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哈尔滨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首先,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岀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 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賡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 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 (选自王杰泓《诗与教》,《光明日报》2018年5月7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对《诗经》评论中包含的文艺观,被后世称为“诗教”观,它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侧重于“教”。 B. “兴观群怨”体现了孔子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的特点,这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 C. 孔子儒学提出的“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和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D. 孔子认为“诗教”必须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他重视文艺的“不言之教”,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 B. 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C. 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 D. 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产生时代背景方面看,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是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的。 B. 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更为强调“诗”的文艺审美,这也是为了更好地“教”。 C. “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和实践品格体现了“诗”的层面;“以诗为教”“美养善”的“会通性”体现了“教”的层面。 D. 重塑当代中国文化,再续中华民族自信,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C项,“孔子儒学提出的‘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分析错误,“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是后世淬炼出来的,不是“孔子儒学提出”;强加因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分析错误,“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是结论,不是前提,逻辑倒置。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说法正确; B项,“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看……”错误,从文中来看,应该是“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而不是“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看”; C项,“‘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和实践品格体现了‘诗’的层面;‘以诗为教’‘美养善’的‘会通性’体现了‘教’的层面”错误,从文章倒数第二、三段来看,“在地性”体现的是“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的是“诗”的层面; D 项,“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错误,文章结尾虽然强调了“诗”的重要性,但纵观全文,重“教”重“诗”、以“教”为本才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院线公映,上映仅半个月影片票房就突破3亿元,刷新了我国纪录片票房纪录。 这部电影以气势恢宏的歌与乐、振奋人心的解说词,将中国五年来在探索太空、开发深海、建设世界一流的超级工程、5G技术联通世界、艰苦奋斗扶贫攻坚、心系同胞海外撤侨等方面足以载入史册的非凡成就一一展现在大银幕上,绘制了一幅新时代的鸿篇巨制。有网友评价这部电影是“史上最贵电彩”,因为“道具是各基建工程和各高新装备;主演是各行业优秀科学家及工程师;演员是全体中国人!”在一幕幕恢宏壮阔的画面中,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能找寻到自己的身影,深刻感受到辛勤奋斗带来的伟大成果,身临其境地领略到祖国日益强大的蓬勃生机。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部长高晓虹认为,这部片子能取得这样的票房成绩正是因为“接地气”。一个主旋律的作品都是说的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的、跟身边发生的事密切相连的话,这让所有的观众都觉得特别好看。 《厉害了,我的国》为中国人民了解伟大祖国,为全世界了解辉煌中国,献上了一部真实、感人的国情大片,绘制了一幅新时代的鸿篇巨制。正如影片开场中讲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誓愿,正在世界的东方回响。” (2018年3月18日“央广网”消息) 材料二: 《厉害了,我的国》作为一部银幕少见的“纪录片化”的电影,视角独特、题材新颖,用影像书写了新时代中国的华美篇章。影片中大量壮观恢宏的航拍镜头,记录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被联合国环署授予“地球卫士”奖的塞罕坝林场等一系列中国贡献。从圆梦工程、科技创新、绿色崛起等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我国的大国风采,用影像为观众呈现了一組組难得一见的震撼画面。 影片将大事件微表达,将大话题通俗化,将中国超级工程的震撼影像以及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是一幅细致入微的工笔画,真实客观地呈现了五年来共和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不为人知幕后奋斗者的故事,为娱乐至上的电影市场注入一股清流让观众看到了祖国强盛背后奋斗者的身影。 长期以来,喧囂与浮躁一度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一味追求视听震撼、特技镜头观众感叹电影场景绚烂的同时,对影片的情感认同缺失。事实上,电影的价值有赖于人类情感的深度,直接源于创作者对自然万物的感悟和认同。德尼·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而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内容是否独特地、清晰地、真挚地传达了主观情感。 《厉害了,我的国》之所以成功,富有艺术感染力,源于它看似冷静客观的镜头呈现出的是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内涵、自强不息的乾之德、厚德载物的坤之道。 《厉害了,我的国》用镜头客观记录了五年来国家建设的生动场景,在彰显国家硬实力的同时,用影像定格了奋斗者的瞬间,将艺术创作同百姓紧密结合,借助影院仪式感的观影环境,用电影特有的光影魅力,带领观众共同感受五年来的发展变化,共同激发观众内心的价值认同。 (2018年03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在娱乐至上的消费时代,人们为何突然对一部纪录电影如此感兴趣,愿意为它买单?其实看过这部电影之后,答案不言自明——这部电影唤起的是隐藏在我们每个国人内心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每个中国人其实都非常珍视和尊重这种民族感情,所以当一部影视作品用各种恢弘场景和细节场面把这种民族情感一一展现给观众,让大家细细体味这种民族自信和自豪的感觉时,我们每个中国人没有理由不为之买单。 更让我们感动的是,这些超级工程背后无数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轨迹,以及他们和这个国家的宏伟计划之间的细微联系。“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家国情怀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也不仅仅是一种情怀的表达,它其实浸润在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发展瞬间。只有国运昌盛,才有人氏的安居乐业;只有躬逢盛世,才有国泰民安。中国正在用高速的发展印证这样一个普世的道理。 观众为这种朴素的价值观买单,也是对当前我国发展路径的认同和支持,同时,这里面也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自信心的因素,因为以祖国的发展成就为豪,因为对祖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所以即使是一部传统观影体验中认为并没有多少吸引力的紀录片,也照样能受到观众的热捧,这是超越电影艺术魁力的一种家国情怀的释放。 从《湄公河行动》到《战狼2》,再到《红海行动》和《厉害了,我的国》,这些影视作品的热映其实燃起的不仅仅是大家的爱国情感,更多的是对当前中国发展的高度认可和支持,而这种上下团结一心的民族向心力,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动力源。 (2018年3月6日“国际在线”)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厉害了,我的国》以气势恢宏的歌与乐、振奋人心的解说词,将中国近年来在诸多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展现在大银幕上,绘制了一幅新时代的鸿篇巨制。 B. 《厉害了,我的国》是史上最贵的电影,它的道具是真实的高新装备,主演又都是各行业的优秀科学家及工程师,演员众多,这使得这部影片造价昂贵。 C. 《厉害了,我的国》影片中大量壮观恢宏的航拍镜头,记录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等一系列中国贡献。 D.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根本动力源自上下团结一心的民族向心力,《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和《厉害了,我的国》等作品的热映燃起了这种情感。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第一、二则材料可知,《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电影用影像展现了中国近年来的建设成就,画面震撼,展现了大国风采。 B. 材料三引用德尼·狄德罗的话证明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内容是否独特、清晰、真挚地传达了主观情感。 C. 如果能让观众释放出超越电影艺术魅力的爱国情怀,即使是一部没有多少吸引力的纪录片,也可能获得观众的热捧。 D. 三则材料虽然各自侧重的角度不同,但都关注到了中国的发展现状,都表现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6.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角度概括《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原因? 【答案】4. B 5. C 6. (1)选材:中国五年来的各方面的非凡成就。(2)表现手法:大事件微表达,大话题通俗化。(关注到:画面的震撼性,表现上接地气;或恢宏壮阔的画面,客观真实的生活;定要大、小两方都谈到)。(3)厚重的文化内涵:以冷静客观的镜头呈现出中华民族深速的文化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4)让观众产生情感认同:让观众有民族的自信和自豪感(爱国情怀);对国家发展的高度认可和支持。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B项,“这使得这部影片造价昂贵”理解错误,原文是“网友认为它是史上最贵”“因为‘道具是各基建工程和各高新装备;主演是各行业优秀科学家及工程师;演员是全体中国人’”;对“最贵”理解有误,不是“造价昂贵”。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C项,“即使是一部没有多少吸引力的纪录片”与原文表述不一致,原文是“一部传统观影体验中认为没有多少吸引力”,是“传统观影体验中认为的”,而不是真的“没有多少吸引力”。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根据上述材料可知,答案主要集中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如“这部电影以气势恢宏的歌与乐、振奋人心的解说词,将中国五年来在探索太空、开发深海、建设世界一流的超级工程、5G技术联通世界、艰苦奋斗扶贫攻坚、心系同胞海外撤侨等方面足以载入史册的非凡成就一一展现在大银幕上,绘制了一幅新时代的鸿篇巨制”“这部片子能取得这样的票房成绩正是因为‘接地气’。一个主旋律的作品都是说的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的、跟身边发生的事密切相连的话,这让所有的观众都觉得特别好看”“视角独特、题材新颖,用影像书写了新时代中国的华美篇章”“影片将大事件微表达,将大话题通俗化,将中国超级工程的震撼影像以及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是一幅细致入微的工笔画,真实客观地呈现了五年来共和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不为人知幕后奋斗者的故事,为娱乐至上的电影市场注入一股清流让观众看到了祖国强盛背后奋斗者的身影”“厉害了,我的国》之所以成功,富有艺术感染力,源于它看似冷静客观的镜头呈现出的是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内涵、自强不息的乾之德、厚德载物的坤之道”,根据这些内容,《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选材):影片用镜头客观记录了五年来国家建设的生动场景,在彰显国家硬实力的同时,用影像定格了奋斗者的瞬间,将艺术创作同百姓紧密结合。(2)表达:影片将大事件微表达,将大话题通俗化,将中国超级工程的震撼影像以及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3)文化内涵:影片用看似冷静客观的镜头呈现出的是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内涵、自强不息的乾之德、厚德载物的坤之道。(4)观众的认同感:这部电影唤起的是隐藏在我们每个国人内心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每个中国人其实都非常珍视和尊重这种民族感情,当影片用各种恢弘场景和细节场面把这种民族情感一一展现给观众的时候,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同。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要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藏的表情看着自己。“你还得洗洗脸,奶奶讨厌看见你这样浑身上下脏兮兮的。”父亲回答说。 “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宗,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接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仲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胡安爬到了十来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他又停下来,想等绳索稳住以后再从容地滑下来,但是突然,砰!绳索猛地往下顿,胡安大叫一声,手抓得死死地,等他睁开眼畸,发现自已还吊在绳索上,但是好像降了一米;又是砰的一声,绳索又一次下滑,但是他还不想松开手,他已经吓得不会动了,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他弓起身子,但是他无法站起来,这样过了一个多小时,绳索还在不停地下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那时下午茶的时间早过去了。 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第二天他起得很早回到那个地方,但是雨下了一整夜,整个大草原都淹了,家人不让他出门,父母还在为他生气,他那关于悬空的绳索的谎言让他们更加恼火。 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边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一边与好几个钓鱼愛好者和渔夫一起钓着河鳟。但是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7. 下面对这篇小说内容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这是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通过描写胡安顺着绳子向天空攀登的过程展现一个少年充满好奇的童心和执着探索的欲望。 B. 小说中的天空悬绳显然是虚构的,但在胡安的眼里,这条通天的长绳具有无比真实的力量。小说中的绳索极具象征意义。 C. 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胡安这个人物。例如:“用掐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表现了他谨慎胆怯,但克制不住好奇的心理。 D. 小说的结尾,胡安已经成了老人,七十年后还在寻找绳索,与周遭世界格格不入,使读者深刻地感觉到现实扼杀童心的悲凉。 8. 文中插入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9. 小说结尾写到七十年后胡安仍在寻找他的绳索,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妙处。 【答案】7. D 8. ①从内容上看,丰富了小说内容,进步表现胡安喜爱幻想的性格;②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来看,为胡安决定爬上绳索的行为提供动因;③从情节的构成上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构成摇摆起伏,摇曳多姿。④增强小说的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9. ①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这一结尾突出人物性格,用七十年的发展轨迹进一步表现胡安充满好奇的精神和执着探索的欲望。②情节设置方面,照应标题与前文情节,贯穿全文的要素,小说结构更加完整。③读者阅读心理方面,既在读者意料之外,打破读者心理预期,引发深层次思索。④作品主题上,升华了文章主旨,说明探索不仅出于童年的好奇心,更是贯穿一生的追求。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理解小说的内容、情节、主题、技巧的能力。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D项,“与周遭世界格格不入,使读者感觉到现实扼杀童心的悲凉”对文意理解错误。小说主人公胡安七十年后还在寻找绳索,说明他极强的好奇心和执著精神。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自身的段意,考虑该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也是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离奇故事,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文章中插入这两段内容,补充了胡安的回忆和学校的经历,也体现了胡安爱幻想的性格特点。从内容上来看,这个故事从某种程度上成了激励胡安爬上绳索的动因。从情节的安排上来看,这个故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胡安决定爬上绳索的情节做了铺垫。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结尾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题可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结尾语段作用如下:1、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2、呼应开头或题目,使结构严谨完整;3 、深化主旨或升华主题;4、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七十年的变化是非常大的,过去的草地变成了现在的湖泊,可七十年后,胡安还在寻找童年遇到的绳索。这一结尾,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了胡安极强的好奇心和执著的探索精神;让“一根绳索”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完整;这种离奇的结尾,模糊了现实和想象的界限,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突出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有时候是贯彻一生的追求。 【点睛】小说中情节的作用方法指导: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苟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慕布衣,间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鸷下,遜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黃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管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继杀关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谍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逕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候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 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 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 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B. 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C. “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 D. “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在西汉汉文帝前,指墨、劓、刖、宫、大辟;隋唐之后,则指笞、杖、徒、流、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厨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 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已,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 李斯的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他致使李斯被捕入狱。李斯叹惜三位效忠昏君而死的名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D. 李斯被判腰折,跟他的次子被押解,他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他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次子悲痛万分,不能自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答案】10. B 11. B 12. B 13. (1)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能够依祸转为福的,您想怎么办呢? (2)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李斯的案件,惩处李斯,追究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全部拘捕了宗族宾客。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未有”的宾语是“知者也”,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胡亥所”指胡亥的住所(此处指胡亥的手中),“所”字前面不能断开,后面不能跟“定”字,排除CD两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始皇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根据句意,B项断句是正确的。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项解说错误,“四夷”应该是指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B项,“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分析错误,“为寿”在此文里,只是“敬酒庆贺”之意,不指“庆生”。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释”放弃;“善者”善于为人处世的人;“处”处置。(2)“案”,审理;“狱”,古今异义,案件;“治”惩处;“责”追究。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少时,李斯跟从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西行前往秦国。李斯呈奉《谏逐客书》,秦王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第二年,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搞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的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秦始皇去世了。赵高就对丞相李斯说道:“始皇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想怎么办呢?”李斯于是仰天长叹,挥泪叹息道:“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于是李斯就依从了赵高。胡亥登基,让赵高担任郎中令。 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于是)查办李斯,诬陷李斯想要裂地为王,二世认同这种做法。李斯被捕后并套上刑具,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唉呀!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而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昏君。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况且二世治国难道不是乱政吗!” 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惩处李斯案,查问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将其宾客和家族全部逮捕。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绑出牢门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弟侄书堂①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札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这是一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作此诗时,恰逢黄巾军起义,战火纷飞。 14.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何事”反问,表明侄子虽然未能入仕显达,却一直谨守礼道,作者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此联中两个“穷”字的意义不同。 B. 颔联运用反衬手法,借家乡战乱来反衬侄子守礼修为、品格高洁、卓然突出的形象。而此联后一句又与首联关合,与“何事”之句映照。 C. 尾联出语警策,情意深重。作者劝诫勉励侄子要珍惜时光,勤苦学习会终身受用同时,这也是作者总结人生经验的肺腑之言。 D. 这首诗在语言上平易浅近,质朴自然。没有一个难解字句,毫无半点雕琢痕迹,却摄取了弟侄独特的风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5. 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两个具体画面,精妙蕴藉,请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答案】14. A 15. 妙处:①手法精妙。此联运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了竹影添案、泉流入池的画面。画面有动有静(或以动/声衬静),侍境美妙。②用词精妙。“摇”字生动地表现出竹影曼妙灵动、摇曳生姿的特点,富有画面感;“入”字形象地营造了野外泉水静默地融入砚池的清幽意境。慰藉:诗人通过竹影、书案、泉声、砚池等意象创设出清幽高雅的环境,烘托出侄子性情高洁、勤奋好学的美好形象,间接含蓄有情味。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A项,“首联以‘何事’反问”理解错误,“何事居穷道不穷”中“何事”不是反问,提出的是疑问。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诗歌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写出了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颈联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动词“摇”“入”用词贴切生动,写出“窗外竹影”与“泉声”写得的意境和画面感。竹影、书案、泉声、砚池等意象创设出清幽高雅的环境,从而烘托出侄子性情高洁、勤奋好学的美好形象,以景衬情,间接含蓄,富有情味。 【点睛】诗歌中炼句题一般解答思路: ①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 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 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要忘记“修辞手法”)。 ④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 虽然以上四点最终并不一定都会体现在答案中,但锻字炼句题仍应始终牢记联系意境、情感、手法这三大鉴赏角度。 诗歌赏析: 全诗前句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后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阴,说明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 首联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 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 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令你不能不佩服诗人的艺术之高超。这是就全篇来说的,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杜荀鹤是唐末时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学杜甫、白居易,以揭露弊政,反映民生疾苦为宗旨,注重弘扬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能概括出诗人被捕前全部经历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2)《出师表》中与“诚宜开张圣听”意思相同,形成首尾照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在比照同学优厚的生活条件中,表现自己当年的衣着之差以及自安心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辛苦遭逢起一经 (2). 干戈寥落四周星 (3). 以咨诹善道 (4). 察纳雅言 (5).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6). 略无慕艳意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寥、诹、缊、敝。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不是抱残守缺、闭关锁国,而是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以丝绸之路为例,( )。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性城市;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万人空巷,都来一睹其真容。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同样体现出对中因传統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旋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的各种文化相融相生,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这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不是一条通商之路,而是一条文化纽带 B. 它不仅是一条文化纽带,而且还是一条通商之路 C. 它不仅是一条通商之路,而且还是一条文化纽带 D. 它不是一条文化纽带,而是一条通商之路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麒麟”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据说这是稀世之宝——一种难得的良药。 B.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C. 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D. “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击打着中国传统文化。 B. 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C. 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打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D. 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根据史实可知,丝绸之路本来就是古代通商之路,所以“通商”应该在前面,排除B项; 而“文化纽带”作为丝绸之路的又一功能,是在“通商之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通商之路”和“文化纽带”是递进关系,应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仅……,而且……”,而“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排除AD两项。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含义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具体说有以下几点:弄清功用,分析结构,揣摩语气,理解文意,留意套用。语段中“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 破折号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 A项,表示解释说明; B项,表示意思的递进; C项,表示意思的跳跃或转折; D项,表示声音的延长。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句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借助……取得的”结构混乱,应该是“是靠……取得的”或者“借助……”。排除AC两项。 第二处是“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搭配不当,应该改为“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排除B项。 故选D。 【点睛】病句结构混乱的类型分析: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应该在“曾被束缚”和“在束缚下的 ”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2、藕断丝连 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 例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4、 反客为主 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例: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了,歼灭了无数匪军。 (“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闪待。应该把末一分句改作“歼灭了一大部分”或“不计其数”;这样“歼灭”是接着“被游击队”下来的,就连贯了。) 5、结构含混: 往往是语序不当造成句子结构混乱。 例: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近几年来曾提倡过,而且产生了许多写真人真事的作品。 (句中的“产生”可以算无主句,也要以拿“创作方法”做主语,作者的意思也许是第一种,那么上半句应该改做“近几年来曾倡导过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书法的色彩简之又简,以黑白为主,①_______。黑是墨色,白是宣纸的底色,那少许的红,则是充满着意味的那一方小小印章。恰是这极简单的色彩组合②_______。这种美,美在简约,美在布局。的纸、黑的字、红的印,如何摆布,怎样组合,是书法对美的追求。③_______,书法更注重的是笔墨。笔的抑扬顿挫,墨的浓淡干湿,落在纸上,每一笔都有不一样的韵味。 【答案】 (1). 再加上一点红 (2). 造就了书法的独特之美 (3). 色彩和布局之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文段主要阐述书法美之所在。 ①所处句子是总领句,据后文“黑是墨色,白是宣纸的底色,那少许的红,则是充满着意味的那一方小小印章”分析,此处应与“红”相关,再结合“恰是这极简单的色彩组合”分析,其内容应是“与红色印章结合”之类内容。 ②前文是黑白与红的结合,后文是“这种美”,衔接前后,且应解说“这极简单的色彩组合”的结果,其内容应是“造就了书法的独特之美”之类内容。 ③与后文“书法更注重的是笔墨”构成递进关系,据前文“美在简约,美在布局。白的纸、黑的字、红的印,如何摆布,怎样组合”分析,此处内容应是“色彩与布局”,故可填入“色彩和布局之外”之类内容。 【点睛】答句子连贯衔接的题,应该统观给定的句子,确定中心意思或话题,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心理顺序、逻辑顺序)加以梳理,注意衔接句之间的语言标志,最后确定最佳顺序。一般遵循下面几个原则:语段话题统一的原则;突出语段重点的原则;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上下文意合理的原则;句终句首衔接的原则;喻体本体一致的原则;前后句式一致的原则;语句合乎逻辑的原则;语句色彩一致的原则;前后音节和谐的原则。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耀华号”,7月31日从重庆港开出,本月3日6点50分在右行至牌县航段,船舵突然失控,船体搁浅,并且严重倾斜。长江港务监督局迅逸組织教援,但因水位只有1.7米,客轮的吃水线是24米,再加上近期长江退水速度较快,因此4次救援全部失败船上243名旅客被困12小时后,在有关部门组织下安全抵达武汉。 【答案】①3日6点50分 ②“耀华号”在牌县搁浅③长江港务监督局4次救援失败 ④被困旅客最后安全抵达武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在压缩文段时要注意:①整体性原则。读解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有整体意识。阅读时,应立足于全文(或全段),视幅应面对整体,改变平时一字一字移读的习惯,能够运用跳读、浏览的方法,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整体结构,找出整体的重点和要点。概括出来的内容要涵盖整体,避免过窄或过宽的错误。②倾向性原则。不少阅读材料(尤其是记叙描写类材料)体现着作者褒贬的感情色彩,如果没有看准作者感情倾向,就难以把握概括的角度。本题是一则新闻报道,核心事件是:“耀华号”油轮的搁浅与救援。要抓住: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几个环节进行压缩。事件发生的时间:3日6点50分;地点:牌县;救援过程:长江港务监督局4次救援失败;结果:被困旅客最后安全抵达武汉。 【点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 1、摘取法 所谓“摘取法”,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 2、分层法 “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会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3、复取法 “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垃圾分类”再次成为群众热议的话题。全国各地纷纷表达对立法推动垃圾分类这个举揹的赞成和支持,也对宣传多年的“人人有责”如何落实,积极提出意见建议。 环境污染,特别是塑料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用法律的形式推进垃圾分类管理,不仅是立足今天,更是着眼未来。 据了解,此前北京、广州、杭州、厦门等多个城市均出台过实施垃圾分类方面的规章制度。目前哈尔滨也正在筹措垃圾分类管理的立法和推广。但由于群众的生活习惯不好,对垃圾分类管理没有充分认识,预计此项工作实施起来必定困难重重。 针对以上情况,请你以社区居民的身份,写一封给社区群众的公开信。 要求:综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可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垃圾分类,让环境更美好 广大社区市民朋友们: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也随之迅速增长。上海作为一座拥有2400余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仅2016年就产生生活垃圾872万吨,平均每天2.38万吨。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这些卡车连起来能绕四环路一圈,5天的生活垃圾就能填满一整个昆明湖。如此庞大的垃圾产生量如果不在前端进行减量和分类,我们城市后端的垃圾处理系统将难以发挥最大处置效能。长期以往,我们的垃圾处理系统将不堪重负,我们每个人将面临环境污染的威胁;有一定价值的垃圾也得不到有效利用,从而浪费宝贵的资源。为此,作为以位普通社区居民,我倡议: 树立“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美丽上海共建共享”的理念,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积极参与切实践行,养成垃圾分类、勤俭节约和物尽其用的文明生活习惯。 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将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正确分类投放。家中产生的厨余垃圾对应投放到小区厨余(湿)垃圾筒。其它垃圾投放到小区其它(干)垃圾筒。可回收物整理后放到小区可回收物桶、回收站点或联系专门人员上门收取。 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倡导废旧物品重复利用,倡导使用再生利用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倡导适量点餐,倡导选购净菜,减少购买过度包装产品。 垃圾分类这件事,有它的特殊性。一方面,它是一场全民运动,需要人人参与,一旦出现短板,效果就只能达到短板的高度。另一方面,它的成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会立马就有效果。一条河道发臭,政府部门全力治理,过一段时间,可能效果显著,河水立马变清澈了。但如果今天我们不做垃圾分类,不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环卫部门依旧运转,垃圾只会越来越多,治标却不治本。 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每个人也都是垃圾的受害者,每个人都应当成为垃圾的治理者。做好垃圾分类,保护身边环境,是我们每一位市民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参与垃圾分类,一起来建设我们绿色美好的家园!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美丽上海我们共建共享!” 一位普通的社区居民 某年月日 【解析】 【分析】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垃圾分类”再次成为群众热议的话题。全国各地纷纷表达对立法推动垃圾分类这个举揹的赞成和支持,也对宣传多年的“人人有责”如何落实,积极提出意见建议。 环境污染,特别是塑料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用法律的形式推进垃圾分类管理,不仅是立足今天,更是着眼未来。 据了解,此前北京、广州、杭州、厦门等多个城市均出台过实施垃圾分类方面的规章制度。目前哈尔滨也正在筹措垃圾分类管理的立法和推广。但由于群众的生活习惯不好,对垃圾分类管理没有充分认识,预计此项工作实施起来必定困难重重。 针对以上情况,请你以社区居民的身份,写一封给社区群众的公开信。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多个城市出台垃圾分类的规章制度谈自己的看法,以“社区居民的身份,写一封给社区群众的公开信”。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首先解读材料。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上海及全国的垃圾分类工作的现状,“《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垃圾分类’再次成为群众热议的话题。全国各地纷纷表达对立法推动垃圾分类这个举揹的赞成和支持,也对宣传多年的‘人人有责’如何落实,积极提出意见建议”“ 由于群众的生活习惯不好,对垃圾分类管理没有充分认识,预计此项工作实施起来必定困难重重”;第二部分是写作要求,要求以一位普通社区市民的身份,给社区群众写一封公开信。信的内容为倡议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文章内容,要先指出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再提出具体的做法。 立意参考: 积极行动起来,实行垃圾分类,让环境更美好;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素材准备: 1、垃圾分类的意义: 节约资源;不浪费;让城市更美观。 具体表现为:(1)减少占地: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50%以上。 (2)减少环境污染: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危害。 (3)变废为宝: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废塑料占生活垃圾的4—7%。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生产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 大家也可以利用易拉罐制作笔盒,既环保,又节约资源。 2、垃圾分类的具体做法: (1)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等,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 (2)厨房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 (3)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 (4)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结构层次: 本题写作时要注意公开信的格式。要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公开信(或倡议书)的内容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垃圾量大多、处理难度大入手,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倡议社区居民积极行动起来,参加垃圾分类工作,让社区环境变得更美好。文章中写信者的身份是一位普通的社区居民,信的内容要能体现这个角色特点,这一角色与政府、社区管理委员会都不同。 【点睛】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