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文本阅读写作技巧指导(全国卷用)
2020届二轮复习 文本阅读写作技巧指导 (全国卷用) 主题四 思维品质 时评1 警惕“注意力陷阱” 来源:人民日报 不少人体验过这样的小测试:面对同一张人物肖像,有人看到了满脸皱纹的老太太,有人看到的却是正值青春妙龄的年轻姑娘。关注角度、聚焦方位不同,看到的图像竟也存在天壤之别。这种现象,值得思考。 心理学中有个判断,即“注意力不等于事实”。客观事实是立体、生动的。把事实准确投射到认知,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换言之,粗浅、片面的观察,容易导向不完整、不正确的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飞机经常被打得满身弹孔,盟军专门开会研究如何加以改进。看到机身伤痕最多,多数专家决定在机身上加厚钢板以保护飞机。与会的一位教授却从整体出发,认为这些飞机能回来恰恰因为机身中弹,反倒是那些引擎中弹的飞机都坠毁了,因此最需要保护的是引擎。由此观之,主观经验很容易遮蔽客观事实,一个人一旦坠入“注意力陷阱”,则如盲人摸象,极易陷入主观主义、经验主义误区。 现实中,一些人受限于惯常的经验,往往撷取一点、不及其余。譬如,征求发展老年事业的意见建议,基层单位请来的都是“活跃的老年人”,结果相应措施就集中在增加文化健身场地和设施等方面,而最困难的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真实需求却难以得到反映。再如,置身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有的人只听信自己愿意看到的内容,用主观臆想代替理性分析,不还原真相、不了解全貌,忽略了自身注意力之外的丰富事实。凡此种种,难免让认知发生偏移,无法勾勒出客观实际的全景。 赫胥黎在谈及科学研究时说:“事实不因为被忽视而消失。”许多时候,人们注意力中的“焦点”,其实只是事实的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如果不加辨别、囫囵吞枣,就会掉进思维陷阱。这就要求我们增强自省意识,善于跳出认知的局限,摆脱局部因素的干扰,从更高的站位运用理性思考问题。许多事例启示人们,成一己之见易、谋长远之计难,只有视野宏阔、克服偏见,才能把握本质、洞见规律。 哲人有言: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关注注意力之外的事实,还应提醒自己多变换角度,多换位思考。苏轼被贬时并未沉沦,而是寄情生活,拥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在造福当地百姓的实践中,拓展了人生格局。从这个角度来看,执迷于财富、权力、地位、名声,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功利的世界;从追求意义出发去观察世界,就能打开更为广阔的大门。 握着剩余的半杯水,有的人感到焦虑,另一些人却心生乐观。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导演。凡事不拘泥于所见所闻,不囿于成见偏见,我们才能走出注意力陷阱,抵达不凡的人生境界。 【且读且用】 莎士比亚有言:“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表面上是愚笨的顽石,其内心却可能隐着光彩的珠玉;表面上是争艳的罂粟,其内心却可能是害人之物,可见认识事物真相着实不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当我们看待成功者、看待经历残酷筛选的“幸存者”时,我们应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只看到了他们所展现的光鲜亮丽的一面,将他们的成功看得唾手可得,却忽略了成功者每一份今日的成就,背后都凝结着昔日的血与泪。社会生活也是如此,由于个人的条件各不相同,于是就会出现先入为主的“选择性接受”,将局部当整体,肢解生活,重演“盲人摸象”的闹剧。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只有凡事不拘泥于所见所闻,不囿于成见偏见,我们才能接近事物真相,抵达不凡的人生境界。 时评2 涵养我们的历史思维 来源:人民日报 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开阔的思路、宽广的眼界从何而来?历史是一个重要源头。“往古者,所以知今也。”正是历史,让我们得以进入人类千万年生活的纵深,知道自己从哪儿来、往哪儿去。 “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五千年文明史、一百七十多年近代史阐述中国梦,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世界大势,以“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表达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激情……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清醒剂,要求领导干部提高“历史思维”,不仅使治国理政有了更为厚重的“历史感”,也让党和国家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感。 如果把历史比作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其间必然有泡沫、旋涡、曲折,登高望远才能把握潮流大势。比如,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就会明白,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必将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再比如,对待贸易保护主义,把握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规律,就能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不是哪个国家能够改变的。“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涵养“历史思维”,我们才能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历史思维,是一种长时段思维,要求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贯通古今的智慧,分析当下碰到的问题,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历史思维,是一种整体思维,要求我们看到历史的连续性,对历史心存“温情与敬意”,避免人为割裂历史,甚至搞历史虚无主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思维,也是一种发展思维,要求我们以史为鉴、鉴往知来,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涵养我们的历史思维,也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涵养我们的历史思维,还意味着一种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今天,我们在继承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历史。那种只想“乘凉”、不想“栽树”,甚至“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人,不仅缺乏历史责任,更谈不上历史思维。进入新时代,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力度空前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视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逻辑,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都是谋大局、谋长远、谋未来,体现的正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胸怀、“功成必定有我”的时代担当。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人类的生活,横着去看,便是社会;纵着去看,便是历史。不断提高历史思维,把握发展大势、抓住变革时机,我们就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更好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且读且用】 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也常说,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确,历史不仅蕴含着人类的“大道”,而且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现在和未来。对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入挖掘,认真梳理,总结升华,将会是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昔日,创造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曾大发感慨:“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既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世间普遍真理。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了解三皇五帝开国何茫然,诸子百家著述之纷纭;懂得秦皇汉武的丰功伟绩,唐诗宋词的雍容华美;明白外族铁骑入侵的悲惨,英雄豪杰驰骋沙场的壮举。认真学习历史,以史为鉴,以无数激动人心的故事励志奋发,以众多叱咤风云的人物为楷模,将有助于我们明了自己的历史责任,激励我们为完成历史使命而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时评3 “云时代”当有“云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 打开电子书阅读器,海量图书一键下载;扫一扫二维码,手机自动朗读绘本;戴上增强现实眼镜,书中的古代战场和将士如在眼前……5G时代的数字阅读,能助人实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不久前,一项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阅读产品数量大幅提升,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日趋普及。 身处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很少有人认为,只有读纸质书才叫阅读。如果说阅读的意义在于引导我们进入精神世界,感受古今作家的笔端雍容,那么毫无疑问,科技发展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幼时读诗,不懂什么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5G时代可以用声音图像为诗句作注;青年读史,不解为何“上党从来天下脊”,通过3D电子地图,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得以立体呈现。这些,都应该归功于科技的进步,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知书中乾坤的博大之美。 “云时代”的“云阅读”,将世代沧桑、万千人物装在指掌之间,更有利于涵养当代人含弘光大的精神气象。的确,“云时代”是一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捧读一本书几乎成了“古典式”的阅读。但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从读书到“听书”的改变,“云时代”带来的方便快捷,也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也只有阅读,才能像黏合剂一样,完成精神世界的“碎片整理”。面对海量信息、繁忙节奏时,在阅读中沉潜往复、滋养心灵、开阔境界,能让人更有底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更能在纷纭万状中激浊扬清、明辨是非。阅读的丝线,拾掇起日常生活的断章,将我们头脑中的奇思妙想编织成华美的思想画卷。 不论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其中不变的,乃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中国人来说,典籍中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地图,我们按图索骥,能触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同一本书,唐人读过,清人读过,我们也读过。就像一样的月光,笼罩过王昌龄诗中的龙城飞将,也陪伴过马致远笔下的天涯旅人。《新唐书》写李密在访友路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行且读”;北宋诗人苏舜钦以《汉书》佐酒,读至妙处,“满饮一大白”。知晓了这些,今天我们捧读《汉书》时,无论是通过纸墨还是电子屏幕,都能在触动心灵的一刻,思接千载,感受到光照过古人思想天空的同一轮明月。 对青少年来说,我们仍然要倡导多读纸质书。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视力,也不仅是为了养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专注力,更是为了培养孩子和纸墨书香的亲近感。中国人有“敬惜字纸”的传统,5G时代的到来,或许拓宽了“字纸” 的概念,但对于孩子来说,氤氲于纸墨之间的书香、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跳跃在掌心指间的触感,共同营造出一方带着暖光的精神角落。中国古人读书,讲究体会气象、意韵、神态、风骨,这些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往往隐藏在书卷和书香中。民族的文化血脉,正是在这一缕书香中得以传承。 “云时代”的到来,使阅读以多种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令人随时随地都能走进“数字书房”。用好“云书房”,在信息时代拓宽精神世界的入口,我们就能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守护好人文之光。 【且读且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曾几何时,在寂静的夜里,点一盏油灯,漫一室书香,捧一手芬芳,欣赏心灵的芭蕾,淡淡的书香,浓浓的墨韵,让心灵为之起舞。光阴荏苒,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云阅读”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真正实现了“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比较传统阅读与“云阅读”,传统阅读因为写作与印刷出版的时间差、书店的面积有限、书籍携带不方便等原因而逐渐无法满足人们对不断更新的知识的需求;现代社会网络发达,信息更新快,人们需要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而“云阅读”具有即时性、储存量大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今天,我们在怀念纸墨书香的同时,更期待着5G时代的数字阅读。“云时代”当有“云阅读”,用好“云书房”,守护好人文之光! 时评4 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来源:光明日报 “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2019年1月16日,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院士去世,享年93岁。 先生的离去,早已跨越了学科的界限,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视作舆论声量重要参照指标的两微(微博和微信)数据即是明证。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16日首发的于敏院士去世消息,阅读量已经超过10万;光明日报法人微博该消息的阅读量约2300万,点赞量近10万。 每一次点击,都是一份关注、一份致敬和缅怀。人们在怀念和致敬中,回顾这位“国产土专家一号”惊人的事业和沉默的人生,重温那段艰辛的岁月和不屈的探索,脑补他在黄沙大漠中大声吟诵“不破楼兰终不还”和《后出师表》的颇具沧桑感的历史场景。有网友留言说,“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追于敏院士这样的星,当然是出于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和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似乎又不止于此。他在时代的漩涡中如何张弛,在功名和真理之间如何选择,又在时间的巨大馈赠面前如何淡然处之,都让每一个走近他的人着迷不已。 风骨坚韧、不失本真,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也不乏“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的人生气魄,这几乎就是于敏院士所代表的科学家这个群体的共同特质。他们将个人命运和民族兴亡紧紧相连,在民族伟业中成就人生,在实现自我中造福大众。梁思礼、华罗庚、朱光亚、王希季、钱学森、师昌绪、郭永怀、南仁东、黄大年、程开甲……如果列下去,这个名单还可以拉得更长。 如果科学家也有所谓“人设”的话,大抵也就是上文描摹出的样子吧。而且选择“追这样的星”的人,似不必担心可能的人设崩塌。回望历史风云,他们的价值坐标不曾迁移,他们的信仰始终在场。也许有人觉得谈“责任”“使命”“信仰”这样的大词有点空洞和矫情,但置身转型社会,面对社会的喧嚣浮躁,恰是于敏们的故事,而不是娱乐消费味道浓重的那些消息,让我们得以暂时停下来,重新审视精神上的困惑和价值观上的迷茫。他们珍贵的品格和凝聚的精神,对不少深陷在房价、教育、医疗等焦虑中的人来说,是莫大的纾解,也是巨大的诱惑。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于敏们的离世何以引发多个行业各个代际的集体悼念。于个体而言,这些人类星空的璀璨之星似一座座灯塔,照亮了通往“意义”的道路,而在更宏观的层面来说,他们维护并构筑了一个社会的精神价值,照亮了通往“梦想”的前路。 一直以来,“对明星演员的关注多过科学家” 的声音总会不时出现,而且每一次出现都能成功挑动大众的敏感神经。暂且对这种论调按下不表,现在,事情已不同以往。一个例子是,在中央的关怀下,光明日报成立了专门的知识分子关怀机构;2019年,光明日报法人微博新开设“光明追思”栏目,第一时间刊发了多位大家追思稿件,目前阅读量已超6000万。功勋卓著,但青史不泯。即使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些别样的“偶像”也是最大的流量,最有含金量的流量。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这是5年前,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于敏的颁奖词。如今,他换了种方式,和国人一起奔跑在时代前列。 【且读且用】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信仰指引我们破浪前行,总有一些人值得我们景仰!那些值得我们景仰的人当中就有科学研究者。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科研的道路布满荆棘,充满挑战。无数的科研工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一步一步前行在各个领域,创造属于自己和祖国的辉煌!他们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是中国立于全球的底气,他们的事迹,激励我们一往无前走向未来!追星要追那些具有敬业爱业精神以及刻苦奋斗优秀品质的人。相比那些只是商业娱乐的明星,认真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更值得我们去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