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高一10月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与赏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鐻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 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 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 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 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 明代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C. 中国诗歌没有从五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D. 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 B. 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同时又重声色,体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势。 C. 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C项,该项中“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与原文第二段“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不符。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考点强调的是“文中”,所以在理解概念的含义时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如题干中的设题“调节功能”,是内容推断错误,应回到原文具体分析判断。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A项中“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与原文意思不符;B项中“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与原文第二段中“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不符;C项“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这一结论在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能推断出,但并不是由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指出”的。D项正确,可从文章第三段概括出来。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找出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明确要求之后,应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文字,然后进行比对辨析。找到这些内容的所在区域之后,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地方进行分析,比如选项B项中,原文第二段中“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不符,考生就要根据题干信息回到原文中重点分析。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可根据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来分析和推断选项是否正确,信息概括无中生有。C项中“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与原文第二段“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不符。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考点强调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所以在理解有关“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的表述时,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表述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如“表述内容”。正确理解在语境中的内容。如C选项,应回到原文具体分析判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4. 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持千金之资币物(金币) B. 唯大王命之(希望) C. 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 D.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先后顺序)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 ①荆轲顾笑武阳 ②顾野有麦场 B. ①既至秦 ②轲既取图奉之 C. ①轲自知事不就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D. ①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②佛印绝类弥勒 【答案】4. A 5. A 6. D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A项,“持千金之资币物”的意思是“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所以“币”的意思是“礼物”。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两个“之”均为代词,他,指荆轲。B项,乃: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C项,于:①介词,向,对;②介词,在。D项,而: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一词多义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解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判断其在句中的含义。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组”,A项,两个“顾”,回头看。B项,两个“既”,已经。C项,两个“就”,完成。D项,绝:①断;②极。故选D。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参考译文: 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进来。到了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走上前对秦王致歉说:“北方边远地区的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及召来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受了八处剑伤。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卫上前,斩杀了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⑿。吾其还也。”亦去之。 7. 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 秦伯说,与郑人盟 C. 失其所与,不知 D. 夜缒而出,见秦伯 8. 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厌:满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略微) B.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C. 共其乏困 (供:供给)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以乱易整,不武 (易:代替) 9. 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B. 以乱易正,不武 C. 阙秦以利晋 D. 越国以鄙远 10.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 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行李之往来 C. 子亦有不利焉 D.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1.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 ) A. 夜缒而出 B.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 朝济而夕设版焉 D. 既东封郑 12.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 A. 佚之狐言于郑伯 B. 以其无礼于晋 C. 且贰于楚也 D. 夫晋,何厌之有 13. 翻译划线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答案】7. D 8. A 9. B 10. C 11. B 12. D 13. (1)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2)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判断文言文中通假字能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实就是写出本字并解释。这就要求考生能根据语境和自己知识储备判断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进行解释。所以考生对于常用的通假字要能够识记,并理解其意思,平时也要多记诵。本题要求选出“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项,“已”通“矣”;B项,“说”通“悦”;C项,“知”通“智”;D项。没有通假字。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项,“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意思是“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地步”,所以“微”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B项,“以”,介词,用。ACD三项的“以”为目的连词,来。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掌握判断能力。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加点的词语解释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A项,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B项,行李: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等。C项,不利:古义今义都是:没有好处。D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或者主办方。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活用,不同的一项”,A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B项,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物资;C项,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D项,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ABC三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围”,围攻;“以”,因为;“其”,代指郑国;“无礼于晋”,“于晋无礼”,对晋文公无礼;“且”,并且;“贰”,动词,从属二主;“贰于楚”, 指从属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军”,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氾南”,指氾水的南面。(2)中的“若”,如果;“舍”,放弃;“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把它当作;“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指使者;“共”,通“供”;“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物资;“害”,坏处,害处。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晋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王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那人的力量,我今天也到不了这一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病隙碎笔 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48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有人劝我去佛堂烧炷高香,求佛不断送来好运,或许能还给我各项健康。我总犹豫。不是不愿去朝拜,佛法博大精深,但我确实不认为满腹功利是对佛法的尊敬。便去烧香,也不该有那样的要求,不该以为命运欠了你什么。莫非是佛一时疏忽错有安排,倒要你这凡夫俗子去提醒一二?唯当去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佛门清净,凭一肚子委屈和一叠账单还算什么朝拜? 约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不断的苦难曾使约伯的信心动摇,他质问上帝: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他为什么要遭受如此深重的苦难?但上帝仍然没有给他福乐的许诺,而是谴责约伯和他的朋友不懂得苦难的意义。上帝把他伟大的创造指给约伯看,意思是说:这就是你要接受的全部,威力无比的现实,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 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倘其预设下丝毫福乐,信心便容易蜕变为谋略。甚至光荣,也可能腐蚀信心。在没有光荣的路上,信心可要放弃么?以苦难去作福乐的投资,或以圣洁赢取尘世的荣耀,都不是上帝对约伯的期待。 曾让科学大伤脑筋的问题之一是:宇宙何以能够满足如此苛刻的条件——阳光、土壤、水、大气层,以及各种元素恰到好处的比例,以及地球与其他星球妙不可言的距离——使生命孕育,使人类诞生?若一味地把人和宇宙分而观之,人是人,宇宙是宇宙,这脑筋就怕要永远伤下去。天人合一,科学也渐渐醒悟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譬如一只花瓶,不小心摔下几块碎片,碎片的边缘尽管参差诡异,拿来补在花瓶上也肯定严丝合缝。而要想复制同样的碎片或同样的缺口,比登天还难。 撒旦不愧是魔鬼,惯于歪曲信仰的意义。撒旦对上帝说:约伯所以敬畏你,是因为你赐福于他,否则看他不咒骂你!上帝想看看是不是这样,便允许撒旦夺走了约伯的儿女和财产,但约伯的信心没有动摇。撒旦又对上帝说:单单舍弃身外之物还不能说明什么,你若伤害他的身体,看看会怎样吧!上帝便又允许撒旦让约伯身染恶病,但信者约伯仍然没有怨言。约伯没有让撒旦的逻辑得逞。可是,他却几乎迷失在另一种对信仰的歪曲中:“约伯,你之所以遭受苦难,料必是你得罪过上帝。”这话比魔鬼还可怕,约伯开始感觉到委屈,开始埋怨上帝的不公正了。 这样的埋怨我们也熟悉。好几次有人对我说过,也许是我什么时候不留神,说了对佛不够恭敬的话,所以才病而又病,我听了也像约伯一样顿生怨愤——莫非佛也是如此偏爱恭维、心胸狭窄?但是,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到的那样,生活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 可是上帝终于还是把约伯失去的一切还给了约伯。关键在于,那不是信心之前的许诺,不是信心的回扣,那是苦难极处不可以消失的希望呵!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 14. 你怎样理解第4段说的“苦难的意义”的具体含义? 15. 作者为什么要说“佛门清净,凭一肚子委屈和一叠账单还算什么朝拜”? 16. 文章第6段用花瓶来打比喻,要说明的观点是什么? 17. 多种重病缠身的作者先是想“逃避这个世界”,后来又认识到“一个人出生了,就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并且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佛是否朝拜、对约伯如何看待,思想上又有了新的认识。通观全文,你觉得作者的认识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不超过30字) 【答案】14. 苦难的具体含义是使受苦难的人需要信心(对于某个信仰的信仰、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15. 在作者看来,佛教是给人智慧,警醒人们的贪婪和痴迷的;人们不能向佛申述自己在尘世遭受的委屈,不能向佛祈求生活的富足。 16. 天人合一,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和宇宙的联系是密切吻合的。 17. 面对生活中遭受的苦难,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一定要把所要理解的词语放置到具体的句子中,结合句子所在的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含义。本题题目是“你怎样理解第4段说的‘苦难的意义’的具体含义”,自阅读第4段,在第4段中找到“苦难意义”这个词语,然后再自阅读文段,可发现文中“不断的苦难曾使约伯的信心动摇”, “这就是你要接受的全部,威力无比的现实,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这一句话的含意,是要求人们要有信心接受苦难。所以苦难的意义是使受苦难的人需要信心(对于某个信仰的信仰、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根据题目要求划定答题区域,筛选出涉题内容,进行整合概括,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本题题目是“作者为什么要说‘佛门清净,凭一肚子委屈和一叠账单还算什么朝拜’”,答题时,还在文章找到“佛门清净,凭一肚子委屈和一叠账单还算什么朝拜”这句话,这句话在文章第3段的最后,仔细阅读第3段,注意本句中“清净”一词的含义是“心境洁净,不受外扰”,根据文段中“佛法博大精深,但我确实不认为满腹功利是对佛法的尊敬”“便去烧香,也不该有那样的要求,不该以为命运欠了你什么”“莫非是佛一时疏忽错有安排,倒要你这凡夫俗子去提醒一二?”“唯当去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由此可以看出佛门教给你的是智慧,以警醒贪迷,其他的私心杂念不能向佛门诉求。 【16题详解】 本题考学生把握论据作用能力。论据主要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道理论据又分为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古诗谚语、比喻说理几种。不管事实论据还道理论据都是为论点服务的,都是为了证明论点的。本题题目是“文章第6段用花瓶来打比喻,要说明的观点是什么”,仔细阅读第六段,本段中用花瓶来打比喻属于比喻说理,答题时注意联系比喻上面的内容,作者用花瓶的比喻来说明“天人合一,科学也渐渐醒悟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这个道理。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仔细阅读文章, 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中表述的重点信息。大篇幅文段的叙述重心是什么,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这些都要搞清楚,然后将文中不是直接体现作者观点的文字首先剥离,从保留下的关键的信息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留心结语,仔细推敲。综合分析,简要概括。有些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没有通过抒情或议论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了所叙述的人物事件所论述的道理之中了。这就要求能从具体文章内容中分析提炼出隐藏信息,进一步简要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本题说作者通过对佛是否朝拜、对约伯如何看待,思想上又有了新的认识。通观全文,你觉得作者的认识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答题时注意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注意对“那是苦难极处不可以消失的希望呵!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的理解,即可概括出作者的认识。答题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本题要求不超过30字。 【点睛】解答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类题目,首先应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然后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接着要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比如本题,应先找出“苦难的意义”一词所在的语段,然后结合语段中“不断的苦难曾使约伯的信心动摇”,“这就是你要接受的全部,威力无比的现实,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来理解“苦难的意义”的具体含义。 诗歌鉴赏及默写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①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 ①漏:漏壶,古时计时器。 (1)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略加分析。 【答案】(1)①身在病中;②思念故乡;③感慨时世(或感时伤世、忧时、忧国忧民);④漂泊天涯(或独宿驿馆);⑤秋景凄凉。 (2)①直接抒情,二、三两联直接抒发夜宿所感。②借景抒情,首联描写葛溪驿的环境,营造氛围;尾联以黄叶鸣蝉衬托自己的心境。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所以要分条筛选。题目给出4分,可从四个方面找出。病身、归梦、岁时、凄凉、行人、疏桐等字眼显示出诗人一人在外,孤独并且身感病痛,感概往事,心烦意乱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在抒情方面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二、三两联直抒胸臆,而首联尾联的缺月、鸣蝉、桐叶等意象则营造寂寥凄清的氛围,衬托出烦乱心境。 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 【答案】 (1).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 携来百侣曾游 (4).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 挥斥方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理解性默写,也有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隆、倾颓、携、稠、遒。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基础与积累 20.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惆怅 星辉斑澜 檐头瓦菲 披荆斩棘 B. 叱骂 天伦叙乐 秋毫无犯 忸怩不安 C. 长篙 书生意气 篱墙颓圮 离别笙萧 D. 寥廓 沧茫大地 峥嵘岁月 凄惋迷茫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字形辨析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题干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A项,“星辉斑澜”应为“星辉斑斓”;C项,“离别笙萧”应为“离别笙箫”;D项,“沧茫大地”应为“苍茫大地”,“凄惋迷茫”应为“凄婉迷茫”。故选B。 21.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 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 C. 某市玩六合彩被骗者仅记录在案的就已成百上千,被“码主”卷走资金几百万元。如今,地下“六合彩”东山再起,值得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D. 阿富汗重建资金匮乏,困难重重,捉襟见肘,临时政府呼吁国际社会,解冻前塔利班政权的海外资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这类题要综合考虑分析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要联系句子语境思考辨析选用。常见的成语错误使用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色彩不明等。本题要求选出“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A项,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不能修饰后面的“学习”,使用错误。B项,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用在这里是望文生义。C项,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为褒义词。此处是说地下“六合彩”又重新活动起来,使用错误,可改为“死灰复燃”。D项,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使用正确。故选D。 【点睛】 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中国教育报》开辟了刊登教学一线老师阐述自己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如何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使学生学到做人的文章。 B. “但是”这个连词,好似把皮坎肩缀在一起的丝线,多用在一句话的后半截,表示转折。比方说:你这次的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强中自有强中手。 C. 在经贸方面,不管中美经贸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很可能还会增多。 D. 墨西哥一家舞厅发生了一起有多人丧命的踩踏惨案,警方称,原因是由于夜总会老板故意制造恐慌和紧急出口处受阻引起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项,搭配不当,与“开辟”一词相搭配的应是“栏目”或“专栏”,可把“文章”改成“栏目”或“专栏”。C项,关联词搭配不当,“不管”应为“尽管”。D项,句式杂糅,“原因是……”与“是由于……”两个句式杂糅。任意保留其一。故选B。 23.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所谓“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谢赫总结的“六法”,“气韵生动”之后便是“骨法用笔”,这可说是自觉地总结了中国造型艺术的线的功能和传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该说,中国古代相当懂得这一点,____________。 ①康德曾说,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 ②书法是把这种“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为中国所独有。 ③它们同样展现为讲究、研讨、注意自身创造规律和审美形式。 ④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 ⑤线的艺术正如抒情文学一样,是中国文艺最为发达和最富民族特征的,它们同是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表现。 A. ②③④①⑤ B. ④③①⑤② C. ①②④⑤③ D. ④②①⑤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题干要求选出“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④“其他艺术”对应开头“非单指文学”,③的“它们同样”紧承④的“绘画与书法”;“这一点”的内容具体就是谢赫强调的“中国造型艺术的线的功能和传统”,所以①在前,⑤在后,②是举例进一步证明。故选正确排序为:④③①⑤②。故选B。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这段文字是说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有景仰之情的原因。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作文 24.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些让自己感动地人和事,回想一下,你最受感动地人和事是什么?请以“感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答案】感动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都在我们不经意之间悄然流逝。朋友,千万别让这美妙的感觉如细细的流沙从你的指间溜走,请学会珍惜它吧。——题记 一、春 “这鬼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阳光灿烂,怎么一下子就……”我心里不住埋怨。又一阵冷风袭来,我不禁连打了几个寒颤,那喷嚏一个接一个,鼻涕老是不听招呼。我只好咬牙忍着,好不容易捱到放学,我顾不得招呼要好的同学,便赶忙向家里冲去…… “叮铃铃……”怎么没人接电话呀,哦,对了,爸爸妈妈都在医院值班。我迷迷糊糊地爬起来,我的头怎么这么昏,这么沉啊。我模糊看了看表,“啊,糟了!”已经8∶30了。我拿起话筒,传来熟悉的声音:“××吗?怎么还没到校,第一节课都下了。出了什么事吗?”“我……我昨天感冒,睡过头了。”“原来是这样,今后可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服,不过不用担心,今天就在家休息吧,耽误的功课我会想办法给你上补上。”“嗯!……”我使劲点着头,眼前又模糊了起来…… 二、夏 太阳高挂在空中,操杨边的树热得直冒烟,那片片绿叶就像一张张干渴的嘴巴。一节体育课下来,我汗流浃背。同学们回到教室,挤在电扇下,一边吹着凉风,一边喝着美美饮料。我独自坐在座位上,强自安抚着老提抗议的嗓子,都怪我这记性,妈妈昨晚就替我灌好的水,早上出门时又给忘了,自己都记不清是多少回了。到小卖部买吧,钱包已赤字多时,唉,还忍着吧。 正懊恼间,眼前忽地钻出一杯正喷着凉气的可乐,我不由瞪大眼睛。“喝吧!”“可你呢?”“我嘛,还有呢。”“那,那就谢谢了!”“没事儿!朋友嘛,就应该互相帮助嘛!”我忙插进吸管,猛吸一口,啊,一股凉意直奔心底,那可真叫一个——爽! 三、秋 枫叶红遍了山坡,落叶铺满了大地,如此美景岂能错过。 我一个人漫步在小路上,享受着这无边的胜景。远处,一男一女促膝而坐,我这个第三者可不想搅忧别人的幸福,便掉头向山坡爬去。走了一会儿,我忍不住又回头偷望那对亲密恋人。却发现两人正在激动地争着什么,没多久,那男的便气冲冲地走了,只留下黯然神伤的女孩。 我不由惋惜地摇了摇头,继续向前走去…… 四、冬 寒冷笼罩着整个城市,我那冻得通红的双手,僵硬得不能动弹。母亲用她的那双温暖的大手轻轻揉搓着我的小手,然后捂在她的胸口。我望着慈爱的母亲,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泪,从脸颊滑落。 我真希望这时光就此凝固…… 四季中的感动,让我学会了珍惜。因为珍惜,我记录下了这所有的感动。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是“感动”,从文体上要求写记叙文,首先要调动生活积累,回忆并选取其中内蕴丰富、值得咀嚼的令人感动的人或事、情或景等材料行文。从内容上说,既可写伟人壮举,也可写凡人小事,还可写造化奇观。不管怎样写一定要采撷生活中足以令人感动的事,用朴实率真的文字加以表现即可。行文时,抒情议论是必不可少的,但要以叙事为基础,否则,抒情议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起不到感染读者的作用。要注意叙事、抒情、议论的技巧,注意情与景的交融,事与理的渗透,情节与细节的打造,环境与情感的烘托与渲染等等。以记叙为主,将事情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然后引发必要的抒情或议论,是一种写法;依据行文需要,将事情加以梳理,穿插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写成“形散神聚”的散文,也是一种写法;甚至只有叙事,将感情融入叙事当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自己去揣摩,也未尝不可。 点睛:高考记叙文写作的四大要领:要领一.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好的的记叙文正如好的电视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了故事性,才有了记叙文的本质。故事精彩,记叙文才能吸引人,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了故事性的记叙文,即便文笔一般,文章也差不到哪里去。通常情况下,学生写的记叙文不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故事的框架、选材和情节没有构造好,文章显得平庸乏味。学生写记叙文要从故事性入手,有故事则有内容,有内容才有精彩。高考记叙文写作,成败的关键皆由故事性决定。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构思精致巧妙,情节引人入胜,高明的作者都在故事情节的完整及构思的巧妙方面下功夫。记叙文要完整生动地叙述故事,名家名作无不是寓巧妙的情节构思于完整的故事之中。故事的情节是要靠矛盾的发展去推动的,因而情节的发展要有自然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如果片面求新而破坏了故事的完整性,就会得不偿失。要领二.塑一个鲜活的人物。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写人千万不能写成纸人,站立不起来,鲜活不起来。写人要把人物写鲜活起来,要写得有血有肉,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让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起来,除了对人物与事件进行叙述以外,还必须进行细致深入的描写。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是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等。要领三.作一番生动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等。不管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还是场面描写,都必须注意细节描写,就是对故事情节中那些极富个性特点的细枝末节方面进行描写。细节虽小,却往往通过作品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常常因其某一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我们过目不忘。写人记事绘景,可正面描摹,以见真形;也可侧面烘托,以显神韵。正面描摹,即对作文中要写的人物、事件、环境等进行正面而直接的、具体、生动、形象的刻画。侧面烘托,则是借他人他物或环境,以衬托此人此物此景而显出精神的一种方法。这样,写事件则场面活现,写人物则栩栩如生。要领四. 抒一段动人的情感抒情,简单地说,就是用真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记叙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可以让平白的叙事锦上添花,引起读者的共鸣。抒情的文字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即间接抒情,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种。抒情文字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也就是直抒胸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