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全国)(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全国)(3)

‎2018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教案(全国)‎ ‎ ‎ 文言文阅读的三个选择题(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分析综合题)出错几率较小,考生失分的重灾区是翻译题。基于二轮复习抓重点、补短板的复习思路,本专题将重点突破文言文翻译。对于选择题重在让考生熟悉题型,掌握考场的应对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专题常考题型]‎ ‎[二轮备考策略]‎ 基础保分题型 ‎——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分析综合题 基础题速过 ‎——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分析综合题 重点拉分题型——翻译题 翻译题精研(一)——译出要点保高分 翻译题精研(二)——译出规范创满分 第1课时 基础题速过——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分析综合题 认定、排除、巧比对,3法准解文言文选择题 所谓“认定”即直接对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选项的正误做出判断;所谓“排除”是指运用一定的逻辑推理,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或与文章信息内容不符的干扰项。这两种方法都要建立在综合考虑文章(段落)内容、题干和选项等各种信息的基础之上。“比对”包括选项与原文、选项与选项之间的比对,它不仅是方法,更是思维的过程。比对时要调正心态,更要注重细节。上述方法往往不单一使用,而要综合运用;要明确某一方法侧重对应的题型,且能够运用娴熟,甚至内化为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高效,在考场上“过关斩将”。‎ ‎[典例感悟] (2016·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 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 题型一 文言文断句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解析:选B 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全文大意的领会。首先,通读选文,大致了解文本的内容。其次,根据画波浪线句子中主语的变换初步断句,如“为政有能声”的主语是公亮,“悉窜他境”的主语是“盗”,“不闭”的主语是“户”,“亡橐中物”的主语是“使客”,“报”的主语是公亮。再次,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殆”前面要断开,虚词“耳”后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结合选项做出判断即可。‎ ‎[技法指导] 文言文断句“4巧招”‎ ‎1.先易后难,去同辨异 ‎“先易后难”即在大体了解文段语意的基础上,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去同辨异”是指搁置各选项断句相同之处(如本题中“为政有能声/”与“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只辨析不同之处(如本题中“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以聚焦重点,简便快捷,事半功倍。‎ ‎2.找动名词,分析语法 无论古今汉语,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语、谓语和宾语,而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因此,找出了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代词),就能区分独立的句子,也就明确了句意,从而正确断句。如本题中第一个“盗”是名词作主语,“窜”是动词作谓语,“他境”是名词作宾语,“盗悉窜他境”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故“他境”之后应断开。‎ ‎3.抓标志词,认定位置 标志词一是指常见虚词,如常用于句首的“夫、盖、今夫、若夫”等前面要断开,常用于句末的“者、也、矣、哉、乎、焉、耳、耶、欤”等后面要断开,关联词“遂、虽、苟、向使、是以、所以、于是、然则、至于、至若”等前面要断开;二是指句式的标志词或固定结构,如“……者,……也”“为……所……”“不亦……乎”“何……之有”等。如本题中的虚词“耳”后面要断开。‎ ‎4.明确特色,借助结构 文言文中常有对偶、排比、对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整齐划一的句式等,抓住特色,利用结构断句,常能断开一处就能断开几处。‎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善用排除法、注意关键实词、利用词类活用、借助文史知识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断句方法,此不赘述。‎ 题型二 古代文化常识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解析:选C 古代文化常识博大精深,本题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技法指导] 文化常识判断“3妙法”‎ ‎1.调动积累,认定错项 古代文化常识点多面广,涉及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音乐典籍等,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门别类地积累记忆。做题时,要调动平时所学知识,特别是课本中出现的知识,以便触类旁通。如本题C项“有司”即可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召有司案图”一句做出判断;D项“契丹”可联系所学历史知识做出判断。‎ ‎2.利用语境,巧妙排除 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内涵比词典中更丰富,故需结合语境才能具体理解。如本题A项中的“首相”,从文中看,“首相韩琦每咨访焉”,显然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应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结合语境,才能知道“首相”的具体内容。‎ ‎3.剖析语素,分析结构 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注意词语的婉词、比喻义、引申义等。如本题B项的“建储”,联系“建都”一词,“建”应是设立、确定,动词;联系“王储”一词,“储”应是已经确定继承皇位等最高统治权的人,名词。“建储”一词为动宾结构。‎ 题型三 分析综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解析:选C C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派使者”的不是曾公亮,而是朝廷;也不是“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而是“告诉赵滋皇帝的旨意”。‎ ‎[技法指导] 文言文分析综合“3步走”‎ ‎1.整体阅读,注重圈点 阅读时,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全文内容,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初步的分析评价;对重要人物、关键事件和评论性语句要做好圈点,为后面做题打好基础。‎ ‎2.细化选项,文题对应 试题中拟设的四个选项是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也就是选文四个方面的内容要点。答题时,要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选项中的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最好用笔划出区域,用斜线隔开,并在有关区域表明ABCD。‎ ‎3.细心比对,排除干扰 即把选项和文本中对应的语句,详加细读,在比对中发现选项中的干扰因素。选项的干扰因素一般有如下类型:(1)错位信息。这是高考设错常用的形式,常常是非此人的行为当作此人的行为,非此时间的事情当作此时间的事情等。如本题C项把“派使者”的朝廷,说成曾公亮。(2)错解词语。有些选项是直接对文中某些存在重点词语的句子的间接翻译,表述时将重点词语的意思故意弄错。如选项C中“调解”一词使用不当,根据文章“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可知不是调解,而是传达命令。(3)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强加了这种关系或将这种关系倒置。(4)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透露这种信息而无端地增加了这种信息。如本题C项“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即无中生有。(5)颠倒是非。将文中或然的信息说成必然,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已然。比对时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仔细对照,看有无迷惑性、欺骗性的曲解。‎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做了会稽县知县。老百姓的农田在镜湖旁,常常担心湖水泛滥。曾公亮立起闸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受益。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管理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百姓夜不闭户。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说:“我们境内没有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对同行的人)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悉法令条文,久经历练,熟知朝廷台阁的规章,位居首位的宰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储君,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论处。曾公亮说:“这是禁物,获得它虽是强行盗取,但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关部门讨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听任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出事端。曾公亮说:“事情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朝廷派使者告诉赵滋皇上的旨意,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授予曾公亮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职位,不久又加封为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却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如果不参加我们皇上赐给您的筵席,这就是对我们皇帝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举用管理永兴军。过了一年,回到京师。不久就在太傅任上辞官归居。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家产增至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革的各种政务,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装作不同意。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在神宗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荐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加固宠幸。‎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