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教案

讲明目标 ‎1.回顾实用类阅读中传记阅读的文本特点及高考基本题型。‎ ‎2.熟练掌握高考实用类阅读中传记阅读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 讲明考向 ‎◇考向一:赏析语言 ‎【经典考题回顾】‎ ‎1.【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 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答案】 D A (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考生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C项“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理解错误;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判断错误;B项前半句“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对,后半句“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错,原文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才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主旨错误,也有细节错误。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 【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把答题区间找对,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一是“1985”的时间限制,必须是发生在1985年的事,包括作品发表与获奖。二是陈忠实的“标志”,包括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个人风格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先泛读:了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再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然后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最后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信息。 ‎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借助相关链接,巧妙进行转换。‎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分)‎ ‎【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中剥离,寻找到 “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试题分析】本题为文本探究题。一是探究“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的关系”,二是探究这种关系“在文本中的表现”。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的文本意思,传主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蜕变,才想要“剥离”。第二问“哪些”可以是多角度思考,可以理解为文学营养、时代精神、典型性格、自身成就等方面,重点是阐述剥离什么与寻找什么的关系。答案可以百花齐放,但是一定要以文本为基础,既要有观点,更要有分析。‎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题题型开放,但观点必须紧扣文本要求,并与现实结合起来。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 ‎2.(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 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曰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 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 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 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 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 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 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 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答案】E3分,D2分, B1分 ‎【解析】‎ 儿,侍奉老母”选项“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不准确;选项C对应的原文“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选项“要他申请难民身份”错误,张冠李戴。‎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题目设置基本选取文章的某句或某个部分进行命题,主要是改变文中的说法是意思发生变化。做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是找到区位,把原文和选项对读,发现细微的错误,注意题干中的一些词语比如“所以”“以致”“因为”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还要注意“都”“全”等表示绝对关系的词语。‎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 ‎【答案】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品质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该题的答题区域在文章的第二段,注意对文段进行切分,提取关键词语“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莫逆之交”“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爱国志士”。‎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案来自原文,答题时分析题干中要求筛选的信息,找到区位,对文段进行简单的切分,提取关键词语,做到信息全,然后按着一定的标准进行整合,做到不重复,然后分条作答。‎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 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疆拓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解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章内容和诗歌内容结合分析的题目,首先要筛选出“人物”然后答志向。志向要结合全文作答,难度较往年有所提升。这是一道文章和课外结合较紧的一道题目,答题时注意既要从诗句中找到人物,还要结合人物的事迹分析其建立的功业,然后集合文章内容分析表现传主的哪些特征。‎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答案】①超越党派立意,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③自关心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志军有方,视死如归。(每点都结合文章的具体实例分析)‎ ‎【解析】‎ 课标卷基本是向内挖掘的方式,此题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中找事例加以论证。‎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目一般为两种,向内挖掘和线外延伸,向内挖掘主要是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中寻找事例,关键点是对人物品质的概括;向外延伸首先明确传主的观点,找到文中事例加以论证,然后然自己的看法,此题属于是第一种,要结合全文概括楚传主的品质,然后找相关的事例加以论证即可。‎ ‎【考点深度剖析】‎ 传记类文本对语言的考查包括正确理解传记中重要词语与句子的含义和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常考查词语的指代义、修辞义、情感义。传记阅读是课标卷必考内容。就本考点而言,可单独设题,也可与分析文章主题、手法等考点结合起来设题。题型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以主观题为主。选取的语言包括作者语言和传主语言,重在考查对语言艺术性的理解和把握。‎ ‎【应试技巧点拨】‎ ‎1.加强阅读,积累素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高考语文阅读题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的前提。学生通过平时的阅读积累,熟悉传记语言特点,了解不同类型传记语言表达的不同习惯,可以有效提高对传记语言的鉴赏能力。‎ ‎2.强化练习,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传记阅读分析语言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习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每周自主练习1道高考真题或者各地模拟题,可以快速熟悉解题思路。通过对高考传记阅读分析语言类试题(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传记阅读分析语言类试题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对正确答题规范答题大有帮助。‎ ‎3.掌握传记阅读分析语言类试题答题技巧:‎ ‎(1)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2)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3)考查语言特色的常见设题方式 ‎①这篇人物传记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②请鉴赏某段中的某个句子的妙处。‎ ‎③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4)一般答题步骤 ‎①明确手法 ‎②分析表达效果 ‎【名题精选练兵】‎ ‎1.【2017届湖北孝感高三上第一次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黄永玉:这个老头很有趣 邓宗俊 烟斗和斜戴的贝雷帽,永远是黄永玉的标志。‎ 大师、名士、绅士……这些尊号戴在他头上总像小一号的帽子。‎ 黄永玉一生有很多种奇遇。‎ 生于湘西的黄永玉,少年时代正逢抗日战争,在福建、江西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靠着自学的绘画和木刻,在战乱中求生存。那时半个中国的人几乎都在流亡路上,江湖潦倒、前途未知,倒是给一个少年人的奇遇拉开了序幕。‎ 在泉州,他在一座寺庙游玩摘玉兰花时遇到他最尊敬的丰子恺的老师李叔同;在江西,黄永玉遇到了画三毛的张乐平;在宣传队,蒋经国和蒋方良喊他的外号“蛮牛”‎ ‎;在杭州,他遇到了久仰的大师林风眠;在香港,他遇到了写杂文的知交聂绀弩。他在香港《大公报》用木刻记录新闻,在长城公司写电影剧本,拍过《小城之春》的费穆就趴在他的剧本底稿上死去,上面还留着咳出的血迹。上世纪50年代初他听了表叔沈从文和朋友的劝告,热血沸腾地回到北京,住在大雅宝胡同,邻居正好是李可染、李苦禅、董希文诸先生。文革中,造反学生的皮带抽在背上,他心里数着数,二百四十下,却也把它当奇遇一场。‎ 身处的逆境多了,奇遇也如平常。这个人,他怎么可以穿过这样繁复的时空而保存有孩子般的心神!‎ 黄老头捏着烟斗自己答:“有爱心,恐怕是要紧的。”‎ 黄永玉很勤奋。‎ 他的屋里常挂着几幅未画完的画。哪怕接受采访时,如果有调整拍摄器材、换磁带、打灯光的间隙,他都会跑去画几笔。‎ 黄永玉说:“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日子好了,也不懒。我的画怎样我不管,反正我天天都在画。”‎ 黄永玉现在只做两样事情。一是读书,没一天不读书;二是工作。一时高兴就画画,画完就悔,赶紧画第二幅填补后悔;不停地后悔,不停地画画。‎ 性格方面,同为湘西人的黄永玉与其表叔沈从文截然不同。他说自己表叔的性格“像水一样,很柔顺,永远不会往上爬”。而他年轻时,则是靠“拳头打天下”挺过来的。他的性格让不少人都畏他三分。‎ ‎1948年,黄永玉的作品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赴上海展出。一对年轻的夫妇买下了黄永玉的部分作品,男的叫黄苗子,是国民党财政部的要人,女的叫郁风,是郁达夫的侄女。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黄永玉一直没有收到稿费,他在好友王琦的陪同下,去南京郁风家上门“收账”,后来两人竟成了好朋友。‎ ‎2004年夏天,乡亲们对黄永玉说,沱江上游有人开了一家化工厂,污染了水。黄永玉一听,叉起腰:“怎么能这样呢?好,我带几个人去‘搞’他们一下。”居然把人家的办公室给砸了。他说,爱护自然要像讲卫生一样自觉。‎ 在对自己作品的经营上,黄永玉也很讲究原则。画、书法一律以现金交易为准,当场按件论价,铁价不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纠缠讲价,即照原价加一倍,再讲价者驱逐出院!但他卖画所得款项都做了修缮凤凰县内风景名胜、亭阁楼台之用。‎ ‎(摘自《三峡文学》,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大师、名士、绅士……这些尊号戴在他头上总像小一号的帽子”,意思是说黄永玉人生丰富多彩,是一个有趣的老头,用任何一个身价来为他定位都显得不合适。‎ B.黄永玉遇到过李叔同、张乐平、林风眠等各种身份的人,说明黄永玉是个喜好结交朋友、经历丰富的人。‎ C.文革中,造反学生用皮带抽打黄永玉,他却在心里数抽打的次数,说明黄永玉懂得隐忍和自我安慰。‎ D.沱江上游有人开化工厂污染了水,黄永玉去把人家的办公室给砸了,这说明黄永玉处理问题不讲策略,只会蛮干。‎ E.黄永玉买自己的画和书法作品时毫不让价,却把得来的钱都用作修缮凤凰县内风景名胜、亭阁楼台之用,可见黄永玉并不是一个贪财的人。‎ ‎【答案】选A得3分,选E得2分,选B得1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B项“喜好结交朋友”理由不充分;C项“自我安慰”分析错误。‎ ‎(2)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身处的逆境多了,奇遇也如平常”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我认为这句话道出了一种正确对待逆境的人生态度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人生转机。就如黄永玉一样,他经历了很多的坎坷和不平,却都以乐观和豁达处之,如,流浪江湖却靠自学的绘画和木刻求得生存。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生态度。‎ ‎【解析】这是一道语句内涵题目,语句内涵的理解,要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身处的逆境多了,奇遇也如平常”,结合文本内容“邻居正好是李可染、李苦禅、董希文诸先生。文革中,造反学生的皮带抽在背上,他心里数着数,二百四十下,却也把它当奇遇一场”“这个人,他怎么可以穿过这样繁复的时空而保存有孩子般的心神”可知,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说明有了这种人生态度就可能会带来好的人生转机,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句子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如本题结合“逆境多了”“奇遇平常”等,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说明有了这种人生态度就可能会带来好的人生转机,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黄永玉是一个“有趣的老头”,他的“有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5分)‎ ‎【答案】(1)穿着奇特,富有个性。(2)经历坎坷奇遇多,但能坦然面对逆境。(3)讲究原则,作品铁价不二但有社会责任感、公益心。(4)始终保有孩子般的心神。‎ 原则,作品铁价不二但有社会责任感,以此类推。‎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有趣”,应该是一些具体做事的方式、言行等。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内容经历坎坷奇遇多,但能坦然面对逆境。讲究原则,作品铁价不二但有社会责任感、公益心。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 ‎2.【2017届辽宁庄河高中高三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25分)‎ 记张荫麟先生 吴 晗 在九年苦战中,倒下去一些值得后人纪念的人物,他们坚守着岗位,忍饥受寒,吃下去的是草,却用奶来养育下一代的成员。他们被贫穷,被疾病所侵蚀,放下笔杆,永远不再说话了。如今,这些人的名字也渐渐在湮没中。‎ 我的朋友张荫麟是其中的一个。‎ 荫麟自号素痴,投稿多用为笔名。这个号是相当恰当的,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他那种专心一志,心不外骛的神情,是合于“痴”这个字的意思的。 ‎ 他天分特别高,聪明、早熟,在清华学堂当一年级生时,就被同乡学者梁任公先生所赏识,以为将来必有成就。他在报纸和国内第一流专门学术刊物上所发表的文章,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作者是位教授呢! ‎ ‎1929年从清华学堂毕业后便到美国斯丹福大学学哲学。1933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935年受教育部委托,主编高初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芦沟桥事变,只身南下,任教于浙江天目山的浙江大学。由于时局动荡,浙大几度搬迁。此时,由北大南开清华三所大学合组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开学,他又辗转来到昆明执教。1940年应遵义浙江大学之聘,到贵州讲学,一直到死在他的讲座上,享年仅三十七岁。在那样硝烟弥漫的日子,学者们想要找到一个安定的治学之所,实属不易。‎ 这是荫麟一生的学历和履历。 ‎ 荫麟不是一个世俗的收藏家,不大讲究版本,可是生性喜欢收书。限于财力,收藏的书其实不够多。留美时省吃省穿,剩下的钱全给弟妹作教育费。到在清华服务的时候,才能有一点点剩余的钱收买旧书。开头装不满一个书架,慢慢的有好几排书架了。到离开北平前,他的小书房架上、桌上、椅上,地板上全是书,进出都得当心,不是碰着头,就是踩着书。‎ 也许是哲学书念得太多吧,喜欢深思,在大庭广众中,一有意念,就象和尚入定似的,和他谈话,往往答非所问,不得要领。生性又孤僻,极怕人世应酬,旧同学老朋友碰头也不会打招呼。肚子里不愿意,嘴上就说出来,有时还写出来,得罪人不管,挨骂也不管。‎ 荫麟的兴趣、性情就是如此。 ‎ 荫麟生活的俭朴,在朋友中也是知名的。从美国回来,有春冬两套衣服,结婚时也没添置新的。买了一顶新呢帽,出去作客丢了,下次再买一顶鸭舌帽还是丢了,从此只好不戴帽子。结婚后第二天出去拜客,回来走到隔壁人家,看见主人,连忙说“对不起,累你久候了”,主人莫明其妙,过了好一会,他才明白自已是客人。朋友们闹他,给他起了一外号,叫张昏公。‎ 荫麟死后的一个月,《大公报》替他发表一篇遗文,大意是对现实政治的控诉,天下为公恰恰是反面,选贤与能呢,选的是不贤和无能,举出实证,文笔很犀利。旁边还加了一点按语,大意说是因为死者的文字才能发表吧。‎ 荫麟早年即患心脏病,不料偏死于肾脏病。在撰写《中国史纲》的两年内,他养成了一个非常坏的习惯,常常为了写一篇文章,几天几夜不睡觉,直到文章完成,才大睡几天、大吃几顿,结果健康大为受损。平时营养坏,离婚后心境坏,穷乡僻壤医药设备坏,病一发就非倒下不可,非死不可。假使没有这战争,假使这战争不能避免,而有一个好政府,或者是不太坏的政府,能稍稍尊重学者的地位和生活的时候,荫麟那样胖胖茁壮的身体,是可以再工作二十年以至三十年的。 ‎ 中国的学者如此的稀罕,已有成就的学者如此地被糟踏,被淘汰,荫麟就如此寂寞地死去,寂寞地被人遗忘了。 ‎ 但是,我仔细想想,从荫麟身后发表的文字来看,假如这一年他不死于穷病,再多活三四年,再多受些磨折、考验、洗炼,恐怕他还是得死,不过死法不同,不是死于穷病而己。 ‎ 呜呼!我又能再说什么话呢!‎ ‎(选自‎1946年12月13日天津《大公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1.张荫麟(1905—1942),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文学院四才子”。‎ ‎2.张荫麟具有多方面的修养,除史学外,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翻译等方面都有相当涉及,其涵盖面广,概括性强,识见高明,富于现代批判精神。‎ ‎3.熊十力曾说:“张荫麟先生,史学家也,亦哲学家也。其宏博之思,蕴诸中而尚未及阐发者,吾固无从深悉。然其为学,规模宏远,不守一家言,则时贤之所夙推而共誉也。”又说:“昔明季诸子,无不兼精哲史两方面者。吾因荫麟先生之殁,而深有慨乎其规模或遂莫有继之者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张荫麟自号“素痴”,作者认为是非常恰当的,因为张荫麟治学专心一志、心不外骛,这也是他取得卓越成就的主要原因。‎ B.作者历数张荫麟一生的履历,一方面表明了张荫麟的确有才华,同时也说明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学者们艰难的处境。‎ C.张荫麟毕生研究哲学,喜欢深思,生性又孤僻,因此他的言行往往表现得与众不同,再加上爽直的个性,导致常常得罪人。‎ D.文章痛苦地回忆。分析了张荫麟早逝的种种原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政府的强烈不满和对张荫麟不爱惜身体的批评。‎ E.本文选取了张荫麟生前的几件轶事,突出了他的鲜明个性,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有强烈爱国心、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学者形象。‎ ‎【答案】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这也是他取得卓越成就的主要原因”分析不当,张荫麟天府极好,后天努力是一个条件,并不能说是主要原因。C“爽直的个性”说法与原文不符,他有话就说是性格孤僻、不会与人相处的表现。E“爱国心、事业心和责任感”分析不当。‎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ACE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本文第一段中“他们坚守着岗位,忍饥受寒,吃下去的是草,却用奶来养育下一代的成员”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当时的学者虽然忍饥受寒,生活艰苦,却能坚守岗位,创造出丰富的精神粮食传承给下一代。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张荫麟的介绍。③表达作者的敬佩之情。(6分,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答出手法:比拟,效果:形象地写出当时的学者虽然忍饥受寒,生活艰苦,却能坚守岗位,创造出丰富的精神粮食传承给下一代。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张荫麟的介绍;内容上:表达作者的敬佩之情。‎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注意文本的性质是人物传记,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品质;形式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靠头的作用时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升华主旨。还要考虑表达方式的转换手法有抒情、议论的色彩。此题是文章的开头,注意结合开头的作用进行分析。‎ ‎(3)如何理解文中“他天分特别高,聪明、早熟”与“朋友们闹他,给他起了一外号,叫张昏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6分)‎ ‎【答案】①前者表现在治学上,后者表现在生活上。②‎ 两个看似矛盾的评价塑造了一个治学严谨又不拘生活小节的学者形象。③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他在学术上的专注和成就。④从不同角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性鲜明、有趣味的学者形象,增加文章的可读性。(6分,每点2分,答出3个要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传记中的艺术手法注意体现在句子的赏析和结构的安排上,句子注意从修辞的角度回答,结构的安排注意对比、衬托以及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然后分析效果,分析效果注意文本的特征是传记,目的是表现传主的某种精神品质。此题主要是对比的手法。‎ ‎(4)文章最后一段的抒情语句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对张荫麟英年早逝的悼念和感慨。②对学者被遗忘被湮没的同情。③对当时政府不重视人才的控诉。④对当时的国内连年战争的不满。(8分,每个要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从对张荫麟英年、对学者被遗忘被湮没、对当时政府、对当时的国内连年战争的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注意文本的性质是人物传记,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品质;形式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靠头的作用时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升华主旨。还要考虑表达方式的转换手法有抒情、议论的色彩。此题文章的结尾,注意从情感和主旨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向二:筛选信息 ‎【经典考题回顾】‎ ‎1.【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 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 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答案】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为考核内容,其中ACE理解出现偏差。‎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 ‎【答案】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 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试题分析】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顾炎武的“治学特点”,前面又有限定“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看”,可见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案在文章的第二段,第二段一共五个句子,提取重点词语“研究笃学”“学术创新”“不断增改”“供后人研讨”。然后从“创新”“增删”“严谨”的角度分条作答。‎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概括的是顾炎武的“治学特点”,通过题干看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对第二段进行简单的划分,然后提取关键的词语从“注重学术创新”“不断增改”“严谨笃实”的角度作答。‎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试题分析】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梁启超认为顾炎武“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的原因,应该从“经学大师”和“世人楷模”两个方面概括。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文章的第三段主要论事“是人的楷模”,链接①论述“经学大师”,注意提取文中的重点句子,链接部分注意重点词语“经世致用”“开一代学术风气”。‎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概括的是顾炎武“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的原因,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文章第三段和链接①的概括,重点注意段首句,然后提取关键的词语从“经学大师”和“世人楷模”两个角度作答。‎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 ‎【答案】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二者综合的题目,首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顾炎武身上的具体体现,然后结合现实分析具体的意义。‎ ‎2.【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一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一相对论和量予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l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l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l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l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摘自戈革《玻尔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 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 ‎【答案】B 3分,E 2分,A 1分,CD不给分。‎ 作;D项对应的原文是“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不是“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为什么玻尔和爱因斯坦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答案】(1)从成员看,论战双方都是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2)从内容看,辩论涉及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3)从影响看,辩论带动了物理学界的学术争鸣。‎ ‎【解析】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赵振答题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然后分条作答,此题的区位在文章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开头,注意关键词语:“科学巨人”“背后是”“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家都被析因并参与进来”。‎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特质。”请结合材料分析哥本哈根学派具有哪些“优秀特质”。(6分)‎ ‎【答案】(1)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2)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3)创造了独特的科学精神。‎ ‎【解析】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赵振答题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然后分条作答,此题的区位在文章的第三段和第四段,注意文章的重点词语“玻尔周围聚集许多物理学家”“研究风格”“学术精神”。‎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1)最求真理,在学术证论战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2)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3)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4)人道注意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考点深度剖析】‎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传记阅读必考考点,题型比较稳定,一是五选二的客观选择题,二是总结概括题。可单独设题,也可与分析传主形象、评价作者观点态度、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探究等考点结合,综合命题。2017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应试技巧点拨】‎ ‎1.加强化练习,参透高考,提高复习效率。‎ 历年高考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2.加大传记阅读量,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学生可通过加大阅读量,进一步熟悉传记特点,掌握传记中选材组材的方法,了解传记阅读信息筛选常用方法,提高对传记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3.掌握筛选并整合信息的方法 ‎(1)读,把握全文内容 面对传记文本,不管命题人需要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都必须先静下心来,通读全文,观其大略,摸清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对文本作整体感知,弄清楚它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基本倾向是怎样的等等。这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础。不少考生在解答筛选信息类试题时,往往只关注题干涉及的信息,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从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2)寻,寻找筛选目标 首先从题干要求出发,明确筛选目标,这是做题的前提。有的题干中的筛选标准暗藏陷阱。其次审准筛选范围(区间),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研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 ‎(3)辨,辨析整合材料 需要提取的信息点理清之后,还要注意答案的加工整合,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词语表意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 尤其要注意将那些零散的、描写具体的信息材料,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止一点,一定要分点列举、分条作答。‎ ‎4.筛选并整合信息遵循原则 ‎ ‎(1)尊重文本意识。即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完全排除自身主观因素的干扰,使筛选出来的信息是原生态的。 ‎ ‎(2)整体意识。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体阅读,理清基本思路,避免被局部问题所牵引,避免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所误导。 ‎ ‎(3)结构意识。学会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效筛选重点语段、关键信息。 ‎ ‎(4)目标意识。能够依据题干要求,从文中择其要点进行归纳,调整组合。 ‎ ‎5.了解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多项选择题(五选二) ‎ ‎①设题方式:‎ 多项选择题的错误选项一般有以下几种问题:曲解文意、过于绝对、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张冠李戴、误评人物、手法错误等。 ‎ ‎②解题思路及方法: ‎ a.定位:在选项中选择需要“定位”的关键信息,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区域。‎ b.思辨:以文章的内容、情节、主旨为背景,在相关区域中思考选项是否有根据、是否符合事理和文意。‎ c.判定:思辨中通过合理联想、推断,判断选项的正误。 ‎ ‎(2)简答题 ‎ ‎①简答题的设题方式:‎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叙写或论述的?‎ ‎……体现在哪些地方?‎ ‎……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的原因、理由、根据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 ‎②解题思路及方法: ‎ a.提取信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并提取重要词句。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枝叶,留主干;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 b.转化信息: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地照抄原文,也不可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在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 c.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 ‎6.有效组织答案:‎ ‎(1)紧扣题意。‎ 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中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问题答得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而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而切合要求的答案。‎ ‎(2)善于利用文中的关键语句。‎ 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地提取、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比较贴近。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语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明智的做法。‎ ‎(3)整合概括。‎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它们转换的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另外,筛选就是归纳,即将具体、零散的东西,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或抽象具体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为评价性主的语言,这样的筛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筛选,没有归纳的筛选叫摘抄。‎ ‎(4)因分赋点,列点分条陈述 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一般是三点或六点。要特别防止过度答题,即考生因怕漏掉答题要点而信奉“多答比少答好”的原则,过度答题,以致出现写出的答案让阅卷老师“二次筛选”的情况。‎ ‎(5)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术语,并合理运用。 ‎ ‎【名题精选练兵】‎ ‎1.【2017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高三上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2分)‎ 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1905年,瞿秋白进入冠英小学读书,学校校长庄苕甫是清末的举人,但他却具有维新思想,主张废科举、办学堂。1909年春天,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学校校长屠无博在学生中间经常进行反清革命思想教育。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1916年,17岁的瞿秋白进入社会谋生。先在无锡乡间当国民学校校长,继而投奔武昌的堂哥寻找出路。翌年,瞿秋白到北京进入俄文馆,学习俄文和哲学,开始“做以文化救中国的功夫”。“五四”运动前后,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外来思想目不暇接,瞿秋白进行了广泛阅读与涉猎,他研究过美国的宗教新村运动、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以及狄德罗、卢梭等人的著作,而本着惠及人民大众的内在尺度,他的兴趣开始倾向于共产主义。‎ 不久,瞿秋白觉得书本上的求索和朋友间的探讨,对社会主义仍如“隔着纱窗看晓雾”,看不真切。这时,翟秋白有了以北京《晨报》特约记者身份到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苏维埃俄国采访的机会。在俄国,瞿秋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参观采访和调查研究,他觉得“共产党始终是真正为全体工人阶级奋斗的党”,他认为“共产主义学说在苏俄的逐步实行,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桩伟大事业,是世界第一次的改造事业”。至此,瞿秋白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忏悔的贵族”终于成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1年9月,瞿秋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12月21日,受陈独秀邀请,瞿秋白离开莫斯科回国工作。‎1923年1月13日回到北京,立即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的主编和《向导》编辑。他在这些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考察中国社会状况,论证中国革命问题,为中共的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6月4日,瞿秋白负责主编出版了我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报道上海和全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消息。1926春,瞿秋白病重住院,抱病写《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一书。‎ ‎1927年4月27日‎—‎5月9日,中共五大召开,瞿秋白发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尖锐地批评了陈独秀等以共产国际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8月7日,新来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将陈独秀(缺席)免职,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这次会议在革命危急关头,将打散了的队伍重新团 聚起来,使中国革命完成了由国民革命到土地革命的重大转折。‎ ‎1930年9月底召开六届三中全会,瞿秋白纠正了李立三在工作中的一些错误。‎1931年1月7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完成了大量翻译作品和许多重要的论文、杂文,与茅盾、鲁迅来往,结下深厚友谊,领导左翼运动。‎ ‎1934年1月,瞿秋白遵照中央指示,抱病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瑞金,担任中央教育委员。虽然工作相当劳累,身体又差,还不时咳血,三天两头发高烧,而且物质生活又很艰苦,但他依然勤奋工作,为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撤离苏区,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 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晨,从容就义,年仅36岁。‎ 瞿秋白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 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值得中国人民学习和珍视。‎ ‎(有删改)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瞿秋白因交不起学费,被迫中断学业,17岁的瞿秋白进入社会谋生,后来投奔武昌的堂哥,这段经历影响他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 B.瞿秋白受陈独秀邀请,离开莫斯科回到北京工作,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主编和《向导》编辑。‎ C.在“八七会议”上,瞿秋白正式将陈独秀免职,开始主持中央工作。这次会议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举行,是中国革命重大转折点。‎ D.瞿秋白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 ‎【答案】DE。‎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A项“这段经历影响他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的说法不太准确,这可能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的,文中没有明确说到这一点;B项“《热血日报》主编”不是这一时期担任的。‎ ‎(2)瞿秋白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读小学和初中时,在学校校长的影响下,接受了当时进步思想的教育。②“五四”运动前后,瞿秋白广泛阅读与研究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外来思想,他的兴趣开始倾向于共产主义。③赴俄后参观采访和调查研究,使他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终于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找到瞿秋白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从不同的时期分析。主要从读小学和初中时,“五四”运动前后,赴俄后参观采访和调查研究分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瞿秋白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应该抓住“一步步”,主要从不同的时期分析。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赴俄后参观采访和调查研究,使他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终于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 ‎(3)作为一个革命思想家,瞿秋白在哪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4分)‎ ‎【答案】①主持党的工作,领导革命斗争,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重要贡献。②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③在政治、哲学、文学、翻译、教育等众多的领域取得杰出成就。‎ 阐述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瞿秋白的贡献,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成就等。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题主持党的工作,领导革命斗争,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重要贡献。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2017届宁夏中卫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史学泰斗何炳棣 孔子说过,一个人的血气与他的年龄有内在关系,少年之时,血气未定,壮年之时,血气方刚,老年之时,血气既衰,其行事特点也应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血气是笼统说法,若细分起来,似应包括体质、精力、斗志在内。常人大多如孔子所说,所以老年人通常与和蔼可亲、慈祥平和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但是,也有例外。何炳棣青少年时代志存高远,由南开中学到清华大学,勇猛进取,成绩优异;壮年时代,在欧美学术界东征西讨,成就斐然,为一代名家;到了耄耋之年,宝刀不老,思考大问题,开辟新领域,鸿篇迭出,新见纷呈。所写回忆录,亦是大气磅礴,滔滔雄辩,气势如虹。岁月的风雨,似乎一点也没有消磨他的血气锐气,他永远是那么精力旺盛,一往无前。‎ 何先生祖籍浙江金华,1917年生在天津。其父为前清秀才,曾习日文及法政,在宁波、天津等地担任法官,到48岁时才有了独生儿子。少年何炳棣在父亲的呵护和督责下,自小就对史学和英文有了兴趣,并打下了基础。父亲是有志气、有眼光、懂教育的人,他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儿子的兴趣,在儿子读小学时就叫他到夜校里学习英文,在儿子读中学时又叫他圈点《史记》。父亲谆谆教育儿子要有大志气,好好读书,进清华,留洋。‎ 宏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资料功夫,是何先生成功的重要因素。他的博士论文《英国的土地与国家,1873—1910》,所引史料多为第一手资料,令答辩老师大为叹服。以后,他的研究领域回到中国,举凡上古土壤结构、耕作方式、先秦思想、六朝城市、宋代土地、明清人口、会馆制度、扬州盐商、甘薯花生玉米等农作物之传入中国,都是他的课题,其中相当一部分论文发表在世界一流学术杂志上。几乎所有课题背后,都有他宏大的学术关怀,有的开宗立派,自树一说,如写《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东方的摇篮》,对中国文明的起源提出独到看法;有的推陈出新,前进一步,如写《中国会馆史论》,对会馆的创设年代、社会功能的研究都在日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推进一步;有的考证翔实,廓清迷雾,如写《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遍检北美各大图书馆近四千种方志,并搜集登科录、同年齿录,得出许多不易之论,《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中的数据则成学术定论。‎ 自学进修,永无止境,是何先生成功的另一因素。人生也有涯,学也无涯,要懂得那么多知识,殊非易事,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持久的坚韧性是办不到的。在何先生那里,从没有什么学科壁垒,需要什么就补什么,考古学、地质学、人类学、生物学、训诂学,他都有涉猎。在回忆录中,可以时常看到他向人请教的记载。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即古代华北地区到底是实行“砍烧法”的游耕制,还是村落定居的定耕制,事涉“蒿类孢粉”与土质关系等极为专业的学问,令外行人望而却步。何先生则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获得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如果一个聪颖的人,自信的人,成功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脾气急躁的性情中人,则免不了得一“傲”字。何炳棣正是这样。在他读小学时,老师就诫勉他“如能爱众亲仁,则美玉无瑕矣”。何先生到老感慨,自己往往与中外学人不能和谐相处。这样的人,远望可畏,近看可敬,因为他真。读了回忆录,你会不时地为他的真诚所感动。他忆父亲,忆老师,忆同学,忆好友,一片真情。他回顾自己,剖析自己,一片诚恳。回忆录的写作,也是极其认真,一字一句,自出机杼,有些数据、资料,他还一一核对,自称原原本本、坦诚无忌、不亢不卑。特别是书中对雷海宗先生的回忆,述其博学、卓识、真诚、宽容,师生之间的交往,对其学术地位的评价,自称一生受雷海宗影响至深且巨,字里行间浸润着对恩师的无限深情,令人读后感慨不已。‎ ‎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何炳棣(1917-2012.06.07),浙江金华人。1938年清华大学毕业,1944年考取了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史,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之后,何炳棣先生逐渐转入国史研究,成绩斐然。1966年,何炳棣先生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何炳棣先生被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明初已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东方的摇篮》《读史阅世六十年》等。‎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何炳棣在历史学方面建树颇多,其主要原因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了他的兴趣。‎ B.本文开头引述孔子关于血气与年龄关系的论述,为评价何炳棣的“血气”张本,同时衬托出何炳棣卓尔不群的个性。‎ C.他研究中国的历史,上古土壤结构、耕作方式,乃至明清人口、会馆制度等都是他涉及的内容,可见其资料功夫之扎实。‎ D.何炳棣为了在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中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可靠,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其求知欲于此可见一斑。‎ E.本文撷取了传主的若干人生片段,既全面地揭示了他成为史学泰斗的原因,也真实表现了传主令人遗憾之处——“傲”。‎ ‎【答案】BD 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ACE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请简要概括传主何炳棣的形象特点。(6分)‎ ‎【答案】锐意进取,耄耋之年仍思考大问题,开辟新领域,鸿篇迭出,新见纷呈;视野宏阔,问题意识敏锐,资料功夫扎实,求知欲强,在史学界成就斐然;至真至性,对人对事一片诚恳。(6分)‎ ‎【解析】本文分三个部分讲述了何炳棣的事迹,第一部分讲的是何炳棣老而弥坚的进取精神;第二部分讲的是何炳棣成功的原因,从中可提炼出其“视野宏阔,问题意识敏锐,资料功夫扎实,求知欲强,在史学界成就斐然”这一形象特点;第三部分讲的是何炳棣至真至性的性格特点。分析出了这些内容,答案也就不难得出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传主的形象特征,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锐意进取、视野宏阔、至真至性的角度进行概括。‎ ‎(3)从文中看,何炳棣成为史学泰斗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请简要概括其中的主观原因。(6分)‎ ‎【答案】①自幼对史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有相应的知识基础;②‎ 有良好的研究习惯,视野广阔,善于发现问题,踏实治学;③勤于钻研,学无止境。(6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传主成功的主观原因,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对史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有良好的研究习惯;勤于钻研,学无止境的角度进行概括。‎ ‎(4)何炳棣在史学界取得斐然成就给你的学习带来了哪些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要有踏实诚恳的求学精神。何炳棣为了在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中让己见更有学术水准,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在何炳棣那里,从没有什么学科壁垒,需要什么就补什么。他遍检北美各大图书馆近四千种方志。正是由于在学术上的踏实诚恳,何炳棣才无畏那些跨学科的难题,在学术问题上廓清迷雾,取得佳绩。我们在学业上也应培养踏实诚恳的求学精神,如此才能弥补不足,不断进步。(如,从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要学会发展自己的兴趣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8分)‎ ‎【解析】谈传主的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启示,选择角度提炼观点很重要。考生作答时要注意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角度,提炼观点时,要注意观察文中所能提供的信息是否充分,对缺乏有力佐证的观点最好进行调整。‎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二者结合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再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考向三:概括内容要点 ‎【经典考题回顾】‎ ‎1.【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 ‎(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 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答案】C项3分,B 项2分,A项1分,DE不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概括和辨析能力。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借助人物的经历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别抓身份的变化。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比较其异同。ADE三项都是考查文本内容。‎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叙述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寻找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考生应该抓住题干中“创造性成果”这几个词语,然后浏览文本,确定答题的区域。本题的答题区域涉及的区域比较广,包括链接材料中也有涉及。‎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数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首先应找到答题的区域,“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这是答题区域的提示,文章倒数第三节的开头说“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这说明答案就在这一节。‎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筛选概括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寻找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考生应该抓住题干中“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 这几个词语,然后浏览文本,确定答题的区域。本题的答题区域主要在倒数第三段,这一段的开头说“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依据这句话可以确定答题的区域。‎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分)‎ ‎【答案】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之前,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考生首先应找出吴文俊兴趣广泛的事例,然后再看这广泛的兴趣与数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对于本题,看似自由,实际上在设题时,出题人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即应到文中找出吴文俊的广泛兴趣,再分析这些兴趣与数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2.【2014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两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趣证幸。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宁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学的教材钢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设设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教十名专轰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埋想。‎ ‎(摘编自《中03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酸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和东北农学院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酋》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成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勘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荨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答案】(5分)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答案】(6分)现实因素: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②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真诚使他深受感动。思想基础:他心中有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的志愿;①从小受到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②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6分)①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②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③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 ‎【解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一语,在文本和“相关链接”中筛选有关信息,然后分条作答。比如,文本第一段写到的邓叔群先生放弃博士论文回国,文本第四段写到的举家迁到甘肃,文本最后一段写到的捐花园洋房、主动提出减薪、捐献积蓄、谢绝巨额酬金等等。‎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8分)①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②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③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④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 ‎【解析】回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的限制,在文本和“相关链接”中认真筛选“突出表现”,然后分条作答。比如,文本第1段写的为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选读农林专业、文本第2段写的对真菌研究取得的成果、文本第3段写的为国计民生转向研究林业、文本最后一段所写的培训骨干等,都应该属于他的突出表现。‎ 考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深度剖析】‎ 本考点不仅包括对文本主旨的概括,还包括对文本所包含的各项内容要点的概括、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本考点单独直接命题形式很少,一般表现为对传记部分中心层意、段意的概括,或对整篇作品中心意思的概括,还可以是对作品反映出来某种思想倾向和作者观点、写作意图的探究,常采用综合命题的形式。题型既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以主观题为主。‎ ‎【应试技巧点拨】‎ 一、强化阅读,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考生常常能在语文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高考传记阅读中概括主旨必需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需要贯穿于日常的备考中,复习不但要有针对性,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高考能力平时化,平时训练高考化”,这样就会轻松解决高考中传记阅读概括内容的问题了。‎ 二、加强练习,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通过对高考传记阅读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内容概括类试题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传记阅读中内容概括类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对正确答题、规范答题大有帮助。‎ 三、解题思路 ‎1.读原文,切分层次,知大意 ‎2.审题干,明要求,知答题方向 ‎3.找区域,作对应,析要点 ‎ ‎4.组织语言整理答案。‎ 四、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事件概括型 ‎ ‎1.‎ ‎【命题特点】事件概括型,指要求对人物某个特定阶段主要事迹、贡献、成就的概括或故事情节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概括的试题。主要考查概括能力,命题涉及内容在文本中的跨度比较大,有的甚至涉及文章的全篇。 ‎ ‎2.【设问方式】‎ ‎(1)对事情的归纳,一种是对事理的概括:‎ ‎“概括×××的贡献(成就)”‎ ‎(2)对事理的概括:‎ ‎“概括×××成就(成功)的原因”‎ ‎“概括××的个性品质”‎ ‎3.【技法点拨】解答这类事件概括型试题,要分三步走:‎ ‎(1)细心审题,看清试题要求。有的要求概括某阶段或在某地发生的事件,有的巧设问题,而其中隐含对相关事件概括的要求,这里属于前者,虽然未指明具体段落,但考生根据题干要求析读后发现,答案素材主要集中在第②③⑤⑦段。‎ ‎(2)根据题干要求,顺着文章思路,圈点出相关事件的叙述材料。第②段写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李芬芳;第③段写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胡同改造工程;第⑤段写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广义建筑学”理论、“人居环境”学说等;第⑦段写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 ‎(3)根据题于要求,用简练的语言对叙述性材料运用“去次留主”“归并整合”“提取要素”等方法进行概括。 ‎ ‎(二)要点概括型 ‎ ‎1.【命题特点】要点概括型,指要求考生概括作者(或人物)在某人、某事上的观点,或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的“核心词”结合文意进行概括分析的试题。命题多从文章内容的重要侧面切入,重点考查概括能力,涉及内容的分析,能力层次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 ‎2.【设问方式】‎ ‎×××体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说×××?请简要分析。‎ 传记从哪些方面写×××的?请分条列出。‎ ‎3.【技法点拨】解答这类要点概括题,应注意三个方面:‎ ‎(1)学会摘引原文中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关键性词语。如本题要点①,就摘录了原文中的“努力探索真知”,本题要点②则利用了原文中的“认真细致的研究”。‎ ‎(2)学会根据题干要求,对原文相关事件、细节的本质内涵进行概括。如本题要点③中的“一丝不苟”,就是从原文最后一段谢希德修改科学小品的细节描述中概括出来的。‎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感,最好是用①……②……③……的方式,分条列举出答案要点。 ‎ ‎(三)性格概括型 ‎ ‎1.【命题特点】性格概括型试题,指要求考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传记文中人物性格、精神品质类的试题,以概括能力为考查重点。有的要求作简要分析,重视对人物性格、品质的不同侧面的概括能力,答案一般要求2至3个要点。 ‎ ‎2【设问方式】‎ ‎×××有哪些优秀品质?‎ ‎3.【技法点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关注事件、细节。如文中写“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可以看出他的“学识渊博”。‎ ‎(2)关注作者议论评价传主的语句。如“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这里作者肯定了他面对权贵,不卑不亢的骨气。‎ ‎(3)关注文中人物对传主的评价。如“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 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的这句话,直接道出了林庚淡泊名利的特点;“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袁行霈的这句话则道出了林庚待人热心、真诚。 ‎ 五、组织答案方法:‎ 根据试题的不同要求和难度,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2.合并法 层次大意概括了一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①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②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3.舍取法 一是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如果主次不分,全盘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题要求的;二是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考生答某一方面,如果不加辨别,把所写内容都概括进去,是不合要求的。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根据题干要求,作出舍和取的决定。‎ 六、答题模式 因题干问法灵活,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常用:“①②③……”这种形式分条分色组织。具体要点可引述、整合、概括等。‎ ‎【名题精选练兵】‎ ‎1.【2017届河南平顶山高三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白纸上作戏,世故里写真 ‎——记连环画家贺友直 舒靓芫 ‎2016年3月16日晚20时30分‎,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94岁。‎ 说起“泰斗”一词,先生生前特地翻过《辞海》:“哪里是泰山北斗啊,看了心就慌了,哪能敢当啊?画画的,够得上‘画家’已经蛮吃力了,更勿要讲是‘大师’来。”他认为自己只是画家,而且不敢是“专家”,只是在连环画方面的“内行”。‎ 有人曾形容,写老上海没人写得过张爱玲,拍老上海没人拍得过王家卫,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先生说:“我不敢当。我是从社会底层出来的人,有直接的感受,所以大家觉得,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 ‎1938年先生初到上海,他先在亲戚开的小工厂做工,后在印刷厂学徒,各行各色人等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那个年代的生活艰辛,工作乏味,他的乐趣是“一个月发一次零用钱,除去剃头洗澡,佘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对身边人群、事态的观察,成就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 先生说过:“我来自民间,所以我懂得斗升小民关心啥。”所以,他把老上海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变成了连环画——《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展示了20世纪上海各行业人物的典型形态和表情,这“三百六十行”的连环画也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华君武先生称先生“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冯其庸先生则称先生的“画笔实亦史笔”。‎ 抗战时期,先生印象中的上海是一席“畸形的”盛宴:穷人、富人、外国人,混在一起避难;戏院、餐馆、舞厅、妓院,各种纸醉金迷的行当争先恐后地兴起。‎ 如今再没了那畸形的繁华,先生感慨道:“‎ 大环境不一样了,我们那时画连环画是当做饭碗的。1996年我的一个连环画展名字叫《谈情说爱》,情就是我对连环画的感情,爱就是我爱上了这碗饭。当时真的非常投入,画什么像什么,现在画什么都不像了,因为没有了那个生活底子。”他坦言:“现在艺术浮躁得很,不少是乱七八糟的东西。”‎ 如果说画里的作戏,是老先生独立于大众而创造,那么画外,先生则过着属于自己的真实人生,从不作戏给任何人看。‎ 任职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时,先生原来住于一个“容纳了108将的大办公室”。他不爱去那种划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新式办公室,他比喻说“把人放进冰箱格子”一样,还为此画了一张《最没有人性的格局》。‎ ‎1955年,先生一家搬进巨鹿路一间30平米的一居室。画画、见客、饮食、起居都在这里,真是“一室四厅”。屋子不大,打扫起来也不麻烦,家里不用保姆,先生吃的是老伴为他烧的饭,两老一个月退休金加起来,总也花不完。先生拍拍胸口,笑称虽然“买不起房”,但生活上“不差钱”,“天地之大,全在心中”。‎ 先生的生活中,自有一件顽皮可爱的事——爱喝老酒。每天中午和傍晚两个时段,他定会“呡几口老酒”。这个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老酒,是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每每有熟络的学生去家中做客,总能看到这个老人惬意地呡酒,就像《乘风凉画》里的那位老爷们儿一样,“快活赛过神仙”。‎ 人世间到处都是歌哭与悲欢的交替。在先生真性情的生活中,除了乐得自在,也有另一面。‎ 先生的画传《贺友直自说自画》,就说到过一些关于特殊期间的事情。两年都待在牛棚中,先生始终惦记着家人和孩子们。一次,妻子给他带来一罐辣酱,怕别人看出里面放了肉,就把肉丁切成了肉末。先生看着这些为他精心准备的食物,想着自己无法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们,他忍不住地嚎啕大哭。‎ 从牛棚出来以后,先生回家头一桩事就是坐在家中餐桌上,喝老伴为他温的酒。三个幼小的女儿就围在桌边看他吮酒。画到这幅画面,先生忍不住泪如雨下。家庭圆满,儿孙绕膝,有如此的温情,只怕每一个尝过人情冷暖,看过事态炎凉的人都会情难自禁。‎ 饶是到了作戏之外的地方,至于世故已淡的时刻,先生依然有牵挂的事情——连环画。他是谦和的,会非常认真地说自己“思维枯竭了,最近画不出了”。在说这话时,他已经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但他依然走在“让自己的艺术水平更为精进”的道路上。‎ ‎20世纪80年代后期,连环画由盛转衰,渐渐失去了昔日的热度。随着国画、油画等画种的价格节节攀升,甚至有“画面以尺定价”的,不少连环画家纷纷转向那些领域。先生却始终坚持自己,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我们知道,他的傲气不那么锋芒毕露了,但风骨犹存。‎ 他一生为人正直,率真而达观,冷眼给了是是非非,豁达给了坎坎坷坷,固执给了画画描描。对大众他从来都说自己只是“一个画匠”——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的顶峰。‎ ‎(摘编自《传记文学》2016年5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画除了老上海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宝”,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 B.贺友直在小工厂做工,在印刷厂做学徒时生活艰辛,工作乏味,唯一的乐趣是当每个月发零用钱时,除去剃头洗澡,用余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 C.贺友直先生对连环画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愫,不仅把1996年的连环画展命名为“谈情说爱”,而且即使在连环画渐趋衰落的时候也始终画画描描。‎ D.贺友直先生把去那种划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新式办公室比喻成“把人放进冰箱格子”里,还为此画了一张《最没有人性的格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E.酒是贺友直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他每天都要喝几口酒,以此激发自己源源不断的创作欲望,从而创造出了一系列生动逼真的连环画。‎ ‎【答案】答C给3分,答D 给2分,答B给1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B项“唯一”有些绝对,A项“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只是“有人”的观点,E项夸大了“酒”在贺友直画连环画中的作用。‎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A项“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只是“有人”的观点,E项夸大了“酒”在贺友直画连环画中的作用。‎ ‎(2)为什么大家觉得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贺友直先生从小在小工厂做工,见过各行各色人等,对这种底层生活有直接的感受;②他目光如炬,善于对身边人群、事态进行认真观察,这些观察成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③他关心斗升小民的生活,钟爱连环画,画什么像什么。‎ 生活底子”,分条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的原因,应该是一些画的风格,结合“上海味道”,立足文本找到对应的内容。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他目光如炬,善于对身边人群、事态进行认真观察,这些观察成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他关心斗升小民的生活,钟爱连环画,画什么像什么。‎ ‎(3)贺友直先生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阐释。 (6分)‎ ‎【答案】①在艺术上求真。他“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画笔亦史笔”。 ②对人对事率真。他不以“大师”“专家”自居,自认是画画内行;直斥当今“艺术浮躁得很”。 ③在生活中有真性情。生活中乐得自在,因思念亲人而忍不住嚎啕大哭流露真情。‎ ‎【考点定位】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真”的体现,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题在艺术上求真。他“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画笔亦史笔”。对人对事率真。他不以“大师”“专家”自居,自认是画画内行;直斥当今“艺术浮躁得很”。‎ ‎(4)在你看来,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探究。 (8分)‎ ‎【答案】真正的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因对自己的产品永不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挚爱、谦虚平和、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精神。①热爱本业,钟爱连环画。他把画连环画当做饭碗,挚爱连环画。②谦虚平和,坚持不懈。他从来都说自己只是“一个画匠”‎ ‎、一个画家,而且不敢是“专家”,只是在连环画方面的“内行”;不少连环画家纷纷转向国画、油画等领域,但他却始终坚持自己。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虽然他会说自己“思维枯竭了”,但他依然走在“让自己的艺术水平更为精进”的道路上。有人曾形容,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他。‎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谈谈真正的工匠精神,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对自己的理解。‎ ‎【考点定位】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本题理解“真正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如此,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热爱本业,钟爱连环画。他把画连环画当做饭碗,挚爱连环画。谦虚平和,坚持不懈。‎ ‎2.【2017届山西太原高三上阶段性测评(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 宋凤英 ‎1863年新年的第一天,法国巴黎诞生了一个男婴。这个名叫皮埃尔·德,顾拜旦的小男孩,在成年之后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因为就是他,创办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顾拜旦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体育有广泛的兴趣,喜爱拳击、划船、击剑和骑马等运动。入学后,他很敬佩博学多才的修辞学老师卡龙神甫,因此对文史课程有浓厚的兴趣,并饶有兴味地涉猎了古希腊的灿烂文化。在11岁生日那天,顾拜旦一口气读完了都德的小说。当他读到那个沦陷区的老师在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不禁泪流满面。对战争的痛恨、逃亡的悲苦,让少年顾拜旦暗下决心,迟早有一天要让祖国复兴,但并不是通过战争的手段。‎ 中学毕业后,顾拜旦先进入法国著名的圣西尔军校就读。不久,他从军校退学,进入巴黎政治学院。此时,整个法国仍然笼罩在战败的阴影中。法国正积蓄各种力量,伺机对德国复仇。他希望古代奥运会的“神圣体战”传统能在复活的奥运会上得到传承,以激发人们的和平意愿,壮大世界的和平力量。对于古希腊奥运会,顾拜旦充满憧憬之情。特别是古希腊人在奥运会开始前,火炬手一边高举火炬奔跑、一边高呼“停止战争,去参加奥运会”。顾拜旦感到,要让法国复兴,就应该走体育强国的道路,“用体育唤醒法国”。‎ 不久,顾拜旦又前往英国留学,潜心研究了英国教育史,撰写过有关18世纪英国儿童教育家汤姆士·阿诺特教育思想的学术论文。阿诺特有一句名言:“运动是青年自我教育的一种活动。”这句名言在顾拜旦的心灵中,诱发起致力于体育教育的火花。当时,他还考察了英国教育和体育的现状,对那里学校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经常性的郊游十分赞赏,希望在法国各学校中也能设置体育课,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和刻苦锻炼、强健体魄的精神。那时,他对法国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失利深感痛心,希望通过改革教育,增强民众体质,来振兴法国。‎ ‎1875年至1881年间,在欧洲考古工作者们的努力下,奥林匹亚的古代奥运会遗址不断被挖掘出来了,而且每年都迅速地公布挖掘的结果。因此,顾拜旦同其他一些对奥林匹亚感兴趣的人士一样,都能及时、详细地倾听到公布的情况。当时他曾写道:“德国人发掘了奥林匹亚的  遗址,可是法兰西为什么不能着手恢复她古代光荣的历史呢?”‎ 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顾拜旦对英国体育运动开展的情况进行了考察。1887年,他作了  《法国和英国中等教育制度对比》的报告,对英国将户外竞技游戏纳入教育内容给予很高评价,  ‎ 主张在法国学生中也开展竞技游戏,并以体育为重点来改革教育。1888年5月,顾拜旦针对学生因学业过重而过分劳累的问题提出:“唯一解决的办法是让孩子们游戏。”‎ ‎1899年,顾拜旦代表法国参加了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体育训练大会。与会期间,他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体育发展的动态,敏锐地感到近代体育的发展正在走向国际化,一批国际性的单项体育联合会组织相继成立。例如,1881年建立了国际体操联合会,1892年建立了国际赛艇联合会和国际滑冰联合会等。这些组织都为现代奥运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890年,受法国政府委托,顾拜旦负责调查、研究大学的体育工作。他借此机会,向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出了体育状况调查表。通过调查,顾拜旦发现国际上各个体育组织之间充满了矛盾和混乱,对立情绪十分严重,体育运动日趋商业化。这使他意识到,可以凭借古希腊体育的历史经验和传统影响,来推进国际体育运动。他同时深切地感到,应该尽快地以古代奥林匹克精神,把现代奥运会创办起来,用“团结、友好、和平”的精神来指导比赛,以消除体育领域内存在着的种种混乱的不良倾向。‎1892年11月25日,顾拜旦发表了题为《复兴奥林匹克》的演说,他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倡议。‎ 从1896年至1925年,顾拜旦一直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负责该组织的领导工作。在他任职期间,国际奥委会成员由14个发展到40个。同时,在他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20多个国际专项运动联合会。1924年,他因年事已高,主动辞去担任28年之久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职务,但他被聘为终生名誉主席。‎ ‎1937年9月2日‎,顾拜旦因心脏病在洛桑与世长辞,终年74岁。遵照他生前的遗愿,顾拜旦的遗体安葬在瑞士洛桑,而其心脏则安葬在古希腊奥林匹克的发源地——奥林匹亚。他期望即使自己已长眠于地下,但其心脏仍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脉搏一起跳动。‎ ‎(摘编自宋凤英《“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 相关链接:‎ ‎①1913年,顾拜旦精心地为国际奥委会设计了会旗,它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见。‎ ‎②经过顾拜旦及其同事们的多年努力和精心筹备,“复原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大会”于‎1894年6月18日至24日在巴黎胜利召开。会议一致通过复原奥林匹克运动的宪章,确定了现代奥运会的宗旨,正式成立了奥运会的永久性的领导机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顾拜旦从小对体育运动有广泛的兴趣,这为他后来萌发改革法国教育制度和倡导体育运动的思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B.11岁生日那天,顾拜旦读了都德的小说并为之感动,于是下定决心通过体育教育振兴法国。‎ C.在顾拜旦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的过程中,英国教育对他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他曾在英国留学。‎ D.为了解体育领域内种种混乱的不良倾向,顾拜旦借帮助法国政府调查、研究大学的体育工作之际,发出了许多体育状况调查表。‎ E.本文质朴无华,用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主要经历,也展示了现代奥运会的创办缘起。‎ ‎【答案】E3分,A2分 ,C1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C项“这主要是因为他曾在英国留学”表述不完善,应该还有“考察”;D项顾拜旦不是为了了解不良倾向而做调查,而是通过调查发现了不良倾向。‎ ‎(2)促使顾拜旦走向体育之路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 ①少年时代对体育充满兴趣;并受老师的影响,涉猎了古希腊灿烂的文化。②浓浓的爱国情:受都德小说和古希腊奥运会的影响,希望通过体育唤醒法国、振兴法国。③受英国教育和体育现状的影响:阿诺特教育思想的影响;实地考察英国体育现状。‎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促使顾拜旦走向体育之路的原因”。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少年时代对体育充满兴趣;并受老师的影响,涉猎了古希腊灿烂的文化。浓浓的爱国情:受都德小说和古希腊奥运会的影响,希望通过体育唤醒法国、振兴法国。‎ ‎(3)为什么称顾拜旦为“奥林匹克之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从贡献上看:他首次提出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国际奥委会设计了会旗,并与同事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②从精神上看:顾拜旦为奥林匹克事业付出毕生的精力。 ③从影响上看:他继承和发扬了奥林匹克精神,用“团结、友好、和平”指导比赛。‎ ‎【解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称顾拜旦为“奥林匹克之父”的原因进行分析,理解“奥林匹克之父”的内涵,主要从贡献上,精神上,影响上看分析。‎ ‎【考点定位】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称顾拜旦为“奥林匹克之父”的原因,实际就是顾拜旦对奥林匹克拥有行为、思想、贡献,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题从贡献上看:他首次提出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国际奥委会设计了会旗,并与同事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从精神上看:顾拜旦为奥林匹克事业付出毕生的精力。‎ ‎(4)顾拜旦为什么要创办现代奥运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分)‎ ‎【答案】①为了自己的祖国。他希望用体育唤醒法国,走体育强国之路,使法国复兴。②为了呼唤世界和平。他希望古代奥运会的“神圣休战”传统能在复活的奥运会上得到传承,以激发人们的和平意愿,壮大世界的和平力量。③希望恢复奥林匹亚光荣的历史。德国人发掘了奥林匹亚的古代奥运会遗址,顾拜旦希望法国人能恢复奥林匹亚光荣的历史。 ④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顾拜旦发现 各个体育组织之间充满了矛盾和混乱,对立情绪十分严重,体育运动日趋商业化,奥林匹克精神可以消除这些混乱的不良倾向。‎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顾拜旦要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原因,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本题需要结合相关链接的内容分析。如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呼唤世界和平,希望恢复奥林匹亚光荣的历史,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等。‎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本题主要探究顾拜旦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原因,主要结合国际原因和国内原因,为了自己的祖国。如他希望用体育唤醒法国,走体育强国之路,使法国复兴。为了呼唤世界和平。他希望古代奥运会的“神圣休战”传统能在复活的奥运会上得到传承,以激发人们的和平意愿,壮大世界的和平力量等。‎ ‎◇考向四:表达技巧 ‎【经典考题回顾】‎ ‎1.(2015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柽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农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子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 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 ‎(有删改)‎ 相关链接 ‎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則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丁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答案】D3分,B2分,A1分;CE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A对应的原文“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题目设置一改往年答对读原文就能找到答案的方式,每个选项都要分析段意,难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做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是找到区位,把原文和选项对读,发现细微的错误,注意题干中的一些词语比如“所以”“以致”“因为”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还要注意“都”“全”等表示绝对关系的词语。‎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罗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的内容涉及到全文,所以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划分。筛选出信息后对信息进行大致的归类,主要是学习,理论研究和写作实践三个方面进行。‎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题目设置一改往年局部信息的筛选,增加了整合的内容,难度较大,答题时分析题干中要求筛选的信息,找到区位,提取关键词语,做到信息全,然后按着一定的标准进行整合,做到不重复,然后分条作答,如此题的关键就是把信息分为“阅读”“理论研究”和“写作实践”三个部分。‎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冋答。(6分)‎ ‎【答案】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和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特征的题目,首先应从内容和风格两个角度入手进行,首先内容和一般传记的区别,然后是风格手法方面的特征。内容上主要是以记述学术为主,风格主要是平易近人。‎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课标卷这几年一直是两道信息筛选,今年加入文本的特色分析,迈出较大的一步,有些同学可能不太适应,得分会较低,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和一般的传记不同,那就应该答出一般传记的特征,然后答出本文的特征,然后还要从语言风格上分析,主要是材料的组织,语言的风格,选取的重点等。‎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答案】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第二问观点一:①只有入情入理地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观点二: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解析】‎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课标卷这几年探究题说是探究实际就是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今年真正的出现探究,学生可能不适应。探究的重点是向内挖掘和向外延伸,此题是综合的题目,首挖掘文本答出作者的观点,然后向外延伸,谈自己对这种观点的看法,答作者的观点的时候要结合事例。延伸的时候要紧扣对作者的观点的评价进行。‎ ‎2.(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杨 芳 ‎①本来曹禺从南开转学到清华,一半是为了王文显①。他早就听说,这位外国语文学系主任,对戏剧颇有研究。‎ ‎②但听课后,他竟有些失望。从头至尾,王文显都在念英文讲义,而且年年如此,从不增删。难怪教《近代诗歌》的温源宁教授说,那情形“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 ‎③即便在课下,他也枯燥无味。据说,学生登门拜访,大多是谈正事,说完便走,“没有人逗留,也没有人希望延长约会时间”。  ‎ ‎④他不苟言笑,瘦长白净的脸上,嘴角略微向下撇。1936年外国语文学会的合影里,他穿件深色的西服,搭配斜纹领带,背着手,和吴宓一左一右立在中央,满脸严肃。自1915年伦敦大学毕业,王文显便在清华教书,直至1937年学校南迁。其间,他历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和外文系主任。‎ ‎⑤不同于为人的刻板,他写出的剧本却别有一番幽默,“没有丝毫沉闷无味之处”。  ‎ ‎⑥在暗讽袁世凯称帝的喜剧《梦里京华》中,他写下一幕大小老婆争当皇后的闹剧:“大太太喘气喘得活像夏天的狗。她旋转得眼花缭乱。一姨太太一个箭步跳到她身后,伸手要抓她的头发。她没有抓住头发,仅仅撕下她的领子。”‎ ‎⑦他的另一部英文喜剧《委曲求全》,写得则是教授勾心斗角的丑态。男主角是一位大学校长,一出场,便抱着哈巴狗,大言不惭地对下人说:“我要不耍一点儿手腕,你想我能维持五分钟之久吗?”‎ ‎⑧这是这位代理校长的切身感受吗?人们不得而知。至少,在现实中不大看得出来。在会议上,他不慌不忙,不东拉西扯;做事方面,他一丝不苟,“各个方面无疵可求”。甚至,他永远一个样儿,抽烟斗,打网球,夏天穿短装,冬天换长袍。  ‎ ‎⑨温源宁说他“像个固定的设备毫无改变”,调侃他为清华的“不倒翁”和“定影②液”:“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 ‎⑩与学生曹禺的悲剧不同,王文显的作品是喜剧,充满了嘲讽,令人捧腹大笑后若有所思。《委曲求全》在耶鲁大学演出时,《波士顿报》一位记者评价:“柔和的、恶嘲的微笑……实在是中国人对于喜剧的一种贡献。”‎ ‎⑾“(他的作品)是那种坐在小剧场里,一边喝着咖啡和茶,一边细细品味的话剧。”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耀杰说。‎ ‎⑿1990年,正读研究生的张耀杰在资料室无意中发现一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杂志。上面布满灰尘,旧得“翻几下就会烂掉”,其中介绍了王文显。不同于那个年代常有的慷慨激昂,他的文字温文尔雅,很有情趣。‎ ‎⒀“这种情趣充满了文人式幽默,没有火药味,温厚中带着一丝人文关怀。”张耀杰说,“我们现在很少还有这种幽默。”‎ ‎⒁只是这种情趣“缺乏战斗性”,这些文字也在以往的戏剧史研究中被忽略。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中国戏剧史权威著作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一书,732页里对他的介绍只有薄薄4页。“剧中所表现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基于这种精神对中国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书中写道。  ‎ ‎⒂清华大学图书馆东北角不远处,曾是王文显居住的北院住宅区。梁启超、朱自清等学者也一度在这里居住。‎ ‎⒃而如今,这里则是一大片草坪,稀稀拉拉种着柳树和杨树,有学生在看书,也有老人推着童车,早已不复是“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的景象了。 ‎ ‎(摘编自《过去的那些人》)‎ ‎【注】①王文显(1886-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先驱之一。②定影:把经过显影的感光材料放入配好的药液里,溶去全部的卤化银,只留下银质的影像,并把影像固定下来,不再变化。‎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第②段说温源宁用“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一语描述王文显上课的情形,写出了他严肃、枯燥的授课特点。‎ B.第⑥段引用《梦里京华》对大小老婆争宠的生动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袁世凯称帝的荒谬,说明王文显的剧作别有一番幽默。‎ C.王文显的话剧作品文字饶有情趣,值得细细品味;他追求的风格与当时的社会潮流不尽吻合,其作品透露出一定的人文情怀。‎ D.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王文显旧居周边的环境与情景,营造了肃杀悲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王文显的深切怀念与沉痛哀悼。‎ E.“那一种遥远的幽默”意味深长,“遥远”既指王文显的喜剧已少有人知,也指王文显式的幽默在如今的文学作品中已不多见。‎ ‎【答案】 B D。(5分)(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解析】B项“目的是为了突出袁世凯称帝的荒谬”属于无中生有,而且句子本身就是一个病句(成分赘余)。D项关于结尾一段环境氛围说是“寂寞萧索”尚且可以。“肃杀悲凉”程度过深,毕竟王文显的戏剧只是在戏剧史研究中被忽略,并没有遭到人们的敌视和打击。‎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文章已有“《梦里京华》”一例,为何还要例举“《委曲求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增强说服力,进一步突出王文显剧作别有一番幽默,肯定他喜剧创作的能力和影响。②引出下文对王文显任代理校长时行事风格的叙写,形成对比,以突出王文显治校的持重务实,一丝不苟。(4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请根据文本,探析“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这句话的涵义。(6分)‎ ‎【答案】①(表层方面)王文显身上体现了清华的特质与精神,在清华有着重要的地位。②(深层方面)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包容的治校理念,是清华的灵魂。坚守学术性和包容性,清华就不会因为任何变革而改变;反之,清华将不再是“清华”。 (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这句话高度赞扬了王文显教授的精神之可贵,代表着水木清华的特质与精神,它包括两方面,一是自强不息,二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通俗一点就是严谨治学精神和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注意答题时千万不要天马行空,尽情发挥想象力就是画蛇添足了,因为题目已经明确指出“根据文本”。‎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深度剖析】‎ ‎“表达技巧”这一考点包括准确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本考点是考试的一个重点,从高考题来看,传记类文本考查写作手法,一般放在传记的独特手法上,而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现手法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以主观题的形式为主。‎ ‎【应试技巧点拨】‎ 一、勤读多积累,提高能力。‎ 在传记阅读的考查中,写作手法,是考试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考生在解答时往往会忽略传记的独有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中能够加强对传记的阅读,通过阅读了解传记体裁特点,熟知传记常用表现手法,这样在答题时才会有备无患。‎ 二、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传记阅读分析写作手法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历年高考传记阅读分析写作手法类试题的反复研究,对最新模拟试题的练习,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传记阅读分析写作手法类试题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对正确答题规范答题大有帮助。‎ 三、掌握传记阅读分析写作手法类试题答题原则及步骤:‎ ‎(1)审题 文本考查表现手法,一般放在传记的独特手法上。因此,它在命题上有明确的指向。审题要审准这种指向。如题干明确要求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另外,注意题干的提示或暗示角度。如“文章引用了文中××的话有什么作用”,这是提示从“引用”手法作答;又如“文章列举了数字,有什么作用”,这是提示从“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作答。‎ ‎(2)答题 ‎①一般与具体结合。这主要是针对文体基本特征的分析而言的。不管是传记还是通讯,它们都具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基本特征。当我们要分析的是传记时,就应该抓住传记的特征来分析。‎ ‎②侧重一点突破。这主要是针对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而言的。表现手法是作者用来实现其写作意图,表现其中心思想,再现或表现生活的一切手段。任何一个文本都难以单纯地依靠一种表现手法完成写作。它有主要的表现手法,也有次要的表现手法。而对主要的表现手法,我们抓住重点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是能分析出来的。这样,我们分析的注意力就要集中,笔墨也不能过于分散。这种题目最忌蜻蜓点水式的分析,如有其他主要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简略写出,这样既可以保证答题的全面,又可以使答案变得丰实。‎ ‎③注意效果解读。分析文体特征或表现手法,不能仅仅停留在辨别认知的层面上,还必须分析它们的“效果”。分析“效果”:一是从作者的表达考虑,看他这样做对他的表达会带来怎样的方便;一是从阅读者考虑,看他这样做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的效果。传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与表现手法是紧紧连在一起的,离开“效果”分析文体特征或表现手法,是很容易流于浮泛空洞的。‎ 四、常考写作技巧及题型:‎ 传记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修辞手法、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衬托、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 ‎1、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 读者陌生 ——详写——作用    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 ‎ 读者熟悉——  略写——不符合主题 ‎(1)问题设置:‎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选材?(或选材的角度和作用)  ‎ 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何特点或这篇文章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 ‎(2)解题思路:‎ 选材是为中心服务的,因此角度要准,材料要精,答题时要结合材料对中心的作用来答,材料对中心的作用往往是“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深化文章主题,增加文章可信度,渲染某种氛围”等 。‎ ‎2、描写手法:‎ ‎(1)问题设置: ‎ 这类考查较简单,就是文章中的描写人物的语句或描写段落在文中作用?  ‎ 正面刻画人物的同时还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找出相关内容,分析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 ‎(2)人物描写方法(小说和记叙类作品通用)——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有时叫侧面烘托 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场面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注意:细节描写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 ‎(3) 环境(景物)描写作用:‎ ‎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②渲染气氛,烘托传主的心情;‎ ‎③寄托传主的思想感情;‎ ‎④反映传主的性格或品质。‎ ‎3、人称:‎ ‎(1)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兼有描写抒情。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他传):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 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4、叙述顺序:‎ ‎①顺叙: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②倒叙:作用是设置悬念,增强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与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 ‎③插叙: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 ‎5、修辞手法 ‎ 问题设置:文章中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其表达作用如何? 法 ‎ ‎(1)比喻:更形象生动地凸显人物的某方面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具有感染力。 ‎ ‎(2)反复:强调、突出重点,抒情感染力强;‎ ‎(3)引用   ‎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问题设置:作者选用大量的数据(或引语)有什么用处?   ‎ 作用: ‎ ‎①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②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③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 作用:a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b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c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答题切入口:对传主、读者、文本、作者的作用(四方面入手)‎ ‎6、其他表现手法及作用:‎ ‎(1)对比、衬托法:‎ ‎①问题设置:文章中写了除传主外其他人物或其他事的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 ‎②解题思路:这类题大多数考查为表现传主形象采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是衬托和对比这些人和事主要是为了传主服务的,衬托传主的性格,或对传主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或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③作用:a突出强调表现的主体事物,b表达强烈的感情和感受,c丰富文章的表现技法,d深化文章的主题。‎ ‎(2)以小见大: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3)欲扬先抑:先对描写对象一个侧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贬低,即“抑”,然后着重描写作品要赞扬的方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面,即“扬”。 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开头,往往可以造成悬念。‎ ‎(4)象征:①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名题精选练兵】‎ ‎1.【2017届广东佛山南海区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2分)‎ 吴冠中与河北李村 周喜俊 上世纪70年代初,吴冠中所在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全体人员整体下放到驻扎在河北获鹿县的27军1594部队农场。200多名师生分为两个学生连,分别住在李村和小壁村的百姓家中,一住就是三年。‎ 吴冠中出生在风景秀丽的江南,刚到李村时,看到地形比较单调平淡,以为不易找到引人入胜的风景画面。时间长了,尤其是与这里的乡亲们产生感情之后,蓦然发现,看似平淡的李村,原来有那么多美的东西可以入画。‎ 吴冠中在李村的土地上找到了生活之趣,发现了自然之美,这种美给了他坚守的力量,也让他的心情豁然开朗。马上托人捎来颜料和画笔。他是画油画的,需要画布、画框,这些东西在村里买不到,也无法制作,他急得满村转。‎ 他终于在李村的小卖店发现了一种小黑板,是用马粪纸压成的,很轻,价格也便宜,一块多钱一张,吴冠中一下买了几十张,在上面刷层胶就能替代画布了。‎ 画布有了替代品,画架怎么办?他发现房东家用荆条编制的粪筐很有特色,名为粪筐,并不是背粪专用,老乡们下地干活,孩子们上学,总习惯挎着这种筐,拾柴、打草、捡麦穗、装菜都能用。‎ 吴冠中背着粪筐到地里作画,高高的背把正好当画架,筐里边放颜料盒、画笔什么的,连画箱都用不着了。他画出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同学们羡慕不已,戏称他为“粪筐画家”。好多师生觉得这办法不错,纷纷跟着学,星期天各自背着粪筐寻找庄稼地写生,这成了李村当时最具特色的景象。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便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粪筐画派”。‎ 吴冠中到李村时,肝炎相当严重,加之失眠、脱肛等多种疾病缠绕,吃中药西药都不管用,精神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房东家没啥好吃的,有时熬了小米粥,给他盛一碗,包顿野菜馅饺子,给他送几个。乡亲们的真诚朴素,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房东陈吉堂告诉我,他亲眼见过吴冠中画高粱,中午地里闷热闷热的,吴冠中在地头上依着粪筐作画,汗水把背心湿透了,紧贴在身上,蚊子在他的胳膊腿上咬出好多疙瘩,他好像啥也感觉不到,只是不停地画。‎ 梵·高是吴冠中崇拜的偶像,梵·高“把自己埋到土地里”的观点,对吴冠中影响很大。新中国成立之初,吴冠中义无反顾从法国回来,就是立志要做中国的梵·高。李村为吴冠中提供了实践梵·‎ 高精神的平台,在麦浪滚滚的金黄田野,在烈日炎炎的高粱地,在蒸笼一般湿漉漉的绿色瓜园,在无边无际的洁白棉田,吴冠中脚踩滚烫的大地,终于感受到了梵·高内心熊熊燃烧的烈焰。‎ 河北李村的盛夏像火烤一样炙热,中午的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生鸡蛋放在阳光下都能烤熟。吴冠中穿着背心、短裤,在田野里依着粪筐一画就是一整天,中间不吃不喝不休息。房东见吴冠中大中午还不回来,着急地对他的学生们说,老吴真是不要命了,他是个病人啊,这大热的天,不吃不喝在地里画画,哪能受得了啊?你们快去看看吧,别让他晕倒在地里还不知道。学生们理解房东的善意,可他们知道,吴先生画画时是不许打扰的。‎ 姜玉军是和吴冠中一起住在陈吉堂家的学生,至今提起这事仍热泪盈眶。他说,我站在房东家的屋顶上,手搭凉棚四处寻找,看吴先生在哪块地里画画。夏日的中午田野里几乎没有人,只要看到那块地里有个人影,肯定是吴先生。我给他送壶白开水、拿个馒头,可他根本顾不上吃喝,说画画时胃是停止工作的,吃了东西不消化更难受。有时只是喝口水润润嗓子,就撵我赶紧走,怕干扰他作画。‎ 吴冠中在沃野找到了创作的源泉,积蓄已久的情感得到了爆发。在李村的后期,他拼命地画,不让自己停下来:《高粱与棉花》《瓜藤》《胡萝卜花》《野菊》《南瓜》《岩下玉米》《冬瓜》《柴扉》《苇塘秋雁》《喜鹊》《麻雀》《池塘》《双燕》《井》《硕果》《山花烂漫》……‎ 吴冠中在疯狂作画中,多年的肝炎竟然不治而愈,到医院检查,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顽固的失眠症也逐渐减轻,白天在地里作一天画,晚上回来香甜地睡上一觉,第二天又精神饱满去作画。心情好了,食欲渐渐增强,蜡黄的脸上渐渐有了血色,腿上有了力气,走路腰板也挺了起来。‎ ‎【相关链接】‎ ‎①吴冠中,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坚忍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摘自“百度百科”)‎ ‎②我珍视自己在粪筐里的画、在黑板上的作品,那种气质、气氛,是巴黎市中大师们所没有的,它只能诞生于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之中。朝朝暮暮,立足于自己的土地上,拥抱着母亲,时刻感受到她的体温与脉搏!(吴冠中《我负丹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时代背景,点明了题意,为下文描写吴冠中在李村的生活和创作作了必要的铺垫。‎ B.吴冠中在李村不仅找到了创作的源泉,创作出一大批充满乡土气息的画作,而且振作了精神,身体恢复了健康。 ‎ C.“熬了小米粥,给他盛一碗,包顿野菜馅饺子,给他送几个”,这几句语言朴实无华,用整句,表现了乡亲们表现了乡亲们对吴冠中的关心。‎ D.盛夏的中午,吴冠中还没回来,房东非常着急,要吴冠中的学生去田间找,但是学生却无动于衷,这是运用反衬手法。‎ ‎【答案】D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主人公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他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2)文本表现了吴冠中怎样的性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随遇而安。他作为画家下放到部队农场,一住就是三年,但他找到了生活之趣,发现了自然之美。②‎ 奋发作为。他利用简陋的画具进行创作,同学们羡慕不已,戏称他为“粪筐画家”。③执着坚忍。盛夏的中午,他一个人坚持在田间作画,一整天,中间不吃不喝不休息。(每点2分,概括1分,例举事实分析1分。给4分为满分。)‎ ‎【解析】文章前三段写吴冠中被下放到农村,“一住就是三年”“找到了生活之趣,发现了自然之美”,表现出他随遇而安的性格。第四段、第五、六段写吴冠中用马粪纸压成的小黑板代替画布,用粪筐代替画架坚持作画,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粪筐画派”,表现出他奋发作为。第七段到时第十一段,写吴冠中忍受病痛,在恶劣的条件下坚持作画,表现出他执着坚忍的特点。‎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传记内容进行梳理,找出传记中关于吴冠中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传主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传记中关于传主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传主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3)文中运用直接、间接描写方法写吴冠中中午在田间作画的情景,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案】①正面描写使当时的情景显得真实可信。(2分)②通过房东陈吉堂的叙述和姜玉军的所见,从侧面弥补了正面描写的单薄,使吴冠中的形象更加丰满。(3分)‎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传记中的直接描写,也就是直接写传主的语言、动作、心理、行为等,来表现传主的性格品质;间接描写则是指借助旁观者的眼睛来描述传主经历,或引用他人的评论来表现传主的精神品质。直接描写可以使读者直观认识到传主的人格魅力,提高传记的真实性,间接描写则可以通过别的见证突出传主的事迹或品质,提高传记的可信性。在塑造传主形象的时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完善,起到突出传主形象的作用。‎ ‎2.【2017届四川遂宁市高三零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慷慨掷此身 在中国,年轻一辈知道华罗庚,大都是因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老一辈熟悉他,是因为他曾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他幼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被人戏称为“罗呆子”。初中毕业后,因家境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他整天捧着借来的《大代数》《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自学,用五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8岁时,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挽回了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这个劫难,反而让华罗庚坚定了一心攻读数学的信念。‎ ‎1929年12月,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的错误。杂志到了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手里,他一打听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于是他力主把华罗庚请到清华来工作培养。华罗庚到清华后,没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他不愿“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于是熊庆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而华罗庚学习这门高级课程十分轻松,还在课余自学了英、法、德、日等语言。曾就读清华物理系的力学家钱伟长回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清华最用功的学生,但一天早上6点,就发现华罗庚从远处一瘸一拐走来——‎ 他已经学习了3个小时,正在校园里散步呢。这样的实力和努力,助力23岁时的华罗庚登上了清华讲台教授 微积分。执教两年,他就发表了15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我错了吗?”‎ 华罗庚于1936年初到剑桥大学访学,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他 潜心研究,在数学权威刊物发表了18篇论文。“七•七事变”打断了他的访学进程,他回国随清华大学搬迁至昆明,破例被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正式聘为教授。1946年,华罗庚和李政道等人赴美访学,1950年初,华罗庚带着妻子儿女回国。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锦城虽乐,不如回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新华社立刻播发了这封长达万言的公开信。后来,一位美国记者写道:“他留在美国本来会对数学做出更多贡献,但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 回国后,华罗庚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还受命筹建中科院数学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此后几年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上。华罗庚选拔人才十分严格,他点明调到北京来的学生只有一个,那就是后来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世界的陈景润。陈景润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之后说:“华罗庚是国际著名的数学家,有了他的提携,我才有今天。”‎ 华罗庚曾说,早年在抗战时期虽然遇有劫难,条件艰苦,为数学读书做研究还是光荣的事;但“文革”的劫难却使他“图书馆也不让进,十几年看不到文献”,因为无法割舍对数学的热爱,文革中华罗庚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了要用数学方法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牢记把方法交给群众”的主张。这成为此后20多年间华罗庚放弃纯粹数学研究、投入数学普及工作的指导思想。他心甘情愿下基层,甚至还有许多当年的工人记得华罗庚边折纸条边讲黄金分割的情景。文革结束后,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坚持推广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选法和统筹法。‎ 生命的最后几年,华罗庚到英、美、港等地做学术访问,接受了许多迟来的荣誉。‎1985年6月12日下午,华罗庚在东京大学讲学,为省去翻译时间,他直接用英语讲了65分钟。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坐下来接受鲜花时,华罗庚突发心肌梗塞……‎ 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带着对祖国、对数学的热爱,实践了他在自己的诗中为现代数学的发展与普及许下的诺言:慷慨掷此身。‎ ‎(节选自《文史参考》)‎ 相关链接 ‎①“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 ‎——华罗庚《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 ‎②他读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随口成诗指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 ‎ ‎——(孙玉祥《那代人的风采》)‎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钱伟长的回忆表明,华罗庚最终能够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与其就读清华大学期间广泛阅读不同学科的书籍是分不开的。 ‎ B.华罗庚在读卢纶的《塞下曲》后,随口成诗指出卢纶的诗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北方因为天气寒冷,不会有群雁;二是晚上的高处,不可能看见雁飞。 ‎ C.在中国,华罗庚凭借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和他曾经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成为广为人知的数学家。‎ D.从自学数学课程到成为清华教授,直至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虽然仅有初中学历,但仍然创造了令人感奋的人生。‎ E.华罗庚在《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中,化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表达他劝勉人们要不畏数学学习和研究的艰难,要抱定有所成就的信心和勇气,以勤奋的训练去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坚持埋头苦干,要 有不被智叟那样的人干扰的独立精神。 ‎ ‎【答案】(5分)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 B不给分。‎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 ‎(2)简要概括华罗庚经历的三次劫难,及其对他学习和研究数学的影响。(6分) ‎ ‎【答案】①18岁时他不幸染上伤寒病,落下左腿残疾,坚定了一心攻读数学的信念。(2分)②在抗战时期遇有劫难,但他潜心研究,在数学权威刊物发表了18篇论文,为他成为著名的数学家打下坚实的基础。(2分)③“文革”的劫难,使他难有作为,但也提出并实践了普及和运用数学知识为人民的生活生产服务的主张。 (2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就在全文,提取的关键时间词①18岁时②在抗战时期③“文革”。二 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 执教两年,他就发表了15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 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我错了吗?”‎ ‎①这段文字用了怎样的方法表现人物?说说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节选自《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 ‎②这段文字用了怎样的方法表现人物?说说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①运用正面概括叙述和侧面描写(维纳的反应)相结合的方法,(1分)表现了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上取得巨大成绩和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等人对他的尊重佩服。(2分) ②运用正面(语言、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听众的反应)相结合的方法,(1分)表现了梁任公先生演讲的投入与精彩,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2分) ‎ ‎【解析】题干问的是“主要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人物?说说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这是考查人物塑造的手法。结合两段文字中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然后指手法,分析表达效果。答题注意联系传记去噪人物手法。‎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1.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4)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2.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比如场景细节描写、 服饰细节描写、 动作细节描写、 心理细节描写 、语言细节描写。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也有重要的关系。 社会环境是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4)请从人称的运用、语言的风格、题目的作用这三方面说说这篇传记在构思上的特色。‎ ‎【答案】①运用第三人称(1分),客观真实的再现了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现代数学的发展与普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1分)②语言简洁明快,平实质朴(1分),整篇文章语言自然流畅,明白易懂,让读者从平实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华罗庚的人格魅力和在数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1分)③题目“慷慨掷此身”, 引用华罗庚的诗句(1分),一是全文的叙述线索,整篇文章围绕华罗庚献身数学事业选取和安排材料(1分);二是表现了华罗庚的为祖国的数学做贡献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作者对华罗庚的崇敬和赞美之情(2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关于探究的考点《考纲》中说明有三,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答题方法1.贴近文本,有理有据(文本意识)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本题就要紧紧围绕小说主题:传统武艺的传承。2.整体把握,内引外联正确解答探究试题,应具有着眼于全篇的眼光,整体把握的意识,领悟全文中心主旨的能力。内引外联: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主旨意识)3.凸显关键,放大内涵(关键词句意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往往蕴含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中,答题时应凸显关键词句,分析答题区间上下文的结构关系,明确逻辑关系,以揭示其丰富的意蕴。4.条分缕析,多角度呈现(多角度意识)条分缕析,即要求分点作答,一点一个角度一分析。多角度呈现,对小说而言可以从 人物、情节、主题等不同角度考虑,另外还可以考虑手法运用的效果。5.明晰题旨,规范表述(规范表述意识)审清题意,规范作答,答案全面,富有条理,语言通顺,要点简洁,言之有理。‎ ‎◇考向五:探究 ‎【经典考题回顾】‎ ‎1.【2014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完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进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即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连续奔赴西北沙瀵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 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⑨‎ 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 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 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 D.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E.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 ‎【答案】(5分)A.C ‎【解析】B项,信息在第二段。盲目拔高,“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当。D项,曲解文意。信息在第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6分) ①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②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③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 ‎【解析】“城市的知音”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意思是说,侯仁之是一个热爱城市、了解城市、研究和保护城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3)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6分)①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②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④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作铺垫。‎ ‎【解析】这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思考,内容上写了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从内容上看,第一段写了侯仁之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深感迷茫,表现出对民族命运的担忧,想学史“给社会治病”‎ ‎,既写出他转行的原因,也表现出他的爱国之心,突出了人物形象;从传记的角度看,引用弟弟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从结构上看,正因为开头段交代了侯仁之由学医转为学史,才有了后来的成就,所以开头段为下文做了铺垫。‎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 ‎【答案】(8分)①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②富有创新精神,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③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 ‎【解析】本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第二部分是联系现实谈启示。第一问考生需要通览全文,梳理出侯仁之的优秀品质、学术研究中相关的言与行,然后归纳总结。第二问考生能够就侯仁之取得成就的某一原因谈出对自己启示,言之成理即可。文章开头第一段就写出了侯仁之转而学史的原因是为了疗救社会,表现出他对国家民族的爱。第⑤段侯仁之认为“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并身体力行,“连续奔赴西北沙瀵进行考察”表现出他的创新精神和打破旧传统的勇气,注重实地考察研究;文章最后两段写侯仁之积极参与保护城市工作,表现出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现实的精神。‎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2.(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吴良镛:筑梦人生 ‎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理想。‎ ‎②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③“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④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⑤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⑥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 ‎⑦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进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 (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B.青少年时期的家国之痛对吴良镛树立毕生筑梦为民居的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经过不断思考和创造性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领军者。‎ C.1999年,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D.吴良镛认为,较之电影艺术。建筑是更为遗憾的艺术。因为后者完成后,将会矗立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E.本位写作态度严谨,文笔凝练,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专业造诣深厚、中西学养交融、为理想而奋斗的中国建筑学家形象。‎ ‎【答案】B给3分,E给2分,D给1分。答A.C不给分 ‎【解析】A项错误,应该依次是青少年经历、事业追求与成就、国际声望。C项原文是: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本文第六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从不同侧面突显其人格魅力;②丰富主题意蕴,增强艺术感染力。‎ ‎【解析】作用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去整合答案:内容;结构;手法。本题因为不涉及明显的手法,处于文章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6分)‎ ‎【答案】①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广义建筑学理论”、“人文环境”学说等;②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胡同改造工程;③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④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李芬芳。‎ ‎【解析】题干是“哪些方面的成就”,必须有“哪些方面”的小概括,小概括后是具体的内容。如果没有概括,答案就比较琐碎,缺乏条理。另外此题分值是6分,通常需要答3条。一定要有清楚的序号标识,这样才可能拿到全部的分数。‎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4)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城市管理者应具备人文关怀、审美修养。吴良镛认为城市建设要体现对人的关注,使生活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美感。②城市管理者应具备历史意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吴良镛认为城市建设要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要与原有的历史人居环境相融合。③菊儿胡同的改造就体现了这一点。④梁思成在对旧北京城的改造中,坚持的也是这两个观点。‎ ‎【解析】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其次结合文本举例。再次联系现实,最好举一个例子。内接外联。‎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考点深度剖析】‎ 探究类试题是传记类文章常考的内容,一般单独设题,也可与其他考点结合起来采取综合命题的形式。探究的角度包括传主精神品质、文本影响等多个方面。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偶有客观题出现。‎ ‎【应试技巧点拨】‎ ‎1.加强阅读,关注现实,积累素养。‎ 这类是目往往既涉及对文本的考查又涉及对现实的关注,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中既在加强对传记类文章的阅读,进一步了解传记选材、表达主题、写作方法等特点,又要关注现实,思考传记的现实意义,文本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价值。‎ ‎2.加强训练,了解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传记阅读探究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散文阅读分析结构类试题(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传记阅读探究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类试题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3.掌握方法,规范答题:‎ ‎(1)方法:‎ ‎①从文本入手。阅读传记,要理解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入口。要对文本有准确的解读,尤其要结合文本的写作背景或援引文本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②研究传主生平事迹。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往往不是全方位的,而是针对社会特定的领域、群体、时代风潮或某种价值观而产生的,评价时要抓住产生的对象。传主一般是对国家或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或有重大影响的人;阅读时,应结合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述的传主个人事业及心路历程的重要事实,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的典型社会意义和影响。‎ ‎③注意正反角度。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查的多是正面的。评价时要多从正面出发,尤其多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出发。‎ ‎④要有时空观念。评价时不仅要把文本放在当时的时空中,更要把文本放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放在更宽阔的国际视野中。不仅要看到在过去已经产生的客观价值,还应看到在今天乃至将来可能具有的潜在价值。‎ ‎(2)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你是如何理解文中某句话的?‎ ‎②文中某个观点,你怎么看?‎ ‎③谈谈你对文中某个问题的看法。‎ ‎④文本有什么价值?‎ ‎⑤如何看待文中某人或某个观点或某种现象对后世的影响?‎ ‎(3)答题思路 评价=我认为×××(亮出观点)+理由(①文本根据,②自己的分析、理解,③现实生活中的论据)+结论 ‎(4)注意事项 ‎①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倾向,包括作者的观点和对象的观点,因此,先要把握原文的观点和倾向。‎ ‎②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就社会作用而言的,价值只能从积极作用方面考虑,影响则有正面的和负面的两方面。‎ ‎③应该坚持的原则:‎ a.有自己的见解;‎ b.尊重文本,不主观臆断;‎ c.明辨是非,不违背法律,不背离社会公德;‎ d.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有理论素养;‎ e.要联系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实事求是。‎ ‎【名题精选练兵】‎ ‎1.【2017届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学阀”顾颉刚 朱洪涛 ‎1929年,顾颉刚因不满中山大学的人事、学术环境,决定北上就任燕京大学教职。他没有选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怕攻讦太甚无法安心问学,燕大人事关系简单、自由度大,顾认为是治学佳地。顾颉刚给燕大提出的七项要求,很可窥见顾的择校之由:(1)不引进政客,免致机关本身受政治摇撼。(2)不引进复古派,免致学术不能照了轨道走。(3)不引进学阀,免致学术机关为其私人垄断。(4)不引进文人,免致机关腐化,致同事不勤业务。(5)不引进平庸人,免致发表刊物为讲义式之文字。(6)不引进头脑不清之人,免闹意见。(7)不引进爱发议论而不负责任之人,免致团体分裂。‎ 此处的“学阀”在顾的脑海中完全是一负面词汇,为培植私人、党同伐异的代名词,顾相当反感这种消极意义的学阀。他的学术理想是建立一个学术共同体。顾有此体认,是他对当时北平学界有一整体观察,即认为此时在学界若无人引荐,青年学子很难打入进去。学界已经山头林立,板结固化了。因此他想打破这种局势,做积极意义的学阀。‎ 顾颉刚想做积极意义上的学阀,这与他的学术理想与性格有莫大之关系。其实,顾心目中的学阀概念是一褒义词,不是为己,乃为公。顾以为做学问与征战一样,将帅、兵丁都是需要的,二者互相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要能做兵丁,但更要有做将帅的野心。研究学问的人如果没有做领袖的野心,顾说这样的人绝不会有独特的成绩。但如果单单只有做领袖的野心,而不肯切切实实下苦功,那则更没出息,因为这样的人从此只会“奔走联络,抢地盘,包而不办,排挤人才,陷害青年”。顾颉刚觉得要决绝舍弃做包而不办之领袖的野心,应当刻苦地工作,使得后世的人承认你是一个“真实的领袖”,而非空有其名。‎ 学阀,学阀,要先有学而后可阀,二者须若合符节才行。顾的这个意思在1919年批评马叙伦时已经明白表述。时为北京大学哲学门学生的顾颉刚很反感当时北大教授的马叙伦连载关于《庄子》的读书札记。顾说马叙伦做这种疏证、校勘记,自以为是一个大学者,其实“他心里也不晓得学问是什么东西”,只知有了名,受人恭敬,是很快乐的事情。顾颉刚不甘做马叙伦这种小文人、小学者。他承认,“‎ 我除了做学阀之外再没有别的路了”,他想做真学阀以打倒假学阀,“要为学术界造出一个真正的地盘,替代了现在存在的个人主义的地盘”。‎ 顾颉刚喜欢聚合相关学人共举其成。好处是各司其责,但协调不好,便会顾此失彼。所以然者,乃在顾颉刚“好定计划,好拼命办一件事。盖弟生性贪多务博,好大喜功,无论什么事情,一经着手立刻会有野心,希望得到最高的成绩”,而且一着手就是“最大最好之计划”,结果往往是开局甚好,收尾实难,总有遗憾。从他一生的行迹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实在是一少见的爱学乐学的学术人。日常生活,都与学术和读书紧密连在一起。从他每日所记最终达数百万字日记、十五卷读书笔记以及大量文稿看,他几乎天天在读书,简直骇人!这种勤奋与毅力实属罕见,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难怪香港学者许冠三评价顾颉刚是20世纪罕有的读书人。‎ 总括来说,顾颉刚想做名实相符的学阀,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求真实的名声,在宏大而厚实的学术事业里贡献出自己的一抔土。实际上顾也做到了,他在学术领域成功地开疆拓土,无奈他贪多贪大的性格既成全了他勃勃的学术雄心,也一定程度毁了他,许地山称顾为“学术上的多妻主义者”,虽为戏言也是实情。他也知道自己的特性,曾书一条幅“好大喜功,永为怨府;贪多务得,何有闲时”以自戒,只是性格使然,改不了了。‎ ‎ (本文选自《随笔》2015年11月期,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1934年年初,顾颉刚与谭其骧等人筹备组织禹贡学会,创办的《禹贡》半月刊成为当时中国历史地理、边疆和民族史研究的总汇,培养了一代历史地理学人才,并创立了中国的历史地理这门学科。‎ 顾颉刚广集当时古史辨伪大讨论中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编成《古史辨》多册。他的重要著述尚有《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等。(摘自国学网)‎ ‎②1923年5月,顾颉刚发表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引起史学界众多学者持久的考辨,参与者有钱玄同、胡适、魏建功、罗根泽、童书业、王国维、傅斯年、钱穆、冯友兰等。以此为标志,形成了以顾颉刚为领袖的“古史辨”派。它已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古典学界不可绕过的巨大存在。‎ ‎1926年,顾颉刚的《吴歌甲集》由北大歌谣研究会出版单行本,这是一部科研价值很高的歌谣集子,不但出版的时间较早,而且有比较详尽的注释等。刘半农写信给他说:“中国民俗学的第一把交椅,给你抢去坐稳了。”(选自《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顾颉刚》)‎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顾颉刚离开中山大学而就职燕京大学,对用人标准提出七项要求,极为具体缜密,对所述七类人全面否定,显示了他的狂大得势。‎ B.顾颉刚心目中的学阀是一褒义词,不是为己,而是为公,故认为马叙伦连载对《庄子》的疏证、校勘等是小学者、小文人的做法。‎ C.顾颉刚从大学时代就有了要做真学阀、不做假学阀的学术追求,并且一生努力读书治学,笔耕不辍,终于有所成就。‎ D.顾颉刚在多个学术领域都有开创性贡献,是名实相符的学阀,他创立了中国的历史地理学科,还被称为中国民俗学的第一人。‎ E.顾颉刚一生学术成就可谓辉煌,但他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弱点,那就是他有“好定计划”“好大喜功”“贪多贪大”的性格特性。‎ ‎【答案】CD ‎【解析】A“对所述七类人全面否定”错误,只是从“学术”的角度否定;B“故认为”前后连接的内容没有因果关系,选项强拉因果;E是顾颉刚自谦的话,不足为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 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ABE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顾颉刚为什么会提出“七项要求”?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他之前曾受复杂的人事、学术环境的困扰,不能专心向学;②燕大人事关系简单、自由度大,希望在燕大创造一个治学佳地,专心向学;③希望建立一个学术共同体,打破北平学界的“山头”,做一个积极意义上的“学阀”。‎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提出要求的原因,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中山以及燕大的环境和自己的理想的角度进行概括。‎ ‎(3)“顾颉刚喜欢聚合相关学人共举其成”,有哪表现?请结介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顾颉刚与谭其骧等人筹备组织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培养了一代历史、地理人才;②顾颉刚发表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引发了当时众多著名学者的参与考辩,形成了以顾颉刚为领袖的著名的“古史辩”学派;③顾颉刚广泛搜集当时古史辩伪中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编成了《古史辩》多册,奠定了“古史辩”派的学术基础。‎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组织了禹贡学会、创办“古史辩”学派、编成了《古史辩》多册的等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聚合相关学人共举其成的表现,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组织了禹贡学会、创办“古史辩”学派、编成了《古史辩》多册的等角度作答。‎ ‎(4)顾颉刚能成为一名真正“学阀”的原因有哪些?他的学术人生对你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6分)‎ ‎【答案】顾颉刚能真正的成为一名真正的学阀的原因①有学术理想;②有个性追求;③有实践行动。启示:①要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并且要为之心无旁骛,切切实实下苦功。②要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各司其职,共同成功;③要切合自身实际,不能贪多天大,还大喜功,否则可能出现虎头蛇尾甚至有始无终的结果。‎ ‎【解析】注意从有学术理想、个性追求、实践行动的角度分析原因,然后谈自己的启示。‎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二者结合的题目,注意先分析原因,然后谈自己的启示。‎ ‎2. 【2017届安徽合肥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必做题)(20分)‎ 钱玄同:真的猛士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 投稿。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 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 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 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 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四十,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钱玄同一生狂放不羁。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 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五四”前夕,钱玄同经常到鲁迅住处劝说周氏兄弟投稿,如果没有这个机缘,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不会出现鲁迅的名字了。‎ B.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钱玄同与刘半农分别站在新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改革派取胜。‎ C.钱玄同的刚猛有时有些偏执,如“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等语,无论从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是过激的言论。‎ D.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40岁时,就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E.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答案】AE ‎【解析】B项将钱玄同和刘半农扮演的角色说反了;C项“都是”不当;D项是他与朋友们一起准备挽联等。‎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选项E考核手法,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其中BCD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6分)‎ ‎【答案】①成功劝说周树人为《新青年》撰稿,使周树人成为新文化的主将;②提倡白话文,打到孔家店,在作文、标点、数字、纪年、书写方式方面提出新见解,是中国文化改革的首倡者;③与刘半农上演双簧戏引起关注,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仗。(解答本题要从原文找到题干涉及的信息区域,然后分析概括出传主的相关事迹。每点2分。)‎ 起关注的角度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通过题干看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语段,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成功劝说周树人为《新青年》撰稿、提倡白话文、与刘半农上演双簧戏引起关注的角度进行概括。‎ ‎(3)传文写了钱玄同许多刚猛的表现,为什么最后写他惧怕刘半农家里的黑狗?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①这样写使人物性格更加完整。文章主要表现钱玄同刚猛的性格,在这里又表现了他柔弱的一面,刚柔集于一身,体现了人的性格的丰富性。②这样写更富有情趣。钱玄同在大事上刚猛,而在日常生活中却又这般柔弱,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解析】注意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进行分析,结构注意和上下文的关系,内容注意突出传主的品质。‎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注意文本的性质是人物传记,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品质;形式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靠头的作用时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升华主旨。还要考虑表达方式的转换手法有抒情、议论的色彩。‎ ‎(4)钱玄同被誉为“真的猛士”,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从“思想”“性格”“行为”中任选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①爱国思想,民族责任感(思想上)。他认为新的思想文化才是拯救民族的根本,从而担任《新青年》编辑,找周树人等人约稿,并站在新文化运动前列,积极推进中国文化重大改革。②看淡生死(性格上)。钱玄同体弱多病,早把生死置之度外,40岁就做好离世的准备,因而他有足够的的勇气与顽固派作斗争。 ③喜好读书严谨治学(行为上)。他最大的爱好便是逛旧书肆,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他对自己所写的讲义反复修改仍不满意。他的这种读书治学的态度使他成为时代的先驱。‎ ‎【解析】注意首先选取两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运用文中的内容印证这两个观点。‎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