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4后赤壁赋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4后赤壁赋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

第 14 课  后赤壁赋 【 助读链接 】 一、背景回放 千 古 一 遇 元丰二年 (1079), 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 , 被 捕入狱。出狱后 ,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当时 , 宋与西 夏交战惨败 , 全军覆没 , 死者约六十万 , 宋神宗也抑郁而 死 , 大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 , 美好江山 , 满目凄凉。为排遣内心郁闷 , 他泛舟赤壁 , 先后写下了前、后 《 赤壁赋 》 和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 《 后赤壁赋 》 是 《 赤壁赋 》 的续篇 , 也可以说是姊妹篇。 二、文化常识 古代常用纪日、计时方法 1. 月相纪日法 所谓“月相纪日”就是根据月亮盈亏的变化纪日。 月相 日期 ( 农历 ) 朔 ( 旦 ) 每月初一 月出 每月初三 月相 日期 ( 农历 ) 上弦 每月初七、初八 望 每月十五 既望 ( 望后 ) 每月十六 下弦 每月二十二、二十三 晦 每月最后一天 2. 十二时辰计时法 古人根据一天内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把一天划分为十二时辰。 时辰 地支 计时 对应 时间 时辰 地支 计时 对应 时间 夜半 子时 23-1 时 日中 午时 11-13 时 时辰 地支 计时 对应 时间 时辰 地支 计时 对应 时间 鸡鸣 丑时 1-3 时 日昳 未时 13-15 时 平旦 寅时 3-5 时 晡时 申时 15-17 时 日出 卯时 5-7 时 日入 酉时 17-19 时 食时 辰时 7-9 时 黄昏 戌时 19-21 时 隅中 巳时 9-11 时 人定 亥时 21-23 时 【 拓展链接 】 有关赤壁的名句 1. 悠悠回赤壁 , 浩浩略苍梧。 ——[ 唐 ] 杜甫 2. 帐前斫案决大计 , 赤壁火船烧战旗。 ——[ 唐 ] 王周 3. 峭壁穷峙江流东 , 当年鏖战乘天风。 ——[ 明 ] 朱桢 4. 矶头一霎东风转 , 天下江山自此三。 ——[ 元 ] 龙仁夫 5. 危矶绝峭倚清江 , 人道曹刘旧战场。 ——[ 明 ] 方逢时 6. 赤壁沉埋水不流 , 徒留名姓载空舟。 ——[ 清 ] 曹雪芹 【 初读思考 】 1.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 , 并生动地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 霜露既降 , 木叶尽脱”“山高月小 , 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 C. 作者被“月白风清”的良夜吸引 , 泛舟赤壁 , 后舍舟登山 , 又复舟游 , 过程曲折。 D. 鹤化道士的故事透露了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的旷达之思 , 也反映了他出世入世的矛盾心情。 【 解析 】 选 A 。不只是泛舟 , 还有爬山 ; 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 , 而是山间草木 ; 景色是“峭拔” , 而非“清幽”。 2. 第二自然段中 , 作者看到赤壁的景物有何感想 ? 答案 : “ 曾日月之几何 ,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作者感到人生短暂、命运虚幻易变 , 从而感到无奈。 阅读课文 , 完成下面问题。   是岁十月之望 , 步自雪堂 , 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 , 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 , 木叶尽脱。人影在地 , 仰见明月。顾而乐之 , 行歌相答。已而叹曰 :“ 有客无酒 , 有酒无肴 , 月白风清 , 如此良夜何 ? (1) ” 客曰 :“ 今者薄暮 , 举网得鱼 , 巨口细鳞 , 状如松江之鲈 , 顾安所得酒乎 ?” 归而谋诸妇。妇曰 :“ 我有斗酒 , 藏之久矣 , 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 , 复游于赤壁之下。 (2) 江流有声 , 断岸千尺。山高月小 , 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 ,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 , 履巉岩 , 披蒙茸 , 踞虎豹 , 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 , 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 , 草木震动。山鸣谷应 , 风起水涌。 (3) 予亦悄然而悲 , 肃然而恐 , 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 , 放乎中流 , 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 , 四顾寂寥。适有孤鹤 , 横江东来 , 翅如车轮 , 玄裳缟衣 , 戛然长鸣 , 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 , 予亦就睡 , 梦一道士 ; 羽衣翩跹 , 过临皋之下 , 揖予而言曰 :“ 赤壁之游乐乎 ?” 问其姓名 , 俛而不答。 (4) 呜呼噫嘻 ! 我知之矣 , 畴昔之夜 , 飞鸣而过我者 , 非子也耶 ? 道士顾笑 , 予亦惊寤。 (5) 开户视之 , 不见其处。 1.“ 山高月小 , 水落石出”一句 , 历来为人称道 , 对其为人称道的理由 , 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用“山之高”与“月之小”相互映衬 , 突现了赤壁景物的特征 , 这种特征与“水落石出”合在一起看 , 既是季节性的 , 又是地域性的。 B. 用极为精练的语言 , 写出了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景物 , 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C. 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 山高月小”写出了静态美 ,“ 水落石出”又给人以动态的感受。 D. 采用对比的手法 , 鲜明地表现了因“山高”而“月小” , 因“水落”才有“石出”。 【 解析 】 选 D 。 D 项 ,“ 采用对比的手法”错 , 用的是相互映衬的手法。 2. 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1) 是岁十月之望 ( 望 :___________________) (2) 将归于临皋 ( 归 :___) (3) 霜露既降 ( 既 :__________) (4) 顾而乐之 ( 顾 :_____ 。乐 :___________) (5) 行歌相答 ( 行 :_______ 。歌 :_____) ﹒ ﹒ ﹒ 古代农历每月十五日 回 副词 , 已经 环视 以 …… 为乐 走动着 吟唱 ﹒ ﹒ ﹒ ﹒ (6) 以待子不时之须 ( 待 :_________ 。子 :_____________ _______) (7) 曾日月之几何 ( 曾 :_____________ 。几何 : 古今异义 词。古义是 _____, 今义是数学上的分支几何学 ) (8) 履巉岩 , 披蒙茸 , 踞虎豹 ( 履 :______ 。披 :_____ 。踞 : _____) 供、准备 对人的尊称 , 多 指男子 副词 , 才 , 刚刚 多少 踏 , 登 拨开 蹲坐 ﹒ ﹒ ﹒ ﹒ ﹒ ﹒ ﹒ ﹒ (9) 放乎中流 , 听其所止而休焉 ( 乎 :____________ _______ 。焉 : 兼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适有孤鹤 , 横江东来 ( 适 :__________ 。东 :_______) (11) 戛然长鸣 ( 戛然 : 古今异义词。古义 ,_____________ _____, 今义 , 形容声音突然中断 ) (12) 羽衣翩跹 ( 羽衣 :_______ 。翩跹 :_________) 介词 , 相当于 “ 于” 相当于“于之” , 在哪里 副词 , 恰好 从东边 形容声音响亮 悠长 穿羽衣 飘然起舞 ﹒ ﹒ ﹒ ﹒ ﹒ ﹒ ﹒ ﹒ ﹒ ﹒ 3. 将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客人却没有酒 , 就算有酒又没有菜肴 , 月光 皎洁 , 晚风清爽 , 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如何度过呢 ? 于是我和客人们带上酒和鱼 , 又来到赤壁下面 游玩。 我放声长啸 , 草木被震动。山谷间发出回响 , 大风骤起 , 波涛涌现。 (4)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问他的姓名 ,( 他 ) 低头不答。 道士回头微笑 , 这时我也突然惊醒了。 [ 归类 · 记一记 ] 一、一词多义 1. 望 (1) 是岁十月之望 ( 名词 , 农历每月十五日 ) (2) 望美人兮天一方 (《 赤壁赋 》) ( 动词 , 向远处看 ) (3) 先达德隆望尊 , 门人弟子填其室 (《 送东阳马生序 》) ( 名词 , 名声 , 名望 ) (4) 日夜望将军至 , 岂敢反乎 (《 鸿门宴 》) ( 动词 , 盼望 , 期望 ) 2. 曾 (1) 曾日月之几何 ( 副词 , 才 , 刚刚 ) (2) 相逢何必曾相识 (《 琵琶行 ( 并序 )》) ( 副词 , 曾经 ) (3)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赤壁赋 》) ( 副词 , 用在否定词前 , 用来加强语气 ) 二、词类活用 1. 名词的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①行歌相答 ②履巉岩 , 披蒙茸 ③羽衣翩跹 ﹒ ﹒ ﹒ ﹒ (2) 名词作状语 横江东来 ﹒ 2. 动词作名词 江流有声 3. 形容词作动词 山高月小 ﹒ ﹒ 三、古今异义 1. 曾日月之几何 2. 反而登舟 , 放乎中流 3. 戛然长鸣 , 掠予舟而西也 ﹒ ﹒ ﹒ ﹒ ﹒ ﹒ 四、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飞鸣而过我者 , 非子也耶 ( 用“非”表判断 ) (2) 定语后置 曾日月之几何 ( 定语“几何”修饰“日月” , 置于了“日月”之后 ) (3) 状语后置 复游于赤壁之下 ( 状语“于赤壁之下”位于动词“游”之后 ) 【 审美鉴赏 】 1. 本文的语言自然工致从第一段就表现出来了。请你分析“霜露既降 , 木叶尽脱。人影在地 , 仰见明月”对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 明确 】 这几句白描式的语言描写 , 质朴清新 , 言简而意丰。寥寥十六字 , 便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 , 环境之清空 , 气氛之静谧 , 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 , 并为下文写山和鹤做了很好的铺垫。 2. 面对在山上看到的赤壁之景 , 苏轼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 ,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慨 , 其中暗含了他怎样的情感 ? 他登上峰顶后“划然长啸” , 你如何理解“划然长啸”表达的情感 ? 【 明确 】 (1) 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 , 年华流逝的无奈慨叹 , 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2) 表达登上峰顶后的激昂之情 , 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 , 天地的主宰 ; 抒发宣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 3. 怎样理解逢鹤这个梦境 ? 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谈谈。 【 明确 】 (1) 第三自然段写了江中见鹤 , 后梦见鹤化道 士。 (2)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 , 鹤带有高贵、优雅、超凡 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 , 为作者所偏爱 , 苏子曾作 《 放 鹤亭记 》, 以放鹤招鹤、与鹤相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 情与超脱尘世的情怀。 (3) 思想内容方面 , 作者的处境 窘困 , 心情苦闷 , 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 , 只好借助“梦鹤 仙境”寻求解脱 , 而且与苏轼 《 赤壁赋 》 中作者“遗世独立 , 羽化而登仙”一致。艺术手法方面 , 是大胆新颖的奇思遐想 , 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 备选要点 】 1. 苏轼独自历险 , 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 , 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 【 明确 】 (1) 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 , 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 , 天地的主宰 ;(2) 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情。 2. 作者为何会“悄然而悲” ,“ 凛乎”不可久留呢 ? 【 明确 】 作者被贬黄州 , 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 , 起居行动还受到监视、管制 , 心中恐惧的阴影实在挥之不去 , 沉痛、悲凉不时地向作者袭来。而登山所见景物 “ 巉 岩”“蒙茸”“虎豹” “ 虬龙 ”“ 危巢 ”“ 幽宫 ” , 色彩是阴暗的 , “ 草木震动。山鸣谷应 , 风起水涌 ” 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 , 与自然合而为一后 , 作者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 , 而深感个体的渺小 , 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 , 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3. 重新回到船上后 , 放任一叶扁舟从流漂荡 , 又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 【 明确 】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 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 , 因此 , 他在身处逆境中时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 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 , 理性地对待生活。他的随遇而安的态度 , 又使他的感情转为平静。 4. 比较前、后 《 赤壁赋 》 的异同。 提示 : (1) 从游的方式上去比较。 (2) 从景色描写上去比较。 (3) 从写作重点上去比较。 (4) 从作者心情变化去比较。 【 明确 】  课文 角度  赤壁赋 后赤壁赋 时间 七月既望 初秋 十月之望 初冬 地点 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  课文 角度  赤壁赋 后赤壁赋 景色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 月白风清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心情 乐 — 悲 — 乐 乐 — 悲 — 惆怅迷茫  课文 角度  赤壁赋 后赤壁赋 重点 景情 限于舟中 , 字字秋色 , 谈玄说理 主调旷达乐观 主要写岸上 , 句句冬景 , 亦实亦幻 略为虚无缥缈 【 素养提升 】 一、思想启迪   本文通过对冬景和山水木石的描绘 , 为我们展现了 一种惊险恐怖、迷离恍惚的神秘境界 , 特别是鹤化道士 的幻觉给文章笼罩了一层缥缈的气氛 , 流露出作者想逃 避现实消极处世而又无法逃避的矛盾心理。苏轼政治 上失意彷徨 , 精神上苦闷孤独。但生性旷达的他改变了 人生的方向 , 开始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 【 运用角度 】 1. 平衡。在政治上不顺 , 遂不得志 , 于是放身于山水之间 , 让自己遭到小人“攻讦”的文学 , 也成为苏轼抒发情怀的最佳方式。苏轼感受自然的真切 , 与之融合 , 天人之间 , 苏轼获取了一种祥和的平衡点 , 情感随景物变化 , 最终能体悟平静、人生如梦的生命认知。 2. 宁静的心灵。苏轼体会人我之间的感情 , 从与古人的惺惺相惜 , 借此期许自己 , 到朋友之间的默契、思念不舍之情 , 苏轼是一个最“真”的人 , 拥有最清净的心灵 , 因此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作品。   二、写法借鉴 1. 写景抒情 , 不假辞藻 , 自然而工致 此赋的写景全用白描 , 却给人以清新之感 , 字面质朴而诗情丰腴。如“江流有声 , 断岸千尺。山高月小 , 水落石出” , 状景写情 , 字字如画 , 句句冬景 , 凄凉感人。又如“人影在地 , 仰见明月” ,“ 山鸣谷应 , 风起水涌”等。 2. 在以骈以散、亦骈亦散中表现浑然天成的诗意之美 苏轼以骈散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将写景、叙事、抒情与说理有机地融为一体 , 且又最大限度地融合作为赋之源的诗性精神 , 从而表现出浑然天成的诗意之美。 三、文脉梳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