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辽宁省大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大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美美与共 费孝通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1. 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需要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和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B. 这是一种理智的、稳健的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C. 这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理解”又“选择”的心态。 D. 这是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的思想观念。 2. 下列解说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 人类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和而不同”,就能“天下大同”。 B. 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经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的中华文明。 C. 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的状况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D. 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一定会受到某些人的非议、抵制或可能的猛烈的攻击。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某些发达国家拥有强势文明,却已经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B. 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异文化”,我们不能全盘接受、盲目排斥。 C. 异文化并非完美无缺,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判断它的精华和糟粕。 D. 人类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必须力排对“美美与共”的抵触,才能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 【答案】1. C 2. C 3. A 【1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B、D三项只是含义的一个侧面,没有触及核心内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仇视西方的应该是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欺凌的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已经酝酿”前应有“似乎”二字。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已经成了”有误,应是“容易成为”。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周,字宾王,清河茌平人也,少孤贫好学,尤精《诗》、《传》,落拓不为州里所敬。武德中,补博州助教,日饮醇酒,不以讲授为事。刺史达奚恕屡加咎责,周乃拂衣游于曹、汴,又为浚仪令崔贤首所辱,遂感激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主人深异之。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 贞观五年,太宗令百僚上书言得失。常何以武吏不涉经学,周乃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答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每与臣言,未尝不以忠孝为意。”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注)门下省。六年,授监察御史,奉使称旨。帝以常何举得其人,赐帛三百匹。 周有机辨,能敷奏,深识事端,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中书侍郎岑文本谓所亲曰:“吾见马君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扬榷古今,举要删芜,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亡倦。昔苏、张、终、贾,正应此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耳。”十五年,迁治书侍御史,兼知谏议大夫,又兼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太宗伐辽东,令周与高士廉、刘洎留辅皇太子。太宗还,以本官摄吏部尚书。二十一年,加银青光禄大夫。太宗尝以神笔赐周飞白书曰:“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 周病消渴,弥年不瘳。时驾幸翠微宫,敕求胜地,为周起宅,每令尚食以膳供之,太宗躬为调药,皇太子亲临问疾。周临终,索所陈事表草一帙,手自焚之,慨然曰:“管、晏彰君之过,求身后名,吾弗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太宗为之举哀,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旧唐书•马周传》) 注:直,译“进入”。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落拓不为州里所敬 落拓:豪迈,不拘束 B. 遂感激西游长安 感激:不满,气愤 C. 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 草:起草 D. 时驾幸翠微宫,敕求胜地,为周起宅。 敕:整治 5.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为浚仪令崔贤首所辱,遂感激西游长安 ②太宗怪其能,问何,何答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 ③补博州助教,日饮醇酎,不以讲授为事 ④周有机辨,能敷奏,深识事端,动无不中 ⑤少孤贫好学,尤精《诗》、《传》 A. ①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6. 下列对原文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周任博州助教时因每日饮酒,不以工作为重,屡次受到责怪,不被尊重。 B. 使马周得以发挥才能的机遇是他离开家乡投奔到中郎将常何家中,并替常何书写奏折,经常何推荐,得到唐太宗赏识。 C. 贞观十五年后,马周频繁调职,官职有升有降。皇帝更曾御笔题赠马周,以示朝廷对他的嘉奖。 D. 马周机敏,善于分析处理问题,长于陈述奏章,不愿揭示君主过失以博取身后之名,有淡泊功名的节操。 7. 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何以武吏不涉经学,周乃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 (2)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 【答案】4. D 5. D 6. C 7. (1)常何因为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类条目写了20多件事,让他把这些奏报上去,都是切中事务的。 (2)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过了一会儿马周还没有到,唐太宗就多次派使者去催促他。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作答本题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实词的意义,或者是用代入法将加点的实词带入句中去理解,或者以字形推断字的词性和意思。本题中,D项,时驾幸翠微宫,敕求胜地,为周起宅: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敕,皇帝的命令。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认真阅读文本,从文本中找出“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的语句,然后认真分析翻译语句,分析每个选项,看每个选项是从哪方面来写马周的,最后对照原文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选项。分析可知,①表现马周坚强不屈,③表现马周洒脱不羁的风格。排除①③,其它句子都能表现马周有才能。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中,C项,“官职有升有降”不符合文意,“十五年,迁治书侍御史,兼知谏议大夫,又兼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太宗伐辽东,令周与高士廉、刘洎留辅皇太子。太宗还,以本官摄吏部尚书。二十一年,加银青光禄大夫”,可见贞观十五年后,马周官职并未降低。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语句要结合语境,将所翻译的句子放到语境中理解其大概的意思。翻译之前先确定句子中的重要的得分点,比如特殊句式、重点词语、词语的特殊用法等;然后再逐字落实;最后要对所翻译的句子加以润色,如调、删、补、换等。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的重点词语有:(1)以,因为;不涉经学,没有什么学问;合旨,切中事务。(2)即日,当天;间,一会儿;遣使催促者数四,定语后置句,多次派使者去催促他。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但十分好学,尤其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每日饮酒,不以讲课作为正事。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周游曹州.汴州,又被浚仪县令崔贤首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西游长安。住在新丰旅店时,旅店主人只照顾其他商贩而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主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后来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让他上奏,每一条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的。每次和我谈话,没有不以忠孝作为主旨的。”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进入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 太宗曾经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中书侍郎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我经常会见到马周论事,援引事例,谈论古今,讲重点删繁琐,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加,没有一字可以减,听起来洋洋洒洒,使人忘却疲倦。以前的苏秦.张仪.终军.贾谊,也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贞观十五年,马周升任治书侍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 当时唐太宗远征辽东,让马周和高士廉.刘洎留下来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让马周担任吏部尚书。 贞观二十一年,又晋升为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有消渴病,多年不曾治愈。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情加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唐文成开成二年,作者的弟弟杜凯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前往扬州探视。按唐制,作者因假逾百日而被迫离职。 8. 诗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禅智寺的“静”,请就前三联作简要分析。 9. 尾联别开生面,用热闹的扬州来作陪衬,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8. ①首联以“蝉噪”反衬其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风秋雨则烘托出寺的冷寂。②颔联从视觉角度写静,以青苔满阶、白鸟徘徊,暗示寺的空寂人稀。③颈联从明暗的变化写静。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 9. 以扬州的歌舞喧闹、市井繁华与禅智寺的静寂落寞作对比,暗示作者的身世感慨与凄凉情怀。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本诗前三联的意思是,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分析可知,首联以动即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阔,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颔联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颈联从明暗的变化写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意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静。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尾联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赏析解说尾联的内容,谁想得到,竹林路西,就是歌吹沸天的繁华的扬州?而诗人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寂寞度日。本联既表达了对弟弟眼病的担忧,又表达了对自己前程的黯然神伤和孤寂凄凉的心境。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这种对照和反衬,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 ,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2)鹏之背,______________ ;怒而飞,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3)亲贤臣,远小人,_____________;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 。——诸葛亮 《出师表》 【答案】(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2)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3)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冯虚御风、遗世独立、倾颓。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力,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是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叫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14岁的男孩,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那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去吧?唉,就传进了又能怎样呢?14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30岁了,如果再年轻5岁,哪怕3岁呢,她也一定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了,就像是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经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位60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很大,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着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她)很好。 她终于放开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并没有关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题目中的“风雪”,在文中以环境描写的形式渲染了凄清死寂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彻底绝望的心情;并且以风雪中的寒冷与屋内的温暖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夜归人内心的焦急和凄凉。 B.刘安婶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中年妇女;马平平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平平姥姥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她们平日都关心或亲近着这个夜归者。 C.是婚姻上的挫折,使这位大龄女青年对周围的人产生了由衷的反感,因而不肯与邻里真心交往,邻居也就没有人关心她,于是她备感孤独。 D.“提着篮子的中年人”的路过,使夜归者在焦急中有了一丝希望,进而陷入失望。正是这一情节的设置使故事有了一点波折,为小说增添了情趣。 E.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展现了院子里邻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2)故事中“风雪夜归”的“她”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 (3)结尾一句“原来并没有关上”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4)夜归的大龄姑娘站在门前,犹豫之中,在心里把院里的邻居们排了一个队,并十分努力地回忆起了往日的许多细节。对于这样的写法,有人认为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也有人认为是做作拖沓之笔,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1)B、D (2)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她具有一种心态:怕孤寂,却好像偏偏处于孤寂;怕无援,又好像时时处于无援。甚至有无端猜疑和自叹自怜的倾向。但她的内心是善良的。 (3)①突出主题。说明有人留门,表现人间并不像夜归者所揣想的那么冷。②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使故事有了更深的意趣。③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④蕴含深意。人们常常在心理上虚掩着一道门,轻轻一推即可打开,那面就是一个别样的世界。 (4)比如,同意“匠心独运”,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 活动的描述为手段,展现了院子里邻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同意“拖沓之笔”:几个人物作用雷同;都以心理描写的方式回忆往事,手法单一。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结合着人物心理及性格特征等方面来分析判断。 A项,“凄清死寂的气氛”“彻底绝望的心情”不妥。文中渲染了风雪寒冷的气氛,但不是“凄清死寂”;根据情节的最后细节——喊人、敲门——来判断,她并没有“彻底绝望”。C项,“对周围的人产生了由衷的反感”“倍感孤独”不妥。前者明显对一个孩子有亲切感,后者可根据关心她婚姻的人及虚掩的门来判断。E项,“错综复杂”错,复杂的只是主人公婚姻上的挫折及其内心感受而已。 故选BD。 小题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文可从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和直接陈述中来体会她的形象特征。如从文中关于她想叫门的细节描写,特别是不能叫平平姥姥那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冒着大雪来给她开门,可看出她是一个善良的人;文章第三四段关于她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比如“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表现了她的孤苦无援;文章第九段,“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关于她羡慕中年男人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她对家的温暖的渴望,体现出她的孤寂。还有,通过她对刘安婶的猜疑“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表现她的敏感和猜疑。甚至她还有自怜的一面“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哪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通过这些描写表现她怕孤寂,却好像偏偏处于孤寂;怕无援,又好像时时处于无援。甚至有和自叹自怜的倾向。但她的内心是善良的。 小题3: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情节布局的作用。解答时,首先找到相关的情节,仔细阅读,从设置悬念、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内容主旨等角度回答。如在内容主题上,“原来门并没有关上”突出了人间并不像夜归者所揣想的那么冷这一主题。同时暗示,人的心理上也关着一道门,只要你肯推开它,可能就是一个另一番天地。在结构上,起到了意料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在文体特点方面,可以从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的效果。 小题4: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表达自己的体会,注意不要脱离小说的内涵而凭空想象。如要认为匠心独运。就要从主题,人物心理和社会现实几个方面分析作答。如要认为是拖沓之笔,就要从小说的情节完整的角度、人物雷同等方面分析作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即后来的弘一法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辜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一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地地道道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 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示。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1943年4月作于四川客寓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李叔同先生是作者的老师。他出身于富裕之家,青年时颇有才气,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他英俊潇洒,颇有风度,是当时上海一等的花花公子。 B. 李叔同先生满怀爱国热情,奔赴日本留学,他全面钻研西洋艺术,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介绍西洋文明,亲自主演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目的是学成以后报效祖国。 C. 李叔同先生回国后,身份变了,装束也变了;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这一变,表明他与西方思想的彻底决裂,与西方帝国主义的彻底决裂,显示了坚定的爱国意志。 D. 李叔同先生的特性就是“认真”,即使在出家为僧之后,依然非常认真,如“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就是很好的证明。 E.作者对李叔同先生非常熟悉,选材得心应手,全文思路贯通。通过几次外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内在精神。但是,结尾说“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表明作者对李叔同的出家非常失望,无比痛心。 (2)文中说:“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说明。 (3)李叔同人物性格的突出特征是什么?文章分哪几个阶段论述的? (4)李叔同早年曾是热血的爱国青年,后来却出家为僧。对李先生出家的选择,请发表你的看法。 【答案】(1)B、D (2)深感祖国惨痛的现实;有感于日本的明治维新文化,学习西洋文化;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3)性格特征是“认真”。第一,青年时期在上海,好学上进,大展才华,认认真真做一个有志青年。第二,留学日本,刻苦钻研西洋文化,认认真真做一个将来报效祖国的留学生。第三,回国以后,认认真真的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回报给祖国的人民。第四,出家之后,更是认认真真做人,做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 (4)探究题。言之成理即可。如,他报国无门,独善其身。或对祖国黑暗,痛心疾首,而遁入空门。或对前途失望,消极避世。或另辟蹊径,曲线救国。不一而足。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排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花花公子”错误,带有贬义,原文“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是形容其英俊潇洒。C项,“表明他与西方思想的彻底决裂,与西方帝国主义的彻底决裂,显示了坚定的爱国意志”无中生有,根据原文“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装束的彻底改变说明他认真的性格特点。E项,“表明作者对李叔同出家非常失望,无比痛心”于文无据。故选BD。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在原文第3段,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关键句有:“作一首《金缕曲》”,词的内容有“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辜负?”“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据此概括即可。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传住人物形象,筛选整合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传记对于文章主要人物的具体描述,找出与之相关的重要语句进行具体筛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把握。分析可知,文章开篇第1段就总结说“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然后全文主体部分第2—5段,分别从四个方面阐述他的“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一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地地道道的一个留学生”;“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法师的僧腊(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据此概括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本题为开放题,首先要先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该句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弄懂作者的观点与情感,然后联系实际并结合自己平时的体验,谈谈自己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注意观点明确,分析深入。对李先生出家的选择,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既可以是性格使然,也可以是无奈的选择,但无论哪一种看法,都要结合李叔同先生自身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学术思想来分析,还要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对李叔同行为选择的影响。总之要紧扣文本分析,不可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梅兰芳》作为陈凯歌的回归之作,虽然比起《霸王别姬》还稍有差距,但相较于前几年口碑极差的《无极》,媒体和大众给些过分的溢美之词还是可以理解的。 B. 不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只是照搬列举说明,还自以为找到了古代文化遗产的精髓,这就是我们说的食古不化。 C. 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进行,没有这一条,各行其是,势必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D. 李明对老师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本题中,A项,语意重复,溢美之词:意为过分赞美的话语。用“过分”修饰语义重复。 B项,正确,食古不化:跟吃东西不消化一样。符合语境。 C项,正确,各行其是: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比喻各搞一套。符合语境。 D项,正确,眉来眼去:形容用眉眼传情。多指不正当地勾搭。符合语境。 14.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最近,针对金融危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香港表示,是否降息要根据CPI的快速下降来确定,直到明年年中都有降息的可能。 B. 如何能让大家都富裕起来呢?关键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 C. 10多年来,宝马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提高发动机效率和降低排放的研发,这种战略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已经收到了实效。 D. 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对于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无疑是一种保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项,“是否降息要根据CPI的快速下降来确定”错误,两面对一面。B项,“据……看来”句式杂糅,应为“据……分析”或“在……看来”;“面临市场的残酷”搭配不当,应为“面临市场的残酷挑战”。D项,缺少主语中心语,在“加以明确”后加“的做法”。 15.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 ) ①正所谓“苦时之坎易逃,而乐处之所难脱。” ②威胁自己,是一道严肃的人生课题,也是一种自律的精神境界。 ③生活中谁都希望过得轻松舒坦、快乐潇洒,谁都祈望人生旅途一帆风顺、一马平川。 ④因此我们在顺利之时也切莫忘了让自己吃点苦,“威胁”一下自己。 ⑤但是人是有惰性的,若一味陶醉于顺境,沉溺于安逸之中,则往往使人放松自警,丧失斗志甚至贪欲膨胀,失身落马。 A. ②③④⑤① B. ②③⑤①④ C. ③⑤④①② D. ①②⑤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②是观点句,可以作首句;③与⑤是转折关系,应该先③后⑤;①是对⑤的解说,应放在⑤后面;④也是总结句,但因为与④联系密切,故应作结尾句。故选B。 16.请从下面的文字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超过15个字) 在校园里,无人监考是个热门话题。对于严格自律的学生来说,其实在哪里考试都是一样的。不想作弊的人就算没人来监考,也不会去弄虚作假。相反,想作弊的人,就算有人监考,也会想方设法去抄袭。无论有人监考还是无人监考,考生做的都是两份相同的试卷:一份是文化考试卷,一份是人格考试卷。没有太大的差别。如果说真的有差别,那也只是无人监考的诱惑更大一些,比有人监考时作弊稍容易一点。毅力差的人会管不住自己,做出一些傻事。 【答案】考试同时也是对一个人人格的考验(考试也是考人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本题从文段来看,“无论有人监考还是无人监考,考生做的都是两份相同的试卷:一份是文化考试卷,一份是人格考试卷”,这句话中“文化考试”不是作者要讲述的重点,因为众所周知,作者要强调的是“人格考试”。 17.请仿照下面一则幽默的形式,另选话题再写两则。(参考话题:悲观、勇敢、怯懦、苦笑、遗憾等) 例:所谓乐观,打个比方,就像炉灶上的响壶。屁股烧得红红的,却有心情吹口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所谓悲观,打个比方,就像鼻梁上的墨镜,不管眼前有多少光明,也统统变成黑暗。 (2)所谓勇敢,打个比方,就像电灯周围的飞蛾,灯光越是明亮,它撞击得越是猛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分析所给例句的三个方面:主题、结构形式,写作方法,做到仿句与例句语言要连贯、风格要一致、情调要符合。本题有一定难度,学生掌握不好例句的特点,往往在仿写时有随意性。解答本题,首先确定形式要求:所谓……,打个比方,就像……。……,……。内容上要注意喻体可以选择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事物,运用比喻时本体与喻体要有相似点,要有注意运用幽默的语言风格。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佛陀。最后,佛陀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佛陀笑着说:“没错。那如果我不接受你的谩骂呢?”那人哑口无言,羞愧地走了。 上述材料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请在全面理解材料基础上,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800字。 【答案】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与人交往如同一面明镜,它将你对待他的态度如实反射到你身上。路人不喜欢佛陀,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佛陀,最后自取其辱。倘若路人能够以礼待佛陀,慢慢发掘他人身上的优点,那么他人就会心存感激之心,回报自己的也将是他人的尊重。 世上的每一件事都是相互的,你给予别人一个微笑同时你也将收获一个微笑。反之,你若打别人一拳,别人只会给你一拳。与其等待收获拳头,为什么不善待别人,给予微笑,收获微笑呢?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这是发生在肉类加工厂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工人下班后进入冷库检查,突然门自动关上了。他被困在里面与死亡做了近五个小时的斗争,终于门开了。工厂保安走进来救了他。超出日常工作的保安为什么会来冷库呢?原来,这位被困的工人是保安从事这项工作近三十五年来,见过数百工人中唯一一个早上向他问好,晚上向他道别的人。今天保安只听到了那句温暖的问候,还未听到他的道别所以保安知道他还没有离开,他可能出事了。所以他来了,他救了他。 每天一句简单的问候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救了他,如若不是那句问候,他应该已经死在里面了吧。是保安救了他,也是他自己救了他。 你是否开始相信,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了呢? 国外有一个诡辩家,他问朋友借了些钱却一直不还,一天他的朋友终于忍不住去找到了他,要他还钱。谁料,他却说“问你借钱的事过去的我并非现在的我,要钱就去找过去的我要吧”。朋友听到他的话顿时火冒三丈,狠狠的揍了他。他却扬言说要去告他的朋友。朋友冷笑并说“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并非现在的我,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去吧” 如果他好好谢过并把钱还给他的朋友,结果应该并非如此。他的朋友用了他的方式教训了他,这就是所谓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吧。 你是否已经相信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了呢? 近年来,越发的不讲文明。践踏草坪。乱丢垃圾,捕杀残害动物。结果呢?造成了我们的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紧缺,全球变暖。这不正是我们人类的报应么? 我们没有善待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大自然的动物植物,大自然自然也不会善待我们。当我们践踏草坪时、当我们乱丢垃圾时、当我们残害动物时。我们就该想到会有今天,这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我们应得的——报应。 你是否对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深信不疑了呢? 如果你已然相信,那么请你从现在开始,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花花草草、每一只动物、每一条生命。 因为,善待他人就善待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本题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理解寓意是审题的关键。材料中的人因为不喜欢佛陀,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最后,佛陀给了那人智慧而有力的还击,污蔑他的人自取其辱。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谩骂别人,等于谩骂自己;食指戳点别人,其余三个指头都指着自己;整治无礼的人,不要用暴力,而用智慧和笑脸;心存仁厚者,善待别人同时也善待自己,让别人活得幸福自己活得也高兴。 它告诉我们的哲理是:只要心灵健康,别人怎么都影响不了我们。若我们一味地在乎别人的想法或说法,就会失去自主权。它给我们的感悟是: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才会对你笑的。健康源于心,善念善行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恶言恶语像病毒,传到哪里哪遭殃。与其这样恶性循环,何不心存善念。毕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善待他人即是善待自己。为善的过程,也是在自身修善的过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