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丹阳高级中学、如皋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三校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丹阳高级中学、如皋中学2020届 高三上学期三校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I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流水不仅倒映着山,也在修改着山。一座山在水的倒影中变得朦胧, ,变得柔软,仿佛随波荡漾。水也因山的存在而越发幽深,越发纯净。山与水互为镜像,使彼此的美学特征越发 。山水是中国绘画艺术中不可分割的两种 ,成为一个画种的名称,也成为一种审美原型。 A. 模模糊糊 凸显 成分 B. 影影绰绰 凸显 元素 C. 模模糊糊 突显 元素 D. 影影绰绰 突显 成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词语的基本意思,从以下几个角度辨析:感情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第一个空,影影绰绰:形容人或物隐约,看不真切。模模糊糊:指看不清事物的状态或意志不清醒。文段中说的是山在水中的倒影隐隐约约看不真切,应选用“影影绰绰”。 第二个空,凸显:清楚地显露。突显:突出地显露。文段中说的是山与水互为镜像,使彼此的美学特征越发清楚地显露出来,应用“凸显”。 第三个空,元素:要素。成分:构成事物的各种物质或因素。文段中说的是山水是中国绘画艺术中不可分割的两种要素,应选“元素”。 故选B。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但丁精神的基本特征就是深刻、崇高、锲而不舍的自我批判、自我忏悔、自我完善的自觉意识以及对全民族、全人类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思虑和关切。在人类物质进步的发展历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清算社会历史的和精神观念的陈腐垃圾的基本原因 ②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每前进一步总要有一批思想家最先挺身而出 ③事实上,这种但丁精神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人类走向历史进步 ④离不开这种自觉的批判精神、忏悔意识和进取意志 ⑤而个人、民族和人类在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中 ⑥离不开精神进步这一重要层面 A. ⑥②①⑤④③ B. ④②①⑤⑥③ C. ④③⑤⑥②① D. ⑥⑤④②①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以下的答题事项,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本题根据前文语境“物质进步”,观察所给语句,应该说“精神”,总说精神的只有⑥,所以可以排除BC两项。根据理解文本语境,第⑤④由总说,到说个人、民族、人类,所以必然与⑥衔接。②①“为啥什么”“基本原因”内容相连,最后是看文段空缺处的结尾句③,是对上面的总结。故选D。 3.下列最能概括所给文段内涵的一项是( ) 采撷绿叶以为茶,除扫落花以为枕。禅语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株妙法莲花徐徐开启。诗语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不悔错过的阳光,不惧即到的风霜,怒放而灼灼其华,凋落如春泥护花。 A.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 一年四季总有画,心有快乐春常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筛选重点句子(或词语),归纳主要意思,最后根据字数限制组织语言答题。 本题所给文段开头两句说绿叶落花各有其用途。接下来的禅语说的是生命的每一时刻都应像莲花徐徐开启,向世界播放美与清香。诗语说的是,活着就要灿烂、奔放,要像夏天盛开的花那样绚烂旺盛,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面临死亡,要静穆、恬然地让生命逝去,不必轰轰烈烈,更不要感到悲哀和畏惧。最后总结,人生应“不悔错过的阳光,不惧即到的风霜,怒放而灼灼其华,凋落如春泥护花”。整个文段强调的是要用正确的心态对待生活,心中要有快乐。 A项强调的是奉献精神,不符合题意。 B项强调的是奉献精神,不符合题意。 C项强调的是逆境出人才,不符合题意。 D项强调的是对生活要心存快乐,符合题意。 故选D。 4.对下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人与人之间有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 B. 人们总是羡慕别人的环境优于自己。 C. 我们现实中面对面却不知相距多远 D. 有对比才有差别,有比较才能鉴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图文转化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针对漫画“重神似”“善夸张”“常暗示”的特点。我们在看漫画时,一要“悟神韵”——领悟漫画中人、悟的特征、品质等;二要“重细节”——特别是一些看似可有可无的的地方;三要“善联想”——有画面内容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事、现象等。此题首先要明确画面的主体,有两个玻璃鱼缸紧靠在一起,两个鱼缸里各有一条金鱼面对面紧靠着,对视着。虽然看起来两者紧靠着,也望得见彼此,但相隔两层玻璃而不自知。漫画讽刺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虽然身体靠得很近而心却离得很远。所以C项最符合漫画的寓意。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锡,字昌龄。曾祖钊,祖易从,父再荣,皆弗仕。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和州历阳、无为巢二县主簿。改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三年,乃用举者以集庆军节度掌书记充国子监直讲。七年,乃用举者召试集贤校理。坐考锁厅①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先时主者多持事往决于中书,公独视法如何,不往。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成都钤辖司奏请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原者,虽数赦,犹论如法。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公于议法多如此。 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②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③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仁宗亦疑,乃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知太平州。上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所举多善士,未尝听人请属。还为三司户部判官,求知宣州,许之。至则召五县令,约以州所下书有不便封还,故县得自为政而州无事。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流人。计口量远近给食遣去,去者率钱买香焚之府门以祝公,至或感泣。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 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八。 (选自王安石《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注】 ①考锁厅:宋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专门为有官位的人举行的一种单独考试。②大辟: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朝后泛指一切死刑。③编敕:将皇帝的命令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程序。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用举者以集庆军节度掌书记充国子监直讲 用:因为 B. 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原者 原:推究 C. 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 希:迎合 D. 未尝听人请属 属:同“嘱”,嘱托,请托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孙公任同判尚书刑部之前,主事者常常到中书省去请示案件如何判决,而孙公到任后却可以独立判断案件,依法审理,无需向上请示。 B. 孙公向皇帝上报开封府执行皇帝的命令比朝廷的法律更严苛,应当修改,皇帝认为有理,并且称赞了开封府尹。 C. 皇上让孙公担任淮南路提点刑狱,孙公在淮南两年,使十三个被判处死刑的人活了下来,由他推荐的多为贤良之士,孙公从未接受别人的请托。 D. 孙公担任宣州知州时,允许各县各自为政,宣州因此相安无事;后担任舒州知州,遣散流民,流民离去时都烧香为孙公祈福。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2)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 8. 孙公为官时表现出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案】5. B 6. B 7. (1)孙公按照名册抓捕行凶作恶的人,告诫他们不改变一定极其严厉地核查惩治,但是对于其他事务都用仁爱宽容的态度治理,所以县里的百姓都敬畏爱戴他。 (2)等到被替代离去,州里的百姓关闭城门挽留他,傍晚时,(他)与百姓争抢着才出了城门,便以告老还乡的方式退休。 8. 仁厚,不伤及无辜;不畏权贵;善推贤良,拒绝私托;体恤百姓,赈济流民。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些实词,然后要把实词逐一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B项,“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原者”意思是“刑部的详覆官认为有皇帝特别的命令,遇到大赦不能原谅的”,原:原谅。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并且称赞了开封府尹” 错误。原文说的是“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③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意思是孙公趁机启奏开封府执行皇帝命令比朝廷的法律更严苛而应当改正的几件事情,仁宗都认为是对的。有一天,仁宗问开封府尹孙公的姓名,称赞孙公,可见皇帝称赞的是孙公。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句前省略主语“孙公”,翻译时当补出;“籍”,名词作状语,按照名册;“取”,抓捕;“凶恶”,形容词作名词,行凶作恶的人;“戒”,告诫;“穷极”,极其严厉;“案”,核查;“治”,惩治;“而”,但是;“其余”,其他事务;“一”,都,一概;第二个“以”,用;“故”,所以;“人”,百姓;“之”,代词,代孙公。 (2)“及”,等到;“比代去”,被动句,被替代离去;“阖”,关闭;“留”,挽留;“之”,代词,他,指孙公;“薄暮”,傍晚;“与争门乃得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孙公”,可译为“他与百姓争抢着才出了城门”;“以”,用;“致事”,退休;“以老告致事”,用告老还乡的方式退休。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找到答题区间,然后筛选相关信息,概括答案。本题要求概括“孙公为官时表现出哪些优秀的品质”,解答时可通读全文,筛选出孙公为官时的言行,然后分条概括。 第一段“籍取凶恶,……而治其余一以仁恕”,孙公按照名册抓取行凶作恶的人,对于其他事务都用仁爱宽容的态度治理,这表现出孙公仁厚、不伤及无辜的特点。第二段“先时主者多持事往决于中书,公独视法如何,不往”,是说孙公在做同判尚书刑部时,独立依法律决定该怎么判决,不去中书省,这说明他秉公做事,不畏权贵。第三段“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所举多善士,未尝听人请属”,意思是孙公在淮南两年,使十三个被判处死刑的人活了下来,由他推荐的多为贤良之士,孙公从未接受别人的请托,这表明孙公善推贤良,拒绝私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流人。计口量远近给食遣去”,是说孙公担任舒州知州时,打开常平、广惠的粮仓发粮,使陈、许两县的流民活了下来,这说明孙公体恤百姓,赈济流民。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参考译文】 孙公名锡,字昌龄。曾祖叫孙钊,祖父叫孙易从,父亲叫孙再荣,都没有做官。孙公凭借天圣二年进士的身份被起用做和州历阳、无为巢县二县的主簿。后来改任镇江军节度推官。担任杭州仁和县知县。孙公按照名册抓捕行凶作恶的人,告诫他们不改变一定极其严厉地核查惩治,但是对于其他事务都用仁爱宽容的态度治理,所以县里的百姓都敬畏爱戴他。 天圣三年,(孙公)因为有人推举而以集庆军节度掌书记的身份充当国子监直讲。天圣七年,(孙公)又因为有人推举被皇帝召来面试并任命他为集贤校理。因为在对官员的考核中,孙公登记的进士名册中有两个不合格的人,他被降职,监督和州清酒务。(后来)恰逢皇帝开恩下诏将他召回,让他做同判尚书刑部。在此之前,刑部主持事情的人多将事情交给中书省判决,而孙公独立依法律决定该怎么判决,不去中书省。戎州人向吉等人拿着兵器经商贩货,倚仗他们人多,所经过的地方,不缴纳物税,州县衙门抓捕追逐他们,他们都四散奔逃了。成都钤辖司奏请朝廷逮捕他们的亲属关到监狱中,经过两次大赦都没有释放。有人到朝廷上诉,刑部的详覆官认为有皇帝特别的命令,遇到大赦不能原谅的,即使(遇)多次大赦,还是应该按照原来的法令判决。孙公独自上奏朝廷将这些人释放,共释放了一百二十三人。孙公商议法制多数就像这样。 后又担任开封府推官,当时跟随开封府尹上朝奏事,宋仁宗问死刑有多少种,并且以谨慎使用刑罚、爱惜人命作为告诫。孙公趁机启奏开封府执行皇帝命令比朝廷的法律更严苛而应当改正的几件事情,仁宗都认为是对的。有一天,仁宗问开封府尹孙公的姓名,称赞孙公。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中,接受贿赂,御史用这件事弹劾庞宰相,开封府核实是赵清贶自己接受贿赂,庞宰相并不知情。御史又弹劾开封府迎合宰相旨意,仁宗也感到怀疑,于是将开封府知府、推判官全都罢免,让孙公担任太平州知州。皇上让孙公担任淮南路提点刑狱。孙公在淮南两年,使十三个被判处死刑的人活了下来,由他推荐的多为贤良之士,孙公从未接受别人的请托。回京做三司户部判官,请求到宣州做知州,皇帝答应了。到了宣州就召集五个县令,约定因为州所下达的命令不方便缄封退还,所以各县可以各自为政,因此州里相安无事。后来又任舒州知州,打开常平、广惠的粮仓发粮,使陈、许两县的流民活了下来。根据流民的人口数量、路途远近分发粮食打发他们回乡,离开的人都用钱买香火在府门前烧香来为孙公祈福,有的人甚至感动得流泪。起初,提点刑狱害怕聚集的流民会成为盗贼,又爱惜常平、广惠仓的粮食,多次派送文牒制止孙公的做法,但孙公没有听从。下属官员都争着说:“不可以这样做。”但孙公依然如故。等到被替代离去,州里的百姓关闭城门挽留他,傍晚时,与百姓争抢着才出了城门,便以告老还乡的方式退休。 当今皇上登位,调任司封,赐金印紫绶。孙公在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三、古诗词鉴赏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花心动·偶居杭州七宝山国清寺冬夜作 赵 鼎① 江月初升,听悲风、萧瑟满山零叶。夜久酒阑,火冷灯青,奈此愁怀千结。绿琴三叹朱弦绝,与谁唱、阳春白雪。但遐想、穷年坐对,断编遗册。 西北欃枪②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慨念少年,横槊风流,醉胆海涵天阔。老来身世疏篷底,忍憔悴、看人颜色。更何似、归欤枕流漱石。 【注】①赵鼎(1085年—1147年),南宋解州闻喜东北(今属山西闻喜礼元镇阜底村)人,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②欃(chán)枪:喻邪恶势力。 9. 结合全词,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10. 词的下阕对比手法鲜明,试作赏析。 【答案】9. 环境凄清,知音难觅,中原沦陷(有家难回),壮志难酬,老来漂泊。 10. ①将年少时的横槊风流和老来的漂泊憔悴进行对比,表达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感伤。②将现实中看人脸色的生活和想象中枕流漱石的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根据词中的句子“夜久酒阑,火冷灯青”“与谁唱”“千万乡关”“西北欃枪未灭”概括“愁”的原因。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下片中的词语“少年”“老来”,“看人颜色”“枕流漱石”的对比,然后分析“年华老去、壮志难酬”“对归隐生活的向往”的情感。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核对比的手法。 四、名句名篇默写 (8分) 11.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2) 朝菌不知晦朔,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3) ______________,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4) 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5) 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6) ______________,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 ______________,自用则小。(《尚书·商书·仲虺之诰》) (8)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____________。(《论语·八佾》) 【答案】(1) 夙兴夜寐 (2) 蟪蛄不知春秋 (3) 蚕丛及鱼凫 (4) 无案牍之劳形 (5)奈何取之尽锱铢 (6)树林阴翳 (7)好问则裕 (8)既往不咎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夙、寐、蟪蛄、丛、凫、牍、锱铢、阴翳、裕、咎。 五、现代文阅读(一) (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提琴 阿城 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①檩锛椽子。 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 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 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 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这以后,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那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 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大勺,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 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注】 ①锛:木工用的一种工具,用时向下向内用力砍,称“锛子”,这里用作动词。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前半部分花了不少笔墨写老侯学木匠活的过程,看起来与中心情节无关,但这部分内容既是对人物身份的初步交代,也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 小说中神父、干部模样的人、刷大字报的人等次要人物,虽然和老侯身份地位不相同,但却同处在特定的时代,其命运及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影响。 C. 通过小说情节的发展,我们也见证了老侯精神世界的巨大转变,他由一个普通的手工艺人,转变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有较高政治觉悟的上进者。 D. 这篇小说不以情节紧张取胜,而是以冷峻的笔调写人写事,文中没有强烈的抒情段落,作者也几乎没有什么议论性的文字,但却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 13. 小说主人公老侯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4. 小说为何以“提琴”为题,试作简要探究。 【答案】12. C 13. ①善于学习,心灵手巧(如:跟师傅学锛活被赞,自己琢磨学会修提琴);②有责任心,有职业操守(如:帮人家修黄花梨架子给配上小枨);③念旧,珍爱美好事物(叮嘱别人保管好提琴,凭记忆寻找“提琴”等)。 14. ①以“提琴”为题,缘于文章的中心情节围绕“提琴”展开;②以“提琴”为题,意在暗示“文化大革命”摧残美好事物(艺术)的主题思想;③以“提琴”为题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效果。 【12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项,“老侯精神世界的巨大转变,他由一个普通的手工艺人,转变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有较高政治觉悟的上进者”错误,属于对人物的夸大解读。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考生要注意句子中的“好像”一词,老侯并不是真的关心国家大事,他关心的是那把提琴。从全文看,老侯就是一个痴迷于“提琴”的手艺人,他对这把修过的琴有留恋之情,他的做法体现了一种追求美、存留美的朴素人情。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答出“小说主人公老侯有哪些性格特点”,并要求考生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中,老侯是一个手艺人,学习技艺时,“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这表明老侯善于学习,心灵手巧。从对待职业的态度来看,“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在给神父修提琴的时候,“做了许多模具”,这些都说明老侯有责任心,有职业操守。面对自己修过的一提琴,“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 “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文化大革命”开始的那年夏天,“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并在发现琴已经被当成“大勺”后,还“一直跟着”,这些都表现出老侯念旧以及珍爱美好事物的特点。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探究“小说为何以‘提琴’为题”,考生需要通读全文,从小说的情节安排、主题表达、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的主要情节写的是第一次修理提琴,再见提琴,寻找提琴,由此可以看出,“提琴”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小说的中心情节是围绕“提琴”展开的。从主题表达来看,“提琴”是一种乐器,是艺术的承载者,也是美好事物的代表,但是在文革中,“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大勺,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说明文革中艺术被摧残,美好事物被毁坏,因此以“提琴”为题,起到了暗示小说主题的作用。从表达的艺术效果来看,小说的标题是“提琴”,而小说开头写的是“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似乎与“提琴”没有什么直接关联,因此以“提琴”为题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艺术效果。考生依据上述分析来概括,即可得到本题答案。 六、现代文阅读(二) (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发掘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内涵 李晓东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秀、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名、兵、农、阴阳、纵横诸家,以卓越的智慧,奠定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根基。汉武帝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其余各家或隐于山林,或潜入民间,或消于无形,以至逮于今日,传统优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传统儒家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全面实现中华传统优秀 文化的复兴,就要把诸子百家中优秀的,可以为今日所用的内容重新发掘出来,成为先进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凝聚、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比如,墨子注重科学技术,墨子及其弟子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了小孔成像、滑轮受力、光线直射、杠杆原理、天平原理、点线面体圆的概念等。连发出“李约瑟之问”的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也感叹“墨家的科学水平,超过了整个古希腊”。法家首重法律制度,蕴含“依法治国”的思想精髓。名家具有严谨的逻辑学思维。道家对宇宙起源的思考和自然哲学成就。炼丹术之于化学,风水之于环境科学,勘舆术之于地理学,兵家之于军事科学,纵横家之于外交和政治学等等。以及王朝治理的科学性和对现代治理的启示,如科举之于现代公务员选拔,丝绸之路之于现代国际贸易,晋商之于股份制和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等。让今天的人,看到中国古人天才的超前创新,在古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变“我注六经”为“六经注我”,既符合现代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特点,情感上也更加亲切,容易获得认同。 还有一个重要领域需要发掘复兴,那就是实学传统。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被标签化为“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有道德,重气节,但无能力,轻事功。这一形 象的固化,如果不是有意为之,也是极大的误解。很难想象,没有扎实的现实功用,中华文明如何可能经历八千年风雨而长存。鲁迅说,中国从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真正支撑和推动民族历史前进的,在“地底下”,这也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实学自古即存, 至清初颜习斋而成体系,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反对宋明理学、阳明心学重性理、良知而轻事功的倾向。可惜无论学院派的新儒家,还是通过电视、网络、微信传播传统文化者,都在接着或照着宋明理学或阳明心学讲。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今天,实学传统无疑更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用适合现代人的方法阐释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内容,不仅是方法手段的问题,更深层次在内容的选取和传播的视角。要从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有益于促进现实功用,有益于全 面复兴优秀文化传统的立场,契合现代人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提升传统优秀文化内容的阐释 和传播水平,取得全方位效能,让传统优秀文化焕发当代光彩。 (节选自 2018 年 12 月 05 日《文艺报》)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其余各家受到了冲击,有些隐于民间,有些消失了。 B. 新时代要让传统优秀文化焕发当代光彩,为时代所用,因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其实就是传统儒家文化。 C. 发掘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内涵,目的是为了使之成为建设先进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资源。 D. 阐释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内容要方法得当,要契合现代人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有益于全面复兴优秀文化传统的立场。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了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提出观点要把诸子百家中的优秀内容重新发掘,然后分析优秀文化的价值,最后提出做法。 B. 文章主体部分通过举例的论证方法,列举了墨子等各家在科学或人文上的成就,有些成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某些西方国家。 C. 文章论证古代炼丹术风水等的价值时,都与现代科学或治理相联系,让今人看到古人天才的超前创新,在古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D. 文章列举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一句话,是为了证明,我们从古至今都有中国的脊梁在,我们应该自信。 17. 发掘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内涵,为什么要写到复兴实学传统? 【答案】15. B 16. D 17. ①中国传统文化被标签化为有道德,轻事功。②现实功用,使中华文明经历风 雨而长存。③实学自古即存,但当今一些传播传统文化者仍重理学心学轻事功。④当今社会 提倡实干,实学传统更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其实就是传统儒家文化”错误,原文第一段“传统优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传统儒家文化”。故选B。 【16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是为了证明,我们从古至今都有中国的脊梁在,我们应该自信”错误,第三段举鲁迅的话,是为了证明现实功用使中华文明经历风雨而长存。故选D。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概括发掘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内涵,为什么要写到复兴实学传统,实际就是分析“实学”的现实意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被标签化”“很难想象,没有扎实的现实功用,中华文明如何可能经历八千年风雨而长存”“实学自古即存, ……反对宋明理学、阳明心学重性理、良知而轻事功的倾向”“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今天,实学传统无疑更有现实性和针对性”概括答题要点。 七、现代文阅读(三)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无人驾驶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谷歌、英国 Venturer联盟和阿联酋的“EZ10”等,到中国的百度,无人驾驶都已经进入到路试阶段。虽然无人驾驶汽车也属于移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一种,但是在市场应用上,与普通机器人及通用人工智能相比,无人驾驶汽车将在更短时间内得以普及。 无人驾驶汽车的各单元性能已满足当下的物流市场需求,其精度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导航技术的提升。配合互联网、物联网及持续提升的信息化平台技术的智能导航系统将会进一步提高无人驾驶汽车的市场应用能力。当然人工智能发展虽然神速,但无人驾驶汽车依然处于技术储备期,其性能全面提升尚需时日。当路试完成后,为了进一步实现物流业降本增效,提升物流行业的全球竞争力,政府一纸行文全面鼓励无人驾驶或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无人驾驶汽车极大地提升运输速度和运输效率,将会给物流业和物流企业带来较大冲击,智能装备替代有人司机,货运车辆变成了自动化运输网络中的智能装备。无人驾驶汽车带来物流的网络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将改善超限超载的低价运营状态,由此成为物流企业竞争的核心手段。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2018年5月29日) 材料二: (摘编自《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无人驾驶行业市场监测分析报告》) 材料三: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表示,无人驾驶落地除了技术,还需考虑到车辆、人员的保险和理赔等问题,在未来交通解决方案中, Hyperloop公司的高铁、 Kitty Hawk的飞车都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创新工场目前已经投资了4家无人驾驶公司。无人驾驶是以高效、便捷和可靠为具体目标的驾驶行为,需要人、车、路高度协同。广州公交集团董事长谢振东表示,无人驾驶整个生态是由各种产业链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目前无人驾驶的产业链尚未建立起来,未来需要从技术等各个方面做更多工作。在广州联通总经理廖江看来,无人驾驶要求车路协同,特别需要可靠的网络,5G技术和5G网络非常契合车路协同的要求。他说:“5G网络建设对自动驾驶发展很重要,然而5G本身建设有难度,它要求建更密集的基站,对运营商有很大的挑战。”广汽研究院郭继舜透露,广汽即将量产第一辆L3智能驾驶汽车,“但到现在为止,我们的主芯片由国外的一个供应商提供,有延期的风险。我们非常需要中国能先研发出合格的人工智能芯片,拥有足够的算力和功能安全。”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8年11月28日) 材料四: 人类经过驾校训练,相对容易就可以掌握驾驶技能,但是用机器并非如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说,对计算机而言实现逻辑推理等人类高级智慧只需要相对很少的计算能力,而实现感知、运动等智慧行为却需要巨大的计算能力。“人类思维是在记忆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預测模式分类以及学习的。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预测的模型,对于驾驶行为而言,预测能力非常重要。”郑南宁表示,针对这些难题所开展的尝试,需要整合在基于认知计算引擎的自主驾驶系统中,这是无人驾驶研究领域值得研究的方向。 郑南宁表示,未来需要从脑认知和神经科学研究中得到启发,发展一种新的学习机器。“将神经科学和脑认知作为新的机器学习算法的灵感来源,使用这些知识来帮助我们思考在人工智能系统中如何实现同样的功能,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之一。”郑南宁说,“我们需要更多时间来发现受脑认知和神经科学启发的人工智能突破点在哪里。”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2月07日)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路试完成后,为了进一步实现物流业降本增效,提升物流行业的全球竞争力,政府极有可能出台政策全面鼓励无人驾驶。 B. 据材料二可知,预测无人驾驶市场的规模与增长率都呈逐年上升态势,可见无人驾驶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C. 可靠的5G技术和5G网络可满足无人驾驶车路协同的要求,而密集的基站建设,对网络运营商也提出了挑战。 D. 无人驾驶汽车需要有实现逻辑推理、感知运动等智慧行为的巨大的计算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类似人类思维中的预测能力。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人驾驶汽车已完成技术储备进入路试阶段,作为人工智能市场应用的一种,将要比通用人工智能及普通机器人更早地得到普及。 B. 无人驾驶汽车用智能装备替代有人司机,极大地提升运输速度和运输效率,使得智慧物流保持超载低价状态的同时,更加网络化、规模化和标准化。 C. 随着无人驾驶产业链的建立及完善,以高效、便捷和可靠为具体目标的无人驾驶将成为未来最终的交通解决方案。 D. 若将受神经科学和脑认知启发的新的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人工智能系统,无人驾驶汽车或可实现新的技术突破,进而增强驾驶行为的预测能力。 20. 一、三、四三则材料,对“无人驾驶”相关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8. D 19. D 20. ①材料一侧重介绍无人驾驶的现状及影响。无人驾驶汽车将会在更短时间内得到普及,并给物流业带来极大便利,为物流企业降本增效;②材料三侧重介绍无人驾驶落地的条件。谈到了技术、车辆、人员的保险和理赔等问题,应建立并完善以5G技术为代表的相关产业链;③材料四侧重介绍无人驾驶的未来研究、发展方向。要实现感知、运动等智慧行为还需要向脑认知和神经科学汲取智慧。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无人驾驶汽车……思维中的预测能力”概念混淆。原文是“对计算机而言实现逻辑推理等人类高级智慧只需要相对较少的计算能力,而实现感知、运动等智慧行为却需要巨大的计算能力”,所以,“实现逻辑推理、感知运动等智慧行为的巨大的计算能力”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无人驾驶汽车已完成技术储备进入路试阶段”错误。原文“无人驾驶汽车仍然处于技术储备期”,并非“完成技术储备后进入路试阶段”。B 项,“使得智慧物流保持超载低价状态”错误。原文“物流的网络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将改善超限超载的低价运营状态”,并非“保持超载低价状态”。C项,“以高效、便捷和可靠为具体目标的无人驾驶将成为未来最终的交通解决方案”错误。结合原文内容“在未来交通解决中,Hyperloop公司的高铁、KittyHawk的飞车都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分析,可见“无人驾驶”并非最终的交通解决方案。故选D。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一、三、四三则材料,对‘无人驾驶’相关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题干问的是“侧重点”,这就要求考生要结合三则材料的出处概括三则材料的内容,然后再分析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从材料来看,材料一源自《经济参考报》,结合本则材料内容“无人驾驶都已经进入到路试阶段”“其性能全面提升尚需时日当路试完成后,为了进一步实现物流业降本增效,提升物流行业的全球竞争力,政府一纸行文全面鼓励无人驾驶或将成为大概率事件”“无人驾驶汽车极大地提升运输速度和运输效率”“无人驾驶汽车带来物流的网络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将改善超限超载的低价运营状态”等分析可知,材料一侧重介绍无人驾驶的现状及影响。材料三源自《科技日报》,结合材料内容“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表示,无人驾驶落地除了技术,还需考虑到车辆、人员的保险和理赔等问题,在未来交通解决方案中, Hyperloop Kitty Hawk的飞车都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分析可知,材料三侧重介绍无人驾驶落地的条件。材料四源自《光明日报》,结合材料内容“针对这些难题所开展的尝试,需要整合在基于认知计算引擎的自主驾驶系统中,这是无人驾驶研究领域值得研究的方向”“未来需要从脑认知和神经科学研究中得到启发,发展一种新的学习机器”“我们需要更多时间来发现受脑认知和神经科学启发的人工智能突破点在哪里”等分析可知,材料四侧重介绍无人驾驶的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八、作文 (7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这么大ー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关于“当选国家主席时什么心情”的提问时,习近平主席这样说。 对于上面这三段话,你有怎样的想法?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例文】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儒家经典文献《礼记·礼运》篇,是孔子在阐述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时明确提出的,为人们刻画和描绘了最理想而崇高的政治目标,最远大而美好的社会愿景,这就是中国人所熟知的“大同”理想。 天下之为天下,乃是指包含所有人在内的人类整体。自先秦以来,天下便是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政治思考和关切的对象,治国平天下或重建天下秩序是他们追求实现的终极政治目标。因此,天下的观念实际上寄托了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最崇高而博大的政治理想、道德情怀和价值信仰。 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最崇高而远大的关于人类美好社会超越性的理想和愿景。但中国的思想家们从不架空虚设一种高远孤悬的天下主义理想,也不认为可以跨越时代的可能性而一下子实现大同社会的终极理想。正如《大学》所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因此,儒家视域中的修齐治平或家国天下问题所期望达到的,乃是一种不断扩展的“同心圆”秩序或循本末终始之序而层层推进的“差序格局”。今天,倡导“天下的当代性”或“新天下主义”,必须首先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才有可能逐步引领全人类走向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终极理想和崇高目标。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切勿忘记,追求实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终极社会理想始终是我们为之不断努力奋斗的远大而崇高的目标。因为我们中国人是向来没有狭隘的国家观念的,正如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所说:“中国人总愿意与天下之人,同进于大道,同臻于乐利。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天下的人,同进于大道,同臻于乐利,中国人总欣然接受”,而“压服他人,脧削他人,甚而至于消灭他人的思想,中国人是迄今没有的”。 总而言之,中国人希望能够循序渐进,而使天下的人都能够同进于大道,共臻于大同。反之,中国人追求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终极理想和崇高目标,并不简单地排斥和否定家国、民族、地域、宗教等种种差异性和特殊性对于世人身份认同和寄托其归属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但在终极理想的意义上,又总是期望能够化天下为一家、四海为兄弟,而使整个天下成为一个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因为只有这样的“天下”,才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天下,才能像我们头上的星空和脚下的大地那样,真正激起和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永恒希望,真正拥有温暖和鼓舞人心的伟大力量。 (II卷) 一、文言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故元明以来,皆以其 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 22.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23. 写出“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的名字。 24. 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22. 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23. 程颢 程颐 24. 做学问多得古人精深的旨意,探求古文的情感更为恰当;做人修身立德、言行一致。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画线句子的意思是“都用程朱理学选取士人。做官的途径一放开,做学问的人就把程朱理学作为追求富贵的途径罢了。程、朱的言论有错误,他们还信奉却不敢有一点违背,这本来是数百年来读书人的陋习啊”。其中“而已”“也”一般放在句末,据此可知“而已”和“也”后应断开;“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的主语应是“其得”,故应断在“其得”前断开;“其言有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可在“失”字后断开;“利禄之途一开”的主语是“利禄之途”,故应在“利禄”前和“一开”后分别断句。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正确断句。 【2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从近年高考来看,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著名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等,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注意分类记忆。本题要求写出“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的名字,考生可依据平时的积累和语段提供的语境来分析。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派,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故此题答案为“程颢”“程颐”。 【24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作者认为“漏则不应太甚”的原因,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概括。 本题信息在文段的中间部分,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有两个方面,“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意思是等到宋朝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出现,确实对古人精深的意旨掌握了很多,而仔细探求言辞应对酬答,也更为曲折深刻,不像古代的儒士呆板不通达又不合于人情,据此可概括出做学问多得古人精深的旨意,探求古文的情感更为恰当。“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意思是说他们一生修养德行,又实在足够来践行他们的言论,从而被后世人向往仰慕,据此可概括出做人修身立德、言行一致。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参考译文】 从秦、汉以来,各位儒士讲解儒家经书的人很多,他们的观点相合和背离,本来不只是一种情况。等到宋朝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出现,确实对古人精深的意旨掌握了很多,而仔细探求言辞应对酬答,也更为曲折深刻,不像古代的儒士呆板不通达又不合于人情;他们一生修养德行,又实在足够来践行他们的言论,从而被后世人向往仰慕。所以元、明以来,都用程朱理学选取士人。做官的途径一放开,做学问的人就把程朱理学作为追求富贵的途径罢了。程、朱的言论有错误,他们还信奉却不敢有一点违背,这本来是数百年来读书人的陋习啊。 二、名著阅读题 (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从“站着喝酒”、“舍不得脱下长衫”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自视读书人身份尊贵,不屑于与那些“短衣帮”同桌吃酒的迂腐性格。 B. 《老人与海》是一曲英雄主义赞歌,受崇拜的棒球好手狄马吉奥体格完美,打起球来生龙活虎,和老人形成映衬。而老人对与黑人扳手比赛的追忆,也给自己增强了信心。 C. 《边城》不仅写了翠翠的爱情故事,还写了她母亲和父亲的爱情悲剧。她父亲是一个屯防士兵,因为顾及军人名誉,服毒自尽;她母亲待孩子生下后喝了许多冷水死去。 D. 《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启程去印度前,欧也妮把自己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他作盘缠,查理则委托她保管母亲留给他的镶金首饰盒,他们私订了终身。 E. 《茶馆》这部话剧,作者没有过于追究那些社会渣滓个人品质的某种邪恶之处,他把矛盾焦点指向那个时代,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考生在备考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答题时要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名著知识及文章阅读理解技巧来分析。 A项,“从‘站着喝酒’、‘舍不得脱下长衫’这个细节他自视读书人身份尊贵,不屑于与那些‘短衣帮’同桌吃酒的迂腐性格”不正确。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只能和“短衣帮”一起。 B项,“受崇拜的棒球好手狄马吉奥体格完美”错误,狄马吉奥体格并不完美,骨刺折磨着他躯体。 故选AB。 26.简答题 ⑴《红楼梦》中有一位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的小人物——村妪刘姥姥,书中写到她三次进荣国府,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刻画这样一个与周围环境、人物极不协调的刘姥姥? ⑵奥菲利亚是《哈姆莱特》中的一个次要人物,但她的存在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请简析奥菲利亚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案】⑴参考答案: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的繁荣、鼎盛和衰落,是贯穿《红楼梦》的重要线索;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贾府变化,并且借助穷苦人的感受,显示出封建社会的贫富悬殊; ⑵参考答案:①将奥菲利亚的美丽、天真、善良的女性柔美与男性的血腥仇杀形成对比;②以奥菲利亚因父亲被误杀而发疯,最后落水身亡,引发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的决斗,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通过奥菲利亚的死加重了剧本的悲剧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原文内容理解和鉴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看题目考查的是哪一篇名著,考查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调动记忆,回想相关情节,组织自己语言,归纳概括。 (1)此题要求答出《红楼梦》中“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刻画这样一个与周围环境、人物极不协调的刘姥姥”,考生需要仔细回忆《红楼梦》中与刘姥姥的相关的情节,从《红楼梦》的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情节发展来看,刘姥姥是一个线索人物,她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的繁荣、鼎盛和衰落;从主题表达来看,贾府是官宦人家,侯门大户,而刘姥姥本是一个局外人,她是一个村妇,是一个穷苦人,刘姥姥与贾府中的人身份悬殊,地位悬殊,贫富悬殊,从刘姥姥的角度来看机贾府的变化,写出了穷人的感受,也让读者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贫富差距。 (2)此题要求答出《哈姆莱特》中的奥菲利亚在作品中的作用,考生需要仔细回忆《哈姆莱特》中的相关情节,从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情节发展、剧本的艺术效果等角度来回答。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角度来看,奥菲利亚是美丽的,天真的,善良的,她具有女性的柔美,作者把她的柔美与男性的血腥仇杀形成对比,起到了突出人物和主题的作用。从情节发展来看,正是因为奥菲利亚发疯,落水身亡,才引发了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的决斗,因此奥菲利亚起到了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从剧本的艺术效果来看,奥菲利亚是那么美丽、天真、善良,然而她却悲惨地死去了,这就加重了剧本的悲剧性。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关于陆游的艺术,也有一点应该补充过去的批评。非常推重他的刘克庄说他记闻博,善于运用古典,组织成为工致的对偶,甚至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后来许多批评家的意见也不约而同。这当然说得对,不过这忽视了他那些朴质清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抹杀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发现他时常觉得寻章摘句的作诗方法是不妥的,尽管他自己改不掉那种习气。他说:“组绣纷纷炫女工,诗家于此欲途穷”;又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弘大。……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又针对着“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议论说:“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如《西昆酬唱集》中诗何尝有一字无出处?……且今人作诗亦未尝无出处……但不妨共为恶诗耳!”字句有“出处”并不等于诗歌有出路。什么是诗家的生路、“诗外”的“工夫”呢?陆游最值得注意而一向被人忽视的是下面的主张。他说:“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又说:“大抵此业在道途则愈工……愿舟楫鞍马间加意勿辍,他日绝尘迈往之作必得之此时为多。”换句话说,要做好诗,该跟外面的世界接触,该走出书本的字里行间,跳出蠹鱼蛀孔那种陷人坑。“妆画虚空”“扪摸虚空”原是佛经里的比喻,“法不孤生仗境生”“心不孤起,仗境方生”也是禅宗的口号。陆游借这些话来说:诗人决不可以关起门来空想,只有从游历和阅历里,在生活的体验里,跟“境”碰面,才会获得新鲜的诗思。至于他颇效法晚唐诗人而又痛骂他们,很讲究“组绣”“藻绘”而最推重素朴平淡的梅尧臣,这些都表示他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更严的要求,悬立更高的理想。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27. 从这段文字看,陆游的诗歌有哪些艺术特点? 28. 请具体解释“法不孤生仗境生”在文中意思。 29. 请分析本文对读者学习写作有哪些指导意义。 【答案】27. 善于运用典故,对偶工致,讲究“组绣”“藻绘”,部分作品体现出朴质清空的特点。 28. “法”指诗思;“境”,指现实世界(游历和阅历、生活体验)。“法不孤生仗境生”,意思是新鲜的绝尘迈往的诗思来源于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来源于诗人的游历和阅历。 29. 学习写作要善于借鉴名家名作,但不能寻章摘句:写作不能片面追求词藻华美;要写出好文章,应该接触外面的世界,丰富自身的游历和阅历。 【27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从这段文字看,陆游的诗歌有哪些艺术特点”,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文段,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概括。 文中说“刘克庄说他记闻博,善于运用古典,组织成为工致的对偶”,据此可总结出善于运用典故,对偶工致;文中说“不过这忽视了他那些朴质清空的作品”,可见陆游的部分作品体现出朴质清空的特点;再根据“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很讲究‘组绣’‘藻绘’”,可知陆游还讲究“组绣”“藻绘”。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28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个句子,再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 本题所考查的句子为“法不孤生仗境生”,结合下文,“陆游借这些话来说:诗人决不可以关起门来空想,只有从游历和阅历里,在生活的体验里,跟“境” 碰面,才会获得新鲜的诗思”,可知,“法”指的是诗思;而“境”指的是“游历和阅历”“生活的体验”,也就是现实世界。“法不孤生仗境生”表面意思就是诗人的思考不是孤立生成的,而是要依据现实世界生成,结合原文来判断,“法不孤生仗境生”的意思是就是新鲜的绝尘迈往的诗思来源于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来源于诗人的游历和阅历。 【29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本文对读者学习写作有哪些指导意义”,考生首先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再结合现实思考,答出本文对读者学习写作的指导意义。 文中说陆游“善于运用古典,组织成为工致的对偶”,但陆游也“时常觉得寻章摘句的作诗方法是不妥的”,由此可概括出学习写作要善于借鉴名家名作,但不能寻章摘句。陆游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弘大”,由此可概括出写作不能片面追求词藻华美:陆游还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他认为诗人决不可以关起门来空想,只有从游历和阅历里,在生活的体验里,跟“境”碰面,才会获得新鲜的诗思,据此可总结出要写出好文章,应该接触外面的世界,丰富自身的游历和阅历。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