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武功县2020届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5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交卷时只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④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 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⑤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选自2018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端礼、徐与乔、周承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演化来的。 B.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朱子的“涵泳”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 C.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 D.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方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 B.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思辨色彩。 C.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的作用。 D.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 B.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但是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诠释仍值得倡导。 C.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 D.文章探讨的传统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虽有积极的参考性和指导价值,但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对待。 (二)实用类文术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向中亚、中东和欧洲、东南亚和非洲输出自身的优势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管理模式,最后取得世界市场与国际合作优势,实现全方位的开放。“一带一路”战略吸引了很多战略伙伴的优势资源,为我国健康可持续化快速发展提供沃土。 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沟通更为便捷,合作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会带来更多的商机。劣势也相当明显,也会带来外来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的冲击,很容易造成本土文化的没落,原有的经济体系也将受到影响。“一带一路”强调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互相信任,尊重并包容文化差异,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多形式、多渠道谋求交流合作的机会。“一带一路”涵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助于推动全球化均衡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论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材料二: “一带一路”建设以其开放、多元、共赢的特质,日渐为世界认同。123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已经与中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朋友圈遍及全球。中国与巴基斯坦成立中巴经济走廊联委会,缅甸成立实施“一带一路”指导委员会,瑞士政府在外交部设立“一带一路”咨询协调办公室……“一带一路”建设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以及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电气、日本通运等跨国公司,正以不同形式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国际人士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真正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合作项目,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截至2018年底,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果落实率达96.4%。5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万多个就业岗位和20多亿美元税收。中欧班列开行1.4万列,到达欧洲15个国家49个城市;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项目扎实推进,柬埔寨额勒赛水电站、巴西美丽山特高压项目等一批惠民工程落地生根;中国港口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航线联系……共建“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让沿线国家发展潜力得到释放,人民生活便利了,工作好找了,笑脸也多了,获得感日益增加。 (摘编自《瞩目共建一带一路盛事》) 材料三: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不少美国战略界人士都担心“一带一路”对美国全球影响力构成“一定威胁”。他们多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中国意欲借此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控制欧亚大陆,并在国际秩序方面“另起炉灶”。 不过,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美国智库和战略界人士对“一带一路”并非一味反对,而是心态更趋复杂。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克斯等人呼吁,美国不应盲目夸大“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意涵,需要认真对待这一将深刻影响中国内外政策的重要倡议,应深化对“一带一路”相关进展的分析,寻求更坚实的信息基础和更明智的应对之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波森、对外关系委员会东南亚项目主任柯兰奇克称,美国国内有不少人对“一带一路”抱有“等着看它失败”的态度,但是“让中国失败”并不必然发生,也不必然对美国有利,美中在促进地区发展等方面并非“你输我赢”关系,不妨考虑“让中国成功”。曾供职于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南亚问题专家、进步中心高级研究员维耶拉称,“一带一路”与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有很多共同目标,两者如能实现“串联”,可更好完成相关重大项目。 (摘编自《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美国因素”》)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为了赢得世界市场,扩大与他国间的合作,实现全面开放,实施了“一带一路”战略。 B.在全球化可能冲击本土文化、影响本土原有经济体系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强调互相信任和了解,尊重并包容文化差异。 C.“一带一路”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平台,吸引了许多大银行、跨国公司广泛参与,成为真正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合作项目。 D.美国战略界人士张克斯反对盲目夸大“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意涵,同时也对“一带一路”抱有“等着看它失败”的态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可以加强国家之间联系、沟通、合作,带来商机,也会给本土的文化、原有经济体系带来不利影响。 B.开放、多元、共赢的“一带一路”,为中国赢得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朋友圈遍及全球,日渐为世界认同。 C.“一带一路”成果丰硕,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彻底解决了沿线国家就业困难问题,为当地税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D.“让中国失败”和“让中国成功”是美国内部对“一带一路”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体现了美国人对此的矛盾心态。 6.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述各方对“一带一路”的不同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木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7~9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第二天清早,她(秋分)就同高翔和李佩钟上了一辆大汽车,回深泽来。她们路过蠡县、博野、安国三个县城和无数的村镇,看到从广大的农民心底发出的、激昂的抗日自卫的情绪,正在平原的城镇、村庄、田野上奔流,高翔到一处,就受到一处的热烈欢迎。 黄昏的时候,她们到了子午镇。秋分一下车,就有人悄悄告诉她:“庆山回来了,现在五龙堂;你们坐汽车,他赶回来了一群羊!” 秋分没站稳脚,就奔到河口上来。船上的人和她开玩笑说:“不回来,你整天等,整宿盼;一下子回来了,你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在船上,秋分就看见在她们小屋门口,围着一群人。在快要下山的,明静又带些红色的太阳光里,有一个高高的个儿,穿一身山地里浅蓝裤褂的人,站在门前,和乡亲们说笑。她凭着夫妻间难言的感觉,立时就认出那是自己一别十年的亲人。 她从船上跳下来,腿脚全有些发软,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嚎啕大哭一场。 人们冲着她招手、喊叫,丈夫也转过身来望着她,秋分红着脸爬上堤坡。 乡亲们见她来了,说笑着走散了,庆山望着她笑了笑,也转身进小屋里去。公公从河滩里背回一捆青草,撒给那几只卧在小南窗下面休息的山羊。 高四海摸着一只大公羊的牴角说:“你也还没有吃饭吧?快到屋里和他一块儿做点吃的。” 秋分走进屋里来,好像十年以前下了花轿,刚刚登上这家的门限。她觉得这小屋变得和往日不同,忽然又光亮又暖和了。自己的丈夫,那个高个儿,正坐在炕沿上望着她,她忍不住热泪,赶快走到锅台那里点火去了。她家烧的是煤,埋在热灰下面的火种并没有熄灭,她的手一触风箱把,炉灶里立时就冒起青烟,腾起火苗儿的红光来。望着旺盛的火,秋分的心安静下来。她把瓦罐里的白面全倒出,用全身的力量揉和了,细心切成面条儿,把所有的油盐酱醋当了佐料。水开了,她揭开锅盖,滚腾的水纷纷窜了出来,秋分两手捧着又细又长、好像永远扯不断的面条儿,下到锅里去。 忽然,在炕角里,有一个小娃子尖声哭叫了起来。高庆山吓了一跳,回头一看,一个不到两生日的孩子睡醒了,抓手揪脚的哭着。 “唔!这是哪里来的?”庆山立起身来,望着秋分。“哪里来的?”秋分笑着说,“远道来的。你不用多心吧,这是今年热天,一个从关东逃难来的女人,在河口上叫日本的飞机炸死了,咱爹叫把这孩子收养下来。要不,你哪里有这么现成的儿子哩!” 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 吃饭的时候,高翔赶来了,两个老同志见面,拉着手半天说不出话来。庆山从里边衣袋里,掏出一封信,交给高翔说:“这是我的介绍信,组织上叫我交你的,还怕路上不好走,叫我换了一身便衣,赶上一群山羊。路上什么事也没有,没想到和你碰的又这样巧。” 高翔看完了信说:“你来的正好。在军事上,我既没有经验,新近遇到的情况又很复杂。你先不用到高阳去,就帮我在这里完成一个任务吧!” 庆山正要问什么任务,高翔的爹领着小女孩来看儿子了。 秋分拉着小女孩问:“你找谁来了?” 小女孩慢腾腾的说:“俺爹!” 秋分指着高翔,小女孩没想到她的爹竟是一个完全面生的人,不敢走过去,高翔过来把她抱起。 秋分又逗她:“谁叫你来找爹?” 小女孩笑着说:“俺娘!”引得人们全笑了。 庆山对高翔说:“我好像从没见过她,长的这样高了!” 秋分说:“你哪里见过她,你们走的时候,她娘刚刚坐了月子!” 高翔拍拍怀里的孩子,放在地下,笑着说:“ 我马上要和庆山哥谈谈这里的情况,开展工作,你们先到外边去玩一会儿。” 高四海、高翔的父亲抱着孩子出去了,秋分噘着嘴说:“我听听也不行吗?” “不行,”高翔说,“我们还没正式接上关系哩,分别了十年,回头我还得考察考察你的历史!” “等着你考察!”秋分给他们点着灯,就扭身走了。 他两个在屋里谈着,秋分她们就坐在堤坡上等着,天上出着星星,高翔的小女孩指着: “又出来一颗,爷爷,那边又出来了一颗!” 一直等到满天的星斗出全了,他们还没有谈完。高翔的父亲对高四海说:“你说盼儿子有什么用,盼的他们回来,倒把我们赶到漫天野地里来了。” 高四海抽着烟没有说话,大烟锅里的火星飞扬到河滩里去。儿子回来,老人高兴,心里也有些沉重。他们回来了,他们又聚在一起商议着闹事了。那些狂热,那些斗争、流血的景象和牺牲了的伙伴的声音、面貌,一时又都在老人的眼前,在晚秋的田野里浮现出来,旋转起来。老人有些激动,也感到深深的痛苦。自从儿子出走,斗争失败,这十年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当爹娘的,当妻子的是怎样熬过了这十年的白天和黑夜啊?再闹起来!那次是和地面上的土豪劣绅,这次是和日本。人家的兵强马壮,占了中国这么大的地面,国家的军队全叫人家赶的飞天落地,就凭老百姓这点土枪土炮,能够战胜敌人?他思想着,身边的草上已经汪着深夜的露水,高翔的小女孩打着呵欠躺在她爷爷的怀里睡着了。 (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翔、高庆山离开家乡参加革命斗争,小说开头写他们回到家乡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这反映了人民对抗日斗争的衷心支持和保家卫国的激昂情绪。 B.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以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为主,并辅以语言、动作描写。面对高翔的拒绝,秋分以一句“等着你考察!”流露出不满的情绪。 C.小说并未直接描写激烈、血胜的战争场面,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为了抗击侵路者而造成的父子分离、夫妻离散、父女不相识。 D.小说的结尾借高庆山父亲高四海的内心活动进一步交代了时代背景,既表现了老人复杂的心理,又让读者看到了他不同一般的思想觉悟。 8.“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请结合作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9.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在叙事上的特点。(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而这首店诗,完成14~15题。 遣 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15.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I)韩愈在《师说》中将“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古之圣人”的态度是“ ”, “今之众人”的态度是“ ”。 (2)李商隐的《锦瑟》中,“ ”的诗句借用庄子的典故写出了人生的变幻莫测。“ ”的诗句借用鲛人的典故表达了内心无限的伤感。 (3)晏殊在《洗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惆怅之情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 ,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 。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①)。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 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诗的传统,(②)。它靠的不是 ,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③)。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悠闲自得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晨钟幕鼓 B.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悠闲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幕鼓 D.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B.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C.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前的情景和心情。 B.①要得益于杜甫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后的情景和心情。 C.①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②共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D.①要得益干杜甫和他的草堂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20.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充合理的句子(每空不超过15字,6分)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群居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 ① ;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 ② ,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 ③ 。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21.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5分) 11月4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省长推介品牌农产品专场” 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位省长登台,讲述中国农业品牌故事,为品牌农产品代言。为了推荐马铃薯,河北和宁夏的领导现场“PK”起来。河北省副省长沈小平说:“河北马铃薯有三品,一是品质,二是品种,三是品牌!”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李锐毫不示弱,笑道:“宁夏是我国的马铃薯重要产区,欢迎各位到我们宁夏吃土豆!” 各位“推销员”的代言金句迭出。“砀山酥梨皮儿薄,掉到地上找不着”,安徽省副省长方春明拾了一篮砀山酥梨自豪地说。重庆市副市长刘强夹起一筷子三峡库区生态鱼用地道的家乡话说:“品过都说好。”东道主云南省委书记、省长陈豪在发言时幽默地说:“云南的优质农产品非常丰富,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推销员”的辛苦很见成效:淘宝网、苏宁易购等30家采购商团队现场订购优质农产品,共订购马铃薯和果品975.8万吨,茶叶547.9吨。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8年毕业典礼,教师代表戴锦华教授深情地祝福毕业同学: ①愿你们有承当,首先承当起自己,进而承当起时代和社会。 ②愿你们做个好人,利已亦利他,自我亦社会。 ③愿你们快乐地生活,愿你们始终拥有真诚与坦荡。 ④“小时代”是一种错觉和误判。你们生逢大时代,文明重新选择方向的大时代。你们个人生命的选择则汇聚为对未来方向的选择。 以上几则祝愿语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假设你是参加毕业典礼的大学毕业生中的一员,请你以此身份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武功县2020届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A(3分) 2.D(3分) 3.C(3分) 4.D(3分)5.C(3分) 6.①中方:促进我国全方位开放,推动全球化均衡可持续发展。②合作方:欢迎“一带一路”建设,让己方发展潜力得到释放。③美方:先是担心威胁美国全球影响力,后来出现有助本国“新丝绸之路”等观点。(每点2分,共6分) 7.B(3分) 8.①这个孩子具有比喻(象征)意义,他的悲惨命运,与祖国的多灾多难相似;同时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代表着祖国的未来。(2分) ②他为孩子在残酷的战争中得以幸存、为父亲和妻子收养这个孩子而感到高兴;当他怀着庄重、神圣的心情抱起孩子,心里涌起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命运的深沉忧虑、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以及消灭敌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坚定决心,所以他的眼角湿了。(4分) 9.①运用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作者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了发生在秋分、高翔、高庆山等人物之间的故事,以全知全能的角度来观察、呈现人物及情节。 ②遵循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小说叙事从“第二天清早”“黄昏的时候”“ 给他们点着灯”“天上出着星星”直到“满天的星斗出全了”,以时间顺序推进情节。 ③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小说主要通过写秋分与乡亲、与公公高四海、与丈夫高庆山、与高翔以及与高翔的女儿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 ④打破常规控制叙述节奏。作为战争题材作品,小说并未聚焦战争的紧张激烈残酷,而是以舒缓的节奏描写人民面对侵略者的积极姿态,以相对轻松的氛围表现对抗战的乐观自信。(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10.D(3分) 11.C(3分) 12.B(3分) 13.(1)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5分) (2)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5分) 14.B(3分) 15.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分) 16.(1)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2)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3)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B(3分) 18.C(3分) 19. D(3分) 20.①自己才能生存 ②不侵犯别人的利益 ③但底线却不能缺失(6分) 21.二十位省长为品牌农产品代言,成效显著。(5分) 四、写作(60 分)(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