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鞍山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辽宁省鞍山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慎 众 周振国 ①慎众,是说人处在群体中的时候,要努力坚守自我,不盲目从众,不随大流。它和慎独是相对而言的,强调的都是一个“慎”,即独处或众处,都要心中有戒,做好自己。 ②法国心理学家勒庞认为,人一到群体中就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从,于是他把人群称为“乌合之众”,著有著名的畅销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谚云:“毒蛇能害人,群蚁能治它。”自然界中的弱小动物喜欢扎堆,是因为它们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壮大自己,或者在群体中寻求一种安全感,这是一种生存法则。但盲目从众或随大流不同,譬如,过马路集体违规,这是“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的投机心理;“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这是无知和迷信的悲剧;只因自己的叫声不合群不招人待见,原本是益鸟的猫头鹰便无奈东徙,这是消极退让、委曲求全;至于小斑鸠出主意让猫头鹰彻底改变自己天生独异的声音来讨好别人,则纯属馊主意或使坏;朝堂之上迫于赵高的淫威附和着把鹿说成马,这是明哲保身或保命等。柏拉图有言,智慧、勇敢和正义为善,照这个说法,盲目从众或随大流就要被划为“不善”了。 ③韩愈在他的《伯夷颂》中,盛赞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伯夷的事有些争议,且不提他。但李斯的事,还是值得一说的。秦王朝建立以后,丞相王提出以分封制治国,没有人提出疑义,独李斯区区一个廷尉,敢当众站出来反对,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即郡县制。重要的是,他舌战群儒,最终使得秦始皇采纳了他的意见。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也为现代的行政区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 33 - ④但是,“人对于自己不太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一般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这是墨菲定律的若干定律之一。事实上,柏拉图如果不自信,李斯要没点见识,恐怕也不敢悖众或当众犯愣。所以,慎众,得有双慧眼,能看明白事情。《<读书敏求记>序》:“益人神智者,惟书而已。”但眼下碎片化阅读强势抢滩国人本就可怜的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也是阅读,但浮皮潦草,终使人肤浅而浮躁,这个问题解决不易,任之堪忧。面对如今这个信息纷扰、舆情复杂的社会,遇事若不多加分析、轻信盲从,分分钟就会被裹挟、被绑架。爱默生有句名言:“要独立思考问题,不要人云亦云。” ⑤事实上,一般情况下,慎众,主要还是难在不敢做自己,怕落个不合群、不识相或假清高、假正经之类的名声,因而讨人嫌、招人恨,说到底还是修养不到,私心杂念在作怪。元人王冕,不从权贵,不随世俗,穷隐村野,唯抱贞心,其《墨梅题图诗》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摘自《思维与智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慎众人处在群体中要努力坚守自我,不盲目从众,不随大流,它告诉我们无论独处还是众处,都要心中有戒,做好自己。 B. 勒庞认为群体中的人会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从,凭借此观点,他的作品《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成为畅销书。 C. 与自然界中弱小动物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壮大自己、在群体中寻求一种安全感不同,人的盲目从众或随大流要被划为“不善”。 D. 李斯区区一个廷尉,敢当众站出来提出郡县制,反驳丞相的分封制,舌战群儒,这可能与他有慧眼、能看明白事情有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提出“慎众”的概念,与人们熟悉的“慎独”相对而言,开篇自然顺畅,易于让人接受。 B. 第二三段借名家观点、熟语、寓言、史实等论述 “从众“与”慎众“的表现、原因与区别。 C. 第四段是解决问题。读书可以益人神智,哪怕是碎片化阅读;遇事多加分析,不轻信盲从。 D. 第五段以元人王冕为例,说明“慎众”要敢于做自己,加强修养,不存私心杂念,独立思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列举的“投机心理”“无知和迷信”“明哲保身或保命”等,都是盲目从众或随大流,都不是“慎众”。 B. 韩愈认为,尽管伯夷的事有些争议,但他“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还是禁不住写文章盛赞他。 C. 面对信息纷扰、舆情复杂的社会,对于自己不太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需要慧眼、见识、独立思考。 - 33 - D. 一般情况下,“慎众”主要难在勇气、修养上,顾虑太多,不能坚守“贞心”,最后只好“合群”“随大流”。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A项,“它告诉我们无论独处还是众处,都要心中有戒,做好自己”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它和慎独是相对而言的,强调的都是一个‘慎’,即独处或众处,都要心中有戒,做好自己”,其中“独处”针对的是“慎独”,而本选项前面叙述对象是“慎众”,张冠李戴;B项,“勒庞认为群体中的人会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从,凭借此观点,他的作品《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成为畅销书”中“凭借此观点”,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法国心理学家勒庞认为,人一到群体中就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从,于是他把人群称为‘乌合之众’,著有著名的畅销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原文只是说“勒庞认为,人一到群体中就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并没有说“凭借群体中的人会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从的观点,《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成为畅销书”。C项,原文“柏拉图有言,智慧、勇敢和正义为善,照这个说法,盲目从众或随大流就要被划为‘不善’了”选项中去掉了“柏拉图有言,智慧、勇敢和正义为善,照这个说法”这个前提,犯了断章取义、武断的毛病。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哪怕是碎片化阅读”,肯否错误。原文“碎片化阅读也是阅读,但浮皮潦草,终使人肤浅而浮躁”,作者对“碎片化阅读”持否定态度,而本选项对“碎片化阅读”的态度是肯定的。故选C。 【3题详解】 - 33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原文“韩愈在他的《伯夷颂》中,盛赞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伯夷的事有些争议,且不提他”,句中“伯夷的事有些争议”,是作者的观点,而非韩愈的看法。张冠李戴。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33 - 材料一: 最近,在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向两会提出修改《教师法》的议案,《教师法》要明确写清楚教师具有教育惩戒权。 社会上,往往因为教师教育学生引起学生、家长的不理解,以至于出现教师不愿管、不想管的现象。 在周洪宇看来,目前对于教育惩戒权没有一致的看法。教育惩戒权有其特定的含义,不含体罚、打骂、辱骂,对其理解要准确。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邢台学院文学院教授陈凤珍呼吁,为了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使教师摆脱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使中小学校学生管理进入正常轨道,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教师的惩戒权,这样既是对教师正确合理使用惩戒权的法律支持,也是对学生不受教师滥用惩戒权侵害的法律规制。 (摘自2019年3月10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这些学校,曾尝试让“戒尺”回归教室。 2018年,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启动了“戒尺进入课堂”活动。全校36个班级每个班都配备了一把“戒尺”。如果学生的行为和表现违反了校纪班规或老师所作的其他规定,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品行不端等等,老师就可以动用戒尺对学生实施轻微惩戒,以达到让学生认识错误、改良习惯,心存敬畏、勤学上进的目的。 关于戒尺的使用,学校对数量、力度和惩戒部位都做了相关规定。例如数量不超过2个,只能惩戒手掌等。学校老师蔡川表示,“使用戒尺前,我事先通过微信和这位学生的家长进行了交流,家长对于使用戒尺表示了支持和理解。” 2018年,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召开了一场关于惩戒制度的听证会。参会人有教师、学生、家长,史有心理学专家和律师。讨论:该如何把对学生的惩戒权还给老师。校长李伟平说:”“我们知道会有很大的阻力,甚至会走上风口浪尖,但是这件事对孩子有益处,对社会有贡献,我们就要去做。” (摘自《新浪看点》) 材料三 - 33 - (摘自《百度图片》) 材料四: 其实,不难发现,老师之所以在惩戒上处于一个尴尬的情况,是因为缺乏对界限和细节的明确规定! 但除此之外,老师还需要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只有家校紧密合作,形成合力,才能给孩子营造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希望每一个老师能守住自己的初心,每一件事都力求问心无愧。多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以及其他老师的好做法,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尽量地让自己对孩子的惩戒达到最好的效果:既不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又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坚决不可以做的事情,什么是规矩,什么是底线。 希望每一个家长能多多理解和信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爱,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没有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如果没有适当的管教和惩罚,一味地迁就和溺爱孩子,只会让孩子越走越放肆,越长大越难以管教,走向社会,难免会经受更大的惩罚。 (摘自《搜狐新闻》) 4.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33 - A. 社会上,教师不愿管、不想管学生,是因为教师教育学生会引起学生、家长的不理解,可能引发麻烦。 B. 教师使用戒尺惩戒学生,需先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家长对于使用戒尺表示支持和理解才能进行惩戒。 C. 从社会调查统计看,多数人是支持教师行使惩戒权的,法律修订者可参考各项数据以便使法规更合理合情。 D.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没有适当的管教和惩罚,孩子长大会难以管教,会经受更大的惩罚。 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是新闻报道,为了让学生不受教师滥用惩戒权的侵害,需要修改《教师法》,明确教师的教育惩戒权。 B. 材料二是回顾2018年部分学校探索实践,以资借鉴,介绍相关学校的实施细则以及教育者对此事的决心和责任心。 C. 材料三是社会调查,关于教师是否可以适当行使教育惩戒权,赞同的多于反对的。需制定详细准则,让教师有规可依。 D. 材料四是评论、思考,多角度分析问题,考虑问题较为全面,从现状、原因、做法、必要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6. 结合文本概括什么要让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让教师拥有惩戒权,应做好哪些工作? 【答案】4. C 5. A 6. 原因:①可以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②使教师摆脱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③使中小学校学生管理进入正常轨道;④可以让学生认识错误、改良习惯、心存敬畏、勤学上进。应做工作:①对教育惩戒权的界限和细节进行明确规定;②家长要给予信任和理解;③老师守住初心,力求问心无愧;④了解学生心理,借鉴好的做法,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态度;⑤提高老师的素质;⑥减少老师的教学管理压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 - 33 - 项,“是因为教师教育学生会引起学生、家长的不理解,可能引发麻烦”说法与原文不符合,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二段,原文为“社会上,往往因为教师教育学生引起学生、家长的不理解,以至于出现教师不愿管、不想管的现象”,选项中缺少了“往往因为”,使可能与绝对错位。B项,“需先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家长对于使用戒尺表示支持和理解才行”,只是四川蔡川老师的做法,不代表全体。以偏概全。D项,“会经受更大的惩罚”说法与原文不符,相关信息在材料四最后一段,原文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如果没有适当的管教和惩罚,一味地迁就和溺爱孩子,只会让孩子越走越放肆,越长大越难以管教,走向社会,难免会经受更大的惩罚”,选项丢掉了原文的“难免会”,夸大其词。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为了让学生不受教师滥用惩戒权的侵害,需要修改《教师法》,明确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原因单一,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可知修改《教师法》的原因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不受教师滥用惩戒权的侵害”,相关信息在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为“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邢台学院文学院教授陈凤珍呼吁,为了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使教师摆脱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使中小学校学生管理进入正常轨道,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教师的惩戒权,这样既是对教师正确合理使用惩戒权的法律支持,也是对学生不受教师滥用惩戒权侵害的法律规制”。故选A。 【6题详解】 - 33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结合文本概括为什么要让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让教师拥有惩戒权,应做好哪些工作。题目有两个问,第一问:结合文本概括为什么要让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第二问:让教师拥有惩戒权,应做好哪些工作。然后通读文章,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圈画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第一问:结合文本概括为什么要让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文章材料一和材料二,仔细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筛选出“社会上,往往因为教师教育学生引起学生、家长的不理解,以至于出现教师不愿管、不想管的现象”“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邢台学院文学院教授陈凤珍呼吁,为了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使教师摆脱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使中小学校学生管理进入正常轨道,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教师的惩戒权”“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品行不端等等,老师就可以动用戒尺对学生实施轻微惩戒,以达到让学生认识错误、改良习惯,心存敬畏、勤学上进的目的”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为什么要让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第二问:让教师拥有惩戒权,应做好哪些工作,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文章材料四,仔细阅读材料四,可以从中筛选出“老师之所以在惩戒上处于一个尴尬的情况,是因为缺乏对界限和细节的明确规定”“老师还需要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只有家校紧密合作,形成合力,才能给孩子营造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希望每一个老师能守住自己的初心,每一件事都力求问心无愧”“多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以及其他老师的好做法,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尽量地让自己对孩子的惩戒达到最好的效果:既不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又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坚决不可以做的事情,什么是规矩,什么是底线”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让教师拥有惩戒权,应做好哪些工作。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生日礼物 赖海石 德明老汉听到外面有声响,睁开眼睛,望了望窗子。此时,天还没有完全亮透。 德明起床,披衣,开门。是大娃,正在院子里“啪、啪”地劈柴。 大娃听到“吱呀”开门声,抬起头,嘿嘿一笑:“爹,吵醒您了,您回睡去,我不劈了。” 德明说:“起来就起来了,不睡了。你先去担满水吧。” - 33 - 大娃说:“惠英去担水了。” 正说着,惠英担着两桶水一颤一颤地回来了。跟在惠英后面小兔子般蹦蹦跳跳的孩子,是小花。还有一条撒着欢儿的小黄狗。 德明说:“那先烧一锅水吧,等一下要杀鹅、焖牛骨头。二娃说天不亮就出发回来。” 大娃就喊小花:“跟在你妈屁股后面跑来跑去干嘛?烧水去。” 小花就走到灶前,踮起脚尖,刷锅,放水,再蹲在灶前烧火。 惠英把两桶水倒进水缸,腰肢一扭一扭,又去担水了。小黄狗屁颠屁颠跟了过去。 大娃继续抡起大斧“啪、啪”地劈柴。 水刚烧开,二娃一家人就到了。二娃从车上卸下一大堆菜:有牛头、牛脚、活鹅、猪肉、排骨、青菜……二娃一边用手机对着菜拍照一边说:“这牛头、牛脚是我特别叫张屠夫留的。我说我爹生日,你一定要给我留。”又给德明拍了一张相,发图朋友圈,配字:“天不亮就回乡下,给自己放假一天,祝父亲大人生日快乐。” 大娃对小花说:“给二叔、二婶抬椅子,端茶。” 胖胖的二娃和胖胖的二娃媳妇就坐在小花抬出来的大椅子上喝茶,玩手机。 二娃的孩子追逐院子里觅食的母鸡去了。惠英洗碗、盆、筷……择菜、洗菜、切菜。 大娃用烧红的铁火钳给牛头、牛脚去毛,随着“嗞嗞”的声音,青烟带着烧焦毛发的气味在院子里弥漫开来。大娃把牛骨放进锅里焖着,对二娃说:“二娃,你看着点火,我去网几条鱼。” 二娃抬头“嗯”了一声,又低头玩手机。 大娃拿网去池塘网鱼。——这池塘是德明放养的,但大娃经常都会在田间地头揪几把青草丢进池塘里。——小花也要跟去看网鱼。大娃说:“带着妹妹在家玩,不要把妹妹的漂亮衣服弄脏了,等一下还有几个弟弟妹妹要来。” 但直到吃完早餐后好久,大娃、惠英把中午“正餐”的饭、菜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在城里工作的三娃一家人才到。 三娃媳妇白白净净,苗条高挑;三娃西装笔挺,皮鞋锃亮。三娃一下车就掏出软中华,给爹、哥发烟。大娃正在拆牛骨,双手不得空,说:“夹我耳朵上。”又说:“你开车辛苦了,去陪爹坐、喝茶。”又吩咐小花:“小花,给三叔、三婶端茶。” 三娃打开一个包袱,取出一件新外套给德明披上,说:“这是我媳妇给您买的生日礼物。穿上,看看合不合适。”又去车上抬下一个一座山一样的大蛋糕,和德明一起站在蛋糕前,叫媳妇用手机拍了一张相,发图朋友圈,配字:“给父亲大人的生日礼物。” - 33 - 三娃对大娃说:“大哥,我和二哥的生日礼物都发朋友圈了。你这个做老大的,送了什么生日礼物给老爹?” 大娃摸摸后脑勺:“我,我没有礼物哦……” 大娃说:“开饭了。大家坐上来吃饭,我还煮一个鹅杂木耳汤就来。” 一桌人举杯:“生日快乐!” 德明的酒杯突然掉落桌上,身体往后倒去。 事情太突然。三娃说:“爹晕了,快打120。” 二娃说:“自己有车在门口,还打什么120?”二娃背起德明就往外走。小花说:“我爹爹有办法。”正在舀汤的大娃听到动静,放下汤勺,跑过来,掐人中,捏虎口。德明很快又苏醒过来了。大娃说:“爹有低血糖,三天两头晕倒。不怕,我跟医生学了几招。”大家松了一口气,又围上桌吃饭,欢声笑语,热闹起来。 小花把大娃拉到一边,悄声说:“爹,你以后可不可以出去打工呀?打工有钱,给我买弟弟妹妹那么漂亮的衣服。” 大娃说:“你看爷爷经常晕倒,我要随时照顾他,不能走哇。如果能走,爹爹早就去打工了。等爷爷好了,我就去打工。” 小花说:“那爷爷什么时候会好呀?” 大娃说:“小花乖,听话,爷爷就好得快。” 小花点点头,和弟弟妹妹们,还有小黄狗,玩儿去了。 (摘自《搜狐网》) 7. 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切入新时期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在进城打工和留乡赡养老人的抉择中,大娃展示了令人敬佩的精神品质。 B. 小说对大娃媳妇惠英描写的笔墨不多,但是从她的动作、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贤惠、能干、明理的好媳妇。 C. 小说讲述了老汉德明过生日,儿子三家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进城的二娃、三娃都很成功,也很孝顺,做事得体。 D. 小说语言比较生动,运用了叠词、拟声词、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8. 大娃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具体分析其形象特点。 - 33 - 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该如何理解,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7. A 8. 大娃形象特点:①孝顺、体贴,看见爹起床,认为是自己劈柴吵醒爹,马上表示不劈了,让爹回屋继续睡觉;为了治疗爹的低血糖毛病,还特区跟老中医学了几招,为了照顾生病的爹,放弃进城打工,没有钱为女儿买漂亮的衣服。②勤劳、任劳任怨,天不亮就起来干活,为了爹过生日更是忙里忙外;弟弟们进城打工赚钱,自己在家照顾生病的老爹,没有一句怨言;③憨厚、宽厚、宽容、友善,爹过生日,自己忙里忙外准备饭菜,两个弟弟一个晚来,一个早来坐着玩手机,大娃还认为弟弟们从城里赶来给老爹过生日辛苦了。当三娃说自己和二哥给爹准备礼物,问大娃作为大哥送什么礼物给爹时,大娃不但不生气,还摸摸后脑勺偶自己没有礼物。④细心、有头脑,明德老汉在池塘放了鱼,大娃“经常都会在田间地头揪几把青草丢进池塘里”喂鱼。老爹患有低血糖,大娃就自己“跟老中医学了几招”,在老爹发病时自己为其治疗。⑤教子有方。女儿小花大早就帮父母做家务烧水;在给二娃三娃两口子抬椅子端茶,陪二娃三娃家孩子玩,以及羡慕二娃三娃家的孩子漂亮衣服,也想让爸爸进城打工赚钱为自己买,可是当爸爸说爷爷有病要照顾,等爷爷病好了再进城打工时,就和弟弟妹妹一起去玩了。(具体分析要结合原文内容,答出三点即可) 9. 从三娃话可以看出,①三娃对孝的理解有偏差:他和二娃一样,以为给父亲送了不菲的礼物,特意回来一趟就是孝了。②他俩注重的只是物质上的孝,忽视了精神上的慰藉、行动上的付出:顾着自己一家出去打工挣钱,过体面的生活;回家给父亲过生日,只顾展示礼物、炫耀于朋友圈,并不参与劳动,像客人一样等着别人伺候,并没有真正地为父亲做什么,也并不明了父亲的身体状况及其真正需要什么。③他俩对大娃缺乏理解:认为大哥没有给父亲准备生日礼物,就没有他俩孝顺;言语里略带讥讽,不理解大哥的付出。如果没有大哥留在乡下赡养老爹,他们能无牵无挂地出去闯荡吗?他们不懂得大哥天长日久的陪伴、照顾就是最大的孝顺,这才是老人最需要的。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B项,“但是从她的动作、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贤惠、能干、明理的好媳妇”说法错误,文章对大娃媳妇惠英没有语言描写。C - 33 - 项,“可以看出进城的二娃、三娃都很成功,也很孝顺,做事得体”中“做事得体”说法不妥,从文章可知,进城的二娃三娃在老爹过生日当天才自以为孝顺买了东西来给爹过生日,平时根本就不回家,更谈不上照顾爹,照顾爹的事情都依靠大娃。来给老爹过生日要发朋友圈显示自己的所谓的“孝心”,还显摆自己都给爹准备生日礼物了,问大娃给爹什么礼物等做法都是不身为人子和人弟做事不得体的方面。D项,“运用了叠词、拟声词、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说法错误,没有“拟人”。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题目是“大娃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具体分析其形象特点”,大娃的形象特点可以根据文章中对大娃的言行和大娃女儿小花行为进行分析得出。比如根据文章中天不亮就已经在劈柴了。老爹过生日,进城的二弟俩口子买来一堆菜,忙着去收拾,却让二弟俩口子歇着。三弟俩口子干脆等他和媳妇惠英把午饭的菜准备得差不多才来。大娃还认为三弟开车来辛苦了,让三弟陪爹坐、喝茶,自己继续忙活,可以看出大娃是一个勤劳、任劳任怨的人。从天不亮起来劈柴,看见爹起身出来,立刻跟爹说自己劈柴把爹吵醒,让爹回去继续睡,自己不劈柴了。明德老汉吩咐大娃事情,大娃笑脸相迎,立刻回答事情的是怎么安排的,或者马上自己或者安排女儿去做。为了治疗爹的低血糖毛病,还特区跟老中医学了几招,为了照顾生病的爹,放弃进城打工,没有钱为女儿买漂亮的衣服;三娃在菜都准备差不多时才来,大娃却还说三娃开车辛苦了,让三娃去休息陪爹说话,自己和媳妇去烧菜做饭等事情可以看出大娃是个孝顺、体贴的人。还有从小花烧水,给二娃三娃两口子抬椅子端茶,陪二娃三娃家孩子玩,以及羡慕二娃三娃家的孩子漂亮衣服,也像让爹进城打工赚钱为自己买,可是当爹娃说爷爷有病需要照顾,等爷爷病好了再进城打工时,就和弟弟妹妹一起去玩了,可以看出大娃对女儿小花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可以说大娃是教女有方。爹过生日,自己忙里忙外准备饭菜,两个弟弟一个晚来,一个早来坐着玩手机,大娃还认为弟弟从城里赶来给老爹过生日辛苦了。当三娃说自己和二哥给爹准备礼物,问大娃作为大哥送什么礼物给爹时,大娃不但不生气,还摸摸后脑勺偶自己没有礼物。从中可以看出大娃是一个憨厚、宽容、友善的人。明德老汉在池塘里放了鱼,大娃“经常都会在田间地头揪几把青草丢进池塘里”,喂鱼。明德老汉晕倒了,二娃三娃都不知道爹得了什么病,三娃要打120 - 33 - ,二娃背起爹向外走。大娃不但知道爹是低血糖,还跟老中医学了几招,“跑过来,掐人中,捏虎口”,明德老汉就醒了。可以看出大娃不但勤劳孝顺,还特别细心有头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要句子含义,把握文章主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该如何理解,然后回归文章,找到划横线的句子,结合上下文以及整篇文章内容理解句子含义,进而把握文章主旨。本题,划线句子是晚来的三娃,在给明德老汉“献上”价值不菲的生日礼物,并拍照配文发朋友圈之后,问大娃“大哥,我和二哥的生日礼物都发朋友圈了。你这个做老大的,送了什么生日礼物给老爹?”从三娃的问话中可以看出三娃对大娃的讽刺和不理解:三娃认为自己和二娃从城里赶过来,俩人给明德老汉带来了价值不菲的生日礼物,是非常孝顺的,而大娃作为大哥,却没有看见其给准备爹什么生日礼物,是没有自己和二娃孝顺的,在展示完自己送给爹的生日礼物之后,这么问大娃,含有对大娃的讽刺和不理解。在三娃的心目中在爹过生日时,自己从城里跑回来一趟,给爹带来物质上礼物,就是孝顺,忽略了大娃平时对爹的照顾,再结合后文明德老汉发病时三个弟兄的表现,可知二娃三娃除了送爹生日礼物,不但没有真生为爹做过什么,就连爹的身体状况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明白爹真正需要什么了。三娃不明白自己和二娃能够进城工作,完全是因为有大娃在家毫无怨言的照顾爹,更不明白对父母的孝顺不是什么物质上给予,而是天长日久的陪伴和照顾。具体作答时可以根据以上分析,从三娃对孝理解上偏差、不理解大娃以及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孝顺几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要结合故事情节,并注意人物的细节描写。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也。祖膺期,晋太中大夫。父虔之,宋乐安令。麟士幼而俊敏,年七岁,听叔父岳言玄。宾散,言无所遗失。岳抚其肩曰:“若斯文不绝,其在尔乎。”及长,博通经史,有高尚之心。亲亡,居丧尽礼。服阕,忌日辄流泪弥旬。居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乡里号为“织帘先生”。尝为人作竹误伤手,便流泪而还。 - 33 - 同作者谓曰:“此不足损,何至涕零。”答曰:“此本不痛,但遗体毁伤,感而悲耳。”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宋元嘉末,文帝令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麟士应选。不得已至都,尚之深相接,尝谓子偃曰:“山薮故多奇士,沈麟士,黄叔度之流也,汝师之。”麟士尝苦无书,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乃叹曰:“古人亦何人哉!”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养孤兄子,义著乡曲。 或劝之仕,答曰:“吾诚未能景行坐忘,何为不希企日损?”乃作《玄散赋》以绝世。太守孔山士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麟士未尝答也。隐居余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士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时为之语曰:“吴差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麟士重陆机《连珠》,每为诸生讲之。征北张永为吴兴,请麟士入郡。麟士闻郡后堂有好山水,欲一观之,乃往停数月。永欲请为功曹,麟士曰:“必欲饰浑沌以蛾眉,冠越客于文冕,走虽不敏,请附高节,有蹈东海死耳,不忍受此黔劓。”永乃止。升明末,太守王奂,永明中,中书郎沈约并表荐之,征皆不就。 麟士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恒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负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终老,读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时人以为养身静默所致。梁天监元年,与何点同征,又不就。二年,卒于家,年八十五。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六》,略有改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B. 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C. 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D. 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瞬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服阕,又叫“服除,守丧期满除去孝服。丁忧期间官员必须离职守制,如朝廷有需要,官员也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称“夺情”。 - 33 - B.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诗》《书》(礼》《乐)《易》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秦始皇“焚书坑儒”,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C. 黔劓,黔,通“黥”,又称黥刑、墨刑,是以在犯人的脸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罪犯标志的刑罚。劓,是割去鼻子的刑罚。 D. 素琴,点《陋室铭》中“素琴”相同,为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的琴。零是汉文化中地位极为崇高的乐器,被历代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沈麟士聪慧机敏,博闻强识。年幼听父亲谈论道家学说,听后即能复述无遗。年过八十,仍耳聪目明,曾在灯下小字书写二三千卷书。 B. 沈麟士淡泊名利,节操高尚。曾受到孔山士、张永、沈约等人的征召举荐,但他都没有出来做官。终生无所营求,而致力于钻研学问。 C. 沈麟士为人至孝,受人敬仰。他服丧尽礼,每遇忌日总要流泪十多天。隐居山中,有弟子数十百人,时人编成谚语赞叹其为“贤士”。 D. 沈麟士读书刻苦,甘于清贫。平日一边编制竹帘,一边诵读诗书,被称为“织帘先生”。自己背柴汲水,并日而食,却仍读书不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作者谓曰:“此不足损,何至涕零。”答曰:“此本不痛,但遗体毁伤,感而悲耳。” (2)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养孤兄子,义著乡曲。 【答案】10. B 11. B 12. A 13. (1)一起做工的人说:“这点伤不会有什么伤害,何至于落泪?”他回答说:“这伤本来不痛,只是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一时感慨因而悲伤罢了。” (2)不久,沈麟士称病还乡,不与别人交往。抚养兄长遗孤,义名在乡里著称。 【解析】 【10题详解】 - 33 -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路”“邻人”“屐”“麟士”“卿屐”“前者”,虚词“其”“所”“而”“之”,标志性词“曰”,句末语气助词“邪”,“得”意思是“得到,找到”,“屐”意思是“鞋子”,“屐”是“得”的宾语,是完整的动宾结构,意思是“找到鞋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邻人”为主语,“得”为谓语动词,“屐”为宾语,意思是“邻居找到了鞋”,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项;再结合本句意思:曾经在路上行走时,邻居错认了他穿的鞋,沈麟士问:“这是你的鞋吗?”就赤着脚走回家。后来邻居找到了自己的鞋,便将之前那双鞋送还给他,沈麟士说:“这不是你的鞋吗?”笑着收下了。句子可以断开为: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诗》《书》(礼》《乐》《易》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说法错误,“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诗》《书》《乐》《易》《礼》《春秋》”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也因为焚书坑儒导致失传,就只剩下了五经。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听后即能复述无遗”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宾散,言无所遗失”,意思是“客人散去后,沈麟士能毫无遗漏地复述一遍”,不是选项所说“听后即能复述无遗”,而是等客人散去后能毫无遗漏地复述一遍。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同作者”,一起做工的人;“损”,伤害,损伤;“涕零”,落泪;“遗体”,指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感”,感慨;“而”,表因果,因而;“耳”,句末语气词,罢了。(2)中的“少时”,不久;“通”,交往;“孤兄子”,指兄长遗孤;“义”,义名;“著”,在……著称;“乡曲”,指乡里。 - 33 -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祖父沈膺期,是晋太中年间的大夫。父亲沈虔之,是宋乐安县令。沈麟士年幼时便聪慧出众,七岁那年,听到叔父沈岳谈论道家学说。客人散去后,沈麟士能毫无遗漏地复述一遍。沈岳抚摸着他的肩膀说:“如果我们家能够诗书相继的话,大概希望就寄托在你身上了。”等到长大,他广泛通晓经书历史,具有高尚的志趣。父母去世,服丧期间竭尽礼节。丧期结束,每到父母的忌日总是十几天流泪不止。平日甘于清贫,一边编制竹帘,一边诵读诗书,口诵、手织不停息,乡里称他为“织帘先生”。曾经给人制作竹帘不小心伤了手,便流着眼泪回家。一起做工的人说:“这点伤不会有什么伤害,何至于落泪?”他回答说:“这伤本来不痛,只是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一时感慨因而悲伤罢了。”曾经在路上行走时,邻居错认了他穿的鞋,沈麟士问:“这是你的鞋吗?”就赤着脚走回家。后来邻居找到了自己的鞋,便将之前那双鞋送还给他,沈麟士说:“这不是你的鞋吗?”笑着收下了。 宋元嘉末年,文帝命令仆射何尚之抄写五经,寻求举荐学士,县里便让沈麟士来应选。不得已来到都城,何尚之密切地和他交往,曾经对自己的儿子何偃说:“山野中本来就多有奇士,沈麟士是像黄叔度一样的人,度量弘阔。你应当拜他为师。”沈麟士曾经苦于没有书读,这时便游学都下,遍览四部书籍,于是感慨道:“古人又是怎样的人啊!” 不久,称病还乡,不与别人交往。抚养兄长遗孤,义名在乡里著称。 - 33 - 有人劝他去做官,他回答说:“我确实没能达到节操高尚、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为什么不一天天地减少欲望呢?”于是写下《玄散赋》来和世俗断绝交往。太守孔山士征召他,没有应召。同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看望他,沈麟士未曾回拜。隐居在余干吴差山,讲经教授,跟他学习的学生数十百人,各自营建房屋,靠着他住,当时的人编成谚语说:“吴差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沈麟士看重陆机的《连珠》,每每给学生讲解。征北的张永做吴兴太守,请麟士到郡中。麟士听说郡后堂有秀丽的山水,就想观赏一下,于是前往那里停留了几个月。张永想请他担任功曹,沈麟士说:“(要我为官),那就如同在那五官不清的脸上画上娥眉,在越人的头上戴上华美的帽子一样。那么我虽不聪明,也请让我追求高尚的义节,宁愿跳东海而死,也不忍受这样的责罚。”张永这才不再邀请。升明末年,太守王奂,永明年间,中书郎沈约都上奏表举荐他,被征召时他都没有去就任。 沈麟士没有什么名利追求,把专心治学作为最重要的事,经常靠在素几上弹奏素琴,不弹奏今乐。背柴汲水,生活穷困。一直到老坚守节操,读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年过八十,依然耳聪目明,用旧纸反面抄写,在灯下用小字书写,又写成二三千卷,盛满几十个箱子。当时人认为这是他涵养本性、清静无为才做到的。梁天监元年,与何点同时被征召,又没有就任。二年,死在家中,享年八十五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老 病 俞德邻① 老病幽栖觉懒吟,眼观时态独关心。古今不泯春秋笔,天地难欺暮夜金②。 幸有别肠堪贮酒,未愁短发不胜簪。柴门一闭从春尽,桃李飞花叶又阴。 【注】①俞德邻,宋仁后曾做元军人质,终不屈服。入元后,拒绝了朝廷多次征召。②暮夜金,典出《后汉书·杨震传》。后称暗中贿赂为“暮夜金”。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顶是( ) A. 首联作者幽栖于自然,虽身体老病,仍关心时局。 B. 颔联“古今”、“天地”从时空切入,表明心志,意气昂扬。 C. 颈联“不胜簪”化用杜甫《春望》中诗句,表达感情相同。 D. 本诗前三联感事抒怀,尾联恬淡平和,自然深远。 15. 诗歌以“老病”为题,却无暮气沉沉之感,因此有评论认为此诗有“发扬蹈厉”之意,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14. C 15. 作者身为亡国之民,又是年老多病却仍关心时局。颔联“古今”与“天地”的时空纵横,“不泯”与“难欺”的人生选择,反映了诗人心中的浩然正气,不屈的精神。颈联更将振奋的精神、昂扬的意气推向高潮,庆幸自己有能豪饮的酒量,可以不必为日渐稀疏的头发,流逝的岁月而发愁。最后一联“春尽”却毫无“伤春”之悲,桃李飞花、浓密的树阴,一派盎然的春景。因此说全诗体现了作者精神振奋、意气昂扬的风貌。 【解析】 - 33 -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顶”,C项,“表达感情相同”说法错误,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而本诗“幸有别肠堪贮酒,未愁短发不胜簪”是诗人庆幸自己有能豪饮的酒量,可以不必为日渐稀疏的头发,流逝的岁月而发愁,将振奋的精神、昂扬的意气推向高潮。故选C。 【15题详解】 - 33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诗歌以“老病”为题,却无暮气沉沉之感,因此有评论认为此诗有“发扬蹈厉”之意。也就是要求学生分析诗歌是如何以“老病”为题,却没有暮气沉沉之感,表达奋发有为,意气昂扬精神的。然后通通读诗歌,区划出诗歌中能体现奋发有为,意气昂扬精神的诗句,进行具体分析说明。比如诗歌首联“老病幽栖觉懒吟,眼观时态独关心”诗人是说自己幽栖于自然,虽身体老病,仍关心时局,这里审题老病却还关心国家时局,表达了积极奋发意气昂扬之态。颔联“古今不泯春秋笔,天地难欺暮夜金”意思是说说从古到今据事直书的史笔就没有泯灭过,在广阔的天地之下“暮夜金”是难以欺瞒的,也就隐晦地说自己不会改变据事直言的人生信条,更不会为了利益比如“暮夜金”也做出违背正义之事,诗人用“古今”与“天地”、“不泯”与“难欺”从纵横时空角度切入,表明自己的人生选择,反映了诗人心中的浩然正气,不屈的精神,给人意气昂扬之感。颔联“幸有别肠堪贮酒,未愁短发不胜簪”,中“不胜簪”化用杜甫《春望》中诗句,诗人庆幸自己有能豪饮的酒量,可以不必为日渐稀疏的头发,流逝的岁月而发愁,将振奋的精神、昂扬的意气推向高潮。尾联“柴门一闭从春尽,桃李飞花叶又阴”是说春天过去了,桃花李花虽然落光了,可是在春花落光之后,树木的叶子繁盛茂密起来,仍然是一派生机盎然之景。这一联虽然是写“春尽”,却丝毫看不出诗人“伤春”之悲,春花虽飞落,而树叶却繁盛茂密,形成浓密的树阴,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积极奋发之感。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摹了当地风俗,赞美了古老的乡土文化。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 (3)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箫鼓追随春社近 (2). 衣冠简朴古风存 (3). 浔阳江头夜送客 (4). 枫叶荻花秋瑟瑟 (5).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6).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箫、浔、荻、誉、沮。 - 33 -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最终的目的,是让机器代替人类,去辅助或者完成人类能够完成的事情。在有问必答的Siri和Alexa出现以前,亚马进的导购行为对买书的顾客有一定帮助。我就经常本来只想买一本书,结果一下买了三四本。后来亚马逊业务广了,这种人工智能导购的问题就慢慢显露出来。程序员们_________地工作加班,忘了日常生活中人们购物的思路是什么。很少有人会买了一台冰箱以后再买一台。亚马逊偏就会向刚买完冰箱的顾客推荐别种型号的冰箱。关于程序员的笑话_________,大概都是讽刺他们没有生活常识。妻子对程序员说:“你下班的时候去买6个包子。如果看见卖西瓜的,就买一个。”程序员带回家一个包子,妻子大怒:“我怎么跟你说的?”程序员说:“我看见卖西瓜的了。”一个不好笑的笑点就是:所谓“常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 )。 人类总是声称需要体贴关怀和_________的服务。计算机程这样做的时候,却常令人不胜其烦。电脑都需要备份,但人类宁可忘记备份直扇自己耳光,也不会对每天一次提醒自己要备份的操作系统_________。只要程序员们有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就能制造出万能管家一样的完美人工智能。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而对有些人来说是不存在的。 B. 而对程序员来说是不存在的。 C. 而对计算机来说是不存在的。 D. 而对丈夫来说是不存在的。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夜以继日 层出不穷 无微不至 感激涕零 B. 宵衣旰食 不胜枚举 无微不至 感同身受 C. 夜以继日 不胜枚举 无所不为 感激涕零 D. 宵衣旰食 层出不穷 无所不为 感同身受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要制造出万能管家一样的完美人工智能,程序员们只要有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就行。 B. 一旦程序员们有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就能制造出万能管家一样的完美人工智能。 C. 程序员们只要有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就能制造出万能管家一样的完美人工智能。 - 33 - D. 要制造出万能管家一样的完美人工智能,程序员们要有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行。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仔细阅读括号所在的语段,这段文字谈论的是人工智能导购存在缺陷,没有顾忌生活中的常识(向刚买完冰箱的顾客推荐别种型号的冰箱),而这种缺陷的是因为“程序员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加班,忘了日常生活中人们购物的思路是什么”,然后举日常生活中“程序员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加班,忘了日常生活中人们购物的思路是什么”例子,旨在说明计算机是依靠不了解生活常识的程序员编的程序运行的,更不懂人类的生活常识,再结合括号前“所谓‘常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那么后面转折就应该说“计算机却不知道”这类说法。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夜以继日:意思是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宵衣旰食:意思是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此处是说程序员们晚上连着白天工作加班,选用成语“夜以继日”。第二处,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此处是说关于程序员的笑话连续出现,没有穷尽。使用成语“层出不穷”。第三处,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周到、细致。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此处根据“体贴关怀”“服务”,可判断出应选成语“无微不至”。第四处,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感激异常(现多含讽刺意)。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此处根据“但人类宁可忘记备份直扇自己耳光,也不会对每天一次提醒自己要备份的操作系统”可判断出应选用成语“感激涕零”。故选A。 【19题详解】 - 33 -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划线句子“只要程序员们有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就能制造出万能管家一样的完美人工智能”,首先“只要……就能”使用不当,“只要……就能”是充分条件,且说法过于绝对化,制造出完美人工智能需要的条件肯定不只是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个,关联词使用不当。根据前文,此句是强调制造出万能管家一样的完美人工智能,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的重要性,A项,“要……只要”关联词使用不当,制造出完美人工智能需要的条件肯定不只是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个。B项,“一旦……就”说法过于绝对化,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只是制造出完美人工智能一个方面,但是不是有了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就能制造出完美人工智能。C项,“只要……就”是充分条件,且说法过于绝对化,制造出完美人工智能需要的条件肯定不只是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个。ABC三个选项的表达都是说程序员的丰富经验是制造出完美的人工智能的充分条件,和文中的原句是一个意思,排除掉。故选D。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来顾客给网店客服的留言,其中有多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五处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曾几何时光顾小店,觊觎一件裙子,果断下单后,邮来的尺码不对,正告店主,务必尽快处理。 【答案】曾几何时改为几天前;小店改为贵店;觊觎改为看中;正告改为请;删除务必 【解析】 - 33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问题得体主要是要符合特殊问题的特殊要求,语体得体要注意讲话者的身份、环境、尊卑、主客以及“谦辞”和“敬辞”的运用。本题,题干已经指出语段是“顾客给网店客服的留言”,且“其中有多处词语使用不当”,要求“找出五处并作修改”。仔细阅读这段顾客给网店客服的留言,可发现留言中:①“曾几何时”,指才过了没多少时间,即时间没过多久。网购退换货有日期限制,一般为七天,“曾几何时”时间不够确切,可改为“几天前”。②“光顾”,敬辞,用作商店或服务性行业欢迎顾客上门时讲的客套话。题干已经指出是“顾客给网店客服的留言”,是顾客对店主说自己到店主的店铺去,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到”或者“去”。③“小店”,小小的店铺。此处是说自己到别人的店铺,要用敬辞,可改为“贵店”。④“觊觎”,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此处是说看重店铺中一条裙子,表达不当,可改为“看中”。⑤“正告”,严正地警告或告诉。此处是请店主轻快处理自己的购物遇到问题,使用“正告”程度过重,语气过于生硬,表达不得体,可改为“请”。⑥“务必”,指一定,必须的意思。此处是请店主尽快处理自己购物遇到的问题,口气过于生硬,可删去。具体作答时,从以上分析的几处中任选五处进行修改作答即可。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21.阅读下面的文字,仿照划线句子的示例,另选对象,续写句子,体现一定哲理。 在不用的人眼里,海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对渔民来说,它是亲人也是对手;(1)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仿写示例:(1)对游子来说,它是彼岸也是乡愁;对青年来说,它是接纳也是自由;对画家来说,它是雅致也是斑斓。(2)对歌手来说,它是激昂也是深沉;对诗人来说,它是丰富也是单纯。对哲人来说,它是物质也是精神。 【解析】 - 33 -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仿写能力。仿写时一定要与例句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一致,还要注意内容上的关联。本题,自阅读仿句,可发现仿句特点是“对于……来说,它(指大海)是……也是……”,“是”和“也是”后所填写的内容之间是对立关系,比如例句是“亲人”和“对手”。根据以上分析,选取除“渔民”之外的对象,续写三句体现一定哲理句子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笑是人类的特权。——(美)卡耐基 ④当他微笑时,世界爱了他;当他大笑时,世界便怕了他。——(印)秦戈尔 ⑤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才活得有价值。——(德)威尔科克斯 ⑥我们始终都在练习微笑,终于变成不敢哭的人。——郭敖 以上诗句和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结合现实生活,以其中两三句作为立意基础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自信成就辉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白的“大笑”。这“笑”包含的其实是“自信”的人生态度。前几天,从电视上看到记者采访中国男子体操队时,一名队员成竹在胸地说:一个动作,只要在训练时有七次、八次成功,比赛时就有把握去做。说此话时,这位队员目光坚毅,面色沉稳。这是自信的表现。自信在关键时刻是会成就辉煌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譬如刘翔,无论比赛时是分在自己熟悉的跑道上,还是分在自己很少去跑的边沿跑道上,他总是自信自守,平静以待。再如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无论比赛时是顺境,或是逆境,她总是自信有加,挥拳加劲,从而把劣势转为优势,优势变为胜势。这种“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自信力,往往是造就运动员冲金夺银的关键因素之一。 自信成就辉煌,不是说只要自信,就能成就辉煌,而是说自己要认识自己,自己要相信自己。认识自己的前提是“知彼”。只有真“知彼”,才能真“知己”。不知对方虚实,就难以战而胜之;相信自己的前提是实力。没有实力,空有豪情万丈,虚有无穷天地。毕竟,在竞技场上,钟薄无震声,力厚响山河。 - 33 - 自信成就辉煌的核心是创新。只有自己能创出新意,具有“核心技术”、“绝招”、“秘密武器”、“杀手锏”,才有可能最终胜利。奥林匹克的精义是更快、更高、更强。要做到这些,没有一点创新精神,没有一点创新技术,没有一点创新表现,只会重复老一套,温习老功课,演习老技法,是不可能自成高格上境界,翻着筋斗入胜境的。 自信成就辉煌的关键是求己自助。竞技项目从来就是这样:我快、我高、我强,别人也在快、也在高、也在强,如时钟之针只会向前不会倒退一样,竞赛之车谁也不会倒着开。关键是,求人不如求自己,只要横下一条心,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做自己的主人,就有可能在强者之林中胜出,创造一种辉煌。 自信成就辉煌的灵魂是求实进取。自信不是目的,而是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学习规律、依据规律,从而攀岩而上,登高赋新。扔掉“自负感”,克服“自傲症”,这是态度上的求实进取。当然,自信决不是自封,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向强者学习,化强者的优势为自己的优势,既不固步自封,又不安于小成。这种自信,只有实事求是之意,毫无刚愎自用之心。也正因为如此,行动上要而是踏踏实实、自自然然,带着自信学别人,只有这样,才能遇到突变不惊慌,无故加之不震怒。 70多年前,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道:“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话讲得透彻。试看当今,改革带来的动力,开放带来的活力,灾难带来的凝聚力,不仅使奥运健儿、而且使每一个中国人,都充满着自信,并相信:自信会成就辉煌。 【解析】 - 33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以上诗句和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结合现实生活,以其中两三句作为立意基础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作文所给的六则材料既有诗句,又有名人言。从诗句和名言的内容来看,这留着材料都与“笑”有关。第一则是李白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句诗的意思是:对天大笑得意地走出门去,难道我们这类人会是那种胸无大志的庸人吗?这是刻画诗人自信中也稍微透出些自负,踌躇满志的形象。诗人之所以仰天大笑,是源自于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自信自己才华和能力,不会长期身处草野。第二则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句话是描写周瑜的,说周瑜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通过谈笑这个细节来体现周瑜破强敌时的气定神闲,这份气定神闲源自于周瑜对自己能力与必胜结果的自信。第三则是卡耐基的一则名言“笑是人类的特权”,也就是说笑是人类所特有的,正如刘心武在《从一个微笑开始》一文里所说:“地球上的生灵中,惟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建和平,他人的微笑带来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笑”的含义有很多,代表着热情、友善、接纳、体贴、宽容、豁达、乐观、自信和轻松,要利用好这一特权。第四则泰戈尔一句名言“当他微笑时,世界爱了他;当他大笑时,世界便怕了他。”是说一个人微笑着面对世界、面对挫折,世界也会善待你;当你不顾一切,把一切都看清了、释怀了,世界、挫折、困难,都怕了你了,也就是都会被你打败了。笑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宽容友善的体现,也是一种迎难而上自信的体现。第五则是威尔科克斯名言“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才活得有价值”,是说在事事不顺,遇到逆境时,也要微笑面对,唯有这样的才体现你存在的价值。事事不顺,遇到逆境,也要微笑面对,是一种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体现,一个人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才活得有价值。第六则是郭敖的名言“我们始终都在练习微笑,终于变成不敢哭的人”,“练习微笑”是学习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哭”是与“笑”相对的情绪,可理解为对生活中苦难的妥协与懦弱。也就是说始终学习尝试积极面对生活,终于变成在苦难来临之时,能用勇敢,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的态度面对苦难的人。前两则材料的核心词是“自信”,后四则的核心词是“乐观”。根据以上分析,选取其中的两三句,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立意。比如:以①②句为组合,可谈自信;自信的魅力;自信成就辉煌;成功源自于自信;等等。④⑤⑥句为组合,可谈乐观;乐观面对人生,无畏风雨和打击;乐观筑就美好生活;等等。②⑤句为组合,谈谈自信与乐观;乐观自信,成就美好成活;等等。具体作文时,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标题——《自信成就辉煌》,由电视中对体操队员的采访,引出中心论点——自信成就辉煌。接着列举刘翔、邓亚萍等例子来论证自信成就辉煌。然后才用并列式结构,从“自己要认识自己,自己要相信自己”“自信成就辉煌的核心是创新。只有自己能创出新意”“自信成就辉煌的关键是求己自助”“自信成就辉煌的灵魂是求实进取”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自信成就辉煌。最后引用鲁迅的话“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指出当今的中国,改革带来的动力,开放带来的活力,灾难带来的凝聚力,不仅使奥运健儿、而且使每一个中国人,都充满着自信,并相信:自信会成就辉煌。在此强化观点,做到收尾呼应,结构完整。 相关素材积累: 1. 事实论据 李四光不信洋人信自己 李四光,字仲揆,湖北黄冈人。卓越越的科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人。 在20世纪20 - 33 - 年代之前,国际地质和地理学界长期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内地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想:外国地质学家并没有做过认真调查,凭什么说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他不信洋人,1921年,李四光亲自到河北太行山东麓进行地质考察,1933到1934年又到长江中下游的庐山、九华山、天目山、黄山进行考察,然后写出论文,论证华北和长江流域普遍存在第四纪冰川。1939年,他又在世界地质学会发表《中国震旦纪冰川》一文,用大量实证肯定中国冰川遗迹的存在,这对地质学、地理学和人类学都是一大贡献。 20世纪初,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曾在我国西部打井找油,结果毫无所获。于是以美国布莱克威尔教授为首的一批西方学者,就断言中国地下无油,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 年轻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偏偏不信这个邪:美孚的失败不能断定中国地下无油。他说:我就不信,油,难道只生在西方的地下?在这种强烈的自信心的支配下,他开始了30年的找油生涯。他运用地质沉降理论,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江汉油田。他当时还预见西北也有石油。今天正在开发的新疆大油田,也完全证实了他的预言。 李四光靠自信、自强彻底粉碎了“中国贫油论”。 在困境中充满自信的人 世界上有一批虽身处逆境,但充满自信,自强不息,奋斗向上,最终获得辉煌成就的人。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原先患有口吃病,幼年结巴,语音微弱,演说时常被人喝倒彩。他始终对自己信心百倍,为了克服疾病,每天清晨口含小石子,呼喊练习,终于成为口若悬河,辩驳纵横的演说家。 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海伦•克拉,幼年因病造成又聋又瞎。她自信自强,14岁攻克多种外语,通晓德、法、古罗马、希腊文学。20岁考入著名的哈佛大学。后来成为著名作家。 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4岁时出天花,留下一险麻了的后遗症,后又患猩红热,高烧坏了眼睛,成了高度近视。他终身受疾病折磨。但他从未失去自信,在贫病交加中大无畏斗志昂扬0余年。建立了行星运动三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打下基础。重要著作有《宇宙的神秘》,《哥白尼天文学概要》,《宇宙谐和论》等。 塔哈•候赛因,埃及作家,文学评论家,三岁时就双目失明,他顽强自信,留学法国,成为埃及历史上第一位博士。作品有小说《鹧鸪的叫声》、《不幸的树》、《失去的爱情》和自传性的《日子》等。还写有文学评论《前伊斯兰时代的文学》和《阿拉伯文学史》等大量作品,被誉为“阿拉伯文学支柱”。 在逆境中不失自信,古今中外屡见不鲜:张海迪幼年因病高位截瘫,她自信努力,成为作家翻译家;被誉为科技“铁人”的高士其,他在病情不断恶化,从半身瘫痪到全身瘫痪,失去讲话能力的情况下,他还创作了60 - 33 - 多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创作了两千多行诗歌,著述新书十几本;屈原被流放写成《离骚》;孙子受膑型后著《孙膑兵法》;司马迁遭宫型写《史记》;贝多芬耳聋后谱出《英雄交响乐》;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失明瘫痪中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 理论论据 不可自暴,自弃,自屈。宋•陆九渊《语录下》 笃行信道,自强不息。《孔子家语•五仪解》 一息尚存,希望永在。[古罗马]西塞罗《书简》 世间一切光明,都从寂寞中发见出来。李大钊《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 失望无论大小,是一种苦味。鲁迅《写在〈坟〉后面》 死是绝望者的医生。[西班牙]拉蒙《差异辱的丈夫》 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炷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新约•马太福音》 自我信心是伟大行动的首要条件。[英]约翰逊•塞缪尔《蒲柏生平》 如果你相信你能得胜,你就会得胜。信心是胜利所必需的。 [英]哈兹里特《文学贵迹》 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非斗者而开的活路。鲁迅《伤逝》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战胜者。[法]雨果 绝大多数的失败都是由于缺乏自信。英国谚语 信任你自己:每一颗心都朝着这根铁弦跳动。[美]爱默生《论自助》 希望是在于将来。鲁迅《呐喊•自序》 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新约•雅各书》 信心与能力通常是齐头并进的。[英]约翰逊《漫步者》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决。[美]爱默生 对自己都不信任,还会信任什么真理。[英]莎士比亚 如果没有自信心的话,你永远也不会有快乐。[法]拉罗什富科 绝大多数的失败都是由于缺乏自信。英国谚语 3. 自信使他荣登成功的宝座;自信使的坚守自己的信念,创下如今硕果累累的果园;自信使他在遭受挫折时,不心浮气躁,从而解决难题,迎来胜利的曙光;自信使他闯出一条柳暗花明的康庄大道! 4. 自信铸造成功 渡过成功的河流,自信是一座桥梁; - 33 - 攀登成功颠峰,自信是一架天梯。 5. 相信自己,面临困境时,我们才会有力量去排忧解难;相信自己,坠入低谷时,我们才会想到“天空依然阴霾,有鸽子在飞翔”;相信自己,陷入深渊时,我们才会坚信“山重水复”后有“柳暗花明”;相信自己,受到功名利禄考验时,才会做到“宠辱不惊,静观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坐看天上云卷云舒”。经历这些,我们才会抵达成功而不失去真我! 6. 因为自信,张翼德当阳雷吼。因为自信,诸葛亮舌战群儒。因为自信,秦始皇一统天下。因为自信,汉武帝大败匈奴。因为自信,姜太公直勾垂钓。因为自信,齐桓公春秋独步。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它能一步步垫起你,让你的成功达到难以想象的高度。自信是成功的催化剂,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我们的内在潜能,让我们有无惧无畏放手一搏的勇气和毅力。 7.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正是有了这样的自信,李太白以千古流传的诗篇成就独一无二的诗仙美誉,以绝世独立之才华照亮群星璀璨的盛唐星空。“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正是有了这样的自信,一代伟人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领导中国共产党劈荆斩棘,浴血奋战,缔造了伟大的新中国,创造了无数举世瞩目的辉煌。“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正是有了这样的自信,铁血宰相李鸿章面对内忧外患,大厦将倾的困局,坚决效法西方,发起洋务运动,成为发展近代工业的中兴名臣。因为自信,双手便能造就出天宫般紫禁城的金碧辉煌。因为自信,双脚便能创造属于黄种人的12秒87跨栏记录。因为自信,一支短笔能写就出旷世红楼的诗情千载。因为自信,一杆长枪敢在长坂坡百万曹军中杀他个七进七出。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 - 33 - 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33 - - 3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