今臣来,大王见臣(于)列观。‎ 例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 二、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常翻译为“……(不)是……”。‎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例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例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 例1: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2: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例1: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例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1:刘备,天下枭雄。‎ ‎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例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例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实战演习】‎ 下列句式中哪些是判断句?‎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故木受绳则直。‎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人骑。‎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是可忍,孰不可忍?‎ ‎8、臂非加长也。‎ 找出判断句并翻译。‎ 夫诚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怀下人也。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人与期焉,此以诚信为本者也。故诚信者,天地之所守而君子之所贵也。‎ ‎                                                    ——唐武则天《臣轨诚信章》‎ 翻译:诚信是君子用来侍奉君主安抚百姓的。上天不说话,可是人们推崇它的高远;大地不说话,可是人们推崇它的深厚;春夏秋冬不说话,人们赞赏它的守时。它们都是把诚信作为根本。因此诚信是天地奉行的准则,君子崇尚的品德。‎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1: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例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例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例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例3:重为乡党所笑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例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例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 例1:府吏见丁宁(叮嘱)(我) ‎ 例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例1: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例2:戍卒叫,函谷举 ‎【实战演习】‎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  )‎ ‎ ‎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B  )‎ A、行将为人所并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晖(朱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翻译: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四、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   ‎ ‎1、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注意】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① 大王来何操? ② 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2、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注意】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3、规律三: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何陋之有?‎ ‎③无乃尔是过与?‎ ‎④唯利是图。‎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4、规律四: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前置,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①奚以知其然也?‎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实战演习】‎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C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2、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A )‎ ‎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嘲笑)由(人名)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3、自县为近畿(京都)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翻译:自县令升为靠近京都的大郡长官,是近代未有的过的事。‎ ‎    五、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 ‎1、用“之”使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用“……之……者”的后置【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例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例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3、用“……者”表示定语后置(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例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4、中心词+数量词表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实战演习】‎ ‎1、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B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六、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标志性词语:“以”、“于”、“乎” 等。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 例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例2:不拘于时,学于余。‎ 例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七、主谓倒置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例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例2: 不仁哉,梁惠王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