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文学类阅读之小说-2017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3文学类阅读之小说-2017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解析版)

www.ks5u.com 专题03文学类阅读之小说 ‎2017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 ‎☞基础勤梳理 名篇名句不离口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 , , 。‎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 , , , 。‎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 , , 。‎ ‎5.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 , 。‎ ‎【答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易错成语勤温习 ‎96.前不久微软的盖茨先生访问中国并推出“维纳斯”计划,这在我国信息产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盖茨先生访问中国并未引起纠纷或乱子) ‎ ‎97.湖北淮乡,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应骗取扶贫资金的报道,令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是赞美之词。) ‎ ‎98.对外国来讲,京剧舞台上那种木头刀枪稀松一碰,口中一吆喝就打了一仗,简直不可理喻。(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固执或愚蠢。这里当作了“不可理解”。) ‎ ‎99.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东道主日本队小组赛在2:1领先的大好形势下,被比利时队反戈一击,扳成平局,失去了到手的三分。(反戈一击,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不是“反击”。) ‎ ‎100.申花队主教练墨里西被摄像机和话筒包围了,他振振有词:“这是场很难打的比赛,我们拼到了最后,最终取得了胜利。”(振振有词,说得似乎理直气壮,贬义。不能理解为理直气壮。) ‎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水 经典素材:‎ 一个独行于沙漠上的人的食物和水都用光了,茫然中发现一幢废弃的小屋。这是一间不通风的小屋,在屋子的一角竟然有一座抽水机。他兴奋地上前抽水,却发现一个用软木塞堵住的瓶子。一张泛黄的纸条贴在上面:你必须用水灌入抽水机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离开前,请再将水装满。他内心交战起来:万一倒进去水,抽不出来……最后,他决定冒险。将瓶水倒进抽水机,水果然流了出来。他将水喝足,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塞好木塞,在瓶子的留言后接着写自己的话:相信我,真的有用。‎ 时新素材 ‎19世纪中叶美国加州涌如一匹狂热的淘金者。17岁的小农夫亚默尔也是其中一员。但淘金梦是美丽的,生活却不向们想象的方向发展,很多人因生活艰苦、水源紧缺而葬身加州淘金场。小亚默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发现黄金,反而被折磨得要死。看着水袋里的水一天天减少,他转念一想,还不如卖水呢。于是他放弃了淘金,专心卖水。遭到别人的不解与鄙视,说他心无大志,赚种蝇头小利。他不为所动。后来淘金者都空手而归,只有他,亚默尔因卖水赚到几千美圆的可观财富。‎ 清词丽句背一点 ‎1.人生像是在海上航行,我们自己是一叶叶的孤舟。难得海上没有风浪,而在风浪之中,又难得有人真的能来帮助我们。‎ ‎2.生活就是海洋,只要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3.生活是不平静的,随时都能掀起风浪,考验着你的意志,锻炼着你的性格,只有勇敢的人才会搏浪前行。‎ ‎4.要坚强,要勇敢,不要让绝望和庸俗的忧愁压倒你,要保持伟大的灵魂在经受苦难时的豁达与平静。‎ ‎5.不怕山高路远,就怕意志不坚。(中国谚语)‎ ‎6.有坚强的意志,才有伟大的生活。(英国谚语)‎ ‎7.我们度过的极为短暂的一天,是两条巨川的汇合处:它源于太古,奔向遥远的未来。‎ ‎8.知识好像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丹麦谚语)‎ ‎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热之交,甘若醴。(《庄子》)‎ ‎10.爱情的美,不是盲目的信仰,也不是无休止的歌唱。他的美是原野的沃土,初春的萌芽,淙淙的溪水,奔腾的浪花……‎ ‎☞技能再提高 一、相关知识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2.小说的情节结构:顺序、倒叙、插叙、伏笔和照应。‎ ‎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4.小说巾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 二、命题角度及答题技巧 ‎(一)情节角度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l、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于:抓住场面(如《祝福》中“祭神”的场面和鲁四老爷书房的布置);寻找线索(如《祝福》“祝福”和“我”);理清小说的结构(如《祝福》中倒叙的运用)。‎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如《祝福》中“祥林嫂”和鲁四老爷、婆家的冲突,“我”的内心的冲突);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常见题型: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内容概述+内容作用+结构作用。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起线索作用;埋下伏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3.评价情节安排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就开头结尾来说行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如《祝福》首尾交代“祝福”场面的情节)。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如《项链》)。‎ ‎4.解题技巧 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如《祝福》中“祝福”“祥林嫂的遭遇”“我的见闻和内心”成为连接文章的故事情节)。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如《祝福》中祝福的场面、鲁四老爷、柳妈的吓唬,街上老女人的询问等情节对祥林嫂的人物的塑造的作用)。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如《祝福》中祝福的场面突出封建礼教盛行,神权至上的社会,反应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如《祝福》中倒叙的运用,“我”这一暗线的设置)。‎ ‎(二)人物形象角度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1.常见题型: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3.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以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侧面等描写为切入点来分析方法并点出其作用,常用语就是“通过以上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某某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某某情感。‎ 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全文阅读,首先看文中有无对其人性格特征直接概括的词语,如乐观向上,自私等;然后要根据针对其人的描写和情节,来概括人物在其中所体现出未的性格特征。‎ ‎4.在答题时要对性格特征进行归类整理,使答案更加清晰。对内与对外分开,正面与反面分开,前期与后期分开等。概括人物形象题与概括性格特征类似。不过人物形象试题在答题模式上常采用以下形式:一般要首先加以概括,然后在分词在文中找到体现点。小说塑造了一个(或A是一个)abcd的人物形象。“……”可见其a;“……”可见其b;‎ ‎5.对文中人物或人物的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本题一般情况下属于主观开放性题目,很能拉开差距。‎ 对此,一般可从以下四方面把握: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 分析人物时还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通过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来分析人物性格。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在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然后结合小说情节、人物描写来分析观点。‎ ‎ (三)环境角度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1.常见题型: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2.环境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的发展;象征暗示作用。对比烘托,也叫比衬。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 ‎3.对于要求“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一定要明确写作对像或主体,充分利用写作技巧,力争语言生动形象,要符合小说整体的氛围特点。‎ ‎ (四)主题角度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1.主题的概括: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2.主题思想常见题型: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3.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设置了悬念;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尤其注意高潮和结局,矛盾双方的结局: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注意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角度给小说定性,是悲剧性的、喜剧性的还是悲喜交加的。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五)技巧角度 小说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主要有三种: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或者说表达技巧、艺术特色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到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或句式灵活,富于变化)、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用词准确而形象(特别注意动词的使用)、词语主富而多样、语言幽默风趣或清新自然质朴等,巧妙使用技巧,形象生动;使读者能感受到哪些艺术审美情趣。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 ‎1.表达方式。‎ 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问)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人,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捕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特别注意,如果是对景物的描写,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描写角度。‎ ‎2.常见技巧的使用 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六)语言角度 ‎1.题目类型 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此时一定要充分理解词语的本来义和其在文中的临时义,结合作者情感和主题来分析,此时该词的意义。如 ‎“我将吞咽这大好春色”,吞咽就应该是指尽情欣赏美好春光的意思。‎ ‎2.解题思路:一是瞻前顾后,结合义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日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使用了……手法,写了……,表现了……‎ ‎3.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答题句式与诗歌鉴赏同。‎ 与题目照应是常常要用的作用。‎ ‎(七)题目角度 ‎1.题目的作用:设置了悬念。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思维技巧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这一定义告诉,首先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在赏析小说时,一定要考虑这三个方面。比如下面两种题型。‎ ‎(一)小说中交待某一段情节有什么作用?‎ ‎1.根据小说定义,小说三要素中人物是中心,所以在这一段情节中首先塑造了人物形象的某一特点。‎ ‎2.根据小说定义,小说三要素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这一情节对反映小说主题起到了作用。‎ ‎3.根据小说定义,小说的完整的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小说的这一情节是完整情节的一部分。所以这一情节会和上下文情节构成一定的关系,例如:为下文做铺垫,推动下文情节发展,与上文或下文形成对比等。‎ ‎(二)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根据小说定义,三要素的中心是人物,所以环境(自然环境)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烘托作用。‎ ‎2.环境描写与情节的关系: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贯穿全文情节,是全文的线索。‎ ‎3.根据小说定义,小说三要素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环境描写对反映小说主题起到了一定作用。‎ 总之,问到某一要素,一定要全面地关注它和其他要素的关系。‎ ‎☞基础提升练 ‎1.【2017届海南中学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清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丈夫以唱代说,出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已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对阿婆遭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B.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C.小说以“清名”为题,一方面是对徐阿婆两次清名情节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一个“清”字贯穿全篇。‎ D.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 E.阿婆的丈夫靠“说春”‎ 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看中清名的性格让人敬佩。‎ ‎(2)文中多次写到“我失语”,“说不出话来”等,这样写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3)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6分)‎ ‎(4)文中的“我”由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的形象,联想到了“朝圣者”与“独行侠”。对此,有人认为自然合理,也有人认为矫情做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案】‎ ‎(1)B3分,D2分,A1分 ‎(2)①表现“我”对徐阿婆的同情、钦佩与敬重;②以“我”的反应,衬托徐阿婆遭际之不幸、个性之顽强及对清名之重视;③“我”的反应渐次强烈,反映徐阿婆随境遇之蹙迫,其志弥坚,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我”是一个善良的、有同情心的、正直的、善于反省的知识分子形象。①善良、有同情心。“我”听说徐阿婆的故事后,主动提出帮她还剩下的钱,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人。②善于反省。当“我”听到徐阿婆说人的一生如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时,羞愧了。结尾处也有“我之羞愧,因亦如此”,这些地方都表明“我”是一个善于反省的人。③正直。当“我”听到副县长的所作所为时,一时无语,可见“我”对他的做法持否定态度,所以说,“我”是一个正直的人。‎ ‎(4)观点一:认为自然合理。①徐阿婆对清名的追求,就如朝圣者朝圣时的虔诚与忠实的心情;②在当今社会徐阿婆对清名的“另类”追求,颇有独行侠“独行”的意味;③联想自然巧妙,更好地塑造了徐阿婆坚守清名的人物形象。‎ 观点二:认为矫情做作。①徐阿婆不过是山区的一位老妪,如此联想,过分拔高人物;②徐阿婆还钱本身与清名未必相干,这与朝圣者与独行侠所坚守的理想信念尚有距离;③徐阿婆对清名的坚守有点执拗,如此联想,显得做作。 ‎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细腻的笔触”有错;D项语句理解有误,“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没有依据;A项“表达了同情和感伤”不完全对,还有钦佩、羞愧。‎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作用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此题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内容又可以从表层内容和深层内容思考。“我”作为线索性人物,对塑造徐阿婆的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表现“我”对徐阿婆的情感态度;借“我”的心理和言行间接表现徐阿婆的人品和追求;从侧面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注意从不同角度分点作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分析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如本题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内容又可以从表层内容和深层内容思考。“我”作为线索性人物,对塑造徐阿婆的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表现“我”对徐阿婆的情感态度;借“我”的心理和言行间接表现徐阿婆的人品和追求;从侧面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注意从不同角度分点作答。‎ ‎(3)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我”是一个善良的、有同情心的、正直的、善于反省的知识分子形象。然后分条概括。‎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如本题善于反省。当“我”‎ 听到徐阿婆说人的一生如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时,羞愧了。结尾处也有“我之羞愧,因亦如此”,这些地方都表明“我”是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涵,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本题首先要明确观点。如认为自然合理。徐阿婆对清名的追求,就如朝圣者朝圣时的虔诚与忠实的心情;在当今社会徐阿婆对清名的“另类”追求,颇有独行侠“独行”的意味;联想自然巧妙,更好地塑造了徐阿婆坚守清名的人物形象。‎ ‎2.【2017届河南鹤壁高中高三上第二次段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教授 ‎【美】兰斯顿·休斯 七点整,一辆大型轿车在布克蒂华盛顿旅馆前面停了下来,一个穿制服的白人司机从车里走了出来,向大门走去,打算向服务台询问有没有一位名叫布朗的黑人教授住在这里。其实这位教授正坐在门厅里。 ‎ 司机一进来,教授就迎了过去。“是钱得勒先生的汽车吗?”他带点踌躇地问道。“对,先生,”白人司机对这位穿戴整齐、身材矮小的黑人说,“您是布朗博士吗?”“我就是。”教授微笑着稍稍欠身说。司机给布朗博士打开了临街的大门,他们上了车。汽车驶过一条长长的黑人街。坐在轿车里的教授对于黑人区的大街总是呈现同样的低劣的、讨厌的景象感到很遗憾。教授移开了目光不再去看这种又贫穷又邋遢的典型黑人大街的令人不愉快的情景。 ‎ 钱得勒一家在中西部和南方都很有势力,是美国巨富之一。现在这位钱得勒先生和他的夫人,就要邀请布郎教授到他们的住宅来吃晚饭。 ‎ 教授坐在这辆又宽大又暖和的轿车里,在美丽的林荫大道上迅速地前进,黑人贫民区已经远远地落在他们后面了。 ‎ 教授叹了口气,望着汽车外边宽广的草地和好看的住宅,这些住宅里面住的都是白人。过了一会儿,汽车转进一条郊区道路,只见一些吊着常春藤的围墙,修得很整齐的灌木,还有黄杨木等,这些都表明这里不仅仅有住宅,还有庞大的庄园。不久,汽车穿过充满了喷泉和树木的园林,开到了一座像旅馆一样大的私人住宅前。一盏挂在高大门廊上的巨大吊灯,散发出柔和的光线,直照在轿车镀有铬合金的黑色车身上。白人司机跳下车来,恭恭敬敬地为黑人教授把车门打开。男管家领着教授走进一间大客厅。 ‎ 这时钱得勒先生和他的夫人走上前来,一一同教授握了手。他们又介绍了另一位将和他们一起进晚餐的客人布尔威克博士。 ‎ ‎ “很高兴认识您,”布尔威克博士说,“我跟您一样,也是社会学家。” ‎ 男管家送来一大银壶雪利酒。他们都坐下来,开始有礼貌地谈了起来,布尔威克博士开始问起布朗教授的那本书——《偏见的社会学》,问他认为黑人问题是否能有解决的一天。 ‎ 布朗博士亲切地说:“我们是在前进。”这句话是他经常说的,虽然他老是感到自己是在说谎。 ‎ 布尔威克博士说:“没有一所为黑人办的大学——虽然这儿的人口有将近百分之四十是黑人。我们又不能把他们当作本校学生收下。这个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太不幸了。” ‎ ‎ “确实,确实。”钱得勒先生说,“但是,等你们黑人有了发展——我们希望他们将来有所发展,我们委员会计划帮助他们发展——那时候他们的系将由像您这样的人来主持。” ‎ ‎ “您说得很对。”布朗博士圆滑地答应着,他想到他们会捐赠一个社会学的讲座,他自己将成为讲座的第一任教授,也许每年可以收入一万元。但是他的脑子里忘不了刚才坐车经过的黑人区大街,满街的肮脏、悲惨景象,还有那热水总是冰冷的只住黑人的旅馆,那个他讲课的黑人教堂,以及其他所有隔离黑人、歧视黑人的待遇——从来就没有对黑人有过平等的待遇!‎ ‎ “饭已经好了。”男管家说。 ‎ 他们站起来,走进餐厅,边喝汤边轻松地交谈。 ‎ ‎ “您的《偏见的社会学》,”布尔威克博士说,“在结束处有一段话是我非常赞成的。” ‎ 布朗博士不住地点着他的黑脑袋,心里想的却是有一年一万元的收入,夏天他可以把他的一家带到南美洲去,在那儿他们就可以有三个月的时间不当黑人。‎ 钱得勒说:“现在我们再谈谈您的学院——大学吧,我相信您称它为大学。要使它成为第一流的大学,您需要的是?” ‎ ‎ “我们需要”布朗博士说起来了。眼前来了黄金机会,这工作可能变成一年一万元的职位,他本人可以有足够的钱,至少能带领他的一家到南美洲去旅行,在那里他们就可以不当黑人了。“我们需要,钱得勒先生。” ‎ 布朗博士的小学院所需要的东西在钱得勒夫妇的眼里都算不上一回事。布朗博士这种明智的、稳健的提出要求的方式使钱得勒夫妇的慈善心肠大为高兴。在适当的时候布朗博士起身要走了。汽车叫来了,他与布尔威克博士和钱得勒夫妇一一握手。这些白人对布朗博士感到满意,于是他们就鞠躬送别。‎ ‎(有删改)  ‎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中的钱得勒夫妇对黑人布朗教授极其尊重,因而专门派了一位穿制服的司机准时到达旅馆去接布朗教授用晚餐。 ‎ B.布朗教授坐在车上经过黑人区的时候,看到黑人区的景象感到很遗憾,这是因为他自责没有为黑人种族争取应有的权力和地位。 ‎ C.小说在塑造布朗教授这个人物形象时,揭示了他的自私、虚伪和软弱,让读者在冷冷的轻蔑中又分明感受到一种沉重。 ‎ D.小说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从正面突出了钱得勒先生的形象特点,又通过对其居住环境的描写从侧面说明了钱得勒先生的身份和地位。 ‎ E.这篇小说里没有大肆渲染的夸张,没有反差强烈的脸谱,更没有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在冷静客观的叙事中蕴含着深刻的主旨。 ‎ ‎(2)小说的第二段是如何刻画布朗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指出三处并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说布朗这个人物形象是十分矛盾的,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 ‎【答案】(1)CE ‎ ‎ (2)①“司机一进来,教授就迎了过去”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布朗教授行动快捷,折射出他迫不及待地主动趋迎的心态。②“‘是钱得勒先生的汽车吗?’他带点踌躇地问道”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布朗教授语言犹豫,揭示了他面对白人时的胆怯和自卑。③通过对人物一“迎”一“问”的简单勾勒,透视出布朗教授被遮掩着的整个灵魂,既简单又含蓄,既直观形象又内蕴丰富。‎ ‎(3)①黑人和白人居住环境的对比。“又贫穷又邋遢的典型黑人大街”,与白人那边“宽广的草地和好看的住宅”构成对比,显示出不同种族在物质形态上的强烈鲜明的反差。②布朗教授的头衔和地位的对比。布朗是教授,和布尔威克博士一样是社会学家,但布朗在他们面前却唯唯诺诺。他的“教授”“社会学家”的头衔,与他在这个社会所处的可怜地位构成对比,丰富了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现状。③布朗的身份与他的表现的对比。布朗教授是黑人社会学家,本应为黑人谋福利,但他却自私自利,在与钱得勒等人交谈时一心想着“一万元”等私利。‎ ‎(4)同意。理由:①布朗教授去见钱得勒夫妇是为黑人学校寻求帮助,看起来是在为黑人谋福利,但他的内心却只想为自己谋福利,虚伪、自私。②他既贪恋已经获得和将要获得的比同肤色大多数人要优越的社会地位和物质享受,又不断地为黑人在这个国家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感到气恼和痛苦。③‎ 他渴望清除种族歧视,对穷苦黑人的可悲处境怀有同情,但又对斗争的前景信心不足,向现实妥协。赋分要点:给出观点得1分;理由答对1点给2分;结构规整可得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A项从小说开头来看,钱得勒夫妇对布朗教授是有一定尊重的,但从全文来看,钱得勒夫妇内心对黑人还是存在歧视的。B项“这是因为他自责没有为黑人种族争取应有的权力和地位”说法错误,布朗教授此时并没有自责心理,而是对黑人区的景象感到厌恶。D项小说没有对钱得勒先生的“心理”进行描写。所以选CE。‎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结合着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例如,“司机一进来,教授就迎了过去”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布朗教授行动快捷,折射出他迫不及待地主动趋迎的心态。以此类推,再结合着具体语句从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例如本题,小说在刻画布朗教授时,就分别采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来塑造布朗教授的人物形象。‎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小说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根据对小说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找出三处运用对比手法的语句,然后再结合着对比的一般性作用分析作答。例如,“又贫穷又邋遢的典型黑人大街”,与白人那边“宽广的草地和好看的住宅”构成对比,显示出不同种族在物质形态上的强烈鲜明的反差。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探究小说主人公矛盾心理的探究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布朗教授是否是矛盾的,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联系小说中有关布朗教授的具体言行举止等描写进行阐述,只要符合小说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探究题不仅题型开放,而且连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要求。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例如本题,小说中的主人公布朗教授的确存在矛盾的地方,所以,考生若同意题干的观点也是可以的,但分析时,要结合着小说中能体现布朗教授矛盾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例如,布朗教授去见钱得勒夫妇是为黑人学校寻求帮助,看起来是在为黑人谋福利,但他的内心却只想为自己谋福利,虚伪、自私。考生只要能多概述几个类似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3.【2017届黑龙江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2分)‎ 丑 兵 莫 言 七六年冬天,排里分来几个山东籍新战士,除王三社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儿。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我刚提排长,意气洋洋,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我不但在各方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可偏偏来个丑八怪,大煞风景。 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的姓“郭”字读成“狗”字。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 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稍有空闲,就拉着丑兵问:“哎,老卡(卡西莫多),艾丝米拉达没来找你吗?”丑兵既不怒,也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 有一天中午,全排正在吃饭,小豆子他们对着丑兵笑,我瞅了丑兵一眼。真没想到,这位老先生竟然戴了个脖圈!这是什么脖圈哟!黑不溜秋,皱皱巴巴,我撇了撇嘴,转过脸来。小豆子看到我的脸色,端着饭碗猴上去。“哎,老卡,”小豆子指指丑兵的脖圈说,“这是艾丝米拉达小姐给你织的吧?”丑兵的眼睛里仿佛要渗出血来,他把一碗豆腐粉条扣在了小豆子脖子上,小豆子吱吱哟哟叫起来了。‎ 我把饭碗一摔,对着丑兵就吼道:“把脖圈撕下来!你也不找个镜子照照!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解开领扣,仔细地拆下脖圈,装进衣袋,嘴里嘟哝着:“脖圈是俺娘给织的,俺娘五十八了,眼睛不好……”他抽抽搭搭地哭起来,两个肩膀一个劲地哆嗦。大家把责备的目光投向小豆子,小豆子低下了头。‎ 丑兵要求到生产组喂猪,连里同意了他的请求。三年过去了,我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又和丑兵打起交道来了。‎ 七九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连里召开动员会,抽调一批老战士上前线。刚开过动员会,决心书、请战书一摞摞地堆在连部桌子上。下午,我到猪圈去,想看看这个全连唯一没写请战书的丑兵。丑兵正在给一只老母猪接生,浑身是脏东西,满脸汗珠子。看着他这样,我原谅了他。‎ 晚上,支委会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丑兵闯了进来。他浑身湿漉漉的,赤脚穿着一双沾满粪泥的胶鞋,帽子也没戴,一个领章快要掉下来。他说:“请问连首长,像我这样的丑八怪放出的枪弹能不能打死敌人,扔出的手榴弹会不会爆炸?”丑兵眼睛潮乎乎地说,“我长得不好看,但我也是解放军战士!我也要上前线!”‎ 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开完欢送会,我思绪万千,向丑兵住的房子——猪圈旁边一间小屋里走去。见我进来,他慌忙站起来连声说:“副连长,快坐。”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喂好的小猪抱进一个筐子里:“这头小猪生下来不会吃奶,放在圈里会饿死的,我把它抱回来单养。”他沉吟了半晌说:“副连长,不打出个样来,我不活着回来。我要求来喂猪是看好了这间小屋,它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两年来,我读了不少书,并开始写一部小说。”他把一叠手稿递给我,我翻看着,从那工工整整的字里行间,仿佛一个憨拙的孩子沿着红高梁烂漫的田间小径走过来。‎ 几个月后,电台上、报纸上不断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我希望能听到或看到我的丑兄弟的名字,他的名字始终未出现。‎ 终于,小豆子来信了。他左目已瞎,右目只有零点几的视力,他向我报告了丑兵的死讯。‎ 我和三社并肩前进,不幸触发地雷,我眼前一黑,倒了下去。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被人背着慢慢爬行。我问:“你是谁?”他瓮声瓮气地说:“老卡。”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应。后来,他越爬越慢,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我拼命地呼叫:“老卡!老卡!”他终于说话了,伸出一只手让我握着:“小豆子……不要记恨我……那碗豆腐……炖粉条……”他的手无力地滑了下去……‎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有删改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郭排长看不起丑兵,小豆子他们嘲笑丑兵,丑兵王三社就自暴自弃,迫不得已向连里要求到生产组喂猪,最后连里批准了他的这一要求。‎ B.丑兵原谅了曾嘲笑过他的小豆子、郭副连长等人,主动请缨,获准参战,为救战友,光荣牺牲,使读者对丑兵不觉产生无限深沉的感怀和崇敬之情。‎ C.小说中的“我”对丑兵的态度经历了厌恶、愧疚、惦念、感动几个心理过程,“我”渺小的形象与丑兵的高大形象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D.小说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和富有特色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主动请战的情节就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丑兵参战的决心。‎ E.这篇小说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歌颂了以丑兵为代表的当代最可爱的人,语言活泼,运用比喻修辞,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富有表现力。‎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丑兵”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3分)‎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4分)‎ ‎【答案】(1)EB(选E给3分,B给2分,D给1分,选A.C不给分)‎ ‎(2)①朴实憨厚,胸怀博大。(面对新排长的歧视、战友的奚落,他不怒也不骂,甚至被叫为卡西莫多也不介意,还自称“老卡”;他以博大的胸怀,原谅了曾嘲笑过他的小豆子,郭副连长等人)。②为人热情,做事认真。(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要求调到生产组喂猪,工作上尽职敬业,不怕辛苦)。③富有理想,爱国勇敢。(当连里讨论参加对越自我反击战的人选时,他主动请缨,上前线打击入侵者。受到战友们的歧视,但是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在养猪场读书写作;在战场上为救小豆子而牺牲。)(每一点1分)‎ ‎(3)示例1:我不认为最后一段多余。理由:①表现人物:通过小豆子的叙述,得知丑兵是为了救小豆子而牺牲的,更加突出了丑兵的形象,使读者全面了解这个人物。②照应情节:丑兵临终前请求小豆子原谅,交代两人矛盾的最终解决,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合理。③结构完整:最后一段交代人物最终结局,细节详细真实,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④凸现主旨:丑兵不丑,他拥有美好的品德。真正的丑,并不在人们的脸上或身上,真正的丑只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每一点1分)‎ 示例2:我认为最后一段是多余的。理由: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应该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不宜太多太实。②从情节结构看,上一段已交代了情节发展的结果,丑兵牺牲了,最后一段没有特别情节需要,可去掉。③从主题表现看,去掉之后,不影响主题的阐述,戛然而止会留有余韵,耐人寻味。④从人物形象看,前文对丑兵的性格已有充分表现,结尾补充战场救助细节,再提之前两人矛盾,显得做作多余。(每一点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自暴自弃”不正确,他这样做是为了有一个读书写作的环境;C项不是“鲜明的对比”应是衬托,而且我也不是“渺小”的形象;D项不全面,还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面对新排长的歧视、战友的奚落,他不怒也不骂,甚至被叫为卡西莫多也不介意,还自称“老卡”;他以博大的胸怀,原谅了曾嘲笑过他的小豆子,郭副连长等人”,可见其朴实憨厚,胸怀博大。‎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分析,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而本题只要简要答出盲人性格特点就行。‎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小说句段安排的题目,本题要求分析最后一段是否有画蛇添足之嫌,答题时要理解结尾段的内容,然后从表现人物、情节结构、主题方面分析其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此题的语段在文章的结尾,分析时关注其和文章的主旨的联系。‎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4.【2017届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大金做寿前 乐天 大金今年五十岁,准备做一次酒席,并且想做得大一些,农村称为“过大生”。‎ 大金是市里的电工,一年中回家的日子少之又少。‎ 大金活了五十年,从没有给自己过过一个生日,唯一一次过生日恐怕是在他满岁时。‎ 大金向公司请了几天假,提前几天就回老家了,因为还要挨家挨户去邀请左右邻里和亲戚。儿子顺民也向医院请了几天假,和父亲一起回家来。顺民步入社会五年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也就需要他的参与,这次父亲的寿辰也一样,他作为儿子,更该他到处去张罗。‎ 做寿的前一天,大金父子就来到了镇上的场口。‎ ‎“大金,听说你快‘狗过桥’了,怎么样?来点肉?”大金父子还未走到场口,就传来粗犷的大汉的声音。这个大汉叫朱强,是镇上一个卖猪肉的,人们都叫他“老朱”,有“老猪”的意思。农村人管过生日叫“狗过桥”,但从何而来就不知道了。农村人一有较为体面的事周围的人都知道了,这不,大金刚出现在老朱的眼里老朱就喊起来。‎ ‎“老朱,我这丁点小事,叫你都知道了。”话语中满不在意,可大金的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来点,来点。老朱,你知道我,实在,给我来些好肉,可要把客人给招待好了,你可别给我那些筋筋洼洼的。还有,八九桌人,你可别多割,后天我就得走,买多了就浪费了。你帮我割好,我等一下来拿。”卖肉的人都喜欢给买肉的多割,别人说一斤,他们一般都会多割个半斤到一斤,巴不得早点卖完,早收工。这都知道。‎ ‎“放心,都是熟人,不会整你。”老朱看见顺民,“哟,大金,这是你儿子吧!听说毕业几年了啊,该你享清福了。”‎ 大金只是笑笑。‎ 头一天晚上,村子里总有些人家会谈说第二天大金做酒席的事。这是农村人的习惯。‎ 晚饭桌上,张富贵的老婆秀芳问张富贵道:“富贵,你给大金提什么东西去了?”农村人做寿的习惯是附近的客人会在头一天将礼和红包给做寿的人。‎ ‎“我就提了两瓶酒,买了一圈火炮,还拿了一百块钱。”富贵往嘴里刨饭。‎ ‎“你、你、你……你傻了嗦,拿这么多。五十块就行了嘛。”‎ 秀芳丢下碗筷,气急败坏地吼道。‎ ‎“你小声点,叫别人听到不好。拿这么多?去年咱儿子满十岁,人大金来咱家可是拿了两百块钱,还给儿子买了那么多东西。你怎么也不想想?我就知道你会说,所以我才只拿了一百块钱,给大金的时候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没想到就这样你还说。”‎ ‎“他来咱家,可是他没提酒,没提火炮啊。再说,你出这么多,明天我们只有三张嘴,哪吃得了好多,再说儿子又小,又吃不了多少。”‎ ‎“你这婆娘……”富贵懒得跟秀芳争吵,转身走出门去。‎ 李地林老两口子都是七十多岁了,只有一个儿子,可是因为在工地上干活摔下楼来就没了,老两口就彼此相依为命。大金每次回家,都会到老两口家里来唠唠,陪陪两位老人。有的时候回来正是农忙的季节,大金就会多待上几天,帮他们把粮食从地里收回家里再走。走的时候,总是会在他们的枕头下压上一百多块钱,不叫他们知道。‎ ‎“老头子,明天大金的事,咱们拿点什么去好?他前两天跟我说,叫我们什么也别提,钱就更别拿了,就去吃个饭就行了。我在想,不拿东西总归是不好的。”老太婆将饭从锅里舀到碗里。‎ ‎“这个事他也给我说了,叫什么都别拿。我想也不好,平时人对我们怎么样,咱心里都知道。我想拿钱他是肯定不会收的,刚才我已经去过了他家了。给他装了这两天要用的米,提了一只公鸡,装了五十个鸡蛋。他死活不要,我跟他说‘你不要的话,我跟你婶明天就不得来’,他这才收下。”老头子正在搞弄他的箩箩筐筐,还可以拿到镇上去换点钱。‎ ‎“大金这孩子,从小就命苦,苦了这么多年了。这下顺民大学毕业了,他总该松活一点了。家里的那只大兔子你该一起提给他,反正我们也吃不了。”老太婆将饭菜端到桌子上。‎ ‎“老婆子嘞,我只有两只手,我又没有三头六臂,哪拿得下那么多。再说,我要再拿,大金那孩子真的不会要了。”‎ 金水生就是大金的大伯。水生老汉在村子里有一个店铺,卖杂货的,儿子在县政府工作,所以家里经济尚为宽裕。‎ ‎“老婆子,我给大金拿了一圈火炮,还拿了六百块钱,希望他在走向六十岁的路上六六大顺、事事如意。可别像以前那样苦了。”水生吃完饭正在喝别人送的茶。‎ ‎“是啊!大金是苦了几十年,好的日子就要来了,可惜的是顺民妈没办法享了。”水生媳妇洗着碗,“大金爸死后,理应由我们养他,可是他又不肯,脾气倔,谁说也不听,一心要搬回去。可怜的孩子,那么小就要独自担家。我以前看他那样子,挺心疼的。”‎ ‎ ……‎ 天上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洒下金黄色的光粒,落在树枝上、草地上、地面上……繁星点缀着无云的天空。黑夜不黑。夜晚的鸟也不停歇,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大金睡着了,嘴角上扬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通过大金积极准备做寿及村里人的不同反应,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众生相,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人情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B.小说人物众多,描写了不同人物对大金做寿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在有限的篇幅中更丰富地表现人物。‎ C.小说构思独特,不同场景之间的切换使得作品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给读者留下很多想象空间。‎ D.作为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小说在语言设计上颇具匠心,叙述语言直白简练,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具有地域色彩。‎ E.小说结尾处的环境描写,洗练、生动,既再现了农村夜晚的惬意,也映衬出人物的活动场景,同时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 ‎(2)做寿的大金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村里人一直说大金“苦”,你知道他受过哪些“苦”吗?小说这样叙述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大金“嘴角上扬”的睡去,有人说,这是大金辛劳大半辈子后得到幸福的欣慰;有人说,这是大金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说出你的理由。(8分)‎ ‎【答案】‎ ‎(1)E(3分)B(2分)D(1分)‎ ‎(2)①忠厚实在。大金挨家挨户邀请亲戚朋友,反复嘱咐老朱提供的肉既要好又不要浪费。‎ ‎②善良淳朴。对于李地林老两口这样的不幸人家,大金每次回家不仅悄悄地从物质上帮助他们,更是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极大的抚慰。‎ ‎③独立坚强。大金拒绝亲戚的帮助,从小独立生活,后又一人将儿子抚养成人。(每点2分,共6分。)‎ ‎(3)一、①大金从小父母双亡,独立生活②妻子早逝,独自抚养儿子成人;③为养家糊口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二、①突出人物形象,表现大金坚强乐观的性格特征。②衬托出人物对苦尽甘来之后的幸福的珍惜。③凸显主题,通过写人们对大金“苦”的同情,表现了农村淳朴的人情。(每点1分,共6分。)‎ ‎(4)示例:我认为大金是欣慰的睡去。①从人物命运和个性来看,大金自尊自强勤劳善良,操劳半生;而今经济条件较为宽裕,儿子成才孝顺,亲戚邻里和睦,可谓苦尽甘来。②从情节结构来看,从场口买肉到村民夜议,都为大金明日寿宴的完满做了铺垫。“嘴角上扬”地睡去是对今后生活的期待,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③‎ 从主题上看,小说通过大金做寿的故事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淳朴,呈现出人与人交往的真诚,大金欣慰地睡去形象地表现了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观点明确,理由至少3条,并要结合文本分析,共8分。)‎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小说的主要任务。作答此类题,要注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是大金自己的所作所为,侧面应结合文中村民们对大金的叙述来整理概括。比如对于李地林老两口这样的不幸人家,大金每次回家不仅悄悄地从物质上帮助他们,更是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极大的抚慰,体现了大金善良淳朴的性格特点。大金拒绝亲戚的帮助,从小独立生活,后又一人将儿子抚养成人,体现了大金的独立坚强。‎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1.分析人物形象:①关注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提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刻画人物的手法:①正面、直接描写,如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②对比、衬托或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或烘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小说情节作用一般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 ‎②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④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 ‎(4)【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研究性试题,答案比较开放,回答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要有理有据,言之成理即可。本题可以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主题的表现上来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典例拓展】探究人物的塑造意图 例:陈忠实《马罗大叔》:小说叙写马罗大叔烤包谷的举动很见匠心。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①使情节发展有波澜,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与前文的吼、哭、骂相映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加丰满。③通过“我”的感受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④突出体现人情美、人性美,使主旨更加鲜明。⑤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并使之产生阅读愉悦。‎ ‎5.【2017届湖南衡阳八中高三上实验班第三次月考】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洗 礼 【法】莫泊桑 男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农庄门前等候。五月的太阳把它明亮的光辉倾泻在开着花的苹果树上。苹果树周围,不断有雪片似的小花瓣撒下来,落入深深的草丛,草丛中蒲公英盛开如火,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 一只乳房饱满的大肚子母猪睡在厩肥堆边;一大群小猪在它周围转来转去,它们的尾巴像绳子似的卷曲着。‎ 突然间,在那些庄院的大树后面,响起了教堂的钟声,当当当,这微弱而又遥远的召唤在欢乐的天空里播送着。燕子像箭一样地掠过蓝色天空。牛圈的气味掺杂着苹果树甜蜜蜜的气息不时飘过。‎ 那些男人中间的一个转身对着房子喊道:“快点,快点,梅利娜,打钟啦!”‎ 他大约三十岁光景,是个魁梧的庄稼汉。他的父亲,一个老头儿,像橡树的躯干那样虬劲盘结,说道:“女人家总不肯早点准备好。”‎ 老头儿的另外两个儿子笑了,其中一个对刚才高声叫喊的大哥说:‎ ‎“去催催吧,波利特。不然到了中午也出不来。”那年轻人走进房子去了。‎ 这当儿,保姆在门口出现了,裹在白襁褓里的两个月的婴儿睡在她的肚子上。‎ 随后,那母亲也挽着丈夫的胳膊出来了。她长得高大壮实,才十八岁,气色红润,面带笑容。亲属都跟在后面出发了。‎ 保姆抱着怀里的小生命,小心地避开路上的水洼。老人们规规矩矩地走着。年轻人却想跳舞了,他们望着路边那些来看热闹的姑娘们。婴儿的父亲和母亲一本正经地跟在孩子后面,这孩子日后要在人世上代替他们,要继续他们的姓氏,当蒂这个姓氏在全区是有名的。‎ 现在可以望见有尖顶钟楼的教堂了,那钟声在召唤新生的婴儿第一次到天主的家里来。‎ 一条狗跟着他们。有人扔给它几颗糖杏仁,它就围着人欢蹦乱跳。‎ 教堂的门敞开着。神父正在祭坛前面等候。他是个高个子、红头发的年轻人,瘦而结实,也姓当蒂,是孩子的叔叔,孩子父亲的另外一个兄弟。‎ 他按照仪式给他的侄子施了洗礼。‎ 洗礼完毕,这一家人在门口等着神父脱掉祭披又上路了。现在大家走得很快,因为心里惦记着那顿饭。保姆对走在旁边的神父说:‎ ‎“喂,神父先生,你肯不肯替我抱抱你的侄子,让我活动一下。”‎ 神父接过孩子。孩子的白衣裳衬在黑道袍上,像一大块挺耀眼的斑迹。虽然孩子并不重,可是他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所以感到很窘。大家都笑起来,一位老奶奶远远地问道:“你是永远不会有这么个小东西了,你说,你就不难过吗?”‎ 神父没有应声。他大步走着,凝视着这个蓝眼睛的婴儿。‎ 那父亲嚷着说:“我说,神父,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接着大家就像庄稼人平素那样开起玩笑来了。‎ 从坐上饭桌起,那种乡俗的笑闹就像一阵暴风雨似的开始了。另外两个儿子也快要结婚,他们的未婚妻都在场,是特意请来一起吃饭的。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都是些粗话,把姑娘们说得满面通红吃吃地笑着;男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来。‎ 神父已经看惯了乡下人这种放纵的场面。他一直静静地坐在保姆旁边,用手指逗弄侄子引他笑。他就像从来没见过孩子似的,感到很惊奇。他若有所思、全神贯注地端详着他,带着一种心事重重的严肃神气,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慈爱。对这个脆弱的小东西,他哥哥的儿子,他产生了一种从来未曾有过的奇特、强烈而又带点忧郁的慈爱之情。‎ 他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他一心一意地望着这个孩子。他很想再把他抱在膝上。面对着这个人类的幼芽,他一直心里很感动,好像是面临着一种他从来没有料到的、言语无法形容的神秘,一种既庄严而又神圣的神秘,一种新的灵魂的化为肉身,生命肇始、爱情觉醒、种族延续和人类永远前进的伟大的神秘。‎ 保姆不停地吃着,神父对她说:“把他交给我,我不饿。”‎ 他把孩子又抱了过来。于是他周围的一切都不见了,变得无影无踪了。他的眼睛一直盯在那张胖嘟嘟的红脸蛋上。渐渐地那小身体的热气透过襁褓和呢子道袍,传到他的腿上,就如同一种非常轻柔、非常幸福、非常纯洁的抚爱,一种使他热泪盈眶的甘美的抚爱,一直透进他的心里。‎ 吃饭的人们越发喧闹起来。孩子被这种吵声吓得哭起来。‎ 那母亲站起来,把儿子抱到隔壁房里。几分钟后,她回来说,孩子在摇篮里睡得很安稳。‎ 喝咖啡的时候,已经天黑。神父早就不见了,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 后来,年轻的母亲起来去看看孩子醒了没有。她摸索着走进房间。可是一种奇怪的声音吓得她立刻站住。她回到饭厅,面色非常苍白,打着哆嗦把这件事告诉大家。男人们乱纷纷地站起来。那父亲端着灯,蹿了进去。‎ 只见神父跪在摇篮旁边,把头放在孩子的枕头上,正在呜呜咽咽地哭着。‎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以及两次写到教堂的钟声,这些细节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故事必然有一个出人意料的悲惨结局。‎ B.文中显示,“老头儿”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已结婚生子,另外两个儿子也快要结婚,他们的未婚妻也来参加“洗礼”后的宴会,还有一个儿子就是主持“洗礼”的神父。‎ C.小说写了农庄午宴,饭桌上“暴风雨似的”乡俗笑闹,“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都是些粗话”“男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来”,这些描写旨在表现农庄人朴素的生活和豪放的性格。‎ D.“神父接过孩子”,但由于他是一个神父,从未抱过孩子,所以“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感到很窘”;神父的父亲也跟他开玩笑说“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E.小说通过大量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神父看婴儿、抱婴儿时独特而复杂的感受,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也正是这个可爱的婴儿,唤醒了深埋在神父心底的人性之爱。‎ ‎(2)小说前三段所写“农庄”之景有怎样的特点?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的“神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题目是“洗礼”,但对“洗礼”却一笔带过,主要内容是写神父人性的觉醒,因此,可将题目改为“觉醒”。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1)答B得3分,答E得2分,答C得1分 ‎(2)特点:①植物五彩缤纷,动物充满活力;②氛围欢乐、美好、祥和;③充满生活气息。作用:与神父的生活形成反差和对比,为下文表现神父“人性的复苏”提供背景,创设氛围。‎ ‎(3)①腼腆、沉静。不会抱婴儿,窘迫;别人开玩笑,他不应声;乡俗笑闹,他静静地坐着;面对婴儿,“他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他一心一意地望着”。②满怀慈爱。他疼爱婴儿,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慈爱,“用手指逗弄侄子引他笑”;面对婴儿,他产生了一种从来未曾有过的奇特、强烈而又带点忧郁的慈爱之情。③内心备受煎熬,人性得以复苏。他曾有着神之爱,面对婴儿纯真、可爱的肉体,他抑郁,心事重重;最后,他遭宗教教条禁锢的人之爱(人性)被唤醒。‎ ‎(4)(观点一)以“洗礼”为题目更合适。①“洗礼”作题目有双重含义,表面写为刚出生的婴儿做洗礼,实则写神父受到人性的洗礼,表达了作者“赞扬热爱生命的人道主义思想,反对违背人性的宗教禁欲主义”的主题,因此,以“洗礼”为题使小说含蓄蕴藉,令人深思。②以“洗礼”为题,点明了小说的核心事件,揭示了小说的主要矛盾,能更充分地展示人物心理和思想的变化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③小说明线是为婴儿做洗礼,暗线则是神父心灵得到洗礼;“洗礼”是全文的线索,是结构全篇的关键,以“洗礼”为题使小说构思独特,条理清晰。‎ ‎(观点二)以“觉醒”为题目更合适。①小说的主题是赞扬热爱生命的人道主义思想,反对违背人性的宗教禁欲主义,而体现这一主题的则是神父的人性复苏,心灵觉醒。因此,以“觉醒”为题可使主题更加鲜明,让读者一目了然。②小说主要刻画了神父这一人物形象,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他的“觉醒”过程,以“觉醒”为题,能更加突出小说的主要人物,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③以“觉醒”为题,使小说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渲染,最后卒章显志,出人意料,增加了小说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 ‎(选一种观点作答,意思对即可;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分析充分) ‎ ‎【解析】‎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项考查开头的作用,C项分析场面描写的作用,D项是分析文章内容。‎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前三段所写‘农庄’之景有怎样的特点?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考生应先圈出前三段中写“农庄”之景的内容,然后概括其特点,再分析这样的景物起到什么作用。“五月的太阳把它明亮的光辉倾泻在开着花的苹果树上。苹果树周围,不断有雪片似的小花瓣撒下来,落入深深的草丛,草丛中蒲公英盛开如火,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一只乳房饱满的大肚子母猪睡在厩肥堆边;一大群小猪在它周围转来转去,它们的尾巴像绳子似的卷曲着”“这微弱而又遥远的召唤在欢乐的天空里播送着。燕子像箭一样地掠过蓝色天空。牛圈的气味掺杂着苹果树甜蜜蜜的气息不时飘过”,开头所写的景物充满活力、欢乐、美好,这与神父的生活状态形成反差,为下文提供背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1)认真审题,明确考查内容。(2)确定区间,反复阅读,领会写的是什么样的景,景物有什么特点,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它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3)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 ‎,领会画中之意,理解景物中蕴含着的有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4)理解景物描写、画面情景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直至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5)组织语言,尽量采用答题术语,表达简洁流畅。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2.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特性。3.渲染某种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或喜庆,或清冷,或悲凉,用来感染读者。4.反映人物个性品格和生活情趣。5.烘托人物的心情,暗示人物的处境、命运(身份、地位)。小说中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心理活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6.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7.自然环境象征或暗示某种社会环境,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8.深化作品的主题。 ‎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神父的表现来分析其特点。 ‎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认为,小说题目是‘洗礼’,但对‘洗礼’却一笔带过,主要内容是写神父人性的觉醒,因此,可将题目改为‘觉醒’‎ ‎。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此题是考查对“小说标题”的理解和探究。解答此题,可以从标题本身的技巧和含义、与小说情节的关系、与小说主题的关系、情感的表达、形象的塑造等角度探讨。‎ ‎【考点定位】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能力捷进测 一、【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 ~16题。‎ 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 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 ‎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答案】‎ ‎13.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争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14.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15.这个细节贯穿全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16.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原因题,首先要认真审题,从题干中审出答题的模式以及寻找答案的区域。比如本题,“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应先到第四段找到“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这一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原因。寻找原因的时候,尽量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进行。‎ ‎1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这是作用题。题干说到“多处”,这是暗示了“插军旗”在情节上的一个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再分析这一细节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和对主题的作用即可。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主要有:情节结构上、人物形象上、主题表达上。‎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作用题一般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作答:一是情节结构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起线索作用;埋下伏笔。二是人物形象上,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三是主旨表达上,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 (内容)‎ ‎1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这是探究题。首先找到结尾“微笑的意义”这一内容,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探究其意蕴。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多角度。该短语出自文章最后,故应结合最后几段的语境分析理解“微笑的意义”,可以联系“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这些句子分析。‎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 ‎【名师点睛】作为探究题,首先要审题,从题干中审出探究的方向和答题的模式;然后要回顾所学的知识,寻找探究的角度。探究思想意蕴要善于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切割小角度,善于将文本中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探究情感意蕴要抓住文本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启示感悟类的探究题则多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为依据。 ‎ 二、【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 (‎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19.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分)‎ ‎2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分)‎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21.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分)‎ ‎2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 ‎19.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晓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20.(1)马晓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2)细节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21.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22.①三次心理冲动将马晓驭对吴秋明的了解认识逐层展开,使小说脉络更加清晰;②三次心理冲动写出了马晓驭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形象;③三次心理冲动都源于吴秋明对孤儿的独特关爱所呈现的善心和爱意,吴秋明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爱,深化了主题。‎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某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有什么作用?答题时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一般的答题格式为:某情节写了……内容,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人物、中心)。本题考查的情节在第5至第7段,已属于中间部分,中间部分的情节一般有如下作用: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照应上文的…内容;或衬托人物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等。本题按照上述思路分析即可。‎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1)题要求答出句子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抓住重点词语“栏杆……抬起来……通过的”来理解。(2)题要求答出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首先要找出手法,“趴”“摇晃”“埋”运用了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头发湿漉漉”运用了细节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温情的“母女”相拥的温馨惬意画面,表达出马骁驭内心的感动,赞美了吴秋明的善良与爱心。‎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1)考查对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时最重要的是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本题所给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因此分析时就要找出比喻的本体,“栏杆”“抬起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骁驭已经放弃了对吴秋明的戒备;“通过”,则表明吴秋明已经走进了骁驭的内心,马骁驭已经爱上的吴秋明。(2)考查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解答时可首先确定句子使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一修辞手法,二描写手法,三抒情手法;然后思考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突出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等。本题画线句子从手法上看属于细节描写,从内容上看,描绘了主人公吴秋明和儿童村女孩相偎依的场景,整幅画面温馨和谐而惬意,充满温情,令人感动,既突出了主人公吴秋明对孩子的爱,也突出了女孩对吴秋明的信赖、依恋和爱。‎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从文中看,吴秋明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她有很高学识,熟知儿童心理,知道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帮助更需要亲情的关爱,能够学以致用;“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可以看出她为人质朴、细心;她善良,有爱心,她真心关爱儿童村的孩子,经常去看望他们,并用自己的怀抱温暖他们,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母爱。考生依据这些信息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是高考小说阅读必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一般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题所考查的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主人公,考生在解答时可首先明确她的身份——‎ 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然后再筛选出吴秋明的言行及马骁驭对她的评价,概括她的性格特点。‎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题,这类题目往往就小说中的某个环节提出问题,然后让考生谈自己的理解。答题时首先要读清题干要求,明白命题人让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接下来要明确是联系全文还是联系现实分析,然后按要求回答。需要注意的是,山东卷最近几年的现代文阅读探究题都属于向内探究,即向文本探究,答案都是不开放的,今年也不例外。本题探究的是人物心理,考生首先应按题干要求找出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然后思考“三次心理冲动”在展开小说情节、表现小说人物、突出小说主题方面各起到什么作用。从全文来看,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分别位于小说的前半部分、中间部分、结尾部分,从结构上串连起全篇内容,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三次冲动表现出马骁驭心理的起伏变化,使马骁驭的形象逐渐鲜明丰满;三次冲动越来越强烈,而且都与吴秋明有关,与吴秋明对儿童村孩子们的爱有关,表明马骁驭对吴秋明的爱越来越深,从而突出了主人公形象,也使小说主题逐渐得到升华。‎ 三、(2015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马兰花 ‎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 ,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 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 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遣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亊,还鼓动她到医脘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徳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耍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答案】‎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第一问(2分)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4分)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每答出一点给2分。‎ ‎(3)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近视。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每答出一点给2分。‎ ‎(4)具体分析6分。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每答一点给2分)‎ 说明效果(2分):‎ 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错,从下文情节来看,三孬所说是真实的,也是出于对马兰花的关心;B项“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错,只能说马兰花的丈夫不明人情事理,看重金钱而斤斤计较;D项中“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的说法有些欠妥,麻婶的女儿确实是个通情达理,又是一个精明的人,但说她“内心深处很欠别人的情”就不当,从来信中根本看不出这一点,从信中倒是能看出,她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小说的线索是指情节的发展脉络。有时,小说会有明线与暗线两条线索。这篇小说的明暗两条线索,分别关联两家。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其明线,是马兰和她的丈夫围绕所借给麻婶的钱的不同态度展开的,马兰花得知麻婶得病后发呆——到医院看望未提六百元钱事——对丈夫常拿六百元钱说事很伤心——读麻婶女儿的信满眼泪水,这是明线,也是小说的主线。小说的暗线是麻婶一家,麻婶向马兰花借六百元钱——得脑溢血在医院抢救,未果——其女儿火化麻婶带骨灰回上海——写信替母还马兰花钱。也就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至于小说安排这两条线索要什么好处,首先是要看线索的内容,小说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可以说都是怎样对待金钱的,由此更能显现相关人物的品质,从而凸显小说的主题;另外就是要考虑情节安排及人物形象方面的好处。总的来说,小说明暗线安排的好处或作用的分析,一般是从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主题的挖掘这几个角度切入。‎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明暗两条线的交织安排,是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突出特点,命题抓住了这一特点,并通过考生对小说明暗两条线的概括,对小说这样安排妙处的分析,引导考生去梳理并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去关注这两条线上的人物形象,进而去理解这篇的主题,这个点抓得好。本题所给的答案概括归纳很凝练,对于类似于分别围绕马兰花与丈夫、麻婶与女儿情节梳理型的答案也应给予肯定。‎ ‎(3)试题分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还是应根据情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来分析概括。因此应先在文本中找到对马兰花的神态描写,如“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语言描写,如“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细节描写等,然后从中去分析所体现出的马兰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本题是要求简要的分析,答题的时候,可将这思维过程倒过来,即先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再以小说中的相关为说明。‎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的考查内容及试题描述中规中矩。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中的常规题型。一种是考人物形象特点,一种是考人物性格特征。答题形式要么概括,要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中马兰花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题干说得很明确:“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对答题形式也作了明确要求,简要分析。试题所提供的答案,很规范,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要求。‎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的命制彰显出命题者的功力和对试题材料的驾驭能力。马兰花的三次流泪,表现不同,代表的心情也不一样,第一次是强忍泪水,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第二次是含着泪水,表达出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最后一次是满眼泪水,所体现的心情比较复杂,既有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又有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还有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三处泪水折射出人物内在品质,这三处神态细节描写凸显了小说主题。命题者敏锐地捕捉地了这一好题材,从小处切入,透过泪水去窥探人物的内心,去撬动小说的主题。再者,试题的题干积极地给学生思考与答题以提示,“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这是告诉考生应答哪些内容;“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这是告诉考生应怎么答,做法和要求都很明确和具体。‎ 四、(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 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答案】‎ ‎(1)(5分)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和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6分)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出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就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8分)‎ 相似之处(6分):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不同之处(2分):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本文主要能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也不能说明老汪迂腐无能。E项“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不正确。B项并没有暴露内心的秘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分析,本文中从老范对老汪的关心可以看出他有一副热心肠,善良、富有同情心;得知老汪“乱走”是有隐情的就不再寻问,说明他懂得尊重别人,做事有分寸;虽然明知银瓶偷庄稼,却不予追究,反而说“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表现出他的善良与宽容;自己办学却听任别人家的孩子免费来学习,表明他为人慷慨不拘小利。‎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解答这类题目,要借助人物的言行和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来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信息,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本文中的老范从身份上看是农村富人,考生抓住老范的言行可以很容易分析出这个形象的特点。另外,还要注意答案的规范表述,一般这类题目表述要点为:性格、品质特征+身份+形象的意义。‎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性格和人际关系的分析,“有朋自远方来”这个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老汪的理解和别人不一样,他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主人会高兴,是因为身边没有朋友,这正反映了主人的孤独寂寞与可怜的处境。他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正是他自身际遇的反映。他没有朋友,孤独、寂寞,自认有才华却无人理解,心中有思念的人却不能去寻找,只能靠乱走来发泄,而当他得知老范宽容地对待银瓶,深深地体会到老范对他的理解和尊重,认定老范就是他的朋友,真正感受到了“有朋自远方来”。‎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既涉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涉及对小说人物塑造手法的分析,有一定难度。从文本来看,作者借老汪对“有朋自远方来”的独特理解来表现老汪的性格特征和人际关系,属于运用典型细节塑造典型人物,考生要做的就是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细节是典型的,符合老汪的哪些性格特征,可以表现出老汪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题,与往年不同的是,命题人将课内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引入到高考试卷中,体现了一种高考与基础年级教学接轨的思想,提醒广大考生重视课本、回归课本,值得提倡。本题题干提示,“性情气质”有相似,而“精神困境根源”不同,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可先课内后课外,先依据课堂所学,回顾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思想困境产生的根源,然后立足课内推断课外,结合文本思考老汪的形象特点,精神困境产生的根源。这样可有效降低答题难度,提高正确率。‎ 五、(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1--15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 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 ‎1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1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13.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 ‎1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1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答案】‎ ‎11.(2分)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 ‎12.(4分)‎ ‎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 ‎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13.(4分)‎ ‎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 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14.(5分)‎ ‎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 ‎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15.(5分)‎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换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解析】‎ ‎11.试题分析:第三段用白描手法从几个角度来描写“老头”这一人物形象,先写其衣着,状其脏,邋遢;再写肖像,一显其老,二突其丑;最后再写其动作行为与语言,表其怪异。根据题干找到区间后,最后分一下层次,也就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像这样的分析,准确度高,也不易弄丢要点,概括不全。解答本题,一是注意题干中的“人物形象特点”,而不是性格特点;二是注意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可抓住这些归纳概括。同时提醒大家,阅读时,还是要养成习惯,标节圈画,这对做题很有帮助。‎ ‎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题干简洁明了,答题的内容是人物形象特点,答题的形式是概括,答题的区间是文章第三段,短短一句话,就给考生带来这几点提示或要求。再者,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本题又与一般常规的考查不同,那就是常规的考法,常常是立足于小说的全篇,而本题就是着眼于小说的第三段。当然,这一点也是由试题的材料的特点所决定。说到底,那是试题材料选得好。最后,如果把五个题目放在一起来看,由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方法——情节安排——人物意义,是一个完美的逻辑链接。这也表明,命题者的思维是清晰的,思维是严密的,考什么,不考什么,怎么考,都有自己的思维认知。‎ ‎12.试题分析:这是道作用类的题目,其基本思路是从内容与结构这两个层面来考虑问题。对此,应先文本的第四自然段找到哪些是虚拟旁观者说的话,然后再看虚拟的旁观者评说了哪些内容,“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 几句话,两个层次,一是惊讶与怀疑,二是看不起,鄙视。解答本题,组织答案时,首先要答出这两点来;然后再考虑这些评说与“老头”、故事情节有什么关联,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是虚拟的旁观者,也要当作小说的一个见证者似的人物。这样解答问题可能更准确些。‎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试题分析:赏析类题的解答,首先是要准确判断出所给材料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就是要分析表达效果。不过解答题目,还是要有文体意识,这是篇小说,画线的句子又是描写人物的,因此答题要注意几个指向:指向人物,要考虑的是描写人物的方法,人物的性格;指向情节,要考虑画线的本身其实也是个情节,这个情节本身写出了什么,这个情节与上下情节有什么关联,这就要考虑呼应、照应、伏笔等。做题还要注意,着眼于画线,还要立足于上下文这个具体的语境。另外,还要注意画线句子的性质,这样答题才能不错不漏。‎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通过文中的一个句子,来考查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进而领会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从一点出发,从小处着眼,这是本题的特点。再从所给的答案来看,也很好地体现了文体意识,答案具体指向表现手法,指向人物,指向小说的故事情节;从一般的答题思路来看,也指句子本身,指向结构。可见,本题仅从一般的答题思路上去考虑,是不够的。它要求考生要好好审审题干中“赏析”的字眼的含义。所以,本题的考查还是着眼于考生能力的考查。‎ ‎14.试题分析: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不知从何下手。答题时,还是先搞清楚开头两段与结尾两段所写的内容。文章开头两段,占全篇一半的篇幅,以烤肉刘为中心,绘就了一幅市井图。这是小说的环境描写,主人公捡纸老头就是在这市井图画中出场的。结尾两段,作者用不到三行的文字,交待了老头的死和死后留下的巨款,市井生活浓墨重彩,老头的死简单交待,可见悲凉;死后留下巨款,作者以“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为独立段作结,引人深思,留下悬念与想像的空间。再者,这开头的繁结尾的简,突显作者的艺术匠心,这一繁一简间也形成了对照,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命题者充分利用这篇小说的结构特点,并借此引导考生对小说的要素、小说中的人物、小说情节和小说主题的分析理解和把握领会,体味作家的文学匠心与艺术魅力,可谓是一箭多雕。这个点抓得好,抓住了这篇小说阅读的要害之处。但有点遗憾的是,所给的答案,第二个要点,是几个术语的堆砌,未免空洞,考虑也不周。小说开头可以说是热闹的市井生活,结尾是“捡烂纸的老头”凄凉结局,这繁简的对照中仅是为了反差巨大,制造结构奇峻峭拔?作者为什么以“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为独立段作结,仅是为了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本题的答案也应该有小说主题层面的考虑。‎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这是个常规性的题目。但这一题,题干虽然指向于人物,还是要透过人物形象的理解,去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命题者还是想让考生真正理解小说中作者刻画的“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形象,真正领会这篇小说的主旨,这应是考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但回答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这是一个小人物,不是高富帅,也不是高大尚,命题者潜意识里也有唤起对弱势群体关注的理念。人物形象——用意,本身就蕴含思维的过程,所以,本题也能体现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