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5 人教版必修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5 人教版必修4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作者介绍 艾·弗罗姆(1900—1980),20世纪闻名遐迩的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1934年为了逃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离开纳粹德国而移居美国,加入美国国籍。他的社会精神分析学说在梦的分析、精神治疗及人格、伦理理论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集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于一身,且著述甚丰,内容广泛,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精神病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 艾·弗罗姆的作品主要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宗教》《马克思论人》等。‎ 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节选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的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和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弗罗姆力图从人本主义出发,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他认为,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感情交流行为。本文就是作者在此背景下对“爱的艺术”的深入探讨。‎ 文学常识 ‎1.弗罗姆《爱的艺术》‎ 弗罗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数人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①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②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③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要掌握爱的艺术,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三是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 ‎(1)爱的要素 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2)成熟的爱 5‎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3)自爱 自爱不是“自私”,自爱是爱他人的基础。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2.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知名医师、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利比多”“心理防卫机制”等概念。提出的精神分析学后来被认为并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激发了后人提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病理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著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等。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3.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包括创始人弗洛伊德及他的学生阿费烈德·阿德勒、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等。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开创。后法国雅克拉康提出回到弗洛伊德的口号,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非常独到和深入的发展,在法国等欧美开辟了独特的精神分析临床,并且认为唯有一门具有伦理的精神分析,该思潮继承欧陆现象精神病学思想,而与DSM的药物化学的精神病体系分庭抗礼。‎ 了解行文脉络 把握文章主旨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以独特敏锐的视角,揭示了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区别及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孩子应在人生中如何对待父爱与母爱。最后点明一个人应该综合父亲与母亲的良知,达到灵魂的健康与成熟。‎ 文本研析 一、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仁慈的命运”指什么?用“仁慈”修饰“命运”有什么作用?‎ 5‎ ‎2.“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阅读相关文段,完善下面的表格。‎ 爱的能力 儿童成长阶段 爱的能力 ‎(1)‎ 不具备爱的能力 孩子不断生长发育 ‎(2)‎ 从八岁到十岁的儿童 从被爱到爱别人 二、阅读课文第4~8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4.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在括号里特别说明“理想典型”这一点?‎ ‎5.第7段运用了什么写法?作用是什么?‎ ‎6.“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一句中“符合”说明了什么?‎ 三、阅读课文第9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7.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人?这一段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5‎ ‎8.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这句话?‎ 观点争鸣 文中,作者在比较父爱与母亲的本质区别时,说“母爱是无条件的”“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真的如此吗?请探究一下,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5‎ ‎【参考答案】‎ 文本研析 ‎1.提示:指婴儿的母亲;这样写为下文写母亲的无私关爱做铺垫。‎ ‎2.提示:排比。概括了婴儿成长中的阶段特点,形象地描述了孩子与成人最初的交往体验。‎ ‎3.提示:(1)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2)有了母爱的体验。‎ ‎4.提示:因为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以慰藉和希望,“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作者这样写体现了论述的严密性。‎ ‎5.提示: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父爱的特殊性。为下文分析父亲的特殊性作用埋下了伏笔。‎ ‎6.提示:说明了父爱和母爱尽管都不够完美,但却相互补充,能适应和满足孩子的需要。‎ ‎7.提示:(1)一个人的成熟是以母亲的良知、父亲的良知以及自我的爱的能力、理智和判断能力为基础的;(2)这一段先正面阐述,最后又从反面加以强调。观点鲜明,层次清晰。‎ ‎8.提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观点争鸣 ‎【答案】(观点1)确实,母爱是伟大的,相对于其他几项爱而言,它是最少明确意识到爱的动机和目的的。只要孩子存在,孩子是我的孩子,我便爱他。母爱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所以说,母爱是无条件的。‎ ‎(观点2)我不同意上面的看法。你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即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以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或者是下意识的。母亲并不一定意识到这一条件,但是不等于客观上不存在。所以说“母爱是有条件的”。‎ ‎(观点3)我赞同母爱是有条件的。它十分自私,它需要你是母亲的孩子,这才会得到母亲的爱。母亲只爱自己的孩子,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最优秀,并期望其所有希望能够达到。她付出无尽的爱,同时也希望收获骄傲和自豪,这是有条件的爱。‎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