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包身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包身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11课 包身工 ‎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但她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个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也不能拥有自己——这就是包身工。从20世纪的30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夏衍(1900~1995),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县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成就: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包身工》等。新中国成立后夏衍把茅盾的文学名著《林家铺子》和鲁迅的《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本文写于1935年。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战争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的国统区的黑暗。那时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民生活极为困苦。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度日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而资本家为了摆脱罢工的威胁,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文章是作者在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下,深入工厂实地观察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积极的作用。‎ 报告文学 - 11 -‎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的特点。因为它是“报告”,要求反映事实,所以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1.识记字音 ‎2.近义词辨析 ‎(1)抱怨·报怨 - 11 -‎ ‎(2)营利·盈利 答案 (1)①报怨 ②抱怨 (2)盈利 营利 ‎3.成语辨析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解释相关成语。‎ ‎(1)唐朝后期的皇帝过得很惨,生杀予夺、大政方针不是出自宦官,就是出自藩镇强帅,朝廷都是别人的朝廷。(  )‎ - 11 -‎ 解释: ‎ ‎ ‎ ‎(2)教室里桌椅摆放十分整齐,横七竖八,真是横看横成行,竖看竖成列。(  )‎ 解释: ‎ ‎ ‎ ‎(3)我反正已经尽力了,考上考不上还是一听天命吧。(  )‎ 解释: ‎ ‎ ‎ ‎(4)我们班同学凡事都抱成一个团,干事里应外合,集体荣誉感就是强。(  )‎ 解释: ‎ ‎ ‎ ‎(5)当记者问到在中网的ATP选手中有没有她的偶像时,郑洁不假思索地说:“有呀,他就是莫亚!”(  )‎ 解释: ‎ ‎ ‎ 答案 (1)√ “生杀予夺”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 ‎(2)× “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3)√ “一听天命”指完全听从上天的安排。‎ ‎(4)× “里应外合”指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5)√ “不假思索”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让“包身工”永远成为历史“陈迹”‎ ‎ “我好累……”5月30日深夜,广州市海珠区一家服装厂35岁的女工甘红英死在出租屋。医生注明:死亡原因是猝死。此前,从5月27日到30日,工厂为了赶活,甘红英每天都是从早上工作到次日凌晨。四天工作时间达54小时25分钟,累计加班逾22小时。她生前常提到自己“想好好睡上一觉”。甘红英原是四川一名女教师,因幼儿园停办南下打工。‎ ‎(6月2日《南方都市报》)‎ ‎1936年夏,剧作家夏衍发表了他一生唯一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我在语文课本上读过,对吃人的包身工制度深恶痛绝。现今读甘红英之死,越读越像读一篇新版《包身工》。包身工们在日本人办的工厂“三井系”里,“生活如猪猡”,宿舍是“七尺阔,十二尺深”,平均居住面积0.6个平方;甘红英的宿舍宽敞些,但“房间外侧临近臭水沟,异味很大,屋里肮脏杂乱,连一盏灯都没有”。包身工4点1刻起床,5点上工,中餐及午休一小时,下午6点收工,每天12小时强劳动;甘红英连续三天工作都超过了14小时,最后一天“坚持不住了”,是10小时20分钟。包身工面临“殴打、罚工钱、停生意”三大危险;“甘红英们”被打的危险基本可以排除,但扣工资、开除还是家常便饭。包身工“生死疾病,听天由命”,甘红英的生命权也没有多少保障,以至于劳累死亡。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和国度,有强大的政府和公正的司法为累死的甘红英讨“说法”,有如我一样疾恶如仇的时评作者为她鼓与呼。‎ - 11 -‎ 就在昨天的《南方都市报》上,也有一个员工劳累致死的报道:深圳华为公司25岁的四川员工因长期加班,劳累过度死亡。这种“巧合”,似乎告诉我们还有多少私企的员工在过度透支自己的生命。也许有人说,他们是为了生存,多挣工资。可报道分明告诉我,三、四两个月,除去伙食费,甘红英净收入1700元,月工资只有850元。在私企打工,你不按工厂的“纪律”加班,老板一罚款,你是所得无几的。‎ 一个月前的“五一”节期间,媒体报道了各地的劳动保障部门纷纷提醒劳动者莫忘加班费、要维权等。今天的《信息日报》就有一条工人维权的新闻——《10名工人拒绝超时加班,被指煽动“罢工”遭解雇》,看标题,就知道结果了。夏衍笔下的包身工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今天个别企业的个别老板又何尝不是把工人当作廉价的机器?《劳动保障法》在许多工厂是不管用的。不知劳动保障部门有没有办法对付这些黑心的企业?‎ ‎1959年,夏衍先生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那么,我想,回头才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该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想好好睡上一觉”的甘红英终于永远地睡去了,已经作古的夏衍先生假如在另一个世界采访甘红英,知道距上海的包身工70年之后,还有少数“陈迹”在广东出现,恐怕又会拿起笔来的。我坚信:在今天的社会制度下,想靠“包身工”发财的老板终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有能力让“包身工”永远成为历史的“陈迹”!‎ ‎[赏析点评] 本文语言生动,富有讽刺意味。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甘红英等工人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包身工”进行对比,从对比中让人们探寻问题的根源,让人警醒。作者用犀利的语言告诉人们,昔日的“包身工”并没有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又不禁让人想起近几年发生的现代“包身工”的事件:深圳富士康公司的“第N次跳楼”自杀、山西的黑煤窑事件、内蒙古的智障工事件……但愿“包身工”前面不再有“现代”二字。‎ 一、思维建构 请把方框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 11 -‎ 答案 来历 产生(或形成) 发展 恶果(罪恶)‎ 二、内容把握 本文通过对       的描写,概括了       ,揭露了       ,控诉了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压榨、虐待中国工人的罪行,表达了      ,并指出了黑暗必将过去,光明必将来临的历史趋势。‎ 答案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遭遇'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包身工制度的罪恶'作者对包身工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结合文本简析。‎ 我的答案: ‎ ‎ ‎ 答案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辑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晚上一天的做工时间里。首先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老板承诺的美好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对比。然后是四点半之后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本溯源,分析了日本资本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紧接着交代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上工的情景以及她们在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插叙指出日本纱厂汲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2.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我的答案: ‎ ‎ ‎ ‎ ‎ 答案 ‎ - 11 -‎ 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这中间会用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文章在写四点一刻被骂为“猪猡”的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文章在介绍了四点半之后包身工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的、详细的介绍。‎ ‎3.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效果。‎ ‎(1)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第12段)‎ ‎(2)一手抓住了头发,狠命地往地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照例第二、第三脚是不会少的,可是打杂的很快就停止了。(第18段)‎ 我的答案: ‎ ‎ ‎ 答案 (1)句中的“慈祥”“佳肴”本是褒义词,在句中转化为贬义了,属于“褒词贬用”,说明老板提供的这些菜叶,对包身工而言已是难得的美食,反衬包身工饮食条件之恶劣,凸显这些老板的歹毒。这样,就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老板残酷剥削包身工的愤慨。‎ ‎(2)“抓、摔、踢”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表现了“打杂的”的凶恶,也突出了“芦柴棒”所受的虐待,所处的悲惨状况。‎ ‎4.“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一句中的“饲养”和“……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的“饲养”,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我的答案: ‎ ‎ ‎ 答案 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该词在两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5.文章倒数第2段,运用    和    两种修辞手法,第一句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后一句中,    与    运用    的修辞手法,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答案 排比 对比 “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 “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对比 ‎6.“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某一些人”指                。作者在这里抒情兼    ,表现了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的       。‎ 答案 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 议论 强烈愿望 ‎7.在日本东洋纱厂内,有着无数的可怜的包身工,作者却只写了芦柴棒、小福子和无名女工。作者在写这三个人时,所用的笔墨不同,侧重点也不同,请完成下表。‎ - 11 -‎ 答案 ‎ 学完了这篇报告文学,你能说一说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是谁吗?‎ 我的观点: ‎ ‎ ‎ 答案 观点一: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是带工老板。包身工是被带工老板凭着“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从农村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包身工的身体属于带工老板,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观点二: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是“东洋婆”及其走狗“拿莫温”“小荡管”。他们随时会给包身工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的惩罚。而且一旦耽误了做工,工资减少,包身工又会遭到带工老板的殴打,殴打之外,她们还会遭受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苦不堪言。‎ - 11 -‎ 观点三: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而形成的制度,是压榨中国人民的反动统治者。包身工制度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而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言之成理即可)‎ ‎『读写能力』‎ 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法,就是将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上,把其他起补充、陪衬、铺垫、烘托以及过渡的材料作为“面”来谋篇布局的一种写作方法。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此外,“小福子”遭到“拿莫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点面结合显价值 例如:几个同来的队上知青,各被人围了打听。不一会儿,“王一生”“棋呆子”“是个知青”“棋是道家的棋”,就在人们嘴上传。(阿城《棋王》)‎ ‎“几个同来的队上知青”“‘是个知青’……,就在人们嘴上传”,这是面的描写,它交代了《棋王》的故事背景是“文革”时期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时代背景往往是作品最大的“面”,作品中所描绘的人事便都是这个“面”上的“点”。‎ ‎“文革”,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年代,有了这样一个“面”的衬托,棋王王一生“有独立追求,能在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中,坦然面对一切”的形象便更加具有感染力,小说的艺术价值也更凸显。‎ ‎2.点面结合绘场景 例如:“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行人见了,纷纷问怎么回事,可是知青打架?待明白了,就都跟着走。走过半条街,竟有上千人跟着跑来跑去。商店里的店员和顾客也都站出来张望。长途车路过这里开不过,乘客们纷纷探出头来,只见一街人头攒动,尘土飞起多高,轰轰的,乱纸踏得嚓嚓响。一个傻子呆呆地在街中心,咿咿呀呀地唱,有人发了善心,把他拖开,傻子就依了墙根儿唱。四五条狗蹿来蹿去,觉得是它们在引路打狼,汪汪叫着。”(阿城《棋王》)‎ 任何场面描写都是在特定情境中展开的,这是一个千人观棋的壮观场面描写。“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上千人跟着跑来跑去……一街人头攒动,尘土飞起多高,轰轰的……”这些是“面”的描写,概括性地写了观棋人数之多、情形之乱、场面之闹,是对观棋全场情景的总的描绘。行人、商店里的店员和顾客、长途车上的乘客、一个傻子和四五条狗,这些是“点”的描写,是对个别人或物的细致刻画,有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张望”,有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探出头”,有对狗的动态描写——“蹿来蹿去”。‎ - 11 -‎ 对于场面描写来说,“面”的描写似广角镜头,“点”的描写似特写镜头,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画面才是立体的,场面才是生动的。写好了场景,就为人物出场置下了大背景。目睹了这样一个千人观棋的壮观场面,棋王王一生大战九人的超越与悲壮、惊心与动魄,以及如此人物的精神面貌,皆不难想象。‎ ‎3.点面结合写人物 在上面阿城的小说《棋王》中,从下棋前,王一生决定不参赛,到接受与九人同时对弈以及赛前把书包托付给“我”,这些描述虽然刻画出了他不慕虚名、坚韧顽强、有精神寄托的思想性格特点;但这些都只是对主人公所作的一般性描述,是“面”的铺写;一人与九人同时下盲棋的车轮大战,才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点”的描写,“以棋写人”。‎ ‎“点”的渗透,使人物形象骤然立了起来,更深刻地揭示了王一生对棋的执着与专注到了忘我的境界。点面结合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王一生下棋,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文化精神。‎ ‎“点面结合运千钧”。点面结合是写作的一种形式,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与人物刻画,写点不写面,点失去了依存;写面不写点,面显得苍白。二者兼顾,方可相得益彰。‎ ‎『针对练笔』‎ 请描写一次运动会上你所在班级的同学们为了集体的荣誉努力拼搏的情景。注意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200字左右。‎ 答: ‎ ‎ ‎ ‎ ‎ 答案 (示例)学校田径运动会正在顺利进行,操场上热闹非凡。主席台四周插满了五颜六色的彩旗,广播喇叭里不时传出雄壮欢快的乐曲声和打破纪录、创造良好成绩的报喜声。操场中间,各种比赛正在紧张进行。操场四周坐满了观众,“加油”声、欢呼声、鼓掌声此起彼伏。百米决赛开始了。我的双眼紧紧盯住那位穿一身红色运动衣的运动员。她叫李莹,是我们班有名的短跑“健将”,每次运动会她都能为班里争到几个第一。你看她,快速地摆动双臂,两腿生风,一开始就处于领先位置。我和班里的同学高兴地扯着嗓子高喊:“李莹,加油!李莹,加油!”‎ ‎『直击高考』‎ ‎(2014·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 ‎ ‎ ‎ 答案 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抒写惜春、伤春之情,丰富了词作的情感内涵。‎ 解析 ‎ - 11 -‎ 答题时,一要回答点与面的具体内容,两者相结合的艺术表达效果;二要回答出点面结合之景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以“香红渐渐稀”从整体上写暮春时节百花逐日凋零、芳春即将逝去的情景;以花落如雨、柳絮沾泥的具体场景为代表,写尽了暮春时节触目皆是的凋残之景。点面结合,暮春之景跃然纸上,伤春之情充溢字间。‎ ‎『素材迁移』‎ ‎80多年前,在上海,一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上海日本纱厂当女工,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与屈辱。到了现代社会,虽然包身工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同样的管理工人的手段还在个别地方存在着。我们常常用“现代包身工”来指代那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工人。生活总是这样,总有一些污秽妨碍我们对鲜花的赞美。但大家不必灰心失望,只要正义在心中,生活将永远阳光灿烂。‎ ‎[运用角度] “关注弱势群体”“社会良知”“人权”“关爱生命”“生命的抗争”“爱心”等。‎ ‎[运用示例]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有些工厂主为了牟取更多的利润,竟然置劳动法规于不顾,出现了使用童工、延长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以及减少劳动报酬等丑恶现象及违法行为。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应警惕包身工悲剧在新时代的重演。‎ 我们可以将《包身工》放进文学作品集里,将它当成一篇文章去欣赏;我们也可以将“芦柴棒”放在记忆里,将她当作人物形象去分析;我们还可以将上海杨树浦福临路的那家东洋纱厂放进历史里,把它当成一个典型去分析其存在的根源,然后一起去谴责它;我们更应该正视这种现象,避免悲剧在新社会重演。‎ - 1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