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10)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18分) 香菱学诗背后,恰恰是诗的毁灭和远方的消失 詹 丹 一些学者在解读《红楼梦》的“香菱学诗”的时候,往往会赞美香菱的诗人气质以及面对残酷命运的诗性坚持。在他们看来,写命运对香菱等女性的折磨,是为了写出她们在残酷命运中一种诗意的抗争,而香菱写下的咏月诗和她对自己“香菱”这一名字的诗意解读,体现出了香菱的情怀、香菱的诗与远方。 然而,在欣赏香菱写诗的执着,并且为她梦中得来的第三首咏月诗叫好时,我们不能不惊讶地发现,当她卒章显志般写出“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时,她是在不自觉中,把自己的命运与抒情主人公合二为一了,在她名分上的丈夫薛蟠远走他乡时,她下意识地把他作为了思念的对象。而这一对象,恰恰是最无诗性最不懂诗意的呆霸王。这样的“两呆相遇”,既是对香菱命运的残酷嘲弄,也是对诗本身的一次嘲弄。舒芜在谈到几次诗社时说,第五次诗社后,“风波迭起,死丧破败相继,再也没有结社吟诗的雅兴了。回顾第一次海棠社,正是宝玉挨了打,贾母下令不许贾政再叫宝玉,把宝玉保护在大观园里之后的事。五次诗意的青春的欢笑,只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暂时的间隙里,才有可能。作者并不是想让他们作诗,就随时可以把他们调到一起来热闹一阵”。对于《红楼梦》来说,情节展开中所谓“诗与远方”,既是对情节或人物刻画的必要补充,更是揭示了诗性被制约、被毁灭的社会性。 周汝昌曾分析贾宝玉偷偷外出祭奠金钏的一段描写具有诗的意境,这样的意境当然是以内化的感情来垫底的。但残酷的是,领会这种感情,品赏这种诗意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联想到金钏冰冷的尸体,联想到宝玉保护金钏的无力。所以,如果我们单独摘引出那样一段宝玉私祭金钏的文字来细细品赏其诗意,未免显得有点轻飘飘。我们只有把这种诗化的祭奠描写,与之前金钏和他戏言被王夫人呵斥后,他一溜烟逃走的情节连起来看,才能恍然:在《红楼梦》中,所谓诗性或者说诗意的产生,有时固然是人物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和抗争,是对心灵世界的一种固守和坚持,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人物力量衰弱之征兆,是一种无奈之下的自我安慰。 当《红楼梦》写出了这种现实的残酷、当这种诗意被毁时,如果我们像书中的一僧一道那样,把一切归因于命运的无常,看似解释了问题,其实是消解了问题。因为当作品中展现的不合理的社会问题、制度问题被神秘主义的命运无常观包裹起来后,分析者也只能从外部世界退缩到心灵的自我,甚至从意志自由退缩为一种心灵的感觉,于是所谓“诗和远方”,就跟不敢正视人生的“瞒和骗的文艺”只有一步之遥了,而伟大的《红楼梦》那种深刻批判现实的力量,当然也就落在了他们分析的视野之外。 时下有许多鸡汤文,都被“诗和远方” 这一短语概括,但用以说明《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性,并以此价值取向来解读《红楼梦》,却容易得出许多貌合神离的结论,结果可能是,解读者只是为小说诗意的表象和片段所激动,把自己和他人带到了与《红楼梦》本质不太相关的远方,一个只会让人“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的远方。 所以,依我之见,写香菱的诗性情怀,恰恰是为了说明这种个人情怀连同整个人生难逃悲惨的社会命运,从而把批判的锋芒引向了诗的外部社会。用这样的方式解读,才能真正理解《红楼梦》的价值所在。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说《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背后,“恰恰是诗的毁灭和远方的消失”?(6分) 答: 解析:这句话是标题也是文中的重要观点,是作者对“香菱学诗”实质的比较独特的解读。其理由出现在第二、三两段,呈现出来的是议论性的语句。例如作者分析香菱写的诗展现出来的竟然是想念强抢自己且最无诗性最不懂诗意的呆霸王的情感,由此得出结论:香菱学诗是对诗本身的一次嘲弄。又如第二段结尾部分,写《红楼梦》“揭示了诗性被制约、被毁灭的社会性”,其情节展开中所谓“诗与远方”,恰恰是诗的毁灭和远方的消失。再如第三段结尾部分,说“在《红楼梦》中,所谓诗性或者说诗意的产生”“是一种无奈之下的自我安慰”。考生据此概括出三点原因即可。 参考答案:香菱学诗是对诗本身的一次嘲弄;《红楼梦》中这样的情节其实揭示了诗性被制约、被毁灭的社会性;《红楼梦》中所谓诗性或诗意的产生不过是无奈之下的自我安慰。(每点2分) 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答: 解析:本文属于驳论文,先提出对方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最后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结构很清晰,即文章第一段为第一层,提出有些学者认为“香菱学诗”体现了香菱的“诗和远方”;中间四段为第二层,是作者对上述观点的驳斥,作者在第二、三两段指出香菱学诗的本质,然后在第四、五两段指出错误解读香菱学诗的危害;最后一段为第三层,提出从社会命运的角度来解读才是解读《红楼梦》的正确方式。分析至此,运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词语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答案:文章首先提出有些学者认为“香菱学诗”体现了香菱的“诗和远方”;然后剖析了香菱学诗的实质并指出了错误解读香菱学诗的危害,驳斥了“香菱学诗”体现了香菱的“诗和远方”这一观点;最后提出从社会命运的角度来解读才是解读《红楼梦》的正确方式。(每点2分) 3.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解读《红楼梦》?请依据本文回答。(6分) 答: 解析:从作者对错误解读的批驳中,可以总结出正确解读《红楼梦》的方法态度。例如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如果我们单独摘引出那样一段宝玉私祭金钏的文字来细细品赏其诗意,未免显得有点轻飘飘”,只有把这段诗意的描写和前面的情节连起来赏析才能理解《红楼梦》的深刻内涵。在第四段中,作者认为“把一切归因于命运的无常”就消解了“作品中展现的不合理的社会问题、制度问题”,无法正确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作者还认为错误解读者会忽视“《红楼梦》那种深刻批判现实的力量”。从这三个角度分析,正面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要从整体文本出发深入揣摩;②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③要看到《红楼梦》深刻批判现实的力量。(每点2分)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 完成1~3题。(18分) 网络使我们变笨了吗? 几年前,畅销书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出版了《浅薄》,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显然,他认为网络使我们变笨了。因为我们在网络时代被信息包裹得喘不过气、选择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做深度思考。 那么,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 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来聊一聊戴维·温伯格的《知识的边界》。 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网络时代知识的处境问题。但戴维·温伯格拒绝技术决定论,在这本书里,他更多是在梳理知识网络化的过程和现状。 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 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 纸是有限的这一点很重要。首先,纸的固定形式,决定了思考的形式,它必须有开头,有论证,有结尾,它是线性的。其次,也正是因为纸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印刷术时代,我们拥有一套严格的信息过滤机制,只有真正重要的东西,才能够被出版。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 纸上的信息是固定的也很重要,正因为此,它获得了一种庄重感和权威感,当然还有确定感,它的潜台词是,我们是可以理解这本书的。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的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知识,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 这背后,潜藏着两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印刷术时代,人们将知识分门别类,相信通过理性思考可以认识整个世界。因为知识在印刷术时代是被控制的,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总能走到最后。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 这种种不同,在戴维·温伯格看来各有利弊。比如说,网络时代很容易生成“回音室”,人们容易只靠近和他一致的思想,对其他思想进行排斥,这无疑会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另一方面,知识的网络化带来了很多不可预料的东西,比如说维基百科,它调动了许许多多个节点,让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形式都发生了改变,用戴维·温伯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不是站在讲台前给我们讲课的人,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集体智慧,而是房间本身。 但是,戴维·温伯格始终没有回答另一个问题:个人,在网络中该怎么自处? 所以,那个问题又回来了,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 我和戴维·温伯格一样不倾向于技术决定论,重要的永远是人,也就是你自己。网络有诸多好处,也有诸多弊端,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自己的求知欲望和行动。 是的,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我们只能“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选自魏小河《冒犯经典》,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答: 解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细读文本,可按此思路去梳理内容。文本首先由畅销书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出版的《浅薄》一书,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然后通过《知识的边界》,对比分析了知识在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的不同,这是在讨论问题;最后作者表明“不倾向于技术决定论,重要的永远是人,也就是你自己”,强调自己的观点,算是解决了问题。 参考答案:由《浅薄》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通过《知识的边界》,对比分析了知识在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的不同及利弊;强调克服知识网络化的弊端重点还在于自己的观点。(每点2分,共6分) 2.文中说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答: 解析:首先要回到原文,找到相关答题区域。原文第5段提到了“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然后就对此进行了阐述,那么就可以“创造”“传播”“获取”三个角度为筛选标准从下文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中概括出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不同。 参考答案:创造:印刷术时代创造的知识是有限的,是真正重要的东西;网络时代创造的知识是无限的,没有经过过滤的。传播:印刷术时代知识的传播是固定的;网络时代知识的传播是快速更新,不断变化的。获取:印刷术时代,人们通过理性思考认识世界;网络时代,知识根本不可能被全部理解。(每点2分,共6分) 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内涵。(6分) 答: 解析:首先要理解“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句话的基本含意。“这个时代”指的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即网络时代;“在自己身上”就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克服”常搭配的宾语是“困难”,这句话是说,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克服网络时代带给我们的求知的困难。然后,就要考虑怎样克服困难的问题。回读上文,可以发现,应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面对,主动出击,去筛选,去过滤,克服恐慌,努力认识世界,还要注意避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参考答案:学会过滤,筛选出真正重要的知识;克服知识网络化的恐慌,努力认识世界;避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每点2分,共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