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汉中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校际联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真是她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 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待。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 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 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寡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1期,有删改) 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 A. 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 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 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D. 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2. 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 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 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 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3. 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其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B. 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 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 《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由文中“从刘兄来看,……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可知,文中所说的“合情合理”是“刘兄”的想法,因此选项中不属于“刘兄”的观点的,就是答案。本题ABD三项都是刘兄心里的想法,而C项是作者的评价,不属于刘兄的做法。因此答案应为C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所以选项中的内容是文中退一步来证明刘兄不是“帮凶”的话,不是得出作品主题的理由。 【3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对“现代人”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理解错误,文中只提到“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而没有提到兰芝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D项,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此选项对作品的主题的理解不当。 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找出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本市生活垃圾的基本分类为: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等废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镉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 (三)湿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菜叶、果壳、食物残渣等有机废弃物; (四)干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目录及投放规范,并向社会公布。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摘编自《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材料二: 本研究对杭州居民样本的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表3各类废弃物分类情况的相关描述信息 废弃物种类 分类频率(%) 1A 2 3 4 5 废纸/废纸板 6.47 11.99 23.32 32.61 25.61 废弃电池、电子设备 11.46 17.12 24.66 26.82 19.95 厨余垃圾 12.94 15.09 15.23 27.22 29.51 废塑料瓶 10.11 15.09 21.02 29.38 24.39 废弃易拉罐 11.32 15.36 19.95 28.57 24.80 废金属 14.69 18.19 20.49 26.28 20.35 可再生塑料 12.67 17.79 19.81 29.65 20.08 废弃玻璃瓶 16.44 21.16 20.49 23.85 18.06 废弃衣物、纺织品 14.96 17.12 21.83 24.26 21.83 注:A:1=从不分类,2=几乎不分类3=偶尔分类,4=经常分类,5=总是分类; (摘编自徐林等《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公民参与垃圾分类有三个方面。最基础的是居民的自我监督与投入,表现在公民将家庭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按照政府和社区的规定,准确分类、投放。公民参与的第二种方式是参与垃圾回收管理过程,每一户家庭平均一年要参与垃圾回收地点相关工作三次左右,负责给每家每户投放出来的垃圾袋上蒙网罩,以保持垃圾堆放地点的清洁。第三个方面指公民对他人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监督他人正确分类及投放垃圾、参加地方居民团体和环保组织、参加听证会与公民会议等。 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多样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既教育了公民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教育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日本垃圾分类宣传的多样化体现为:第一,宣传主体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主体涵盖了政府、社区、居民团体、企业、家庭、学校和志愿者等。很多垃圾焚烧厂设计得非常漂亮,学生、游客和附近居民可以到焚烧厂参观旅游。第二,宣传内容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既包括了对正面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教育,也包括对不文明垃圾分类行为的宣传。第三,宣传方式多样化。日本商品外包装上会印有分类标记及材料成分,牛奶盒上甚至会提示包装盒处理的正确步骤: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等;一些超市也会设置垃圾桶,详细标上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分类标志,以便消费者分类投放。 此外,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外在压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 (摘编自吕维霞等《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4. 下列关于上海市生活垃圾基本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中因老旧损坏而只得被丢弃的窗户、水盆、纸箱都属于可回收物。 B. 父母照料婴儿时使用过的厕纸、尿不湿、一次性毛巾都属于干垃圾。 C. 用坏或用完的温度计、电池、老鼠药、生理盐水瓶都属于有害垃圾。 D. 平时吃东西剩下的香蕉皮、瓜子壳、隔夜饭、甘蔗屑都属于湿垃圾。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统计样本中32.61%的居民常将废纸(板)分类投放6.47%的居民从不对其分类,这在所有统计的废弃物种类中差异最极端。 B. 若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与相应的奖惩措施,公民就会失去分类投放垃圾的压力和动力,无论中国、日本,皆是如此。 C. 公民参与,是日本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的核心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全面的体系,这点在我国体现得尚不鲜明,值得借鉴。 D. 上海政府为促进垃圾分类、改善城市卫生,出台了相关办法条例,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提供了应然层面的具体规定与指导。 6. 请结合材料,分析应当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 【答案】4. C 5. B 6. ①优化分类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提供垃圾分类投放指导;②构建法律体系,出台具体而有效的配套奖励惩罚措施;③注重宣传教育,培养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与能力;④强化公民参与,压力与动力并行,培养市民行为习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与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即选出“关于上海市生活垃圾基本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快速阅读材料,找到垃圾分类涉及的语段,然后浏览选项内容,将选项内容回归原材料,一一比对核实,得出答案。材料一指出:“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镉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C项,“……生理盐水瓶都属于有害垃圾”错误,(用坏或用完的)的“生理盐水瓶”,首先其内残余的盐水对人与环境无害,其次“瓶”无论是玻璃还是塑料所制,都属于可回收物。所以C项对“生理盐水瓶”归类有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选项B分析有误,材料三指出:“日本形成了……宣传教育体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说明其压力和动力不光来自政府、政策层面,也来自教育与舆论环境,而选项对日本相关情况的表述片面。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材料,分析应当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然后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接着把握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间。结合材料内容可以得知,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类多样化体现;二是教育宣传普及到生活中;三是法律体系和惩罚监督到位;四是公民参与,公民习惯的养成。本题参考要点:①优化分类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提供垃圾分类投放指导;②构建法律体系,出台具体而有效的配套奖励惩罚措施;③注重宣传教育,培养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与能力;④强化公民参与,压力与动力并行,培养市民行为习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铁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止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几句:“xxx!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几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谄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儿,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趴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信,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中的“我”原来是一个有点不羁的学生,对国文学习并无多大兴趣,但老师的一“骂”让“我”懂得尊重老师、敬畏老师了。 B. 作品最后流露出未曾向先生报答一二的遗憾之情,更因老师归隐道山不便相见而感到悔恨,只好以此文寄情恩师。 C. 作者好像漫画高手一般,截取了徐先生生活的几个片段,抓住其特征,寥寥几笔,便把徐先生刻画得形神兼备。 D. 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语言极其庄重严肃不同,本文在描写徐老时极尽戏谑调侃之能事,语言轻松幽默,体现了梁实秋散文的另一种风格。 8. 文章最后写道:“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何会怅惘敬慕。 9.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在刻画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7. C 8. ①现在离开先生将近五十年,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所以作者会感到怅惘;②徐老师虽然长相古怪且待人“凶恶”,但他有才华,对学生认真负责,教学上教导有方,作者跟从他学习受益颇多,所以对他充满敬慕。 9. ①肖像描写——作者写徐老师的外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一-写 徐老师上课时的情形,突出了他“凶”(严厉)的特点;细节描写一写他修改“我”的作文时,表现了他的认真负责,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②全文采用了欲扬先抑(前后对比)的写法。作者先写徐先生古怪的外貌和神态,作文课上他骂“我”“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以此来突出他的“凶”。又写他自己选辑教材,有意思地朗诵,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地批改“我”的作文,使“我”受益良多,突出了他才学很高,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解析】 【7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A项,“让‘我’懂得尊重老师、敬畏老师了”分析有误,我对老师的尊重和敬畏并不是始于老师的那一骂,而是始于老师的诵读和批改我的作文。 B项,“更因老师归隐道山不便相见而感到悔恨”分析有误。文中是说“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信,不知他云游何处”,是表达不知老师现在哪里,什么情况,并不是说老师归隐道山,也不是不便相见。 D项,“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语言极其庄重严肃不同”分析有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语言很平实。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分析把握情感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然后仔细审题明确答题的方向,再作重点阅读,找出答题区间,进行归纳概括。本题要求分析结尾作者回忆老师时内心怅惘敬慕的原因。最后一节说“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信,不知他云游何处。”因为离开先生很多年,半个世纪不见了,这中间也不曾与先生有过往来,失了音讯,没有联系,不知先生现在哪里,什么状况,而自已的国文是受益于先生的,因此念及先生,内心会感到怅惘,有些失落,有些遗憾。第一节说“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具体受益的是,“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老师选编教材风格独特,新旧兼收,让我受益;老师独特的诵读方式也让我领悟了文章的内容,因而也提高了对国文的兴趣。不但如此,“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老师大力删改的批改作文方式,让我受益。这也是作者敬慕先生的原因。 【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表达技巧。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角度。分析时,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本题要求分析作者在刻画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是外貌描写,表现他相貌古怪;“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xxx!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先生的严厉。他骂我时“来回地踱着”,运用动作描写,以先生的怒气表现先生的严厉;写他批改我作文时,写他如何删去我写得啰嗦之处,并耐心给我解释,运用了细节描写,表现先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从文章整体来看,文本开始写我对先生印像极不好,先生又古怪又凶,后文却写他如何认真选编教材,如何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文意,如何批改学生作文来认真教学,高度负责的。这前后之间是一种对比,也可以说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点睛】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①表达方式。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特别注意,如果是对景物的描写,要注意:A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B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描写角度;C常见技巧的使用。②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③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骡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義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B.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C.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D.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鸡/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徒,我国古代重要官职名,三公之一。也是姓氏的一种。 B. 会稽,县名,在今浙江北部和江苏东南部一带。 C. 《道德经》,为春秋时期老子所作,共八十一章,道家经典作品。 D. 钟繇,三国时曹魏政权的大臣。工书法,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 12.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岀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 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会稽山水皆佳,羲之到此就有了终老于此的想法。 C. 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 骡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2)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答案】10. A 11. B 12. D 13. (1)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认为他的字飘逸像浮云,矫健像惊龙,特别被他的伯父王敦、王导看重。 (2)王羲之曾经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饮集会,并亲自作序,来申明他的志向。 【解析】 【1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善鸣”前面省略的主语是“鹅”,而前面的“一鹅”是前一句中“养”的宾语,因此“善鸣”前面要断开,故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 B项,“会稽,县名”陈述有误。会稽,是郡名。 故选B。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恨”古代应该是遗憾的意思而不是怨恨。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称,称赞;飘,飘逸;矫,矫健;为……所,表被动。第二句中,尝,曾经;宴集,宴饮集会;为,写;申,申明、表明。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做过淮南(今安缴当涂、芜湖一带) 太守。王栽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经宣而著称。他员擅长书法,为古今之冠。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整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追究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使名邻,都显得拘递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赣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许询、支循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朝之情投意合。王惹之曾和一样好友在会稻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以申明其志。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竞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盏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迫《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笼鹅而归,一路上乐不可支。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坦率。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校(佃匪)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宁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整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膘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赣之齐名,但王蓖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羞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获之来看望自己,暖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羡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中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 14.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表露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心绪,“日暖南山石”属于虚写,诗人想象家乡的暖日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B. 颔联“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情。 C. 颈联中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尾联抒发情感蓄势。 D. 颔联“平原客”和尾联“屡弹铗”运用典故,将历史人物的经历与诗人的际遇相联系,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15. 杜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家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两者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答案】14. B 15. 同:两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杜诗中描写了烽火连月、亲人分离的情景,以家信表达对亲人的担忧和思念;李诗描写了诗人羁旅漂泊、客居异乡的情景,借家信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异:①杜诗借“家书”表达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国家动乱,战火不息,家书不易,诗人用家书的“抵万金”从侧面写出了对国事的关切。②李诗借“裂帛”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伤。诗人想入朝为官而不得,想如冯谖般施展才华而不能,诗人借书信排解内心的失意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 项,“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情”错误。“老作平原客”的“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故选B。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的是战争已经持续了很久,家中亲人的消息值得上万两黄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家书抵万金”引起了很多遭遇离乱的人的深深共鸣。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诗人想效仿古人,以求入朝为官却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本诗中“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悲满千里心”“三年去乡国”诗人写信是要告诉家人自己快要回家了。但“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这是李贺在家信中表达的情感。借“裂帛”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伤。两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善用比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中借桑叶比喻年轻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岀官场对作者的束缚,表达出渴望自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桑之未落 (2). 其叶沃若 (3). 羁鸟恋旧林 (4). 池鱼思故渊 (5). 寄蜉蝣于天地 (6). 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沃、羁、蜉蝣、渺、沧、粟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比兴手法在《诗 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 ). 《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一篇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确立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 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 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 与现实的 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 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竟然在《离骚》中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的审美意象群。 B. 《离骚》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C. 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D. 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则在《离骚》中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的审美意象群。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一篇抒情杰作,它确立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B. 《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一篇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C.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D. 《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一篇抒情杰作,它奠基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变幻莫测 浑然一体 千古流芳 B. 变幻莫测 水乳交融 光照千古 C. 日新月异 天衣无缝 光照千古 D. 瞬息万变 天衣无缝 千古绝唱 【答案】17. C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选句子填空,要通读语段,整体理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括号前面谈论的是比兴手法,前一句说“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依据前面和后面的语境,结合选项提供的内容,可知括号中是表达比兴手法在《离骚》中的发展状况。前一句的话题和主语是“比兴手法”,因此括号内容所填句子的主语应和前句保持一致,且前句中“还是”发展初期,括号内是发展的创新阶段,因此前后应是转折关系,结合句子主语应是“比兴手法”,且前后是转折关系。 故选C项。 【1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画线句中,语序不当,“一篇”作为数量短语作定语,应放在定语的最前面,因此排除ABD项。 另外,“确立”和“基石”搭配不当,应将“确立”改为“奠定”。 故选C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近义词辨析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一是辨析近义词,抓住词语的不同点。近义词的不同,有使用对象不同,词义轻重不同,感情褒贬不同,词语语法功能不同。二是关注语境,理解空格处侧重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变幻莫测:变化很多,不能预料。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形容变化很多很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发生很多的变化。语境是说屈原想象力很是自由奔放,写作时用笔变化多。因此选用“变幻莫测”。 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那样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语境是说屈原写作时将幻想和现实非常融洽地结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故选用“水乳交融”。 千古流芳:美名永传于后世。光照千古,光辉照耀,具有长远存在的价值。千古绝唱: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语境是说《离骚》中塑造了一个非常光辉的形象,这个形象具有长远存在的价值。因此选用“光照千古”。 故选B。 【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 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①_______。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②_______,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飞向太空的航程》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③_______。 【答案】 (1). ①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2). ②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 (3). ③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整个文段,体会大概意思。然后根据上下文,寻找答题线索,一般所填写的内容在上下文都会有提示,与所补写内容前后照应。比如第①处,后文有“这样的材料”“哪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可以推知此处应该填写“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之类的语言。第②处,注意前文有关联词“虽然”,此处应该填写表示转折的语句,且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③处,结合前文内容“迫切想知道”“详实的资料”“首次披露”等可以推知应该填写包含“满足读者需求”之意的语句。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写句子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 )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等;(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提取下面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50字)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 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但是大多数人认为是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天人们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逐渐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农历五月初五以赛龙舟、吃粽子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下定义,题干要求“整合材料”“一个单句”,需要通读材料,抓住每个句子的关键部分,综合成句。如关键内容:日期为农历五月初五,事件为纪念屈原,形式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整合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一种寻找;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 惨惨戚戚"是一种寻找;朱自清在荷塘边寻找片刻的宁静,郁达夫不远千里,到故都寻找秋的意境; 曹操穷其一生,寻找人才,希望“天下归心”,陶渊明愤然挂印,寻找世外桃源,想要回归自然……从 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寻找快乐,寻找友情,寻找财富,寻找知识,寻找幸 福,寻找美景……相信你也有这方面的体验。 请以“寻找 ”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寻找一盏灯 夜晚喧嚣的繁华大都市里,五彩斑斓的灯照亮了原本漆黑的天空,整个城市宛如白昼,明亮,热闹,忙碌…… 而我走在人山人海的步行街上,四处游荡。在花红酒绿,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我显得十分不和谐,我是孤独的,我在寻找一盏灯,一盏属于我自己的灯…… 随著时间的流逝,那些绚丽的霓虹灯一盏一盏地熄灭了,那些高楼大厦上的日光灯一盏一盏地熄灭了,只有那些马路上的路灯依然为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指引著道路。而我似乎无处可去,依然在街上像无头苍蝇般徘徊,漆黑无情地向我袭来,马路上的人变得稀少了,车辆也在逐渐减少,寒冷的风嗖嗖地刮起地上的枯叶,难以忍受的饥饿感向我的胃提出抗议。饥寒交迫的我孤独地坐在路灯下,昏暗的黄光将长长的黑影拖在冰冷的地面上,越拉越长,越拉越长…… 我猛地睁开双眼,看到的是一盏精美的粉色吊灯而不是那盏路灯,原来我刚才做了一个噩梦。我直起身子仔细端详著我的粉色吊灯,第一次感到它竟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温暖,如此的明亮。我恍然大悟,梦中的我其实是在寻找,在寻找一盏灯,寻找一盏属于我自己的灯…… 这盏灯就是我家的灯,这盏粉色吊灯。换者说,我是在寻找一盏能给我幸福温暖的灯,而这盏“灯”就是家…… 梦中的我无家可归,饥寒交迫,仿佛没有我的容身之处。我之所以在街上游荡,就是在寻找,寻找我的归宿,寻找家的归宿。 这时我才领悟,家庭的温暖才是最珍贵的,父母的关爱才是最宝贵的。倘若没有家,你就失去了亲情;倘若没有家,你就失去了温暖;倘若没有家,你就失去了一切…… 在漆黑的夜幕之下,有无数盏明亮的灯照亮了你,但是在这无数盏灯中只有唯一的一盏灯是属于你的,那就是家庭之灯。只有它才能散发出明亮灿烂的光芒来照亮你,只有它才能为你提供柔和舒适的光芒来温暖你,只有它才能发散出无与伦比的光芒让你感到幸福和安定,只有它才能孜孜不倦地随时为你发光发热…… 每天,当夜幕降临,你游走在漆黑的街道上,总有一盏灯是为你永不熄灭地开著的。而还在寻找的你,终将寻找到一盏属于你自己的灯…… 【解析】 【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次作文为半命题作文,考生将另一半补足即可,特别要注意的是,所补的内容一定是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所写之事能表现人的某种品质或精神,可褒可贬,或者该事能表现一定的道理,做人做事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如写议论文,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论据典型,论证要有力,要有层次性,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进行论证。论证方法不能单一。如写记叙文,则要写清人和事,注重细节描写,以情动人。 审题: 本次作文是半命题作文,要求以“寻找……”为题作文,提供的材料是历史名人各种不同的寻找,屈原寻找忠君救国之路,李清照寻找人生的温暖,朱自清寻找宁静,郁达夫寻找故都的秋,曹操寻找人才,陶渊明寻找心灵的家园,考生可写的范围很广,可寻找快乐,寻找友情,寻找财富,寻找知识,寻找幸福,寻找美景,寻找道路,寻找真善美等。 参考立意: 寻找快乐,寻找友情,寻找财富,寻找知识,寻找幸福,寻找美景,寻找道路,寻找真善美等。 行文思路: 假如以:“寻找一盏灯”为题作文,则可以这样行文:开头通过梦境描写城市夜晚的热闹繁忙,然后写我在这个夜晚很茫然无助,在寻找一盏灯,寻找家的温暖。这里可以重点通过描写环境来突出自己的感受。再接着写梦醒之后才发觉灯是如此的美丽,原来自己所寻找的灯就是寻找家的温暖。后面再写自己由此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最珍贵的,父母的关爱才是最宝贵的。最后首尾呼应,再次表达主旨,收束全文。 素材积累: 1. 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坚信这句话,这不,我发现了身边的美。 2. 温暖来自自身。正如你盖再暖和的被子,这温度都是自己身上来的,都是自己心脏搏动血液循环消耗能量散发出来的,被子从来都不会提供温暖。但被子可以保存温暖,可以将温度保持在一定水平线上,让我们感到温暖,睡得香甜……这些我都是知道的。而我现在要寻找温暖到哪里去寻找呢,我的孩子们? 3. 日历翻过一张,又一张。沿着慈母手中细线,寻找千年万年的乡愁。每个人,不过都是一个游子,用一生的缠绵来思念,母亲温暖的怀抱。时光的针脚,在我们身上密密走过,我便千疮百孔。无尽的思念,写在风中,写在雨里,写在夜的深处。那一份深深的乡愁,隔着千山,隔着万水,隔着千年万年的烟云,夜夜袭来,如海浪涌上岸滩。 4. 你在何方?我一直在寻找。杨柳随风飘逸,宛如你的长发,舞动一生缠绵。用整整一个下午,静对一池秋水,直到暮色苍茫。南山的菊花开了没?一滴清泪,滚落脸颊。残阳如血,看平湖里,一叶孤舟,划动千年的寂寞。何处故园秋?只这样一颗秋心,漾动寂寞的笙箫。临水听箫,一轮明月,数株斜柳,便有无穷诗情画意。 【点睛】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审题关键在于把握标题的构成。补充作文题目的时候要注意斟酌已给出的半个题目信息,也可以参照材料选取其中一种补充到文题中,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作特长、写作内容等将其补全,成为全命题作文,巧妙地让陌生的新题变成自己熟悉的旧题,从容地完成一篇熟悉的作文。审题的时候要注意审清题面要求,明确选材范围。写作之前请精心构思,最好先列个提纲,想好了再动笔,努力写出自己作文的亮点。半命题作文这种命题类型,既给我们以必要的限制,又在规定范围和限制条件之下给了我们选材和立意的“自由权”,而要想用好这些“自由权”,首先需要我们认真“补题”。在给半命题作文“补题”的时候应该注意要避“生”就“熟”因为要补充的内容不仅涉及到要写的内容,还涉及到要表达的主题,所以在“补题”的时候,不应该选择自己还十分生疏的材料,而应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材料,不应该选择自己没有思考过的道理,而应该选择自己有过深人思考的道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