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湖南省邵阳市洞口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宏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嬴政”,刺杀嬴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 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姓氏曾经是认定一个人社会等级的最重要因素,但自宋代以后,姓氏却只作为一种血缘标志符号而存在。迄于今日,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 B.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 C.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D.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氏所代表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 B.春秋时期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 C.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 D.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 B.宋代以后姓氏只作为一种血缘标志符号而存在,现在,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D.姓与氏在先秦时期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 【答案】1.B 2.D 3.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B项,“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错误,原文为“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血缘联系了”,可知是“有些”而不是“相互”。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D项,“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错误,今人之所以将周文王等三人的称谓弄错,是因为不了解先秦的姓氏应用规则。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A项,“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错误,原文无据,氏的产生相关信息,原文第三段“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不能得出“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一定读懂。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舆:同“与”,跟。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D.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中:符合。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风雨兴焉 斯天下之民至焉 C.輮使之然也 河东凶亦然 D.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以设喻引出论断,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B.“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C.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D.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 7.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案】4.B 5.C 6.C 7.(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2)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A项,句意为: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就:接近、靠近。加点字解释正确。 B项,句意为: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舆:车马。加点字解释错误。 C项,句意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绝:横渡。加点字解释正确。 D项,句意为:但是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中:符合。加点字解释正确。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A项,第一句句意为: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而:修饰关系连词,不译。 第二句句意为: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而:转折关系连词,但是。 加点字解释不同。 B项,第一句句意为: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焉:兼词,从这里。 第二句句意为: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焉:这里。 加点字解释不同。 C项,第一句句意为: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然:这样。 第二句句意为: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也这样。然:这样。 加点字解释相同。 D项,第一句句意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之:定语后置标志。 第二句句意为:(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之:的。 加点字解释有不同。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做这类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C项,“……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错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故选C。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参省”,检验反省;“知”,通假字,通“智”,智慧。(2)中“生”,通假字,通“性”,本性;“假”,借助。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贯 8.诗歌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2)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_______。 (3)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 (5)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 (6)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无边落木萧萧下 (2)江月年年望相似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术业有专攻 (5)一尊还酹江月 (6)歌窈窕之章 【解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本题注意“萧”“抟”“尊”“酹”“窈窕”的书写。 【点睛】考查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注意各种原因造成的失误,如同音字混淆、形近字混淆、音近字混淆等。 9.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非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曾有两次贬官的经历,这首诗是他在流放途中所写。诗歌主要运用_____的艺术手法,抒写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答案】第一空:反衬(或对比、移情于景、即景抒情)第二空:被贬流放(或怀念京国、感叹身世)的悲愁。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手法、情感态度的能力。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表达技巧解答时要先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然后判断运用了哪些些表达技巧,最后结合诗句和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这首诗色彩清淡,情意浓挚,首句写忆昔游而悲伤,次句写见花鸟而哀愁,三句自伤南窜之身,末句自比江水作结。翻译:春日迟迟,园林如绣,伤悲往昔的遨游,今春花开鸟鸣成了远去边陲的哀愁。最可怜的是京城的人被流放到南方,而不能像湘江中的水那样向北奔流。成功地运用反衬和对比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通过层层对比反衬,把诗人内心的愁苦表达得真切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点睛】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①表现手法,如各种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对比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等等;②结构手法,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重章叠句等等;③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寄情等。 三、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爱的回音壁 毕淑敏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的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服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啊……” 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的。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是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什幺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刻不容缓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子,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的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付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习,才会举步如飞。 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或许要遭天谴的。 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也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欲出了。 10.作者在第六段中说“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句中“误区”具体指什么? 11.作者通过具体转述三个孩子对于“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的回答,想说明什么问题? 12.“爱是一面宽阔光滑的回音壁”一句的含义是什么?它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13.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大人们怎样才能使孩子富有爱心? 【答案】10.大人们把爱定位于关怀。孩子们认为大人对自己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 11.说明孩子们渴望大人们给他们懂得爱、付出爱、感受爱的机会。(或“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孩子们缺少爱,不懂得爱的责任在大人。 12.含义:爱不仅仅是接受,也是需要付出的。(接受并珍藏对方的爱,对方才能感受到你的爱。)特点:用了生动的比喻,揭示出爱与被爱的内涵。作用:照应题目,表达作者对现代的孩子们应该学会爱、懂得爱的呼唤和期望。 13.(1)成人要有意识地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让孩子有爱的支出,感到自己是被他人需要的。 (2)成人应该接受并珍藏孩子的爱意,注视并强调爱的价值?孩子就会感悟到深深的爱意。 (3)应该在生活中尽早地培养爱心并持之以恒,反复练习。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本题要理解“误区”一词,结合语境可知,指大人和孩子对“爱”的不正确的认识。接着,在第七段附近寻找答案可知,答案应在七段之前,有明显的关键语句,如七段中的“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四段中的“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根据这些语句可知,“误区”指大人认为爱就是关怀;孩子们认为大人对自己的关爱是理所应当,根本感觉不到生活在关爱中。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作用的能力。我们首先要找到相关语段,在其附近寻找答案。看它的前面写了什么,后面又写了什么,与前后文有什么联系,与文章主旨有什么联系,这样思考之后,语段的作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显而易见了。本题,原文的十三段至十五段三段是题干中的转述部分,可知,答案应在十五段之后。从前向后读,找出关键语句,如十六段“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再如十九段“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或许要遭天谴的”,根据这些关键语句可知,前面的转述是为后面的议论抒情做铺垫的,是为了说明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才可以感觉到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应重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孩子们不懂得爱、感觉不到爱的责任在于大人的滥爱。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理解语句子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并结合文章相关内容,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加以综合分析,这样才可以真正体会出语句的深层意思及作用。本题,“爱是一面宽阔光滑的回音壁”抓住其中的“回音壁”这一关键词,并结合文章内容,尤其是“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付出的爱被隆重地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这个关键语句可知,作者运用比喻,意在告诉人们,爱是双向的,不仅要有接受,也应有回报。这个句子从结构上看,它照应题目;从内容上看,表达了作者对孩子们应懂得爱、学会爱的期望。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筛选提取及概括能力。审题后首先确定答案的范围,然后从前向后寻找相关的关键语句,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简洁概括的语句组成切题的答案做答。本题,“大人们怎样才能使孩子富有爱心,懂得关爱”的答案应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十六段至二十段,从前 向后读这些语段,提取出相关的语句,并根据它们的语意加以概括,组成通顺的切题的答案做答。如“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可知,成人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他人需要的。成人应强调爱的价值,使孩子感到深深的爱意。再如“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习,才会举步如飞”,表明,要反复的强化这种爱,反复练习。 【点睛】“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 1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收敛(liǎn) 蕴藉(jiè) 一刹(chà)那 间(jiàn)至军中 B.躯壳(qiào) 框(kuàng)架 被八创(chuàng) 心无旁骛(wù) C.梗概(gěng) 挑唆(tiǎo) 伺机(sì) 嘉言懿行(yì) D.惦记 (diàn) 褴褛 (lǚ) 愀然 (qiǎo) 长歌当哭 (dàng)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把握查多音字、形声字、生僻字的读音的能力。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词语读音。答题时,要采用比较排除法。 B项,“躯壳”的“壳”读音改为“qiào”;“被八创”的“创”读音改为“chuāng” 故选B。 【点睛】字音积累法: ①以点连线法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 ②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15.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厮混 钮扣 怂恿 笑眯眯 万变不离其中 B.殴打 流弊 蓠笆 高潮迭起 巍峨峰颠 C.寒喧 涸辙 岑寂 永保青春 惠风和畅 D.翱翔 暮霭 仓皇 孽根祸胎 徜徉山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 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A项,“钮扣”改为“纽扣”;“万变不离其中”改为“万变不离其宗”; B项,“蓠笆”改为“篱笆”;“巍峨峰颠 ”改为“巍峨峰巅”; C项,“寒喧”改为“寒暄”;“永保青春”改为“永葆青春”。 故选D。 【点睛】形近字的区分:在平时学习中要观察偏旁,有些可以通过词语的意思来记忆。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区分形近字的偏旁、意义和读音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书写能力。汉字中有很多形近字、同音字,这是都是使用中经常混淆的字,要正确书写这些汉字,就要做到平时多留心,书写时仔细体会它们的差别。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个人都有逐梦的权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多时候,只要给梦想一个展示的舞台,梦想就会还我们一份惊艳和感动。 ①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圆梦的际遇 ②然而,即便不能光耀四方 ③于心胸间搭建一方舞台并安放美好梦想 ④李白就曾自嘲“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⑤无数逐梦者依然选择坚守理想和抱负 A.②③⑤④① B.①③⑤②④ C.①④②⑤③ D.⑤③②①④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性。我们要注意句子中代词、关联词的连接作用,在内容上注意逻辑关系(时间、空间、事理--转折、递进、并列、条件、假设、总分、因果),主语一致与否。 C项,这是个议论文段,根据横线前后的语境,可以推知中心话题是“逐梦”“圆梦”。横线前的语句中提到“每个人”“逐梦”,①中提到“每个人”“圆梦”,①明显是对横线前语句的转折,故应放在第一空。④中李白的自嘲应该是对①中观点的例证,所以①④应放在一起。②中的“即便”与⑤中的“依然”是一组关联词,由此可知②⑤应放在一起。③是顺着⑤展开的,因此可确定应是②⑤③的顺序,即①④②⑤③。 故选C。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完善国债市场,主要是在国债的发行规模、期限、方式、利率、无纸化程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实现全国国债市场联网。 B.江苏教育部门虽然对2010年等级要求还没有明确表态,但从目前清华大学招办反馈的信息看,清华认为2009年“AA+”这一等级要求比较合理。 C.当前,大江东正在全方位打造智造谷、智慧谷、科创谷、金融小镇等一批创业创新平台,同时创建特色小镇等项目正有序推进,将全面提升大江东产城融合的步伐。 D.昨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次震惊世界的爆炸事件都在显要位置作了详细的报道,分析人士认为,这次事件和基地组织有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B项,“江苏教育部门虽然对2010年等级要求还没有明确表态”错误,语序不当,“虽然”和“江苏教育部门”对调。 C项,“将全面提升大江东产城融合的步伐”错误,搭配不当,将“提升”改为“加快”。 D项,“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次震惊世界的爆炸事件都在显要位置作了详细的报道”错误,语序不当,介词使用不当,改成“世界各大报纸都在显要位置对这次震惊世界的爆炸事件作了详细的报道”。 故选A。 【点睛】语序不当:从语法角度看,语序不当对单句来说主要是词序不当,对复句来说主要是句序不当;从语意角度看,语序不当可能引起不合事理、表意不明、主客颠倒等语病。 18.一位老教师九十岁生日,昔日学生发短信祝贺,其中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九十春秋经雨雪,三千桃李吐芬芳。恭祝恩师生日快乐! B.张灯结彩喜庆九十寿,躬身敬礼永怀教诲恩。遥祝恩师健康长寿! C.当年惠泽播春雨,今朝九州竞争妍。值恩师华诞之际,谨祝长命百岁! D.九十岁月勾刻了皱纹,三寸粉笔染白了双鬂。老师,辛苦了,敬祝寿比南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C项,“值恩师华诞之际,谨祝长命百岁”错误,华诞,敬辞,称伟大的人物或机构诞生的日子。 故选C。 【点睛】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19.名著阅读题 根据名著导读《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填空。 《红楼梦》原名①__________。作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②__________,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③__________,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④__________,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红楼梦》中,还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⑤__________。 【答案】 (1).石头记 (2).林黛玉 (3).贾宝玉 (4).薛宝钗 (5).王熙凤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王熙凤是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贾府通称凤姐、琏二奶奶,金陵十二钗之一。她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在贾府掌握实权,为人心狠手辣,做事决绝。 【点睛】名著阅读也是高考中的考点之一,解答本需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回顾名著内容,根据题目要求做出选择,通过解答本题可知名著阅读可遵循以下三点来进行: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它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其次,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某些作品可能对中学生而言有些陌生难懂,尤其是外国作品,所以就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作者的情况,如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倾向;了解一些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们的评价等等;第三,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义 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 五、写作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声,是窗外的风雨声,是新蕾的绽放声,是新岁的爆竹声,是雾中的短笛声,是赛场的呐喊声,还是父母的叮嘱声? 请以“牵动内心的声音”为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书写要工整,文体特征要鲜明。 【答案】【例文】 牵动内心的声音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时分,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他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他为我吹了十多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能产生如此强烈地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而父亲的笛声则是牵动内心的声音,是我的心魂。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要紧紧抓住“题眼”。题眼,即文中暗示、 透露的文章重点,是寓意的关键性字眼。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 【审题】本题为命题作文。这道作文题只有引导材料和写作要求,而没有话题,看起来跟我们熟知的话题作文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只要细致分析一下引导材料,便不难从中发现,引导材料中涉及的对象无外乎就是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校园的课钟、窗外的风雨、新岁的爆竹、梦中的短笛等声音。也就是说,这道作文题的关键其实就是“声音”。本道作文题则在材料中对话题进行了限制,即要求我们所写的“声音”必须是能“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整体构思着眼于“小”,着眼于“真”。可以从小处切入,深处挖掘。如妈妈的呼唤,一首动人的乐曲,生活中有关声音的细节,自然的声音,特殊的声音等。“声音”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牵动”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牵动你内心深处”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声音”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或艺术的等等。文章重在表达牵动的过程:即为什么牵动,怎样牵动。整篇文章应表达对声音的怀想、由衷赞美等感情。 【立意】书声、风雨声、教诲声、音乐声等,牵动我心;也可以写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声音,风声、雨声、燕子泥喃、小麦拔节声,牵动我心;人的声音社会的声音,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等,牵动我心;最触动内心的声音;声音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等。 【结构】以笛声为线索行文,而又把父爱熔铸于笛声之中:年少时爱父亲,其笛声最美;年龄稍长时厌父亲,吹笛被看作“不务正业”;到外地求学时复苏了爱父的情感,其笛声与我的心产生强烈的共鸣。笛声始终牵动着“我”的内心深处,“是我的心魂”。这笛声,其实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笛声了,而是如山般深沉的父爱的象征。细节描写生动传神、耐人寻味,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小作者仅用“用粗糙的手捏我的脸蛋”“兀自傻呵呵地笑”“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等几个细节,便把“父亲”的质朴、憨厚、隐忍、痴心的形象勾勒出来了。全文结构严谨,语言清新,文采斐然,意境优美,真情款款,富有乡村风味。掩卷思之,令人回味无穷。 【素材】1.汽车飞快的奔驰着,我的轻盈的心像一缕轻烟,悠悠的飘出了车窗,向着那绿荫缠绕的小河飞去。看着我呆呆的样子,妈妈轻轻地推了我一下,才把我从那小河里拎了回来,我说:“我看见了这条河就想起了家乡的小河。”妈妈说:“别想了,到家了,你自己去看看吧!”放下书包,放下一身的疲惫,我向那小河飞奔而去。小河,我回来了。 2.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高大的水杉,仿佛是守卫小河的卫士,保护小河不被尘世的喧闹骚扰。再近一点,便听见潺潺的流水声,清切而动听,像是一位音乐大师在演奏一曲动听的歌曲,天地万物借被这声音感染,静静地倾听这天籁之音;又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牙牙学语,这声音是最原始的又是最纯洁的,最能牵动人心灵的。再走近,便看见河水清澈见底,水草丰茂,游鱼嬉戏。拿起一块碎石,用力扔出,在水面上欢快地跳跃,一下,两下……干脆便 脱去外衣,跳入水中,来不及觉察水的温度是否合适,只觉得身体陡然清爽,在水中游上三四个来回,洗去身上的灰尘,洗去周身的疲劳,洗去在学校里的一切不愉快。走出小河,躺在那岸边的青草上,任夹杂着水藻味的风吹打胸膛,吹去一身的水。以大地为席,白云为被,伴着朝霞去来,踏着夕阳而归,平日里喧闹的世界和这样的宁静的生活怎么可以比? 3.如今的人们,听惯了街头的吆喝声,听惯了电视机里各种广告的声音,以及各种流行音乐的声音,又有几个人愿意跋山涉水,到这荒山野岭听这低颤沙哑的流水声,品味这样原始而自然的声音。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人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而作出各种努力,甚至不惜耗费整个青春用来求知、挣钱,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样一个心灵的避风港又有几人让自己的心灵在此一驻。 【点睛】命题作文需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巧妙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