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学案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名师点睛 对于含蓄句的理解:这类句子往往有一定的哲理,考生须要仔细品读其中内涵丰富的词语,立足句子的表面意义,结合前后语境,从“为什么”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的角度挖掘其言外之意。 对于技巧句的理解:首先要从比喻、拟人、夸张、反语、排比等常用修辞的角度考虑,分析所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与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常用描写手法的角度考虑,分析所描写对象的特点与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或者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手法的角度考虑,直接揭示作者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痛,并创作着 于 溪 世间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临诸多的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诸多的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你只要再多想一步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命运?要是没有了恶劣与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又将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么样呢?怕是连人间的剧目都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看来差别永远要有,看来苦难只好接受,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重读《我与地坛》,再次感慨史铁生的人生。其创作境界也非一般作家能及,如果不瘫痪的话,人高马大的他也许不会从事写作。他十五年间一次一次来到北京地坛公园,思考着哈姆莱特的问题:是死还是活?终于有一天,荒芜的地坛成了他生命的祭坛,他写出了这篇让人震撼不已的名作。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生命里都有一份刻骨铭心的痛。疾病疼痛是人的生理反应,它让人保持一种与世界对峙的状态,从而更清醒更理性地审视自身存在,而文艺创作往往就是病中吟,天才灵感的产生需要这样的契机。 面对宫刑摧残与污辱,司马迁想到了死亡,但非人能忍受的痛又让他坚定信念,决定隐忍苟且地活着。心头如烈火在燃烧如利刃在杀戮,他在极度的愤怒与悲怆中完成了传世之作《史记》。这部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的旷世奇书,描述的是历史大千,烛照的是世道人心,自身的痛苦增加了司马迁的压抑与反抗,广博的学识、深刻的眼光、丰富的体验、雄伟的气魄,还有博大的同情心、强有力的讽刺、压抑的情感洪流、史诗般的锐利笔锋,这一切同时出现在司马迁笔下。这部光辉的巨著让他饱受疼痛的灵魂得到不朽。 许多文艺奇才在这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痛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他4岁时,一场麻疹和强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7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46岁牙床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牙齿。牙病刚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肌体。后来声带也坏了,靠儿子按口型翻译他的思想。他仅活到57岁,就口吐鲜血而亡。但上帝似乎觉得给他的痛苦还不够深重,还给他的生活设置了各种障碍和漩涡。他长期囚禁自己,每天练琴10至12小时。13岁起,他就周游各地过着流浪生活。他一生和5个女人有过感情纠葛,其中一位是拿破仑的遗孀。但都没有结果,仿佛痛苦才是他的情人,她把他拥抱得那么热烈和悲壮。 3岁学琴的帕格尼尼,12岁举办音乐会并一举成名。之后他的琴声遍及法、意、奥、德、英、捷等国。他不但用独特的指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而且发展了指挥艺术,创作出《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和6部小提琴协奏曲及许多吉他演奏曲。欧洲当时的所有文学艺术大师如大仲马、巴尔扎克、肖邦、司汤达等都听过他的演奏并为之激动。李斯特甚至大喊:“天啊,在这四根琴弦中包含着多少苦难、痛苦和受到残害的生灵啊!” 是苦难成就了天才,还是天才特别热爱苦难?这让我想起了病蚌成珠的故事。一只河蚌里掉进一粒沙子,蚌感到不适,还有些疼痛,就不停地分泌物质包裹沙子,一年又一年,多年以后,原来那不适、疼痛的地方,就出现了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西伯被拘禁而演《周易》,孔子流亡而作《春秋》,屈原被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却著《国语》;博尔赫斯因为眼瞎而洞若观火,看到了时间与生活缝隙间生命的无奈;诗人拜伦腿部残疾,却登上了一个健全人都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峰。 痛,除了让肉体处于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之外,也时刻警醒着我们的灵魂,将创新的意识照亮,放射出一道道光芒,不朽之作常常就在这样的际遇中横空出世。 (有删改) 1.仔细阅读全文后,回答文中所说的“痛”在文艺创作中有什么作用。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终于有一天,荒芜的地坛成了他生命的祭坛。 (2)是苦难成就了天才,还是天才特别热爱苦难? 3.作者在论述苦难在成长中的作用的时候,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苦难对成长有何作用? 1.痛与人的一生相伴,让肉体处于敏感的状态之中,警醒着人的灵魂,激发人的创新意识。总之,它在文艺创作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2.(1)身体上的不幸并没有击垮史铁生,反而让他写出了令人震撼不已的名作《我与地坛》,这成了他一生成就的丰碑。 (2)通过一个选择问句,表明了天才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都充满了苦难。 【解析】 回答时要联系上下文分析,特别要注意理解句中的关键词等。第(1)句抓住“地坛”“生命”“祭坛”这些关键词来分析。第(2)句抓住“苦难”“成就”“天才”“热爱”等关键词及“苦难”与“天才”的关系来分析。 3.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历史上成功之人的事例论证了不幸总是围绕在我们左右,与其怨天尤人,还不如正视这些不幸,使其成为前进中的催化剂。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