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拉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拉萨市高中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理解(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论述性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二是自创形态。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因为审美不只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渗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从字面上看,见出意与境的两分,而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见出审美的本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当我们进入境界时,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从意象中超越出来,进入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极其美妙的境地。 (摘编自陈望衡《谈审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种原生形态的对象要成为审美对象,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才能成为审美主体情感的载体。 B. 意象与情象都源于审美主体的创造,情象的创造主要是情感起作用,而意象的创造则需要想象参与。 C. 艺术创作与现实审美活动中都有意象的存在,现实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意象,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 D. 与意境相比,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的特点而更能彰显审美的本质,因而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角度分别阐述了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的三种不同形态。 B. 文章论述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这一观点时,将审美对象的不同形态作了区分。 C. 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述陆游的人生,以及解说意象与自然物象、情象的区别。 D. 文章着重阐述了情感和情象,想象和意象,意境和境界的关系,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对象大多数的情况是,创作者的情感需要外化,于是虚拟一个形象,使这个形象成为情感的载体。 B. 如果我们出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那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 C.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只有人的情感、意识和文化修养共同作用,想象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意蕴的意象。 D. 境界原本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佛教、宋明理学家都使用这个概念,而境界成为美的最高存在形态,与王国维的重视有关。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理解有误,参见原文“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C项,“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分析不准确,原文有“才有可能”的表述。D项,原因分析不全面,根据原文第6段中“首先……其次…”的论述,可见该项分析是不完整的。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项,“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述陆游的人生,以及解说意象与自然物象、情象的区别”说法错误,根据第5段的论证思路,引用陆游咏梅诗句,是为了论说“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断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这一观点。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哪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是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况,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绩、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向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4. 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B. 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C. 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 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B. 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C. 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D. 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 (1)图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2)针法和绣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承载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 D 5. B 6. (1). 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 (2). 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选项篡改文意,“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错误,由原文“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可知,是“同流而异源”,所以是不同的祖先。B选项篡改文意,“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错误,由原文“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可知,不可能“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C选项张冠李戴,“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错误,由原文“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可知,“龙、大象、狮子等”是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而不是“日常服饰的图案”。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B 选项曲解文意,“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错误,由原文“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可知,苗绣并没有“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只是“不谋而合”。故选B。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由原文“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可知,苗绣在针法和绣法上的特点是: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由原文“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和“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可知,苗绣在承载的文化方面的特点是: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者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盆兰花 季明 老安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山民。 老安住在大山里,几间石墙、瓦顶的小屋,屋后是绿浪翻滚的千顷竹海,屋前是一池水波荡漾的山间湖泊,竹海的绿浪叠映在湖泊里,把清可见底的湖水,染成一池温润的碧玉。 老安非常爱这峰青水秀的大山。 老安也爱花,每当上山采药时,看见喜欢的花草,就挖回来,栽在自家那用竹篱笆圈成的小院里,有杜鹃、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最多的是兰花,老安栽了二十多盆的兰花。因此,一到春天,老安院子里的花,就开得姹紫嫣红、芳香四溢。 这年春天,省城一位画家到山里写生,路过老安的家时,眼睛倏地被满院五彩缤纷的花点亮,背着画夹,推开篱笆门,走了进去。 画家陶醉在花香扑鼻的世界里。 “你也喜欢花?”正在侍弄花草的老安问。 “是呵。尤其喜爱兰花呢!”画家在那二十多盆兰花前蹲下来,很夸张地吸吸鼻子,仿佛要把花香全都吸进腹中。 兰花有的已经开了,有的长满嫩绿的花箭,正含苞待放。 画家忽然问:“老乡,你这花卖不卖? 老安憨憨地一笑,说:“卖啥卖? 这些花儿不金贵,都是俺在山里挖的,你要是喜欢,尽管拿去!” 画家掏出钱,说:“一定得给你钱”。 老安急忙用手挡住,说:“啥钱不钱的,你也太小看俺山里人了!” 俩人拉扯了半天,最后,画家被老安的朴实所感动,从画夹里取出刚画好的画,说:“我用这幅画换你一盆花,行吗? 老安接过画,一看,画的正是他们山乡的风景。 画家说:“我是个画家,我叫李致宁。” 画家选了一盆兰花,抱在怀里,欢喜地走了。 老安不知道这李致宁是何方神圣,把那幅画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它究竟好在哪里,便随手扔在桌上。 没几天,画家从老安那儿抱走一盆兰花的事,传遍了小山村。这天,几个外出打工刚回乡的年轻人,急匆匆地来找老安。 一个人说:“老安叔,你被骗啦,那盆兰花肯定非常值钱!” “值啥钱?”老安不解地问。 另一个人说:“我打工的那个城市,-盆兰花最贵卖到五千多块钱呢! “五千多块?”老安的手开始抖动起来。① 又一个说:“五千多块算啥?在花卉超市里,有一盆兰花,竟然卖了三万块!” “三万块?那是啥兰花?”三万块,老安就是卖好些年的草药,也挣不到这么多钱呢! 老安的手快速抖动起来。② 那人来到院子里,仔细地看了看,指着其中的一盆说:“好像就是这样的! ” 画家抱走的正是这种兰花! 老安的手剧烈地抖动起来。③ 临走时,几个年轻人说:“老安叔,你真傻,一幅破画就骗了你三万块,打水漂啦,响都不响呢!” 老安的手飞快地抖啊抖,④然后,抱起头,蹲在地上。 半晌,老安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这个狗日的画家!”站起身,冲进屋里,找到那幅画,咬牙切齿地撕了个粉碎。 又是一年春天,一个来山里游玩的城里人,走进老安的院子。这个人也非常喜爱兰花。 城里人指着其中的一盆,问:“老乡,这盆兰花卖不卖?” 老安斜着眼睛,说:“你给啥价?” “一百块。 老安重重地哼了声,说:“你骗不了俺,这盆少了三万块钱不卖!” 那人惊叫一声:“这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盆兰花,顶多值一百块,真的,我不骗你!卖三万,你脑子有病啊?” 老安的眼里冒出火星,说:“别以为俺啥都不懂,去年,一个画家就用一幅画骗走了俺的一盆兰花,值三万块哩,狗日的!” “画家?叫啥名字?”那人疑惑地问。 老安想了想,说:“他叫李致宁!” 那人睁大了眼睛,问:“李致宁? 那幅画呢?” 老安愕然地看着他:“干啥? ” 那人急急地说:“如果真是李致宁的画,我给你五万块钱,买下它!”那人知道,李致宁是位著名画家,市场上他的一幅画,最少也值十万块钱。 “五万块!”老安惊叫一声。 老安的手又剧烈地抖动起来。⑤ 老安的双手剧烈地抖啊⑥……然后,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响亮的耳光。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看到陌生客人被自家的花香深深陶醉了,老安热忱地送了李致宁一盆兰花。出于感谢,李致宁送了一幅画给老安。 B. 对李致宁送给自己的画,老安怎么看也看不出好在哪里,所以后来咬牙切齿地将画撕成粉碎。 C. 老安送花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村,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告诉老安兰花很贵,是为了嘲笑老安好花没有卖到好价钱。 D. 第二年春天,一位城里人因为李致宁的介绍,提出购买兰花。老安张口三万块,城里人大吃一惊,骂老安脑子有病。 8. 小说中的老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多次写到老安的手在颤抖,作者如此不厌其烦,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A 8. 小说中的老安是一个憨厚朴实又财迷心窍的农民形象。他热爱生活,热爱青山绿水,喜爱花花草草;他憨厚朴实,待人热情,慨然地送给画家兰花;他财迷心窍,当听到送给画家的兰花值钱时,认为自己被骗,破口大骂,逐渐失去了曾经的朴实。 9. 作者如此安排,一是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使人物形象更真实可感,①②两处写出了老安得知兰花很值钱时内心很震惊,③④两处写出了老安内心对画家的愤怒,⑤⑥写出了老安内心的懊悔;二是讽刺了当今时代人们一切向钱看,将真与善的美德抛之脑后;三是与前文老安的真与善形成对比,加强了讽刺效果。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语段,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 B项,老安“后来咬牙切齿地将画撕成粉碎”的原因,是他觉得自己上了李致宁的当,被李致宁骗走的那盆兰花价值三万块钱。 C项,年轻人不是“嘲笑老安好花没有卖到好价钱”,从文中“老安叔,你真傻,一幅破画就骗了你三万块,打水漂啦,响都不响呢”可看出,年轻人是认为老安被那个画家骗了。 D项,城里人不是李致宁介绍来的。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文本内容,根据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揣摩人物性格;其次,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句,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人物评价的语句,来评判人物性格;第三,通过事件综合起来总结人物的形象特点。 ①老安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文中说“老安非常爱这峰青水秀的大山”,并且“老安也爱花,每当上山采药时,看见喜欢的花草,就挖回来,栽在自家那用竹篱笆圈成的小院里”,由此可知他热爱生活,热爱青山绿水,喜爱花花草草。②老安憨厚朴实,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他的这个特点。老安待人热情,当画家问他兰花卖不卖时,他说“你要是喜欢,尽管拿去!”,画家说给他钱时,他说“啥钱不钱的,你也太小看俺山里人了!”,最后他慨然地送给画家兰花。③老安是一个财迷心窍的人。当听到送给画家的兰花值钱时,认为自己被骗,破口大骂;当来山里游玩的城里人问他花卖不卖时,他先询问价格,然后说“骗不了俺,这盆少了三万块钱不卖”,这些说明老安逐渐失去了曾经的朴实。所以,小说中的老安是一个憨厚朴实又财迷心窍的农民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题目虽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作答时,一定要依据文章内容和作者表达的中心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触,注意分析情节和人物以及主旨的关系。 结合文本内容“五千多块?”“在花卉超市里,有一盆兰花,竟然卖了三万块”分析,小说中①②两处写出了老安得知兰花很值钱时内心很震惊;结合“画家抱走的正是这种兰花”“半晌,老安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这个狗日的画家!’站起身,冲进屋里,找到那幅画,咬牙切齿地撕了个粉碎”分析可知,③④两处写出了老安内心对画家的愤怒;结合文本内容“那人急急地说:‘如果真是李致宁的画,我给你五万块钱,买下它!’那人知道,李致宁是位著名画家,市场上他的一幅画,最少也值十万块钱”“然后,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响亮的耳光”分析可知,⑤⑥两处写出了老安内心的懊悔。 作者如此安排,一是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心理变化。老安本来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山民,可是因为一盆被误以为价值三万块钱的兰花,他的心理发生了转变,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真实可感。二是讽刺了当今时代人们一切向钱看,将真与善的美德抛之脑后的现象。画家李致宁赠送给老安一幅画,是因为他被老安的淳朴打动,可是老安这样一个淳朴的人,最后都变得自私冷漠、向钱看。小说塑造了老安这个既憨厚朴实又财迷心窍的农民形象,同时揭露了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金钱世俗观。三是与前文老安的真与善形成对比。以前的老安憨厚朴实、待人热情,当画家问他兰花卖不卖时,他说“你要是喜欢,尽管拿去”,可是后来他觉得受骗后他不停颤抖,表明他的愤怒,这样就加强了讽刺效果。 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 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B.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C.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D.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 沛公欲王关中/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C. 今独臣有船/籍独不愧于心乎 D. 吾属今为之虏矣/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12. 下列句子,全都体现项王“英勇豪迈”的一组是( ) A. 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B.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C.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D.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13. 把文中划直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①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②上天要使我灭亡,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译文: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 “怜而王”是两个动词,做谓语,“我”做其宾语,“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句子完整,意思是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排除BC;“籍”是项羽的自称,做“独不愧于心乎”的主语,意思是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排除A。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A项,皆为副词,“于是、就”。 B项,皆为动词,前者为“称王”,后者为“使……为王”。 C项,独,皆为副词,前者表范围“唯独、只有”;后者表语气,“岂,难道”。 D项,前者为名词,“类、辈”;后者为动词,“跟随、跟从”。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准确审题,确定筛选标准;然后疏通选项句意,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体现项王“英勇豪迈”。 A项,表现的是项羽的吃惊和惨状; B项,表现的是项羽兵败后的感伤和义气; D项,表现是项羽的绝望和刚愎自用。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麾下,部下;直夜,当晚;溃围,突出重围;驰走,纵马奔逃。 译为: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第二句得分点:亡,使灭亡;何……为,还……呢?且,况且;西,向西挺进。 译为:上天要使我灭亡,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使我灭亡,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二十首(其四) 晋·陶渊明 栖栖①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②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①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②翮(hé):鸟的翅膀。 14. 下列对本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只失去同伴,在暮色中独自飞翔、徘徊哀鸣的孤鸟形象。 B. 诗的五、六两句是说这只鸟鸣叫着想要飞向远方,就不必来来去去的依依不舍。 C. 诗的七、八两句和曹操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抒发的情感并非异曲同工。 D. 作者认为,既然自己和这只鸟一样,已经找到了理想的归宿,就不会再离开了。 15. 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答案】14. B 15. ①诗人借孤独无助失群鸟,抒发了自己置身官场、历经风雨的无助。②诗人借助“孤松”,寄寓了自己的孤傲清高、洁身自好的人格情操。③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历经坎坷后,希望远离尘俗、归隐田园的决心。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诗的五、六两句是说这只鸟鸣叫着想要飞向远方,就不必来来去去的依依不舍”理解错误,这两句还是写孤鸟凄厉的叫声,及来回徘徊的形象。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分析。本题要求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本诗说的大概意思是: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背弃。本诗通篇采用了强烈的对照(对比)手法。诗的前六句极言孤鸟的失意,令人倍感凄凉。这是借助孤独无助失群鸟,抒发了自己置身官场、历经风雨的无助。下六句极言鸟的得栖息之所,以青松作为栖息之地,自为理想的乐土,矢志不再离去。此处的孤松寄寓了诗人的孤傲清高、洁身自好的人格情操。前六句极言孤鸟的失意,后六句极言孤鸟寻得孤松这栖息之地难得和可贵,前后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远离尘嚣的渴望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热爱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本题可根据对诗歌具体内容和所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分析,得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全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两句是:“_____,____”。 (2)《归园田居》 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纵然九死不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对酒当歌, (2). 人生几何? (3). 开荒南野际 (4). 守拙归园田 (5). 亦余心之所善兮 (6). 虽九死其犹未悔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荒,守拙,兮,尤,悔。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型默写,二是直接默写。作答理解型默写题时,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语。另外,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第I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 的奇妙景象。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眼睛一眨, 老母鸡变鸭。”极光可真是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_______,而这一切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 ) 。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 去描绘。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_ 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瞬息万变 变化莫测 五光十色 入木三分 B. 千变万化 高深莫测 五颜六色 出神入化 C. 千变万化 高深莫测 五光十色 入木三分 D. 瞬息万变 变化莫测 五颜六色 出神入化 18. 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析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 B.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C.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划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D.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认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下纵横近万公里,甚至还存在成百上千公里的极光带 B. 极光带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C. 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 D. 极光带成百上千公里上下纵横,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的能力。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另外,还要看看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 ①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第一处,根据后文“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推断出此处选用成语“瞬息万变”。 ②变化莫测:变化很多,不能预料。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第二处,根据前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推断出此处应是说“变化”,填写成语“变化莫测”。 ③五光十色: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五颜六色:指各种颜色。第三处,根据前文“颇具神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及后文“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推断出此处选用表达各种颜色的成语“五颜六色”。 ④入木三分:传说王羲之笔法有力,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后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第四处,根据后文说“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强调手法技艺高超,选用成语“出神入化”。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句式杂糅,把“根据……”和“……显示”两个句式糅合在一起,任意保留其一,排除C项;第二处“已达”与“之多”表达不合逻辑,可删去“之多”,排除AD两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注意前后文的衔接。 选项采用“……甚至……”什么句子,很显然后面内容应该比前面内容更深一层(或者说范围方面更大更广),而A项,“甚至”前“近万公里”却大于后面的“成百上千公里”,排除A项。根据前文“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与后文“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得出要填写的第一个小句子的主语是“光(极光)”,排除BD两项。 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命运总是与人一同存在的。①______,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因为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里。在你绝望的时候,②_____;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另一半的命运。你的恐惧越放大,你手中掌握的那一半越小,你失去的也就越多;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越大,你获得的也就越丰硕。因此,人的一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 ③_______。 【答案】 (1). ①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 (2). ②因为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 (3). ③用你手中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掌握的(或:用你自己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 【解析】 【详解】题干是“在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是一道语言综合运用类试题,此类试题作答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句式等内容来考虑。开头要有引起下文或统领全段的作用,根据文意可联想到关键词“本题答案不强求统一,只要基本符合要求即可。由后文句子“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可知,①处与此句的结构一致,内容相似,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由上文“因为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里”和后文“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另一半的命运”可知,②处应该填“因为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由上文“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越大,你获得的也就越丰硕”可知,③处应该填“用你手中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掌握的”。 【点睛】 “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的一般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根据情境和要求,完成下题。 羊城晚报讯北京时间18日晚23时53分,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国际田联室内赛结束了男子60米栏决赛争夺,中国选手刘翔以7秒41获得冠军,打破了他自己保持的亚洲纪录!这也是男子60米栏今年世界最好成绩。古巴选手罗伯斯以7秒50获得亚军,美国选手法尔克以7秒54获得第三。 刘翔在2018年的第一站就取得了巨大成功,新亚洲纪录的诞生,不但意味着“八改七”在60米栏上的巨大成功,也意味着刘翔将有足够的实力来挑战下个月进行的室内世界锦标赛男子60米栏的冠军宝座! 赛后,高二·二班学生倡议拟制一条标语,为刘翔祝福和祈愿。语文课代表脱口说道:“上海雄鹰伯明翰勇夺桂冠”,请你续写下句,使两句构成一副对联。 【答案】中国飞人世锦赛期待辉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对联的能力。要做好对联题,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结构一致。考生课下多读多练,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本题要求为对联续写下句,为刘翔祝福和祈愿。首先,确定对联内容;依据材料中给出的信息“刘翔将有足够的实力来挑战下个月进行的室内世界锦标赛男子60米栏的冠军宝座”,可知为刘翔祝福和祈愿的内容是希望他能在世界锦标赛男子60米栏比赛中登上冠军宝座。其次,确定对联格式;依据上联“上海雄鹰伯明翰勇夺桂冠”的形式,可以对出下联为“中国飞人世锦赛期待辉煌”,偏正短语“中国飞人”对“上海雄鹰”,名词“世锦赛”对“伯明翰”,动宾短语“期待辉煌”对“勇夺桂冠”。 四、写作(60分) 22.请以“别了, ”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3)体裁为记叙文。 (4)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别了,童年的老屋 暮夜,习惯了站在窗前望着对面楼上一扇扇泛着柔光的窗口,涌动的思念把记忆勾勒成我心中的老屋,那个曾装满我整个童年的老屋。 我的童年是在姥姥的呵护下度过的。在我的记忆中,老屋在乡村诸多的房屋中平凡得如同路边的一株野草,但它却盛满着我儿时的梦想和美好的回忆,那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触,落寞中透着几分惊喜,苦涩中透着一丝甜蜜。 老屋伴我走过的是贫穷,启迪的却是理想:冬天,我喜欢搬把椅子独坐在老屋的窗前,任暖烘烘的阳光烧烤我的全身。闭上眼睛,思绪飞扬,我可以忘却烦恼,我可以幻想未来。那一刻我是自由的使者,老屋是我忠实的守护。夏天,外面酷热难耐,老屋总会把凉爽的清风请进来,打开木格的窗户,屋里明亮清爽,透过窗户,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尽收眼底。那时候的我,总是在每个近乎黄昏的夜晚,仰起脸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山后消失,等待着黑暗一点一点地吞噬整片天地。然后,我便会一溜烟窜到老屋,屏声敛气地聆听姥姥讲故事。 姥姥总是坐在炕头的位置上,一边纳着鞋底,一边滔滔不绝地给我讲王子与公主的故事,我总会感叹多美的童话啊!是爱的力量让王子和公主战胜了邪恶赢得了幸福。童话的美好、现实的冷酷和生活的辛酸,轻轻地从姥姥口中飘出。每次,她总是在讲累了的时候,慈祥地看着我,轻轻地抚摸着我的额头。每到这时,我都会沉浸在离奇的故事和姥姥的爱抚中。 日子就这样在姥姥的故事中一天又一天的消逝。直到有一天,姥姥突然去了,她在我的生活中永远地消失了。 后来,我被父母接到了县城,一切是那样冷清,那么陌生。此时我,像一只孤雁,在空中独飞。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儿童玩具很快便填充了我所有的生活,从此,姥姥和她的故事以及老屋也在我的记忆中结成了蛛丝网。 春去春又来,花谢花又开。善讲故事的姥姥走了,童年悄悄地走了,我久别的老屋,你还好吗?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写作前,要审清题意,“别了,_____”,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目。“别了”所涉及的对象很广,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比喻性、象征性的。它之所以有广阔的写作空间,是因为它既可以写与“别了”有关的人,也可以写与之相关事或物;既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又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回顾过去,畅想未来,抒发感受。某个亲人、某个朋友、老屋、教室都可以作为考生构思的对象,但写作时,立意要深刻。一个正确的立意,应该是既真实又能明示事物本质的,立意还应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律动,力争表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立意: 1.选择与“别了”有关的人,如“别了,我的同桌”; 2.选择与“别了”有关的事,如“别了,我的高中生活”; 3.选择与“别了”有关的物,如“别了,童年的老屋”; 4.选择与“别了”有关的思想习惯,如“别了,我的惰性”。 素材: 1.“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毛泽东去“东山”前,留给父亲的一首诗。1910年初秋的一天,毛泽东挑着简单的行李,怀着从未有过的激动心情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养育他17年的韶山冲,心中豪情万丈。临行前,他挥笔改写了日本人的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本里。就这样,毛泽东踏上了“东山”之路,也踏上了实现志向之路。苏小波说,青年毛泽东改写这首诗,是其心态志向的真实流露。从中,人们已经看到了一个胸怀不凡志向,聪慧、倔强、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2.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3.李叔同是我国现代著名艺术家、佛教僧侣。李叔同如一般读书人一般有着建功立业、济世救民的思想,虽然小有成就,但当时的社会却让他看不到希望,秉承“无道则隐”的原则,李叔同就彻底成为了弘一法师。李叔同出家的决定及其坚决,为了避免妻子的阻挠,他瞒着妻子,将尘世的财产全部送给朋友,只带着日常用品就奔赴虎跑寺,当妻子得知到寺庙求见李叔同时,弘一法师却避而不见,妻子跪地苦苦哀求,感动的周围的人,却还是不能感动弘一法师,最终,弘一法师也只是托人捎句话,大意为“就当我死了,不比挂念”。在弘一法师修行的日子里,妻子与家人每当寄来书信,弘一法师都不看一眼,原封退还,甚至在自己的禅房写上“虽存若殁”,无比决绝的断绝尘世的一起。 4.三毛出生在重庆,她的家是书香世家,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她来到了这个世界,开始勾勒出她传奇的人生。三毛的一生都是张扬不勒和自由的,她从小性格冷淡,两三岁的时候人家正在欢笑玩耍,但她不与其他孩子玩耍,常常与孤独为伴。人的精神像一棵树,深深的扎根于脚下的土地,于是每当迈动脚步就像远方一缕乡愁,总会留在自己的灵魂中,藏在心中的梦,这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不是什么金碧辉煌的豪宅,而是我们所感受的故乡。在战争的年代,三毛不得不远离家乡,她开始随着父母到处奔波,她出身在重庆,可是又去了南京,后来又辗转到上海,最后到的台湾,一路上的辛酸悲苦,在三毛的心里刻下了最早的流浪烙印。她是一个拥有灵魂的女子,在一个多情的季节里,她在黄沙中行走,她如同荒漠海洋中微笑前行的骆驼,昂首奔跑,长发飞扬,白衣飘飘。她很固执,她有自己的梦想,但是这个女人也曾经为了爱情远走他乡,她就是三毛,一个特立独行向阳如花的女人。 结构层次: 《别了,童年的老屋》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文章用优美的文笔回忆了童年的老屋,老屋带给作者的是“儿时的梦想和美好的回忆”。在作者笔下,老屋的冬天和夏天很美,老屋启迪了作者的理想,老屋里有离奇的故事和姥姥的爱抚,所以老屋在作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其说老屋是房子,不如说老屋是岁月和时光,是亲情和思想。作者写进城后自己“像一只孤雁,在空中独飞”,这个比喻更能反衬出老屋带给作者的温馨。总之,文章情感真挚,中心突出,感人肺腑。 【点睛】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这是因为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写作时应当让事件载着自己对生活的关注、认识与思考,展示自身思想成长、升华的过程,并且用恰当的抒情、议论表现出来。其实,事无巨细,只要懂得去开掘,哪怕是最寻常的事,也可以表现出自己富于个性的感悟来,也能给人许多回味与启迪。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