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潍坊高密市2020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二 Word版含答案
- 1 - 高三语文 2020.06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 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 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 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 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 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 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 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 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 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 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 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 2 -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 “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 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 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 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 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 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 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 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 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 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 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 “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 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 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 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 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 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 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 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 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 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 - 3 - 与私人 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 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 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 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 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 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 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 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 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 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 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 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 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 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 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 分)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 4 -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 分)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6~9 题。 执着者 张丽 ①时隔十年,我再次因为残疾教师王新来到笔架村。当年,我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个 孩子辍学》的新闻发表后,默默无闻的王新变成了省道德模范,我也因此被领导赏识进了城。 ②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那时我二十出头,才在乡政府当通 讯干事不久,梦想着妙笔生花,一鸣惊人。大清早在笔架村书记的带领下,翻越八座大山, 走过几十道山岭,才在傍晚时分抵达。 ③夕阳的余晖把群山抹上了一层金色,散落的泥巴土屋零零星星从密林里冒出来,蓦然一 看,像是插在山腰上的几只狼毫。学校在一处开阔地上,有四间土砖墙教室。书记介绍,笔 架村方圆十多里,山高石头多,难得有块地势平坦的地。这房子是李先念带领下的新四军第 五师建的,做过后方医院。王新师范学校毕业后来支教,当上了几十个娃娃的孩子王,他的 腿就是在冰天雪地里为救学生被野猪追赶咬伤的。 ④孩子王正在上课,他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在低矮的课桌前单薄得像悬挂的 毛笔。我问他,别的老师来了又走,你怎么能在山里扎根呢?他回答,因为这里贫穷,交通 闭塞,文化落后,我不能眼看孩子們当睁眼瞎,一辈子困在山里…… ⑤自那以后,我格外关注王新。听说他娶了一个山里妹子,媳妇每天帮他接送学生,还为 留校的学生洗衣做饭烧水;他一个人教 5 个年级,难得片刻休息;他教过的学生陆陆续续有 20 多个考上了大学;笔架村也被列入省市扶贫重点村,建了新学校,修了公路。教育局、民 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 ⑥新修的公路沿山势盘旋,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绝壁,我的车不时与私家车、公共汽车 相遇。陪同我的乡干部说,这路修到村口和学校了,到乡里县里的班车一天十多趟。我把车 停在校园里,种种疑虑涌上心头。王新出现在眼前,已是两鬓斑白。他并不带我们参观新的 - 5 - 校舍,而是请我们去活动室坐坐。 ⑦活动室很干净,有办公桌也有棋牌桌。他边给我们泡茶边说:“我知道你们的来意,咱们 是老熟人,我直接交底——这学校有名无实,没有学生。”茶雾袅袅飘散,暮色四合,远山如 黛,这样的坦白开场让我无言以对。王新像是自言自语:“城里教学好,娃娃们都跟爸妈在城 里读书,有福啊!”我越发困惑,问道:“没有学生?你还保留学校,接受扶贫资金,岂不是……” 他摇头叹气,“我并不想欺骗。娃娃们走了,学校空了,我拿退休金落得清闲自在。可有人要 把学校拆了建祠堂,我哪能愿意?你还记得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吧?”我当然记得,写 的是王新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然窝在笔架村教书。文章煽情,连教育局长都感动了, 特批过一笔教育经费。“那也是我造假!你看,村里路路通,年轻人一个个像燕子往城里飞, 赚了钱在城镇买房安家,老屋空了巢,哪还有学生在这里读书?”他顿了下继续说,“那俩学 生是我的孙子,我强留他们读书,并让人去宣传,才保住了学校。” ⑧“你可真行!”我由衷地插了一句。王新苦笑道:“难哪!孙子去年上初中走了,我想学 校空着不是个事,就和书记商量,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住进来,可吃住得有钱。要是把学校废 了,我也失去宣传利用价值,资金从哪儿来?”我接茬说:“把空置的学校变养老院,挪用教 育资金养老,难怪有人举报你弄虚作假!”我把举报信递过去。王新看完,脸涨得通红,急急 地说:“这个举报人就是想拆学校建祠堂的,不能让他得逞,学校一定得保住!”我瞅着王新 ——这个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大山,处处为山民着想的执着者,暗暗为他担忧,就问:“你就不 怕处分?”“咋不怕?担心得很哪,可这事不做不行!好在山高皇帝远,又有书记支持,总能 化险为夷。这一年扶贫干部来得多,大多到乡里搞个捐赠仪式就收场。难得有进村的,书记 带着转悠,搞点野味忽悠走。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哪像你恁认真……” ⑨王新的话让我无语。他看我的脸色沉重,更加着急地恳求:“刘记者,咱村能得到上级扶 持是享你的福。这次,你可不能太执着。笔架村以前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现如今仅老光棍 就有 14 个。有的从来没出过山,苦了一辈子,老了没个亲人,咱不能不管吧?你要笔下留情 啊,不能让学校没了!” ⑩窗外群山莽莽,雾霭沉沉,我心潮起伏。脑子里翻滚出一个又一个新闻标题:《大山里的 老年学校》《笔架村最后的乡村教师》《空校,不空心》《执着者》……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这其中截然相反的心境分 别是“兴奋、激动”和“沉重、疑虑”。 B.“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这既昭示了社会的大 - 6 - 爱精神,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 C. 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的相关内容,是王新为了保住学校造的假,他不想将学校改建 成祠堂,而是让村里的孤寡老人有个安居之所。 D.“扶贫干部难得有进村的”“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这反映了当时扶贫干部及记者 的浮夸的工作作风,揭示了某些社会问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第③段中写“我”第一次到笔架村时所看到的环境,笔法细腻,形象生动地突显了 笔架村的贫穷、闭塞。 B. “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像悬挂的毛笔”,使用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再现 了王新上课的具体情景。 C.小说第⑦⑧段主要写人物语言,通过人物对话侧面交待了与王新有关的背后的故事,丰 富了人物形象和小说的情节。 D.小说以“我为使用哪个新闻标题而大费周折”结尾,能引起读者对王新人生故事深入的 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8.小说中的“王新”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4 分) 9.“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 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架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 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闯巷草 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悅乎?愿监 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 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 7 -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日:“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 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日:“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 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 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 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 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玉安石传》有删改) (乙) 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 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 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 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右何如?”对日:“安石为翰 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鸣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 之不幸也。 (明 张溥《宋史论》节选) (丙) 若乃于三代留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 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 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 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清梁启超《王荆公》节选) [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②三代:夏商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器然丧其 乐生之心 B.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 - 8 - 乐生之心 C.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器然丧其 乐生之心 D.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 乐生之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位皇帝可以有一一个或者多个年号, 如唐玄宗年号有天宝、开元等。 B. “三司”,古代官职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由 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 C. “领”,兼任,指以本官兼较低职,同样意思的还有“判”“权”等,而“摄”指暂时 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D. “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表 尊敬,如“王介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精妙让人叹服;立有改变世事、 风俗的志向,坚持变法。 B. 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已见。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宰相时,因为 旱灾,被罢免官职。 C. 乙文中韩琦曾明确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明代张溥认为这 是宋氏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D. 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主要引用朱熹之言来褒贬他,而 丙文用克林威尔做类比来评价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2)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14. 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你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 9 -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②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③。 射工④巧伺游人影,飓母⑤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 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诗人因谗言被贬赴柳州途中。②黄茆:黄茅草。③蛟涎:蛟龙的口 液,这里指水蛭。④射工:射工虫,传说能含沙射入影以杀人。⑤飓母:南方秋夏间,一种 象征飓风即将来临前的云气。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瘴气弥漫的江水蜿蜒南去隐入云烟,想象遍地黄茅的尽头是大海。 B. 诗歌中间两联将所见所感和神话传说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 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含蓄反映了作者被贬的复杂心情,为尾联抒情蓄势。 D. 本诗将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语言冷峻奇诡,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面貌。 16. 本诗意蕴深婉,没有直接抒发迁谪之意而迁谪满纸,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在总结十思之后,提出了“ , ”的用 人处事标准,只有这样,被任用的人才能竭忠尽智,竞相用力。 (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的精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伶官传 序》中“ , ”两句来警醒自己。 (3)杜甫《蜀相》中,“ , ”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刻画 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中国奇迹,靠劳动书写。在中国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中,凝结了劳动 者的智慧,浸透了耕耘者的汗水。经济学家科斯曾感叹( )中国人的勤奋,令世界惊叹和 汗颜。正是这样的勒奋,创造了______的巨变,创造了举世罕见的成就。“道虽迩,不行不 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中国的美好未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深化改革的实践, - 10 - 绿色中国、制造强国的愿景,都要靠的是劳动的双手来托举。 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时下,有人把“躺着挣钱”( )“天上掉馅饼”当作人生 愿望。殊不知,没有劳动,就没有价值,更没有经济增长与财富积累。有人说,幸福不是______ 的,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只有劳动的汗水,才能浇灌出幸福的硕果。 当然,号召辛勤劳动,不等于容忍无休止的加班:鼓励奋斗拼搏,不容许_______地侵犯 休息、健康权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国,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 让劳动者的生活更有_____、更有尊严,劳动者的创造力才会充分涌流。 《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一首首老歌让我们回忆起劳动者胼手胝足为国 奉献的动人场景。而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 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标点符号,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沧海桑田 信手拈来 肆无忌惮 保障 B.沧海桑田 唾手可得 随心所欲 保证 C.天翻地覆 唾手可得 肆无忌惮 保障 D.天翻地覆 信手拈来 随心所欲 保证 20.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都靠的是劳动的双手唯有以劳动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B.都要靠劳动的双手来托举唯有以劳动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C.都要靠的是劳动的双手来创造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 D.都要靠劳动的双手来托举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 21.下面文段是对一则公告的转述,有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 改,使语言表达准确、严密、连贯。(5 分) 市场监管总局 25 日发布公告,①要求加强口罩、消毒杀菌用品、抗病毒药品及相关医疗 器械等防疫用品的市场价格,②保护正常的防疫用品市场价格秩序。③捏造、散布涨价信息, ④大量囤积紧张的市场供应防疫用品,⑤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⑥串通涨价以及其他违反价 格法律法规的行为,⑦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都要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⑧对典型案例要及时 予以曝光。 - 11 - 22.请对下面文字进行压缩,概括“方舱医院”有哪些特点。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 畅,不超过 65 个字。 方舱医院,是由活动的“房子”建成,在野战条件下,以医疗方舱、技术保障方舱、病 房单元、生活保障单元及运力等为主要组成。方舱医院可以根据要求迅速分区、分模块展开, 在短时间内达到传染病专科医院收治要求,隔离传染源并通过调配的专业救治力量积极救治 患者,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我国方舱医院先后参加了汶川地震、 青海玉树地震等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在参演和执行各种应急保障任务中经受住了全面考验。 建固定的新医院受很多条件的限制,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也很高,而方舱医院恰恰能弥补 这些不足。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贏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脱贫必先立志。俗话说:“人 穷最怕志短”“人穷穷一时,志短穷一世”。但是,仍有个别贫困户等着政府和社会的救济 和赞助。这种单纯借助“输血式”的做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摆脱贫困需要智慧, 要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从单纯的物质资金支持转变到重视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和 人力资源开发,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掌握脱贫技能的重要性,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 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材料二 振华中学某班召开辩论会,主持人公布正方观点是“扶志比扶智更重要”;反方观点是 “扶智比扶志更重要”。同学们分成两大阵营,各抒已见,好不热闹。 请你结合材料内容,任选一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 发言稿参加辩论,体现你对辩题的 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 12 - 参考答案: 1.B(A 偷换概念,“它”指的应是“家国天下”;C“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原文为 “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D 不合文意,“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 并行不悖,“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 2.A(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 一起,尚未谈及“太平”。) 3.D(“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 “国”二者之间的关系。) 4.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 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2 分)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 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2 分) 5.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 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 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B (“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错,应为“也说明了我那篇文章给笔架村带来的 影响”) 7.C (“侧面交待”错,应为“直接交代”) 8.①执着,有信念;②有担当,不怕苦;③善良,有爱心;④善权变,为留住学校不惜造假。 (每项 1 分,共 4 分) 9. ①“我”作为小说的叙述人,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②“我”要去调查王新被举报的原因, 由此生发的所思所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我” 作为记者进行的前后两次采访,增强了 小说的真实感,易于感染读者。(每项 2 分,共 6 分) 10. D 11. C(C 项,“同样意思的还有‘判’‘权’等”错误,“权”是指暂时代职。) 12. B(B 项,“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错误,原文“久之,以旱引去”,可知旱灾时,王安 石是自己引退。) 13. (1)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 他都不肯就职。 - 13 - (2)最终导致众多好邪小人相继为虐(继续做暴虐的事情),贻害社会(灾害流传天下),到了崇 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 14. ①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文章、品行,才干,而否定他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 战作为国家首要事务以及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做法。②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石,认为他是盖 世英杰,③我赞同朱熹的观点,客观公正,因为王安石变法多用自己门生,用人不当,导致变 法失败。或:我赞同梁启超的观点,王安石心存经国济世之志,不畏人言。勇于变法,是著 名的改革家。 15. D(D 项,“语言冷峻奇诡”错误,尾联的语言浅显直白,通俗易懂,而非冷峻奇诡。) 16. (1)首联写隐人云烟、充满瘴气的江水,极目远眺,想象长满黄茅的大地尽头应该就是大 海了。暗指贬谪之地偏僻荒凉。(2)中间两联用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四种事物,曲折反映 出当地的荒凉落后和自己处境的险恶,含蓄表达了诗人贬谪南来充满忧惧的复杂心情。(3)尾 联写虽因谗言被贬忧虑之事很多,但诗人不想虚度光阴,想在被贬谪之后有所建树。 17.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18.B(第一处应用顿号,“站起来”“富起来”为并列短语,二者作“从”的宾语;第二处可 用冒号,也可用逗号;第三处前后两句并列,并且分句中已用了逗号,故此处应用分号;第 四处根据标点符号用法,引号或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故选 B。) 19.C(第一空,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又变成大海,形 容世事变化很大。从修饰的对象“巨变”看,应选“天翻地覆”。第二空,唾手可得:形容非 常容易得到。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 来。根据语境“有人说,幸福不是”,应选“唾手可得”。第三空,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 有一点儿顾忌。贬义词。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中性词。 语境强调没有顾忌,不怕法律制裁,故应选“肆无忌惮”。第四空,保证:担保,担保做到; 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不打折扣;作为担保的事物。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 使不受侵犯和破坏;起保障作用的事物。根据语境“让劳动者的生活更有”,此处用“保障” 更合适。故选 C。) 20. D(第一个句子,“要靠……来托举”与“靠的是……”两种句式杂糅在了一起。第二个 句子,“唱响”与“篇章”搭配不当。A 项,第一句修改正确,第二句搭配不当并未修改;B 项, 第一句修改正确,第二句搭配不当并未修改;C 项,第一句句式杂糅并未修改,第二句修改 正确。故选 D。) - 14 - 21.①在“价格”后加“监管”;②“保护”改为“维护”;③在“捏造”前加“对”(或: 对于);④将“紧张的”放在“市场供应”后;⑤“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改为“大幅度提高 销售价格”。(每改对一处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表达准确、协调,可 酌情给分。) 22.(1)模块化(单元)组合,机动灵活;(2)开展救治迅速积极,治愈率提高;(2)多次 经受考验,受条件限制少,成本相对较低。 参考译文: (甲) 王安石宇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 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 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自古以来 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 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 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 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 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 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 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 都不肯就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 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得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 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 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 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 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 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 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 15 -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他甚至说 “天灾不足以畏惧,租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 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 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 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其八年。 (乙) 史作者评论:朱熹曾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享誉一世,更突出的是以崇尚道德、 经世济民为已任。承蒙宋神宗恩遇,官至宰相位,世人才有机会得以景仰他的才干作为,本 来,社会或许可以重新见到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时期的那种强盛。而王安 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 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最终导致众多奸邪小人 相继为虐,贻害社会(毒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这种观点 是社会共识。当时宋神宗打算任命宰相时,问过韩琦:“王安石怎么样?”韩琦回答说:“安石 当翰林学士则才学有余,而担任宰相身处辅弼的地位则不可。”神宗没有听取这个意见,还 是用王安石为相。悲哀啊!这虽然是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本人的不幸呀。 (丙) 如果是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寻求完美的人,差不多只有王安石能够担当这个盛名。悠悠千 年,偶尔产生一个伟人,这是国家历史上的荣光,国内百姓应该买丝线为他绣像或者给他铸 像来祭祀他。距离王安石死到现在,将近千年了,在这千年之中,国民怎样看待你,我每次 读宋史,都要放下书悲痛万分。凭借世间少有的杰出才能,却蒙受世人的诉骂,时代变迁, 罪名却没有洗雪,在西方有克林威尔,而在我国有王荆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