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 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www.ks5u.com 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人论世,由表及里现情理 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在高考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和形象鉴赏、表达技巧结合在一起。 突破一 评价思想内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题型一 词句感情题 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常见设问】 1.(2019·江苏卷)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2.(2018·全国卷Ⅰ)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3.(2018·江苏卷)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2018·天津卷)“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方法指导】 概括分析词句情感题“2步骤” 【典例示范】 典例 (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和州刘使君注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 第一步:抓人、事、景,确定全诗表达的情感。本诗前两联,表现了刘使君的“闲”。“闲向春风倒酒瓶”写他对着春风豪饮;“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写他特地陪客人去沙口堰游览,在水心亭看花。“沙口堰”“水心亭”都是当时和州著名的景点。由首联“别离已久犹为郡”可知,刘禹锡在郡里做官已经很长时间了。刘禹锡有“诗豪”之称,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只能寄情山水,在沙口堰、水心亭等名胜中领略大自然风物之美。第二步:分析设题的诗句,写出规范答案。尾联两句作者有感而发。作为好友,作者理解刘禹锡此时的处境和心情,表达了对刘禹锡境况的同情。“到此诗情应更远”,这是直接表达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有谁听”既是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也表达了二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实际上是你知我,我懂你,互为知音。 答案 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题型二 典故情感题 古人创作诗歌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例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常见设问】 1.(2016·全国卷Ⅰ)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运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诗歌的×联的典故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方法指导】 概括分析典故情感题“3步骤” 说明:典中情也有两个层面:一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二是作者借此要寄寓的情感态度。 【典例示范】 典例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第一步:了解典故的原本内涵。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由注释④可知,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第二步: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通过注释④来看,善钓的任公子如今也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这里诗人自比任公子,以任公子的无须垂钓,暗指自己的满腹才华无用武之地。因为,当今是大唐盛世,国君贤能,天下统一,国力强大,世无巨寇。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盛唐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的赞扬,也暗含自己作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惆怅之情。 第三步:分析综合,规范作答。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题型三 整体情感题 高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整体情感类题目是面向整篇的考查,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需要整体把握,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综合分析。 【迁移拓展】 1.请填写下表,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情感大类 具体情感 经典诗歌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①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 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② 杜甫《登楼》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陆游《书愤》 ③ 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 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⑤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 昔盛今衰的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李商隐《贾生》 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⑥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品格气节的自白 于谦《石灰吟》 谈禅说理的感慨 苏轼《题西林壁》 别离愁绪 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 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⑦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贬谪失意 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⑧ 屈原《离骚》 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苏轼《定风波》 答案 ①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②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③ 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④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⑤边关思乡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⑦坦陈心志的告白 ⑧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2.完成下面的题目。 请分析下列诗句所抒发的情感。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答案 (1)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2)感伤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 (3)建功立业的志愿,壮志难酬。 (4)思念家乡、怀念丈夫的感伤之情。 (5)热情赞美景色的美好,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6)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常见设问】 1.(2019·天津卷)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2.(2017·全国卷Ⅲ)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2016·全国卷Ⅲ)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4.(2016·山东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方法指导】 “3抓”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1.抓诗题和注释等,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 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一诗的题目表明本诗是一首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大体方向就明确了。 2.抓字词——找诗眼,析意象 (1)诗眼。这里的“诗眼”是就某一联某一句而言是最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个字,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蔽”“愁”均为诗眼。抓住了诗眼,情感内涵就掌握了一大半。 (2)意象。找出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尤其要关注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动词等。 3.抓诗句——多角度、多层面理解 (1)写景句——抓住景物特点,揣摩含蓄之情。 (2)状物句——抓住双层感情: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 (3)特点句——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句子,要还原其本意;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的句子,要理解其曲折之情。 【典例示范】 典例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解析 第一步:从诗歌标题和注释入手,感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倾向。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和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得。第二步:从诗句入手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这是一首抒怀诗,诗歌一、二句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三、四句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曰“偷”“伏” ,这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言,由此可见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五、六句说世间的富贵是人人都羡慕的,但“我”却命中无分,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诗人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诗人更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第三步:通过分析,最后概括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 ①表现出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得之情。颔联戏谑友人,尾联自傲自夸,这是通过诙谐的态度表达自得之意。②表现出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是牢骚之语,本诗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和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了不平、辛酸和自嘲。 【即练即悟】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风(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对于诗词的思想情感,作答时注意从题材入手,关注诗词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或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考虑等。本题分析时要抓住关键词“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诗后四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的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但等到白首回家的那天,在庭中体味世事人生。但故园池台如今是否还在?体现对故园的忧虑,精神故乡的忧虑。白发之时要回家,但有家可回吗?诗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 答案 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 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 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2.(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解析 本题要求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注意只需概括作答,无须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考生首先要从诗歌中找出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如壮观、寂寞、伤时、愧孔父、苦飘零、嗟叹等;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将情感具体化,如由“壮观”可以看出饱览名山大川的愉悦,由“寂寞”“苦飘零”可以看出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由“伤时”可以看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由“愧孔父”和王粲的典故可以看出生不逢时的苦闷。 答案 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突破二 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另外,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常见设问】 1.(2019·全国卷Ⅰ)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2.(2018·全国卷Ⅲ)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3.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4.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方法指导】 评价观点态度“4要点” 1.观点要明确,体悟要深入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延伸要具体 (1)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2)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3)注意把评价观点态度和分析表达技巧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体察要细致 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4.评价要准确,分寸要把握 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没有分寸,不是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这样对作者观点的评价都是有失公允的。 【典例示范】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 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 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解析 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运用诗歌的内容解释,注意抓住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寂寞”“晚照”“杜鹃”和注释中的“南宋遗民”分析情感。 答案 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即练即悟】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七 夕 李 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萤入曝衣楼①。 天上分金镜②,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③,更④值一年秋。 【注】 ①萤:据黎简校版本,一作“花入曝衣楼”。曝(pù)衣楼: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②金镜:圆月。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南朝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故事(《本事诗》)。③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④更:《全唐诗》校一作“又”。 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徐文长评本诗末二句:“一篇之妙,全在此结。”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中,“一篇之妙,全在此结”是说这首诗歌的“妙”就在诗歌的结尾两句。这就要求分析结尾两句时,要分析其“妙”在何处。“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意思是“不见钱塘苏小小,独处寂寞又一秋”。“苏小小” 本是指南齐时钱塘名妓,这里指自己曾经欢娱的女郎。诗歌的尾联说幻想终于破灭了,诗人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他日思夜想的恋人,可能是像南齐钱塘苏小小那样的名妓,年前一别,刻骨铭心,不觉又到了秋风瑟瑟的季节。而诗歌的颈联中说“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意思是“牛郎织女双星合又分”,而现实中诗人的遭际竟然比牛郎织女还要不幸。这就暗含了对比,体现了诗人的思念和伤感之情。尾联中一个“秋”字令人似乎能够感受到瑟瑟秋风、丝丝凉意。诗人面对茫茫的前景,一阵阵难以言说的隐痛又袭上心头。这一貌似平淡的结尾,却蕴蓄着无限缠绵的情思,表现出诗人怅恨不尽的意味。 答案 ①暗含对比,强化情感。尾联暗含和牛郎织女遭遇的对比,他们尚可一年一度相会,而诗人自己却连一年一度相会也不可得,从而强化了思念和伤感之情;②看似叙事,暗含景情。一个“秋”字令人似乎感受到瑟瑟秋风,丝丝凉意,独自伫立在秋风中的诗人形象也如在眼前了;③貌似平淡,怅恨无穷。全诗出语平淡,却蕴含诗人无穷的孤寂与凄凉,似有无尽叹息,给人余味不尽之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遣兴注 杜 甫 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 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 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 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 【注】 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时杜甫寄居成都。 前人评价此诗说:“结语尤为沉痛。”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评价。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前人评价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结语”指的是结尾,从本诗来看,即“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沉痛”指深刻而令人痛心。“结语尤为沉痛”是说本诗的尾联蕴含的情感特别悲伤,令人痛心。再看尾联的意思,“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衰”指衰老,年老;“疾”指患病。这是杜甫感叹自己年龄既老,身体又不好,因而发出“那能久”的哀叹,因而也就“应无见汝时”,“汝”指弟妹们。诗人因为战乱与亲人离散,自己年老且病不可能活得长久,应该是不会再与弟妹们相见了,语句中饱含伤感绝望,显得“尤为沉痛” 。结合这些内容分析即可。 答案 结语意为:我年老且病,哪能活得长久呢;应当没有机会见到你们(弟妹们)了!这是诗人充满绝望的哀叹。这其中包含了战乱未平、亲人离散的愁思,漂泊异乡、年老迟暮的伤感,体弱衰病、相见无期的悲伤,所以说“尤为沉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5分钟 90分) 1.(2020·达州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行路难 张 籍 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 弊注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 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注】 弊:同“敝”:破旧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与李白的《行路难》一样都属于乐府杂曲歌辞,均为古体诗。 B.首句“长叹息”总领全诗,引出下文“湘东行人”对自身境遇的叹息。 C.“壮士无颜色”写出了壮士面对窘境,容貌意态不再像往昔那样昂扬。 D.本诗第七句采用了比喻手法,把泥中的蟠龙喻为盘曲泥泞难行的道路。 解析 第七句是将壮士喻为身陷泥中蟠龙。 答案 D ★(2)结合全诗,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6分) 答案 ①表达了“湘东行人”淹留他乡的羁旅之愁。“十年离家归未得”直接点出游子淹留之久、归家不得的乡愁;②写出了“湘东行人”穷困窘迫的惆怅无奈。“弊裘羸马”“饥寒”等写出游子窘境,因“黄金尽”而“无颜色”写出壮士气短无助。③抒发了“湘东行人”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龙蟠泥中”喻指“湘东行人”时运不济,“不能生彼升天翼”则表达了“湘东行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境遇的愤懑。 2.(2020·资阳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谢寺①双桧② 刘禹锡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③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注】 ①谢寺即法云寺,原是东晋大都督谢安的住宅,后其姑母削发为尼,遂改住宅为寺,故世称“谢寺”。时诗人30岁,因回忆曾在杜佑军中任职所作。②桧:一种常绿乔木。③龙象界:佛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开篇围绕“古”字展开,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桧木苍劲、奇特等特点。 B.颔联写古桧曾与禅客为伴,也曾与战旗相互辉映,见证了将军的赫赫战功。 C.颈联描摹古桧,桧木高大茂盛,为佛寺遮阴装饰,枝条高耸于寺瓦之上。 D.尾联看似在写长明灯照映桧木多年,实则写出了古桧木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解析 “古桧曾与禅客为伴”应为“古桧现在与禅客为伴”。 答案 B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对建功立业的憧憬向往。谢寺前的古桧木历经沧桑,时过境迁,如今仍青翠,富有生机,让诗人产生了对往事的感怀之意。同时,诗人也想象桧木一样,既能与当年主人的丰功伟绩相呼应,也能为现在的佛寺蔽阳遮雨,生有所用,为国家建功立业。(意思对即可) 3.(2020·成都外国语学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山中感兴三首(其二)① 文天祥 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 骤雨东南来,消长不终日。 故人书问至,为言北风急②。 山深人不知,塞马谁得失。 挑灯看古史③,感泪纵横发。 幸生圣明时,渔樵以自适。 【注】 ①《山中感兴三首》作于1271年春,文天祥因为代皇帝起草诏令触怒了权贵贾似道,被罢官回到家乡——今江西吉安,隐匿深山。②北风急,暗指1270年8月蒙古军围攻襄阳、樊城及12月襄、樊粮道被蒙军切断之事。③文天祥自幼爱读忠臣传,敬佩屈死的直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第一、二句,写深秋时节,溪水下降,溪中的石头自然露出,刻画出秋景的特点。 B.“挑灯看古史”两句,写诗人读史书,想到忠臣的不幸遭遇,禁不住感慨万千。 C.第五、六句从前面写景转为写事,朋友之信捎来时局的消息,“急”字暗喻时局的紧张。 D.“塞马谁得失”用塞翁失马的典故,说深山里的人信息闭塞,就像那塞翁一样不知祸福。 解析 D项,“就像那塞翁一样不知祸福”不准确。“山深人不知,塞马谁得失”是朋友信中之语,是安慰诗人罢官归隐故乡本是祸,但能避免权贵的进一步的迫害和危局带来的灾难,这又是福。 答案 D ★(2)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解析 前四句写出了秋景的自然清新,结合最后一句中的“自适”二字,可知表现了诗人隐匿深山的恬适之情。这可得出①。中间四句,写朋友写信来问候,也捎来了时危的信息,朋友安慰诗人是塞翁失马因祸得福,这可得出②。最后四句,诗人想到史书记载的直臣大多是受屈而死,不禁感慨得眼泪双流,庆幸生在这圣明的时代,如渔夫樵夫一样,在山水间自得其乐。但作为一位国家的忠臣,这其实是诗人的愤激之言,是为不能纾解国难出力而忧伤。这可得出③。 答案 ①前四句诗,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隐匿深山的恬适之情;②第五至八句,朋友的来信问候,却带来危急的消息,表达诗人为国事担忧之情;③最后四句,虽然自己隐居深山能因祸得福,但面对国难危局却无能为力,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4.(2020·威海一中诊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 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③邓林:桃林。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解析 “欲扬先抑”错。 答案 A ★(2)《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6分) 答案 (示例一)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竟身后的人的赞美。 (示例二)①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②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非凡神力;③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5.(2020·武汉市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即 日 李商隐 一岁林花即日休,江间亭下怅淹留。 重吟细把真无奈,已落犹开未放愁。 山色正来衔小苑,春阴只欲傍高楼。 金鞍①忽散银壶②漏,更醉谁家白玉钩③。 【注】 ①金鞍:黄金装饰的马鞍。②银壶:古代用以计时的水斗。③白玉钩:白玉制的带钩,酒席上的游戏用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岁林花即日休”与“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感染力强。 B.“未放愁”语意丰富,既指春花的愁情尚未释放即已凋谢,也指赏花者的愁情尚未显现。 C.颈联用词极见功力,“衔”“傍”生动地描写出春末暝色四合、阴云低压的凄迷之景。 D.尾联注重色彩搭配,“金鞍”“银壶”“白玉钩”等意象,色彩华贵极具富丽之气。 解析 “尚未显现”有误,诗中指赏花者的愁情无法排遣。 答案 B ★(2)“怅惘”是本诗的情感基调,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6分) 答案 ①以“即日”为题,开篇亦云“一岁林花即日休”,强调所有林花在一日之内迅速凋谢,引发诗人的迟暮之感,奠定全诗怅惘的情感基调。②颔联写诗人反复低吟,仔细把玩,满腹惆怅,表达出对落花的爱惜、留恋与同情。③颈联渲染春末暮色弥漫、阴云笼罩的凄迷之景,侧面烘托出诗人心绪的低沉郁闷。④尾联写游人已去,独自无聊,想排遣春愁却无处呼酒买醉,隐含着无限的凄凉与落寞。 6.(2020·太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幽居冬暮注 李商隐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急景忽云暮,颓年浸已衰。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注】 本诗是诗人晚年被罢免盐铁推官一职,回到郑州闲居后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如羽翼被摧铩,身心交瘁,只得退守郊园忍受寂寞无聊。 B.诗人以寒鹜自喻,形象地写出诗人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不改操守。 C.第五、六句写景色惨淡,暮色将至,自己也年华衰颓,为后句抒情蓄势。 D.本诗语言不刻意锤炼和精心藻饰,但却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解析 “景色惨淡”曲解文意。这里是指急促的时光。 答案 C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平生匡国济世的抱负,不能与早年的心愿相合呢?既表达了匡国济世之志,也表达了抱负难以实现的愤懑之情。 7.(2020·汉中市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节选) 岑 参 胡姬酒垆日未午,丝绳玉缸酒如乳。 灞头落花没马蹄,昨夜微雨花成泥。 黄鹂翅湿飞转低,关东尺书醉懒题。 须臾望君不可见,扬鞭飞鞚疾如箭。 借问使乎何时来,莫作东飞伯劳西飞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诗人在酒馆为友人饯行开始的时间早,还不到午时,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的挽留之意。 B.第二句用“丝绳”“玉缸”和美酒从侧面写宴别情景,后面以“醉”呼应,写宴别宾主都很尽兴。 C.三、四、五句以酒店为基点落笔,写饮酒时所见:落花成泥,黄鹂低飞,春日美景,烘托着人们的兴致。 D.第六句用一个“醉”字写出宾主在酒家畅饮的程度,醉到书信懒得书写,友人离去,让人遗憾惆怅。 解析 并未表达遗憾惆怅之意,而是为了突出别情,虽为惜别,而宾主豪兴不减。 答案 D ★(2)这首诗的最后四句是如何表达离别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写友人扬鞭飞马离去,很快就看不到了,可见诗人久久张望,因不忍离别而感觉友人走得太快,透露出不忍离别之意。②引用古诗“东飞伯劳西飞燕”成句,叮嘱友人尽快来信,贴切地表现出故人深情。(意思对即可) 8.(2020·郴州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9分) 塞下(其三) 沈 彬 月冷榆关过雁行,将军寒笛老思乡。 贰师①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②一剑长。 戍角就沙催落日,阴云分碛护飞霜。 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 【注】 ①贰师:指李广利。大宛有善马,匿贰师城,不肯献。汉武帝太初元年,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征贰师城,取善马。李广利攻大宛,损折士兵甚多。②魂飞:指李广最终引刀(剑)自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以冷月、过雁、寒笛等具有典型边塞风格的意象烘托老将征途中被牵动的思乡之情。 B.颔联以两位李将军征讨胡人的典故,颂扬汉将李广利与李广驰骋沙场、忠心报国的业绩。 C.颈联描写戍角悲鸣、黄沙漫天、阴云密布、严霜满结等景象,渲染出沙场的悲凉气氛。 D.本诗首联叙事,颔联怀古,颈联写景,尾联议论,起承转合,章法严谨,意境苍凉。 解析 B项,“颂扬汉将李广利与李广驰骋沙场、忠心报国的业绩”错。李广利正因为有千夫不抵的壮勇才埋骨异域、死而有憾,李广正因为剑艺高强而丧生剑下,意思是说两人的天赋的壮勇命定他们要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诗人用典,意在揭露唐代统治者穷兵黩武之弊害。故选B。 答案 B ★(2)本诗尾联有何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该联意为:有谁知道汉武(实为当朝统治者)轻视国人生命而轻开边衅,而致天山草木荒凉的结局呢?②诗人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好大喜功的批判。③对将士连年边塞征戍而致老难归乡的悲剧命运的同情,对频繁征战致使边民流离失所、不得安居的痛苦遭遇的怜悯。 9.(2020·长沙市第一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自江陵沿流道中国① 刘禹锡 三千三百西江水,自古如今要路津。 月夜歌谣有渔父,风天气色属商人。 沙村好处多逢寺,山叶红时觉胜春。 行到南朝征战地,古来名将尽为神。 【注】 ①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自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这首诗便是他赴任途中,行至江陵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作开篇富有民歌风味,提出江陵地理位置重要,为下文所叙人事埋下伏笔。 B.在诗人看来,人们都专注于自己之事,渔父月下放歌打鱼,商人关注天气变化。 C.枫叶放红时,秋光胜春光,与其诗“我言秋日胜春朝”表达了相似之意。 D.本诗先叙写人事,后细摹景物,语言表达质朴明易,结构布局井然有序。 解析 “先叙写人事,后细摹景物”有误,诗中“人事”与“景物”交叉叙写,并没有“先后”之分。 答案 D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思?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表露了诗人的轻快愉悦之情。诗人沿途所至,人民安居乐业,秋景胜过春景,一片美好,让诗人感觉轻快,颇为愉悦。②表露了诗人对名将的敬仰之意。诗人行经之地,曾多有战争,如今名将们已逝去,被供为神灵,诗人仰慕不已。(大意对即可) 10.(2020·江西临川一中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午 枕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首句“百年春梦”可以看出,诗人午后就枕,尽管睡眠时间不长,但梦中所历似已有百年。 B.首联第二句化用典故,感慨自己并没有神仙道术可长留梦境之中,侧面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 C.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野草自然生长、鸣禽相乳相酬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午睡梦醒后的视听印象。 D.“旧蹊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颇含理趣。 解析 B项,“侧面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错误,应是直接表现对梦境的依恋,侧面表现对现实的失望。 答案 B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解析 结合诗句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诗句以及作者的身世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考虑。“百年春梦去悠悠”“眼看兴废使人愁”表达的是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野草自花还自落”“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等表达的是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欲把一杯无侣伴”等表达的是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根据以上分析,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 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首句“百年春梦去悠悠”既是写实,又喻指自己一生致力的变法惨遭废除,如梦消散,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眼看兴废使人愁”则直抒胸臆,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颔联和颈联描绘了野草有荣有枯,朱门坍塌、画楼崛起,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这是万事万物必须要遵循的规律。③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尾句“欲把一杯无侣伴”,写诗人想偕侣伴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寂之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