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素养整合练(7)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精练 (7)琵琶行并序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琵琶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典文学中与琵琶相关的诗文 _______,但于唐代尤甚。最经典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 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未听其声,不见其人,单看这字句,琵琶 女演奏技艺之高超已清晰显现。 琵琶曲类型多样,风格多变,气象万千。明清时期,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为代 表的琵琶武曲和以《阳春白雪》《月儿高》为代表的琵琶文曲便广泛流传,至今仍是琵琶曲中 的经典。尤其是《十面埋伏》,几近算是了解琵琶演奏的入门曲目。然而世殊时异.近代以来, 琵琶乐的影响力大不如前。西洋乐逐步传入国内,钢琴、小提琴渐渐显现于舞台,中国古典民 乐日益式微,不复往日光彩。及至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子琴、小提琴、钢琴音乐班_______, 西洋乐器以其高雅别致的气质,引领一时风尚。 ( )。一曲《霸王卸甲》,快慢交织、沉郁悲壮的旋律,将霸王项羽垓下之战的情绪 流转______地呈现出来,楚汉决战的历史图景也随之铺展开来。在极富张力和故事性的曲调中, 我们能听到项羽心中的悲愤与凄凉,犹如落寞英雄的夕阳挽歌。对比《十面埋伏》中以刘邦为 视角的高昂激越、_______的节奏,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曲风,演绎出截然不同的心境情绪,成王 敗寇的残酷也更深地映入心间。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乐曲的观赏,也是一种人心的反思,一段历 史故事的回味。这份味道,西洋乐很难给得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汗牛充栋 蔚为大观 酣畅淋漓 大气磅礴 B.浩如烟海 蔚然成风 淋漓尽致 大气磅礴 C.汗牛充栋 蔚然成风 酣畅淋漓 气贯长虹 D.浩如烟海 蔚为大观 淋漓尽致 气贯长虹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西洋乐自有其风韵,但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也流 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 B.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也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 但西洋乐自有其风韵 C.西洋乐自有其风韵,但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 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也有着西洋乐 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 D.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也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 但西洋乐自有其风韵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乐曲的欣赏,也是一种人心的反思,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 B.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人心的反思,也是一种乐曲的欣赏,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 C.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也是一种乐曲的欣赏,人心的反思。 D.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乐曲的欣赏,也是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一种人心的反思。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 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 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 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 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 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下列对选段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髙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 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 优美。 2.下列对选段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 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 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 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 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髙潮时戛然而止, 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 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3.文段开头琵琶女出场前的描写有何作用? 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为什么琵琶女有如此表现?这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5.作者分几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每一个乐段的内容是什么? 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一诗的开头,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犹豫不决、羞怯矜持的情态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以鸟啼和泉声来比喻琵琶乐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琵琶行》中描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惨淡的场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琵琶行》中描写琶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的两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捣衣 赵孟頫 ① 露下碧梧秋满天,砧声不断思绵绵。 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及前。 苜蓿总肥宛要褭,琵琶曾泣汉婵娟。 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待他年始惘然。 【注】①赵孟頫:宋朝皇室子孙,亲历亡国之痛,后来又到元朝做官。诗中的南渡指的是宋朝南 渡。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捣衣”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 情”,将思妇对“良人”的浓浓思情呈现在月夜秋风里的捣衣声中。 B.首联借用露珠滴落梧桐叶、捣衣砧声不断以动写静,渲染了秋夜的宁静,也烘托出诗人内心 的思情。 C.“苜蓿总肥宛要褭”中“宛要褭”是大宛能日行万里的骏马。此句说产自西域的苜蓿虽然 在汉朝也传进了中原地区,却也在塞外喂肥了大宛更多的铁骑。作者在此批评了汉朝统治者盲 目与西域进行交流,给汉朝带来遭受外族侵扰的危险。 D.“琵琶曾泣汉婵娟”句采用了用典抒情和拟人的手法,借幽幽的琵琶曲为汉朝与匈奴和亲 的王昭君流露出伤感之意,表达了作者为腐朽的元朝政权而伤感。 E.尾联在作者俯仰古今的喟叹伤感之中收束全诗,既有对历史兴衰的感叹,又有对个人心绪的 表达。 2.请分析作者在颔联中表达出的思想情感。 5、 侧面烘托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次要人物或描绘环境来表现所要描写的 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本文中,“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 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等借听 众的反应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和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请你用 200〜300 字写一段运用侧面烘托手法的文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A; 3.D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 非常丰富;"汗牛充栋"形容书藉极多。 文中用来形容"诗文”,用"浩如烟海”恰当。 第二空:“蔚然成成”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 “蔚为大观”指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文中强调“电子琴、小提琴、钢琴 音乐班”在当时很盛行,用"蔚然成风”恰当. 第三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许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酣畅淋漓”形容文章等笔意流畅,表达充分透彻。文中强调将情绪流转彻底地呈现出来, 用 "淋漓尽致”恰当. 第四空:“大气磅礴”形容气势盛大:"气贯长虹” 指气势磅礴,像是要贯通天空的长虹一样, 形容正气旺盛.精神崇高. "气贯长虹”一般用来形容气概、精神等.文中用来形容琵琶曲节奏 的气势,用“大气磅礴”恰当。故选 B。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括号前的内容提到"西洋乐器以其高雅别致的气质,引领一 时风尚".括号后的内容主要讲中国民乐,从前后衔接的角度看,括号内补写的语句,前应提"西 洋乐”,后应接"中国民乐"据此可排除 B、D 两项。 “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与“浼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之间存在由浅入深的 层递关系.顺序不能颠倒,故选 A。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乐曲不能 “观赏”,可将“观赏”改为“欣赏”; 二是语序不当,"不仅······也······· ”表示递进关系,应是“不仅是乐曲 的欣赏,也是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一种人心的反思”。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B 3.①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②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写 出分别时的悲伤心情。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4.①她的表现与其身世有关。②准确地写出了琵琶女被邀请出场时的腼腆羞涩和内心的犹豫。 5.作者分四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 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 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 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 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 号,它发 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第四乐段写乐 曲的终止,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使听众继续沉 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解析:1.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乐声的清 脆悦耳。 2.“广阔的想象空间”应为“悠然不尽的韵味”。 3.作答本题,应熟知常见的描述效果或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答题。内容上,介绍 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情况;结构上,为后文引出琵琶女作铺垫。 4.人物的动作神态是人物心理的反映,故应找到琵琶女动作神态与其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5.描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的文字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开始,直至 段尾,共分四个阶段写了乐曲的开始、发展、变化、终结,大量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作答时, 要就手法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3答案及解析: 答案:1.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2.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3.同是 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4.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5.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6.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解析: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CD; 2. ①颔联写到大宋的北方遗民历尽劫难,还保留着过去的(捣衣)风俗,而南逃的大宋君臣苟且偷 安,这种风俗大不如前(“思情”被 淡忘)。 ②作者借捣衣风俗在南北的不同,抒发了自己面对历史的变化而怅然若失、伤感身世的情感, 也沉痛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忘记江山沦落、求和苟安的愤懑之情。(只批评自己苟且偷生到元 朝做官也可以) 解析:1.C 项,“批评汉朝统治者”错;D 项,“作者为腐朽的元朝政权而伤感”错。 2.解答此题,先要概括归纳出作者在颔联中的思想感情,“伤感世事变迁”“伤感大宋江山变 化”“大宋臣民思宋”“大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答案及解析: 答案:站在堤坝上,远远地看见钱塘江潮的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奔到塘上。潮水 喷出泡沫、溅起水花,像百万只雪白的雄狮一起蹦跳, 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 它一样。 又靠近了一点,浪潮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将要拍打着岸而上。堤坝上观潮的人惊恐 地退开,连滚带爬地跑到堤坝下躲避。潮到堤坝上,尽力一撞, 水花激射,溅起来有好几丈高, 我的衣服和脸都湿了,心“咚咚”地直跳。潮水快速卷着向右而去,被白洋山一挡,发出轰隆的 怒吼,水花在半空中飞舞。我看了惊恐万分,感到眩目无比,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正常起来。 解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