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泸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春期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高一第四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家批评的兴起,是近几年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与学院派批评相比,作家批评并无明确的知识谱系,也少有自觉的方法论意识,但致力于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却以个性十足的艺术经验和文字表达,深刻改变着人们对文学批评的固有印象。较之以知识求真为目标的学院派批评,作家批评更像是一场以经典重读为媒介、具有“创作”性质的艺术行为。蕴含其中的思想活力和审美经验,有效反映出当前文学批评的话语变革。如果深入思考这一批评话语的观念缘起,就会发现作家批评在冲击既有的批评格局之外,也暗含作家群体对重建文学生活的集体诉求。 文学之于现实社会,从来都不是附庸风雅的点缀。不论在创作、评论抑或是作品传播与读者接受等方面,文学都能以其特有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中。那时的文学轰动效应,反映出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90年代后期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学逐渐以另一种形式反映社会生活。这种“文学生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创作、评论和传播模式,它借助文学与影视的联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补、文化资本的重新布局等手段,建构起一种新型的文学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文学生活”中,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语言艺术和视觉艺术也相互交融。“文学生活”的喧嚣扰攘与勃勃生机,同时成为这个时代最为醒目的文化标记。但这种“文学生活”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21世纪以来的文学,尤其是网络文学,其存在价值主要是为影视行业创造故事和角色。出于迎合读者的需要,很多作者沉迷于通俗文学的故事模式。而这种相对狭窄的创作格局,也容易造成美学风格的单一化,这显然非纯文学作家所愿。他们由文学创作转向文学批评,其实就是想借批评的力量,在解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使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更为多样。从事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实际上是以一种“向后看”的批评立场,通过开掘文学经典里丰富的美学资源,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 14 作家批评的兴起,深度唤醒了文学经典重读的当代意识。具体来看,作家批评的当代意识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重新发现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将那些超越时空阻隔的精神财富,转化为驱动时代进步的动力源泉。当代作家读《红楼梦》,不会再像红学家那样致力于考据和索隐,而是以勘察世相人心的立场,借助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警醒现实。其二是对经典作品进行创造性改写。与学院派批评相比,作家批评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实际上是二度创作。虽然这样的创作可能未必完全符合经典作品的实际情况,但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等当代意识去解读,有时却能最大限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一部批评文集,毕飞宇的《小说课》以《红楼梦》《水浒传》《杀手》和《项链》等文学经典为批评对象,叙述多用口语,推论过程悬念迭起,巧思绵延,深受读者好评。毕飞宇对《红楼梦》作品“潜文本”的发掘,是凭借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展开的。可见,以当代意识切入文学经典,会在激起读者参与热情的同时,让文学批评进一步推动这个时代“文学生活”的重建。 (摘编自叶立文《作家批评与文学生活的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以经典重读为媒介、进行二度创作是作家批评的目标,知识求真则是学院派批评的目标。 B. 出于迎合读者的需要,互联网时代的不少作家沉迷于狭窄的通俗文学故事模式创作之中。 C. 重新发现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和对经典作品的创造性改写是作家批评的当代意识的内涵。 D. 之所以《小说课》深受读者好评,是因为作者对作品“潜文本”的发掘激起读者的参与热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展开论述,结构严谨。 B. 文章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释文学之于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 C. 毕飞宇的《小说课》是作家批评对经典作品创造性改写的成功范例。 D. 关于“作家批评与文学生活的重建”的论述,文章把作家批评作为重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当代作家以个性十足的艺术经验和文字表达,使作家批评得以兴起,成为近年来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B. 无论在传统的创作、评论和传播模式,还是新型的文学生活方式上,文学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C. 从事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从文学经典里开掘丰富的美学资源,选取的是一种“向后看”的批评立场。 D. 作家批评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对经典作品进行解读,透露出作家群体重建文学生活的集体诉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材料二: 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难以真正获得人生快乐的。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5月27日,“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大赛以“技能合作、共同发展”为主题,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698名选手齐聚山城、同场竞技。 世界技能组织副主席、竞赛委员会主任施泰芬·普拉绍尔说,两千年前,一条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古代贸易通道将东西方连接在一起。这条通道不仅运输着中国的精美丝绸和瓷器、罗马的玻璃和青铜器、印度的棉纺品,还有由俄罗斯玉石雕刻而成的精美珠宝。是技能和工艺成就了这条“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而且还沿路传播着新的思想和理念。今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践行着同样的理念,在促进贸易蓬勃发展的同时,不断增进友谊。技能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力量。世界技能组织是交流技能和增进友谊的桥梁纽带。我们将利用技能的力量激励和教育数以百万计的青年,助他们取得个人事业的成功,并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光明网报道《“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在渝开幕》 14 材料四: 理想最终确定的时间 理想动摇时的态度 理想梦想的动力 高中确立 36.67% 坚持到底 47.78% 未来幸福生活 38.89% 大学确立 32.22% 拼命思考原因 25.56% 实现自身价值 35.56% 还未确立 31.11% 选择放弃 20% 不确定动力 25.55% 没有回答 6.66% ——来自某大学对200名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问卷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只为自己劳动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伟大人物,但是有可能成为著名的学者。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充满希望,需要青年勇挑重担,勇立时代潮头,不能视探索尝试为畏途。 C.古代“丝绸之路”由技能和工艺促成,也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可以帮助青年取得事业的成功。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青年的责任,需要青年拥有勇克难关、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共同目标劳动,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为人类牺牲了自己的人,是真正的伟大人物。 B.三分之一多的高中生没有在高中确立梦想,他们主要是为了未来幸福生活和自身价值而奋斗。 C.“一带一路”在促进贸易、发展友谊等方面,有着和古代“丝绸之路”类似的作用。 D.逃避责任、担心吃亏、畏惧挑战的青年,无法获得真正的人生快乐,也很难成就事业。 6.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青年在新时代该如何确立自己的志向。(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 西周小胖,跟上! 麦 子 在一个春日的黄昏,爷爷将将周小胖带回了家。看到周小胖的第一眼,我和爸爸妈妈都吓了一跳:灰黑色的皮毛,瘦骨嶙峋的身材,鼻上、身上长满发出恶臭味的癣,一条细长的尾巴则紧贴在左后腿。我们没有办法拒绝周小胖。除了它瘦得可以数得清的一根又一根的肋骨外,还因为它怯怯而茫然的眼神。 经过大半年的调养,周小胖居然慢慢“胖”了起来,皮里有了肉,骨头隐进了肉里,身上的癣疤也渐次褪去,长满光亮的毛,眼睛也变得清亮清亮。爷爷暗地里为此得意,常带着欣喜的目光,默不着声地看着周小胖,就像他曾看着我那样。 在第三个年头,它的右眼突然蒙上了一层白翳。爷爷找来兽医,说是已经太迟,无法手术。就这样,本来就有些难看的周小胖成了一只独眼狗。 独眼的周小胖除了像从前一样,常在房前屋后瞎转悠外,还常随在爷爷的后面,像保镖似地跟着他。 随着年龄的增长,爷爷的记忆越来越差。一开始是忘带家里的钥匙、忘关水龙头之类的小事,但慢慢地连熟悉的路、熟悉的人也开始模糊。那时,爸爸妈妈忙着镇上新开的饭店,而我要上学,家里就常常只剩爷爷和周小胖。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我们回家后四处都没见着爷爷,而候在院前的周小胖看见是我们,似乎也很失望。 “小胖,爷爷呢?”妈妈责问。周小胖茫然地看着妈妈。它还没有完全明白过来。后来,李婆婆告诉我们,说看见爷爷在岭上将周小胖撵回了家。 我们开始找,可是没有找到。 很晚的时候,我们才回到家里。“周小胖,爷爷不见啦!”回去后,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等候我们很久的周小胖狠狠地踹了一脚。 “汪——汪。”这一次,周小胖好像听懂了,呜咽地叫了两声。过了一会儿,妈妈端食给周小胖时,却发现它不见了。 “人不见了,连狗也跑了。”妈妈急得直掉泪。“是不是周小胖去找爹了?”爸爸猜测。于是,我们又拿上电筒,沿着大道,重新开始寻找。 我们一路走,一路叫着爷爷和周小胖。大概过了三小时,我们借着月光、电筒光,突然发现对面的山坡上行来一人一狗。正是爷爷和周小胖! 原来,爷爷早上准备去亲戚家,没想到遇上一熟人,唠叨了几句,就又给迷路了。因为,走的是人迹罕至的山路,所以一直没有人发现,直到周小胖将他找到。自从发生这事后,爷爷走到那里,周小胖就跟到那里,无论爷爷怎么吼它、赶它,都死乞白赖地跟着。 14 那年的暑假,在炎热的八月,妈妈和我带着爷爷,还有周小胖到爸爸开的饭店。因为客人多,我和妈妈忙着招呼客人,爷爷和周小胖在门口坐着。过了一阵,突然有人叫我们,说爷爷上了一辆中巴车。“周小胖呢?”我们问。“跟在车屁股后撵着。” 爸爸忙骑着摩托车朝报信人说的方向追去。 追上周小胖时,它已经累得不行了,嘴里甚至吐出了白沫,看到爷爷下车的瞬间,它居然一下趴在了地上。过了几天,它又恢复过来,只是左后腿无缘无故就给瘸了。 以前它总是跟在爷爷的后面,“追车事件”后周小胖就绕到了爷爷的前面。它领着爷爷去菜地,领着爷爷去看庄稼,带着爷爷去村尾的樟树下乘凉,或是岭上晒太阳。这个时候的爷爷就像一个小孩子,周小胖走到那,他就跟到那,一如从前他走到那,周小胖跟到哪。 后来爷爷住了几次院后便卧床不起了。陪伴爷爷的除了电视、收音机,便是周小胖了。爷爷是在一个栀子花开的清晨离去的。爷爷走的最后一刻,不是爸爸妈妈,也不是我陪在他身边,而是周小胖。爷爷去世后,周小胖在他的房里整整待了三天三夜。它不吃不喝,只是呆呆地趴在地上。 周小胖没有了从前的生气,更加木讷,更加绵沓,走路也缓缓的,而无论多么软滑的食物都会在它的嘴里停留很久。过了一段时间,周小胖不知怎么找到了山坡上爷爷的坟墓。从那以后,它就常常慢慢地踱到那里,坐在那里,躺在那里,或是趴在那里,晒太阳,听鸟叫,或是就那么呆呆地看着远处。偶尔,它会站起来,用那只独眼,凝望着爷爷放在墓碑上的相片;“汪”,偶尔,它也会叫一声,仿佛在和爷爷说着什么。 爷爷是走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而周小胖是走在一年后的金秋。它在我们家一共待了整整11年,我们一直不知道它真实的年龄,我们只是知道它寿终正寝。 (选自《意林》,有删节)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故事情节并没有多少大起大落,而是娓娓讲述了人与狗相处的故事,主题十分温馨而美好。 B. 作者采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将“周小胖”的忠诚展示得淋漓尽致,“周小胖”不愧为一只“义”犬。 C. “我”全家对“周小胖”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可以从他们对“周小胖”的这一称呼上看得出来。 D. 作者认为在动物权益日益得到尊重的社会背景下,“我”全家早已把“周小胖”看作家庭的成员之一了。 8.文章以“周小胖,跟上!”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9.文章开篇,详细描述了“周小胖”刚来时的囧样,有何用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少学长安,习《欧阳尚书》,事博士九江朱普。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至王莽篡位乃归。会朱普卒,荣奔丧九江,负土成坟,因留教授,徒众数百人。莽败,天下乱。荣抱其经书与弟子逃匿山谷,虽常饥困而讲论不辍,后复客授江淮间。 建武十九年,年六十余,始辟大司徒府。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世祖从容问汤本师为谁,汤对曰:“事沛国桓荣。”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生几晚!”会欧阳博士缺,帝欲用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因拜荣为博士,引闳、弘为议郎。 二十八年,大会百官,诏问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帝称善,即拜佚为太子太傅,而以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 三十年,拜为太常。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叹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乃若是哉!” 显宗即位,尊以师礼,甚见亲重,拜二子为郎。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选自《后汉书•桓荣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 B.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 C.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 D.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辟,征召,录用。也指帝王召见并授与官职,如辟召、辟引、辟除(征召推举授官)等。 C.幸,旧指皇帝亲临,后也泛指皇族亲临。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14 D.阳,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此处指显宗为桓荣赐冢茔于首山的北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荣勤学不怠,终成经学大师。少年时他在长安学习,拜九江朱普为师,因家境贫困,常常靠客居作佣工来养活自己,十五年里都没有回家探视,终学有所成,广授门徒。 B.桓荣谦逊退让,具有宽和气度。显宗皇帝欲以桓荣为博士,桓荣自称“经术浅薄”,才能不及同学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希望皇帝能重用他们。 C.桓荣为学有恒,不受境遇影响。早年遭遇动乱,他与同族的桓元卿处于困境,却不停地读书背诵,遭桓元卿讥笑,桓荣却笑而不答,不以为意。 D.桓荣德高望重,皇帝尊以师礼。桓荣生病时,显宗皇帝还亲自到他家问安,皇帝入街下车,捧着经书上前,抚摸着桓荣,流着眼泪,并赐以重礼,很久才离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诏问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 (2)及为太常,元卿叹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乃若是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代古诗歌,完成14~15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駿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泛指唐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②辞汉月:离开京城。天骄: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尽:战争结束。④霍嫖姚: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 颔联并没有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 C. 14 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朿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 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15.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塑造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登高》中把眼前秋景和心中重重悲情紧密联系在—起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2018 年12月13日,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讲述“悬崖村”脱贫故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首演。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感受到“悬崖村”近年来发生的 的变化。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 )。舞台背景上,山民世代攀爬的藤梯被安全、耐用的钢梯代替,这象征着“悬崖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舞剧中,新生代的表演热情奔放,老一辈的表演 ,塑造出一个个饱满鲜活的形象,如柔美温婉的阿果、隐忍顽强的阿达、庄重贤惠的阿嫫……。他们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 地表现了大凉山的人们走出贫穷、奔向未来的心路历程。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证明,《大凉山的回响》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心灵回响”。 舞剧《大凉山的回响》 ,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运用舞台的空间延伸力、民族音乐的穿透力,让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之上,带着观众走进那遥远却又温暖的大山深处,走进那遥远而又温情的故乡深处。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串联故事,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B. 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14 C. 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表演故事,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D. 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串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翻天覆地 丝丝入扣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B. 翻天覆地 有条不紊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C. 前所未有 丝丝入扣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D. 前所未有 有条不紊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B. 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的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C. 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D. 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的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20.下面是从一封信中摘取的一段话,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得体,请指出并加以改正。(5分) 您的信已收到,寄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看到这些家乡特产,我又忆及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不胜感激。至于您托我为您的犬子毕业联系工作一事,我定会鼎力相助,请您放心。俗语云: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日,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相信您会喜欢。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经科学家反复试验,青霉素问世,①__________。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② __________,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从某种意思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利地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者,③ 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4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前不久,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赫然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通过网络阅读小说(文学)的方式则大受欢迎。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落后于通俗文学了,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抑或是……?对此,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文体明确,诗歌除外。 14 2020年春期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高一第四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C 2.B 3.A 4.C 5.C 6.(1)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为全人类幸福而奋斗。 (2)担负起民族振兴的责任,勇往直前,不畏惧,不逃避。 (3)在技能方面锤炼自己,投身全球贸易的浪潮。 7.D 8.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②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③揭示了人狗之间的亲密关系,巧妙暗示了主题。 9.①欲扬先抑。与后文狗焕然一新的外观形成鲜明对比;②为下文叙写主人对这只狗的精心照料的情节张本:②便于下文揭示狗对主人竭尽忠诚的原因。 10.C 11.D 12.B 13.(1)(皇上)诏问谁可以做太子的师傅?群臣体察皇上的心意,都说太子的舅父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以(担任)。 (2)等到(桓荣)做了太常,元卿叹息道:“我像一个农家子弟一样目光短浅,怎么会料到学习的好处竟能像这样啊!” 参考译文: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年少时到长安求学,为博士九江人朱普做事。桓荣贫穷如洗毫无资财,常常为他人做佣工来养活自己,精力充沛,十五年没有回故乡的想法。到王莽篡位时才回来。正赶上硃普去世,桓荣到九江奔丧,背土堆成坟丘,后来就留下来教书,弟子有数百人。王莽失败后,天下大乱。桓荣抱着他的经书同弟子们一起逃到山谷中躲藏起来,虽然常常饥饿困乏也不停止讲习讨论,后来客居江淮一带授徒。 建武十九年,桓荣年六十多岁,才在大司徒府任职。当时显宗刚刚被立为皇太子,选求通晓经籍的人,就提拔桓荣的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用《尚书》教授太子。世祖随意地询问何汤原来的老师是谁,何汤回答说:“师从沛国的桓荣。”帝随即召见桓荣,让他解说《尚书》,十分欣赏他。桓荣被拜为议郎,赐钱十万,让他入宫教授太子。每次朝会,世宗便让桓荣在公卿之前讲述经书。帝大加称赞,说:“得到您差点晚了!”正遇上欧阳博士空缺,帝想任桓荣为博士。桓荣叩头推辞说:“我的经术肤浅,不如我的同学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于是拜桓荣为博士,举荐的彭闳、皋弘为议郎。 14 建武二十八年,皇帝大会百官,下诏询问谁可以做太子的太傅(老师)。群臣推测皇帝的意思,都说太子舅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合适。只有博士张佚正色说道:“现在陛下立太子,是为了阴氏,还是为天下?假如是为了阴氏,则阴识可以作太子师;假如为天下,那么本来就应该任用天下贤才。”光武帝称赞张佚说得好,说:“想要设置太傅的目的,是用来辅助太子的。现在博士都不以纠正我为难事,何况太子呢 ”于是拜张佚为太子太傅,并以桓荣为太子少傅,还拿车马赐给桓荣。桓荣广聚门生,陈列他的车马、印绶,说:“今天蒙受的赏赐,都是研习古事的功劳啊,(你们)能不努力吗 ” 建武三十年,桓荣被拜为太常。桓荣当初遭受社会动乱,与同族人桓元卿同处于饥饿困顿之中,可是桓荣还是读书不停,元卿讥笑桓荣说:“你只是白费力气自讨苦吃罢了,什么时候能再用上啊!”桓荣笑着没有回答他。等到他做了太常,元卿感叹道:“我就像农家人一样目光短浅,哪里想得到学习竟能获得如此的好处啊!” 显宗即位,尊桓荣以师礼,很受亲近和尊重,授予桓荣的两个儿子为郎官。桓荣每次生病,皇上就派使者慰问,太官、太医络绎不绝。后来病重,桓荣上疏谢恩,让还爵土。皇上亲自到他家问安,入街下车,捧着经书上前,抚摸着桓荣,流着眼泪,赐以订床茵、帷帐、刀剑、衣被,好久才走开。从此诸侯将军大夫问疾的,不敢再乘车到门ロ,都拜倒在床下。桓荣死后,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在首阳山之南。 14.C 15.①侧面烘托。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③巧妙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1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7.A 18.C 19.D 20.⑴“笑纳” 改为“接受” ⑵“爱戴”改为“爱护”;⑶“您的犬子”改为“令郎”;⑷“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⑸“惠赠”改为“敬赠”。 21.①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武器 ②抗生素奈何不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 ③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22.为什么经典不受欢迎? 近日,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中外名著赫然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却大受欢迎。这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的同时,也引人深思:为什么经典不受欢迎? 我想,原因有三。 14 一为普通大众受阅读能力、阅读经验制约,对经典“敬而远之”。不可否认,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那么其思想内涵、语言表现必然不同或高于一般书籍。而优秀的书也需要优秀的人欣赏,读经典,固然需要老成深厚的阅读经验。而当代的人们,大多忙于工作或学习,阅读能力或许尚不高,阅读经验也或许尚少,倘若一本经典之作在桌前,读者也会顿觉难以理解而索然无味吧!如《红楼梦》,为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后的绝世之作,其中的悲欢离合、遣词造句之用心,又岂是一般人能轻易理解的?只有人们普遍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经典才更能流行于当代。 二为人们往往追求功利性、实用性。阅读不仅仅是为了阅读。成功励志学、教学辅导书、网络小说等在生活中铺天盖地。是什么给这些书籍提供了滋养的土壤?是人们的讲求实用的阅读观。有用的书即为好书——这是大多数人们内心的想法。经典以精神取胜、以细节动人、以境界而成其经典,但经典能教员工如何成为职场达人吗?经典能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吗?经典能助商人赚得盆满钵满吗?我想,许多人心中的答案都是不能。正是人们受这种追求“有用性”观念的影响,才使得经典成了“死活读不下去”,也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品味经典。当人们打破只读有用书的观念,多读点看似“无用”的书,文化之精华才不至于丢失,文化血脉才不至于无继承者,我们的经典才更有可能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 三为快节奏下人们无时间、无精力。通俗文学因为通俗易懂、老少皆宜,而大受欢迎。试想,快节奏下,你是愿意读易懂之作,还是愿意品读高深、难懂之作。答案不言而喻。我想,快节奏中,我们更应该平境内心,走进经典,以提升自身境界,享受精神的饕餮盛宴。 经典如幽兰,空谷自芳菲,让我们走进经典! 1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