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 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道德的完满也不是不要“得”,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符合“德”的方式去“得”,儒家“孝”伦理发展到“德”的阶段,便在个体自身内部完成了“孝”的内化,但这只是抽象地完成。儒家“孝”伦理的意义与价值,决不仅仅是精神的自我完成,而是“外化为他物”。这种现实外化就是“得”,就是使儒家“孝”伦理能够更有效地干预现实社会生活。“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但“得”的实现与获取也不能偏离伦理的逻辑。 在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互相投射,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逻辑结构。 第一,“得”必须有“德”。在中国传统社会,因为孝行而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孝子不乏其人,这种认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嘉奖:在物质上能够获得上层的封赏,比如对孝子实行赦免赋税的优惠等;在精神上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孝子们被旌表门闾、载入史书,其而能够因为孝行被选入官。反之,如果有不孝者,则被除名削爵,永世不得续用。 第二,“德”必然能“得”。舜因何能贵为天子,因为舜是大孝之人,德行高远。而且这种大德能使老百姓受益,自然就会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大德之人必然会“得”。“德”不以“得”为目的,但“德”却必然有“得”的报答。父子是血亲相连的天伦关系,如果孝敬双亲是为了赢得孝子的美名和求得功利,则损害了亲亲之情,使人失去最基本的情感依托。所以,“得”并非最终目的,只是在进行价值预设时,人们确信孝子必然会得到好的归宿。所以,在主观动机上,“德”并非为了“得”;但在客观效果上,“德”却必然“得”。 第三,有“德”就是“得”。孝的根本是对父母的血缘情感的真实流露,而不是出于机心和利益,那种对自然本真的背离会导致孝的矫揉造作。特别是汉代以来,越来越多外在的物质利益附加在孝上面,使孝越来越远离人性的自然。而孝本该是为人子女良善本性的流露和自然天性的表达,有父母可以供养就是福气,就是大“得”。孝是道德的始源,是源自人的真性情。这种发自内心的亲爱父母之情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念和追思,是儒家“孝”伦理深刻的情感基础。人们为了孝敬父母而孝敬父母,不掺杂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 由“德”至“得”的逻辑运行过程解决的是孝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也即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由此,儒家“孝”伦理逐步形成由现实的亲子血缘关系出发,最后又回归现实生活的逻辑运行路径。 (王健崭《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得”必须有“德”是指孝子具有孝行,能够获得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嘉奖。 B.儒家“孝”伦理中,“得”是伦理观念下的生活世界,直接指向现实社会生活。 C.“孝”源于对父母的真实情感,不能有外在的功利目的,这是儒家伦理所推崇的。 D.“德”与“得”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际上都是儒家“孝”伦理的显示外化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对比、举例、比喻等方法,论证了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 B.文帝从三个方面充分论证了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的相互映射关系。 C.文章从人性的角度论证“孝”的本质,论证视角较为独特,将论证推向了深处。 D.文章以孝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为前提,论证了推行“孝”伦理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道德的完满要求我们学会用不偏离伦理的方式去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正当利益。 B.“得”是“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但必须运用合“德”的方式去“得”。 C.舜不为“得”而行孝德,但客观上却能“得”,可见“德”必然有“得”的报答。 D.要真正落实儒家“孝”伦理,就要注重“得”,更要强化“德”,二者缺一不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 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的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了《不忍》杂志。我想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句号。在广东南海的苏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的起点,而在青岛,我看到的却是他的终点。他的起点到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 康有为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八十年了。他墓地面前的大海,已不是一览无余的海了。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正逐渐地分割着他视野中的海。大海破碎了。不过康有为见过的海多了,见过的破碎的山河也多了,他不会介意的。更何况,不管大海怎样被遮挡住,那海水在风暴来临时的惊涛拍岸之声,他仍能深切地感受到。康有为最爱的,不正是这样的声音吗? (摘编自迟子建《云烟过客》)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多次运用环境描写,但作用各不相同。开头描写苏村乡村生活图景的安恬,是为了表现作者心中的疑惑,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B.作者善用肖像描写凸显人物形象,文章第八自然段对康有为的画像的描写,折射出他一生曲折的经历以及晚年回味人生时的复杂心境。 C.文章行文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情感集中,从广东南海苏村到青岛墓地,从近代到当下,笔触所及,无不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 D.文章结尾处,衰败的墓地与附近兴建的海景高层住宅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康有为正逐渐淡出人视野的现实,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6.康有为活到了七十岁,作者为什么认为他在四十一岁时,生命已经终结?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郑继之,字伯孝,襄阳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除余干知县。迁户部主事,历郎中。迁宁国知府,进四川副使,以养亲归。服除,久之不出。万历十九年,用给事中陈尚象荐,起官江西,进右参政。东征师罢,吏部尚书李戴议留戍兵万五千,令朝鲜供亿。继之曰:“既留兵,自当转饷,奈何疲敝属国。”议者韪之。 四十一年,吏部尚书赵焕罢。时帝虽倦勤,特谨铨选,久不除代。以继之有清望,明年二月,乃召之代焕。继之久处散地,无党援。然是时言路持权,齐、楚、浙三党尤横,大僚进退,惟其喜怒。文选郎中王大智者,继之所倚信。比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当预,而持议颇右于玉立、李三才,遂见抑。大智同官赵国琦以为言。大智怒,构于继之逐之去。由是,御史孙居相、张五典等援年例故事以争,且为光房称枉,吏科都给事中李瑾亦以失职抗疏劾大智。大智乃此引疾去。继之亦不为辩。 至明年二月,胡来朝为文选,出兵科都给事中张国儒、御史马孟祯、徐良彦于外,复不咨都察院、吏科。国儒已推京卿,法不当出外;孟祯、良彦则素忤党人,故来朝抑之。继之不能禁。时居相等已去国,独瑾再争,诋继之、来朝甚力。来朝党思以众力胜之,于是诸御史群起攻瑾。瑾争之强,疏三上。来朝等亦三疏诋讦,来朝乃言:“年例协赞之旨,实秉国者调停两袒,非可为制,乞改前令从事。”帝一无所处分。瑾方奉使,自引去。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一时与党人异趣者,贬黜殆尽。 继之以笃老累疏乞休,帝辄慰留不允。明年春,稽首阙下,出郊待命。帝闻,命乘传归。又数年卒,年九十二。赠少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三》,有删节)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B.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C.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D.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考核升降、科举考试、封授策赏等事务。 B.铨选:指古代按照官吏的才能功绩,确定选拔官员的等级升降。 C.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D.乞休:中国古代官员基于某种原因主动辞职行为的文辞表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郑继之很有见解。对于东征后的留守军队要朝鲜供应给养一事,郑继之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不能让属国疲敝,得到大家肯定。 B.郑继之深得信任。吏部尚书赵焕被罢免后,皇上对于这个重要职位长久不任命接替的人,最后才让有清正声望的郑继之接替这个职务。 C.郑继之绝不护短。王大智是郑继之所信赖依靠的人;但当其失职遭到李瑾上疏直言弹劾不得不托病辞职而去时,郑继之不替其辩护。 D.郑继之不搞党派。郑继之长期处于闲散的位置,没有党羽支持,他也没有参与党派之间的争斗,但最终仍被绍吉等人谴责,遭到贬黜。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智同官赵国琦以为言。大智怒,构于继之逐之去。 (2)明年春,稽首阙下,出郊待命。帝闻,命乘传归。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满江红贺王帅宣子①平湖南寇 宋•辛弃疾 笳鼓归来,举鞭问、何如诸葛。人道是、匆匆五月,渡泸深入。白羽②风生貔虎噪,青溪路断鼪鼯泣。早红尘、一骑落平冈,捷书急。 三万卷,龙头客③ 。浑未得,文章力。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元自兜鍪出④。待刻公、勋业到云霄,涪溪石。 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 【注】①王帅宣子:指王佐,王佐字宣子,1179年以潭州知州身份平定陈唄叛乱。②白羽:裴启《语林》 云“诸葛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麾三军③龙头客:指科举时代中状元的人,王佐为宋高宗绍兴十 八年进士状元。④貂蝉:指侍从贵臣所着冠上之饰;兜鍪:古时战士的头盔。 1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笳鼓归来”既描绘了王佐得胜归来时军乐演奏的景况,也照应了本词题目中的*贺". B.“貌虎噪""雜賠泣,巧用比喻和对比,着力表现了我军勇武强大和敌军的不堪一击。 C.“浑未得,文章力”写王佐建功却非凭文章,词人敬佩中也暗含对朝廷不识才的遗憾。 D.“笑驱锋铀”写王佐指挥情状,同“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写周瑜有异曲同工之妙。 12.本词上片“何如诸葛”'渡泸深入” “白羽风生”三处皆涉及诸葛亮,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之过也,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 (3)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7) ,达则兼善天下。 (8) ,登泰山而小天下。 三、基础知识及语言文字运用(31分) 14.下列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问津(渡口)奚(疑问代词,为什么)自绥(安抚)之斯来 B.卓(卓越,突出)尔天厌(厌弃)之不堪(可以)其忧 C.在家(古代大夫的家族)无怨樊迟未达(通达)济(帮助)众 D.犹病(担忧,忧虑)诸闻义不徙(迁移)绘事后素(白色) 15.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起予者商也。 B.贤哉,回也! C.义,人之正路也。 D.畜君者,好君也。 16.下列成语都出自《庄子》的一组是( ) ①坎井之蛙 ②大相径庭 ③望洋兴叹 ④因人成事 ⑤贻笑大方 ⑥邯郸学步 ⑦劳苦功高 ⑧莫逆之交 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⑥⑧⑨ C.①②⑤⑦⑧ D.①②③⑧⑨ 17.下面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鹏之徙于南冥”语出《庄子·逍遥游》,文中庄子将大鹏与蜩、学鸠、斥安鸟对比,言明小与大的区别,然后由物及人说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而算不上逍遥的道理,最后指出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逍遥并得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 B.“东海之大乐”语出《庄子·秋水》,庄子借“浅井之蛙与东海之鳖”这一寓言故事,形象地阐释了小气象和大境界的天壤之别,对故步自封、安于小我、盲目自得的心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C.“尊生”一词出自《庄子·让王》,本文表达了庄子对尊重生命的人的由衷敬仰与赞美之情,这种思想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D.“恶乎往而不可”语出《庄子·大宗师》。文中庄子借子来之口,形象阐释了自己“安时处顺”的思想,告诉人们如何面对困境乃至绝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当前,网络文学作品的确存在质量________的现象。虽然有些作品具有独特的价值,但也不乏粗制滥造之作。如何鼓励作者不会出于功利目的一味地迎合读者口味而________,并在创作过程中力求创新,________向大众提供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俱佳的优质精品网络文学作品,成了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社会、公众以及传统的文学界,需要对十多年来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也需要对它的未来发展持续关注,________。它尚不成熟,( ),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应当是整个社会所关切的。 2017年,国内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到130.2亿元,比2016年增长44.2%,并进一步规范化、精品化。同时,2018年知识付费迎来从高潮迈向洗牌的拐点,倒逼知识产品内容服务加速升级,也进一步加剧网络文学作品在竞争中的优胜劣汰。一些领先网站正在面临活跃用户增长瓶颈,这将催生更多围绕网络文学的变现为目标的新尝试,知识付费的概念将不断提高,将从知识付费迈向知识服务的更广层面。中文在线集团在2016年就提出了“超级IP”战略,以作品为驱动力,打通“原创平台+IP运营+影视+游戏”的垂直内部生态体系的搭建,来保证网络文学的IP项目高效落地,实现IP一体化衍生开发。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3分)( ) A.参差不齐 随波逐流 从而 因势利导 B.良莠不齐 随波逐流 进而 因势利导 C.良莠不齐 趋之若鹜 从而 顺水推舟 D.参差不齐 趋之若鹜 进而 顺水推舟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因为生命力旺盛,也具有世界其他社会文学难以比拟的活力 B.但生命力旺盛,也具有世界其他社会文学难以比拟的活力 C.但具有世界其他社会文学难以比拟的活力,生命力旺盛 D.因为具有世界其他社会文学难以比拟的活力,生命力旺盛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这将催生更多围绕网络文学的变现为目标的新尝试,知识付费的概念将不断拓展,将从知识付费迈向知识服务的更广层面。 B.这将催生更多围绕网络文学的变现新尝试,知识付费的概念将不断提高,将从知识付费迈向知识服务的更广层面。 C.这将催生更多围绕网络文学的变现新尝试,知识付费的概念将不断拓展,将从知识付费迈向知识服务的更广层面。 D.这将催生更多围绕网络文学的变现为目标的新尝试,知识付费的概念将不断扩充,将从知识付费迈向知识服务的更广层面。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青睐高科技产品和保健品, ①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和营养专家马克·华伟士就曾特别指出:“中国人晒太阳太少了!”特别是一些年轻女性很怕被太阳晒黑皮肤,只要出门便离不开眼镜、遮阳伞、防晒霜、长裙、手套等, ② 。其实,烈日下的阳光确实需要做些遮挡,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避开所有的阳光。 ③ ,人的新陈代谢增强,细胞增长得到促进,皮肤营养反而会得到改善。 22.用下面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4分) 黄菊倚风 月静池塘 紫门临水 风摇庭幕 村酒熟 桐叶影 稻花香 桂花香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20年春节前,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彻底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给整个社会按下了暂停键。大家被迫禁足家中与病毒抗争。在防疫过程中,你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把它记下来。你对生活与成长有什么感悟,把它写出来。 要求: (1)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 (2)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自拟题目。 (4)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解析】结合第一段可知,由“德”至“得”是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由“得”至“德”是儒家“孝”伦理的内化过程。所以,D选项表述有误。 2.A【解析】文章主要论证了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采用了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但没有采用比喻的论证方法。 3.C【解析】A选项,原文“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可见,要求我们学会用不偏离伦理的方式去获得复杂现实生活中的正当利益是道德的本质。B选项,结合第一段可知,“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结合第三段可知,“得”并非最终目的。因此,“得”并非是“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D选项,从全文来看,“得”与“德”同等重要,都是落实儒家“孝”伦理的路径。所以,ABD选项表述有误。 4.C【解析】“笔触所及,无不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错,从全文看,作者的情感除了有对康有为的祟敬之外,也含有对其保守思想的惋叹,以及对经济浪潮冲击下人们淡忘历史的遗憾。 5.“不忍”本指康有为创办的杂志《 不忍》 以及他悲天悯人的情怀,此处是“不甘心”之意。(l 分)“句号”比喻康有为坟墓的形状,代表他生命的终结。(l 分)整句话现了康有为对自己至死也未能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不甘,( 2 分)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有为的理解和祟敬(l 分)。 6.“活到七十岁”是指他的自然生命终结,( l 分)而四十一岁终结的是他的进步思想( 1 分)。康有为在四十一岁以前,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促成了“百日维新”,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个性解放的先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2 分)四十一岁后,康有为身上的勇气和锐气不复存在,眼界不再开阔和深刻。他反对孙中山革命,支持张勋复辟,站在了历史倒退的洪流中。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在四十一岁时,他的生命己经终结”( 2 分)。 7.B 8.A【解析】 “科举考试”错误,“科举考试”是礼部之事。 9. D【解析】 “但最终仍被绍吉等人谴责,遭到贬黜”错误,文中继之接受了绍吉等人已定的方案,被贬黜的是那些帮派里不同志趣的人。 10.(1)译文:和王大智同职的赵国琦根据这些情形进言,王大智发怒,向郑继之诬告而将他斥逐离开。 (2)译文:第二年春天,(郑继之)在宫阙下跪拜,出到城郊等待命令。皇帝知道了,命令乘坐驿车回乡。 【参考译文】 郑继之,字伯孝,襄阳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任余干知县。升为户部主事,历任郎中。调为宁国知府,升任四川副使,因奉养亲长辞职回去。守孝期满,很久不出来任职。万历十九年,由于给事中陈尚象推荐,出任江西的官,升为右参政。东征的军队回去,吏部尚书李戴主张留下戍兵一万五千,要朝鲜供应给养。郑继之说:“既然留下戍兵,自当将粮饷转运过来,为什么让属国疲敝。”商议的人认为他的话正确。 万历四十一年,吏部尚书赵焕罢职。当时皇帝虽然厌倦料理政事,但是谨慎对待吏部的人选,长久不任命接替的人。由于郑继之有清正的声望,第二年二月就召他接替赵焕。郑继之长期处于闲散的位置,没有党羽支持。然而这时候言官们掌握权力,齐、楚、浙三派更是横行,大官员的进退也只能按照他们的喜怒。文选郎中王大智,是郑继之所依靠信赖的人。到了考选六科给事中和各道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张光房应当参加考选,而提出的意见却十分推崇于玉立、李三才,于是被压抑。和王大智同职的赵国琦根据这些情形进言,王大智发怒,向郑继之诬告而将他斥逐离开。因此,御史孙居相、张五典等援引年例旧事谏诤,而且替张光房喊冤,吏科都给事中李瑾也上疏直言弹劾王大智失职,王大智于是托病辞职而离开,郑继之也不替他辩护。 到了第二年二月,胡来朝任文选郎中,把兵科都给事中张国儒、御史马孟祯、徐良彦调出京城任官,又不发公文给都察院、吏科。张国儒已经推为京官,按规定不应当外放;马孟祯、徐良彦一向触犯帮派里的人,所以胡来朝压制他们,郑继之不能禁止。当时,孙居相等已离开朝廷,只有李瑾再次谏诤,谴责郑继之、胡来朝很是用力。胡来朝的党羽想用大家的力量取胜。于是各御史一齐起来攻击李瑾。李瑾坚强地和他们争论,奏章上了三次,胡来朝等也三次上奏章谴责攻击,胡来朝于是进言说:“年例、协赞之类的话,其实是掌权者调停两个方面的说法,不可以作为制度,请求改变以前的命令来办事。”皇帝一点没处分。李瑾正奉命出使,自己离开了。万历四十五年,考核京官,郑继之和李鋕主持这件事,给事中徐绍吉协助他们。所离开留下的官吏全部出于绍吉等人的意思,郑继之接受已定的方案罢了。一时跟帮派里的人不同志趣的,几乎全部被贬黜了。 郑继之因很衰老就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总是挽留而不允许。第二年春天,(郑继之)在宫阙下跪拜,出到城郊等待命令,皇帝知道了,命令乘坐驿车回乡。又过几年死去,年龄九十二岁,赠衔少保。 11.C项,“暗含对朝廷不识才的遗憾”理解错误。原文有“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元自兜鍪出”,可以见出词人对王佐的期望,而且被任命评定叛乱,可见被皇帝信任。故选C。 12. ①交待战事的相似性:两者皆在五月出兵平寇,以诸葛亮南征,暗叙王佐平寇之事。 ②言明二者气度相类:皆以“白羽”装饰且能在敌前潇洒从容的指挥,突出王佐的儒将风采。 ③对两者情感相同:王佐与诸葛亮皆为文将却能平乱,表达对王佐的推崇与赞赏。 13.(1)如日月之蚀焉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士不可以不弘毅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3)数罟不入洿池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穷则独善其身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14.C【解析】 A奚:什么地方,B堪:忍受,D素:用来作画的白色底子。 15.B【解析】 B是感叹句,其他的是判断句。 16.D【解析】 ④⑦出自《史记》,其他均出自《庄子》。 17.C【解析】 庄子的“尊生”思想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不一致。 18.A【解析】 第一处,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适用对象只能是人,侧重于品质。此处是形容“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选用成语“参差不齐”。第二处,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只能随着潮流走。趋之若鹜:像野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此处是说如何鼓励作者不出于功利目的而一味地去迎合读者,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用“趋之若鹜”语意过重,故选“随波逐流”。第三处,从而:连词,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表递进关系。此处无递进,故选用词语“从而”。第四处,因势利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顺水推舟:比喻顺应情势说话办事。此处是说对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要顺着其发展的趋势,向好的方面加以引导,所以选用成语“因势利导”。 19.B【解析】 根据前文“我们的社会、公众以及传统的文学界,需要……”说明对于网络文学作品整体上还是肯定的,因此“它尚不成熟”,后面应该跟一个转折性的句子,即说它还是有优点的,排除A、D两项;再根据句内的关系,应该是先说自身具有的特点,然后才能去与其他的作比较,排除C。 20.C【解析】 仔细阅读画线句子,可发现“围绕……”或者“以……为目标”两个句式糅合在一起,应该保留其一,排除A、D;“概念”与“提高”搭配不当,可改为“概念拓展”或“概念扩充”,排除B。 21.【答案】 ①而对阳光却不那么在意__②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__③在适宜的阳光照射下 22.中秋:上联__月静池塘桐叶影__ 下联__风摇庭幕桂花香__ 重阳:上联__黄菊倚风村酒熟__ 下联__紫门临水稻花香__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