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4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 【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等。 一、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焉、谁、胡、孰、曷、奚等)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①大王来何操?②富者曰:“子何恃而往?”③沛公安在?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③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④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多年辛苦养活你,你却不顾我的死活。贯:侍奉。女:通“汝”]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强语气。 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未之多见”也是宾语前置,即“未多见之”,“之”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的人)”] ③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馁虎:饥饿的老虎] ④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如果撤离我们三十里,(宋国)就一切听命。]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⑥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才是举 2、介词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国胡以相恤?[国家拿什么救济百姓?]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①一言以蔽之。[蔽:遮,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②余是以记之。③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当堂演练] 1、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解析:答案为A。 A与例句都属于介宾结构的宾语前置。C句属于以“之”或“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 2、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汝何功之有? 解析:答案为B。 A项疑惑最大,其结构形式与B很相似,由“否定词+代词+动词”构成,与老师平时所讲的否定句的宾语前置类似,其实只要翻译一下就可否决A,此句意义是“(皇上)任命他为郎中、上甲令,他都没有上任。”所以,“之”在此没有作代词,只是起一个衬音作用。C项“之”作动词“追”的宾语,无所谓前置;D项是宾语前置句,但“之”不是宾语,宾语是“何功”;只有B项的“之”代“他”,作“罪(处罚)”的宾语,宾语前置。 二、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此种现象为定语后置。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 如: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2、中心词﹢之﹢定语﹢者 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3、中心词﹢而﹢定语﹢者 如: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4、中心词﹢之﹢定语 如:①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数量词作定语,定语后置 如:①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伐檀》)[不播种不收割,为什么把三百廛谷物 往家搬啊?禾:谷物。廛(chán),古制百亩。] 三、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文中,本应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往往都会置于谓语后面充当补语,此为介词结构后置。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1、介词结构“于……”后置。 如: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贫者语于富者曰。③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介词结构“以……”后置。 如: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威势和怒责去慑服他们] ②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数量词作定语,定语后置。省略句:“灌油(于)其中”。介词结构后置:“(于)其中”、“ 以帷幕”] 四、主谓倒装(又称“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选自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翻译“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 ③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 ④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正常语序: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即:公子解救人危难 的精神何在!) [当堂演练] 一、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使人民安定而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介词结构后置)[大王对于百姓认为您吝啬不要感到奇怪。无:通“毋”,副词,不要。异:感到奇怪。于:对于。爱:吝啬] 3.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宾语前置)[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4.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5.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主谓倒装)[官吏的横暴、差役的恶俗,也太过分了啊!] 6.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介词结构后置)[韦苏州,指韦应物] 7.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宾语前置)[所以凡是自称愚者的人、没有像我这样的了。意 即“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 8.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定语后置)[那些不能好好教育子女的人,也不是存心要把子女陷入罪恶之中。] 二、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援桴进兵,卒刎其颈。 ①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译文: ②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译文: 参考答案: ①用在大处就会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②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解析:第①句用倒装更方便译释。“大”、“小”可以活用成名词。“王”也是要活用的,“称王”之意,在孟子文章中比较多见。此即为“王道”。第②句,“困”表被动,“于勾践”即“向勾践”,是状语后置。“请命”是难点,“求哀”是提示,“请命”是“求哀”的具体内容。下文也有提示,勾践欲赦而范蠡不可。 三、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桓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 鲍叔曰: “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①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译文: 参考答案: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解析:“必不吾予也”是一个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式现象,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必不予吾”。还要注意省略现象,就是“予”的对象——管仲。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