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7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第二讲 高考题型题题通
www.ks5u.com 第二讲 高考题型题题通 题型一 文言断句题 角度1 名(代)词 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名词常作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鸿门宴》中“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先用全称,后文“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遂入”等就不再提姓了。常见代词分类列表如下: 类别 常见代词举例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 第二人称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 第三人称 之、其、彼 无指代词 或、莫 疑问代词 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 指示代词 此、是、斯、兹、夫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 (节选自《宋书·郑鲜之传》)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为一组,C、D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句子中主语为“帝”,谓语为“事”,“戎旅”是宾语,故排除C、D两项;分析A、B两项,不同之处是“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结合上下文,“时或谈论”的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主语应该是“人”,可排除B项。故选A项。 参考译文: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为御史中丞。(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宇文神举,太祖之族子也。及高祖东伐,诏神举从军。并州平,即授并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寻加上大将军,改封武德郡公,增邑二千户。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神举以州兵讨平之。 A.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神举以州兵讨平之 B.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神举以州兵讨平之 C.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神举以州兵讨平之 D.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神举以州兵讨平之 解析:“柱国大将军”为官职名,中间不可停顿,由此排除A、C两项。“土人”的意思是“当地人”,不可分开,排除B项。 参考译文: 宇文神举是太祖同族兄弟的儿子。等到高祖东征时,诏命宇文神举随军。平定并州后,当即任命他为并州刺史,加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不久加赠上大将军,改封武德郡公,食邑增加两千户。不久升任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加封邑加上以前的共计六千九百户。他所管辖的东寿阳县的百姓,纠集为盗,率领党徒五千人,前来袭击州城。宇文神举率领州兵将其讨伐平定。 角度2 动词、形容词、对话词 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另外,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对话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在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张嘉贞,本范阳旧姓。以五经举,补平乡尉,坐事免。长安中,御史张循宪使河东,事有未决,病之,问吏曰:“若颇知有佳客乎?”吏以嘉贞对。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后引拜监察御史。 A.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B.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C.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D.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解析:“召见”是一个词语,不能断开;“草奏”是起草奏章的意思,不应断开,排除A、B、D三项。 参考译文: 张嘉贞,本来是范阳旧姓。考中五经科,补任平乡尉,因事获罪丢掉官职。长安年间,御史张巡宪巡察河东,有事情不能决断,感到忧虑,询问官吏说:“你了解有德才兼备的门客吗?” 官吏把张嘉贞推荐给他。张循宪叫来张嘉贞,拿那些经过长时间没有解决的事情咨询,张嘉贞分析得有条有理,没有不清晰的。张循宪大惊,又让他起草奏章,结果发现有很多内容连自己都没有想到。他日,武则天认为张循宪有才能。张循宪回答说都是张嘉贞写的,还请求把自己的官位让给张嘉贞。武则天延请任命张嘉贞为监察御史。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郝质,字景纯,汾州介休人。少从军,挽强为第一。充殿前行门,换供奉官,为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将兵护军须馈麟州,道遇西夏数千骑寇钞,质先驱力战,斩首、获马数百。又与朏行边,至柏谷,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连荐之,且条上前后功状,超迁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荐为路钤辖。 使讨贝州,文彦博至,命部城西。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彦博将斩千,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质自此益知名。 A.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B.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C.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D.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解析:解答本题,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大致意思,二是句子成分和对话词。“曰”是对话词,“质”是本文主人公郝质,“曰”后面应断开,排除A、C两项;因为“彦博虑为贼焚”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其后应断开,排除D。故B项正确。 参考译文: 郝质,字景纯,是汾州介休人。年轻的时候参军,拉硬弓是第一名。担任殿前行门,换任供奉官,担任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率军护送军需物资到麟州,在道中遇到数千西夏骑兵劫夺,郝质在前开路,奋力作战,斩杀数百人,获得数百匹马。又与田朏巡视边疆,到了柏谷,敌人在路上挖沟来阻止官军,郝质在寒岭下抵御他们,转战并追赶败北的士兵,于是修复了宁远的各个营寨,来阻塞敌人的交通要道。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联名推荐他,并且上奏章分条陈述他前后立功的情况,皇帝破格提拔他为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推荐他为路钤辖。 (皇帝)派他征讨贝州,文彦博到了,命令他统帅城西的部队。回河上有一个亭子很壮观,文彦博担心被贼人焚毁,派小校蔺千看守,而郝质派蔺千到其他营地考察作战武器,蔺千推辞,郝质曰:“(如果)亭子被焚毁了,我承担这个责任。”蔺千(就)离开了,而亭子被烧了。文彦博将要斩杀蔺千,郝质跑到帐下说:“蔺千离开,实际上是我派他走的,罪过是在我这里,我愿意代替蔺千受死。”彦博钦佩他的节义,(最后)释放了他们两个。郝质从此更加出名。 角度3 虚词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类别 典型虚词 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 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哉、夫 (续表) 类别 典型虚词 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 特别提醒: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 ①“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开。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断开也可不断开。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③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④“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断开。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 ,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解析:解答本题,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大致意思,二是句中的虚词。画波浪线部分涉及的虚词有“何”“奚”“为”。“何”“奚”一般用在句首,前面要断开,“为”有句末语气词的用法,后面要断开。因此,“何预我事”“自苦奚为”两句前后应断开,可排除B、C、D三项。另外,这句话中有“曰”,但这个“曰”不是表对话,而是用在句中,这一点也应该注意。 参考译文: 治理政务就像治理家政一样,古人常有这样的训导。一个家庭的事情,无论缓急大小,都是应该知道的。如果有不知的事情,那么就会有治理不到位的情况。况且管理百姓的长官,是各种职责都聚集于一身的人,比如学校教育,比如驿站转运,比如粮草贮藏,比如狱讼判断,比如农田水利建设,比如桥梁堤坝设置,总共要管理的事情很多。(长官治理政务应该)观察时机,审度力量(及时去做应该做的事),看到破旧的修葺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先前没有的东西要去营造。如果说先前的官员没有整治好,那与我有什么关系,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就会被别人替代而离开,为什么要这样为难自己?这样的思想一旦萌芽,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毁坏。前辈有言:对于国家的事务,如果有一点儿不尽心力,就是无功受禄,他一定会在上天那儿获得惩罚。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韦鼎,字超盛,京兆杜陵人也。初,鼎之聘周也,尝与高祖相遇,鼎谓高祖曰:“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公相不可言,愿深自爱。”及陈平,上驰召之,授上仪同三司,待遇甚厚。 A.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 B.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 C.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 D.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 解析:句中的“也”字后应断开,否则文意不通,由此可排除C、D两项。“故”是表结果的连词,应放于句首,排除A项。 参考译文: 韦鼎,字超盛,是京兆杜陵人。当初,韦鼎受聘于周代,曾经与高祖相遇,韦鼎对高祖说:“观察您的容貌,本来就不是平常人,而且明察深远,也不是众贤士所能比得上的。不久必然会大富贵,大富贵后天下就会统一。明年的今天,我会来献礼效劳。您的相貌不可说,希望您珍重自爱。”等到陈朝被平定,皇上派人飞车召请他,任命他为上仪同三司,待遇非常优厚。 角度4 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 类型 常见的标志词 判断句 “……者……也”“为、乃、即、则”等 反问句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被动句 “为……所……”“受……于……”“见……于……” 固定 句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亦……邪”(孺子亦应天象邪)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A.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B.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C.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D.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解析:解答本题,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大致意思,二是句中的文言句式标志词。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者”“也”后面应断开,可排除A、B两项;“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后面应断开,可排除D项。故选C项。 参考译文: 晏平仲(晏子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名婴,是莱州夷维人。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工作而被齐国国君看重。(他)辅助齐国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不穿丝质的衣裳。他在朝堂上时,国君有话问到他,他就直言回答;无话问到他,他就正直地做事。有利于国家的政治清明的,他就遵从政令行事;不利于国家的政治清明的,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因此,他能接连侍奉三代君主,名扬诸侯。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王微,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年十六,州举秀才、衡阳王义季右军参军,并不就。起家司徒祭酒,转主簿、始兴王浚后军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 (选自《南史·列传第十九》) A.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B.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C.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D.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解析:“太保弘弟子也”是判断句,也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句子,其中“弟子”是中心词,“太保弘”是定语,所以此句不能断开,故排除A、C;“微少好学无不通览”中主语是“微”,“好”“览”两个动词用来介绍“微”的特点,所以应从两个特点中间断开,故排除D。 参考译文: 王微,字景玄,是琅邪临沂人,太保王弘的侄子。王微的父亲叫王孺,是光禄大夫。王微小时候喜爱学习,博览群书,擅长写文章,会书法、绘画,还懂音乐、医术、阴阳术数。王微十六岁时,州里举荐他为秀才、衡阳王刘义季的右军参军,他都未去就任。王微始任司徒祭酒,转任主簿、始兴王刘浚后军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 角度5 对称结构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①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②。 (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记游》) 注:①屠酤:屠,杀牲;酤,卖酒。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②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A.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 B.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 C.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 D.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 解析:“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是结构相同的对称句,根据这点可断句。正确的标点是: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 参考译文: 己卯年元宵节,我在儋州,有几位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游玩?”我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出城西门,进入寺庙,走过小巷,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各种店铺商贩很多,回到住处已经三更天了。家中人关门熟睡,已经重新打起了鼾声。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但是也笑韩退之(韩愈)钓鱼钓不到,打算到更远的地方去,却不知道(另寻地方)垂钓,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刘馥子靖,迁尚书,赐爵关内侯,出为河南尹。散骑常侍应璩书与靖曰:“入作纳言,出临京任。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封符指期,无流连之吏。鳏寡孤独,蒙廪振之实。加之以明擿幽微,重之以秉宪不挠;有司供承王命,百里垂拱仰办。虽昔赵、张、三王之治,未足以方也。”靖为政类如此。 (摘编自《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A.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B.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C.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D.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解析:根据句式的对称可知,“绝穿窬之心”“远水火之灾”“无失时之阙”“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有对偶在里面。从句子来看,“富民之术”“藩落”“五种”“农器”“蚕麦”作主语,在它们前面应该断句。 参考译文: 刘馥的儿子刘靖,升为尚书,朝廷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又出任河南尹。散骑常侍应璩给刘靖写信说:“你由外边来担任纳言的职位,在京城做官。使百姓富足的政策,在于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院墙篱笆要造得又高又陡,来杜绝那些偷盗的企图。播种的时候,一定要选好搭配黍、稷、麻、麦、豆五类种子,以避免水旱灾害。农具一定要完备充足,不能耽误农时。养蚕、种麦要有苫盖的准备,才能保证不受雨淋。(吏员)要按期升迁,不要让他们滞留原位。鳏寡孤独的人,让他们享受到官仓的赈济。再加上明察秋毫,执法如山,不为权势所屈;各级官吏遵奉朝廷的旨意,举国上下都能垂手听命。那么,即使是前朝治理京兆的能臣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王骏,也不能同您相比。”而刘靖施政大多做到了(应璩所说的)那样。 角度6 修辞 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对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运用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断句。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白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选自《白居易集》) 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对偶修辞入手。“春”“秋”都是季节,“汀风春”与“溪月秋”结构相同,形成对偶,所以“春”“秋”后均应断开;“花繁鸟啼之旦”与“莲开水香之夕”句式一致,是对偶形式,各自中间不可断开;“宾友集”与“歌吹作”,是对偶形式,各自中间不可断开;“舟棹徐动”“觞咏半酣”句子结构完整,其后均应断开。 参考译文: 五亭错落而立,各种景象交替进入,无论向前向后向上向下看,美景都尽收眼底。每到汀州微风轻吹的春天,或溪月皎洁的秋天,花繁鸟鸣的早晨,莲花开放水香四溢的傍晚,宾友汇聚于此,歌声音乐响起来,船只缓缓行驶,客人们喝酒咏诗意兴盎然,飘飘然恍如神仙一般。游览的人相互对视,都说:不知这里是世外,还是人间?又不知道蓬莱瀛洲昆仑阆苑,还能够怎样? 12.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6处)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 下 争 于 战 国 贵 诈 力 而 贱 仁 义 先 富 有 而 后 推 让 故 庶 人 之 富 者 或 累 巨 万 而 贫 者 或 不 厌 糟 糠 有 国 强 者 或 并 群 小 以 臣 诸 侯 而 弱 国 或 绝 祀 而 灭 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答案: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解析:断句时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疏通大意。从中不难看出“ 贵诈力”与“贱仁义”相对,“先”与“后”相对,“富者”与“贫者”相对,“国强”与“弱国”相对,这些词语领起的句子构成四组对比句。 参考译文: 齐桓公采用管仲的谋划,通过对物价贵贱的控制,开发山海资源物产,使得诸侯前来朝拜,凭借小小的齐国,显赫地成就了霸主的名声。魏国任用李克,充分开发土地资源,使魏文侯成为强有力的国君。从这以后,天下处于战国时代,互相争斗,尊崇欺诈和武力而轻视仁义道德,推崇先占有财富而后辞让。所以平民百姓之间富有的人有的累积上万财富,而贫穷的人有的连糟糠都吃不饱;强大的诸侯国有的兼并小的诸侯国,使他们称臣服从,而弱小的诸侯国有的断绝了祖宗的祭祀,国家也灭亡了。延续到秦,最终使海内统一。 【典例】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A.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B.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C.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D.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根据上文的内容可知,句子的大意是何真打败了敌人,夺回了广州城,被提拔。 第二步:四个选项分两组 根据选项断句差异可先分两组,即A、D为一组,B、C为一组。再分析断句情况逐级排除。 第三步:两级排除定答案 “仲刚”“海寇邵宗愚”均为名词,且“仲刚”作“杀”的宾语,“海寇邵宗愚”作“陷广州”的主语,所以“仲刚”后面必须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走之”意为“使他们逃走”,应是“以兵破”的补语,所以“以兵破走之”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最终确定答案为B。 参考译文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十四年,同县之人王成、陈仲玉发动叛乱,何真到元帅府状告他们。元帅收受了王成、陈仲玉的贿赂,反过去抓捕何真。何真逃走居住在坭冈,带兵攻打王成,没有成功。过了很久,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占据了惠州。何真攻打黄常,黄常逃走,何真杀了王仲刚。海寇邵宗愚攻陷广州。何真带兵击退他们,夺回了广州城,他被提拔为广东分省参政,不久又被提拔为右丞。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何并字子廉,为长陵令,道不拾遗。初,侍中王林卿通轻侠,倾京师。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并具知之以非己时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林卿素骄,惭于宾客,北度泾桥,令骑奴还至寺门,拔刀剥其建鼓①。并自从吏兵追林卿。行数十里,林卿迫窘,及令奴冠其冠被其襜褕②自代,身变服从间径驰去。会日暮追及,收缚冠奴,奴曰:“我非侍中,奴耳。” 并自知已失林卿,乃曰:“王君困,自标奴,得脱死邪?”叱吏断头持还,悬所剥鼓置都亭下,署曰:“故侍中王林卿坐杀人埋家百,使奴剥寺门鼓。”吏民惊骇,以为实死。 (删节自《汉书·何并传》) 注:①建鼓,柱子上悬着的鼓。②襜褕,指穿在外面的衣服。 A.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并具知之/以非己时/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 B.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并具/知之/以非己时/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 C.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并具知之/以非己时/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 D.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并具知之/以非己时/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 解析:作答本题,可找出各项所断不同之处,然后进行比较,确定正误。第一处不同为“并具/知之”和“并具知之”,“并”为“何并”,应该做“具知”的主语,因此可以排除B。第二处不同为“故/不发举”“故不发/举”与“故不发举”,“故”字翻译为“因此”,领起下一句话,排除A。句中的“举”翻译为“检举”,与前面的“发”(揭发)构成同义词,排除D。选择C项。 参考译文: 何并字子廉,担任长陵县令,治所道不拾遗。从前,侍中王林卿与江湖游侠互通声气,威震京城。此前林卿曾杀死一个婢女的丈夫,把他埋在墓舍里,何并全都知道这些情况,但认为事情不是发生在自己任职的时候,又看到他新近免去了官职,所以不想揭发检举他,只想让他不要逗留在自己境内罢了,便派属吏拿了名片去遣送他。林卿一贯骄傲,不愿在宾客前丢丑,向北经过泾河桥,叫一个骑马的仆人返回县衙门,抽刀砍烂了县衙门柱子上悬着的鼓。何并亲自率领官吏和士兵追赶林卿。走了几十里,林卿走投无路,便叫仆人戴上他的帽子披着他的衣服代替他,又换掉自己的衣服从小路向前跑去。恰好在太阳下山时何并追了上来,把那戴着林卿帽子的仆人绑了起来,那人说:“我不是侍中,只是他的仆人罢了。”何并自己知道林卿已经逃走了,就说:“王君被围困(没处躲了),竟自称是仆人,难道想逃脱死罪吗?”于是命令手下砍下他的头颅带回来,悬挂在破烂了的鼓上,放在城里的亭下,写道:“原侍中王林卿犯了杀人罪,他将被杀之人埋在守护坟墓的房舍内,又叫仆人砍烂了衙门前的鼓。”官吏和百姓都很震惊害怕,以为王林卿真的死了。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解析: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按相同点的多寡把选项两两分组: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然后分析“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此处大意是“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不能看作“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时”,这里的“时”指当时的情况,可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此处主语为“瑗”,谓语为“驳正”,宾语为“之”,故在“之” 后停顿,由此可排除A项,确定答案为D项。 参考译文: 郭璞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人。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郭瑗常常予以辩驳纠正,因此以公正端方著称,后死在建平太守任上。郭璞喜好经书学术,学问渊博而有大才,但不善于语言表达,他的词赋自中兴以来首屈一指。他喜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术数及历法算学。有一个叫郭公的人,客居于河东,精通卜筮之术,郭璞跟从他学习卜筮。郭公授予他《青囊中书》九卷,由此他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攘除灾祸,通达冥冥的玄机,就是京房、管辂这样的人也比不上他。 题型二 文化常识题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我们在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课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以便触类旁通,拓展积累。重点关注:人的称谓、官吏任免、科举制度、古代地理知识。例如:对人的称谓就有“书斋”“籍贯”“郡望”“官名”“官地”“兼称” 等多种方式。 2.概括总结同义别称的词汇。例如:擢、拔都是“提升官职”的意思。拜、除、授等同为“授予官职”的意思。 3.结合实例快速识记。例如:道,在唐代为行政区划,是州的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中的“道”指道的长官。下面就课本的基本文化常识进行一下梳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侯、伯:我国古代的五等爵位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左尹:楚国官名。又有右尹,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 ④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都尉: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名。 ⑤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丞: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 ⑥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古代官位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⑦相如顾召赵御史书 御史:官职名,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2.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错 ) 解析:说反了。 3.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对 ) 4.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始于西周,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商朝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对 ) 5.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错 ) 解析:说反了。 6.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错 ) 解析:汉武帝是谥号,唐太宗是庙号,康熙是年号。 7.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 错 ) 解析:不一定是功臣,也不一定是善意的评价。 8.普通人将自己已故的父亲称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对 ) 9.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对 ) 10.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对 ) 11.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错 ) 解析: 是把国土中某一块地方的财政收入或者赋税奖励给某人,不是把国土奖励给他。 12.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对 ) 13.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 错 ) 解析:“司马青衫”指的是白居易,不是李白。 14.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和司空。( 对 ) 15.“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迁”一词。( 错 ) 解析:“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 16.“出”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错 ) 解析:是指京官到地方就任。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寡人:古代君主、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在秦始皇之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②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足下:古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③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这里的“ 陛下”是台阶前面。 ④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此处指儿女亲家。 ⑤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朕:先秦时,指我、我的。自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⑥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结发:束发,古代人成年之后开始束发,因而“结发”指成年;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代指结婚。 ⑦乃设九宾礼于廷 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⑧遂通五经,贯六艺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合称。 六艺: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⑨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8.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对 ) 19.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错 ) 解析:始于隋炀帝时期。 20.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错 ) 解析: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 21.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错 ) 解析:“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 22.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错 ) 解析: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 23.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错 ) 解析: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 24.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对 ) 25.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对 ) 26.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对 ) 27.古人成年取字,名和字使用有别,名供晚辈呼唤,字供长辈或平辈呼唤。( 错 ) 解析:名供长辈呼唤,字供晚辈或平辈呼唤。 28.垂髫:三岁到九岁的儿童。总角: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年。( 对 ) 29.及笄之年:古代把十五岁的女子称为及笄,所以及笄之年是指女子十五岁。在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 对 ) 30.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 对 ) 31.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庶人之死曰不禄。( 错 ) 解析:士之死曰不禄,庶人之死曰死。 32.“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的召见、宠幸。( 对 ) 33.赐姓:古代天子给有功之臣赐予天子的姓氏以示褒宠。( 错 ) 解析:一般是赐以国姓,不赐天子的姓氏。 34.冠族是指当地最有钱、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错 ) 解析:冠族是指名门望族。 35.象笏:用大象的脚趾甲做的笏。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可以做备忘记事。( 错 ) 解析: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 36.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错 ) 解析:这个说法过于绝对,一般是嫡长子继承,但到了清代康熙之后,这一传统被打破。 37.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猪;色杂为“牲”,如鸡鸭鹅。( 错 ) 解析:体全为“牲”。 38.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对 ) 39.顿首,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点头以示问候。( 错 ) 解析: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之间的敬礼。 40.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 对 ) 41.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错 ) 解析:男子二十岁成年只取字,不取号。 42.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为表虔诚,往往要沐浴更衣并忌荤,不喝酒,不吃肉。( 错 ) 解析:斋戒时并非不吃肉,而是忌食有辛辣有臭气的食物,如葱蒜、芥末等。 43.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对 ) 44.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华山主持。( 错 ) 解析:是到泰山主持。 4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河南: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不同于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省。 ②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鸡鸣:时辰名,相当于现在的凌晨1点至3点。 ③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六合: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都相合,称为“六合”。 ④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⑤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赵惠文王十六年:年次纪年法,以王公(赵惠文王)在位年数来纪年。 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既望:“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⑦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九州: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称。《尚书·禹贡》记载的“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⑧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朝也作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这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隋唐以后称“辅”。 ⑨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翼轸:二十八宿中的翼宿和轸宿。古为楚地的分野。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46.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对 ) 47.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对 ) 48.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 对 ) 49.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对 ) 50.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狗。( 错 ) 解析:排最后的是猪。 51.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错 ) 解析:是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 52.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是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错 ) 解析:除夕不是二十四节气里的,排最后的是大寒。 53.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对 ) 54.“路”是宋代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对 ) 55.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对 ) 56.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对 ) 57.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对 ) 58.“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错 ) 解析:中岳是嵩山。 59.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错 ) 解析:广州不是,还有一个应该是荆州。 60.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错 ) 解析: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君王坐北朝南,其左边是东,因此,江左是指长江以东一带。 61.古代的“山东”一般是指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对 ) 62.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对 ) 63.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或两天。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对 ) 64.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 错 ) 解析:说反了,“稷”是农业之神,“社”是土地之神。 65.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错 ) 解析:不能指农历正月初一。 66.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元宵。( 对 ) 67.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对 ) 68.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对 ) 6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辛弃疾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写于中秋之夜。( 错 ) 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词。 70.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重阳节带老人登高的习俗,以示对老人的尊敬。( 错 ) 解析:古人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但没有带老人登高的习俗。 71.腊日,农历十二月廿八,“年廿八,洗邋遢”,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洁的习俗。( 错 ) 解析:腊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72.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因此也叫“年三十”,那一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错 ) 解析:除夕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不一定是十二月三十,有时是十二月廿九。 文化常识题答题四步骤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二年,出为四川右参政,分守川南,抚定高、杨二氏。迁浙江按察使。大计,坐贬。久之,起四川副使,以十年秋抵成都。时秦贼已入蜀,巡抚王维章、总兵侯良柱悉众北拒,城中惟屯田军及蜀府护卫军,人情惬惧,捷春启门纳乡民避贼者。中尉奉鐕勾贼抵城下,捷春与御史陈廷谟擒击奉鐕,而募市人、起废将固守。十二年五月,宗龙入掌中枢,即擢捷春右佥都御史代之。……敕巡按御史遣官送京师,下狱论死。捷春知不可脱,明年八月仰药死狱中。福王时,复官,赠兵部右侍郎。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计,明清考核外官的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用。 B.屯田,汉朝以后历代政府为获取军饷和税粮利用戍卒、农民垦殖荒地的制度。 C.擢,提拔之意。类似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还有很多,如升、拔、陟、迁、进、晋等。 D.赠,又称“追赠”,指朝廷为表彰已死官员的功绩而赏赐死者官爵或荣誉称号。 第一步:通读 选段主要介绍了邵捷春临危不乱,行事冷静沉稳以及最后下狱含恨而死的事实。 第二步:联想 C项中的“擢”可联想李密《陈情表》中的“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拔擢”都是提拔的意思,由此判定C项正确。 第三步:推断 A项的“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用”错,根据原文内容“久之,起四川副使”可知,邵捷春后来又被起用为四川副使,由此可以断定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B项的“屯田”根据语境中“屯田军”可以断定“政府为获取军饷和税粮利用戍卒、农民垦殖荒地的制度”说法正确。 D项的“赠”前文“明年八月仰药死狱中”“福王时,复官”可以推断“指朝廷为表彰已死官员的功绩而赏赐死者官爵或荣誉称号”说法正确。 第四步:检验 最后四个选项逐一检验,可以确定A项说法错误,答案为A。 参考译文 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崇祯二年,邵捷春出任四川右参政,负责把守川南,期间他招安、平定了高、杨二氏的叛乱。后来升任浙江按察使。在考核官员时,因故被贬官。过了很久,他被起用担任四川副使,在崇祯十年秋天抵达成都。当时陕西的贼寇已经攻入四川,巡抚王维章、总兵侯良柱率领全部川兵在北面抵抗贼兵,成都城中只有屯田的士兵和蜀王府的护卫军,人心惶惶,邵捷春打开城门接纳躲避贼兵的乡民。中尉奉鐕勾结贼兵抵达城下,邵捷春与御史陈廷谟捉拿了奉鐕,并且招募市民,起用被免职的旧将领固守成都。十二年五月,傅宗龙入朝掌管中枢,就提拔邵捷春担任右佥都御史接替他。…… 皇帝命令巡按御史派官员把邵捷春押送到京师,打入监牢判处死刑。邵捷春自知难免一死,第二年八月就喝下毒药死在狱中。福王在位时,朝廷给邵捷春恢复了官职,追赠他为兵部右侍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宣德初,巡按广东,廉能最。改按江西、浙江。捕巨盗不获,坐免。盗就执,乃复官。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多议行。三年擢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濂有心计,善筹画,西陲晏然。宁夏旧有五渠,而鸣沙洲、七星汉、伯石灰三渠淤。濂请浚之,溉芜田一千三百馀顷。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八年秋拜刑部尚书,侍经筵。景泰五年卒官,以军功追封沭阳伯,谥荣襄。 7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巡按”,谏官的一种,可对违法官吏进行弹劾,也可由皇帝赋予直接审判行政官员之权力。 C.“廉能”,是对官员的考核用语,意思是“清廉能干”,类似于我们今天“优秀”之类的考核语。 D.“参赞”,参谋,协助。今天多指驻外大使馆中顾问、参事之类的职衔。 解析:“巡按”是御史的一种,可结合前面的“授御史”和后面的“巡按御史”分析。 7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正统元年”,“正统”为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的年号,“元年”,改元的第一年。 B.“都指挥使”,官职名,五代始用作统兵将领之称。宋、元、明时,虽名称有异,但都有设置。 C.“经筵”,皇帝为讲论经史的官员特设的筵席,讲官由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D.“谥荣襄”,“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荣襄”,是有褒扬意味的称号。 解析:“经筵”,不是筵席,而是皇帝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参考译文: 金濂,字宗瀚,是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进士,被授予御史一职。宣德初年,任广东巡按,(官员考核时)他的廉洁和才能最突出。后来改任江西、浙江巡按。因没能把大盗抓获,被免职。盗贼就擒后,他才得以官复原职。(他)曾说郡县官员贪污,应敕令按察司、巡按御史考察廉洁能干的人,按照洪武年间的旧例,派使者去慰劳和奖赏清廉而有能力的人,这样官员就清浊自分,守法而有治绩的官员也受到鼓励。皇上嘉许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金濂)因此被推荐升任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金濂)上书请将各卫所的缺官补上,增加宁夏的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这些建议大多经过讨论后实行。正统三年,他升为佥都御史,协助管理宁夏军务。金濂有谋略,善于筹划,西部边陲平安无事。宁夏过去有五条水渠,而鸣沙洲、七星汉、伯石灰三条渠已经淤塞。金濂请求疏通它们,灌溉一千三百多顷荒芜的田地。当时皇上下诏令富民交纳粮食资助边防,交纳一千石以上的可得玺书褒奖。金濂说边防地区粮食很贵,请对达不到这个数目的人也一并进行表彰,边粮储备因此得到充实。正统八年秋,他被任命为刑部尚书,担任经筵讲官。景泰五年,他在任上去世,因军功被追封为沭阳伯,谥号荣襄。 题型三 概括分析题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很多时候是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区分开来。三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在试卷中,表现为一个综合分析判断题。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每年必考。这类题常常以选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类型,进而掌握应对方法,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角度1 比对人物 命题 设误 误解 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 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对方法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时洪迈得稹文,为之赏激。调南康军教授。转运使杨万里按部,骤见叹奖,偕游庐山,相与酬倡。调广东帐司,未上,服父丧,免,调临安府教授。倪思荐之,且语人曰:“吾得此一士,可以报国矣。”丁母忧,免,干办京西安抚司公事。入为武学谕,改太学录。嘉定九年,新学成,改充博士,其教养之规,稹所论建。升著作郎兼屯田郎官。稹始进对,请叙复军功之赏以立大信,抆 拭功臣之罪以厉忠节,置局以立武事,遣使以省边防,厚赏以精间谍。次论和、战、守利害,而请颛意于守。……久之,知漳州。漳郡有经、总制无名钱岁五千缗,厉民为甚,前守赵汝谠奏蠲五之二,稹疏于朝,悉罢之。会常平使有言,稹不欲辩,即自请以归。久之,提举崇禧观,与乡里耆艾七人为真率会。卒,年七十四。 (选自《宋史·危稹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危稹文采高妙,受到高官赞叹。危稹有很高的文学才华,洪迈看到他的文章时十分赞赏,杨万里也对他夸赞不已,倪思认为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将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 B.危稹重视教育,创建学校规矩。嘉定九年时,由危稹提议的学校建成,危稹改职充任博士,这个学校的教育、修养等有关规定都是危稹通过奏议论对要求建立起来的。 C.危稹注重军事,奏对封赏之事。危稹在奏对时向朝廷请求恢复以军功大小来赏赐,派遣使者到边疆省察,用丰厚的赏赐提高间谍的水平,同时也讨论了和、攻、守问题。 D.危稹关注民生,请求减免赋税。漳州每年有经制钱、总制钱及其他无名钱五千缗,为此勒索民众特别厉害,危稹向朝廷上疏请求免除,但常平使对这个请求有不同意见。 解析:张冠李戴。“倪思认为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将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错,倪思的意思是能够得到危稹这样的人,自己就可以报效国家了。 参考译文: 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中举为进士。当时洪迈得到危稹的文章,为之赞赏激动不已。(危稹)调至南康军担任教授。转运使杨万里到南康军巡视,与他多次相会,对他夸奖、叹服不已,同他一起游览庐山,互相酬唱应对。(危稹)调至广南东路担任账司,没有到任,因为父亲去世免去职务,调至临安府担任教授。倪思推荐他,又对别人说:“我得到这样的一个儒学之士,可以报效国家了。” 危稹因服母丧而免职,不久,干办京西安抚司公事。入朝为武学谕,改任太学录。嘉定九年,新学建成,危稹改职充任博士,这个学校的教育、修养等有关规定,都是危稹通过奏议论对要求建立起来的。迁升著作郎兼任屯田郎官。危稹初始进对朝廷,请求恢复按军功大小予以赏赐,表明朝廷说话算数,弄清楚功臣的罪责以表彰忠节,设置武局以提倡习练武事,遣派使者以省察边防,给予厚赏使间谍精干。其次,讨论讲和、攻战、坚守的利益与害处,为此请求专心一意坚守。……很久以后,(危稹)担任漳州知州。漳州每年有经制钱、总制钱及其他无名钱五千缗,为此勒索民众特别厉害,前任漳州知州赵汝谠奏请减免五分之二,危稹又向朝廷上疏,全部罢免。恰巧遇常平使有不同意见,危稹不想同他争辩,于是自己请求离职回家。很久以后,提举崇禧观,与乡里七十岁的几个老人为真率会。死时,七十四岁。 角度2 比对时间、地点 命题 设误 时序 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 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方法 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嘘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崩,哭泣呕血。……文宣受禅,进爵为王。……六年,诏睿领兵监筑长城。于时六月,睿途中屏盖扇,亲与军人同劳苦。定州先常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热,遣倍道送冰,正遇炎盛,咸谓一时之要。睿对之叹曰:“三军皆饮温水,吾何义独进寒冰!” 遂至销液,竟不一尝,兵人感悦。……孝昭帝临崩,预受顾托,奉迎武成于邺,拜尚书令。武成崩,睿与冯翊王润等奏后主云:“和士开不宜仍居内。”并入奏太后,因出士开为兖州刺史。太后欲留过百日,睿正色不许。旦欲入朝,妻子咸谏止之。睿曰:“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入见太后,太后复以为言,睿执之弥固。出至永巷,被执送华林园,于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杖杀之,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北史·高睿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高睿自幼被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时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数次哭晕,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 B.高睿好学勤政,深得帝王信任。北齐建立后,他历经文宣、孝昭、武成等皇帝,多次担任要职,官至尚书令。 C.高睿奉旨监修长城,与士民同甘苦。时值盛夏酷暑,有人送来冰块,高睿不忍独自享用,直到冰块融化也没尝一口。 D.高睿敢于犯颜直谏,毫不退让。武成帝去世后,他坚持将太后身边的和士开调任外职,面对太后求情和妻子的劝阻,他不为所动。 解析:从时序颠倒角度设误,“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指的是为母亲守孝期间的事。 参考译文: 高睿,从小丧父,聪慧早熟,特别受到北齐神武帝的钟爱,将他抚养在后宫中。高睿阅读《孝经》,每当读到“帮助并侍奉父亲”时,就会流泪感慨。高睿十岁时母亲去世,神武帝亲自把他送到领军府。高睿为此而深哀痛绝,三天不吃不喝。高睿在居丧期间长期吃素,骨瘦如柴,用拐杖支撑才能起身。神武帝去世后,高睿哭得吐血。……文宣帝接受禅让后,高睿的爵位升为王。…… 天保六年,(朝廷)诏令高睿领兵监修长城。当时是六月,高睿在途中舍弃车盖和扇子,亲自与士兵民夫同劳苦。定州先前时常冷藏冰块,长史宋钦道认为高睿冒着炎热,派人倍道兼程给高睿送来冰块,时值盛夏,所有人都认为冰块来得很及时。高睿面对冰块感慨地说:“全军都在喝温水,我怎能忍心独自享用冰块呢?”最后直到冰块融化成水,高睿也没有尝一口,士兵民夫很受感动。……孝昭帝临终,高睿事先接受顾命,在邺城奉迎武成帝,担任为尚书令。成武帝去世,高睿与冯翊王高润等人启奏后主道:“和士开不适宜仍然留在宫廷内。”并且入宫启奏太后,于是外放和士开为兖州刺史。太后准备把和士开再挽留一百天,高睿严肃地表示不同意。早晨高睿准备到朝廷,他的妻子和儿女都加以劝阻。高睿说:“国家的事情最重要,我应当用死来效忠国家,我宁可用死来侍奉先皇,也不忍心看到朝廷灭亡。”高睿入朝拜见太后,太后再次重申上次的话,高睿坚持己见更加坚定。(他)走出朝廷到了永巷,被抓住送到华林园,在雀离佛院被刘桃枝用手杖击杀,当时高睿三十六岁。 角度3 比对关键词语 命题 设误 曲解 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 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绬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缞绖赴会千余人。 (节选自《后汉书·郑玄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郑玄爱好学习,执着求学。他先后到当地的学校、太学学习,向京兆第五元先、东郡张恭祖学习;后入关,通过涿郡卢植介绍,以扶风郡马融为师。 B.郑玄不喜做官,勤于研究。他年轻时即不愿做官为吏;周围许多人因党锢之祸受拘禁,他暗暗修习儒家经籍,并有所创建,促进了古文经学的兴盛。 C.郑玄不慕权贵,淡泊名利。大将军何进征召,他住一晚即逃归;大将军袁绍举荐,他未就任;公车署征召,他推辞有病;去世前,留遗嘱要求薄葬。 D.郑玄桃李天下,受人敬佩。在东莱时,他的学徒已有几百甚至上千人;他七十四岁去世,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参加丧会的有千余人。 解析:“周围许多人因党锢之祸受拘禁”曲解文意,“禁锢”意为“封建时代统治集团禁止异己的人做官或不许他们参加政治活动”,且他也受到了禁锢。 参考译文: 郑玄字康成,是北海郡高密县人。郑玄年轻时任乡啬夫,辞官回家后,便常常到当地的学校去学习,不愿意做官吏,他的父亲多次为此恼怒,也不能阻止他。后来就到太学跟随老师学习,尊奉京兆的第五元先为师,又随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由于在崤山以东地区没有值得求问的人了,郑玄便西行进入关中,通过涿郡卢植的介绍,尊奉扶风郡马融为师。郑玄独自游学,十多年后才回到乡里。家庭贫困,便在东莱郡租种别人的田地,跟随他的学徒已有数百甚至上千人。等到发生党锢之事,郑玄竟和同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限制活动,于是就暗暗地修习儒家经籍,关闭门户不再外出。当时任城何休喜好公羊经学,就著述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郑玄却针对这三本书都提出了辩驳。何休见到这些后感叹地说:“郑康成走进了我的房室,操起了我的长矛,来讨伐我啊!”起初,光武帝中兴汉朝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这些人为古文、今文经学争辩不休,后来马融回答了北地郡太守刘绬,加上郑玄与何休的对答,文言翻译与考据都通达精深,从此古文经学便彻底兴盛起来了。灵帝末年,限制党籍人士活动的禁令被解除后,大将军何进听说了郑玄的贤名便派人前去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极有权势的外戚,不敢违抗他的旨意,于是便迫胁郑玄,郑玄迫于无奈而去拜访他。何进为他准 备了坐几和手杖,对他的礼遇很是优厚。郑玄不接受何进所赐予的朝服,而是头戴幅巾去见何进。住了一宿便逃奔而去。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军队,派遣使者邀请郑玄,以盛大的规模招待宾客,郑玄最后到达,(袁绍)便延请他就上座。袁绍的宾客有很多是豪俊之士,都很善才辩,见到郑玄是儒者,并不认为他是学识渊博通达之人,竞相提出种种不经的说法,各家纷纷起身向他发难。郑玄依照儒家经籍进行申辩对答,每一对答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并且都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座中)没有谁不嗟叹心服。袁绍于是便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他任左中郎将,但他都没有接受。公车署征召他任大司农,赐给他一辆四马安车,所经过地方的郡县都派长吏接送。到朝廷后,郑玄就以生病的理由自求回家。这时袁绍正和曹操两军在官渡僵持不下,袁绍让他的儿子袁谭派遣使者逼迫郑玄随从军队。郑玄迫于无奈,带病来到元城县,病情危重而无法继续行进,这一年六月病逝,享年七十四岁。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披麻戴孝参加丧会的有一千多人。 角度4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命题 设误 无中 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以偏 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 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研佛典,志趣清雅。他博览佛经,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解析: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原文为“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官吏为了名声,都在努力突显自己,独梁熙淡泊宁静。但文章并没有提到梁熙“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先生姓梁,名熙,字曰缉,皙次是他的别号。梁先生出生在世代显贵的家庭,幼年不喜欢贵族子弟的习气,读书喜好年代久远的书,轻视声名利益。在诗歌方面特别喜欢陶渊明,少年时写有诗句说:“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 年长之人(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奇诧异。十三岁免试入学学习获得生员第一名,文学名声很大。顺治三年考中乡试,又过了十年成为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爱民如子,政绩在三辅地区最好。在咸宁做官半年,升任云南道监察御史一职。 这时,清世祖章皇帝正注重广开言路,台省官员都是逞强好胜、趾高气扬的模样,热衷于像猛禽捕食小鸟般残酷地相互攻击,以博取很高的名声。唯独先生淡泊宁静,在宫中当值结束后就焚香扫地,整天静坐,好像脱离禅院的僧人。闲暇时就和他的朋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等人出去游览丰台、草桥等众多景色宜人的地方,有时在佛塔、道观里聚餐。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先生默默静坐,有时微笑不说一句话。偶尔说出一句话,就使人人内心若有所失,觉得自我的言论是烦琐的。 在京师,(他)每天都怀有辞官还乡的想法,委托长洲人文点画了《江村读书图》来表明志向,我辈都给他赋诗。不久,称病归乡。淄川的侍郎高念东赠诗说:“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大概记载的是事实。回归田园后,更加耿直,不随流俗,自我克制,保持操守。同年,王中丞巡视河南,屡次对他进行馈赠问候,(他)没有接受一件东西。(梁熙)答复书信说:“(我)生来有癖性,十分喜爱古帖,也是过去人们玩龙团、饮李廷珪制作的墨的意思。听说宋仲温在松江府亭摹写《兰亭十三跋》,赵子昂在鹤沙报恩忏院写《铁佛嶴钟铭》,倘若(把他们的字帖)各送我一幅,那么就拜谢您的赏赐赠予了。”他的高雅操行就像这样。梁先生不多写古文,若写了,就一定合乎古人的规矩法度,而在佛教禅悦方面的文字尤其好。 梁先生生于明朝天启壬戌年,死于康熙壬申年,终年七十一岁。 角度5 比对关系 命题 设误 改变 因果 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事件 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比对方法 辨析时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的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 解析:改变因果。“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杨惠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并非因此而得以到京师。 参考译文: 成遵是南阳穰县人。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二十岁能作文章。当时南阳地方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做国子生。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授翰林国史馆编修官。至正元年,提升为太常 博士。不久授任监察御史。随从(顺帝)到上京,用封章上奏,说天子应当注意日常生活,节制嗜好欲望,以保重圣体,圣体安康那么国家就安定了。言论非常急切,顺帝为之动容并称好。又奏言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顺帝都高兴地接受了。至正十四年,调任武昌路总管。正逢行省官员率军出征,成遵代理行省事务,当时行省和武昌衙署中,只有成遵一人负责。于是(他)远设哨所,关闭城门,征发百姓当兵,得到五千多人,设置四个万夫长,分配防守四面的城门,因此防御准备得很周到,号令严肃,赏罚分明得当。贼寇战船在长江中往来游弋,但始终不敢近岸,武昌城赖此得以安宁。至正十七年,升任中书左丞。当时,太平任丞相,因为处理事情触犯了皇太子,皇太子对他极为憎恨,认为成遵和参知政事赵中都是太平丞相的党羽。至正十九年,当权者秉承皇太子暗示的意思,唆使邓子初等人诬告成遵与参知政事赵中等六人都接受了赃物,皇太子命御史台等部门官员共同审讯他们,罗织罪名进行结案,成遵等人最终都被杖责而死,朝廷内外都为他们感到冤屈。至正二十四年,御史台官员辨明成遵等人全都是被诬陷,皇上下诏并发还原来授予他们的委任状。 关键点一:定区间 分析综合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选项。因此解答时,考生应依照选项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语段或语句,锁定比对区间。 关键点二:定角度 比对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的内容一般包括比对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语、添加内容、因果关系、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及其他类的词语等。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自束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调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毂其友刘琦,佐击节曰:“世无此风久矣。”并荐之。熙宁初,为秘阁校理。王安石与之善,以为三司条例检详官,改右正言、知谏院。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何异王莽猥析《周官》片言,以流毒天下!”安石见之,遣所亲密谕意,常不为止。又言:“州县散常平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神宗诘安石,安石请令常具官吏主名,常以非谏官体,落校理、通判滑州。岁余复职,知鄂州,徙湖、齐二州。齐多盗,论报无虚日。常得黠盗,刺字为兵,使在麾下,尽知囊括处,悉发屋破柱,拔其根株,半岁间,诛七百人,奸无所匿。哲宗立,进户部尚书。或疑其少干局,虑不胜任,质于司马光。光曰:“ 用常主邦计,则人知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少息矣。”常转对,上七事。时役法差、免二科未定,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乃折衷条上之。赦恩,蠲市易逋负不满二百缗者,常请息过其数亦勿取。拜御史中丞,加龙图阁直学士。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所长。初,河决小吴,议者欲自孙村口导还故处,及是,役兴,常言:“京东、河北饥困,不宜导河。”诏罢之。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缴蔡确诗为谤讪,因力攻确。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辞不拜。出知邓州。徙成都,行次陕,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祐会计录》三十卷。 (选自《宋史·李常传》,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定区间 定角度 A.李常喜爱读书,藏书著述颇丰。他曾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留有所抄录的书籍九千卷;也为后世留下了《诗传》《元祐会计录》以及文集、奏议等。 “自束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祐会计录》三十卷。” 比对原文中关键语句“庐山白石僧舍”“留所抄书九千卷”“《诗传》《元祐会计录》”与叙述均一致,所以A项正确。 “改右正言、知谏院。安石立新法,……勒民出息。”“哲宗立,进户部尚书。……乃折衷条上之。”“拜御史中丞,…… 比对原文中关键语句“右正言”“户部尚书”“御史中丞”与叙述均一致,所以B项正确。 B.李常忠于职守,多次上书言事。他做右正言时,上书反对青苗法收息;担任户部尚书时,对役法的修订表达看法;拜御史中丞后,建议优化取士制度。 以尽所长。” (续表) 选项 定区间 定角度 C.李常心系百姓,为民排忧解难。他捉盗贼,毁贼窝,杀齐州七百盗贼,保一方百姓平安;黄河决堤,他力主不要给京东、河北的饥困百姓摊派劳役。 “齐多盗……奸无所匿。”“初,河决小吴,议者欲自孙村口导还故处,及是,役兴,常言:‘京东、河北饥困,不宜导河。’” 比对原文中关键语句“齐多盗”“诛七百人”“京东、河北”与叙述均一致,所以B项正确。 D.李常群而不党,受司马光赏识。他与王安石关系友好,却反对王安石实行新法,此举得到司马光支持,司马光认为他有才干气度,在哲宗面前褒奖他。 “王安石与之善……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州县散常平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 “反对王安石实行新法”错,应是“反对青苗法收息”;“此举得到司马光支持”文中无据,所以答案为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张永明,字钟诚,乌程人。嘉靖十四年进士。除芜湖知县。献皇后梓宫南祔,所过繁费不赀。永明垩江岸佛舍为殿,供器饰箔金,财用大省。寻擢南京刑科给事中。寇入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巡抚史道、陈讲等不能御,永明偕同官论其罪。已,又劾兵部尚书张瓒黩货误国,又劾大学士严嵩及子世蕃贪污状。已,又劾兵部尚书戴金为御史巡盐时,增余盐羡银,阻坏边计。疏虽不尽行,中外惮之。出为江西参议。累迁云南副使,山西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伊王典楧 恣横,永明发其恶,后竟伏辜。四十年迁刑部右侍郎。未上,改吏部,进左。寻拜刑部尚书。居数月,改左都御史。条上饬厉抚按六事。御史黄廷聘按浙归,道湘潭,慢知县陈安。安发其装,得所携金银货币。廷聘皇恐谢,乃还之。永明闻,劾罢廷聘。浙江参政刘应箕先为廷聘论罢,见廷聘败,摭其阴事自辨。永明恶之,劾应箕,亦斥。故事,京官考满,自翰林外皆报名都察院,修庭谒礼。后吏部郎恃权,张濂废报名,陆光祖废庭谒。永明榜令遵故事,列仪节奏闻,诏诸司遵守。郎中罗良当考满,先诣永明邸,约免报名庭谒乃过院。永明怒,疏言:“此礼行百年,非臣所能损益。良轻薄无状,当罢。又卿贰大臣考满,诣吏部与堂官相见讫,即诣四司门揖,司官辄南面答揖,亦非礼,当改正。”良疏辨,夺俸。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永明素清谨,掌宪在严嵩罢后,以整饬纲维为己任。会给事中魏时亮劾,永明力求去,诏许驰驿归。明年卒。赠太子少保,谥庄僖。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张永明精打细算,节俭开支。任职芜湖期间,献皇后的棺椁路过芜湖,他用石灰粉刷江边的寺庙作为供奉棺椁的场所,供奉的器具仅用箔金装饰,使费用大为节省。 B.张永明恪尽职守,不畏强权。任职南京给事中期间,他接连弹劾山西总督樊继祖、兵部尚书张瓒、大学士严嵩及子世蕃等人,奏疏虽不尽行,朝廷内外都很害怕他。 C.张永明坚守正道,处事公允。浙江布政司参政刘应箕曾被黄廷聘检举而免官,后来见廷聘被免官,便搜集廷聘的罪行为自己辩护。永明厌恶他的为人,弹劾应箕,将他免官。 D.张永明为官清廉,小心谨慎。张永明在严嵩罢官以后任都御史,以整顿纲纪为己任。后来给事中魏时亮弹劾他,永明于是竭力请求辞职,皇上准许他乘坐公家驿车返乡。 解析:“搜集廷聘的罪行”错误,阴:私事。应是“搜集廷聘的私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张永明做刑科给事中时,敌寇侵入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及巡抚史道、陈讲等人不能抵挡,张永明指控他们的罪行。 B.张永明担任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发现伊王典楧放纵专横,张永明于是揭发他的恶行,伊王后来终于认罪伏法。 C.张永明担任左都御史时,御史黄廷聘巡按浙江回京,轻慢知县陈安并私藏金银钱财,张永明知道后弹劾罢免了黄廷聘。 D.张永明坚守惯例,及时纠错,他张榜命令遵守旧制,并制定报名、谒见的礼节上奏给皇上,皇上诏令各部要严格遵守。 解析:A项,以偏概全,见原文“寇入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巡抚史道、陈讲等不能御,永明偕同官论其罪”,应是“永明与同僚”。 参考译文: 张永明,字钟诚,乌程人。嘉靖十四年进士。任芜湖知县。献皇后棺椁南运合葬,经过的地方费用繁重。永明用石灰粉刷江边的寺庙作为供奉棺椁的场所,供奉的器具仅用箔金装饰,使费用大为节省。不久提升为南京刑科给事中。敌寇侵入大同,总督山西军务樊继祖及巡抚史道、陈讲等人不能抵挡,永明与同僚指控他们的罪行。不久,又弹劾兵部尚书张瓒贪财误国,又弹劾大学士严嵩和他的儿子世蕃的贪污行为。不久,又弹劾兵部尚书戴金任巡盐御史时,增加多余盐两的耗银,破坏边防大计。所上奏疏虽未全部施行,朝廷内外都畏惧他。出任江西布政参议。屡经升迁至云南按察副使,山西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的职务巡抚河南。伊王典楧放任专横,永明揭发他的恶 行,伊王后来终于伏法。嘉靖四十年升任刑部右侍郎。尚未赴任,改为吏部右侍郎,晋升左侍郎。接着又拜官刑部尚书。在任几个月,改任左都御史。奏陈督察各地抚按官员的六条措施。御史黄廷聘巡按浙江回京,途经湘潭,轻慢知县陈安。陈安打开他的行李,发现了他所携带的金银钱财。廷聘惊慌地向他请罪,陈安便将财物还给他。永明听说了此事,弹劾并罢免黄廷聘。浙江布政司参政刘应箕原先遭黄廷聘检举而免官,现在看到廷聘失败,便搜集廷聘的私事为自己辩护。永明厌恶他的为人,弹劾应箕,也将他免官。按照惯例,在京的官员任满考核,除翰林官员外都到都察院报名,并在都察院行谒见之礼。后来吏部郎官倚仗权势,张濂废除了报名,陆光祖废除了谒见之礼。张永明张榜命令遵守旧制,并制定报名、谒见的礼节上奏皇上,皇上诏令各部严格遵守。吏部郎中罗良当任满考核,先到永明家拜见,请求免去报名和谒见礼再到都察院去。永明很生气,上疏说:“这个礼仪已经实行了百年,不是臣下能够随意增减的。罗良轻薄无礼,应当罢免。又卿贰大臣任满考核,到吏部与尚书等见面完毕,即往吏部各司作揖行礼,各司官员都站在门口南向作揖回礼,这也不符合礼仪,应当改正。”罗良上疏分辩,被罚扣俸禄。皇帝诏令礼部会同礼科评议此事,礼部上奏说:“张永明所奏正确。今后吏部郎官应遵守旧制。九卿及翰林官员对吏部各司行礼之事,则应当免去。”皇上下诏允准。永明一向清廉谨慎,在严嵩罢官以后任都御史,以整顿纲纪为己任。后因给事中魏时亮弹劾他,永明于是竭力请求辞职,皇上准许他乘坐公家驿车返乡。第二年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庄僖。 题型四 文言翻译题 文言文翻译跟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 得分点1:重要实词 所谓重要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从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及次常用实词(课本中出现的)可能是重要实词。从特殊性看,与现代同形的词语(如“妻子”“亲信”)可能是关键实词;用其本义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可能是关键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名词做状语、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可能是关键实词。如“累其心”中的“累”字。还有,需临场推断的多义词及疑难词语也可能是重要实词。 关键实词的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了,并且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重要实词:地方(古今异义词)、王(名词作动词)、无以(没有办法)、渡(重要动词) 译文: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重要实词:王(使动用法)、面目(重要实词) 译文: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参考译文: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 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于是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 得分点2:关键虚词 翻译句子的关键虚词不难辨出:(1)《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18个虚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只要句中出现,就要格外留心。(2)关键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 虚词的译法较为复杂,通常有以下情况: (1)必须译出的①有实词义项的则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②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2)不必译出的,如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助词等。总之,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需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关键虚词:与、之(第一个是动词,“到、往”;第二个是音节助词,无义) 译文:陈涉年轻时,曾经和别人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停下来,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 参考译文: 陈涉年轻时,曾经和别人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停下来,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涉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得分点3:文言句式 要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必须具备“语言标志意识”。特殊句式总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于”“见”“为”作标志,等等。容易忽略的是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平时要多积累,方能在做题时激活原有记忆。 要掌握各种句式的翻译格式。(1)判断句: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2)被动句:必须加上“被”字。(3)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固定的句式调到位。如:介宾短语后置句,译时要把介宾短语调到动词前;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要把宾语、定语恢复原位。(4)省略句: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5)固定句式(结构):千万不要硬译,它有固定的译法,须在平时掌握好。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服徭役)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解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1)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 句式类型:被动句和判断句 译文:居住在乡里,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 (2)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句式类型:被动句和省略句 译文: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被他使用。 解析:(1)“见”“也”分别为被动句和判断句的标志。(2)“重”为形容词作动词,“为”表被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争为用”既是被动句,又是省略句。 参考译文: 郭解是轵县人,字翁伯。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饮尽。如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刺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发怒说道:“凭弟弟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我的孩子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 “居住在乡里,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时,有好多次,县中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对此感到奇怪,问事情的原因,竟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于是,他就袒露身体,去找郭解谢罪。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他到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酒饭。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被他使用。 原则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翻译中去。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气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障达到“字字落实”基本要求的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语汇,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1)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得分点:士有自京师来者(定语后置句)、以(介词,把)、示(给……看) 译文:(有一天)从京城来了一位学者,拿着鲁人石守道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里的先生看。 (2)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得分点:奇(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以(介词,把);此四人者,人杰也(判断句) 译文:先生听了苏轼的话感到很惊奇,就把那些人一一告知,并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都是人中豪杰!” 参考译文: 宋仁宗庆历三年,苏轼才十来岁,在乡下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从京城来了一位学者,拿着鲁人石守道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里的先生看。苏轼也在旁边偷看,以便学习其中的诗词,(然后)苏轼问先生词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什么人。先生说:“你何必要知道他们?(或:你知道他们又有什么用)”苏轼回答说:“(难道)他们是天上的神仙?那么我不敢知道。若也是凡人,那为什么不能知道。”先生听了他的话感到很惊奇,就把那些人一一告知,并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都是人中豪杰!”(虽然)当时(苏轼)不完全明白,然而一定要私下结识他们。嘉祐二年,苏轼中了进士,到了京城,正赶上范仲淹逝世,入葬以后,立上了墓碑,苏轼读完碑铭,痛哭流涕,说:“我听说他的为人已经有15年了,可是却见不了他一面,难道不是命中注定的吗?” 原则2: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所谓“意译为辅” 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的手段。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语汇,要根据意思来翻译。客观地说,意译比直译有难度,需要根据词语的本意及上下文来揣摩。所以,意译时要文句通顺。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有些学生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通顺与否,这样翻译是不行的。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考生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译过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进行适当意译。 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这里“利足”译为“脚走得快”,就是意译。)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得分点:之(无义)、遇、为(表被动)、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杀,较轻的没收入官为奴婢。所以翻译时要分别对应父母和宗族,需要意译) 译文: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都被杀死,同族的人都被杀戮或没收入官为奴婢。 (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得分点:但以、日薄西山(比喻手法,翻译时要翻译出比喻的特点来,需要意译)、气息奄奄 译文: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山一样,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 文言翻译三步九法 一、句意不偏——联、析、避 1.联系语境法 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译句所在语境的上下文语意来翻译句子。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文段中所有与该词语相关的文句。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还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完整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在翻译时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必须要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意思。 (1)用语境揣摩大意 文言翻译评分标准中,把握句子大意一般有1~2分的分值。如果所译句子句意晦涩难懂,我们无法破解采分点,我们可以根据前后相关的语境,推断所译句子的大意,能对译的对译,不能对译的根据语境表述大体意思,这样也能得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提示:画线句子有较多理解障碍,但所译句子的后文语境意思比较容易理解:后来淮北闹饥荒,他又请求和淮南通商买粮,于是商人得以往来,彼此都得到好处,水陆运输便利,货物直达黄河以北。由“ 旧制……”和“后……”可知,画线句子的大意应与后文意思相反。 译文:以前制度规定淮河为禁区,商贩不能通商。淮南闹饥荒,他请求到淮北买粮。[说明:虽然本答案只是译出了大意,没有翻译出疑难词“听”(听任,听凭,允许)、“度”(通“渡”,渡河)、“启”(启奏,上疏),但因根据语境翻译出了大意,也可得大意分。] 参考译文: 苏琼,字珍之,是武强人。苏琼幼年跟随父亲在边境,曾去拜见东荆州刺史曹芝。曹芝与他开玩笑说:“你想要当官吗?”他回答说:“设置官职要寻求合适的人来充任,不是人来要求做官。”曹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即委任他为府长流参军。文襄帝以仪同三司的职位开建府署,以他为刑狱参军,经常对他加以勉励。以前制度规定淮河为禁区,不允许商贩渡河通商。淮南闹饥荒,他上奏说应允许商贩到淮北买粮。后来淮北闹饥荒,他又请求和淮南通商买粮,于是商人得以往来,彼此都得到好处,水陆运输便利,货物直达黄河以北。 (2)用语境补省略通大意 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比较常见,量词、主谓宾,甚至句子都可能被省略,这些省略的成分往往造成对语意理解的障碍。此时,可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推断被省略成分的内容,帮助我们完整清楚地表达句意。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明朝)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 提示:画线句子中,前一分句省略了主语“清军”,后一分句省略了“踪”的宾语或“迹”的定语“仰妻子”。 译文:(清军)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很紧急,追踪(他们的)行迹直到沈通明的家。 参考译文: 淮安的沈通明,曾经担任前朝明代的总兵官。沈通明为人行侠仗义,不重财货,士大夫都称赞他。顺治二年,之前有个叫田仰的巡抚,向来熟悉沈通明的为人,对他礼遇优厚;至此看到明朝将要灭亡,就把自己的家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乘船渡海而去。沈通明把田仰的妻子儿女藏匿到其他地方。 恰好清军渡过淮河,(清军)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很紧急,追踪(他们的)形迹直到沈通明的家。这时,沈通明已经闭门在家很久了。追捕的人围住了他的家,沈通明走进寝门,喝了数斗酒,然后撕开束帛捆住他的爱妾,把她背在背上,牵着马,手里握着弓箭出来,大喊道:“你们这些人也知道沈将军吧!”于是把箭搭在弓上对准要抓捕他的那些人,(那些人)都迟疑不敢向前而退却。沈通明上马飞驰,和爱妾都得以逃脱。 (3)用语境突破难点词 翻译句子的关键,在于对难点字词的把握,只要难点字词攻克了,其他词义就能迎刃而解。其中语境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前后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灵活推断难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含义和用法。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贾逵,真定藁城人。隶拱圣为卒,至殿前班副都知。从狄青征侬智高,战于归仁驿。既陈,青誓众曰:“不待令而举者斩!” 时左将孙节战死,逵为右将军先锋将,私念所部兵数困易衄,兵法先据高者胜,苟复待命而贼乘胜先登,吾事去矣。即日引军趋山。既定,贼至,逵麾众驰下,仗剑大呼,断贼为二。贼首尾不相救,遂溃。逵诣青请罪,青拊其背劳谢之。 提示:翻译句子时,句中的“陈”“誓”“举”等词的准确含义不是很容易判断。为了准确译出这些词语的意思,首先要确定语句的大体意思:“已经陈,青向众人誓说:‘不等待命令就举的人斩首!’”若要准确判断这些词的意义,可以再联系该句所处的语境来判定。该句前面有“跟从狄青征讨侬智高,在归仁驿作战”,后面有“贾逵是右先锋将军”,由此可确定“陈”应该为“列阵”,“誓”应该为“宣誓”,“举”应该为“军事行动”,通过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最终可确定该句的正确翻译。 译文:摆好阵势之后,狄青向众人宣誓说:“不等发令就行动的人斩首!” 参考译文: 贾逵,真定藁城人。隶属拱圣军为士卒,官至殿前班副都知。跟从狄青征讨侬智高,在归仁驿作战。摆好阵势之后,狄青向众人宣誓说:“不等发令就行动的人斩首!”当时左将孙节在战斗中死去,贾逵是右先锋将军,私下想到所率领的部队多次受困容易失败,按照兵法,首先占据高处的能够取得胜利,如果再等待命令而让敌人乘胜先登上高处,自己就要失败。当天就带兵朝山上进发。安定下来之后,敌人来到,贾逵指挥士兵奔驰下山,持着剑大声呼喊,把贼军截成两段。贼军首尾不能相救,于是溃败。贾逵到狄青处请罪,狄青拍着他的肩背慰劳感谢他。 2.语法分析法 这一方法就是对所翻译句子进行语法上的分析,提取出句子的主要成分(主干),即主语、谓语和宾语,重点翻译好这些主要成分,保证翻译出来的句子基本意思不偏离,主要内容无遗漏,确保语意表达正确。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杨津,字罗汉,少端谨。除侍御中散。津以身在禁密,不外交游,至宗族姻表罕相参候。司徒冯诞与津少结交友,而津见其贵宠,每恒退避,及相招命,多辞疾不往。后迁长水校尉,仍直阁。出除岐州刺史。有武功人赍绢三匹,去城十里,为贼所劫。时有使者驰驿而至,被劫人因以告之。使者到州,以状白津。津乃下教,云有人着某色衣乘某色马,在城东十里被杀,不知姓名,若有家人,可速收视。 提示:翻译该句时,先通读句子进行大致的了解,然后对该句进行分析压缩,提取语句的主干,目的是为了确定语句的大体意思。分析句子可以得到原句基本意思为:“使者至,人告之。使者到州,白津。”把压缩后的句子翻译出来,即:“使者到此,人告诉了他。使者来到州府,禀告了杨津。”该句的基本意思明确了,首先确保了语句翻译能够得到大意分,然后再把修饰成分进行翻译,就可以得到准确的译句。 译文:当时有位使者骑着驿马急驰到此,被抢的人便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使者来到州府,把情况禀告了杨津。 参考译文: 杨津,字罗汉,从小端正谨慎。被任命为侍御中散。杨津因自己处在皇宫禁地,不与别人交游,以致宗族姻亲和朋友都很少见面问候。司徒冯诞与杨津是从小结交的朋友,但杨津见他富贵尊宠,每次遇上总是退后躲避他,等到招呼请他前往,也多以身体不适推辞不去。后来改任长水校尉,仍旧担任直阁事务。外任岐州刺史。有(一个)武功地方的人带了三匹绢,在离城十里远的地方,被强盗抢走。当时有位使者骑着驿马急驰到此,被抢的人便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使者来到州府,把情况禀告了杨津。杨津便写下告示,说有人穿着怎样的衣服,乘着怎样的马,在城东面十里远的地方被杀,不知道是谁,如果是谁的家人,可尽早辨认收尸。 3.避免乱译法 这一方法指的是在文言文语句翻译时,对拿不准的词语宁可保留原句词语不翻译,也不要主观臆断、胡乱翻译,以免造成语句大意理解的方向性错误,导致因一词错解而丢大分。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提示:翻译该语句时,发现语句中的“墨者”“朱丹”“黝”等词较难理解,不容易译出,通过仔细分析可以确定“朱丹”“黝”均活用为动词,最难确定的是“墨者”,对于该词,一般认为是“有学问的人”,而这样翻译却又不合语境,为此我们干脆对该词不作翻译,直接保留,基本意思不会因我们的主观臆断而发生改变,最后可能会得到译句是“下属的官吏害怕他的威严,墨者很多自动离职而去。有权势的人把大门漆成红色,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 译文:下属的官吏害怕他的威严,贪污的人很多自动离职而去。有权势的人把大门漆成红色,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考中乡试,代理南平教谕,调任淳安知县。他穿布袍,吃粗饭,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对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才买了两斤肉。”都御史鄢懋卿巡察经过淳安县,海瑞对他们的招待很简陋,(海瑞)直言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鄢懋卿非常愤恨。但是他平时听说过海瑞的名声,因此收敛威风离开了。(隆庆)三年夏天,(海瑞)凭着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视安抚应天十府。下属的官吏害怕他的威严,贪污的人很多自动离职而去。有权势的人把大门漆成红色,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监管织造的宦官,因海瑞来而减少了车马随从。 二、字词准确——留、删、换 4.保留法 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如: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这句话中的“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表时间,“临川”是地名,这些在翻译时保留下来就可以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保留法: 类型 例句 翻译 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可以保留不译。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荆轲刺秦王》) 译文: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 保留的词语:仰天 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如人名、物名、地名、朝代、年号、帝号、国号、职务、典章制度和度量衡单位等。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译文: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人对项羽说。 保留的词语: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项羽 成语可以保留不译。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译文:如此劳苦功高,却没有封侯的奖赏。 保留的词语:劳苦而功高、封侯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1)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译文: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依靠高昭子接近齐景公。 (2)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译文:(孔子)与齐国的太师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学习它,(陶醉得居然)三个月都尝不出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他。 参考译文: 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依靠高昭子接近齐景公。(孔子)与齐国的太师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学习它,(陶醉得居然)三个月都尝不出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他。齐国大夫想谋害孔子,孔子听到了消息。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任用(您)了。”孔子于是离开齐国,回到鲁国。 5.删减法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这句话中的“之”“也”都是助词,前者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表停顿,都不用翻译。 类型 例句 翻译 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文言助词对应的词语,可以删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啊。 删掉的词语:之 某些发语词、表停顿和补足音节的虚词,可以删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平坦而且近的地方,那里旅游的人就多。 删掉的词语:夫 某些语气词,可以不译。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 删掉的词语:也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宋弁,字义和,广平列人人也。弁才学俊赡,少有美名。高祖初,曾至京师,见尚书李冲,因言论移日。冲竦然异之,退而言曰:“此人一日千里,王佐才也。”弁与李彪州里,迭相祗好。彪为秘书丞,弁自中散。彪请为著作佐郎,寻除尚书殿中郎中。高祖曾因朝会之次,历访治道,弁年少官微,自下而对,声姿清亮,进止可观,高祖称善者久之。因是大被知遇,赐名为弁,意取卞和献玉、楚王不知宝之也。 迁中书侍郎,兼员外常侍。后车驾南征,以弁为司徒司马、曜武将军、东道副将。军人有盗马靽者,斩而徇之。于是三军振惧,莫敢犯法。 (1)宋弁,字义和,广平列人人也。 译文:宋弁,字义和,广平列人县人。 (2)高祖称善者久之。 译文:高祖称赞了好长时间。 (3)意取卞和献玉、楚王不知宝之也。 译文:意取卞和献玉,楚王不知宝的典故。 参考译文: 宋弁,字义和,广平列人县人。宋弁才学出众,年轻时有美名。高祖初年,(宋弁)曾经来到京师,拜见尚书李冲,与他交谈了很久。李冲大觉惊异,宋弁离开后,说:“这个人有才华,进步很快,是辅佐帝王创业治国的人才。”宋弁与李彪同乡,二人交情很好。李彪任秘书丞,宋弁任中散。李彪推荐宋弁为著作佐郎后,不久又被任命为尚书殿中郎中。高祖曾在群臣朝会的时候,逐一询访治国之道,宋弁年轻官职小,在下面应对,声音清亮,行止可观,高祖称赞了好长时间。因此被皇上知遇,赐名号为弁,意取卞和献玉,楚王不知宝的典故。 宋弁迁任中书侍郎,兼任员外郎。后来(皇帝)车驾南征,任宋弁为司徒司马、曜武将军、东道副将。军队中有人盗窃马靽,被(他)抓起来斩杀示众。于是三军震动受到威慑,无人再敢犯法。 6.替换法 文言文中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现在仍在用,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思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如: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此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另外,有的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敲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意思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用今义去理解。 类型 例句 翻译 有些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了,应换成现代词语;有些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独立使用,应以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 思:思考 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把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进来。 距:通“拒”,把守 古今异义词、同形异义词和偏义复词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 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 沛公居住在崤山以东时。 山东:崤山以东 活用的词语、固定结构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 吾从而师之。(《师说》) 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师:以……为师 判断句、被动句中的标志性词语要对应译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则:就是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悲夫!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彘之酷,世以为冤。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然犹泛延谠议,时礼正人。初虽牝鸡司晨,终能复子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旧唐书·则天皇后》) (1)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 译文:无不为牝鸡司晨而痛心,为朝廷的危亡而愤怒,终究不能报答先帝的恩情,保卫君王之子。 (2)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 译文:不久竟无罪而被陷害,伸着脖子等待杀戮,天地形成了牢笼,哪里是安身立命的地方? (3)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 译文:很快地辨明御使大夫魏元忠无罪,好言好语抚慰狄仁杰的心,遵从当时的教令而压抑宠奉之臣,听信忠言而诛杀酷吏。 参考译文: 看那武氏称帝的年代,众多英才,无不为牝鸡司晨而痛心,为朝廷的危亡而愤怒,终究不能报答先帝的恩情,保卫 君王之子。不久竟无罪而被陷害,伸着脖子等待杀戮,天地形成了牢笼,哪里是安身立命的地方?悲痛啊!楚怀王时,有郑袖掩鼻的谗言,古代号称为狠毒;汉高祖的吕后残酷的人彘刑法,世人认为是大冤枉。武后杀嫡子夺帝位之阴谋,断送唐帝王婴儿之生命,压碎丁椒房皇后、淑妃的骨头,她的不人道也太过分了,这也是奸诈忌妒的妇人的常态。然而她还广泛援引正直的言论,对正人君子时时给予礼遇。当初虽然是母鸡鸣叫司晨,终于能够使儿子恢复圣明的皇位,很快地辨明御使大夫魏元忠无罪,好言好语抚慰狄仁杰的心,遵从当时的教令而压抑宠奉之臣,听信忠言而诛杀酷吏。武则天有好的地方啊! 三、语意通顺——补、调、变 7.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如,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这句话可以译为:“(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类型 例句 翻译 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你)估计我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辞谢)。 省略了的介词“于”等要补上。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陈彦回,字士渊,莆田人。父立诚,为归安县丞,被诬论死。彦回谪戍云南,家人从者多道死。 比至蜀,唯彦回与祖母郭在。会赦,又弗原,监送者怜而纵之。贫不能归,依乡人知县黄积良,冒黄姓。久之,以阆中教谕严德政荐,授保宁训导。考满至京,召见以为平江知县。逾年,太祖崩,彦回入临。又以给事中杨维康荐,擢徽州知府。建文元年,以循良受上赏。祖母郭卒,当去,百姓走京师乞留。彦回衰绖赴阙自陈,乞复姓。……连乞终丧,不许。葬郭徽城北十里北山之阳。时走墓下,哭甚哀。人目之曰“太守山”。尝对百姓泣曰:“吾罪人也,向亡命冒他姓。以祖母存,恐陈首获罪,隐忍二十年。今祖母没,宜自请死。上特宥我,终当死报国耳。”燕兵逼京师,彦回纠义勇赴援。已而被擒,械至京,死之。 (《明史·列传第三十》) (1)彦回谪戍云南,家人从者多道死。 译文:陈彦回被贬官到云南,随行家人大多中途死去。 (2)考满至京,召见以为平江知县。 译文:(他)任满回京,被太祖召见并授为平江知县。 (3)连乞终丧,不许。葬郭徽城北十里北山之阳。 译文:(陈彦回)屡次请求回乡守丧,都未被允许。他的祖母郭氏葬在徽城之北十里的北山的南面。 (4)吾罪人也,向亡命冒他姓。以祖母存,恐陈首获罪,隐忍二十年。 译文:我是个罪人,从前逃命的时候冒称他人的姓氏。因祖母尚在,害怕说出来而获罪,隐瞒了二十年。 参考译文: 陈彦回,字士渊,莆田人。父亲陈立诚,是归安县丞,受人诬陷而被处死刑。陈彦回被贬官到云南,随行家人大多中途死去。到达四川时,只有陈彦回与祖母郭氏还活着。恰逢朝廷大赦,又未被赦免,押送者可怜他,便将他放了。陈彦回无钱回家,便投靠同乡知县黄积良,冒称姓黄。过了段时间,因为阆中教谕严德政推荐,(陈彦回)被授为保宁训导。(他)任满回京,被太祖召见并授为平江知县。一年后,太祖去世,彦回入宫哭丧。又因给事中杨维康推荐,被提升为徽州知府。建文元年,陈彦回因为遵礼守法而受到皇上的赏赐。祖母郭氏去世,他应当离职守丧,百姓到京师请求他留任。陈彦回身穿丧服系着丧带前往朝廷称自己姓陈,请求恢复原姓。……陈彦回屡次请求回乡守丧,都未被允许。他的祖母郭氏葬在徽城之北十里的北山的南面。当时陈彦回走到墓下,哭得很是悲伤。人称此山为“太守山”。他曾哭着对百姓说:“我是个罪人,从前逃命的时候冒称他人的姓氏。因祖母尚在,害怕说出来而获罪,隐瞒了二十年。现在祖母去世了,我应当自请死罪。皇上特别宽恕了我,我最终应当以死报国。”燕兵逼近京师,彦回召集义勇兵前往赴援。不久被擒,被押送京城而死。 8.调整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类型 例句 翻译 主谓 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宾语 前置句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定语 后置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寻求一个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状语 后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颜色更深。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父通,避地河南,以泰和九年九月生衡于新郑县。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 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 (《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1)父通,避地河南,以泰和九年九月生衡于新郑县。 译文:父亲许通,避乱来到河南,于金朝泰和九年九月在新郑县生下许衡。 (2)问其师曰:“读书何为?” 译文:问老师:“读书有什么用?” (3)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译文:老师大为惊讶。(许衡)每次学习书本,又能寻问宗旨大义。 参考译文: 许衡,字仲平,怀庆河内人,世代以务农为生。父亲许通,避乱来到河南,于金朝泰和九年九月在新郑县生下许衡。许衡从小有非凡资质,七岁入学,学习章句,问老师:“读书有什么用?”老师说:“用来换取科举功名。”许衡又问:“仅此而已吗?”老师大为惊讶。(许衡)每次学习书本,又能寻问宗旨大义。时间长了,老师对许衡的父母说:“这孩子聪颖不同凡响,日后必成大器,我已不能当他的老师了。”于是告辞而去,(许衡)父母竭力挽留不成。像这样总共换了三位老师。 9.变换法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几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 类型 释义 比喻句 的翻译 翻译时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 借代句 的翻译 翻译时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士大夫”“法律”“富家子弟”。 (续表) 类型 释义 委婉说法 的翻译 翻译时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克仁,句容人。由行省都事进郎中。尝偕宋濂侍太祖,太祖数与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事。陈友谅既灭,太祖志图中原,谓克仁曰:“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仍于两淮间馈运可通之处,储粮以俟。兵食既足,中原可图。卿以为何如?”克仁对曰:“积粮训兵,观衅待时,此长策也。”当是时,江左兵势日盛,太祖以汉高自期,尝谓克仁曰:“秦政暴虐,汉高帝起布衣,以宽大驭群雄,遂为天下主。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此其所以无成也。”因感叹久之。又尝问克仁:“汉高起徒步为万乘主,所操何道?”克仁对曰:“知人善任使。”克仁侍帷幄最久,故获闻太祖谋略居多。洪武二年四月,命克仁等授诸子经,功臣子弟亦令入学。已,出知江州,入为参议,坐事死。 (选自《明史·孔克仁传》) (1)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此其所以无成也。 译文:现今群雄蜂拥而起,但都不知制定法度以严明军政,这就是他们难以成功的原因。 (2)又尝问克仁:“汉高起徒步为万乘主,所操何道?”克仁对曰:“知人善任使。”克仁侍帷幄最久,故获闻太祖谋略居多。 译文:又曾问克仁:“ 汉高祖从平民成为万乘之主,他采用的什么办法?”克仁回答说:“知人善任。”孔克仁侍奉太祖最久,所以得知太祖的谋略最多。 解析:(1)句中的“蜂起”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指很多人或事物如群蜂飞舞,纷然并起,翻译时可保留这种说法,或通过变化翻译成“现今群雄像蜜蜂起舞一样纷然而起”。(2)句中的“帷幄”是借代的说法,天子居处必设帷幄,后来用“帷幄”指帝王,本句用此指代“太祖”,翻译时变换说法,译为“君王”或“太祖”。 参考译文: 孔克仁,句容人。由行省都事晋升为郎中。曾和宋濂一同侍奉太祖,太祖多次和他讨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的史实。陈友谅已被消灭,太祖有谋取中原的志向,对克仁说:“元朝的国运已尽,豪杰互争,有可乘之隙。我将督促两淮、江南诸郡的百姓,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再于两淮之间的可馈运之处,储粮等候时机。兵粮充足,中原就可谋取。你认为怎样?”克仁回答说:“储备粮食,训练士兵,观望战事,等待时机,这是长久的策略。”当时,江东的兵势日盛,太祖以汉高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曾对克仁说:“秦政暴虐,汉高祖起自布衣,以宽大驾驭着群雄,于是成为天下之主。现今群雄蜂拥而起,但都不知制定法度以严明军政,这就是他们难以成功的原因。”因而感叹很久。又曾问克仁:“汉高祖从平民成为万乘之主,他采用的什么办法?”克仁回答说:“知人善任。”孔克仁侍奉太祖最久,所以得知太祖的谋略最多。洪武二年四月,太祖命令克仁等人教授诸子经书,功臣的子弟也一起学习。不久,出任江州知州,入朝为参议,受牵连而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