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第16课项脊轩志粤教版必修
第 16 课 项脊轩志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项脊.轩( ) (2)渗漉.( ) (3)修葺.( ) (4)垣.墙( ) (5)栏楯.( ) (6)偃.仰( ) (7)冥.然( ) (8)万籁.( ) (9)逾庖.( ) (10)老妪.( ) (11)先妣.( ) (12)门扉.( ) (13)阖.门( ) (14)象笏.( ) (15)扃牖..( ) (16)枇杷..( ) (17)呱.呱而泣( )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雨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栏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珊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束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亭亭如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而.母立于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去,以手阖.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人至不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2)吾妻来归.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返回,还给、归还。 (3)往往..而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4)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寺院的住持。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始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比 比.去,以手阖门: 比.比皆是: 朋比.为奸: 鳞次栉比.: (3)过 一日,大母过.余曰: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过.犹不及: 文过.饰非: (4)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妣抚之甚厚: (5)当 他日汝当.用之: 以当.南日: (6)归 后五年,吾妻来归.: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 (7)置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内外多置.小门墙: (8)于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其制稍异于.前: (9)为 轩东故尝为.厨: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10)而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而.母立于兹: 往往而.是: (11)之 儿之.成,则可待乎: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三五之.夜: 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乳.二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垣墙..周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执此以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客逾庖而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雨泽下.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使不上.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前.辟四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东犬西.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内外..多置小门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不上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有老妪,尝居于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室西连于中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言警句 课内名句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3.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一、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早年号项脊生,晚年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昆山(今江苏 昆山)人,明代散文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 之欧阳修”,是“唐宋派”的代表人物。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之为“唐宋八 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二、背景展示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 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项脊之间;二是因为作者的远祖归隆道曾在江苏太仓 县的项脊泾住过,有怀宗追远之意。 三、文体知识 志 “志”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常见文体。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志、 记、表、书”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其共同特点是以记事为主,夹叙夹 议 。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母亲、妻子的轶事,或直抒胸臆,将“悲”“喜”之情 交织在一起,深化了全文的主题。 B.文末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 深刻的启迪。 C.本文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 兼备。 D.第二段文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叙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写母 亲和祖母的轶事。全段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 神不散。 1.文章前后两部分虽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大,但形散神聚,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 这是因为作者善于用线索将生活琐事串联起来。本文有哪两条线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都是写“悲”的,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 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是后来补写的,就全文而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 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以记叙庭中那棵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争论话题 《项脊轩志》最后一段是作者在作文 13 年后补写的,因此有人认为原文就很完整, 这一段不能算作正文的一部分。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文章通过记叙项脊轩——作者 当年的一座书斋,生动地追溯了青年时代刻苦好学的生活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同亲人—— 祖母、母亲、妻子的一段“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运用示例 斯人已去,亲情永在 那一口老屋是你志向的开始,那一声呼唤是你温暖的洋溢,那一次对话是你爱情的延续。 可如今,只剩那如血的残阳拉长你瘦长的影子,撕扯你孤独的心灵,你的眼在流泪,你的心 在滴血。到哪里去找寻往昔的点点滴滴?寂寞凄凉里,归有光,你将如何追忆那消逝的过往 呢?虽然“百年老屋”几经兴废,三世变迁、人亡物在,但那浓浓的亲情犹在。 二、课外素材 一道光年间古宅亟待保护 日前,有市民向记者反映,位于南昌青山湖区京东镇梁万村,有一栋道光年间的老宅子。 这座原本为九进三开间的赣派建筑,如果再没有人关注并加以保护,恐怕也将面临消失的危 险。接到市民反映后,记者来到梁万村见到了这 栋老宅,老宅主人之一的梁女士接待了记者。她告诉记者,这是一座原本为九进三开间 的赣派建筑,是目前南昌保存较为完整的赣派建筑,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只剩下三进了。 记者在老宅门外注意到,老宅坐北朝南,门头上用红砖和青砖雕刻的各式砖雕花鸟逼真, 人物传神,栩栩如生。门楣四周分别雕刻有喜鹊弄梅图和鸳鸯戏荷图,寓意和谐喜庆等。由 于年代久远,许多雕刻已经残缺不全了。 据梁女士介绍,这栋房子是清朝道光年间(1820),她的祖上建的,距今已 190 多年,历 经 7 代子孙,一直传承到现在。“80 岁的老父亲目前最大的愿望是将这栋老宅子保护下去, 但是单凭自己家的力量对这栋老宅进行修葺是远远不够的。”梁女士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 关注到这栋老宅子,不要让它跟村里其他老宅一样就此倒塌荒废了。 选材感言 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提供认同,增强自信,这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 义和价值。古建筑一旦损毁,它和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都将不复存在。所以,只有把古建筑 保护好、维修好,让它们以其原有的面貌长久地保存下去,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 的年鉴”“文化的载体”等作用。保护古建筑,让古建筑流芳千古、古为今用、为后人服务,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负的社会责任。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命题: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先读佳作 给老宅的一封信 老宅: ①你好! ②还记得我吗?我是曾住在三单元四楼的那个爱笑爱跳的小丫头啊。我 11 岁的时候离开 与我共伴多年的你,到现在已经 8 个年头啦!你不记得我了吗?(3)是呀,也许你实在太老了, 听妈妈说你都 60 多岁了。不过,没关系,嘻嘻,(3)我还记得你。 ③我还记得你坚硬的身躯和狭窄的过道。那可是儿时我与伙伴们玩乐的天堂呀。(3)放学 归来,我们不着急回家,一边上楼,一边比赛踢毽子。背着那么沉的书包,可我们却不觉得 累,我们疯笑着,(3)笑声回荡在整栋楼里。 ④我还记得现在仍旧住在你坚实身躯中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当然还有我童年的伙 伴们。陆爷爷的身体还好吗?当初他腿疼,我给他捶腿的情景还记忆犹新。他笑起来真慈祥, 连白白的眉头都笑弯了,他还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呢! (3)宋阿姨还抱着她的宝贝“楠楠” 出来晒太阳吗?咦,错啦,错啦! (3)楠楠想必也该上小学了吧。看我,心里记着的还总是 旧时的场景。还有方昕,我儿时的好伙伴。她眯起眼睛的样子像一只吃饱喝足的小猫咪般可 爱,她去了哪所高中,是变胖了还是变瘦了? (3) ⑤我还记得你身边的小路和小河。河水潺潺,滑过我的皮肤,也流向了我的心田。我还 记得夏日河水中与同伴嬉戏的场景,一边开心地撩起水花,一边担心水里那传说中可怕生物 的袭击。而那条小路,我更是无法忘怀,不仅仅是在那条路上我曾与儿时同伴携手走过,不 仅仅是那个小卖部经营着好看的贴纸与文具,更不仅仅是那满街飘香的小吃的香味,那里的 一棵弯柳,一个丝瓜架,路边的砖瓦就足以牵动我所有儿时的回忆。老宅,听说你和那条小 路、那条小河都成了被保护的对象,你的外墙都被画上了所谓的“济南名片”,我说不清是 喜是忧,我总害怕那样的保护会使我们失掉原来的气息。 ⑥老宅,搬走后,我又回去看过你三次。妈妈总是说,才这么小的孩子,怀旧情结怎么 会这么深呢?我也不知道,老宅,也许在我的心中,只有你才算得上“家”吧。 ⑦老宅,高考结束后,我就又可以回去看你了。呵呵,我是多么盼望啊! (3) ⑧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3) 此致 敬礼! 爱你的小丫头 2007 年 6 月 7 日 思悟亮点 1.写法灵活 (1)本文采用了书信体的形式进行写作,请说一下书信的格式要求。 提示 a.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b.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 c.信末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 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 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面应该加上一个感叹号,以表示祝颂 的诚意和强度。 d.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 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 再下一行写日期。 (2)请谈一谈这封书信体作文的独特之处,以及写作书信体作文的好处。 提示 本文行文切入角度新颖,构思与众不同。虽是书信体,但收信人竟是自己住过的老宅, 实在让读者想不到。“老宅”牵出了作者记忆深处众多的人物和事件,这切合了“时间不会 使记忆风化”这一话题。作者通过一封书信把往事、感情通过老宅展示出来。 书信体作文的好处有以下几点:拟题简单,便于抒情,容易把握,内容可以写得丰富多彩。 2.语言优美 (3)本文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朴实亲切,自然俏皮,有亲和力。请举例说明口语化是如何在 文章中体现出来的。 提示 a.使用恰当的句末语气词,如第③段中的“那可是儿时我与伙伴们玩乐的天堂呀”, 第④段中的“他还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呢”“错啦,错啦”。 b.使用口语词汇,如第②段中的“嘻嘻”,第④段中的“咦”,第⑦段中的“呵呵”。 c.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如第③段中的“疯笑”,第④段中的“是变胖了还是变瘦了”,第⑧ 段中的“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 答案精析 语言知识积累 一、 (1)jǐ (2)lù (3)qì (4)yuán (5)shǔn (6)yǎn (7)mínɡ (8)lài (9)páo (10)yù (11)bǐ (12)fēi (13)hé (14)hù (15)jiōnɡ yǒu (16)pí pɑ (17)ɡū 二、 1.(1)雨水 (2)栏杆。纵木为栏,横木为楯 (3)优美舒缓的样子 (4)已逝世的母亲 (5)古代男童 15 岁时束发为髻,表示成童 (6)古代已婚女子回娘家省亲 (7)高高耸立,像伞一样 2.(1)通“尔”,你 (2)通“合”,关闭 3.(1)离开。(2)女子出嫁。(3)处处。(4)一丈见方。 4.(1)才/最初/开始 (2)等到/处处,到处/勾结/并列,挨着 (3)来访/走过,经过/胜过, 超过/错误,过失 (4)先前,以前/逝世的 (5)应当,应该/挡 (6)女子出嫁/回来 (7)安 放/设置 (8)介词,在/介词,和/介词,比 (9)做过/成为 (10)连词,表并列,可不译/代 词,通“尔”,你/连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 (11)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放在时间词后凑足音节,不译/结构助词,的 5.(1)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哺育 (2)名词用作动词,筑起围墙 (3)名词用作动词,上朝 (4)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5)名词作状语,向下 (6)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7)名词作状语, 在前面 (8)名词作状语,向西 (9)名词作状语,亲手 (10)名词作状语,内,在里面;外, 在外面 6.(1)判断句 (2)省略句,“使屋顶不上漏” (3)状语后置句,“尝于此居” (4)状语后 置句,“室西于中闺连” 7.(1)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 (2)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经过的人是谁。 整体感知 B [B 项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课堂互动 1.本文的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作者把经过选择的 看似零散的材料集中到项脊轩里来,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 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 西产生内部联系,“形”“神”得到和谐的统一。 2.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三件事: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 祖母,长号不自禁。 这三件事在情感的表达上不一致。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在客观 的记叙中寄寓深深的感叹。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衷,却只是有泪无 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则“令人长号不自禁”,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 了控制。由压抑转为外露,由平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晰。 3.这一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了作者丧妻前后欢乐和悲痛的感情。 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眼前,而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 让人动容。这部分与前一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着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 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文章的结尾,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了妻子的笑貌,就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 由“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 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末句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 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问题争鸣 (观点一)文章前四段写项脊轩的景物、沿革、遗事、遭际等,这就已经构成了一篇独立、完 整的文章,如果再将最后一段算作正文的一部分,那就破坏了文章本来的完整性。另外,文 章前四段写于作者 18 岁时,此时的他虽然也有对人事变化的伤感,但毕竟正青春年少,对未 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所以其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基调是昂扬奋发的。而最后一段写于 13 年后, 此时的作者经历了人生中更多的变故,其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因此 补写怀念亡妻的一段文字冷静平淡得多。这正是文章最后一段与前文不协调之处,因此不应 该把这一段算作正文的一部分。 (观点二)最后一段虽然是多年之后补写的段落,但读来丝毫没有不适之感,因为这一段和前 文一样都是紧紧围绕项脊轩展开记叙的。此时的作者,经历了人生更多的风雨,对人生、对 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其表达感情也变得更加含蓄。虽然前文描写、记叙已经很完整, 但添加上这一段后文章变得更加深刻感人,这对原文的境界是一种极大的提升,因此,理应 把最后一段看成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