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射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
- 1 - 高二期末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8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 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 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 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钱穆先生曾从地理生态学角度对人类文明进行了考察。通过对比他得出一个结论,农耕 文明所孕育的和平、包容、中庸、多样性等文化特征将是处于文明冲突中的人类未来的选择 方向。农耕文明即以中华文明为标志。所以,重新阐述中华文明的生态思想便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是从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大地而画八卦肇始,天水的伏羲庙里立 着他的塑像,这是中国人最早的文化形象:一个人矗立于高山之巅,头顶是浩瀚无穷、神秘 莫测的星空,眼前是广阔无垠、连绵不绝的大地、山川,人是其中一个既渺小又伟大的存在。 - 2 - 它说明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是道法自然,是人在广阔的生态环境中确立自身的存在,而不是像 亚伯拉罕那样在旷野里仰望星空只倾听神的安排。因此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最早的生态 文化。八卦是天地变化的八种景象,理解了这一点,人类便可以顺应自然稼穑、收获、生养。 后来周文王将其演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是一年中各种气象的循环,是自然规律。这便 是《周易》的思想。根据这样一种思想,商朝时中国人确立了四季,周朝时发展为八节,秦 汉时演变为二十四节。 现在来看,《易经》不单是中国最早的生态哲学著作,也是人类最完备的生态文化的元典。 孔子在编纂《易经》的各种文献后加入“道”“仁”“君子”“礼”等关键词,犹如在大河 里扔下一块块巨石,使一部自然主义道术拥有了人道主义思想,也使天道与人道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老子的《道德经》通篇讲了一个道理,即道法自然的治世理念,应当是《易经》之 后的第二部生态文化的元典。儒家试图树立人的伦理形象,将人从自然界中区别开来,道家 则从天地万物的变化中将人重新放置于自然界中观察,一正一反正好说明了人的存在的多维 性。 这种看上去有分歧的思想在董仲舒时得到了统一,他集百家之长,将旧儒家发展为新儒 家,形成了“天人感应”之观念,并依循阴阳五行学说确立了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这是道 法自然的社会应用。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逐渐形成。后世中国文 化与西洋文化相区别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其整体观,即在天地之中确立人的关系,一方面根据 自然生态的伦理构建人类社会的伦理,将人伦确立;另一方面,又常常将人重新放置于浩茫 的宇宙之中,使人在理解天地、效法天地的过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忘却自己的主体性。 中国人关于生态哲学的观念,不仅仅停留在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以及应用在 社会治理和日常生活方面,而且还深刻地体现在个体生命的本体世界。《黄帝内经》是黄帝与 岐伯关于养生的对话著作。表面上看,它是一部医学著作,究其实质,仍然讲的是人如何道 法自然、延年益寿,因此,也是中国人关于个体生命的生态哲学。阴阳调和、道法自然是其 基本原理。 雅斯贝尔斯在考察人类轴心时期的大哲学家时发现,其他的哲学家基本都是与神交往进 行思想,只有中国的老子和孔子是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思想。而这正是今天人 类生态文明时期苦苦寻找的生态思想。 - 3 - (摘编自徐兆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2018 年 6 月 16 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钱穆认为,处于文明冲突中的人类未来选择方向是农耕文明所孕育的某些文化特征。 B. 天水伏羲庙里的伏羲塑像是中国人最早的文化形象,也是中国生态文化的生动体现。 C. 《易经》和《道德经》是两部生态文化的元典;前者重“人道”,而后者重“天道”。 D. 董仲舒将旧儒家发展为新儒家,其思想对于天人合—的生态思想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2.下列对原文的论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从钱穆先生的研究结论说起,自然引出“重新阐述中华文明的生态思想便具有重要意 义”的观点。 B. 文章不仅分析了中华文明的生态思想的形成过程,也阐述了它在社会治理、本体世界等方 面的体现。 C. 文章多次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既有中国生态文化内部的对比,也有中国文化与西洋文化 之间的对比。 D. 文章以解决当今人类社会的文明冲突为立足点,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的 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四季、八节、二十四节都是从《易经》中发展而来,体现了天道与人道有机地结合。 B. 儒家将人从自然界中区别开来,而道家则将人重新放置于自然界中;两者存在根本分歧。 C. 《黄帝内经》既是医学著作,也是哲学著作,蕴含了阴阳调和,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 D. 雅斯贝尔斯认为老子和孔子在道法自然基础上创立的思想正是今天人类苦寻的生态思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 4 - 材料一: 2016 年 11 月 30 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 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 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 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残。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 24 等份,每一等 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著、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 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的一 套天文气象历法。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同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描述了一年中不同 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并 记载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 太阳历。它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这一古老的阴阳合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千百年来一直被 我国人民沿用。即使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它所含的古老智慧同样非常有价值。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 地所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 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 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今天依然具有多方 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 念,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摘编自《郑州晚报》2016 年 12 月 1 日) 材料二: 公元前 1200 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 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 成。 - 5 -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的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 一年的四季。 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自 1645 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定气法以太阳运行的位 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 15 度所到达的位置。现代“二十四 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历史朔源》)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变化状况,是我国物候交化、时令顺序的标志, 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 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 吃椿芽儿”,又如依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 等等。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 华民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文化多样性发 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 2016 年 12 月 1 日新华社报道) 4.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蕴含的古老智慧在今天看来同样 非常有价值,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B.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之后之所以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为多民族所共享, 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C. 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常用阴历,有时也用农历,“二十四节气”属太阳历,又被人们列入农 历,由此可见农历和阳历两个系统互有交叉成分。 - 6 - D. 民间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每句含六个节气,其中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所指的节 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5.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 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我国古人已经用甲骨文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 表明,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B. 从最早记载“四方风”始,到从《时宪历》开始并沿用至今的“定气法”止,在近三千年 的发展历程中,“二十四节气”一步步完善。 C. 近八成国人要么仅仅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要么完全不了解。这表明,两千多年来“二 十四节气”跟人们的生活是渐行渐远的。 D. 战国时记载了八个节气的《昌氏春秋》和西汉时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 是两部和清初的历书《时宪历》性质相近的专著。 E. 国人对“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美食及相关传统活动和诗词、谚语的了解关注度高,表明人 们对它的需求既有实用性,又有人文性。 6.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 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①当时 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 - 7 - 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 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 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 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 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 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②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 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 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 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 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 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 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 “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 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 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 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就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 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还从 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 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 8 -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 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 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 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③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 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 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 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 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 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 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 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 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 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 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 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也为 - 9 - 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 B. 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又设法开发煤 矿,表现了饱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 C. 《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展, 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 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 卷,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 8.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 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 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郡阁下 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 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 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居几月,武 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项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 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 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 - 10 - 自此深忌子良。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 大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 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寻薨, 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 有异/ B.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 有异/ C.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 有异/ D.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 有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 “百斛”,泛指多斛。斛,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 “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多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 C. “友悌”,与朋友相友爱。“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的道理反复讲给 百姓听。 D. “不豫”,“豫”为安和之喻,“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 - 11 - 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 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黹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 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 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士子的文章以 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 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 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2)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己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代古诗歌,完成 14~15 题。 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① 贾岛 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 莫嫌滴沥红斑②少,恰是湘妃泪尽时。 (注)①诗人以一枝斑竹赠给友人作手杖,这首诗写于其间。②“红斑”事见《博物志史 补》,云:“舜之二妃,日湘夫人。 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尽斑。” 14.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诗的前两句写斑竹拄杖之由来,“拣得林中”语出平淡,但却反映了诗人找遍竹林的过程。 B. 这首诗写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之事,言简意深,体现出了“近事浅语,出于天然”的特点。 C. 作者借此竹“结根石上”,说明此竹生命力顽强,生长的环境是很贫瘠的,不是随便就能找 - 12 - 到的。 D. 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说此竹是“最细枝”的,后用“恰是湘妃泪尽时” 传递出深层意蕴。 15.诗中运用湘夫人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与蚯蚓之喻作对比,论证了“学习不能心思浮躁” 的观点。 (2)《诗经·卫风·氓》以“______,_____”起兴,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词人想象用大块烤牛肉犒劳军士的 壮观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 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 进 入 世 界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之 后 , 创 新 在 某 些 人 那 里 几 乎 成 了 贬 义 词 。 (__________________)。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 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______了。突破前人、大 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 ______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 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 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 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 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 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 - 13 - 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 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 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 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18.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 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 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 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 之路来。 B.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 创新之路来。 C.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 新之路来。 D.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 的创新之路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 14 - 城区道路不仅有机动车通行,①____。为了保证道路夜间使用安全,城区道路每隔一段 距离安装一杆路灯。而城区外的高速公路是禁止非机动车和行人进入的,机动车高速行驶时, 间隔安装的路灯会产生一明一暗的照明效果,非但不能帮助司机看清路况,②____。高速公 路利用完善的路面标志和反光设备,通过汽车前灯的强烈照射,将各种交通指示清晰地反射 到司机的眼里,足以起到安全导向作用。因此,③____。 21.下面是拼多多购物操作流程图,请把这个购物流程完整地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 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50 字。(5 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今年五四青年节,在美丽的东海之滨,郑州舰实习舰长韦慧晓向全国电视观众讲述了她 逐梦深蓝的传奇故事。这位来自广西百色的壮族女子,拥有着旁人眼里“开挂的人生”。23 岁 在华为就职,曾任副总裁高级秘书;27 岁获环球洲际小姐大赛中国特区赛区十佳,并考取中 山大学研究生;28 岁赴西藏支教;30 岁成为中山大学博士;34 岁时,她“高龄”入伍,加入 人民海军,用 6 年时间成长为人民海军史上第一位实习女舰长。 韦慧晓的成长与她的价值观密不可分,她说:“有两种价值观:一种价值观,是戴着非 常昂贵的手表,好显示出来自己身价百倍;另一种价值观是我这种价值观,一块不贵的手表, 因为我戴过了,所以身价百倍。” 因为这句话,韦舰长圈粉无数。这句话,引爆了很多观众 的朋友圈。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 15 - 抄袭;不少于 800 字。 - 16 - 高二期末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 C 2. D 3. C 4.C 5.BE 6.①体现了中国人尊重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②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使进 了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 7.D 8.①突出高阳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年又春想去扶贫形成顺应,也与后文受到破坏的情景形成 对比。②高阳山美丽的秋景,象征扶贫工作的成功.衬托年又春内心的满足和喜悦。③暗示 高阳村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渲染下文悲凄的氛围。 9.①“缝山针”是主要人物年又春反思的产物,体现了他勇于反思、敢于直面自己错误的精神。 ②由开发高阳山到“用针缝山”,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③“缝山针”预示经济发展力式的 转变,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前景,凸显了小说主题。 10. A 11. C 12. D 13. (1)萧子良少年就有清雅(清高)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全心全意对待宾客, 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 (2)过了几个月,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服,人们议论怀 疑要立萧子良为帝。 参考译文: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字云英,是齐武帝的第二个儿子。自幼聪敏。武帝在赣县任职的时候, 与裴后关系不和睦,派人用船送裴后回京城,已经上路了,萧子良当时年纪幼小,在厅堂前 很不高兴。武帝对他说:“你怎么不读书?”萧子良说:“我娘在哪里?为什么还要读书?” 武帝感到很奇异,便召裴后回到了县里。 萧子良重道义、好古雅,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先死了,萧子良便赐给他的妻子 - 17 - 米一百斛,免去一个人的赋税,供给她柴草。郡阁下有虞翻的旧床,萧子良罢任回家,便把 床带回来了。后来萧子良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武帝即位,封他为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任都督。永明二年(484 年),担任护军将 军,兼司徒。四年,晋升为车骑将军。萧子良少年就有清雅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 全心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他喜欢做一些美好的事情,夏天客 人到了,他就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让他们撰写文化教育的论著。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 作品,萧子良也让人撰录。 武帝生病了,诏令萧子良带着侍卫到延寿殿侍奉服药。萧子良日夜守在殿内,太孙每隔 一天进去参见一次。过了几个月,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 服,人们议论怀疑要立萧子良。武帝不一会又苏醒过来,问太孙在哪里,于是召东宫的卫士 都随着进宫,遗诏让萧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萧子良一向仁厚,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便推荐萧鸾,诏书说:“事情不论大小,都要跟萧鸾商量。”这正是萧子良的愿望。太孙从 小就养在萧子良的妃子袁氏那里,袁氏对他很慈爱,此前他曾经很害怕不能被立为继承人, 从此深深地忌恨萧子良。 萧子良又和文惠太子共同喜欢佛教,非常友爱。他劝人做善事,从不厌倦,由此最终赢 得了很大的名声。萧子良被晋升职位为太傅,增加仪仗为三十人,本官依旧,解除侍中职务。 隆昌元年(494 年),加给他特殊的礼制,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不用趋步,赞拜不用报名, 升任都督南徐州。这年他病情很重,对身边的人说:“门外应该有异常情况。”派人去看, 见淮河中的游鱼无数,都浮出水面涌向城门。萧子良不久后去世,终年三十五岁。 14.C 15.作者希望友人不要嫌弃此竹杖斑纹稀少,它是泪水即将干枯之时长成的。作者赠与友人“泪 尽” 斑竹,告诉友人他们之间的情谊就如“湘妃”之情一样深厚,这斑竹杖代表了他们之间 的深厚情意。 16.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八百里分麾下炙 17.C 18.C 19.B 20. (1)还有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 (2)反而会造成安全隐患 (3)城区外的高速公路不 - 18 - 安装路灯 21.购物发起人通过自媒体下单开团或者参团,付款后分享给好友、邀请好友一起参团。在约 定时间内,如果能够凑齐成团人数并成功支付,那么商家就发货。否则,在约定时间内,如 果不能够凑齐成团人数,系统会自动将所支付的货款原路退回。 22.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中国 五月的鲜花,为青春绽放;炽热的阳光,因梦想燃烧。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机缘,都要承担其所处时代的历史使命。 从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到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从开拓奋进的改革开放到全面小康的决胜进 军,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 乐章。“千秋家国血未冷”,青春的热血里流淌着敢为人先的勇气,涌动着一往无前的执着, 承载对人民和国家舍我其谁的责任与使命,熔铸成为梦想、为民族的奋斗与担当。 伟大的时代,让青春的世界海阔天空。“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梁启超先生百年前对青年的寄语辉映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快速发展、深刻变革的广袤土地, 为青年实现梦想、人生出彩搭建起宽广的舞台;层峦叠嶂、水流湍急的“历史三峡”,呼唤敢 为人先的少年英雄勇立潮头、担当重任。一如 30 多年前激情燃烧的改革岁月,“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的历史大潮赋予青年发展的无限可能,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政策导向与社会氛 围为亿万青春提供了释放潜能、体现价值的难得机遇。让青春的激情在国家建设中迸发,个 人的才能在公平环境中释放,梦想的种子在社会呵护下发芽,无数朝气蓬勃的生命浪花汇聚 在一起,必将汇成前进的洪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荣,助推中华民族在圆梦路上不 断抵达新的高度。 坚定的信念,令青春的脚步铿锵执着。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不仅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思想多元、观念多样的冲击下,追名逐利的诱惑在增多,生活压 力、现实理想的落差间,坚守信念的考验更严峻。是囿于物质的满足,以利己的“精算”谋 划人生,还是突破一己得失,在更广阔的天地书写精彩的人生?青年有信仰,民族有力量, 国家才有希望。赓续历久弥新的五四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纷繁 多变的社会现象就不会彷徨,在学业、情感、职业的困境中就不会纠结;洞悉历史发展的规 律性,坚信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坚定民族复兴的必然性,广大青年就会充满涉过激流险滩的 - 19 - 信心与勇气,在追寻梦想的路上阔步前行。 梦想渐行渐近的步伐,凝聚着无悔的青春奋斗。“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 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无论是平凡岗位的默默奉献, 抑或在时代大潮中搏击风浪,创造,永远是青春最鲜明的底色,始终是推动历史车轮劲的动 力。把知识储备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到基层和群众中丰富阅历,本事才能“上得来”,干事 才能“拿得起”;将勤于学习与勇于创新结合起来,在继承中突破陈规,在现实与理想中寻找 可行路径,创业终将迎来成功的曙光;把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结合起来,为世界和平、中国 与各国人民友谊、合作共赢多做贡献,一个开放、自信和充满朝气的中国就将收获更多友好 目光,赢得更大发展机遇,也为人类的共同家园播撒和谐与希望的种子。 致敬青春,放飞梦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