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5)
2018届二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小,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我们读书的数确实不多,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不然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都有的风景。开会、上课,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为了常态行为,更何况与微信有关的工作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里,盯着微信的时间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打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件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的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让人沉迷。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时间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是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不思,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异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的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步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转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为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广泛传播外,在微信里也是频频被转发。可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这件事就给只专注于微信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面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也可以被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尽管说得很慷慨,可连基本的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有说对,但又有谁会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变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成为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就转”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有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选自《中国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都有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也成为了常态行为。 C.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动。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解析:选C 过于绝对、强加关联,原文第二段为“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选项却换成了“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并不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二者间构不成必然联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解析:选D 扩大范围,据原文第五段尾句可知,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选项偷换成了“传播微信的人”。“传播微信的人”包括“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也包括“看微信,也看网络、报纸”的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很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只要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解析:选A 因果倒置,据原文第五段首句可知,“个人间转发的大多是单向的”是原因而非结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每当媒体提及“网红”,几乎都对其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随形。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论。 “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并不难找。“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对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让他们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他们可能甫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说“网红”肤浅也好,低俗也好,既不是“网红”自己的错,也不是“网红”粉丝群体的错。社会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形式,也需要有通俗的形式。如果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社会阶层差距的根源开刀,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能过得更富裕,更有尊严,让他们能够有余暇和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试想,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抽出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那人们又何必要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努力去创造一个这样的社会,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 年2 月26 日05 版)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红”们以秀脸蛋、秀身材等肤浅的方式走红,并成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追捧的对象,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需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 B.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因受到教育水平及经济收入的影响,他们只能在网络上用一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C.在当下,媒体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他们对“网红”几乎都是持鄙夷和批判的态度,这也成为现在看待“网红”的一种主流舆论。 D.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通过“网红”发自拍、发美食等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这是“网红”能够赢得追捧的原因。 解析:选B “他们只能在网络上用一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说法过于肯定,原文为“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这是由于作者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 B.想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我们就应该从社会层面着手,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有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C.“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是现在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最真实的内心向往。 D.让每个人都能有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这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 解析:选A 对“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的原因分析错误,就原文看原因是“网红”粉丝们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大多数无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红”原本是指“网络红人”,没有褒贬之意,然而在当下,“网红”却背负着“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 B.如果每个人都能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或抽出时间,摊开书本阅读,那人们就不必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 C.对高雅文化欣赏的困难,以及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这些都挤压着生活在社会下层青年人的精神空间。 D.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因此在评判“网红”肤浅与低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网红”粉丝群体。 解析:选D 从原文来看,“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与“因此在评判‘网红’肤浅与低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网红’粉丝群体”两个分句没有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