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考情分析】 从高考中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可以看出,文言文教学应 该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系统的梳理文言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高考考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 1、理解能力:(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常见的文言 特殊句式和用法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 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阅读这七条具体要求在高考命题中,侧重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知 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内容、分析概括 作者的观点态度 前者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后者则是阅读中的 重点和难点,这些具体要求应该说都是阅读浅易文言文最基本的条 件。 【知识交汇】 高考题中的文言设题有下列 5 种: 1、实词解释。做这类题,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就是说, 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 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的。如果词回原句还不 能断定解释得对错,那么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 根据语境来判断解释的对错。 2、 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本题主要是考查公布的 18 个虚词, 解题方法除了熟练掌握 18 个虚词中每个词的几个意义外,还要注意, 有时两个词的意思相同,但语法功能各异,这样也不能认为是相同的, 如“则”虽然在不同的句子中都能译成“就”,但有的是副词,有的 是连词,这样也不能判定是相同的。 3、文中人物性格的判断。本题应该注意设题中出现的问题。一 般的解题方法是选择能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而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 不能算在内,另外,如六句中有四句能直接表现人物性格,而设题时, 只设了三句,失掉一句,这样的答案也应算对,不必去追究没有被列 入的本来正确的那一项,也就是说,不要求全。 4、对选文信息分析和判断。高考文言文 4 道选择题中最后一道 是对文章的全方位把握,答对这道题的前提是要求考生具备大致译出 全文的能力。然而,具备这一能力不一定能保证把分全部拿到,如果 不能做到细心,还是会失去这宝贵的 3 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其一, 要认真核对每个题支的前后两部分。准确地说是重点看题支的前半部 分,而后半部分只是一般地浏览,这时就盲目下结论,判定对还是不 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对每个题支的前后两部分做仔细的推 敲,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中招。其二,无中生有。文言文本来 是比较难理解的,而且在考场上也只能把全文理解个大概,个别句子 还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命题人就会利用这一点,在设题时,把本来 文中没有的事件,强加于人物身上,而考生又因为在文言文方面不特 别擅长,加上时间急迫和粗心,很容易对其忽略不计,选中错误的答 案。其三,张冠李戴。试卷中的文言文叙述的事情相对比较复杂,人 物还不止一个,这样,在命题时很容易故意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把 甲做的事放到乙身上;把乙做的事又放到甲身上。在阅读时确实看到 文中有这件事情,然而,他们没有仔细地看一下这些事情是不是这个 人物做的。其四,在某些题中,人物事件都能对上,人是这个人,而 事情又是这个人做的事,按理说应该没有问题了吧?其实不然。命题 人总是会给你制造点麻烦,设下陷阱,引诱你出错,他们会在时间和 事件的衔接上让考生产生错觉。如有一道题的设置,有一位官员不断 升迁,在升迁中,他在每个阶段都建立了功绩,设题人就利用这一点, 把这个官员在做太守时的业绩,改为他任节度使时的业绩。表面看来 没有任何差错,仔细推敲,才知大谬不然。总之,这类题只要考生认 真去阅读思考,一般就不会中招了。 5、翻译。试卷中文言题有两句是对选文的译释,有一定的难度, 过去对译文的要求有三个字:信(准)、达(通)、雅(美),而在高考试卷 中能做到前两个字就可以了,特别是“信”。所谓的“信”,我们称 之为直译,所谓的“达”就是意译,考生拿到译文后,首先想到的是 直译,就是使每个词对号入座,如果对号入座后译句实在不通,这时 才可以采取一下意译,目的就是遵守约定的语言习惯,但无论如何, 一个句子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否则,考生就 会失分。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评卷人在评卷时是按得分点给分的, 如果被定为得分点的词译释错误,那么译文肯定会被扣分,所以,一 个句子中,被列为得分点的词一定要翻译正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 不失分。那么什么词能被列为得分点呢?我认为有两个条件。第一, 这个词一定是一个比较难的词(也包括活用现象);第二,这个词在这 个句子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出题人认为如果考生能把 这些词译准,那么译整个句子就不会有大问题。另外,得分点还有设 在特殊句式上的(过去也曾考过),这些特殊句式都要译成符合现代人 的说话习惯,否则也要被扣分。 【思想方法】 一、实词的判断方法。 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可是,文言实词 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这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 义。这就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 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虚词的判断方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的一个考点 常见的文言虚词 虽然只有 18 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都很丰富,如果单凭死记硬背各 个义项,抛开具体语境,不借助一定的语法结构分析,效果肯定不好。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 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 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 虚词用法的异同。如果能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形成一定的推 断技巧,无疑会提高答题的正确率。但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 三、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 难点。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 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 用性、综合性强。 【专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 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 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 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 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 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 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 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 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 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 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 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 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 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大辟:指死刑 B.此岂近于人情哉 人情:人之常情 C.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冀:希望 D.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贼:残害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于兹六年矣 B. 若屡为之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若事不济,此乃天也 C. 约其自归以就死 D. 乃罪大恶极 木欣欣以向荣 臣乃敢上璧 3、下列各句中作者认可的君王“施恩德”行为的一项是 ( )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 B.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C.大意其必来而纵之 D.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见的一项是 ( ) A.《纵囚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说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观 点鲜明、逻辑严密、中心突出取胜。 B.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 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 C.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 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 的结果。 D.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 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宁以义死,不苟幸生(2 分) 译文: (2)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3 分) 译文: (3)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3 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 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 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 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 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 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 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 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 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 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 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 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 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 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 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 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 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 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 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 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 闻此言?”(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必 须 贵 顺 物 情 物:人 B . 宫 中 卑 湿 卑:低下 C.陛下本怜百姓 怜:同情 D.隋炀帝志在无厌 厌:满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吾负神明,而使汝夭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唐太宗崇尚俭约的一组是 ( ) ①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②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③劳弊 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④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⑤陛 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 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 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 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 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 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 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 范。 D.魏徵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 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l)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一 4 题。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 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 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 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 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 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 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 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 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力之与?”曰:“否,以粟 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 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 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 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 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 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 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 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 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 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煖 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 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 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愿受一廛而为氓 百姓 B、举舜而敷治焉 选拨 C、治于人者食人 供养 D、不为厉陶冶 鼓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独可耕且为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如必自为而后用之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C、尽弃其学而学焉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D、许子以釜甑爨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行等农家学派的主张是解决剥削与反剥削,压迫与反压迫的办 法。他们不但从理论上这样认为,而且还身体力行到滕国为氓,衣褐, 捆屦织席以为食。 B、许行的学术在当时影响很大,连儒学弟子陈相也和其兄弟陈辛从 宋国赶来滕国做了许行的门徒,愿弃自己的儒学而向许行学习。 C、陈相见孟子时表明了自己对许行靠编鞋织席为生亲自从事农业劳 动很赞许,并且他还认为滕国的国君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算不上 贤明之君。 D、本段文字体现孟子散文善于论辩的特征,多用反诘句和排比句。反 诘句不直接说出正面结论,让对方思而得之,更有启发诱导力量。 排 比句使句式整齐,表达有气势。 4、文言翻译 (1)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3 题。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 乃灭亡。’善乎,管生(管仲)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 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 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 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 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 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 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 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 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顷读《颜错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 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 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 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 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 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 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 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 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负恩德,上马二十匹, 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 ‘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 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 化大行。”鸣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明•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节选) [注]:《五代史》为欧阳修编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礼义,捐廉耻 捐:丢弃 B.若由此业自致卿相 致:招来、使……来 C.羌性贪而贵吏清 贵:推崇 重视 D.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 率:一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国乃灭亡 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使马如羊,不以入廐 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农人告余以春及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下列每个句子中,上下句之间语意义关系相同的一组是( ) ①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②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 亦无所不至 ③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④使马如羊,不以入廐 ⑤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 A.①③ B.②④ C.④⑤ D.③⑤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颜)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 能无愧哉! (2)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3)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4 题。 行不可不孰。不孰,如赴深溪,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 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 荆平王有臣曰费无忌,害太子建,欲去之。王为建取妻于秦而美,无 忌劝王夺之。王已夺之,而疏太子。无忌说王曰:“晋之霸也,近于 诸夏;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求北方, 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使太子居于城父。居一年,乃恶之 曰:“建与连尹将以方城外反。”王曰:“已为我子矣,又尚奚求?” 对曰:“以妻事怨,且自以为犹宋也①。齐晋又辅之。将以害荆,其 事已集矣。”王信之,使执连尹,太子建出奔。 左尹郄宛,国人说之。无忌又欲杀之,谓令尹子常曰:“郄宛欲饮令 尹酒。”又谓郄宛曰:“令尹欲饮酒于子之家。”郄宛曰:“我贱人 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必来辱,我且何以给待之?”无忌曰:“令 尹好甲兵,子出而置之门,令尹至,必观之,已,因以为酬。”及飨 日,惟门左右而置甲兵焉。无忌因谓令尹曰:“吾几祸令尹。郄宛将 杀令尹,甲在门矣。”令尹使人视之,信。遂攻郄宛,杀之。国人大 怨,动胙者②莫不非令尹。沈尹戍谓令尹曰:“夫无忌,荆之谗人也。 亡夫太子建,杀连尹奢,屏王之耳目。今令尹又用之杀众不辜,以兴 大谤,患几及令尹。”令尹子常曰:“是吾罪也,敢不良图?”乃杀 费无忌,尽灭其族,以说其国。动而不论其义,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 也,以灭其族,费无忌之谓乎! 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 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选自《吕氏春秋•慎行 论第二》,有删节) 【注】①宋:当时楚国北方的一个小国。②动胙(zuò)者:周天子 派来送祭肉的使者。胙,祭祀用的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不可不孰 孰:深思熟虑 B.害太子建,欲去之 去:除去、去掉 C.屏王之耳目 屏:摒弃、撇开 D.以说其国 说:取悦、讨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 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 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不足以辱令尹 C、不让,欲以观公子为义者则不然 D、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无忌行事阴险诡诈,他劝楚平王夺取太子建的妻子,并将太子 安置在城父,是因为他嫉怕太子建而要除掉建。 B.左尹郄宛深受国人爱戴,费无忌便图谋借令尹子常之手来除掉郄 宛。子常听信无忌的谗言,行事不察误杀了郄宛。 C.费无忌连连没诡计杀害了太子建和左尹郄宛,最终害人害己。由 此可见,小人行事一心谋求私利,难有好下场。 D.楚平王被费无忌算计而不自知,导致费无忌迫害太子、大臣的阴 谋接连得逞,他行事昏昧,助长了小人的气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为建取妻于秦而美。 译文: (2)我且何以给待之? 译文; (3)动而不论其义,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 译文: 【参考答案】 一、 1、D/ 贼:欺骗。 2、B/ B 若:均作连词,表假设。A 于:前句的,介词“到”,后句 的,介词,“在”。C 以:前句的,连词表目的,译为“来”。后句 的,连词去修饰,相当于“而”。D 乃:前句的,判断词“是”,后 句的,副词“才”。 3、B/“而又纵之而又来”是作者对君王施恩考量所作的合乎情理的 推断。 4、D/ 君子与小人在难易之间,而没有说小人不可能做到,表达过了。 5、翻译文言文(8 分) (1)宁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 (2)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和那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 (3)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来求得好名声。 【《纵囚论》参考译文】 信义在君子间通行,刑罚却是对付小人的。被判处死刑的人,是 罪大恶极,这种人又是 小人中最坏的。宁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把死看得很 平常,这种人又是君子 中最难得的。 在唐太宗贞观六年,查取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多人,释放他们回家, 与他们约定按期自动回牢受死。这是拿君子都难得做到的事,去期待 小人中最坏的人一定做到。那些犯人到斯果然都自动回牢来,没有一 个超过期限的。这真是君子难得做到的事,小人却容易做到。这难道 近人常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等到施用恩德去对付他们,就 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深入人心,迅速改变人的品行,才有象这 样的事出现。”我说:“唐太宗之所以做这事,正是为了求得恩德深 入人心的好名声。怎知放他们回去,不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牢来希 望皇帝免他们的死罪,所以才放他们的呢?又怎知他们被释放回家, 不是估计到他们自动回牢来一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所以再回来的 呢?如果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回家,那就是皇帝骗取 民心。如果是估计到皇帝一会免他们的死罪才自动回来,那就是犯人 骗取皇帝的信任。我从这件事中,只看到皇帝和犯人互相欺骗来成全 各人的好名声,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与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 呢?如果不是这样,太宗在天下施行恩德,到这次释放犯人的时候已 经六年了,不能使小人不去犯极大的罪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犯 人不怕死;懂信用,讲义气,这又是讲不通的道理。” “那么,怎样做才可行呢?”我说:“放了又回来的,照样杀头不予 免罪,再放他们回去,他们又回来,这才可以知道是皇帝的恩德使得 他们这样做的。但是,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放他们回去,又让他们 回来,再免他们的死罪,只可偶尔做做,如果经常这样做,那么杀人 的都可以不死,这可以成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成为常法的,能称得 上是圣人的法典吗?所以尧、舜、夏禹、商汤、周文周武治理天下, 一定以合乎人情为根本出发点,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 去求得好听的名声。” 二、1、C(怜:爱怜) 2、D (A“并且”,连词,表递进/“因而”,连词,表因果;B“来”, 连词,表目的/“因为”,连词,表因果;C 无义,介词,引出行为 涉及的对象/“在”,介词,表处所;D.“(如果)……那么(就)……”, 连词,表假设。) 3、A(①是说唐太宗有气息不顺的毛病,不适宜住在低下潮湿的地 方;③是讲唐太宗主张爱惜民力;⑤是魏徵对唐太宗崇尚俭约的结果 的评价。) 4、D(魏徵认为,隋炀帝喜欢奢侈,他为了奢侈而滥施刑罚,导致 亡国。并非从“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 5、(1)拿自己的欲望顺应民情的就会昌盛,靠百姓来博取自己欢乐的 就会灭亡。 (2)我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兴建的费用要超过他,难道是作为 百姓父母的君主所该做的吗? (3)(我)确实能自我节制,如果百姓不想那么做,就一定顺应民情。 (3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帝王凡有兴建营造, 必须重在依顺民心。当年大禹开凿九山、疏通九江。使用人力极多, 而没有怨言,是因为民心希望这么做,而为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秦 始皇兴建宫室,而百姓多指责议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和大家 共同享有的缘故。古人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不 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可知见到那些能满足私欲的 东西,心就一定会乱了。至于精雕细刻的器物,珠宝玉器和服饰珍玩, 如果任意骄奢下去,那么国家危亡的日子就会立即到来。从王公以下, 住宅府第、车服、婚嫁、丧葬,都得按照品级,不应服用的应一概禁 绝。”这样 20 年间,社会风俗崇尚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没 有饥寒之苦。 贞观二年,公卿大臣上奏说:“依照《礼记》所说,夏季最后一 个月,可以居住在台上的楼榭里,如今夏署尚未消退,秋季绵绵细雨 刚刚开始,宫里低下潮湿,请营建一座楼阁来居住。”唐太宗说:“我 有气息不顺的毛病,怎适宜于住在低下潮湿的地方?如果同意奏请, 就会花费很多钱财。从前汉文帝准备兴建露台,因为不愿用掉相当于 10 户人家家产的经费而作罢。我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兴建的费 用要超过他,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所该做的吗?”公卿大臣们 再三恳请,太宗始终没有同意。 贞观四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宫室殿宇盖得宏伟装饰 得华丽,游览玩赏水池楼台,是帝王所希望的,是百姓所不希望的; 帝王之所以希望这样,是为了放纵逸乐,百姓之所以不希望,是因为 劳苦疲累。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那就是恕吧! 自己 所不愿做的,切记不要强加给别人。’劳苦疲累的事情,实在不该强 加给百姓。我被尊为帝王,富有四海,什么事情都凭我一句话,我确 实能自我节制,如果百姓不想那么做,就一定顺应民情。”魏徵说: “陛下本来爱怜百姓,经常节制自己而顺应民情。我听说过:‘拿自 己的欲望顺应民情的就会昌盛,靠百姓来博取自己欢乐的就会灭亡。’ 隋炀帝一心贪得无厌,专门喜欢奢侈,主管部门每有供奉营造,稍微 不称心,就要施加严刑峻罚。上边有所喜好,下边必然做得厉害,大 家争相无限制地放纵淫逸,很快就会导致灭亡。这不是书上写的,而 是陛下所亲眼目睹的事实。正因为他无道,所以上天才让陛下来取代 他。陛下如果认为已满足欲望,那么今天就不仅仅是满足了,如果认 为不满足,再超过现在万倍也不会满足。”太宗说:“你的奏对很好! 不是你,我怎能听到这些话呢?” 三、文言文 1、 答 D。损害 2、 答案 B。顺承连词 / A(句末语气助词,“欤”;动词,结交, 亲附) C (兼词“于之”;语气助词,不译)D(介词,用;连词, 因为) 3、答案 C。 “滕国的国君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算不上贤明。” 是陈相转诉许行的话,不是他自己讲的。 4、 文言文翻译 (每句三分,按点给分) (1) 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 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明之君呢! (2) 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 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3) 使百姓勤劳,使他们归附,使他们正直,帮助他们,使他们得 到向善之心又随着救济他们,对他们施加恩惠。 四、1、B(达到,求得) 2、C (乃:就;才。其:语气副词,岂;他的。以:介词,把。于: 从;比。) 3、B(假设关系) 4、( 1)颜之推不得已而在乱世出来做官,尚且说这样的话,(如今) 那些曲意逢迎诌媚 迎合世俗的人,又怎能不感到惭愧呢? (2)一个国家如果有慈受、孝敬、廉正、知耻的习俗风尚,那就可 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了! (3)他们会这么说的原因,是由于一个人如果不廉洁,到了违背礼 节损害道义的地步,那原因都是出自于没有羞耻心啊。 【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评论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纲纪;这 四个纲纪不能伸张,国家就会灭亡。”说得好啊!管仲如此善于立论 啊!礼、义,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则;廉、耻是培植人民的重要操守。 因为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贪取的,不知耻就没有什么不敢做的。人如 果像这样,那么灾祸、颓败、变乱、灭亡,也就没有不降临的了。何 况身为大臣若是没有什么不贪取,没有什么不敢做的,那么天下那有 不混乱,国家那有不灭亡的道理呢??“ 可是在这四个纲纪当中,知耻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孔子在谈论士 人的道理时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有羞耻之心。”孟子说:“人 不可以没有羞耻心。能将无耻视为最可耻的事,则终身必能远离耻 辱。”又说:“羞耻心对于人是很重要的,从事投机应变巧术的人, 是没什么事情会感到羞耻的。”他们会这么说的原因,是由于一个人 如果不廉洁,到了违背礼节损害道义的地步,那原因都是出自于没有 羞耻心啊。所以身为士夫大夫如果没有羞耻心,这可说是国家的耻辱。 我看夏商周三代以后,世高衰退,正道也没落了,背弃礼义,舍 去廉耻,不是一天一夜的缘故所造成。可是在岁暮天寒时节枪松柏仍 旧坚持到最后凋谢,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公鸡依然不停地啼鸣报晓, 而在那众人都昏睡沉迷的时候,当然也不会没有特别清醒的人啊! 我最近阅读颜氏家训,其中有段内容说:“齐朝有一个士大夫,曾经 告诉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纪已经十七岁了,略微懂得一些书表 奏章,教他说鲜卑话,以及弹奏琵琶,也快要熟练理解了,凭着这些 本事,去侍奉王公卿相,没有不疼惜他的。’我当时低着头不回答。 真是奇怪啊!这个人这样教导孩子!倘若用这种卑鄙的方式,去换取 富贵,如果循着这样的学习过程就能够求得公卿宰相的高位,我也不 希望你们这样做!”可叹啊!颜之推是因为没有办法避免,才在混乱 的时局中做官,尚且说出这番话来,那些曲意逢迎讨好世俗的人,能 不感到惭愧吗?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 “凡是统治国家和军队,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 为了使之有耻。当人有了耻,从大处廛就能战攻,从小处讲就能退守 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如果有慈教廉耻的习尚,那就可以 用牺牲去换得生存了!”《后汉书》上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 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 环八枚,张奂一起收了下来,随即召集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面前, 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我的 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把金和 马全部退还,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 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 得到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 开始的么!我对辽东的事件不能无感。 五、1、C/遮蔽。 2、B/而:两句均为连饲,表转折,但。A 乃:上句,副词,表意外, 反而;下句,副词,表相承,才。C 以:上句,介词,较为虚化,不 译;下句,介饲,表凭借,借(此)。D 则:上句,连词,表转折,却; 下句,连词,表承接,就。 3、C/费无忌并没有杀害太子建。 4、(1)楚平王为太子建从秦国娶了个妻子,她很美丽。(2)我将拿什么 供奉招待他呢?(3)行动不考虑其中的道义,只知道陷害别人却不知 道也会危害自己。 参考译文: 行动不可不深思熟虑。不深思熟虑,就会像(人)跃入深谷,即 使后悔也来不及。君子谋划行动考虑道义,小人谋划行动时谋求利益, (结果)反而不利。(假如)有人懂得不谋求利益实际上就包含着利 益,那么就可以跟(他)谈论道义了。 楚平王个臣子名叫费无忌,嫉怕太子建,想除掉他。楚平王替太 子建从秦国娶了个妻子,她长得漂亮,费无忌就鼓动楚平王强占为己 有。楚平王已经强占这个女子,因而疏远了太子。费无忌又劝楚平王 说:“晋国称霸,是因为靠近中原各国;但楚国地域偏远,所以不能 同(晋国)争霸。不如(扩建)使楚国北部城父成为大的城邑把太子 安置在那里,来谋求北方各国(的尊奉),您自己收取南方各国,这 样就能得到天下了。”楚平王很高兴,让太子居住在城父。过了一年, 费无忌又诋毁太子建说:“太子建和连尹伍奢将凭借方城要塞在外谋 反。”楚平王说:“(他)已经做了我的太子了,还谋求什么?”费 无忌回答说:“(他)因为娶妻的事怨恨您,而且自己把城父看作像 宋国一样的独立小国。齐国和晋国又帮助他。(他)将要借此危害楚 国,事情已经准备停当了。”楚平王相信了费无忌的话,派(人)逮 捕了连尹伍奢,太子建出逃到国外。 左尹郄宛,受国人爱戴。无忌又想杀掉郄宛,他对令尹子常曰: “郄宛想请令尹您喝酒。”又对郄宛说:“令尹想到你家来喝酒。” 郄宛说:“我是个(身份)低贱的人,不值得使令尹屈尊。(假如) 令尹一定屈尊光临,我将拿什么侍奉招待他呢?”费无忌说:“令尹 喜欢铠甲兵器,你把这些东西搬出来放在门口,令尹来了,一定会观 赏它们。观赏完了,你就乘势把(这些东西)作为进献给他的礼物。” 等到宴享这天,(郄宛)在门口帷幕两旁放置铠甲兵器。费无忌于是 对令尹说:“我差一点害了您。郄宛想杀您,已经把铠甲兵器藏在门 口了。”令尹派人去察看,真是这样。于是派兵进攻郄宛,杀死了他。 国人非常痛恨令尹,连周天子派来送祭肉的人也都指责他。沈尹戍对 令尹说:“费无忌是楚国的谗佞小人。使太子建出亡,杀害连尹伍奢, 掩蔽国君的视听。现在您又因他的谗言杀害无辜的人们,从而招致了 严厉的指责,祸患很快就会来到您的身上。”令尹子常说:“这是我 的罪过,怎么敢不好好地想法对付呢?”于是就杀死了费无忌,并把 他的宗族全部诛灭,以此取悦国人。行动不考虑其中的道义,只知道 陷害别人却不知道别人也会危害自己,以致他的宗族被诛灭,说的就 是费无忌吧! 大凡邪恶的小人做事,开始的时候互相帮忙,而到后来一定互相 陷害。坚守道义的人却不是这样,开始时互相交往,时间越长越互相 信任,最后更是互相亲近,后代把(这种做法)当作行为准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