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3)
2019 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原文】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 《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因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写的。 望月怀人,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 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首联寄景抒情。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东 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诗人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 思吧。诗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 诗寄托的深远。一个“生”字,极为生动,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 颔联由想象而返回现实,写多情人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里写出了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 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本来,律诗的颔联应 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 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颈联写诗中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直到 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 思念之人的化身。“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这联对仗工整, 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 尾联写因思念远人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不堪盈手赠”,这是 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 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总之,这首诗情深意永,细腻入微。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 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把月写得美丽。望月念远, 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娓娓道来,亲切感人。 【练习】 1、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答案】 诗中,作者借助月亮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常言道:“题目是诗文的窗口。”解答此题,便可首先根据诗题分析。 2、本诗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月”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古诗中还有很多类似的 情形,请举出两首这样的诗,并写出其中一个写月的句子。 【答案】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苏 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 妆镜台。” 【解析】 解答此题,要尽量多的现在记忆中搜寻写有月的诗和诗句,然后再组织答案。 3、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答案】 首联的第一句望月,写“望”;第二句引发怀远之情,突出“怀”。望月写实,怀远写虚,虚实相生, 情景相融。接下来,颔联由想象返回现实,由虚而实,暗含“望”“怀”二字。颈联貌似写月,实则寓怀。 尾联由“望”而“怀”,反映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韵味十分深长。 【拓展】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前句写景,后句即景生情,写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刻他也和“我”同望着一轮 明月。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 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怨”,因“思”生“怨”,正因“情人”相思之深,因而埋怨“远方的人” 不常回家看看;“竟夕”一词极言相思之强烈。 C.颈联具体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吹灭灯烛,因为满屋的月光,使人怜爱,催人联想,逗起了 相思之情;披衣到庭院走走,不觉露水湿衣。 D.尾联的意思是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在远方的思念之人,还不如回屋睡觉,在梦里与思念 之人团聚。将希望寄托在梦中,足见思念之切。 【答案】B 【解析】 解答此题,要读懂全诗,了正确领会作者感情。B 项错误是,“怨”字在诗中指的对象是长夜漫漫,夜 不能寐。 2. 试赏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个千古名句。 【答案】“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 【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此词苏轼流传千古而不衰的名篇。诗人在中秋之夜望月怀人,有感而作,借之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 限怀念。诗篇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 词的上片望月,一开始就提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显示了诗人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接下来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两句,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一层,并且为下句“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做好铺垫。一个“归”字,表现了诗人自认是月中仙人的傲气。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 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 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 最终占了上风。 下片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 人。于是词人便埋怨明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 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 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 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强调了作者对人事的达观,寄托着作者对未来的希望。 词的最后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 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 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 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 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从艺术成就上看,这首词构思奇拔,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从表现手法来说,词的上片高屋建瓴,下片 峰回路转,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 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典型地体现 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练习】 1.本词有一段词前小序,其作用是________。其中说的“子由”是作者弟弟________,他和苏轼及他 们的父亲________并称文坛“三苏”。 【答案】 交代作词的缘由 苏辙 苏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小序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主要应围绕小序中“中秋、怀子由”等词语分析小序 的作用,同时还要凭借平时所学的知识作答。 2.下面对本词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词人神游月宫的幻想是因在人间感到寂寞而产生的,而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夜不能跟亲人团聚有关。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和“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故小序说“欢饮达 旦”。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较“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客观描述更具情思,前者是“有我之境”, 后者是“无我之境”。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 实,又不能决绝的心理。 【答案】D 【解析】 3. 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词的上片叙述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 又矛盾的情感,一方面都对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理想充满信心。不过贯穿始终的是词人热爱生活与 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拓展】 1.下列对《水调歌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 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 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 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 感染力。 【答案】A 【解析】 A 项错误主要在于“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一语。应该说,词的上阕还是流出了 作者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心理。 2.试简要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 【答案】 从思想内容上说,这首词情感变化曲折,作者对人生别离作了比较深刻的思考,因而激起了历代读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