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测评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测评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河南省八市联考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测评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例如,只要是汉族人,大家都过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过年都要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这些都是汉民族成员彼此认同的基本依据。。‎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经消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就已经灭亡。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元年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置换。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 “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 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由此来看,延续中华文脉是振兴中华的重要举措。但是,有人打着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表现。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异彩纷呈。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大约500年中,西方殖民者垄断了全世界的资源,长期奴役许多地区的人民,毁灭了他们的文明。殖民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行为合理,提出“西方文明中心论”,企图摧毁异质文明的自尊。‎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朴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流?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摘编自彭林《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同一民族内部的所有成员都凝聚在同一文化之下,都有着过春节、吃年夜饭等基本相同的风俗习惯。‎ B. 文化是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不同的民族在服饰、语言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最重要的是缺乏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 C.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文化在则希望在,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文化亡则民族亡,即使无外敌入侵。‎ D. 在顾炎武看来,“亡国”指民族内部政权兴替而文化性质不变,“亡夭下”是民族政权覆灭且伴随种族消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从文化与民族认同、文化与民族生存的关系的角度,阐释了文化对一个民族存在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B. 第三段以上古时代诞生的人类最早的文明被被外来文明置换,但后来又可以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来说明文化的更替性。‎ C. 第五段,作者以否定殖民者提出的“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谬论来说明,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D. 文章最后一段重申观点,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地区的文明的消亡和中国的契丹文明的消亡,说明了历史上文明消亡的两种途径。‎ B. 我们只有坚决反对多元文化,积极提倡主体文化,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才能延续中华文脉,从而振兴中华。‎ C. 西方殖民者为了自己垄断世界资源、奴役异族人民提出了“西方文明中心论”,企图证明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 D.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为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护本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理解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A项,“都有着过春节、吃年夜饭等基本相同的风俗习惯”错误,原文说的是汉民族。B项, “不同的民族在服饰、语言等方面都不相同”说法绝对。D项,“且伴随种族消亡”分析错误,原文说“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族已不复存在”。‎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说明文化的更替性”于文无据。‎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B项,“我们要坚决反对多元文化”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是不能“打着多元文化的旗号” 来反对“主体文化”,而不是“坚决反对多元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六枚戒指 ‎【美国】简·伯特 我17岁那年,好不容易找到一份临时工作。母亲喜忧参半:家有了指望,但又为我的毛手毛脚操心。‎ 工作对我们孤女寡母太重要了。我中学毕业后,正赶上经济大萧条,一个差事会有几十、上百的失业者争夺。多亏母亲为我的面试赶做了一身整洁的海军蓝衣服,才得以被一家珠宝行录用。‎ 在商店的一楼,我干得挺欢。第一周,受到领班的称赞。第二周,我被破例调到楼上。‎ 楼上珠宝部是商场的心脏,专营珍宝和高级饰物。整层楼排列着气派很大的展品橱窗,还有两个专供客人看购珠宝的小屋。 ‘‎ 我的职责是管理商品,在经理室外帮忙和传接电话。要干得热情、敏捷,还要防盗。‎ 圣诞节临近,工作日趋紧张、兴奋,我也忧虑起来。忙季过后我就得走,回复往昔可怕的奔波日子。然而幸运之神却来临了。一天下午,我听到经理对总管说:“艾艾那个小管理员很不赖,我挺喜欢她那个快活劲。”‎ 我竖起耳朵听到总管回答:“是,这姑娘挺不错,我正有留下她的意思。”‎ 这让我回家时蹦跳了一路。‎ 翌日,我冒雨赶到店里。距圣诞节只剩下一周时间,全店人员都绷紧了神经。‎ 我整理戒指时,瞥见那边柜台前站着一个男人,高个头,白皮肤',约莫三十岁。但他脸上的表情吓我一跳,他几乎就是这不幸年代的贫民缩影。一脸的悲伤、愤怒、惶感,有如陷入了他人置下的陷阱。剪裁得体的法兰绒服装已是褴褛不堪,诉说着主人的遭遇。他用一种永不可及的绝望眼神,盯着那些宝石。‎ 我感到因为同情而涌起的悲伤。但我还牵挂着其他事,很快就把他忘了。‎ 小屋打来要货电话,我进揭窗最里边取珠宝。当我急急地挪出来时,衣柚碰落了一个碟子;六枚精美绝伦的钻石戒指滚落到地上。‎ 总管先生激动不安地匆匆赶来,但没有发火。他知道我这一天是在怎样千的,只是说:“快检起来,放回碟子。”‎ 我弯着腰.几欲泪下地说:“先生,小屋还有顾客等着呢 。”‎ ‎“去那边,孩子。你快捡起这些戒指!”‎ 我用近乎狂乱的速度捡回五枚成指,但怎么也找不到第六枚。我寻思它是滚落到橱窗的夹缝里,就跑过去细细搜寻。没有!我突然瞥见那个高个男子正向出口走去。顿时,我领悟到戒指在哪儿了。碟子打翻的一瞬,他正在场!‎ 当他的手就要触及门柄时,我叫道:“对不起,先生。”‎ 他转过身来。漫长的一分钟里,我们无言对视。我祈祷着,不管怎样,让我挽回我在商店里的未来吧。跌落戒指是很糟,但终会被忘却;要是丢掉一牧,那简直不敢想象!而此刻,我若表现得急躁一一即便我判断正确——也终会使我所有美好的希望化为泡影。‎ ‎“什么事? ”他问。他的脸肌在抽搐。‎ 我确信我的命运掌握在他手里。我能感觉得出他进店不是想偷什么。他也许想得到片刻温暖和感受一下美好的时辰。我深知什么是苦寻工作而又一无所获。我还能想象得出这个可怜人是以怎样的心情看这社会:一些人在购买奢侈品,而他一家老小却无以果腹。‎ ‎“什么事?”他再次问道。猛地,我知道该怎样作答了。母亲说过,大多数人都是心地善良的。我不认为这个男人会伤害我。我望望窗外,此时大雾弥漫。‎ ‎“这是我头回工作。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是不是? ”我说。‎ 他长久地审视着我,渐渐,一丝十分柔和的微笑浮现在他脸上。“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但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错。我可以为你祝福吗? ”‎ 他伸出手与我相握。我低声地说:“也祝您好运。”他推开店门,消失在浓雾里。‎ 我慢慢转过身,将手中的第六枚戒指放回了原处。‎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对高个男子的肖像及“悲伤、愤怒、惶惑”的神态推写为下文他捡到戒指并藏起来想要带走做铺垫。‎ B. “我望望窗外,此时大雾弥漫。”既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也烘托了“我”鼓足勇气回答高个男子的问话,却又不知结果如何的迷惘心情。‎ C. “我确信我的命运掌握在他手里”这句话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我”确信戒指就在他的手中;二是我将来过得是否幸福全在于他。‎ D. 小说通过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塑造了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人类善良本性的赞美。‎ ‎5. 小说以“第六枚戒指”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 小说突出地刻画了“艾艾”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与小说结尾部分寻找第六枚戒指形成呼应, 构成了小说的完整情节。③能够找回“第六枚戒指”,是“我”的沉着、机智、善良带来 的结果,它的存在使“我”的形象更加丰满。④因为“第六枚戒指”,“我”用尊重和信 任唤起一个处境落魄的男子内心的良知,表达了对人类善良本性的赞美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 ‎6.‎ ‎ ①勤劳能干:在商店的一楼,只干了一周就被调到二楼,经理对总管说想把她留下,都是因为她干活勤快。②沉着机智:发现是“高个男人”捡走戒指并将要带走时,并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当即强行揭穿他,而是经过一番思考后做出了保护对方尊严的做法。③善良、富有同情心:面对将拿走戒指的男人,没有将他当小偷看待,而是设身处地体谅他的处境,并坚信妈妈的话,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并给予对方尊严。‎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内容判断正误,此题A项考核结构安排,B考核环境描写,C项考核句子的含义,D项考核文章的主旨,其中C项,说法程度过于严重。这句话的第二个意思是如果“他”不交还戒指或者事情闹大,“我”必定要失去这份工作。‎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重点考核分析文章的标题的作用,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此题从结构的角度分析: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寻找第六枚戒指形成呼应, 构成了小说的完整情节。从形象塑造的角度分析:能够找回“第六枚戒指”,是“我”的沉着、机智、善良带来 的结果,它的存在使“我”的形象更加丰满。从主旨的角度分析:因为“第六枚戒指”,“我”用尊重和信 任唤起一个处境落魄的男子内心的良知,表达了对人类善良本性的赞美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从读者艺术效果的角度分析: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此题注意根据文章的“在商店的一楼,只干了一周就被调到二楼,经理对总管说想把她留下”“发现是‘高个男人‘捡走戒指并将要带走时,并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当即强行揭穿他,而是经过一番思考后做出了保护对方尊严的做法”“面对将拿走戒指的男人,没有将他当小偷看待,而是设身处地体谅他的处境,并坚信妈妈的话,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并给予对方尊严”概括“勤劳能干”“沉着机智”“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减灾的“新课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然而,自2010年以来,5年中有4年城市内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大幅上升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媒体报道也随之跟进。‎ 城市内涝的“病根”主要源于内外两个方面。从全球气候大环境来看,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往年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更大的挑战。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 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大范围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面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 ‎(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之困如何解?》)‎ 材料二 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办法。‎ 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树木 湿地公园 污水处理厂 拦水坝 海绵城市示意图 ^‎ 我国自2015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4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全国己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文章《反思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 材料三 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首先,从城市的现实规模、生态出发,建设海绵城市有没有必要?如果一个城市本身就拥有发达的水系足以实现有效排水,那么另投一笔资金建设海绵城市是否划算?其次,在制定规划时是否对整个城市生态进行过系统的统筹?假使主政者总是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綿”恐怕也有限度。‎ 解决域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评价系统?假使都像一些地方“治水”那样,钱花出去了却不问效果,到头来公共财政打了水漂, 大家依然只能“看海”。‎ ‎(摘编自《南方日报》文章《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 ‎7. 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气候变化、城市扩张——不利影响为——城市内涝日益严重——治本之法是——建设海绵城市 B. 城市规模扩张——负面问题是——自然的水循环被切断——直接后果为——城市的雨水积蓄能力下降 C. 海绵城市——构成要素有——湿地公园、小区、拦水坝——功能体现为——积存与渗透雨水 D. 内涝与江河洪灾并存——比较损失后——内涝未被重视——损失增加——人们给予更多关注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在介绍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时结合了详实的数据,并说明了在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中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态问题。‎ B.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市政管网排水系统不是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因此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没有合理性。‎ C. 材料三认为看待海绵城市应理性,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也对现有已出现的不妥做法提出了批评。‎ D. 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只要有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就可以建设真正的海绵城市。‎ E. 可靠的评价系统是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进行评价的不可忽视的环节,但目前从数据上看,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己取得初步成效。‎ ‎9. 请综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在解决城市内涝过程中应釆取的合理做法。‎ ‎【答案】7. C 8. CE ‎ ‎9. ①在扩张城市规模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②城市管网建设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都要进行,标本兼治。③应具备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制定政策时应全面权衡。④建立可靠的治水效果评价系统。‎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此题四个选项考核文章的内容,考核的方式是框架图,注意对应图中的要素和文中的信息是否吻合。其中,C项,功能不仅仅是下雨时积存与渗透,还包括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此题五个选项均考核文章的内容,其中A项,材料一介绍原因并没有结合详实的数据;B项,材料一的原文是“仅依靠市政管网 排水己是杯水车薪”,材料二的原文是“把排水作为主要问题,治标不治本”,并不是说从事排水 系统的改造没有合理性;D项,“只要……就……。”表述绝对。‎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 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办法”“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评价系统?”概括要点,注意抓住“生态环境”“标本兼治”“权衡”“评价系统”等重点词语。‎ 点睛:贵南内容要点关键是信息筛选和整合,筛选和整合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只涉及一个段落,摘取关键词语作答,综合信息筛选涉及文章的一部分或整体,注意筛选的同时要整合,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此题是综合信息筛选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予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从下集庆。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 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寻拜征虏大将军。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谍,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帝尝称之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节选自《明史·徐达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岀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 B.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凜/雨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 C.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 D.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廪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是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等。‎ B. “洪武”是年号,古代帝王用来纪年,汉武帝即位后首创,此后形成制度,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C. “休沐”,休息洗沐,犹休假,是古代官员的休假制度。汉代规定官员五日一休沐,唐朝时改为“旬休”或者“旬假”。‎ D. “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达有情有义。太祖被孙德崖的军队抓住,徐达挺身而出代替太祖,太祖才能脱身,最终徐达也获免逃脱。‎ B. 徐达恭敬谨慎。太祖要把自己做吴王时所用的旧居赐给徐达居住,徐达却坚决地予以拒绝。‎ C. 徐达深受重用。徐达五十四岁因病去世,太祖因此停止临朝听政,亲临丧礼悲恸不已。‎ D. 徐达治军严格。徐达对部队要求非常严格,所平元都二个,省会三个,郡邑数以百计,各地街巷置办宴席犒劳军队,百姓从不以当兵为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谍,结以恩义而为己用。‎ ‎(2)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 ‎【答案】10. B 11. B 12. D ‎ ‎13. (1)徐达特别擅长谋略。他所到之地百姓不受惊扰,如果得到勇士或间谍,就施恩义结交他们,使他们为自己所用。(2)胡惟庸当丞相时,想要与徐达结交,徐达很轻视此人,不予理睬,胡惟庸便贿赂徐达的守门人福寿,让他设法对付徐达。‎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此题注意“在军”是在军中的意思,是状语,应与后文断开。“不能言”是“如”的宾语,应与“如” 连在一起。‎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B项,“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说法错误,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此题D项,“各地街巷置办宴席犒劳军队”错,“宴然”的意思是“安定的样子”,“百姓从不以当兵为苦”错,“苦兵”的意思是“为军旅所苦”。‎ ‎13.‎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长:擅长;即:如果;结以恩义:状语后置,施恩义结交;薄:轻视;答:理睬;图:设法对付。‎ 参考译文:‎ 徐达,字天德,濠州人,祖先世代务农。徐达年少有大志,身材高大,颧骨突出,刚强坚毅,神武勇猛。朱元璋成为郭子兴的部帅时,徐达二十二岁,前去投奔朱元璋,双方一见如故,言谈十分投机。到朱元璋南征定远时,率领二十四人前往,徐达就已位列第一。不久随朱元璋在滁州涧打败元军, 攻取和州,郭子兴任命徐达为镇抚。当郭子兴捉住孙德崖,孙德崖军也捉住了太祖朱元璋时,徐达挺 身而出,到孙德崖军中请求代替朱元璋,朱元璋得以获还,徐达也获免逃脱。以后跟随朱元璋渡过长 江,攻下采石,夺取太平,徐达与常遇春都是军中先锋。又随朱元璋破获元将陈野先,并率军攻取溧 阳、溧水,又随朱元璋攻下集庆。朱元璋驻守集庆,命徐达为大将,率领各路军队向东攻打镇江并占 领了镇江。徐达的军队中号令严明,城中秩序井然。徐达被授予淮兴翼统军元帅。不久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徐达特别擅长谋略.他所到之地百姓不受惊扰,如果得到勇士或间谍, 就施恩义结交他们,使他们为自己所用.因此,很多人都乐于归附大将军。至此,太祖和众将领说, 治理军队谨慎稳重而有纪律,作战能够获胜进攻能够夺地,称得上有将军风度的人,没有谁比得上大 将军徐达.洪武元年,太祖登上帝位,任命徐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让徐达兼任太子少傅。‎ 徐达每年春天率军出征,冬末又应召还,形成规律。回来之后总是把大将印章上交皇帝,皇帝赐 他假期,设宴畅饮,与徐达以布衣兄弟相称,而徐达却对皇帝更加恭敬谨慎.皇帝曾很平和自然地对 徐达说:徐兄功劳很大,至今还没有一个安定的住处,我可以将旧邸送给你‘旧邸是太祖做吴王时居 住的地方。徐达坚决推辞。有一天,皇帝和徐达一起到旧邸去,硬让徐达喝酒喝醉,然后让人给他盖 上被子,抬到正室睡觉。徐达醒后大吃一惊,慌忙跑下台阶,俯首跪在地上自呼死罪。皇帝从旁窥视, 看到他这么害怕非常高兴。于是命令有关官员在旧邸前为徐达建造府第,并在宅前立坊题上“大功” 两字。胡惟庸当丞相时,想结交徐达,徐达轻视此人,不予理睬,胡惟庸便贿赂徐达的守门人福寿, 让他设法对付徐达。福寿揭发了胡惟庸的计划,徐达也不追究,只是时常向皇帝进言说胡惟庸不能胜任丞相之职.后来胡惟庸果然倒台,皇帝为此更加重视徐达。十七年0 384〕,太阴侵犯上将,皇帝心 中憎恶。徐达在北平患了背疽,稍好一点时,皇帝就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携带他的亲笔信前往慰问,‎ ‎ 不久应召返回。第二年二月,徐达病情加重,接着就去世了,时年五十四岁。皇帝为此停止临朝听政, 亲临丧礼悲恸不已。‎ 徐达言简虑精,在军中,令不二出,在诸将面前总是保持令人遵从的严肃样子,而在皇帝面前却 恭敬谨慎,好像不会说话似的。徐达善于安抚部下,能与他们同甘共苦,士兵对他无不感恩,以死相 报,所以,徐达军能所向披靡。徐达对部队要求非常严格,所平元都二个,省会三个,郡邑数以百计, 各地街巷井然有序,百姓从不为军旅所苦。率军归朝之日,(徐达〕总是单独一辆车回家,邀请礼遇儒 生,整日交谈,气氛和谐.皇帝曾称赞他说:“受命而出,成功而归,不骄傲,不自夸,妇女无所爱, 财宝无所取,行为正派无瘅,品德高尚可与日月相比,这只有大将军徐达一人堪当于此。”‎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①轴。‎ 怒涛②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③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注】①车:指水车。②怒涛:汹涌的波涛。③侵早:天刚亮,拂晓。‎ ‎14.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泼浓墨”,喻云色之黑;“翩车轴”形容风雨之声。一以写暴雨将至未至;一以写风雨已经到来。‎ B. 颔联“卷”和“吼”两字运用夸张的手法,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既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又写出了骤雨声势之大。‎ C. 尾联下句“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的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 D. 作者巧妙地把风雨骤至之场景提到开头,先声夺人,和结尾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E. 本诗语言工于雕凿,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 ‎15. 本诗在写夏日暴雨景象时,以哪三个场面突出描写雨势之骤?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4. BE 15. ①首联说乌云尚在牛身后,但大雨己经打翻了牛前的水车车轴。此种雨在云先的奇特景象,表明雨势之急猛,有急促突发之感。②颔联写山洪暴发的情景。用“十万军声”写大雨中山洪倾 泻奔吼的声势,创意颇新。③五、六、七句由牛引出牧童,在溪流猛涨时骑牛过溪,又急又慌。‎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要求答出“哪三个场面突出描写雨势之骤”,注意强调的是“雨势之骤”要求回答的是“场景”,根据诗中的“牛尾乌云”“牛头风雨”“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侵早骑牛牧溪北”三个场景分析。实际上是分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特征。‎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在否定了 ‎ “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举三类人来证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至人无己 (2). 神人无功 (3). 圣人无名 (4). 雕栏玉砌应犹在 (5). 只是朱颜改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句子中的“三类人来证明观点”“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提示,同时注意“砌”的写法。‎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1)关于清凌河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当地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2)为争创文明城市,市环保局全面部署,开展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城区改头换面。‎ ‎(3)作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引领者,他的作品字字珠玑,富丽堂皇,读来感人至深。‎ ‎(4)会议要求,地方政府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越俎代庖房地产商,从事房产开发。‎ ‎(5)南仁东把自已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天眼,人们敬仰他如泰山北斗。‎ ‎(6)六朝时青渓宽达四五十米,在那三四百年间,每逢战乱,青溪栅下就杀声震天,折戟沉沙。‎ A. (1)(3)(6)‎ B. (1)(2)(4)‎ C. (2)(5)(6)‎ D. (2)(4)(6)‎ ‎【答案】D ‎...............‎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闲暇之时,常读小说,既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又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B. 一项创新的为民举措,不应仅满足于合法或只站在自身立场,而应当是通过技术创新,主动为消费者合法权益打造固若金汤的“防火墙”。‎ C. 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 D. 我国首次实现万米海底的巡航遥控和实时视频影像传播输送播放,这一最新科技成果靠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斗号”自主遥控水下潜水器取得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此题A项,搭配不当。“培养”与“素养”不搭配;B项,成分残缺。可在“自身立场”后加“考虑 问题”D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靠的是……”与“……取得的”杂糅,可删去“取得的”。‎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D“靠的是……”与“……取得的”两个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您赠予我的照片含意深刻,展现了我国五年来的辉煌成就,饿一定珍惜惠存。‎ B. 我们一家刚刚搬来,特于明日在家中设宴,款待芳邻,届时恭候大驾,不胜感激。‎ C. 失败一次算什么,但失败之后像你这样浑浑噩噩、马齿徒增,只会离成功越来越远。‎ D. 您实在是抬举我了,像我这种才疏学浅之徒岂敢劳您费心,这次的举荐,恕我不能俯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A项,“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对方照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C项, “马齿徒增”谦辞,称自己白白增长岁月。D项,“俯允”,敬辞,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2个字。‎ 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式,①____, 对他人却未必如此。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②____。这意味着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③____,从而在这个空间里大有作为。‎ ‎【答案】 (1). ①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 (2). ②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 (3). ③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后文“对他人却未必如此”,可知后文是空格所填内容的转折,由此知道可填“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第②空注意后面的“转变学习方式”,是对前文内容的承接,前面应该填写“学习方式不一样”所以要提倡“转变”;第③空是承上启下的句子,上文是“独特个性”,下文是结果,此句应填“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办法》鼓励体育美育专职教师到紧缺的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因为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完全依赖于师资问题的解决。认清师资问题的本质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就能解决体育美育师资匮乏问题,从而消除教育不均衡问题。‎ ‎(1)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不一定完全依赖于师资问题的解决。‎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认清师资问题的本质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不一定能解决体育美育师资匮乏问题。 (2). ③解决体育美育师资匮乏问题,不一定能消除教育不均衡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此题注意抓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认清师资问题的本质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就能解决体育美育师资匮乏问题”“解决体育美育师资匮乏问题,就能消除教育不均衡问题注意答题的格式“……,不一定……”。‎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背着背包、拄着拐杖,手里拿着小包装着零钱,是各地乞讨者常见的形象。但今年以来,不少民众发现,乞讨者身上多了一项“装备”,即胸前挂了一个打印出来的二维码,可以扫码付款。 不少网友惊呼,现在乞讨人员太专业,都可以用微信支付了;还有不少网友调侃“乞讨都非常跟随潮流”,“还可以配备POS机”;也有网友提醒,不要盲目扫码支付。‎ 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和态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人们为何对“二维码乞讨”有抵触情绪 背着背包、拄着拐杖,手里拿着小包装着零钱,是地铁乞讨者常见的形象。但近日有网友反映,在地铁5号线宋家庄站附近看到,乞讨者身上多了一项“装备”,即胸前挂了一个打印出来的二维码,可以扫码付款。‎ 网友惊叹道:“现在乞丐都紧跟潮流,乞讨用微信支付,感觉自己low爆了。”还有网友评论道:“这真的是乞丐吗?简直亮瞎了我的双眼,我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从网友的评论可以看出,网友们对“二维码乞讨”的态度并不友好,对“信息化乞丐”难以接受。新闻底下的网友评论,铺天盖地的是一阵调侃与反讽。‎ 网友对“二维码乞讨”厌倦的背后,实质上隐藏的是对职业乞讨的不满情绪。正常来说,如果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乞讨,我们不仅不会厌倦,还会出于同情心去给予一份怜悯。这样的乞讨,公众可以理解和支持,因为符合我们对乞丐应有的设想和伦理规范,合乎我们的人性。‎ 可是,“二维码乞讨”却是另一种状态。乞丐能用二维码讨钱,想必乞丐还存在一定智力和劳动能力,不然也不可能使用智能手机、绑定银行卡和使用微信支付。而那些使用“二维码乞讨”却没有缺胳膊少腿的乞讨者,凸显“靠救济度日”的惰性,是对惰性的直接暴露。这种惰性也反映了,“如此”乞丐,根本没有到走投无路之地,主要目的就是想不劳而获。‎ 我们对“二维码乞讨”不能一棒子打死,那些真正丧失劳动能力、身体有残疾之人,使用二维码方式乞讨,也只是为了顺应移动支付、不带零钱出门的大潮流。但那些身体无恙、四肢健全之人,就似乎是在对公众进行一种赤裸裸的挑衅,让职业乞讨之风变得愈来愈理直气壮,公众对于“二维码乞讨”不满原因也在于此。‎ 公众不是不能接受“二维码乞讨”这样的新鲜事物,而是对“职业乞讨”不满和厌倦了。“城里磕头,回家盖楼”不是个案,如此“紧跟潮流”的乞讨方式,恐怕会加深人们对“富乞丐”的刻板印象,让公众更加讨厌乞讨的行为。或许,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无助者,他们获助的希望,正在一点一点被“二维码乞讨”所蚕食。‎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时评类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乞丐拿着高科技的工具行乞,这对此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从材料看如今已是智能手机时代,公众对于支付方式的升级本无可厚非。如果站在这个层面上来审视,行乞者使用二维码乞讨,使用二维码的乞讨,只不过是传统乞讨者的“现代版”。但问题是,一张二维码背后潜在的智能手机、合法收银机构等高昂的“行乞成本”,是否意味着乞讨行为本身成为一种骗局,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由此可以立意为“升级版的行乞方式让人怀疑”。行文时注意简单的描述材料引出观点,然后深入论述怀疑的原因,可从行乞的方式需要投入,既然有投入何必行乞;从能运用这种高科技的手段,就证明智力没有问题,既然有能力自食其力,为什么行乞;行乞的真正的动机是解决温饱还是发财的角度逐层分析,最后总结观点。‎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