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全国)(二十八)
2018届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训练(全国)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石头记 夏坚勇 ①坐落在小西门内的包公祠有一“知府碑”。碑上的名字琳琅满目,有亲王,有大忠巨奸,甚至一些来去匆匆的庸常之辈,却偏偏没有那个本该有的名字。 ②那个名字叫包拯。 ③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封府的名字是和包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有了包拯,开封府才成了平民百姓心中的圣殿,成了“清正廉明、执法如山”的代名词,也成了让一切贪赃枉法的恶徒们胆战心惊的符咒。那又怎么会没有包拯? ④包拯的名字是有的,导游小姐指着石碑中间的一块告诉我:“包拯的名字在这里。”千百年来,由于人们敬仰包公的大名,在观赏石碑时经常指指点点,天长日久,竟将包公的名字磨去了,只留下一处起明发亮的深坑。 ⑤我不禁肃然。是一些什么样的手指,竟将坚硬的石头磨出了这么深的印痕?要知道,那些手指不是戳,更不是抠,只是轻轻地指点。可就是这轻轻一点,甚至可能是轻轻一抚,竟形成了这样令人惊叹的奇迹。可以想见,在每一次的寻找、指点和抚摸中,都传递着一份景仰和感慨,传递着一份心灵的温煦和沟通,也传递着一种呼唤——对公正、清廉和神圣法律的呼唤。 ⑥当然,也有见了“知府碑”上的名字而畏缩不前的,例如,金末元初的文学家王恽在一首《宿开封后署》的诗中感慨道: 拂拭残碑览德辉, 千年包范见留题。 惊乌绕匝中庭柏, 犹畏霜威不敢栖。 包,即包拯;范,即范仲淹,将包、范英明喻为“霜威”,而“惊乌”则是天下的贪官污吏。虽然时隔200余年,贪官污吏见了石碑仍惊惧,仍不敢正视。因为这对他们是一场灵魂的审判,走近审判台,他们的目光是那样恍惚游移,步履亦是那样踌躇畏怯。 ⑦这是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的感慨。但实际上,平民百姓们在瞻仰“知府碑” 时,寻找的、指点的只是包拯。这也许不很公平,在冷峻的历史学家那里,包拯的名字远不及身居高位又文才兼具的范仲淹响亮。正史上的包拯并没传说的那么神。他任开封知府一共只有一年半,这期间基本上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举动,也没有什么有强烈震慑力的大案。平心而论,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包拯不仅比不上范仲淹,甚至不能和“知府碑”上的其他有些人物相比(比如寇准,蔡襄)。 ⑧那么,人们为什么只寻找包拯呢? ⑨答案在于,包拯虽非挥手起风雷的政治改革家,也非落笔惊风雨的文章高手,却以他的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而名世。人们寻找的正是这种在现实生活中所渴求的品格。民众的渴求和这种有着金属般质感的坚挺品格的碰撞,激起了黄钟大吕般的共鸣。渴求愈是强烈,共鸣也愈加亢激,中国老百姓心底的“包公情结”亦生生不息。 ⑩一位西方哲学家说过:“产生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我想,膜拜清官的人民大概就更不幸了。在中国,反腐败永远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话题,至少在小民百姓的生活空间里,它的分量要比那些经邦济国的改革纲领重要,也比那些产生了很大“轰动效应”的诗文辞章重要。小民百姓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衣食温饱。因此,为官的清廉与贪酷,往往成为他们对政治最朴素的评判,至于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大抵只是精英伟人们关心的事情。民众对腐败的切肤之痛和切齿之恨,集中反映在舞台上那些以包拯为题材的戏文中,且看看那些剧名:《铡美案》《铡赵王》《铡国舅》。为什么都是“铡”?因为这些当官的太不像话了,不铡不足以解心头之恨。再看看铡刀下的那些头颅,差不多都是炙手可热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反腐败就是要敢于动真格的,就是要从这些有分量的头颅铡起。那么就一路铡下去吧,铡他个血溅簪缨、尸横朱门、谈贪色变、大快人心。随着包拯那一声回肠荡气的“开铡”,民众心底的情绪也得到了淋漓酣畅的宣泄和释放。 ⑾看罢了包拯在舞台上的亮相,再到“知府碑”上找出包拯的名字,指点着感慨一番,除此而外,中国的老百姓还能怎么样呢?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写道:开封府知府碑上的名字琳琅满目,却没有本该有的包拯。作者这是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为后文写包拯名字因受触摸而被磨去的事件做铺垫。 B.第3自然段的画线句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对包公的敬仰和对公正、清廉的呼唤以及人们对开封府的畏惧。 C.身居高位又文才兼具的范仲淹在小民百姓中没有包拯名气大,是因为他缺乏包拯那样的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的品性。 D.文中引用王恽的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贪官们面对“知府碑”时的惊惧,同时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E.作者用问句收束全文,说明中国的老百姓除了看看舞台上包拯的亮相,指点“知府碑”上包拯的名字等方式表达对清官的渴望和崇拜外,似乎别无他法,含有对现实生活中反腐不尽如人意的感叹。 【答案】B 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是对文章内容的总体概括分析,需逐项加以排查,作出判断。B应是“贪赃枉法的人”对开封府的畏惧;C项,文中没有相关信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文章多处采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百姓对知府碑上“包拯”名字的态度与贪官污吏对知府碑上“包拯”名字的态度形成对比。说明了“包拯”已是清正廉洁的化身,深受百姓的敬仰,而让贪官们恐惧。②将正史中的包拯与范仲淹做对比,凸显中国平民百姓对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品质的看重。③将正史中的包拯与戏文中的包拯进行对比,体现百姓看重官员的清廉,有利于文章主题的表达。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正史上的包拯没有戏文中的那么神,为什么中国的老百姓还对他那么敬仰?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这是对公正、清廉和神圣法律的呼唤;②包拯具有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的美好品格,这种品格与老百姓的渴求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③中国的老百姓崇拜清官,痛恨腐败,把为官清廉作为对政治最朴素的评判。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文本中“答案在于,包拯虽非挥手起风雷的政治改革家,也非落笔惊风雨的文章高手,却以他的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而名世。人们寻找的正是这种在现实生活中所渴求的品格”、“ 因此,为官的清廉与贪酷,往往成为他们对政治最朴素的评判,至于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大抵只是精英伟人们关心的事情。”、“随着包拯那一声回肠荡气的“开铡”,民众心底的情绪也得到了淋漓酣畅的宣泄和释放。”等加以概括。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文章第10自然段,作者写道:“我想,膜拜清官的人民大概就更不幸了”。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人们膜拜清官,说明现实生活中清官很少,所以说膜拜清官的人民是不幸的。中国的老百姓渴望包拯式的人物,把为官的清廉与否作为对官员最朴素的评判,痛恨贪官。现实生活中,贪官屡见报端,比如周永康、李春城、徐才厚等等,所以,国家应该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反腐倡廉的执行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社会才会长治久安。(给分标准:解释句意1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联系现实2分,意思相近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14分) 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 东西 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是她,这个四十六岁的高龄产妇,在1966年3月的一个下午把我带到谷里。这之前,她曾生育三个女儿,两个存活,一个夭折。我是她最后的念想,是她强加给未来生活的全部意义,所以,不管是上山砍柴或是下田插秧,甚至于大雪茫茫的水利工地,她的身上总是有我。挖沟的时候我在她的背上,背石头的时候我在她的胸口。她对我加倍呵护,好像双手捧着一盏灯苗,生怕有半点闪失。 因为不停地升学,这个小心呵护我的人,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我离开她,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为了找钱供我读书,每到雨天,母亲就背着背篓半夜出门,赶在别人之前进入山林摘木耳。家里养的鸡全都拿来卖钱,一只也舍不得杀。猪喂肥了,一家伙卖掉,那是我第二个学期的路费、学费。母亲彻底想不到,供一个学生读书会要那么高的成本,但是她不服输,像魔术师那样从土地里变出芭蕉、魔芋、板栗、核桃、南瓜、李子、玉米和稻谷,凡是能换钱的农产品她都卖过,一分一分地挣,十元十元地给我寄,以至于我买的衣服会有红薯的味道,我买的球鞋理所当然散发稻谷气息。 直到我领了工资,母亲才结束农村对城市的支援,稍微松了一口气。但这时的她,已经苍老得不敢照镜子了。她的头发白得像李花,皮肤黑得像泥,脸上的皱纹是交错的村路,疲惫的眼睛是干水的池塘。每个月我都回村去看她,给她捎去吃的和穿的。 后来,父亲过世了,我把母亲接到城市,以为故乡可以从我的脑海淡出。其实不然,母亲就像一本故乡的活字典,今天说交怀的稻田,明天说蓝淀塘的菜地,后天说代家湾的杉木。每一个土坎、每一株玉米都刻在她记忆的硬盘上,既不能删除也休想覆盖 。一位曾经批斗过她的村民进城,她在不会说普通话的情况下,竟然问到那个村民的住处,把他请到家里来隆重招待。只要能听到故乡的一两则消息,她非常愿意忘记仇恨。谁家的母牛生崽了,她会笑上大半天,若是听到村里某位老人过世,她就躲到角落悄悄抹泪。 有一天,这个高大的矮个子母亲忽然病倒,她铁一样的躯体终于抵挡不住时间的消耗,渐渐还原为肉身。从来不住院从来不吃药的她被医院强行收留,还做了化疗。她躺在病床上越缩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她昏过去又醒过来,即便痛成这样,嘴里喃喃的还是故乡的名字。临终前一晚,不知道她哪来的气力,忽地从床上坐起来,叫我姐连夜把她背回故乡。我何尝不想满足她的愿望,只是谷里没有止痛针,没有标准的卫生间,更没有临时的抢救。因此,在她还有生命之前,我只能硬起心肠把她留在县城医院,完全忽略了她对故乡的依赖。 母亲是在一场瓢泼的大雨中回归故乡的土地的。我怕雨水冷着她的身体,就在新堆的坟上盖了一块塑料布。当母亲彻底离开我之后,故乡猛地就直逼过来,显得那么强大那么安慰。故乡像我的外婆。终于把母亲抱在怀里。 今年十月,我重返故乡,看见母亲已变成一片青草,铺在楠竹湾的田坎上。我抚摸着那片草地,认真地打量故乡,发觉天空比过去的蓝,树比过去的高,牛比过去的壮,山坡上的玉米棒子也比过去的长得大……曾经被我记忆按下“暂停”的村民,一个个都动起来,他们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第一次那么醒目。我终于明白,故乡已经代替了我的母亲。有母亲的地方就能止痛疗伤,就能拴住漂泊动荡的心灵。 (选自《天涯》2008年第3期,有删改) (1)从全文看,文章开头“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一句有哪些作用?请具体说明。(2分) 【答案】①开启下文(或“总领全文”),叙说母亲怎样生养作者。②照应题目(或“首尾响应”),揭示母亲与故乡的关系。③表现主题,抒发作者对母亲的热爱。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由于这句话在文章第一段,所以要从内容、结构、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根据语段内容及全文内容,从母亲生养我的角度作答;在结构上,应从“开启下文”或“总领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等角度思考作答;在主题上,读后很容易得出作者对母亲的热爱。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文中画线的两处,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各自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4分)①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②第一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苍老,暗示母亲为儿子的付山。③第二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故乡记忆的深刻,写出了母亲对故乡的感情。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根据关键词分析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根据上下文结合所使用的修辞准确把握文句要表达的内容。文中划线的句子很明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句是在使用比喻修辞描写母亲的外貌,第二句使用借喻写母亲对故乡的记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母亲的丰富情感。(2分) 【答案】①热爱母亲。②对母亲的养育充满感激之情。③对母亲的付出充满愧疚之情。④有一颗报答母亲的心。⑤忽略了母亲对故乡的依赖,感到懊悔。⑥母亲去世,充满悲伤。⑦怀念母亲。(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4)试探究本文题目“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的深刻含义。(4分) 【答案】(4分)①过去因为爱母亲才爱故乡。 ②现在(或“母亲去世后”)通过爱故乡来怀念母亲。(或“因为母亲埋葬在故乡,所以眷恋故乡”。)③故乡代替了母亲,给人予力量和慰藉(或“给我止痛疗伤,拴住我漂泊动荡的心灵”)。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含义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从故乡与母亲的关系上去理解标题“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的含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我成了母亲的精神寄托,母亲时时刻刻为我操劳,为我而生活,为我鞠躬尽瘁。 B.母亲为了供应我上学读书,不仅辛勤劳作,而且变卖了所有家产,因为,她不知道供应一个孩子上学要这么大的花销。 C.虽然为了供应我上学,面对所有困难,母亲并没有屈服、退缩,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满足我,让我十分感动。 D.母亲对于伤害过自己的老乡,不记恨他的过错,而且主动约他进门,与其叙旧,表现出她大公无私的品行。 E.在作者的心里,故乡就是母亲,二者已经融为一体,无法分割。对母亲的感情化作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答案】BD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4分) 香鱼的故乡 林清玄 ①在台北的日本料理店里有一道名菜,叫“烤香鱼”,这道烤鱼和其他的鱼都不一样;其他的鱼要剖开拿掉肚子,香鱼则是完整的,可以连肚子一起吃,而且香鱼的肚子是苦的。苦到极处有一种甘醇的味道,正像饮上好的茗茶。 ②有一次我们在日本料理店吃香鱼,一位朋友告诉我香鱼为什么可以连肚子一起吃的秘密。他说:“香鱼是一种奇怪的鱼,它比任何的鱼都爱干净,它生活的水域只要稍有污染,香鱼就死去了。所以它的肚子永远不会有脏的东西,可以放心食用。”朋友的说法,使我对香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它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鱼,这样高贵。容不下一点环境的污迹?这也使我记忆起,十年前在新店溪旁碧潭桥头的小餐馆里,曾经吃过新店溪盛产的香鱼,它的体型细小毫不起眼,当时还是非常普通的食物,如今,新店溪的香鱼早就绝种了,因为新店溪被人们染污了,香鱼拒绝在那样的水城里存活。 ③现在日本料理店的香鱼,已经不产在新店溪,而要从日本空运来台,使香鱼的身价大大增高,几乎任何鱼都比不上。听说在澎湖某些没有被污染的海域,还能找到香鱼的踪迹,可是为数甚少,早就无法满足吃客的需求了。本来在新店溪旁的普通食物,如今在台湾却找不到故乡,想起来就令人伤感。 ④每次吃香鱼的时候,我的心持就不免沉重,那种沉重来自香鱼的敏感,在许多人的眼里,所有的鱼做为食物以外,就没有别的意义了。香鱼却不同,因为它的喜爱洁净,使我们更觉得应该有一个清洁的生存空间。在某一个层次上,香鱼是比人更高贵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污染的环境,到处充满了刺耳的噪音和汽车排放的黑烟,可是时间一久,我们就适应了这样的环境,甚至一点抗辩也没有。 ⑤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干净的溪水,没有清爽的天空。甚至没有安静的听觉,我们都已经悄然不察了。面对着一天比一天沉沦的生活空间,有时我们完全失去了警觉。 ⑥香鱼不然,它不肯自甘于污浊的溪水,不肯改变自己去适应一个更坏的环境。于是它选择了死,宁洁而死,不浊而生,那样的气节,更使我们面对香鱼的时候低徊不已。 ⑦记得多年以前,我在梨山上,参观过鳟鱼的养殖;鳟鱼是濒临绝迹的鱼类,在台湾,只有梨山上清澈的溪水和适当的水温,能让他们乐于悠游,它们独特的品性,使养殖的人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也正因为这样,鳟鱼在人们的心目中,永远不会和普通的吴邦鱼相提并论。 ⑧有一次我在澎湖的海边度假,渔民们邀请我到海边去欣赏奇景。那一天,许多海豚无缘无故的游到岸上集体自杀,我站在海岸边,看着那些到处罗列的海豚,它们从海里跳到岸上等待着死亡,却没有人知道原因,我也不知道。 ⑨海豚的集体自杀,给当地的渔民带来一笔小财,没有人探问它们为什么拒绝生存。我的心里却充满了疑惑;海豚是一种智商很高的动物,它们到底为什么要集体自杀呢?是不是心情上受了什么委屈?在以前海面干净的往日,是不是也有海豚自杀呢?生物学家恐怕也无法解开海豚自杀的谜题,但是我深知,海豚的自杀不是“无缘无故”,一定有它的理由,只可惜,我们不能理解。唯一可以理解的是,动物有动物的想法,鱼也有鱼的心情。干净的海,是海豚的故乡;清澈的溪水,是香鱼和鳟鱼的故乡;它们宁可做失乡的游魂,也不愿活在污浊的水域,这是作为人的我们,应该深切反省的。 ⑩有许多饲养鸟类和热带鱼的朋友,经常向我抱怨,不管他们如何细心照料,鸟和鱼都会无故地死去,我想,鱼鸟的死都不是无故的,因为鸟是属于山林的,不属于笼子;鱼是属于河海的:不属于水箱。现在更严重的是,即使在山林河海,由于人为的污染,许多动物都活得不快乐,恐怕在大自然里,只有一种动物对坏的环境能安之如常,那种动物的名字叫做“人”。 (11)几年前,人们在新店溪“放香鱼”,让香鱼回到它的故乡,据说现在新店溪里已有为数极少的香鱼存活,如果河川不继续污染,将来我们食用的香鱼不必从空中来,而是本乡的土产。 (12)香鱼是我们的,故乡也是我们的,我们千万不要让故乡成为香鱼拒绝的地方。 (1)文章开头从“烤香鱼”谈起,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①交代了香鱼的食用方法特别,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去探求原委。②引出香鱼爱干净、高贵的特点,为下文作铺垫。(每点2分)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第四段开头,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吃香鱼的时候,我的心情就不免沉重”?(4分) 【答案】香鱼的敏感使我们觉得应该有一个清洁的生存空间,但我们却适应了生活在被污染的环境里。没有抗辨。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局部题,可根据第四段作者对心情沉重的原因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如“香鱼却不同,因为它的喜爱洁净,使我们更觉得应该有一个清洁的生存空间。”“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污染的环境,…我们就适应了这样的环境,甚至一点抗辩也没有。” 可抓住“清洁的生存空间”“生活在被污染的环境却无抗辩”来概括。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3)请简要赏析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4分) ①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干净的溪水,没有清爽的天空,甚至没有安静的听觉,我们都已经悄然不察了。 ②因为鸟是属于山林的,不属于笼子;鱼是属于河海的,不属于水箱。 【答案】(1)运用排比手法,突出了人类生存环境污染的日益恶化和人们的麻木不省,表达了作者的忧虑之情。 (2)运用对偶和对比手法、说明鸟和鱼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句式整齐、表意鲜明。(答出任一手法1分,作用l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香鱼的习性让作者感慨:“作为人的我们,应该深切反省。”结合全文,说说我们应该反省什么。(4分) 【答案】①人类污染了生态环境,导致了部分物种灭绝。②我们不能对日益污染的环境安之如常,应保护环境。③做人要讲原则,有气节,不苟且,不妥协。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鱼的生活习性特点,从鱼的角度和人类自身的角度来分析做答。从鱼的角度,香鱼的灭绝与人类的环境污染有关,人类应保护环境。从人类自身的角度,人类不能麻木适应污染的环境,要有原则性的与环境污染作斗争。可结合着文章主旨作答。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查看更多